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介绍中国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背景、价
值观念和生活习惯。
通过对历史人物、古代文学作品、传统文化等的介绍,学生可以更好
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其次,在交流活动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春节、中秋节等。
通过这些文化活动,外国学生不仅可以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可以促进中外文化的
交流交融,增进彼此了解。
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化体验活动,如中国书法、中国绘画、赏析中国电影等,让学生身
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还可以
帮助学生更直接、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
此外,中国文化的传播还可以通过一些多媒体形式实现,例如演讲、视频、图片等。
通过这些传播途径,外国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并深受启发。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不同的途径,让外国人了
解中国文化,能够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同时也能够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和现实。
未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更好地与中国互动交流。
中国文化介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中国文化介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中国文化是一种悠久的文明,它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和传统价值观。
此外,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2. 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汉语口语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首先,中国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汉语词汇量,提高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中国文化中有很多丰富的表达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中的表达方式来拓展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
其次,中国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深刻的思想观念,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文化来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最后,中国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中国文化中有很多精彩的历史文化,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文化来加深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内容包括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经济文化等。
历史文化内容包括中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历史人物等;传统文化内容包括中国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文学作品等;社会文化内容包括中国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等;经济文化内容包括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活动、经济政策等。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活动教学,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其次是以文化交流为基础的课堂教学,通过文化交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此外,还可以采用以文化比较为基础的课堂教学,通过与本国文化的比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最后,还可以采用以文化游览为基础的实地教学,通过实地游览,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国文化。
关于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其文化内涵深厚,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民间文化等多个层面。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不仅可以增加学习者的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本文将围绕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几个思考点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包括孝道、礼仪、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授诗词、典故、四书五经等经典文化内容,让学习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可以通过诗词歌赋的学习,激发学习者对汉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二、现代文化体验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现代文化也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讲解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内容,让学习者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形象,增强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感。
可以引导学习者关注中国当代文学、电影、音乐等现代文化形式,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当代社会和文化动态。
中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多个方面。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学习者了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习俗;可以通过学习中国的民间艺术如京剧、评书、杂技等,让学习者感受中国的文化魅力;还可以通过学习中国的民间手工艺如剪纸、京绣、蜀锦等,让学习者亲身体验中国的传统工艺文化,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组织学习者参加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体验活动,如赏月、包饺子、观戏曲等,让学习者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还可以组织学习者参观中国的历史古迹、博物馆、美术馆等,让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更加具体的了解和感悟。
还可以组织学习者参加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如与中国学生交流、参与中国文化节庆等,让他们在真实的交流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将汉语作为非母语者的外语教学,其中传播中国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相结合,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增进对中国的理解和认知,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以及如何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传播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悠久的文字传统以及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等多个方面的文化,这些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通过中国文化的传播,学生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社会风貌。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汉语,还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交融,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与友谊。
中国文化是中国汉语的语境和语境,中国文化的传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汉语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言,汉语的学习需要有所谓的语境环境。
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对于学习者来说都是有利的,因为这些都会成为学生认知汉语的依据和支撑。
学习者在日常交际中往往会面临着理解文化内涵的问题,因此更需要了解中国文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中国文化的传播可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更好的推广。
通过传播中国文化,可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对外汉语课程的丰富多元,增强对外汉语教学的国际竞争力。
(一)课堂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将中国文化融入到汉语语言学习中。
通过古诗词欣赏、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中国传统生活习俗、中国历史沿革等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通过与汉语语言学习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文化体验:除了课堂教学外,对外汉语教学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来传播中国文化。
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历史古迹、博物馆、艺术展览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关于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国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而对外汉语教学是推广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还能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关于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融入中国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一门语言,尤其是外语,是一项任务繁重的工作。
如果仅仅停留在语言本身的学习上,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动力。
而融入中国文化可以使学习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歌曲、中国绘画等文化元素,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融入中国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学习其表面的语法和词汇,更需要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技巧。
通过学习中国饮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人在用餐时的习惯和礼仪,从而在实际交流中更具上乘的表达水平。
融入中国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能力。
作为对外汉语学习者,学生需要了解中国文化的不同方面,与中国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交际习惯,从而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和进行跨文化交流。
这对于学生今后在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生活将具有重要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如何将文化元素融入对外汉语教案中?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越来越多的学习汉语的学生,对于如何将文化元素融入对外汉语教案中越来越有意义和必要。
对于外国人来说,掌握汉语不仅仅是掌握一种语言,也是了解文化。
因此,将文化元素融入对外汉语教案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案作为教师教学的核心工具,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汉语教学效果。
在编制对外汉语教案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文化元素的渗透,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
其中,文化生活、文化传统、历史文化等都是需要体现的方面。
文化生活是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如贴春联、包饺子、赏月等,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同时,也可以了解中国的现代文化,如中国电影、音乐等,用现代方式呈现中国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时代变化和文化多元化。
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汉字、诗词、武术、茶艺等,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和传承。
在课程中,可以通过相关课文或故事、影视、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如中国古代文化、玉文化等,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
在课程中,可以通过相关的历史人物、文物、遗迹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历史名胜等,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程度。
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在课程中注重文化元素的渗透。
如在授课过程中使用中国的俗语、成语、谚语等,展示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卦、五行、阴阳等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结语由于汉字、表意、汉语语法等门槛性问题,对外汉语教育的难度较大,针对性很强,如果将文化元素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述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
共同构建起学习者对汉语语言和中国文化的综合理解。
语言教学是教学的核心,主要着重于培养学习者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
语言
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习者掌握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词汇和语音等方面的知识,能够
进行日常交流,并逐渐提高到更高级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教学包括词汇教学、语法
教学、听力训练、口语对话、阅读理解和写作等多个方面,通过系统的语言训练,培
养学习者的语感和语言运用能力。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
文化
教学旨在让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价值观念和习俗等,同时也要求学习者
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与中国人进行跨文化交流。
文化教学包括中国历史、文学、艺术、传统节日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教授相关的文化知识和鼓励学习者的
跨文化体验,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和交际技巧。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之间存在着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关系。
语言教学必须结合文化
背景来进行,例如在教授词汇和语法时,可以通过介绍相关文化背景来帮助学习者理
解和记忆;而文化教学也离不开语言的支持,学习者必须通过学习语言才能真正理解
和运用文化知识。
综上所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通过语言教学,学习者掌
握汉语的语言规则和运用技巧;通过文化教学,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背景。
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构建起学习者对汉语语言和中国文化的综合认知,提
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于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国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对外汉语教学也逐渐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门学习选择。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不仅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还能促进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这里,我将就如何更好地将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进行几点思考。
第一,通过文化体验促进语言学习。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灿烂的文化传统和多元的文化元素,如中国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文学艺术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品尝中国传统美食,参观中国传统艺术展览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文化,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更好地掌握汉语语言。
第二,通过中国文化故事传播语言知识。
中国文化故事源远流长,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名人轶事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还能够学习到丰富的语言知识。
通过故事情节的讲解,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和记忆汉语词汇和语法,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通过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通过对这些文化差异的介绍和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会中西文化的异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中西方文化在礼仪、思维方式、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第四,通过中国文化体验激发学习动力。
中国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魔力。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参与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只有在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他们才会对汉语语言的学习更加投入和认真。
中国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结合,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又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教学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融合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融合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然而,如何有效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在传授语言知识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融合,以期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首先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简要概述,包括其历史演变、主要特点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接着,文章将分析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文化教学不足、学生文化理解困难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包括这种融合对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和不足;通过分析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融合的实际效果;通过实证研究,收集学生、教师等利益相关者的反馈意见,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本文将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它包括了哲学、伦理、艺术、科技、教育等多个方面,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
哲学思想:儒家、道家、佛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哲学体系。
儒家强调仁爱、礼制和中庸之道,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佛家则倡导慈悲、悟性,追求内心的解脱与超越。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建设,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纽带,倡导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忠孝节义等优秀品质。
如何通过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 国文化
如何通过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如何通过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方式,不仅要教授汉语语言知识,更要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
那么,如何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来传播中国文化呢?一、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作为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自己要对中国文化有深入、全面的了解。
这包括中国的历史、哲学、宗教、艺术、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
例如,在讲解汉字时,可以引入汉字的演变历史,让学生了解汉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像“福”字,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幸福、福气,春节时人们会在家中贴上“福”字,而且有时还会倒着贴,寓意“福到了”。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不仅能记住汉字的写法,还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
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如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中医、武术等,融入到汉语教学中。
以传统节日为例,在春节期间,可以向学生介绍春节的由来、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等。
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春节所承载的家庭团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文化内涵。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与节日相关的活动,如写春联、制作传统美食等,增强他们的亲身体验。
在饮食文化方面,可以介绍中国的八大菜系,讲解不同菜系的特点和代表菜品。
还可以让学生品尝一些中国特色美食,如饺子、汤圆、粽子等,让他们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文化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汉语,感受文化。
比如,设置一个在中国餐厅点菜的场景,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服务员,用汉语进行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化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历史积淀。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外汉语教学也成为了越来越受关注的领域。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进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方法。
1.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文化根基,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医学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极高的价值。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增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对中国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大多是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学生学习的是语言的表面知识,而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探讨一种“语言+文化”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教授语言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通过教授中国古诗词、传统节日、中国名人故事等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感受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方法论,这些价值观念和方法论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仁义礼智信”、“中庸之道”等思想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表达。
中国的传统儒家教育注重“以文会友”,通过文学、诗词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能力,这对外语教学也有重要的启示。
1. 教学内容的设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比如在教学内容中,可以设置中国古代诗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也可以设置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氛围;还可以设置中国传统绘画、音乐、戏曲等相关内容,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关于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国文化是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的传播,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汉语,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语言与文化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渗透。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这一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尤为重要。
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更是学习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播。
对外汉语教学应该注重语言和文化的融合。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语言的使用背景、文化内涵和思维模式,进而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二、中国传统节日的教学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学习汉语的学生来说,了解这些节日的习俗、传统和文化背景,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汉语中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通过节日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三、中国历史与名人故事的讲解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许多名人和事件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中国历史和名人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中的成语、典故等,进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文化的认知水平。
四、中国艺术与文学的介绍中国艺术与文学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魅力。
中国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及中国古代诗词、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中国艺术与文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和文学风采,增进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学习艺术与文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提高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目录引言 (1)一、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与必要性 (1)(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1)(二)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2)1.对外汉语语言学习的意义 (2)2.对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意义 (2)3.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意义 (3)二、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 (3)三、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依托推广中国文化 (4)(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因材施教 (4)(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 (5)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方式 (6)(一)在教材中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比重 (6)(二)改革教学方法 (6)(三)提高汉语教师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 (7)结论 (7)主要参考文献 (8)摘要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早在两千五六百年前,《周礼》及《礼记》所提到的“通译”已见端倪。
伴随着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需要了解中国,加强与中国的交往,由此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了对学习汉语的需求。
而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文字的内容组成,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效的引入中国文化,推动教学的发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文化渗透中国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引言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特有的标记。
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的推广,而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语言深受文化影响,反映文化的发展。
因而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文化的地位将更加凸显。
为配合国家加强“软实力”建设的发展战略,让世界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我们应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建设,促进对外文化交流。
一、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与必要性爱德华·萨丕尔曾经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是不能脱离文化的。
”民族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基本形式,文化对语言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
每一种语言的词汇、语法规则等都是它所根植的文化土壤密切相连,离开了文化背景,对其解释都是孤立片面的。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1. 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更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以此增强外国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本文将简要回顾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
接着,将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后,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文化活动的组织等方面。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从而提升汉语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
2.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艺术审美、社会习俗等多元内容。
其内涵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深受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其中尤以儒家的仁爱、礼义、和谐观,道家的自然、无为、辩证思想,以及佛家的因果报应、慈悲为怀理念为核心哲学基石。
这些深邃的哲学智慧不仅构成了中国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也为处理人际关系、社会矛盾乃至国际交往提供了深远的智慧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关爱和诚信。
“仁”为核心,主张爱人如己,推己及人“义”则关乎公正公平,强调行为合乎道义“礼”作为社会秩序的规范,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智”指向明辨是非、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信”则是诚实守信,为社会交往的基石。
这种伦理道德体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作为传播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和而不同”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
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尊老爱幼的家庭观、尊师重教的教育观、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等方面。
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和谐理念对于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国际理解具有积极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
对外汉语教学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随着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帮助外国人学会汉语,更是促进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道教、佛教、中国功夫、书法、绘画等,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国人学习汉语时所感兴趣的内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课程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还可以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对外汉语教学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古代历史故事、中国名著等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
比如在春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之际,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教授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和名著,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灿烂辉煌,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对外汉语教学要注重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对比。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很多不同之处,对外汉语教学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
在教学中可以对比中西方的礼仪、饮食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联系。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中国文化,从而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传播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传播【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传播方式、对学习者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策略等方面,探讨了中国文化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文化的传播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困难等。
加强中国文化传播,并进一步完善相关策略,不仅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更有助于推动汉语教学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文化传播, 重要性, 影响, 存在问题, 策略, 学习者, 兴趣, 积极性, 完善, 研究意义.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崛起,对外汉语教学也逐渐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热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汉语,希望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
中国文化的传播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议题,通过学习汉语学生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和现代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还可以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如何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传播,分析其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为教学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设计。
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传播,可以促进我们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需求。
中国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习者的文化差异和需求是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重要依据。
通过研究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对外汉语教学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传播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对外汉语教学,可以向外国学生传播中国的语言、思想、艺术以及传统文化,增进国际人士对中国的了解,并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本文将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国家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课程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中国的节日、习俗、风土人情等,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也能了解中国的文化,增进对中国的兴趣。
在语言教学中融入中国的历史典故、传统故事等,可以使学生更加自然地接触到中国文化的精髓。
通过语言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二、文化体验活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组织一些文化体验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中国茶艺、书法、绘画、剪纸、中国歌舞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不仅仅是通过书本上的知识来了解中国文化,更能够在实践中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历史古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体验和感悟。
三、文化交流和合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中国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中。
组织学生参加中国文化的演出、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语言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与此也可以组织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到中国社区服务、慈善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社会风尚等,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并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既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又要注重中国文化的创新。
关于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的融入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汉语,并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话题进行思考。
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产生误解、偏见或冲突,这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来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教师可以通过推介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文化习俗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中国人交流和相处。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中国的历史文化遗址、美术馆、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的文学作品和电影。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这些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
教师还可以推介一些优秀的中国电影,比如《活着》、《山楂树之恋》、《霸王别姬》等,让学生领略中国电影艺术的魅力。
通过文学作品和电影的介绍,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汉语,还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以及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人生哲学。
教师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茶艺、中国音乐等多个方面,它们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汉字书写、中国画技巧、茶道知识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学习中国音乐,学唱中国的歌曲,了解中国古典音乐的流派和特点。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喜爱。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中国文化课程来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
如何通过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 国文化理念
如何通过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理念《如何通过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理念》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如何通过这一教学过程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理念,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国文化理念的内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
比如“和为贵”的和谐理念、“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
这些文化理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和编写至关重要。
教材应涵盖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将文化理念融入到语言教学的内容之中。
例如,在讲解汉字时,可以介绍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像“孝”字,上面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面是“子”,形象地表达了子女对长辈的尊敬和赡养之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孝道的理念。
在课文的选取上,可以选用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或者现代生活场景,让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理念在不同情境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理念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侧重于语法和词汇的讲解,而在传播文化理念方面相对不足。
我们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真实的文化场景,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文化。
比如,通过组织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习者亲自参与包饺子、做月饼等活动,了解节日背后所蕴含的团圆、感恩等文化理念。
还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法,将中国文化与学习者所在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比如,在家庭观念方面,中国强调家族的团结和长辈的权威,而一些西方国家则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通过对比,学习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的特点。
教师在传播中国文化理念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摘要]中国文化深层次渗透于汉语言中,使汉语成为中国文化的特殊标志,因而学习汉语必须深刻理解中国文化,树立文化习得意识,重视中国文化在汉语释义中的作用,以及汉语词语对中国文化内涵的依托。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具有渗透中国文化的意识,以提高汉语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技能专业术语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把传统文化教育与语言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
中国文化与汉语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文化深层次渗透于汉语言中,汉语成为中国文化的特殊标志,所以学习汉语必须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否则要学好汉语是不可能的。
一、树立文化习得意识,运用文化语言观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在长期的语言教学过程中,工具主义语言观在语言教学和研究中起着主导作用,使人们只注意对语言系统内部组织规律的学习和研究,忽视了对制约工具使用的外部因素的学习和研究。
其结果是:使语言学习者只能学到静态的语言知识,而不能学到运用语言的知识;使他们只能了解语言符号的语言意义,而不能真正把握言语的语用意义。
“文化语言观”是从文化的角度学习语言,不是把语言视为独立于文化系统之外的语符系统,而是把语言系统视为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是构成文化大系统其他要素赖以存在的基础。
它强调,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文化,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时,要大量接触所学语种的文化,注意考虑语言以外的行为和各种环境,养成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
二、中国文化在汉语释义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文化里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有着几种不同的传说和记载。
如其中一种是《易经·系辞》上有关八卦产生的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者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使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包牺在“仰天”“俯地”以及观察天地之间万物后,从中得到启发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象”(八卦以及后来演生的六四卦),以表达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以及他们自身的思想和意念。
这种思维方式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原始思维机制,它不仅支配了八卦的产生,也孕育了中国文字的最初形式。
第一,对汉语中基本词语的理解要靠体验感悟中国文化的内涵。
不同民族的语言中都有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词语和称说本民族特有事物的词语。
例如汉语中的“炕”“饺子”“汤圆”“粽子”“麻糖”“滑竿”“拉洋片”“衫镰”“寒食节”等词语,不管是用同义词对释法,还是用定义法去解释,都不能使学员真正理解其确切含义。
理解汉语中独有词语的含义,只靠“读万卷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用“行万里路”的方式来解决,让学员深入生活,亲眼看看,亲口尝尝,亲身体验一下,才能全面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些词语。
教授这些词语时,最好采用生活体验和使用说明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解释。
第二,汉语词语派生义的释义要靠中国文化背景的映衬。
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一个词除了基本意义之外,还常常派生出比喻义、引申义、借代义,熟语使用的多是字面之外的意义。
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个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有一个义项在起作用。
这个在交际中实现的义项,需要依据上下文和交际环境来确定,尤其是受特定精神文化制约的词语和受特定社会制度制约的词语的释义,更离不开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映照。
如惯用语“坐红椅子”喻考试得中而列于最末一名。
①要想理解透彻,还须知道旧科举出榜的情况:在最后一名的底下,用红笔勾一下,表示名单到此为止,所以称最后一名为“坐红椅子”。
不仅汉语的成语、惯用语不能望文生义,就是当代社会有些新生的常用词语也不能脱离社会背景去理解,例如“商品粮”“吃大锅饭”“铁饭碗”“走后门”等都需要深入挖掘它们各自负载的文化内涵,才能找出相应的词语进行对译或解释。
第三,对汉语词语修辞意义的理解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积淀。
词语除了固定的词汇意义之外,还有在具体语境中临时产生的修辞意义。
如“不要毁我长城”中的“长城”喻“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到长城非好汉”中的“长城”喻“伟大事业或抱负的实现标志”;歌词中的“长城”“黄河”又是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城”一词除了表示事物的实体之外,因上下文的不同,产生不同的修辞含义。
要想准确理解和运用“长城”这类词语,必须了解中国人在长期生活斗争中逐渐附加的具有强烈民族感情色彩的文化内涵。
另外,同一个喻体,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可能表示完全相异甚至相反的喻义。
如“蟋蟀”在汉文化早期的《诗经·七月》的“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中就用叫声衬托农夫的困顿生活。
此后,在宋玉《九辩》的“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和杜牧《寝夜》的“蛋唱如波咽,更深似水寒”的诗句中,“蟋蟀”都在扮演着悲哀、凄凉、忧伤、烦恼的角色。
可是,在西方,比如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中用过“as merry as crickets”(像蟋蟀一样快活),可见“蟋蟀”在西方人心目中却是一个快乐活泼的形象。
同一个词却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负载着截然相反的文化附加意义,若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附加义,那么,只能“以己度人”,形成文化冲突。
三、汉语词语对中国文化内涵的依托在中国传统哲学、历史学及文学里,“类比”式、“关联”式思维的影响无处不在。
至于汉语语言,不仅在文字的生成中,而且在词组甚至句子的组成上,这种中国人特有的“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也起着主导作用。
拿四字成语来说,随意翻开一本成语词典,我们会发现许多成语是由具体的事物组成的。
而且这些事物都来源于两个方面,即人体的各部位和自然界的各个领域。
比如,有关人体的成语:摩拳擦掌、手舞足蹈、眉开眼笑、卑躬屈膝、张口结舌、咬牙切齿、唇枪舌剑、三心二意、肝胆相照、推心置腹、趾高气扬;有关自然界(包括动物界)的成语:沧海一粟、藕断丝连、拈花惹草、抛砖引玉、瓜熟蒂落、金蝉脱壳、井底之蛙、石沉大海、百花齐放、雨后春笋。
为了方便起见,笔者暂且把这样的成语叫做“意象性成语”(imagistic idioms)。
这样的成语不胜枚举,而且层出不穷。
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成语所反映的思维方式与《易经》所记载的八卦产生的思维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也就是说,成语的创造者们与古人包牺一样,有意无意地采取了“观物取象”的认知方式,而且也是有意无意地遵循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样一个具体的运思过程。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老的汉民族反映在《易经》里的关联式、类别式思维并没有随着历史的演进或科学的进步而转变。
相反,随着岁月的流逝,它进一步完善与加强,通过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实践保存下来,成为中华民族典型的思维方式。
正如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哲学与文学,学生们可以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样,通过对成语的文化分析,汉语学习者们同样可以加深对中国人思维特点的认识和了解。
成语学习指出了一条文化认知的途径。
相反,文化认知是语言学习的“催化剂”。
通过对中国人思维机制与思维方式的了解,学生可以有效地理解掌握汉语成语,攻破这一对外汉语教学难关。
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具有渗透中国文化的意识,以提高汉语学习的效果对外汉语教学要抓住两个关键环节:一是抓好汉语成语的理解与学习。
汉语成语是汉语精华之所在、难点之所在、思想和文化之标志,对汉语成语学习的好坏是汉语水平的重要标尺,是使用汉语技能的关键。
二是抓好对汉语专业术语的学习。
如戏剧术语、饮食术语和宗教术语从另一个层面反映着汉语的内涵和本质,是理解汉语言的重要阶梯,掌握好相关术语对于深刻理解汉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汉语成语教学的着眼点对于成语来讲,它不仅是汉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有其内在的构造方法和规律,而且,它聚集着深层的文化意识,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或观物感物过程。
把分析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与成语构造规律结合起来,把学习中国文化与中国语言结合起来,这无疑为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首先,在教学中应把成语向学生做系统的介绍与引进。
着眼点要大,根据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必然联系,把成语上升到文化思维的高度进行分析与传授。
教师们自己要有这样的认识基础,牢记语言教学绝不仅是语法、构词法等知识的传授和交际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语言还是文化的“踪迹”,语言的背后隐藏着文化的动脉与走向。
前面已经谈过,成语(特别是“意象性成语”)反映了汉民族的相关式或类比式思维。
从这样一个角度去看,成语学习不再只是一个语言技能的掌握,而且还是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学生的眼界扩大了,他们对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其次,有效地学习成语要注重对词组构造规律的分析。
也就是说,认知的方法不仅着眼于语言背后的文化轨迹,而且,还要注意词组本身的构造规律。
目前,语言学家对成语结构的分析是语法式的,把重心放在成语的语法或句法上(即所谓“偏正结构”“后补结构”等一系列语法概念)。
再次,把注意力放在成语词组所涉及的具体的人与事上。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具体的事物通过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如果学生知道这些代表人、事、物的名词,并在对词组所用的动词或其他词类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对其加以想象和猜测,则大致可以了解成语的意义。
成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典型的思维方式,学习掌握成语就是认知了解中华文化。
同时,这种文化哲学意识反过来又促进语言学习,使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生趣盎然、活泼有效。
(二)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应注意中国文化的实际背景1.对戏曲术语泛化意义的理解。
例如,走过场:“原指戏曲中角色出场后走步穿过舞台,从另一侧下场。
喻指草率地走走某种形式,做做表面文章,敷衍了事,没有实效。
”②这类词语还有“主角、配角、开场、开场白、走板眼、跑龙套、独角戏、丑角、前台、后台、开台锣鼓、压轴戏、合板眼、拆台”等。
2.对饮食术语泛化意义的理解。
例如,炒鱿鱼:“鱿鱼是一种海味。
把鱿鱼放在油锅里炒,它的肉会卷起来。
那样子与铺盖卷十分相像。
故有以喻指解雇或辞退工作。
”③这类词语还有“半瓶醋、吃醋、吃闲饭、炒冷饭、一勺烩、大锅饭、大杂烩、包饺子、吃干饭、吃大户、吃开口饭、吃白食、吃独食”等。
3.对宗教术语泛化意义的理解。
例如,不可思议:“本为佛教用语。
指事理神秘奥妙,不能以心思索,不可以言语评议。
杨玄之《洛阳伽蓝记·城内永宁寺》:‘佛事精妙,不可思议。
’后指无法想象,难于理解。
”④诸如“大千世界、天花乱坠、昙花一现、五体投地、在劫难逃、现身说法、一尘不染、六根清净、聚沙成塔、心花怒放”等。
这些成语原是传播宗教教义的,但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宗教色彩,获得了新的意义,成为全民常用语汇的成员。
以上三组专业术语意义泛化后,原有的专业术语的含义并不是消失到零点,一点也不起作用了,而是原来的专业含义(初义)就成了烘托常用意义(后起义)的连带意味,弄清楚这些专业术语的意思有助于透彻理解词语意义和恰当地选用词语。
正如刘叔新在《语义学和词汇学问题新探》中所说的:“外国学生对汉语的掌握,只有进入到充分理解一般词语的意味这个层次,才有可能把词语选用好,写出表情达意贴切细致的地道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