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初中物理八上《4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word教案 (1)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整章复习课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整章复习课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整章复习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的整章复习课。

教材章节包括:1. 光的折射:介绍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2. 透镜: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及对光线的作用。

3. 放大镜和望远镜:介绍放大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及对光线的作用。

3. 学会使用放大镜和望远镜,了解其原理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运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放大镜和望远镜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透镜、光线演示仪、放大镜、望远镜。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水中物体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

2. 知识讲解:(1) 光的折射:介绍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讲解折射定律。

(2) 透镜: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及对光线的作用。

(3) 放大镜和望远镜:介绍放大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有关光的折射、透镜和放大镜、望远镜的例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光的折射透镜放大镜和望远镜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题(1)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不发生偏折。

( )(2)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 )(3) 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

( )(4) 望远镜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 )2. 题目:选择题(1)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

A. 向正上方偏折B. 向正下方偏折C. 向垂直方向偏折D. 向原方向偏折(2) 下列选项中,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是()。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物理八年级上苏科版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复习1 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物理八年级上苏科版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复习1 教案

课题复习--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第1课时)自主空间教学目标1.光的折射现象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3.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4.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重点难点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教学流程一、知识回顾1、中央厚边缘薄的透镜是透镜,它对光线有作用,凸透镜又叫做透镜;中央薄边缘厚的透镜是透镜,它对光线有作用,凹透镜又叫做透镜;2、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有:①“摸”:通过比较透镜中央和边缘的厚薄加以辨别;②“看”:通过靠近物体观察透镜的成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加以辨别;③“照”:通过透镜对平行光线是会聚还是发散加以辨别;④“晃”:透过透镜看书本上的文字,晃动透镜,看像的晃动方向和透镜的晃动方向。

(同向是透镜,反向是透镜)3、(1)主光轴:。

(2)光心:。

(光心是透镜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经过它的光线)4、(1)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F,称为焦点。

(左右各有一个)(2)焦距:的距离。

用表示(左右焦距相等)(凹透镜的焦点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因此是虚焦点)5、用实验方法估测凸透镜(远视眼镜)的焦距:将远视眼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外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远视眼镜的距离,记录下来,即为。

6、记忆、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灵活应用:物距(u)像的情况像距(υ)应用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u>2f图1u=2f f< u <2fu =fu <f口决记忆法:(1)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2)二倍焦距内外分放大缩小(3)实像一定是倒立的,像物在透镜的异侧。

虚像一定是正立的,像物在透镜的同侧。

(4)在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

可以记忆为物近、像远、像变大。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从左到右依次放置 、 和 ,首先要使它们在同一直线上,其次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这样做的目的是 。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word教案4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word教案4

课题《光的折射透镜》自主空间教学目标1.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办法3.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重点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教学流程一、知识回顾1、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像的原理制成的,它的镜头相当于一个;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视网膜相当于。

2、幻灯机、投影仪、电影放映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像的原理制成的,胶片应。

3、眼睛有短暂的记忆力。

在外界景物突然消失之后,视神经对它的映像还会延续秒左右,眼睛的这种特征叫做。

为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眼睛可以通过周围的肌肉的视网膜上。

7、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

通常望远镜可看作是由两个透镜组成。

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做镜。

8、开普勒望远镜(天文望远镜)的目镜是焦距的透镜,物镜是焦距的透镜,远处的物体通过物镜成、的像,又通过目镜成一个、的像。

9、伽利略望远镜的目镜是焦距的透镜,物镜是焦距的透镜,远处的物体通过物镜成、的像,又通过目镜成一个、的像。

10、显微镜的目镜是焦距的透镜,物镜是焦距的透镜,近处的物体通过物镜成、的像,再通过目镜成、的像,近处的物体通过显微镜经过两次放大成一个、的像。

11、开普勒望远镜(天文望远镜)比伽利略望远镜视野更广,特别适宜观察行星和月球,通常叫做开普勒天文望远镜。

透镜 像的性质 A 倒立放大实像 B 倒立缩小实像 C正立放大实像12、第一位把望远镜用于科学研究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 , 望远镜被送入太空,使我们观测太空的能力空前提高。

13、20世纪90年代研制的超分辨率 显微镜使人们能直接观察到原子,1982年发明的 显微镜不仅分辨率高,而且还可以操纵单个原子或分子,促使一门新兴学科---纳米科学迅即兴起。

二、典型例题1.如何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1)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条直线上,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实验时可由大于2倍焦距之外开始,逐渐向凸透镜靠拢,逐一完成各项实验步骤。

2019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4.1光的折射》教案设计

2019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4.1光的折射》教案设计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4.1 光的折射一.教学目的:1.知道光在不同的介质会发生折射;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3.知道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二.教学重点、难点:1.光的折射规律;2.日常生活中的光的实例。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测】1. 叫光的折射现象。

2. 叫入射角,叫反射角,叫折射角。

3.光垂直于分界面入射时,入射角为,反射角为,折射角为。

4.当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入射角。

5.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入射角。

〖以问导学〗1.上节复习:(1)概念检查;(2)作业检查。

活动一:“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好不好?请大家将准备好的碗放在桌面上,看着碗底,将水倒入碗中,碗的深度有什么变化?再将你桌上的筷子象我这样斜插入盛水的碗中,注意从侧面观察筷子在水面处发生了什么变化?”①.学生实验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变浅了,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变弯了。

“这是为什么呢?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学习这一节课——《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1)活动4.1:“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一: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再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光又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通过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不发生变化,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怎样?”学生回答。

“对,会发生变化”“象这些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2)“下面我们把刚才的折射现象画在黑板上。

我用一条直线表示空气和水的分界面,上面是空气,下面是水。

”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回顾入射光线、法线和入射角。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入射光线、法线和入射角。

”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活动4.2:光在空气中传播,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 透镜教案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 透镜教案新版苏科版

4.2透镜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2.通过探究活动和接受活动,体验学习方式多样性。

3.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教学难点透镜对光的作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课开始:教师拿起课本放到远处看看,并皱皱眉、摇摇头,表现出万般无奈状,然后戴上眼镜,把课本移近,脸上露出笑容;再注视同学)师:好多同学和我一样都不得戴上了眼镜,大家年纪轻轻为什么要戴眼镜?生: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眼。

师:(与一位同学换一付眼镜戴),问结果如何?为什么?生:不一样,因为我的是近视眼镜,老师的是远视眼镜。

师:为什么近视眼镜与远视眼镜的作用会不同呢?你们谁知道?想不想知道?师:(小结)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点明课题——透镜。

二、新课教学师:同学摸摸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有什么不同?生:近视眼镜中央薄边缘厚;远视眼镜中央厚边缘薄。

师:我们把中央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活动一、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1、先请学生观察下列透镜的外形,判断它们各属于那类透镜。

(1)两种透镜中的每一种透镜的两个面,有的是由两个球面的一部分组成的,有的是由一个球面和一个平面组成的,因此所有透镜的共同特征是: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如果透镜本身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

我们目前学习的透镜仅限于薄透镜。

透镜。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桌子上的二个透镜(注意透镜不能用手直接摸,要用干净的餐巾纸包着摸),你们有什么发现?2、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近处物体的成象情况(如书上的文字,透镜距书较近).生甲:一个透镜中央薄边缘厚是凹透镜;另一个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物理八年级上苏科版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复习教案(完整版)实用资料

物理八年级上苏科版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复习教案(完整版)实用资料

物理八年级上苏科版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复习教案(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第4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上节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以后预习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大家完成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同学们看课本上的“知识结构”。

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分别看一看,比较讨论回顾一下这一章节的主要知识点。

二、概念的复习一1、光的折射:(1)、三线共面:(2)、两线分居:(3)、两角不等2、光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光垂直入射时,反射角为0,入射角为0,折射角为04、透镜有两种(1)、凸透镜:中间厚边沿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凹透镜:中间薄边沿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5、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我们学习的知识点,并小结一下:(分组,讨论,回答)课堂练习一:1、当光从空气斜射到一块玻璃表面时,以下可以较全面反映光传播路径的是2、物理老师在实验室用某种方法在长方形玻璃缸内配制了一些白糖水。

两天后,同学们来到实验室上课,一位同学用激光笔从玻璃缸的外侧将光线斜向上射入白糖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如图所示。

关于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其中能合理解释该现象的猜想是[ ]A.玻璃缸的折射作用B.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木绝对平行C.白糖水的密度不是均匀的,越深密度越大D.激光笔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发生了色散三、概念的复习二本章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首先我们来填一个表格。

大家研究成像规律。

学生完成表格,并讨论。

刚才大家已经对成像规律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题目一:在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所成的像有什么变化?大家对成像规律有了近一步的认识,那么如何将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际问题!1、照相机的原理是:2、幻灯机的原理是:3、放大镜的原理是:4、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底片相当于光屏;为了控制曝光量,一是用控制光圈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二是用快门控制曝光的时间。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光的折射》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光的折射》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光的折射》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的第一节《光的折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

2. 掌握折射定律,即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比在折射现象中保持不变。

3. 学习光的折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放大镜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水、玻璃棒、光具座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

4. 应用练习: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眼镜的原理、放大镜的原理等。

六、板书设计光的折射1. 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

2. 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比在折射现象中保持不变。

七、作业设计1. 描述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现象,并画出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

2. 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眼镜和放大镜的原理。

3. 思考光在其他介质中的折射现象,如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掌握了折射定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彩虹、海市蜃楼等,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复习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复习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复习一、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 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凹透镜。

3.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特点。

4. 凹透镜的成像规律: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特点。

5. 眼睛的视物原理: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像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

2. 掌握透镜的分类和特点,能辨别各种透镜。

3. 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了解眼睛的视物原理,能解释一些视力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透镜成像规律的运用。

2. 教学重点:透镜的分类和特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镜、光线演示仪、幻灯机、实物投影仪等。

2. 学具:透镜、光具座、刻度尺、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等,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

2.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利用光线演示仪,展示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现象,解释折射定律。

3. 介绍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引导学生观察和辨别各种透镜。

4. 讲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利用幻灯机和实物投影仪,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讲解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特点。

5. 讲解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利用光线演示仪,展示凹透镜成像的实验,讲解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特点。

6. 眼睛的视物原理:讲解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像的形成过程。

7.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光的折射现象2. 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凹透镜3.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4. 凹透镜的成像规律5. 眼睛的视物原理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题:第15题。

答案:1. 光的折射现象是指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课堂教学设计(教案)及练习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课堂教学设计(教案)及练习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课堂教学设计(教案)及练习4.1光的折射一、自主先学活动1:将一枚硬币放在杯子底,自己后退到恰好不能看见硬币为止,并保持观察位置不变,请一位同学或家长配合,用一根玻璃棒(或筷子)压住硬币,再慢慢向杯子中倒水,你能看到了什么现象?活动2:再仔细观察,插入水中的玻璃棒(或筷子),从旁边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合作助学活动3:观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情况1、 设计并完成如图1所示实验,用一只激光器向杯底中射出一束光,,保持这束光不动,再向杯子中加入肥皂水,观察光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图1 图22、 阅读并思考课本P81页【信息快递】内容,在上图2中,光线AO 是__________________,OC 是反射光线,OB 是__________________,过折射点O 且____________于分界面的直线NN ’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α叫做__________________,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γ叫做__________________。

3、 把下列有关光的现象归类:A 、你看到别人的背影;B 、平静的水面中的倒影;C 、礼堂里放电影;D 、月光下的树影;E 、透过玻璃看窗外的景色;F 、观看电影屏幕上的画面;三、拓展导学1.演示实验1):将激光笔固定在铁架台上,往水槽内加一定量的开水,将激光笔发出的光从不同的角度斜射入水中,水中和空气中的径迹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将光从空气中斜射入到水中的的传播光路画在纸上,并画出空气和水的分界面,通过入射点的法线,你发现了什么?根据“逆向思维法”,你猜,如果光从水中斜射入到空气中,是否发生折射现象呢?射到空气中的光线可能将向哪个方向偏折?演示实验2):将光从空气斜射入方形玻璃砖,改变入射角大小,请同学们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有何变化?比较入射光线和从玻璃砖另一侧射出的光线,你有何发现?2.实验总结:光的折射规律:O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内。

2019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4.1光的折射》教案

2019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4.1光的折射》教案

2019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4.1光的折射》教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一直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有趣、富有创造力的教学活动。

在这次《光的折射》的教学设计中,我希望通过一系列直观、互动的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光的折射现象。

活动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定律。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原因。

难点: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透明塑料尺、水杯、铅笔、白纸。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水杯、一支铅笔、一张白纸。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铅笔“断”了,引发孩子们对光的折射现象的思考。

2. 讲解:简单讲解光的折射现象,让孩子们知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方向的改变。

3. 实验:让孩子们自己进行实验,观察铅笔在水面下的位置,引导他们发现光的折射现象。

4. 讨论: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讨论光的折射现象的原因。

5. 应用:通过折射定律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折射定律的内容,并引导他们运用折射定律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

难点:折射定律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光的折射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这样既能巩固课堂所学,又能让孩子们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物理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光的折射》的教学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苏科初中物理八上《4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word教案 (1)

苏科初中物理八上《4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word教案 (1)

光的折射透镜
】对本章知识的梳理及本章知识的综合运用。

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的表面时,在水和玻璃中
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会聚
处成像。

通常望远镜可看作是由两个透
O
是两种介质的分界面,P是一个物点,
2
3
图4—1
( )
图2
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无论怎样调整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原因立

黎明同学要挑选一焦距小于 6 cm的凸透镜,他用物理实验对甲、乙、丙三块凸透镜进行测量,保持烛焰与凸透镜的距离为
凸透镜是黎明同学需要的。

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以制
,凸透镜成
、作为放映机镜头的应用:原理:
【例
_____人眼球中的视网膜。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word教案1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word教案1

光的折射透镜主备内容二次备课(备课人:________)【教学目标】1.查漏补缺,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2.进一步的理解光的折射规律和会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释光学现象;3.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4.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对本章知识的梳理及本章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难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综合运用【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它的传播方向通常会______,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现象例举:(1)早晨看到位于地平线的太阳(2)看到池底变了(3)水中的筷子向弯折(4)海市蜃楼(5)幻日、太阳变扁、变方等(6)彩虹等。

3、光的折射规律: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_________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_________两侧。

当光从空气____射到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_________法线,折射角_____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______。

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的表面时,在水和玻璃中的传播方向______。

根据光路的______,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到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将_____法线,折射角_____入射角。

4、中央比边缘______的透镜叫做凸透镜。

中央比边缘______的透镜叫做凹透镜。

透镜的中心叫_______,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会聚的点叫______,折射光线反向延长所会聚的点叫______,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作用。

5、请使用三种方法鉴别凸透镜和凹透镜?6、有一个不知焦距的凸透镜,你用什么办法可以粗略测出它的焦距?7、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倒正大小虚像距应用像的原理制成的,胶片应放。

12、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是因为远处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方,近视眼应戴矫正,其作用是使像移,清晰地像成在视网膜上。

13、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是近处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方,近视眼应戴矫正,其作用是使像移,清晰地像成在视网膜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折射透镜主备内容二次备课(备课人:________)【教学目标】1.查漏补缺,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2.进一步的理解光的折射规律和会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释光学现象;3.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4.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对本章知识的梳理及本章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难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综合运用【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它的传播方向通常会______,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现象例举:(1)早晨看到位于地平线的太阳(2)看到池底变了(3)水中的筷子向弯折(4)海市蜃楼(5)幻日、太阳变扁、变方等(6)彩虹等。

3、光的折射规律: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_________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_________两侧。

当光从空气____射到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_________法线,折射角_____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______。

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的表面时,在水和玻璃中的传播方向______。

根据光路的______,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到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将_____法线,折射角_____入射角。

4、中央比边缘______的透镜叫做凸透镜。

中央比边缘______的透镜叫做凹透镜。

透镜的中心叫_______,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会聚的点叫______,折射光线反向延长所会聚的点叫______,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作用。

5、请使用三种方法鉴别凸透镜和凹透镜?6、有一个不知焦距的凸透镜,你用什么办法可以粗略测出它的焦距?7、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倒正大小虚实像距应用U>2fU=2ff<U<2fU=f 不成像获得平行光U<f8.口诀:一倍焦距分,两倍焦距分,成实像时物近像像变(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实像立居侧,虚像立位侧。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从左到右依次放置、和,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这样做的目的是。

10、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像的原理制成的,它的镜头相当于一个;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视网膜相当于。

11、幻灯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像的原理制成的,胶片应放。

12、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是因为远处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方,近视眼应戴矫正,其作用是使像移,清晰地像成在视网膜上。

13、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是近处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方,近视眼应戴矫正,其作用是使像移,清晰地像成在视网膜上。

14、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

通常望远镜可看作是由两个透镜组成。

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做镜。

常见的望远镜有__________15、显微镜的目镜、物镜都是透镜,焦距大。

近处的物体通过物镜成、的像,再通过目镜成、的像,近处的物体通过显微镜经过两次放大成一个、的像。

二、【课堂导学】【考点一】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完成光路图,解释有关现象【例1】下图中,正确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光路图是()【例2】如下图,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发生反射和折射,OB为反射光线,请作出入射光线、法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标出折射角γ。

【拓展变式】1、如图,MM′是两种介质的分界面,P是一个物点,P′是P的像点,图中画出了由P点射向界面的两条光线,请画出这两条光线进入另一种介质的折射光线。

2、如图4—1为光在空气与玻璃交界面发生的反射和折射光路图。

界面的方是玻璃,反射角等于,是折射光线。

O3、如图所示,潜水员眼睛在水下A 点处,B 点有条小鱼,C 点有只小鸟,请作出潜水员观察鱼、鸟的光路图【例3】孩子在湖边观鱼,这条鱼实际在C 点处,但孩子看见鱼是在D 点处。

则小孩这样看的结果是________形成的,所看的是鱼的_____像,(填实像或虚像),光是从__________ (空气中射到水中或水中射到空气中),鱼的反射光线折射时_________(靠近或偏离)法线,小孩看到鱼的深度比鱼所在的实际深度______。

【拓展变式】 站在岸上的人看到平静的水面下有一静止的物体,如图2,如果他想用一束强光照亮物体,则应瞄准 ( ) A .看到的物体 B .看到的物体的下方 C .看到的物体的上方 D .看到的物体的前方【考点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例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在实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其目的是为了 。

(2)当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调整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原因是: 。

(3)实验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像将向 移动,如保持蜡烛、光屏不动,将凸透镜向_______移动,可以使烛焰的像清晰地成在光屏的中央。

(4) 当蜡烛在凸透镜左侧距凸透镜20cm 的时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当蜡烛再向凸透镜靠近5cm 时,所成的像的性质是 、 、 。

(5)小明用一张白纸将凸透镜上半部分挡住,成像性质将 __ (变化/不变化);像的亮度____________(变亮/变暗/不变化)。

【拓展变式】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某同学进行了如下两个探究: (1)为研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他选用焦距不同的三个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物距u /cm 实验序号焦距f /cm像距v /cm10 122.5 2 5 10 3840图4—1图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保持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则所成实像的像距越 (大、小)。

(2)该同学用若干个发光二极管组成形状如“E ”的发光物体,如图15甲所示,将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依次组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好,且物距调节为6cm 时,在光屏上成的像如图15乙所示, 则他选用的是三个透镜中焦距为 cm 的凸透镜;如果只将“E ”,换成“R ”,并在同一位置观察,光屏上成的像应是图15丙中的 (填数字序号)。

【例5】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cm 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把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到距透镜45cm 处,成的像情况是:( ) A 、放大的实像 B 、缩小的实像 C 、等大的实像 D 、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拓展变式】1.黎明同学要挑选一焦距小于 6 cm 的凸透镜,他用物理实验对甲、乙、丙三块凸透镜进行测量,保持烛焰与凸透镜的距离为12cm ,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上,可以确定 凸透镜是黎明同学需要的。

2.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以制成( )A 、照相机B 、幻灯机C 、放大镜D 、潜望镜【考点三】生活中透镜的应用1、作为放大镜的应用:原理:当物体在 ,凸透镜成 的像。

【例6】 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常常这样做( )A .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远些B .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远一些C .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近一些D .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近一些2、作为放映机镜头的应用:原理:当物体在 ,凸透镜成 的像。

【例7】在农村放映电影,试镜头时,发现屏上的影像小了一点,应当怎样调整放映机( )A .放映机离屏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B .放映机离屏远一些,胶甲 乙 丙① ② ③ ④图15片离镜头近一些C.放映机离屏近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 D.放映机离屏近一些,胶片离镜头近一些3、作为照相机镜头的应用:原理:当物体在,凸透镜成的像。

【例8】某同学拍毕业合影后,想拍一张单身像。

摄影师应采取的方法是()A.使照相机靠近同学,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些B.使照相机靠近同学,同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些C.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些D.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些【拓展变式】用照相机拍摄水池底部的物体时,若保持照相机的位置不变,比较池中有水和无水两种情况(假设两种情况下,人眼看到的物体等大),则有水时()A.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 B.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C.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 D.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考点四】关于视力矫正【例9】如图,把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若取下眼镜,则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想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_______移动,如果此时在凸透镜前再放一副远视眼镜,要想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_______移动。

【拓展变式】某校同学在学习了眼睛和眼镜的内容后,想通过实验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

他们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用薄膜充入水后制成的水凸透镜(与注射器相连,注射器里有少量水)、光屏等。

水凸透镜的厚薄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

其装置如图所示。

(1)在此实验装置中,_______相当于人眼球中的晶状体。

_______相当于人眼球中的视网膜。

(2)请你用此实验装置探究近视眼的成因,要求写出实验过程。

【考点五】有关透镜作图【例10】完成下列光路图.oF FoF F【例11】请你在图甲、乙的虚线框内分别画出一个适当的光学器件,使它能够满足图中改变光路的要求。

【例12】如图所示,OO'为凸透镜的主光轴,S'为点光源S经凸透镜成的像,SA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请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凸透镜,并完成SA通过凸透镜的光路;找到焦点的位置;【拓展变式】如图所示,物体AB所成虚像A’B’,请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凸透镜,找到焦点的位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S'SA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