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秦汉时期复习(精)

合集下载

高三高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之秦汉部分(23张)

高三高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之秦汉部分(23张)

2、“汉承秦制”而又有所损益变化的表现
(1)皇帝制度:两汉继承并进一步加强皇权
学生踊跃发言:
第荆二轲(部 刺分秦(王2从)“荆三轲知公太子九不忍卿”到“制遂发:”)行汉刺的初准备继承秦中央官制;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度
第二课时
(3)郡县制:汉初沿用郡县制,同时又兼行封国制(郡国并行制);东汉末三级制 ⑴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年近七十,也只是个小小的“圉正”(弼马温)?
18.《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责,不如隐退的两句: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二5.、虚整写体映感衬知表课现文②蜀道与的雄思奇险想峻的:句子法:黄家鹤之的飞尚集不得权过,、猿猱法欲度治愁攀思援。想为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15.《离骚》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的两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7、汉代地主田庄经济
(1)西汉末年已经出现,东汉时期大量存在,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 (2)田庄内部进行多种经营(农林牧渔、手工业和商业),自给自足。 (3)田庄主(剥削者,即豪强地主)和劳动者(依附农民、宾客、奴隶等)每每聚
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 (4)地主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由依附农民组成。(注依附农
民除了向田庄主交纳实物地租外,还要为田庄主服各种劳役。) (5)大量存在的地主田庄,不利于封建国家的强大、统一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
8、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①时代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②董仲舒改造了儒学,形成了新的儒 学体系,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③汉武帝十分赏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施。
(2)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中央对地方实行直接有效的管理,结果,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高考历史总复习:秦汉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高考历史总复习:秦汉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高考历史总复习:秦汉时期考点归纳整理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秦汉时期的政治: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郡县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2、秦汉时期的经济3、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秦始皇复习建议秦汉时期的政治。

一般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考查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基本特点。

复习时要注意把握两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一般高考会考查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措施。

秦汉时期的思想,注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要将其放在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进行掌握。

知识清单参考答案:1、①前221,②皇帝,③三公九卿,④郡县,⑤焚书坑儒,⑥推恩,⑦休养生息,⑧正统。

考点聚焦考点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至高无上的皇帝制秦王嬴政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由皇帝控制。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监察百官;又设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丞相之下设有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如图所示: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朝议制度秦始皇统治前期,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4.郡县制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郡下设县。

郡守为郡最高行政长官,上承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秦汉部分 演示文稿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秦汉部分 演示文稿
两汉的社会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1)牛耕普及全国,农具改进(犁壁)和一牛挽犁 的犁耕法,出现曲柄锄和大镰 (2)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灌溉方法;王景治理黄河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东汉时出现青瓷 (2)商业:实行盐铁官营,全面控制工商业 (3)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丝绸远销。获 “丝路”称号
如何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做过重大贡献的封建皇帝: 功:
1、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 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 定和社会发展,符合各族人民愿望。 2、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 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3、通过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成为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汉朝的犁和犁壁
要点探究
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三)两汉时期的文化
1.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居支配地位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背景: ①黄老之学(旧思想)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儒家学说整合出适应统治需要的新的理论体系 ③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 (2)理论: ①形成:汉代儒学家董仲舒以《天人三策》为基础,融合 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学。 ②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3)作用: ①新儒学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意义。 ②“天人感应”思想限制了君主权力过分膨胀的目的 (4)影响:有利于巩固„;从此确立了儒学„地位。
皇帝制度的确立
有什么特点?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 “制”或“诏”,印
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 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秦汉[1] 2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秦汉[1] 2

2、地方机构 ①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 ②汉初曾分封诸侯王而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 后逐步消除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加巩固。 ③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 州部,每州设刺史一名,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 地方的控制。 3、选官制度 ①汉武帝时代,察举制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汉 武帝下令举荐。 ②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 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③评价:虽然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是体现了封闭的 特征,同时其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 与,民意无从体现。
2、采取众多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统一文字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货币 ④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要道(陆路:直道和驰道;水路:运河) ⑤以上措施均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3、秦始皇的暴政 ①焚书坑儒(其评价可结合必修三第九页); ②修长城(两方面评价:一方面阻止了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的南下,保 护了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而长城本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 的结晶,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另一方面工程艰巨,施工条件 简陋,民夫大量死亡。); ③大兴土木(修阿房宫、修骊山墓、伐南越、戍边疆),徭役繁重; ④严酷法律。 4、评价秦始皇 ①积极: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 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不愧为“千古一帝” 的称号。 ②消极: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①大学的兴立,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③汉武帝时代,还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四、科技 1、造纸术 ①发明:考古发现西汉可能就发明了造纸术。(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 ②西汉时期,帛、纸、竹、木四种文书用品是并行使用的。 ③改进: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得到汉和帝赏识,被封为侯,后人称这种纸 为“蔡侯纸”。 2、火药:汉代《神农本草经》中将硫磺、硝石列为重要药材。 五、艺术 1、书法:楷书形成于汉末,也称真书正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2、绘画:先秦两汉盛行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等,保留了许多 绘画的遗存。 六、文学:汉赋 1、汉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 巧文多智的特色。 2、西汉早期的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等、 3、汉武帝时,赋的创作走向全盛,名家名作迭出。代表性作品有司马相如的 《子虚赋》和《上林赋》等。反映了当时文人气度的宏阔广大,时代精神的豪 迈勇进,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4、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杨雄。 5、东汉时期,班固张衡的作品地位最高。 6、东汉后期,大赋渐少,小赋兴起。

中国古代史秦汉时期:秦朝 课件--2022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秦汉时期:秦朝 课件--2022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D.标榜君权神授
②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选必1) 是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 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③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一、秦朝(前221年—前207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措施
1.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选必1第一课整合)
经济发展并长期占主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初步发展的历史时
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对 期,官僚政治逐渐
外贸易繁荣。
代替了贵族政治;
(3)民族关系: 加强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管辖, 拓展了疆域,促进民族融合;统一 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②社会经济上从停 滞倒退状态到初步 恢复发展的时期;
B D.起到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
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
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据材料可
以推知
A.君主专制受朝议传统反制
B.君主懦弱致秦朝二世而亡 C.丞相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
A
D.朝议制度能减少决策失误
(3)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 的发展。
由于秦之统一,从前华夏夷狄之分而治之之局面亦随即消融,而成
为一个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全国人民生活于同一版图,
D 沐浴于同一文化。这主要说明秦的统一( )
A.使各民族生活习俗趋同
B.扩大我国疆域并形成基本格局
立起统一秦朝,定都咸阳。
西


(2)南方: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并加强了对云、贵一 陇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 第02讲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课件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 第02讲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课件
(3)秦的速亡:秦的暴政使社会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秦灭 亡。
2.经济与社会生活: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 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 江。
3.思想文化与传承: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 制,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清单二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1)政治制度 ①中央:汉武帝时设置中朝,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东汉增强尚 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②地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汉景 帝“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王国问题初步解决。汉武帝颁行“推 恩令”、设置刺史、任用酷吏等加强中央集权。东汉裁并郡县,裁减官 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汉朝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 制。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 县三级制。 ③选官与考核:汉武帝实行察举制。此处,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也是 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
(4)科技 ①医药成就: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东汉《神农本草经》、华 佗创制“麻沸散”“五禽戏”、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 ②数学成就:西汉《九章算术》。 ③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5)汉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经传入朝鲜半岛、日本 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 (6)教育: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汉朝设立的 太学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自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 学。
2.经济与社会生活 (1)西汉初,“与民休息”,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初清查全国垦 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附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附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一.选择题(共22小题)1.(2023•房山区一模)《云梦秦简•为吏之道》载有“五善”与“五失”。

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做多让”;五失:“一曰夸以迣(lì,超越),二曰贵以泰,三曰擅裚(jì,断)割,四曰犯上弗知害,五曰贱土而贵货贝”。

“五善毕至,必有大赏”“五失犯一,则予重罚”。

据此可知秦朝()A.形成了以民为本的社会风气B.强调对官吏的考绩与奖惩C.官员考核以儒家伦理为标准D.法律与教化逐渐趋于统一2.(2023•包头二模)秦律《内史杂》规定,有事请示必须用书而的文书请示,不得口头请示,也不能委托他人代为请示。

《论衡•别通篇》云:“汉所以能治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汉)以文书御天下。

”这表明秦汉时期()A.官僚政治统治的完善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C.皇权独尊的思想意识D.文书在制度运行中起重要作用3.(2022•松滋市校级模拟)从史籍和出土的《云梦秦简》可以看出,秦朝初期法律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基本上做到了“制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官吏行事“致以律”,“良吏”“恶吏”各予赏罚。

但秦初的法律中保留了奴隶制的残余和继承了奴隶制的刑罚,以及实行连坐族诛。

这说明秦朝初期()A.法律制度实现不断完善B.法制建设作用的两重性C.中央集权统治得以强化D.法律损坏了百姓的利益4.(2022•天心区校级模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数次东巡,每次都立碑刻石,如表为部分碑文节选()秦灭六国原因《之罘刻石》: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

皇帝哀熊,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秦王朝的统治《碣石刻石》: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第1页(共3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秦汉.doc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秦汉.doc

专题二秦汉——中华文明的发展【复习策略】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大发展时期, 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都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复习本篇章时, 考生首先应该从宏观上把握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然后以此为纲, 落实各个知识点。

1. 政治上: 秦统一后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在地方上普遍推行郡县制, 首次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西汉时施行推恩令、察举制等继续巩固中央集权, 到汉武帝时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2. 经济上: 两汉出现了众多先进的耕作技术, 为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奠定基础;工商业有所进步,但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影响十分明显。

3. 思想上: 秦朝推崇法家, 焚书坑儒, 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从此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考点预测】1. 近年高考涉及的主要考点: 秦朝的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度、儒学的发展、东汉的农业和手工业等。

2. 年高考考点预测: 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和演变, 特别是地方制度的变迁;秦汉时期统治思想的演变及其原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 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定时期。

1.政治: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得到巩固。

2. 经济: 封建经济形式最终形成并进一步发展, 自然经济成为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3. 文化: 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在思想方面, 加强思想专制开始成为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重要手段。

【知识整合】考点 1、政治文明1.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秦王赢政把三皇和五帘的名称合为“皇帝”, 规定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①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

②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2)三公九卿制: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②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 下达皇帝诏令, 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高考二轮秦汉复习纲要

高考二轮秦汉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史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明定型——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第一阶段:秦朝(公元前221年--207年,即公元前3世纪),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第二阶段:汉朝(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刘邦建立,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新朝:公元9年-公元25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东汉:公元25--220年,刘秀建立东汉,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

时代特征: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上:①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

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经济上:①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并初步发展;②经济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③外贸开始:丝绸之路。

④、秦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文化上:①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西汉时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③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④、外来思想文化(佛教和与之相关文学艺术)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中国版图之确立:秦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初步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灭六国统一;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设郡治理。

)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外朝制、刺史制度)中国民族之抟成: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发展。

(与少数民族战争、和亲、通使、建制等,进行有效管理。

)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汉武帝时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大一统;汉武帝:启用儒学,建立太学。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钱穆一、秦汉时期经济发展(物质文明)(一)农业1、秦朝:在全国确立土地私有制;前214年,修灵渠(今广西境内),沟通湘水和漓水,促进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专题02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建立与巩固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2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建立与巩固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思想 文化
秦朝“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治国思想出现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转变,西汉时儒家思想开 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汉武帝兴办太学、地方官学等;医学、造纸术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04 高频考点
考点一 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真题考法】 【回归教材】 【命题预测】
考点二 秦汉经济政策与治国思想的改变
05 / 答题术语
考点一 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1.秦灭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2.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3.秦朝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4.秦朝的暴政,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秦朝短命而亡。
A.官僚主义势力的急剧膨胀 C.监察机关的反向制约特征
B.以小督大、以卑临尊的制度设置 D.监察官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 度,督邮又可以监督刺史,C项正确。
考点二 秦汉经济政策与治国思想的改变
【真题考法】
典例01 ( 2023·烟 台 ·模 拟 )秦 惠王十三年,秦朝攻占巴蜀地区,“以张若为秦国守,
氐,南方的夷、越等。方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波斯湾一带。
(3)设典客、典属 督率戍卒屯田。
②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
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 (2)对外关系:打通陆海两 到印度南部。

个通道
③光武帝赐倭国“汉委(倭)奴国王”金印
【命题预测】
经济政策和治国思想都是秦汉命题的重点区域,形式灵活多样。在核心素养方面, 唯物史观中思想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时空观念中地图的运用,需要关注此类题型。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考历史知识点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考历史知识点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考历史知识点并不是说哪种人生更好,但是高考让你拥有决定未来人生的能力。

小编整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考历史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考历史知识点【知识梳理】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1.中央机构(1)秦朝①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②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朝: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机构已经出现,但是职责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

2.地方制度(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2)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3.选官制度(1)战国、秦朝和汉初: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实现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2)两汉:察举制。

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按照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使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僚职位。

4.监察制度(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2)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二、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1.秦朝时期: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2.两汉时期(1)农业:牛耕逐渐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西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汉代中国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受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政府管理严格;西汉时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工商业的管理 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叫工官。 (1)秦朝: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统一度量衡、货币,为工商业发展统一标准; 从秦律看,政府对经济生活控制相当全面、具体,管理已达非常 严密程度; (2)汉朝: 有专门对“市”的管理机构;
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制度,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强化国家对经济 的控制。
(二)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A、历程:商周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官营 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时主要行业都收归官办。 B、历史地位:素称发达,冶金、制瓷、丝织等行业一直保 持世界领先地位。 C、手工业概况: ①冶铸业:汉代开始用煤炭做燃料;高炉炼铁、炒钢技术; 供风形式也有革命性变化,自然通风——人力皮囊——畜力 鼓风——水排(东汉发明的水力冶铁工具) ②纺织业:已相当发达,开通丝绸之路,远销欧亚,中国被 称为丝国 ③ 陶瓷业:东汉制瓷技术成熟,烧出成熟的青瓷。
②西汉初年,推行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③西汉汉武帝开始,儒家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2)专制: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董仲舒新儒学(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新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1)现实需要:汉武帝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大一统局面巩固, 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逐渐形成。 (2)董仲舒发展:新儒学迎合了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 家统一的需要。 (3)汉武帝推崇。 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上,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扩大官员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 素质,巩固了统治基础。 教育上,兴办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 提示:(1)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 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 缓和阶级矛盾。 (2)西汉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 点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本质都是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政策(注意区别 本质、目的不同表达),抑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 精神,违背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
2、文化:
(1)科技:造纸术(西汉早期已经发明、东汉蔡伦 改进);农业(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医学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 学的基础,被后世誉为“万世宝典”) (2)艺术:楷书形成(钟繇) (3)文学:汉赋,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史记》 (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汉书》纪传体断 代史(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 (4)文字:小篆、隶书 (5)绘画门类的丰富。
C.民间手工业 ※中国古代的民间手工业主要包括哪两种经营 形式?其各自特点如何? ①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 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②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 民间消费的产品。
(三)商业:秦汉:商业的初步发展 1、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初社会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汉文帝将抑商 政策改为宽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实行 “入粟拜爵”;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2、表现:
(1)“市”的形成和发展 秦代:对“市”有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当面 交易 汉代:汉代乡村商业活跃,但没有专门市场。城市有专门管 理机构,长安有东、西9市,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坊 界限分明
(2)商业都会的掘起 战国: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汉代:都市因商业集中而繁荣 新朝:A、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 都) B、在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 C、其他“都会”城市:蓟、江陵、寿春、合肥、吴、番禺。 ——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的形成 (3)对外贸易: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 商运活跃,已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2)地方制度:汉初郡国并行;东汉变为州郡县三级。
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 结果: 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3)监察制度:刺史制 (4展 (一)农业 1、秦朝: ①在全国确立土地私有制 ②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③商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艰难。
东汉:公元25--220年,刘秀建立东汉,都城洛阳。
简述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政治上:①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②统一多民族国家 形成并不断发展。 经济上:①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并初步发展;②经济发展 主要在黄河流域;③外贸开始:丝绸之路
文化上: ①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秦始皇“焚书坑 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 儒家思想正式成 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③ 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 成就领先世界。
5.特点: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重 征商税;禁止对外贸易。
6.影响: 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后以消极作用为主。
①进步: 经济: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 业经济的发展,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有利 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 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 ②局限: 瓦解;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的经 济因素和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 治,违背了历史潮流。造成了中国的落后。
例1:西汉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解释发展而形成的新儒学,有利于国 家巩固和专制统治,其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 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A.仁者爱人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董仲舒是在继承先秦儒学中“仁政”、“民本”等思想,兼采 阴阳五行诸子百家之说,建立起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适应了地主阶级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开始成 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并为后世所效仿。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君 权神授”是新儒学思想基础。
二、秦汉的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2、汉朝:小农经济发展
(1)农业:
①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 主要耕作方式。垄作法、代田法(赵过) ②生产工具:耧车、耦犁、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铁犁牛耕。 时 期 工具 特点和影响
春秋战国 西汉
东汉
铁农具和牛耕 赵过的耦犁;犁壁、耧车
耦犁
(4)修驰道、灵渠和长城 (5)实行暴政
①表现:赋税沉重;大兴工程; 严刑峻法;文化专制。 ②结果: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
2、汉朝:“汉承秦制”,调整巩固(表现): (1)中央官制:中外朝制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原因: 内容:汉武帝设“中朝”作为决策机构,“三 公九卿”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东汉光武 帝进一步扩大尚书台权力,尚书台成为中枢机构。
例2:“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 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这一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 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 说 【解析】:大一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政治一统、思想一统和民族 一统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材料反映的是对儒家思想局限性的否定,因 此可排除A、B。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属于“大一统”学说。
重农抑商政策(重本抑末、强本弱末、进本抑末)
1.历程: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2.概念: 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 想和政策。 3.原因: ①它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巩固封 建统治的需要。③目的:直接: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 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维护专 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制主义政权的经济基础,安定人心,巩固封建统治。 4.表现 ①重农: 奖励农耕,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②抑商: 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 征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 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评价:
积 极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大一统局面 2、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
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消 极
2、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 制度,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3、唯心主义成分多,神学迷信色彩浓
注:封建统治思想的演变 (1)治国思想变化:回顾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①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加强镇压,实行暴政;
◆特点: ①兼采各家思想(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
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唯心主义,带有神学倾向 ◆实质: 借助神权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 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作用:
a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b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 了关键性作用。
(二)汉朝: 1、思想:形成思想大一统局面 (1)汉初无为而治,经济得到恢复 (2)董仲舒改造儒学,形成新儒学体系。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 想控制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主张: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理性思考: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有以下四个特点: (1)我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黄河流域,政 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结合得较为紧密。 (2)以农业为代表,从“耕”到“播”的农业生产 工具和生产技术得到发展和推广。 (3)与西北地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日益频繁。
(4)开始出现以陆海“丝绸之路” 为主的对外贸易。
【时空穿梭】
一、朝代更替:秦汉时期(公元前3C到公元3C) • 第一阶段:秦朝(公元前221年--207年,即公元前3 世纪),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 • 第二阶段:汉朝(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