数据结构第六章 树和二叉树课后习题答案
数据结构树和二叉树习题及答案
习题六树和二叉树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树形结构的特点是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个直接前趋B.线性结构中的一个结点至多只有一个直接后继C.树形结构可以表达(组织)更复杂的数据D.树(及一切树形结构)是一种”分支层次”结构E.任何只含一个结点的集合是一棵树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任何一棵二叉树中至少有一个结点的度为 2B.任何一棵二叉树中每个结点的度都为 2C.任何一棵二叉树中的度肯定等于 2D.任何一棵二叉树中的度可以小于 23.讨论树、森林和二叉树的关系,目的是为了()A.借助二叉树上的运算方法去实现对树的一些运算B.将树、森林按二叉树的存储方式进行存储C.将树、森林转换成二叉树D.体现一种技巧,没有什么实际意义4.树最适合用来表示()A.有序数据元素 B .无序数据元素C.元素之间具有分支层次关系的数据 D .元素之间无联系的数据5.若一棵二叉树具有10个度为2的结点,5个度为1的结点,则度为0的结点个数是()A.9 B.11 C .15 D .不确定6.设森林F中有三棵树,第一,第二,第三棵树的结点个数分别为M1, M2和M3与森林F对应的二叉树根结点的右子树上的结点个数是()。
A.M1 B .M1+M2 C .M3 D .M2+M37.一棵完全二叉树上有1001个结点,其中叶子结点的个数是()A.250 B .500 C .254 D .505 E .以上答案都不对8.设给定权值总数有n 个,其哈夫曼树的结点总数为()A.不确定 B . 2n C . 2n+1 D . 2n-19.二叉树的第I层上最多含有结点数为()I I-1 I-1 IA.2I B .2I-1-1 C .2I-1D .2I-110.一棵二叉树高度为h, 所有结点的度或为0,或为2,则这棵二叉树最少有()结点A.2h B .2h-1 C .2h+1 D .h+111.利用二叉链表存储树,则根结点的右指针是()。
数据结构课后习题及解析第六章
第六章习题1.试分别画出具有3个结点的树和3个结点的二叉树的所有不同形态。
2.对题1所得各种形态的二叉树,分别写出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的序列。
3.已知一棵度为k的树中有n1个度为1的结点,n2个度为2的结点,……,nk个度为k的结点,则该树中有多少个叶子结点并证明之。
4.假设一棵二叉树的先序序列为EBADCFHGIKJ,中序序列为ABCDEFGHIJK,请画出该二叉树。
5.已知二叉树有50个叶子结点,则该二叉树的总结点数至少应有多少个?6.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所有二叉树:①前序和后序相同②中序和后序相同③前序和后序相同7. n个结点的K叉树,若用具有k个child域的等长链结点存储树的一个结点,则空的Child 域有多少个?8.画出与下列已知序列对应的树T:树的先根次序访问序列为GFKDAIEBCHJ;树的后根次序访问序列为DIAEKFCJHBG。
9.假设用于通讯的电文仅由8个字母组成,字母在电文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0.07,0.19,0.02,0.06,0.32,0.03,0.21,0.10请为这8个字母设计哈夫曼编码。
10.已知二叉树采用二叉链表存放,要求返回二叉树T的后序序列中的第一个结点指针,是否可不用递归且不用栈来完成?请简述原因.11. 画出和下列树对应的二叉树:12.已知二叉树按照二叉链表方式存储,编写算法,计算二叉树中叶子结点的数目。
13.编写递归算法:对于二叉树中每一个元素值为x的结点,删去以它为根的子树,并释放相应的空间。
14.分别写函数完成:在先序线索二叉树T中,查找给定结点*p在先序序列中的后继。
在后序线索二叉树T中,查找给定结点*p在后序序列中的前驱。
15.分别写出算法,实现在中序线索二叉树中查找给定结点*p在中序序列中的前驱与后继。
16.编写算法,对一棵以孩子-兄弟链表表示的树统计其叶子的个数。
17.对以孩子-兄弟链表表示的树编写计算树的深度的算法。
18.已知二叉树按照二叉链表方式存储,利用栈的基本操作写出后序遍历非递归的算法。
数据结构课后习题答案第六章
第六章树和二叉树(下载后用阅读版式视图或web版式可以看清)习题一、选择题1.有一“遗传”关系:设x是y的父亲,则x可以把它的属性遗传给y。
表示该遗传关系最适合的数据结构为( )。
A.向量B.树C图 D.二叉树2.树最合适用来表示( )。
A.有序数据元素 B元素之间具有分支层次关系的数据C无序数据元素 D.元素之间无联系的数据3.树B的层号表示为la,2b,3d,3e,2c,对应于下面选择的( )。
A. la (2b (3d,3e),2c)B. a(b(D,e),c)C. a(b(d,e),c)D. a(b,d(e),c)4.高度为h的完全二叉树至少有( )个结点,至多有( )个结点。
A. 2h_lB.h C.2h-1 D. 2h5.在一棵完全二叉树中,若编号为f的结点存在右孩子,则右子结点的编号为( )。
A. 2iB. 2i-lC. 2i+lD. 2i+26.一棵二叉树的广义表表示为a(b(c),d(e(,g(h)),f)),则该二叉树的高度为( )。
A.3B.4C.5D.67.深度为5的二叉树至多有( )个结点。
A. 31B. 32C. 16D. 108.假定在一棵二叉树中,双分支结点数为15,单分支结点数为30个,则叶子结点数为( )个。
A. 15B. 16C. 17D. 479.题图6-1中,( )是完全二叉树,( )是满二叉树。
1 / 1710.在题图6-2所示的二叉树中:(1)A结点是A.叶结点 B根结点但不是分支结点C根结点也是分支结点 D.分支结点但不是根结点(2)J结点是A.叶结点 B.根结点但不是分支结点C根结点也是分支结点 D.分支结点但不是根结点(3)F结点的兄弟结点是A.EB.D C.空 D.I(4)F结点的双亲结点是A.AB.BC.CD.D(5)树的深度为A.1B.2C.3D.4(6)B结点的深度为A.1B.2C.3D.4(7)A结点所在的层是A.1B.2C.3D.411.在一棵具有35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中,该树的深度为( )。
严蔚敏《数据结构(c语言版)习题集》标准答案树和二叉树文库
严蔚敏《数据结构(c语言版)习题集》标准答案树和二叉树文库————————————————————————————————作者:————————————————————————————————日期:第六章树和二叉树6.33int Is_Descendant_C(int u,int v)//在孩子存储结构上判断u是否v的子孙,是则返回1,否则返回0{if(u==v) return 1;else{if(L[v])if (Is_Descendant(u,L[v])) return 1;if(R[v])if (Is_Descendant(u,R[v])) return 1; //这是个递归算法}return 0;}//Is_Descendant_C6.34int Is_Descendant_P(int u,int v)//在双亲存储结构上判断u是否v的子孙,是则返回1,否则返回0{for(p=u;p!=v&&p;p=T[p]);if(p==v) return 1;else return 0;}//Is_Descendant_P6.35这一题根本不需要写什么算法,见书后注释:两个整数的值是相等的.6.36int Bitree_Sim(Bitree B1,Bitree B2)//判断两棵树是否相似的递归算法{if(!B1&&!B2) return 1;elseif(B1&&B2&&Bitree_Sim(B1->lchild,B2->lchild)&&Bitree_Sim(B1->rchild,B2->rchild)) return 1;else return 0;}//Bitree_Sim6.37void PreOrder_Nonrecursive(Bitree T)//先序遍历二叉树的非递归算法{InitStack(S);Push(S,T); //根指针进栈while(!StackEmpty(S)){while(Gettop(S,p)&&p){visit(p->data);push(S,p->lchild);} //向左走到尽头pop(S,p);if(!StackEmpty(S)){pop(S,p);push(S,p->rchild); //向右一步}}//while}//PreOrder_Nonrecursive6.38typedef struct {BTNode* ptr;enum {0,1,2} mark;} PMType; //有mark域的结点指针类型void PostOrder_Stack(BiTree T)//后续遍历二叉树的非递归算法,用栈{PMType a;InitStack(S); //S的元素为PMType类型Push (S,{T,0}); //根结点入栈while(!StackEmpty(S)){Pop(S,a);switch(a.mark){case 0:Push(S,{a.ptr,1}); //修改mark域if(a.ptr->lchild) Push(S,{a.ptr->lchild,0}); //访问左子树break;case 1:Push(S,{a.ptr,2}); //修改mark域if(a.ptr->rchild) Push(S,{a.ptr->rchild,0}); //访问右子树break;case 2:visit(a.ptr); //访问结点,返回}}//while}//PostOrder_Stack分析:为了区分两次过栈的不同处理方式,在堆栈中增加一个mark域,mark=0表示刚刚访问此结点,mark=1表示左子树处理结束返回,mark=2表示右子树处理结束返回.每次根据栈顶元素的mark域值决定做何种动作.6.39typedef struct {int data;EBTNode *lchild;EBTNode *rchild;EBTNode *parent;enum {0,1,2} mark;} EBTNode,EBitree; //有mark域和双亲指针域的二叉树结点类型void PostOrder_Nonrecursive(EBitree T)//后序遍历二叉树的非递归算法,不用栈{p=T;while(p)switch(p->mark){case 0:p->mark=1;if(p->lchild) p=p->lchild; //访问左子树break;case 1:p->mark=2;if(p->rchild) p=p->rchild; //访问右子树break;case 2:visit(p);p->mark=0; //恢复mark值p=p->parent; //返回双亲结点}}//PostOrder_Nonrecursive分析:本题思路与上一题完全相同,只不过结点的mark值是储存在结点中的,而不是暂存在堆栈中,所以访问完毕后要将mark域恢复为0,以备下一次遍历.6.40typedef struct {int data;PBTNode *lchild;PBTNode *rchild;PBTNode *parent;} PBTNode,PBitree; //有双亲指针域的二叉树结点类型void Inorder_Nonrecursive(PBitree T)//不设栈非递归遍历有双亲指针的二叉树{p=T;while(p->lchild) p=p->lchild; //向左走到尽头while(p){visit(p);if(p->rchild) //寻找中序后继:当有右子树时{p=p->rchild;while(p->lchild) p=p->lchild; //后继就是在右子树中向左走到尽头}else if(p->parent->lchild==p) p=p->parent; //当自己是双亲的左孩子时后继就是双亲else{p=p->parent;while(p->parent&&p->parent->rchild==p) p=p->parent;p=p->parent;} //当自己是双亲的右孩子时后继就是向上返回直到遇到自己是在其左子树中的祖先 }//while}//Inorder_Nonrecursive6.41int c,k; //这里把k和计数器c作为全局变量处理void Get_PreSeq(Bitree T)//求先序序列为k的结点的值{if(T){c++; //每访问一个子树的根都会使前序序号计数器加1if(c==k){printf("Value is %d\n",T->data);exit (1);}else{Get_PreSeq(T->lchild); //在左子树中查找Get_PreSeq(T->rchild); //在右子树中查找}}//if}//Get_PreSeqmain(){...scanf("%d",&k);c=0; //在主函数中调用前,要给计数器赋初值0Get_PreSeq(T,k);...}//main6.42int LeafCount_BiTree(Bitree T)//求二叉树中叶子结点的数目{if(!T) return 0; //空树没有叶子else if(!T->lchild&&!T->rchild) return 1; //叶子结点else return Leaf_Count(T->lchild)+Leaf_Count(T->rchild);//左子树的叶子数加上右子树的叶子数}//LeafCount_BiTree6.43void Bitree_Revolute(Bitree T)//交换所有结点的左右子树{T->lchild<->T->rchild; //交换左右子树if(T->lchild) Bitree_Revolute(T->lchild);if(T->rchild) Bitree_Revolute(T->rchild); //左右子树再分别交换各自的左右子树}//Bitree_Revolute6.44int Get_Sub_Depth(Bitree T,int x)//求二叉树中以值为x的结点为根的子树深度{if(T->data==x){printf("%d\n",Get_Depth(T)); //找到了值为x的结点,求其深度exit 1;}else{if(T->lchild) Get_Sub_Depth(T->lchild,x);if(T->rchild) Get_Sub_Depth(T->rchild,x); //在左右子树中继续寻找}}//Get_Sub_Depthint Get_Depth(Bitree T)//求子树深度的递归算法{if(!T) return 0;else{m=Get_Depth(T->lchild);n=Get_Depth(T->rchild);return (m>n?m:n)+1;}}//Get_Depth6.45void Del_Sub_x(Bitree T,int x)//删除所有以元素x为根的子树{if(T->data==x) Del_Sub(T); //删除该子树else{if(T->lchild) Del_Sub_x(T->lchild,x);if(T->rchild) Del_Sub_x(T->rchild,x); //在左右子树中继续查找}//else}//Del_Sub_xvoid Del_Sub(Bitree T)//删除子树T{if(T->lchild) Del_Sub(T->lchild);if(T->rchild) Del_Sub(T->rchild);free(T);}//Del_Sub6.46void Bitree_Copy_Nonrecursive(Bitree T,Bitree &U)//非递归复制二叉树{InitStack(S1);InitStack(S2);push(S1,T); //根指针进栈U=(BTNode*)malloc(sizeof(BTNode));U->data=T->data;q=U;push(S2,U);while(!StackEmpty(S)){while(Gettop(S1,p)&&p){q->lchild=(BTNode*)malloc(sizeof(BTNode));q=q->lchild;q->data=p->data;push(S1,p->lchild);push(S2,q);} //向左走到尽头pop(S1,p);pop(S2,q);if(!StackEmpty(S1)){pop(S1,p);pop(S2,q);q->rchild=(BTNode*)malloc(sizeof(BTNode));q=q->rchild;q->data=p->data;push(S1,p->rchild); //向右一步push(S2,q);}}//while}//BiTree_Copy_Nonrecursive分析:本题的算法系从6.37改写而来.6.47void LayerOrder(Bitree T)//层序遍历二叉树{InitQueue(Q); //建立工作队列EnQueue(Q,T);while(!QueueEmpty(Q)){DeQueue(Q,p);visit(p);if(p->lchild) EnQueue(Q,p->lchild);if(p->rchild) EnQueue(Q,p->rchild);}}//LayerOrder6.48int found=FALSE;Bitree* Find_Near_Ancient(Bitree T,Bitree p,Bitree q)//求二叉树T中结点p和q的最近共同祖先{Bitree pathp[ 100 ],pathq[ 100 ] //设立两个辅助数组暂存从根到p,q的路径Findpath(T,p,pathp,0);found=FALSE;Findpath(T,q,pathq,0); //求从根到p,q的路径放在pathp和pathq中for(i=0;pathp[i]==pathq[i]&&pathp[i];i++); //查找两条路径上最后一个相同结点return pathp[--i];}//Find_Near_Ancientvoid Findpath(Bitree T,Bitree p,Bitree path[ ],int i)//求从T到p路径的递归算法{if(T==p){found=TRUE;return; //找到}path[i]=T; //当前结点存入路径if(T->lchild) Findpath(T->lchild,p,path,i+1); //在左子树中继续寻找if(T->rchild&&!found) Findpath(T->rchild,p,path,i+1); //在右子树中继续寻找if(!found) path[i]=NULL; //回溯}//Findpath6.49int IsFull_Bitree(Bitree T)//判断二叉树是否完全二叉树,是则返回1,否则返回0{InitQueue(Q);flag=0;EnQueue(Q,T); //建立工作队列while(!QueueEmpty(Q)){DeQueue(Q,p);if(!p) flag=1;else if(flag) return 0;else{EnQueue(Q,p->lchild);EnQueue(Q,p->rchild); //不管孩子是否为空,都入队列}}//whilereturn 1;}//IsFull_Bitree分析:该问题可以通过层序遍历的方法来解决.与6.47相比,作了一个修改,不管当前结点是否有左右孩子,都入队列.这样当树为完全二叉树时,遍历时得到是一个连续的不包含空指针的序列.反之,则序列中会含有空指针.6.50Status CreateBitree_Triplet(Bitree &T)//输入三元组建立二叉树{if(getchar()!='^') return ERROR;T=(BTNode*)malloc(sizeof(BTNode));p=T;p->data=getchar();getchar(); //滤去多余字符InitQueue(Q);EnQueue(Q,T);while((parent=getchar())!='^'&&(child=getchar())&&(side=getchar())){while(QueueHead(Q)!=parent&&!QueueEmpty(Q)) DeQueue(Q,e);if(QueueEmpty(Q)) return ERROR; //未按层序输入p=QueueHead(Q);q=(BTNode*)malloc(sizeof(BTNode));if(side=='L') p->lchild=q;else if(side=='R') p->rchild=q;else return ERROR; //格式不正确q->data=child;EnQueue(Q,q);}return OK;}//CreateBitree_Triplet6.51Status Print_Expression(Bitree T)//按标准形式输出以二叉树存储的表达式{if(T->data是字母) printf("%c",T->data);else if(T->data是操作符){if(!T->lchild||!T->rchild) return ERROR; //格式错误if(T->lchild->data是操作符&&T->lchild->data优先级低于T->data){printf("(");if(!Print_Expression(T->lchild)) return ERROR;printf(")");} //注意在什么情况下要加括号else if(!Print_Expression(T->lchild)) return ERROR;if(T->rchild->data是操作符&&T->rchild->data优先级低于T->data){printf("(");if(!Print_Expression(T->rchild)) return ERROR;printf(")");}else if(!Print_Expression(T->rchild)) return ERROR;}else return ERROR; //非法字符return OK;}//Print_Expression6.52typedef struct{BTNode node;int layer;} BTNRecord; //包含结点所在层次的记录类型int FanMao(Bitree T)//求一棵二叉树的"繁茂度"{int countd; //count数组存放每一层的结点数InitQueue(Q); //Q的元素为BTNRecord类型EnQueue(Q,{T,0});while(!QueueEmpty(Q)){DeQueue(Q,r);count[yer]++;if(r.node->lchild) EnQueue(Q,{r.node->lchild,yer+1});if(r.node->rchild) EnQueue(Q,{r.node->rchild,yer+1});} //利用层序遍历来统计各层的结点数h=yer; //最后一个队列元素所在层就是树的高度for(maxn=count[0],i=1;count[i];i++)if(count[i]>maxn) maxn=count[i]; //求层最大结点数return h*maxn;}//FanMao分析:如果不允许使用辅助数组,就必须在遍历的同时求出层最大结点数,形式上会复杂一些,你能写出来吗?6.53int maxh;Status Printpath_MaxdepthS1(Bitree T)//求深度等于树高度减一的最靠左的结点{Bitree pathd;maxh=Get_Depth(T); //Get_Depth函数见6.44if(maxh<2) return ERROR; //无符合条件结点Find_h(T,1);return OK;}//Printpath_MaxdepthS1void Find_h(Bitree T,int h)//寻找深度为maxh-1的结点{path[h]=T;if(h==maxh-1){for(i=1;path[i];i++) printf("%c",path[i]->data);exit; //打印输出路径}else{if(T->lchild) Find_h(T->lchild,h+1);if(T->rchild) Find_h(T->rchild,h+1);}path[h]=NULL; //回溯}//Find_h6.54Status CreateBitree_SqList(Bitree &T,SqList sa)//根据顺序存储结构建立二叉链表{Bitree ptr[st+1]; //该数组储存与sa中各结点对应的树指针if(!st){T=NULL; //空树return;}ptr[1]=(BTNode*)malloc(sizeof(BTNode));ptr[1]->data=sa.elem[1]; //建立树根T=ptr[1];for(i=2;i<=st;i++){if(!sa.elem[i]) return ERROR; //顺序错误ptr[i]=(BTNode*)malloc(sizeof(BTNode));ptr[i]->data=sa.elem[i];j=i/2; //找到结点i的双亲jif(i-j*2) ptr[j]->rchild=ptr[i]; //i是j的右孩子else ptr[j]->lchild=ptr[i]; //i是j的左孩子}return OK;}//CreateBitree_SqList6.55int DescNum(Bitree T)//求树结点T的子孙总数填入DescNum域中,并返回该数{if(!T) return -1;else d=(DescNum(T->lchild)+DescNum(T->rchild)+2); //计算公式T->DescNum=d;return d;}//DescNum分析:该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n),n为树结点总数.注意:为了能用一个统一的公式计算子孙数目,所以当T为空指针时,要返回-1而不是0.6.56BTNode *PreOrder_Next(BTNode *p)//在先序后继线索二叉树中查找结点p的先序后继,并返回指针{if(p->lchild) return p->lchild;else return p->rchild;}//PreOrder_Next分析:总觉得不会这么简单.是不是哪儿理解错了?6.57Bitree PostOrder_Next(Bitree p)//在后序后继线索二叉树中查找结点p的后序后继,并返回指针{if(p->rtag) return p->rchild; //p有后继线索else if(!p->parent) return NULL; //p是根结点else if(p==p->parent->rchild) return p->parent; //p是右孩子else if(p==p->parent->lchild&&p->parent->tag)return p->parent; //p是左孩子且双亲没有右孩子else //p是左孩子且双亲有右孩子{q=p->parent->rchild;while(!q->ltag||!q->rtag){if(!q->ltag) q=q->lchild;else q=q->rchild;} //从p的双亲的右孩子向下走到底return q;}//else}//PostOrder_Next6.58Status Insert_BiThrTree(BiThrTree &T,BiThrTree &p,BiThrTree &x)//在中序线索二叉树T的结点p下插入子树x{if(!p->ltag&&!p->rtag) return INFEASIBLE; //无法插入if(p->ltag) //x作为p的左子树{s=p->lchild; //s为p的前驱p->ltag=Link;p->lchild=x;q=x;while(q->lchild) q=q->lchild;q->lchild=s; //找到子树中的最左结点,并修改其前驱指向sq=x;while(q->rchild) q=q->rchild;q->rchild=p; //找到子树中的最右结点,并修改其前驱指向p}else //x作为p的右子树{s=p->rchild; //s为p的后继p->rtag=Link;p->rchild=x;q=x;while(q->rchild) q=q->rchild;q->rchild=s; //找到子树中的最右结点,并修改其前驱指向sq=x;while(q->lchild) q=q->lchild;q->lchild=p; //找到子树中的最左结点,并修改其前驱指向p}return OK;}//Insert_BiThrTree6.59void Print_CSTree(CSTree T)//输出孩子兄弟链表表示的树T的各边{for(child=T->firstchild;child;child=child->nextsib){printf("(%c,%c),",T->data,child->data);Print_CSTree(child);}}//Print_CSTree6.60int LeafCount_CSTree(CSTree T)//求孩子兄弟链表表示的树T的叶子数目{if(!T->firstchild) return 1; //叶子结点else{count=0;for(child=T->firstchild;child;child=child->nextsib)count+=LeafCount_CSTree(child);return count; //各子树的叶子数之和}}//LeafCount_CSTree6.61int GetDegree_CSTree(CSTree T)//求孩子兄弟链表表示的树T的度{if(!T->firstchild) return 0; //空树else{degree=0;for(p=T->firstchild;p;p=p->nextsib) degree++;//本结点的度for(p=T->firstchild;p;p=p->nextsib){d=GetDegree_CSTree(p);if(d>degree) degree=d; //孩子结点的度的最大值}return degree;}//else}//GetDegree_CSTree6.62int GetDepth_CSTree(CSTree T)//求孩子兄弟链表表示的树T的深度{if(!T) return 0; //空树else{for(maxd=0,p=T->firstchild;p;p=p->nextsib)if((d=GetDepth_CSTree(p))>maxd) maxd=d; //子树的最大深度return maxd+1;}}//GetDepth_CSTree6.63int GetDepth_CTree(CTree A)//求孩子链表表示的树A的深度{return SubDepth(A.r);}//GetDepth_CTreeint SubDepth(int T)//求子树T的深度{if(!A.nodes[T].firstchild) return 1;for(sd=1,p=A.nodes[T].firstchild;p;p=p->next)if((d=SubDepth(p->child))>sd) sd=d;return sd+1;}//SubDepth6.64int GetDepth_PTree(PTree T)//求双亲表表示的树T的深度{maxdep=0;for(i=0;i<T.n;i++){dep=0;for(j=i;j>=0;j=T.nodes[j].parent) dep++; //求每一个结点的深度if(dep>maxdep) maxdep=dep;}return maxdep;}//GetDepth_PTree6.65char Pred,Ind; //假设前序序列和中序序列已经分别储存在数组Pre和In中Bitree Build_Sub(int Pre_Start,int Pre_End,int In_Start,int In_End)//由子树的前序和中序序列建立其二叉链表{sroot=(BTNode*)malloc(sizeof(BTNode)); //建根sroot->data=Pre[Pre_Start];for(i=In_Start;In[i]!=sroot->data;i++); //在中序序列中查找子树根leftlen=i-In_Start;rightlen=In_End-i; //计算左右子树的大小if(leftlen){lroot=Build_Sub(Pre_Start+1,Pre_Start+leftlen,In_Start,In_Start+leftlen-1); sroot->lchild=lroot;} //建左子树,注意参数表的计算if(rightlen){rroot=Build_Sub(Pre_End-rightlen+1,Pre_End,In_End-rightlen+1,In_End);sroot->rchild=rroot;} //建右子树,注意参数表的计算return sroot; //返回子树根}//Build_Submain(){...Build_Sub(1,n,1,n); //初始调用参数,n为树结点总数...}分析:本算法利用了这样一个性质,即一棵子树在前序和中序序列中所占的位置总是连续的.因此,就可以用起始下标和终止下标来确定一棵子树.Pre_Start,Pre_End,In_Start和In_End分别指示子树在前序子序列里的起始下标,终止下标,和在中序子序列里的起始和终止下标.6.66typedef struct{CSNode *ptr;CSNode *lastchild;} NodeMsg; //结点的指针和其最后一个孩子的指针Status Bulid_CSTree_PTree(PTree T)//由树T的双亲表构造其孩子兄弟链表{NodeMsg Treed;for(i=0;i<T.n;i++){Tree[i].ptr=(CSNode*)malloc(sizeof(CSNode));Tree[i].ptr->data=T.node[i].data; //建结点if(T.nodes[i].parent>=0) //不是树根{j=T.nodes[i].parent; //本算法要求双亲表必须是按层序存储if(!(Tree[j].lastchild)) //双亲当前还没有孩子Tree[j].ptr->firstchild=Tree[i].ptr; //成为双亲的第一个孩子else //双亲已经有了孩子Tree[j].lastchild->nextsib=Tree[i].ptr; //成为双亲最后一个孩子的下一个兄弟Tree[j].lastchild=Tree[i].ptr; //成为双亲的最后一个孩子}//if}//for}//Bulid_CSTree_PTree6.67typedef struct{char data;CSNode *ptr;CSNode *lastchild;} NodeInfo; //结点数据,结点指针和最后一个孩子的指针Status CreateCSTree_Duplet(CSTree &T)//输入二元组建立树的孩子兄弟链表{NodeInfo Treed;n=1;k=0;if(getchar()!='^') return ERROR; //未按格式输入if((c=getchar())=='^') T=NULL; //空树Tree[0].ptr=(CSNode*)malloc(sizeof(CSNode));Tree[0].data=c;Tree[0].ptr->data=c;while((p=getchar())!='^'&&(c=getchar())!='^'){Tree[n].ptr=(CSNode*)malloc(sizeof(CSNode));Tree[n].data=c;Tree[n].ptr->data=c;for(k=0;Tree[k].data!=p;k++); //查找当前边的双亲结点if(Tree[k].data!=p) return ERROR; //未找到:未按层序输入r=Tree[k].ptr;if(!r->firstchild)r->firstchild=Tree[n].ptr;else Tree[k].lastchild->nextsib=Tree[n].ptr;Tree[k].lastchild=Tree[n].ptr; //这一段含义同上一题n++;}//whilereturn OK;}//CreateCSTree_Duplet6.68Status CreateCSTree_Degree(char node[ ],int degree[ ])//由结点的层序序列和各结点的度构造树的孩子兄弟链表{CSNode * ptrd; //树结点指针的辅助存储ptr[0]=(CSNode*)malloc(sizeof(CSNode));i=0;k=1; //i为当前结点序号,k为当前孩子的序号while(node[i]){ptr[i]->data=node[i];d=degree[i];if(d){ptr[k++]=(CSNode*)malloc(sizeof(CSNode)); //k为当前孩子的序号ptr[i]->firstchild=ptr[k]; //建立i与第一个孩子k之间的联系for(j=2;j<=d;j++){ptr[k++]=(CSNode*)malloc(sizeof(CSNode));ptr[k-1]->nextsib=ptr[k]; //当结点的度大于1时,为其孩子建立兄弟链表}//for}//ifi++;}//while}//CreateCSTree_Degree6.69void Print_BiTree(BiTree T,int i)//按树状打印输出二叉树的元素,i表示结点所在层次,初次调用时i=0{if(T->rchild) Print_BiTree(T->rchild,i+1);for(j=1;j<=i;j++) printf(" "); //打印i个空格以表示出层次printf("%c\n",T->data); //打印T元素,换行if(T->lchild) Print_BiTree(T->rchild,i+1);}//Print_BiTree分析:该递归算法实际上是带层次信息的中序遍历,只不过按照题目要求,顺序为先右后左.6.70Status CreateBiTree_GList(BiTree &T)//由广义表形式的输入建立二叉链表{c=getchar();if(c=='#') T=NULL; //空子树else{T=(CSNode*)malloc(sizeof(CSNode));T->data=c;if(getchar()!='(') return ERROR;if(!CreateBiTree_GList(pl)) return ERROR;T->lchild=pl;if(getchar()!=',') return ERROR;if(!CreateBiTree_GList(pr)) return ERROR;T->rchild=pr;if(getchar()!=')') return ERROR; //这些语句是为了保证输入符合A(B,C)的格式}return OK;}//CreateBiTree_GList6.71void Print_CSTree(CSTree T,int i)//按凹入表形式打印输出树的元素,i表示结点所在层次,初次调用时i=0{for(j=1;j<=i;j++) printf(" "); //留出i个空格以表现出层次printf("%c\n",T->data); //打印元素,换行for(p=T->firstchild;p;p=p->nextsib)Print_CSTree(p,i+1); //打印子树}//Print_CSTree6.72void Print_CTree(int e,int i)//按凹入表形式打印输出树的元素,i表示结点所在层次{for(j=1;j<=i;j++) printf(" "); //留出i个空格以表现出层次printf("%c\n",T.nodes[e].data); //打印元素,换行for(p=T.nodes[e].firstchild;p;p=p->next)Print_CSTree(p->child,i+1); //打印子树}//Print_CSTreemain(){...Print_CTree(T.r,0); //初次调用时i=0...}//main6.73char c; //全局变量,指示当前字符Status CreateCSTree_GList(CSTree &T)//由广义表形式的输入建立孩子兄弟链表{c=getchar();T=(CSNode*)malloc(sizeof(CSNode));T->data=c;if((c=getchar())=='(') //非叶结点{if(!CreateCSTree_GList(fc)) return ERROR; //建第一个孩子T->firstchild=fc;for(p=fc;c==',';p->nextsib=nc,p=nc) //建兄弟链if(!CreateCSTree_GList(nc)) return ERROR;p->nextsib=NULL;if((c=getchar())!=')') return ERROR; //括号不配对}else T->firtchild=NULL; //叶子结点return OK;}//CreateBiTree_GList分析:书后给出了两个间接递归的算法,事实上合成一个算法在形式上可能更好一些.本算法另一个改进之处在于加入了广义表格式是否合法的判断.6.74void PrintGlist_CSTree(CSTree T)//按广义表形式输出孩子兄弟链表表示的树{printf("%c",T->data);if(T->firstchild) //非叶结点{printf("(");for(p=T->firstchild;p;p=p->nextsib){PrintGlist_CSTree(p);if(p->nextsib) printf(","); //最后一个孩子后面不需要加逗号}printf(")");}//if}//PrintGlist_CSTree6.75char c;int pos=0; //pos是全局变量,指示已经分配到了哪个结点Status CreateCTree_GList(CTree &T,int &i)//由广义表形式的输入建立孩子链表{c=getchar();T.nodes[pos].data=c;i=pos++; //i是局部变量,指示当前正在处理的子树根if((c=getchar())=='(') //非叶结点{CreateCTree_GList();p=(CTBox*)malloc(sizeof(CTBox));T.nodes[i].firstchild=p;p->child=pos; //建立孩子链的头for(;c==',';p=p->next) //建立孩子链{CreateCTree_GList(T,j); //用j返回分配得到的子树根位置p->child=j;p->next=(CTBox*)malloc(sizeof(CTBox));}p->next=NULL;if((c=getchar())!=')') return ERROR; //括号不配对}//ifelse T.nodes[i].firtchild=NULL; //叶子结点return OK;}//CreateBiTree_GList分析:该算法中,pos变量起着"分配"结点在表中的位置的作用,是按先序序列从上向下分配,因此树根T.r一定等于0,而最终的pos值就是结点数T.n.6.76void PrintGList_CTree(CTree T,int i)//按广义表形式输出孩子链表表示的树{printf("%c",T.nodes[i].data);if(T.nodes[i].firstchild) //非叶结点{printf("(");for(p=T->firstchild;p;p=p->nextsib){PrintGlist_CSTree(T,p->child);if(p->nextsib) printf(","); //最后一个孩子后面不需要加逗号}printf(")");}//if}//PrintGlist_CTree21。
数据结构二叉树习题含答案-推荐下载
B
(2)设一棵二叉树的先序序列: A B D F C E G H ,中序序列: B F D A G E H C ①画出这棵二叉树。 ②画出这棵二叉树的后序线索树。 ③将这棵二叉树转换成对应的树(或森林)。FBiblioteka DA AG
(1)
E
H
C
null
B
F
D
(3) 假设用于通信的电文仅由 8 个字母组成,字母在电文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
D.5
D.501
D.mh-1
C.空
D.10 至 1024 之间
D. 从根开始按层次遍历
D.按层次
B.为了能在二叉树中方便的进行插入与
D.使二叉树的遍历结果唯一
D.非空
(14)线索二叉树是一种( )结构。
A.逻辑
B. 逻辑和存储
(15)设 F 是一个森林,B 是由 F 变换得的二叉树。若 F 中有 n 个非终端结点,则 B
G
(2)
C.物理
E
C. n+1
H
C
D.线性
D. n+2
A
BM D F
(3)
C
EM H G
(40)
(100)
19 21 32 (28)
方案比较:
编号
字母
1
2
3
4
5
6
编码
对应
1100
00
11110
1110
10
11111
(60)
(17) (11)
7 10 6 (5)
频率
出现
0.07
0.19
0.02
0.06
结论:哈夫曼编码优于等长二进制编码
数据结构第6章习题答案
第6章树和二叉树习题解答一、下面是有关二叉树的叙述,请判断正误(每小题1分,共10分)(√)1. 若二叉树用二叉链表作存贮结构,则在n个结点的二叉树链表中只有n—1个非空指针域。
(×)2.二叉树中每个结点的两棵子树的高度差等于1。
(√)3.二叉树中每个结点的两棵子树是有序的。
(×)4.二叉树中每个结点有两棵非空子树或有两棵空子树。
(×)5.二叉树中每个结点的关键字值大于其左非空子树(若存在的话)所有结点的关键字值,且小于其右非空子树(若存在的话)所有结点的关键字值。
(应当是二叉排序树的特点)(×)6.二叉树中所有结点个数是2k-1-1,其中k是树的深度。
(应2i-1)(×)7.二叉树中所有结点,如果不存在非空左子树,则不存在非空右子树。
(×)8.对于一棵非空二叉树,它的根结点作为第一层,则它的第i层上最多能有2i—1个结点。
(应2i-1)(√)9.用二叉链表法(link-rlink)存储包含n个结点的二叉树,结点的2n个指针区域中有n+1个为空指针。
(正确。
用二叉链表存储包含n个结点的二叉树,结点共有2n个链域。
由于二叉树中,除根结点外,每一个结点有且仅有一个双亲,所以只有n-1个结点的链域存放指向非空子女结点的指针,还有n+1个空指针。
)即有后继链接的指针仅n-1个。
(√)10. 〖01年考研题〗具有12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有5个度为2的结点。
最快方法:用叶子数=[n/2]=6,再求n2=n0-1=5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1.由3个结点所构成的二叉树有5种形态。
2. 【计算机研2000】一棵深度为6的满二叉树有n1+n2=0+ n2= n0-1=31 个分支结点和26-1 =32个叶子。
注:满二叉树没有度为1的结点,所以分支结点数就是二度结点数。
3.一棵具有257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它的深度为9。
(注:用⎣ log2(n) ⎦+1= ⎣ 8.xx ⎦+1=94.【全国专升本统考题】设一棵完全二叉树有700个结点,则共有350个叶子结点。
数据结构第6章作业 树和二叉树答案
第6章树和二叉树答案一、判断正误(√)1. 若二叉树用二叉链表作存贮结构,则在n个结点的二叉树链表中只有n—1个非空指针域。
(×)2.二叉树中每个结点的两棵子树的高度差等于1。
(√)3.二叉树中每个结点的两棵子树是有序的。
(×)4.二叉树中每个结点有两棵非空子树或有两棵空子树。
(×)5.二叉树中每个结点的关键字值大于其左非空子树(若存在的话)所有结点的关键字值,且小于其右非空子树(若存在的话)所有结点的关键字值。
(应当是二叉排序树的特点)(×)6.二叉树中所有结点个数是2k-1-1,其中k是树的深度。
(应2i-1)(×)7.二叉树中所有结点,如果不存在非空左子树,则不存在非空右子树。
(×)8.对于一棵非空二叉树,它的根结点作为第一层,则它的第i层上最多能有2i—1个结点。
(应2i-1)(√)9.用二叉链表法(link-rlink)存储包含n个结点的二叉树,结点的2n个指针区域中有n+1个为空指针。
(正确。
用二叉链表存储包含n个结点的二叉树,结点共有2n个链域。
由于二叉树中,除根结点外,每一个结点有且仅有一个双亲,所以只有n-1个结点的链域存放指向非空子女结点的指针,还有n+1个空指针。
)即有后继链接的指针仅n-1个。
(√)10. 〖01年计算机系研题〗具有12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有5个度为2的结点。
最快方法:用叶子数=[n/2]=6,再求n2=n0-1=5二、填空题1.由3个结点所构成的二叉树有5种形态。
2. 一棵深度为6的满二叉树有n1+n2=0+ n2= n0-1=31 个分支结点和26-1 =32个叶子。
注:满二叉树没有度为1的结点,所以分支结点数就是二度结点数。
3.一棵具有257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它的深度为9。
(注:用⎣ log2(n) ⎦+1= ⎣ 8.xx ⎦+1=94.设一棵完全二叉树有700个结点,则共有350个叶子结点。
数据结构二叉树习题含答案
第 6 章树和二叉树1.选择题( 1)把一棵树变换为二叉树后,这棵二叉树的形态是()。
A.独一的B.有多种C.有多种,但根结点都没有左孩子D.有多种,但根结点都没有右孩子( 2)由 3 个结点能够结构出多少种不一样的二叉树?()A. 2 B . 3 C . 4 D. 5( 3)一棵完整二叉树上有1001 个结点,此中叶子结点的个数是()。
A. 250 B . 500 C . 254 D. 501( 4)一个拥有 1025 个结点的二叉树的高h 为()。
A. 11 B . 10 C.11 至 1025 之间 D .10 至 1024 之间( 5)深度为 h 的满 m叉树的第 k 层有()个结点。
(1=<k=<h)k-1B kCh-1 hA. m . m-1 . m D.m-1( 6)利用二叉链表储存树,则根结点的右指针是()。
A.指向最左孩子 B .指向最右孩子 C .空 D .非空( 7)对二叉树的结点从 1 开始进行连续编号,要求每个结点的编号大于其左、右孩子的编号,同一结点的左右孩子中,其左孩子的编号小于其右孩子的编号,可采纳()遍历实现编号。
A.先序 B. 中序 C. 后序 D.从根开始按层次遍历(8)若二叉树采纳二叉链表储存结构,要互换其全部分支结点左、右子树的地点,利用()遍历方法最适合。
A.前序B.中序C.后序D.按层次(9)在以下储存形式中,()不是树的储存形式?A.双亲表示法 B .孩子链表表示法 C .孩子兄弟表示法D.次序储存表示法( 10)一棵非空的二叉树的先序遍历序列与后序遍历序列正好相反,则该二叉树必定满足()。
A.全部的结点均无左孩子B.全部的结点均无右孩子C.只有一个叶子结点D.是随意一棵二叉树( 11)某二叉树的前序序列和后序序列正好相反,则该二叉树必定是()的二叉树。
A.空或只有一个结点B.任一结点无左子树C.高度等于其结点数 D .任一结点无右子树( 12)若 X 是二叉中序线索树中一个有左孩子的结点,且 X 不为根,则 X 的前驱为()。
数据结构习题与答案--树和二叉树
第六章树和二叉树一、判断题( t )01、若二叉树用二叉链表作存贮结构,则在n个结点的二叉树链表中只有n—1个非空指针域。
( f )02、二叉树中每个结点的两棵子树的高度差等于1。
(t )03、二叉树中每个结点的两棵子树是有序的。
( f )04、二叉树中每个结点有两棵非空子树或有两棵空子树。
( f )05、二叉树中所有结点个数是2k-1-1,其中k是树的深度。
(f )06、二叉树中所有结点,如果不存在非空左子树,则不存在非空右子树。
( f )07、对于一棵非空二叉树,它的根结点作为第一层,则它的第i层上最多能有2i—1个结点。
(t )08、用二叉链表法存储包含n个结点的二叉树,结点的2n个指针区域中有n+1个为空指针。
(t)09、具有12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有5个度为2的结点。
( f )10、二叉树中每个结点的关键字值大于其左非空子树(若存在的话)所有结点的关键字值,且小于其右非空子树(若存在的话)所有结点的关键字值。
( f )11、二叉树按某种顺序线索化后,任一结点均有指向其前驱和后续的线索。
( t )12、二叉树的先序遍历序列中,任意一个结点均处在其孩子结点的前面。
二、填空题01、由3个结点所构成的二叉树有_5_种形态。
02、一棵深度为6的满二叉树有____个分支结点和____个叶子。
03、一棵具有257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它的深度为____。
04、设一棵完全二叉树有700个结点,则共有____个叶子结点。
05、设一棵完全二叉树具有1000个结点,则此完全二叉树有____个叶子结点,有____个度为2的结点,有____个结点只有非空左子树,有____个结点只有非空右子树。
06、一棵含有n个结点的k叉树,可能达到的最大深度为____,最小深度为____。
07、二叉树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根(N)、左子树(L)和右子树(R)。
因而二叉树的遍历次序有六种。
最常用的是三种:前序法(即按N L R次序),后序法(即按LRN次序)和中序法(也称对称序法,即按L N R次序)。
第6章_数据结构习题题目及答案_树和二叉树_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6.1设树T的度为4,其中度为1,2,3和4的结点个数分别为4,2,1,1,求树T中的叶子数。
【解答】设度为m的树中度为0,1,2,…,m的结点数分别为n0, n1, n2,…, nm,结点总数为n,分枝数为B,则下面二式成立n= n0+n1+n2+…+nm (1)n=B+1= n1+2n2 +…+mnm+1 (2)由(1)和(2)得叶子结点数n0=1+即: n0=1+(1-1)*4+(2-1)*2+(3-1)*1+(4-1)*1=86.2一棵完全二叉树上有1001个结点,求叶子结点的个数。
【解答】因为在任意二叉树中度为2 的结点数n2和叶子结点数n0有如下关系:n2=n0-1,所以设二叉树的结点数为n, 度为1的结点数为n1,则n= n0+ n1+ n2n=2n0+n1-11002=2n0+n1由于在完全二叉树中,度为1的结点数n1至多为1,叶子数n0是整数。
本题中度为1的结点数n1只能是0,故叶子结点的个数n0为501.注:解本题时要使用以上公式,不要先判断完全二叉树高10,前9层是满二叉树,第10层都是叶子,……。
虽然解法也对,但步骤多且复杂,极易出错。
6.3 一棵124个叶结点的完全二叉树,最多有多少个结点。
【解答】由公式n=2n0+n1-1,当n1为1时,结点数达到最多248个。
6.4.一棵完全二叉树有500个结点,请问该完全二叉树有多少个叶子结点?有多少个度为1的结点?有多少个度为2的结点?如果完全二叉树有501个结点,结果如何?请写出推导过程。
【解答】由公式n=2n0+n1-1,带入具体数得,500=2n0+n1-1,叶子数是整数,度为1的结点数只能为1,故叶子数为250,度为2的结点数是249。
若完全二叉树有501个结点,则叶子数251,度为2的结点数是250,度为1的结点数为0。
6.5 某二叉树有20个叶子结点,有30个结点仅有一个孩子,则该二叉树的总结点数是多少。
数据结构与算法第六章课后答案第六章 树和二叉树
第6章 树和二叉树(参考答案)6.1(1)根结点a6.2三个结点的树的形态: 三个结点的二叉树的形态:(1) (1) (2) (4) (5)6.3 设树的结点数是n ,则n=n0+n1+n2+……+nm+ (1)设树的分支数为B ,有n=B+1n=1n1+2n2+……+mnm+1 (2)由(1)和(2)有:n0=n2+2n3+……+(m-1)nm+16.4(1) k i-1 (i 为层数)(2) (n-2)/k+1(3) (n-1)*k+i+1(4) (n-1)%k !=0; 其右兄弟的编号 n+16.5(1)顺序存储结构注:#为空结点6.6(1) 前序 ABDGCEFH(2) 中序 DGBAECHF(3) 后序 GDBEHFCA6.7(1) 空二叉树或任何结点均无左子树的非空二叉树(2) 空二叉树或任何结点均无右子树的非空二叉树(3) 空二叉树或只有根结点的二叉树6.8int height(bitree bt)// bt是以二叉链表为存储结构的二叉树,本算法求二叉树bt的高度{ int bl,br; // 局部变量,分别表示二叉树左、右子树的高度if (bt==null) return(0);else { bl=height(bt->lchild);br=height(bt->rchild);return(bl>br? bl+1: br+1); // 左右子树高度的大者加1(根) }}// 算法结束6.9void preorder(cbt[],int n,int i);// cbt是以完全二叉树形式存储的n个结点的二叉树,i是数// 组下标,初始调用时为1。
本算法以非递归形式前序遍历该二叉树{ int i=1,s[],top=0; // s是栈,栈中元素是二叉树结点在cbt中的序号 // top是栈顶指针,栈空时top=0if (n<=0) { printf(“输入错误”);exit(0);}while (i<=n ||top>0){ while(i<=n){visit(cbt[i]); // 访问根结点if (2*i+1<=n) s[++top]=2*i+1; //若右子树非空,其编号进栈i=2*i;// 先序访问左子树}if (top>0) i=s[top--]; // 退栈,先序访问右子树} // END OF while (i<=n ||top>0)}// 算法结束//以下是非完全二叉树顺序存储时的递归遍历算法,“虚结点”用‘*’表示void preorder(bt[],int n,int i);// bt是以完全二叉树形式存储的一维数组,n是数组元素个数。
数据结构课后习题答案第六章
第六章树和二叉树(下载后用阅读版式视图或web版式可以看清)习题一、选择题1.有一“遗传”关系:设x是y的父亲,则x可以把它的属性遗传给y。
表示该遗传关系最适合的数据结构为( )。
A.向量B.树C图 D.二叉树2.树最合适用来表示( )。
A.有序数据元素 B元素之间具有分支层次关系的数据C无序数据元素 D.元素之间无联系的数据3.树B的层号表示为la,2b,3d,3e,2c,对应于下面选择的( )。
A. la (2b (3d,3e),2c)B. a(b(D,e),c)C. a(b(d,e),c)D. a(b,d(e),c)4.高度为h的完全二叉树至少有( )个结点,至多有( )个结点。
A. 2h_lB.h C.2h-1 D. 2h5.在一棵完全二叉树中,若编号为f的结点存在右孩子,则右子结点的编号为( )。
A. 2iB. 2i-lC. 2i+lD. 2i+26.一棵二叉树的广义表表示为a(b(c),d(e(,g(h)),f)),则该二叉树的高度为( )。
A.3B.4C.5D.67.深度为5的二叉树至多有( )个结点。
A. 31B. 32C. 16D. 108.假定在一棵二叉树中,双分支结点数为15,单分支结点数为30个,则叶子结点数为( )个。
A. 15B. 16C. 17D. 479.题图6-1中,( )是完全二叉树,( )是满二叉树。
10.在题图6-2所示的二叉树中:(1)A结点是A.叶结点 B根结点但不是分支结点C根结点也是分支结点 D.分支结点但不是根结点(2)J结点是A.叶结点 B.根结点但不是分支结点C根结点也是分支结点 D.分支结点但不是根结点(3)F结点的兄弟结点是A.EB.D C.空 D.I(4)F结点的双亲结点是A.AB.BC.CD.D(5)树的深度为A.1B.2C.3D.4(6)B结点的深度为A.1B.2C.3D.4(7)A结点所在的层是A.1B.2C.3D.411.在一棵具有35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中,该树的深度为( )。
第6章 树和二叉树-习题-答案
第6章树和二叉树习题答案1.从概念上讲,树,森林和二叉树是三种不同的数据结构,将树,森林转化为二叉树的基本目的是什么,并指出树和二叉树的主要区别。
答:树的孩子兄弟链表表示法和二叉树二叉链表表示法,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解释不同,也就是说树(树是森林的特例,即森林中只有一棵树的特殊情况)可用二叉树唯一表示,并可使用二叉树的一些算法去解决树和森林中的问题。
树和二叉树的区别有三:一是二叉树的度至多为2,树无此限制;二是二叉树有左右子树之分,即使在只有一个分枝的情况下,也必须指出是左子树还是右子树,树无此限制;三是二叉树允许为空,树一般不允许为空(个别书上允许为空)。
2.请分析线性表、树、广义表的主要结构特点,以及相互的差异与关联。
答:线性表属于约束最强的线性结构,在非空线性表中,只有一个“第一个”元素,也只有一个“最后一个”元素;除第一个元素外,每个元素有唯一前驱;除最后一个元素外,每个元素有唯一后继。
树是一种层次结构,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每个结点可以有多个子女,但只有一个双亲(根无双亲),从这个意义上说存在一(双亲)对多(子女)的关系。
广义表中的元素既可以是原子,也可以是子表,子表可以为它表共享。
从表中套表意义上说,广义表也是层次结构。
从逻辑上讲,树和广义表均属非线性结构。
但在以下意义上,又蜕变为线性结构。
如度为1的树,以及广义表中的元素都是原子时。
另外,广义表从元素之间的关系可看成前驱和后继,也符合线性表,但这时元素有原子,也有子表,即元素并不属于同一数据对象。
3.在二叉树的Llink-Rlink存储表示中,引入“线索”的好处是什么?答:在二叉链表表示的二叉树中,引入线索的目的主要是便于查找结点的前驱和后继。
因为若知道各结点的后继,二叉树的遍历就变成非常简单。
二叉链表结构查结点的左右子女非常方便,但其前驱和后继是在遍历中形成的。
为了将非线性结构二叉树的结点排成线性序列,利用结点的空链域,左链为空时用作前驱指针,右链为空时作为后继指针。
数据结构课后习题(第6章)
【课后习题】第6章树和二叉树网络工程2010级()班学号:姓名: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1.从逻辑结构看,树是典型的。
2.设一棵完全二叉树具有999个结点,则此完全二叉树有个叶子结点,有个度为2的结点,有个度为1的结点。
3.由n个权值构成的哈夫曼树共有个结点。
4.在线索化二叉树中,T所指结点没有左子树的充要条件是。
5.在非空树上,_____没有直接前趋。
6.深度为k的二叉树最多有结点,最少有个结点。
7.若按层次顺序将一棵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所有结点从1到n编号,那么当i为且小于n时,结点i的右兄弟是结点,否则结点i没有右兄弟。
8.N个结点的二叉树采用二叉链表存放,共有空链域个数为。
9.一棵深度为7的满二叉树有___ ___个非终端结点。
10.将一棵树转换为二叉树表示后,该二叉树的根结点没有。
11.采用二叉树来表示树时,树的先根次序遍历结果与其对应的二叉树的遍历结果是一样的。
12.一棵Huffman树是带权路径长度最短的二叉树,权值的外结点离根较远。
二、判断题(如果正确,在对应位置打“√”,否则打“⨯”。
每题0.5分,共5分)1.对于一棵非空二叉树,它的根结点作为第一层,则它的第i层上最多能有2i-1个结点。
2.二叉树的前序遍历并不能唯一确定这棵树,但是,如果我们还知道该二叉树的根结点是那一个,则可以确定这棵二叉树。
3.一棵树中的叶子结点数一定等于与其对应的二叉树中的叶子结点数。
4.度≤2的树就是二叉树。
5.一棵Huffman树是带权路径长度最短的二叉树,权值较大的外结点离根较远。
6.采用二叉树来表示树时,树的先根次序遍历结果与其对应的二叉树的前序遍历结果是一样的。
7.不存在有偶数个结点的满二叉树。
8.满二叉树一定是完全二叉树,而完全二叉树不一定是满二叉树。
9.已知二叉树的前序遍历顺序和中序遍历顺序,可以惟一确定一棵二叉树;10.已知二叉树的前序遍历顺序和后序遍历顺序,不能惟一确定一棵二叉树;三、单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写在下表对应题号下面。
数据结构第六章 树和二叉树课后习题答案
第六章课后习题6、1、各层的结点数目是:K2、编号为n的结点的双亲结点是:<=(n-2)/k的最大整数3、编号为n的结点的第i个孩子结点编号是:k*(n-1)+1+i4、编号为n的结点有右兄弟的条件是:(n-1)能被k整除右兄弟的编号是:n+1.7、1、先序序列和中序序列相同:空二叉树或没有左子树的二叉树。
2、中序序列和后序序列相同:空二叉树或没有右子树的二叉树。
3、先序序列和后序序列相同:空二叉树或只有根的二叉树。
9、中序序列:BDCEAFHG和后序序列:DECBHGFA的二叉树为:AB FC GD E H先序序列:ABCDEFGH算法设计:3、typedef struct{int data[100];int top;}seqstack;seqstack *s;Perorder(char a[],int n){int i=1,count=1;s->top=-1;if(n==0)return(0);else{if(I<=n){s->top++;s->data[s->top]=a[I];}while(count<n){printf(“%c”,s->data[s->top]);count++;s->top--;if(s->data[s->top]);==a[i]){ printf(“%c”,s->data[s->top]);count++;s->top--;}if((2*i+1)<n){i=2*i;s->top++;s->data[s->top]=a[i+1];s->top++;s->data[s->top]=a[i];}else if(a*i<n){i=2*i;s->top++;s->data[s->top]=a[i];}else if(i/2%2==1)i=i/2/2+1;else i=i/2+1;}}}main(){char A[]=“kognwyuvb”;int n=strlen(A);s=(seqstack *)malloc(sizeof(seqstack)); printf(“\n”);Perorder(A,n);}。
数据结构树和二叉树习题及答案
习题六树和二叉树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树形结构的特点是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个直接前趋B.线性结构中的一个结点至多只有一个直接后继C.树形结构可以表达(组织)更复杂的数据D.树(及一切树形结构)是一种”分支层次”结构E.任何只含一个结点的集合是一棵树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任何一棵二叉树中至少有一个结点的度为 2B.任何一棵二叉树中每个结点的度都为 2C.任何一棵二叉树中的度肯定等于 2D.任何一棵二叉树中的度可以小于 23.讨论树、森林和二叉树的关系,目的是为了()A.借助二叉树上的运算方法去实现对树的一些运算B.将树、森林按二叉树的存储方式进行存储C.将树、森林转换成二叉树D.体现一种技巧,没有什么实际意义4.树最适合用来表示()A.有序数据元素 B .无序数据元素C.元素之间具有分支层次关系的数据 D .元素之间无联系的数据5.若一棵二叉树具有10个度为2的结点,5个度为1的结点,则度为0的结点个数是()A.9 B.11 C .15 D .不确定6.设森林F中有三棵树,第一,第二,第三棵树的结点个数分别为M1, M2和M3与森林F对应的二叉树根结点的右子树上的结点个数是()。
A.M1 B .M1+M2 C .M3 D .M2+M37.一棵完全二叉树上有1001个结点,其中叶子结点的个数是()A.250 B .500 C .254 D .505 E .以上答案都不对8.设给定权值总数有n 个,其哈夫曼树的结点总数为()A.不确定 B . 2n C . 2n+1 D . 2n-19.二叉树的第I层上最多含有结点数为()I I-1 I-1 IA.2I B .2I-1-1 C .2I-1D .2I-110.一棵二叉树高度为h, 所有结点的度或为0,或为2,则这棵二叉树最少有()结点A.2h B .2h-1 C .2h+1 D .h+111.利用二叉链表存储树,则根结点的右指针是()。
数据结构第六章树和二叉树习题及答案
习题六树和二叉树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树形结构的特点是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个直接前趋B.线性结构中的一个结点至多只有一个直接后继C.树形结构可以表达(组织)更复杂的数据D.树(及一切树形结构)是一种"分支层次"结构E.任何只含一个结点的集合是一棵树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任何一棵二叉树中至少有一个结点的度为2B.任何一棵二叉树中每个结点的度都为2C.任何一棵二叉树中的度肯定等于2D.任何一棵二叉树中的度可以小于23.讨论树、森林和二叉树的关系,目的是为了()A.借助二叉树上的运算方法去实现对树的一些运算B.将树、森林按二叉树的存储方式进行存储C.将树、森林转换成二叉树D.体现一种技巧,没有什么实际意义4.树最适合用来表示 ( )A.有序数据元素 B.无序数据元素C.元素之间具有分支层次关系的数据 D.元素之间无联系的数据5.若一棵二叉树具有10个度为2的结点,5个度为1的结点,则度为0的结点个数是()A.9 B.11 C.15 D.不确定6.设森林F中有三棵树,第一,第二,第三棵树的结点个数分别为M1,M2和M3。
与森林F 对应的二叉树根结点的右子树上的结点个数是()。
A.M1 B.M1+M2 C.M3 D.M2+M37.一棵完全二叉树上有1001个结点,其中叶子结点的个数是()A. 250 B. 500 C.254 D.505 E.以上答案都不对8. 设给定权值总数有n 个,其哈夫曼树的结点总数为( )A.不确定 B.2n C.2n+1 D.2n-19.二叉树的第I层上最多含有结点数为()A.2I B. 2I-1-1 C. 2I-1 D.2I -110.一棵二叉树高度为h,所有结点的度或为0,或为2,则这棵二叉树最少有( )结点A.2h B.2h-1 C.2h+1 D.h+111. 利用二叉链表存储树,则根结点的右指针是()。
A.指向最左孩子 B.指向最右孩子 C.空 D.非空12.已知一棵二叉树的前序遍历结果为ABCDEF,中序遍历结果为CBAEDF,则后序遍历的结果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课后习题
6、1、各层的结点数目是:K
2、编号为n的结点的双亲结点是:<=(n-2)/k的最大整数
3、编号为n的结点的第i个孩子结点编号是:k*(n-1)+1+i
4、编号为n的结点有右兄弟的条件是:(n-1)能被k整除
右兄弟的编号是:n+1.
7、1、先序序列和中序序列相同:空二叉树或没有左子树的二叉树。
2、中序序列和后序序列相同:空二叉树或没有右子树的二叉树。
3、先序序列和后序序列相同:空二叉树或只有根的二叉树。
9、中序序列:BDCEAFHG和后序序列:DECBHGFA的二叉树为:
A
B F
C G
D E H
先序序列:ABCDEFGH
算法设计:
3、typedef struct
{
int data[100];
int top;
}seqstack;
seqstack *s;
Perorder(char a[],int n)
{
int i=1,count=1;
s->top=-1;
if(n==0)return(0);
else
{
if(I<=n)
{
s->top++;
s->data[s->top]=a[I];
}
while(count<n)
{
printf(“%c”,s->data[s->top]);
count++;
s->top--;
if(s->data[s->top]);==a[i])
{ printf(“%c”,s->data[s->top]);
count++;
s->top--;
}
if((2*i+1)<n)
{
i=2*i;
s->top++;
s->data[s->top]=a[i+1];
s->top++;
s->data[s->top]=a[i];
}
else if(a*i<n)
{
i=2*i;
s->top++;
s->data[s->top]=a[i];
}
else if(i/2%2==1)i=i/2/2+1;
else i=i/2+1;
}
}
}
main()
{
char A[]=“kognwyuvb”;
int n=strlen(A);
s=(seqstack *)malloc(sizeof(seqstack)); printf(“\n”);
Perorder(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