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名词解释
精神科名词解释
1、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0)器质性精神障碍(00)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阿尔茨海默病(AD),又叫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袭,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
(20)精神分裂症(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
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心境障碍包括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双相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等几个类型。
最常见的是抑郁发作,其次是双相障碍。
(30)躁狂发作躁狂发作的核心症状:心境高涨、兴奋话多、易激惹。
思维奔逸、精力旺盛、不知疲倦、体重减轻、睡眠一天常不到3小时(31)双相障碍(32)抑郁发作抑郁发作的核心症状:抑郁心境、兴趣或愉快感丧失。
晨重夕轻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50%的患者情绪低落呈现此波动。
自杀观念和行为比一般人群高20倍,3/4的患者有此症状。
2、常见的精神症状一、认知障碍(一)感知觉障碍感觉:外部信息通过各种感官进入脑部,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外部信息通过各种感官进入脑部,产生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认识的判断能力。
1、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倒错、内感性不适内感性不适:是躯体内产生的各种不适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等,病人不能明确指出具体的不适部位。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解
1.精神病学(psychiatry): 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预防和康复的一门学科。
2.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 / illness):或称精神疾病,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 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 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3.Psychoses系:指心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疾病自知力严重受损甚至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接触的一组情况。
4.精神症状:精神障碍通过精神活动异常表现出来,包括认知障碍、情绪情感障碍和意志行为障碍等。
这些不同类别障碍的特定而具体的临床表现,即为精神症状(symptoms of mental disorder)。
5.精神病理学: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
6.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能感知,但对其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
7.妄想(delusion):是在病态的推理和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
8.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基本正常,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经治疗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9.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10.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是指在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与特定的文化压力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导致的进食行为异常。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汇总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汇总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真性幻觉genuine hallucination来自于外部客观空间,通过自己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幻觉。
假性幻觉pseudo-hallucination存在于自己的主观空间内,不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幻觉。
思维破裂splitting of thought思维的连贯性障碍,联想概念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思维不连贯incoherence of thought在意识障碍背景下出现的言语支离破碎和杂乱无章状态。
原发性妄想primary delusion没有发生基础的妄想,表现为不能理解,无法用既往经历、当前处境及其他心理活动解超价观念overvalued idea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有事实依据,但片面而偏激,影响患者的行为及心理活动。
虚构confabulation在遗忘的基础上,患者以想象的、为曾亲身经历的事件来填补记忆缺损。
错构paramnesia在遗忘的基础上,患者对过去所经历的事件,在发生地点、情节、特别是在时间上出现的错误回忆。
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edation指先天或发育成熟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只能发育所造成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状态痴呆dementia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损害原有智力所造成的智力减退状态。
刚塞综合征ganser syndrome心因性假性痴呆,表现为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往往给人以开玩笑的感觉。
注意attention个体精神活动集中指向一定对象的心理过程。
定向力orientation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和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情感affection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情绪emotion 与人的自然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心境mood一种较微弱而持续的情绪状态,是一段时间内精神活动的基本背景。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精神病psychosis:是指精神障碍中为数不多,但情况比较严重的几类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伴有幻想,妄想、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同时社会功能严重下降。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功能损害。
是所有精神疾病的统称,泛指各种因素造成的大脑功能失调。
例如AD有典型的认知方面的损害,抑郁症有明显病态的抑郁体验。
精神卫生mental health:又称心理卫生,不仅涉及到如何防治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还研究如何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增强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精神症状:是一场精神活动的表现,它涉及人们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并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仪表动作、言谈举止、神态表情以及书写内容等表现出来。
感觉sensation: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如颜色、形状等知觉perception: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大脑对食物的各种不同属性进行整合,并结合以往的经验而形成的整体印象。
内感性不适senestopathia:又称体感异常,是躯体内部产生的不舒适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咽喉部堵塞感、胃肠扭转感、腹部气流上涌感等,可继发疑病观念。
多见于疑病症、躯体化障碍、精神分裂症和抑郁发作等。
错觉illusion: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幻觉hallucination:是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味、幻嗅、幻触和内脏幻觉。
功能性幻觉functional hallucination: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即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幻觉,正常知觉和幻觉并存。
反射性幻觉reflex hallucination:涉及两个不同器官的,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即当某一感觉器官处于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另一器官的幻觉。
精神病名词解释
1.假性痴呆:假性痴呆大都是伴随意识障碍而出现的暂时性脑机能障碍,并非真正的智能缺损,它常突然发生,也可突然消失,一般维持时间较短。
表现智能缺损的程度不如痴呆严重,且智能障碍不一致,如患者对简单问题不能正确回答,但对复杂的问题反而可正确回答。
多系强烈的精神创伤而产生。
其智能障碍通过适当的治疗和处理,在短期内可以完全恢复正常。
2.妄想:是在病态推理和判断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的歪曲的信念,其特征包括:与事实不符,但患者坚定不移;均涉及本人;有个人独特性;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3.自知力:又称领悟力和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状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在临床上一般以精神症状消失,并认识自己的精神症状是病态的。
定向力:是一个人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以及对自己本身的状态的认识能力。
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对自身状况的认识。
4.强迫观念:强迫观念(obsessiveidea)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是思维内容障碍之一,属于医学上的强迫症。
5.精神发育迟滞(MR):是指先天或发育成熟(18岁)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影响智能低下(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
6.幻觉:是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7.幻听:最常见,患者可听到单调的或复杂的声音。
8.思维迟缓:即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的减少和困难,患者表现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声甚低,反应迟缓。
9.顺行性遗忘:即紧接着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的经历不能回忆,遗忘的产生是由于意识障碍而导致识记障碍。
逆行性遗忘:指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的某一段事件,多见于脑外伤,脑卒中发作后,遗忘阶段的长短与外伤的严重程度及意识障碍的持续时间长短有关。
10.谵妄状态: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出现大量的错觉、幻觉,以幻视多见,视幻觉及视错觉的内容多为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性的情境。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来自书本,课件整理——蔡韧 RainTsai一:绪论:psychiatry精神病学: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生理基础是神经科学,心理基础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密切相关。
phychosis精神病:指一组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临床表现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出现持久的、显著的障碍,表现为精神活动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被破坏。
mental disorders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其特征为:高患病率,低致死率,高致残率。
二、精神障碍病因学三、精神障碍的检查和诊断BPR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英文简称BPRS(Brief P sychiatric R ating S cale )。
该量表是在精神科广泛应用的专业评定量表之一,一共有18项。
按5类因子进行记分,并将量表协作组增添的两个项目(工作和自知力)也包括在内。
BPNS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ICD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
是根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
目前最新版本为ICD-‐10。
ICD分类原理:依据疾病的四个主要特征,即病因、部位、病理、临床表现CCMD:DSM:四、症状学apathy i ndifference情感淡漠:患者对客观事物以及自身情况漠不关心,缺乏应有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反应,处于无情感状态。
常见于精分。
其中患者对客观刺激情感反应仍然存在,但速度明显迟缓,称为情感迟钝,常见于精分。
circumscribe a mnesia片段性记忆障碍:delusion妄想:一种病理信念,内容与事实不符,也不符合患者的文化水平和社会背景,但患者仍坚信不疑,难以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纠正。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精神病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科学领域,它涉及了多种名词和概念。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精神病学名词的解释和拓展:1. 精神疾病(Mental Disorders):指的是对个体的思维、情感、行为和社交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的疾病。
精神疾病可以涉及各种症状和严重程度,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2. 诊断(Diagnosis):精神病学中的诊断是指通过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症状、行为和心理状况来确定他们是否符合特定的精神疾病标准。
诊断通常由经验丰富的精神病学专家进行,依据国际通用的分类系统,如《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DSM)。
3. 治疗(Treatment):精神病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通常依靠精神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抗精神病药,以减轻症状或控制病情。
心理治疗则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心理干预来帮助他们改善思维、情绪和行为。
4. 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精神病理学研究精神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因,探讨导致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因素,如遗传、神经化学、环境和社会因素等。
精神病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疾病的本质,并为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5.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源于弗洛伊德的理论。
它旨在通过探究无意识心理过程和童年经历,帮助患者认识和解决潜在的心理冲突和困扰。
精神分析还用于研究人类思维和心理的深层结构。
6. 社区精神病学(Community Psychiatry):社区精神病学关注精神疾病对社区和个体的影响,并通过提供综合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来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
它强调社区参与和个体的整体健康。
以上是一些精神病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和拓展。
精神病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精神科的名词解释
精神科的名词解释【精神科的名词解释】精神科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和治疗精神障碍和心理上的问题。
它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本文将对其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精神科领域的知识。
1.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精神障碍是指个体心理功能出现异常,导致行为、情感和思维方面的问题。
它可以是短期的,如暂时的焦虑或抑郁,也可以是长期的,如精神分裂症或双相情感障碍。
精神障碍的表现因个体而异,可包括思维混乱、幻觉、人格紊乱等。
2. 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心理评估是通过多种手段和测试对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功能进行全面评估。
常见的方法包括面谈、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评。
心理评估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症状、心理过程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3.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表现为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紊乱。
患者可能出现幻觉、妄想、听觉幻听和扰乱思维等症状。
这种疾病通常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发病,并对患者的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4. 抑郁症(Depression)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表现为长期的低落情绪、失去兴趣和无力感。
患者可能出现睡眠障碍、食欲改变、自杀倾向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抑郁症既可以是自发发生的,也可以是由药物、药物滥用或其他精神障碍引起的。
5. 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过度担心和恐惧。
患者可能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恶心和头晕等症状。
常见的焦虑症包括广泛性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和恐慌障碍。
焦虑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6. 心理疗法(Psychotherapy)心理疗法是一种通过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和咨询来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精神问题的治疗方法。
心理疗法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的。
它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1.2.3.人格和其他认知功能受损的临床表现。
4.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具有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
5.见于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
6.7.是客观侧记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大小,重量,气味等。
8.句话,语法结构正确,意义可理解,但句子与句子之间却无任何联系。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为其特征性症状。
9.18岁以前),大脑的发育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发育不良或受阻。
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
10.环境的认知和对自身状况的认识。
11.见精神疾病。
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
12.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其基本临床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症状,如幻觉、妄想等。
13.产生错误的感知,多见于癫痫。
14.多见于精神分裂症15.是一种以助人为目的的专业性人际互动的过程,治疗师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影响患者或其他求助者,引起心理、行为和躯体功能的积极变化,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
16.起的精神障碍,临床表现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17.是以持续的显著紧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患者常具有特征性的外貌,如面肌扭曲、眉头紧锁、姿势紧张,并且坐立不安,甚至有颤抖,皮肤苍白,手心、脚心以及腋窝汗水淋漓。
18.增多,滔滔不绝,有时可出现语言中断或不连贯,常伴随情境转移,并出现音联,意联,多见于躁狂症。
19.是指虚幻的回忆,具体表现为患者无意识地虚幻地构想出一些从未发生过的经历或事件,并将其作为确实发生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内容来进行回忆。
20.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知和判断力。
是判断病情轻重和判断病情轻重和疾病好转程度的重要指标。
自知力完整是精神疾病病情痊愈的重要指标之一。
21.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护理学,精神病名解,名词解释
1.始动性缺乏:是指患者能够完成的行为,他从不主动去做这些行为,要在督促或命令下才能被动完成。
2.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较突出,具有极强的爆发性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3.自杀:是指有意识的伤害自己的身体,以达到结束生命的目的,是精神科较为常见的急危事件之一,也是精神疾病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
4.噎食:又称急性食道堵塞,是指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道的第一狭窄处,甚至误吸入气管,引起呼吸窒息5.Heimlich征象:手不由自主的以V字状地紧贴颈部,面色青紫双手乱抓6.神经症:是一组轻型精神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或各种躯体不适感7.妄想:是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指一种个人所独有的和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坚信不移的观念,不接受事实与理性的纠正8.遗忘综合征:当虚构与近事遗忘、定向障碍同时出现时被称作柯萨可夫综合征,又称遗忘综合征9.定向力障碍:定向力指个体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知能力,当这方面能力异常时称定向力障碍10.自知力障碍:又称领悟力或自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当这方面能力异常时称为自知力障碍11.精神病(精神障碍):是指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以感知觉、思维、感情、意志行为等障碍为主的一类严重的精神疾病12.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无意识及智能障碍。
13.紧张综合征:以患者全身肌肉增高而得名,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两者可交替出现,是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的典型表现。
14.器质性精神障碍:是指由于脑部疾病或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
15.谵妄:是急性起病,一过性,广泛的感知觉障碍,显著地兴奋躁动,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认知损害综合征。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精神病学是一门研究和诊治精神障碍的学科。
下面是对一些常见精神病学名词的解释:1.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指一种或多种精神功能受损的异常状态,导致个体情感、认知、行为的异常。
常见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
2. 抑郁症(Depression):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表现为低落的情绪、对平常活动丧失兴趣和快感、疲惫和缺乏动力等。
严重的抑郁症可能导致自杀风险增加。
3.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表现为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紊乱。
患者通常出现幻觉、妄想、言语和情感缺失等症状。
4. 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一类常见的精神障碍,表现为过度担忧、紧张和恐惧。
常见的焦虑症包括广泛性焦虑症、恐慌症和强迫症等。
5.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一种情绪障碍,在情绪上波动剧烈,交替出现抑郁和躁狂两种极端情绪状态。
躁狂期表现为兴奋、冒险行为,而抑郁期则表现为低落的情绪。
6.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一种发育障碍,常常在婴幼儿期首次发现。
患者表现出社交沟通和行为的缺陷,以及刻板重复的兴趣和行为。
7.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一种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强迫性思维和行为。
患者常常陷入反复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感受到强烈的焦虑。
8. 痴呆症(Dementia):一种进展性的脑部疾病,导致记忆、思维和行为的丧失。
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症类型。
9.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一类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表现为个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的异常。
常见的人格障碍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和避难型人格障碍等。
10. 药物成瘾(Substance use disorder):一种慢性疾病,指对物质(如酒精、毒品等)的滥用或依赖。
精神病患者常考的名词解释
精神病患者常考的名词解释精神病是人类健康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对于精神病患者而言,往往需要了解一些专业术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疾病。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精神病学名词解释,以帮助患者和他们的亲友更好地理解和面对这些概念。
一、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指一系列影响思维、情感、行为和社交功能的疾病。
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这些疾病通常会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患者和他们的亲友来说,了解疾病的症状、治疗和管理方法非常重要。
二、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和乐趣减退、精力不振、注意力和思维困难等。
抑郁症患者常感到无望、无助,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支持性疗法。
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对抑郁症患者的康复也非常重要。
三、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持续的过度焦虑和担忧的精神疾病。
焦虑症患者常无法控制内心的紧张和恐惧感,可能伴随着身体不适、睡眠障碍和社交障碍等问题。
治疗焦虑症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和放松技巧。
帮助焦虑症患者建立积极的应对机制,减轻焦虑症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是治疗和管理焦虑症的关键。
四、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度的精神障碍,表现为现实感知的异常、思维的紊乱和行为的不规律。
患者可能出现幻觉、妄想、思维杂乱和社会功能缺陷等症状。
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
长期的治疗和康复支持能够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减少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五、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交替出现躁狂和抑郁发作的精神疾病。
在躁狂期,患者表现出情绪异常高涨、精力旺盛、冲动和过度活跃的特点;而在抑郁期,患者则表现出情绪低落、精力不振、兴趣减退的症状。
治疗双相情感障碍需要综合应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以控制发作和维持稳定。
六、自闭症自闭症是一种儿童期起病的神经发育障碍,患者在社交互动、沟通能力和创造性游戏方面存在显著的缺陷。
精神疾病名词解释
1、精神疾病:是以精神活动紊乱或失调为主要表现,出现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的异常常伴有生理功能的改变。
2、精神科护理学:是研究对精神疾病病人实施护理以及研究和帮助健康人保持精神(心理)健康和防止精神疾病发生的一门科学。
3、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
4、情感淡漠:是情感迟钝的进一步发展。
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表现得视若无睹、无动于衷。
对生离死别久别重逢等重大事情却表现出表情冷淡呆板,内心体验极为贫乏。
5、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又称改良电抽搐治疗:是应用肌肉松弛剂与麻醉剂,使病人在麻醉状态下接受治疗6、神经症:不是一个特定的疾病单元,是表现为烦恼、紧张、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症状、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等症状的一-类精神障碍的总称。
7、精神分裂:是指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
8、类神经症症状:幻觉妄想症状觉、瓦解症状觉、焦郁抑郁症状觉1、精神医学发展的四次革新第一次革新是法国精神病家菲利普。
皮内尔主张以人道主义的理念对待精神疾病患者第二次革新是犹太裔奥地利人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将“心因性病因论”带入精神医学第三次革新是英国医生琼斯推行的社区精神卫生运动,将精神疾病的治疗场所,扩大在家庭和社会第四次革新是氯丙嗪抗精神病作用的现发现推动了生物精神医学的发展。
2、思维内容障碍临床表现14-153、护理记录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记录及时、准确、其体、完整、简明、客观,尽可能记录病人的原话。
②记录时间和频率根据病人病情,一股病人每周1~2次,危重病人每4小时至少记录1次,病情有变化随时记录。
同时注意时效性,不可拖延或提前记录。
③记录字迹清晰,使用统一文字符号,禁止涂改,书写错误按统一.规定修改并签名。
④记录完成后签全名及时间。
4、临床分型83-841、精神科护士的角色:护理者、治疗者、咨询者、父母替代者、教育者、领导者、协调者2、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倒错、内感性不适3、假性痴呆分为:心因性假性痴呆、童样痴呆4、精神科护理观察原则:目的性与计划性、客观性、整体性5、在临床上,按其使用目的分精神药物可分:为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躁狂药物、抗焦虑药物6、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类帕金森综合症、迟发性运动障碍7、强迫症划分为:强迫思想、强迫动作8、三高: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加9、三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10、工娱治疗内容:①文娱活动②体育活动③工艺制作④职业劳动训练⑤学习与健康教育。
精神科名词解释
1、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0)器质性精神障碍(00)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阿尔茨海默病(AD),又叫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袭,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
(20)精神分裂症(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
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心境障碍包括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双相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等几个类型。
最常见的是抑郁发作,其次是双相障碍。
(30)躁狂发作躁狂发作的核心症状:心境高涨、兴奋话多、易激惹。
思维奔逸、精力旺盛、不知疲倦、体重减轻、睡眠一天常不到3小时(31)双相障碍(32)抑郁发作抑郁发作的核心症状:抑郁心境、兴趣或愉快感丧失。
晨重夕轻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50%的患者情绪低落呈现此波动。
自杀观念和行为比一般人群高20倍,3/4的患者有此症状。
2、常见的精神症状一、认知障碍(一)感知觉障碍感觉:外部信息通过各种感官进入脑部,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外部信息通过各种感官进入脑部,产生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认识的判断能力。
1、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倒错、内感性不适内感性不适:是躯体内产生的各种不适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等,病人不能明确指出具体的不适部位。
精神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精神科护理学名词解释1. 精神科护理学 (Psychiatric nursing): 研究和实践与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相关的护理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旨在提供给精神病患者综合护理,包括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
2. 心理健康护理 (Mental health nursing): 具有与心理疾病和心理健康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专业,致力于促进患者心理健康的维持和恢复。
3. 精神评估 (Psychiatric assessment): 一种通过系统化的方法,收集和分析患者心理、社会和生理信息的过程,以评估和诊断患者的精神状况和需要。
4. 行为疗法 (Behavioral therapy): 一种基于心理学和行为学原理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模式,帮助患者应对和解决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
5. 药物治疗 (Pharmacotherapy): 使用药物来管理和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包括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和镇定剂等药物来缓解症状和恢复患者心理功能。
6. 团体治疗 (Group therapy): 一种通过组织患者之间的互动和支持,来促进自我认知、建立社会技能和管理情绪的治疗方法。
精神科护士通常会组织和引导这种治疗形式。
7. 康复护理 (Rehabilitation nursing): 一种致力于帮助精神病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社会功能和生活的护理方法,包括职业培训、社区支持和心理康复等。
8. 自杀评估 (Suicide assessment): 评估患者自杀风险和制定相应干预措施的过程,包括评估患者的自杀意图、社会支持系统和心理状况等。
精神科护士通常参与对患者的自杀风险评估和干预。
9. 精神病院 (Psychiatric hospital): 专门提供精神疾病治疗和康复的医疗机构,提供住院治疗、急诊护理和精神卫生服务等。
10. 强制治疗 (Involuntary treatment): 根据法律或精神状况的严重性,迫使患者接受治疗的一种护理场景。
精神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精神科护理学名词解释精神科护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和实践精神卫生护理的学科。
该学科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名词,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进行解释。
1. 精神疾病:指一系列影响心理、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2. 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和信念,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提高其自我效能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
3. 护理评估:指护士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目的是了解患者的病情、需求和资源,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4. 药物治疗:指通过使用药物来治疗精神疾病,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5. 心理干预:指通过心理技术和方法来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如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等。
6. 限制措施:指在必要时对精神疾病患者采取的控制措施,如束缚、隔离等,目的是保护患者和他人的安全。
7. 康复护理:指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恢复功能和自主性的护理措施,如康复培训、社区支持等。
8. 肉体疾病:指与精神疾病同时存在或相互影响的身体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9. 共病:指一个人同时存在两种或更多的疾病,如精神疾病和肉体疾病的共病。
10. 家庭护理:指对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人进行的护理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疾病的影响。
11. 科学论证:指将实践和研究的成果结合起来,通过科学方法对护理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验证。
12. 护理伦理:指在精神卫生护理实践中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如尊重患者的隐私和自主权。
13. 患者安全:指在护理过程中确保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安全,减少潜在的伤害和风险。
14. 文化敏感性:指护士在精神卫生护理过程中考虑到患者的文化背景和信仰,以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的护理。
15. 护理干预措施:指通过特定的护理措施和方法来实施护理,以帮助患者达到预定的护理目标,例如沟通技巧、行为管理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精神科护理学名词的解释,这些名词描述了在精神卫生护理实践中使用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
通过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护士可以提供有效的护理,并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恢复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大全
1.强制性思维突然涌现的大量杂乱无章的思潮,是异己的思维;无强烈的情感反应;多无自知力;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2.假性痴呆假性痴呆是指在某种特殊的心理背景下出现的一种部分短暂、可逆的智能障碍,而无明显脑器质性损害的证据。
常表现为刚塞氏综合征、童样痴呆、抑郁性假性痴呆。
常见于癔症及反应性精神病,一般预后较好。
3.反射性幻听当某一感觉器官受到现实刺激产生某种知觉体验时,另一感觉器官出现幻觉;如听到关门声即闪现人影。
见于精神分裂症。
一种无法以病人当前环境和以往心境解释、有非源于其4.原发性妄想他异常精神活动的病理信念,具有突然发作、坚信不疑、非常显著的特点;常在下列原发性妄想体验的基础上产生,如妄想直觉、妄想心境等。
5.恶性综合征多见于应用高效价药物的病人尤其是氟哌啶醇;表现为意识障碍、持续高热、肌肉强直、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药物加量过快、用量过高、脱水、营养不足可能与其发生有关;处理是停用抗精神病药物,给予支持性治疗。
6.戒断状态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其机制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一般表现为与所使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
7.心理治疗是一种以助人为目的的、专业性的人际互动过程;治疗师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影响患者和其他求助者;引起心理、行为和躯体功能的积极变化;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
8.精神病:是指可造成社会功能障碍和现实检验能力下降的一组重性精神障碍。
临床相多以幻觉、妄想为突出表现,病程长短不一,部分病人会出现持久的功能损害。
常见的是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和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9.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
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病程多迁延。
10.锥体外系反应(锥体外系副作用):是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副作用,包括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类帕金森症、迟发性运动障碍。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汇总
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局部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
幻觉: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而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内脏性幻觉:患者对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脏器的一种异常知觉体验,如感到肠扭转、肺扇动等,常与疑病妄想、虚无妄想和被害妄想伴随出现。
功能性幻觉: 一种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即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幻觉,正常知觉与幻觉并存。
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心因性精神病。
反射性幻觉:当某一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另一器官的幻觉。
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贫乏: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
患者体验到脑子空洞无物,没有什么东西可想。
表现为沉默少语,谈话言语空洞单调或词穷句短,回答简单。
严重的患者也可什么问题都回答不知道。
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思维散漫: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障碍。
患者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缺乏主题,一个问题与另外一个问题之间缺乏联系。
东拉西扯,以致别人弄不懂他要阐述的是什么主题思想。
思维破裂: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表现为患者的言语或书写内容有结构完整的句子,但各句含义互不相关,变成语句堆积,整段内容令人不能理解。
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个别语句之间也缺乏联系,成了语词杂拌。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病理性赘述:思维活动停滞不前迂回曲折,联想枝节过多,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累赘的描述,无法使他讲得扼要一点,一定要按他原来的方式讲完。
思维扩散:患者体验到自己的思想一出现,即尽人皆知,感到自己的思想与人共享,毫无隐私可言,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语词新作:概念的融合、浓缩以及无关概念的拼凑。
患者自创一些符号、图形、文字,并赋予其特殊概念。
强迫观念: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见于强迫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科护理学:是以人类异常精神活动{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与行为的护理,保健,康复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定向力(orientation)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以及对自己本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前者称对周围环境的定向力,后者称自我定向力。
自知力(insight):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在临床上一般以精神症状消失,并认识自己的精神症状是病态的,即为自知力恢复
幻觉(hallucination) :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妄想(delusion):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
顺行性遗忘(anterograde amnesia):即紧接着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的经历不能回忆。
如脑震荡、脑挫伤的患者回忆不起受伤后一段时间内的事
遗忘综合征(Korsakoff syndrome):同时出现虚构与近事遗忘、定向障碍。
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精神障碍、颅脑外伤后所致精神障碍及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痴呆(dementia) 是一种综合征,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和人格的全面受损,但没有意识障碍。
发生具有脑器质性病变基础。
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受损,抽象、理解、判断推理能力下降,记忆力、计算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或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精神症状,如情感淡漠、行为幼稚及本能意向亢进等。
谵妄: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识障碍。
以意识障碍(意识清晰度)为主要特征
精神活性物质:来自体外,能够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改变人的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戒断状态: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所致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轻性精神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感。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亦称为心身疾病,是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以进食、睡眠及性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是指个体在发育阶段(通常指18岁以前)因先天或后天的各种不利因素导致
人格障碍:指人格发展的畸形与偏离常态,表现为根深蒂固和持续不变的适应不良行为模式,明显地影响职业和社交能力。
精神发育停滞或受阻,造成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