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容体系作业版
大学民族理论精选
民族理论的发展能够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如民族 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 合。
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民族理论,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 的民族问题,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综合素 质。
02
民族理论的基本概念
民族的定义与特征
总结词
民族是具有共同或同类的语言、文化、风俗,相互之 间认同的群体。特征包括地域性、稳定性、内部同质 性和外部异质性等。
04
民族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 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 地区,建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
这一制度保障了少数民 族在政治、经济、文化 等领域的合法权益,促 进了民族团结和地区稳 定。
自治机关的设立和行使 自治权需遵循国家宪法 和法律的规定,并接受 中央政府的领导。
民族政策是指国家为了实现民 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而制 定的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
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民族关系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政 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在实践中,应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 和宗教信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和谐的民族关系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具 有重要意义。
培养多元视角
通过学习民族理论,大学生能 够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 特点,培养多元的视角和包容 的心态,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 解。
促进社会和谐
民族理论强调民族平等和团结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 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不同民 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团结合作 。
提升综合素质
民族理论课程不仅传授知识, 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 维、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等综 合素质,提升其未来在职场和 社会中的竞争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参考答案(二)
三、简答题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总称,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要求。
第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提供了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第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提供了理论成果真理性的有力证明。
2、为什么说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创新?答: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会衰亡。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理论创新不是最终目的,必须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实践创新。
理论创新不是为新而新,而完全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并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获得检验、丰富和发展。
3、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对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方两方面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
它主要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民族问题理论
<中文名称>=民族问题理论
<英文名称>=theory of national question
<正文>=
研究〖HTK〗民族〖HT〗和民族间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学说。
<font size="4" face="宋体"><B>民族问题理论的阶级性 </B></font> 民族问题理论是有阶级性的。各个阶级都按照自己阶级的利益理解和对待〖HTK〗民族问题〖HT〗,都有反映其阶级利益和世界观的民族问题理论。封建贵族把民族说成是上帝的创造,把强大民族征服弱小民族、掠夺落后民族说成是上帝意志的表现,以维护其特权和私利。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曾经提出民族自由、〖HTK〗民族平等〖HT〗、民族权利和民族自决等口号。这反映了他们为发展资本主义而掌握民族和国家统治权的要求,是为他们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服务的。当他们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之后,由于他们的阶级本性所决定,就反转过来压迫剥削其他民族。资产阶级学者在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过程中,曾经进行过不少调查和探讨,创造了一些直接观察和现场调查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值得借鉴的经验。在科学实践中,他们有些人成为自发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者,有的甚至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然而,由于受阶级的局限,唯心史观和不易摆脱的民族偏见的影响,许多人把民族这种社会历史现象和民族之间的各种问题看作是某种精神的或心理的、脱离社会历史条件而孤立存在的永恒的东西;把民族之间的发展水平不同看作是天赋才能优劣所造成的;把民族之间的剥削和压迫看作是生存竞争。因而不能揭示〖HTK〗民族压迫〖HT〗和民族对抗的根源,不能提出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途径。他们的观点往往被帝国主义所利用,甚至成为帝国主义扩张和侵略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引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解决民族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进行探讨,分析其基本概念、内涵和主要内容,并评述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
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民族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述的一套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民族的本质、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民族问题的解决办法。
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内涵2.1 民族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语言、文化、历史、经济和政治利益的群体。
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结果,是阶级斗争、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产物。
民族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其对于生存、发展和保护自身利益的需求上。
2.2 民族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中阶级斗争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上,民族通过不同形式的斗争和交流,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国家和文化。
同时,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民族的发展也受到了国际环境的影响。
2.3 民族问题的解决办法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是要保障民族的平等权益和发展空间。
这需要通过政策调整,加强民族团结,消除民族主义思想和种族歧视,推动民族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维护民族的共同利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
3.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3.1 坚持民族平等原则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的核心是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这意味着各民族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益和机会,不受任何歧视。
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益,推动民族团结和和谐发展。
3.2 加强民族团结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还强调加强民族团结。
国家应该加强对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支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容体系(作业版)
第三题: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容体系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吸收中华历史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新世纪阶段,民族理论仍在发展中。
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这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的民族理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探索形成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创新时期。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4年红军长征开始前,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创作初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民族纲领,民族政策逐渐提出来了,但是,这时照搬马,恩,列,斯的论述和受苏维埃俄国的民族工作实践很大,而且纲领性的论述较多,具体的政策还不多。
1928年6月到7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决议案把“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主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十大政治口号之一。
大会专门通过了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民族问题的解决议案》,明确得提出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对于中国革命有重大意义。
1984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一部规范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内民族关系的基本法,它规定了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和怎样实行这种自治。
该法颁布以后,对我国的民族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这部法律基本上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很多条文,尤其是关于财政经济方面的条文已不适合新的市场经济要求,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也需要得到法律上的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PPT课件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突出的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这一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第二,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所得出的一系列新结论即基本 理论。其中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 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处于核心地 位,构成了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石。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一,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第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以及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历史根据。
第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 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
第四,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 的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 的理论基础。
文化 民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
政治经济学
发发 展展 道阶 路段 论论
根发外政战领祖 本展部治略导国 任动条保步依统 务力件证骤靠一 论论论论论论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进程, 这个形成过程是由一系列基本条件所构成的。
时代依据 历史依据 实践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一)时代依据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 题(和平问题主要是东西方之间的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 说发展问题(发展问题主要是南北的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正面:经济上,既反保守又反冒进,贯彻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政治上,提 出了一系列理论,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文化 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外交上,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反面:两大错误思维:阶级斗争的思维、不按客观规律地“赶超”思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原因有四: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国际关系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在新的 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 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 思主义的新境界。
和平与发展是当 今时代的主题。
➢ 这是革命党的一个基本特征。以夺取政权为目的, 并且是以暴力的阶级斗争、暴力行为,基本的性 质是阶级斗争。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理论创新是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一个转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立足阶段性特征,对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路径、条件等一
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回答 两个问题
中国特色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 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 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
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民族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民族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深刻阐述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规律,以及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根本途径和根本保证,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民族问题这个我国民族工作最根本最主要的问题。
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3)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4)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6)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7)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
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民族理论_精品文档
民族理论绪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是富有生命力的理论,也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本质、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和途径,指明了民族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向,只因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走向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揭示了民族之间关系的实质及其对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解释了民族发展的规律和基本条件,指明了民族发展的正确方向。
总之,其是争取民族解放、促进民族发展、协调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科学性、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
第1章民族的一般特征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的定义: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基本特征(构成的6要素):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源流十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民族医院时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
第2章民族发展的规律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2、三次社会大分工相继发生是民族形成的重要条件;3、国家的产生为一些多民族国家大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同源异流、异源同流。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
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1、民族的经济发展;2、民族的政治发展;3、民族的文化发展;4、民族文化的发展;5、民族的人口发展。
民族同化:之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的民族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PPT课件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 • 党的十二大 ,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 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一科学命题。 • 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 • 党的十四大,第一次使用了“ 邓小平同志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理论成果命名为“ 邓小平理论 ”。
19491978年第一代经济增长导向型发展观19791994年第二代经济发展导向型发展观1995至今第三代经济社会进步导向型发展观发展目标发展标准发展途经发展重点发展方式发展型式区域发展发展动力发展态势发展层面工业化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优先重工业外延式与粗放式积累优先均衡发展生产关系革命赶超经济四个现代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主发展为辅工业外延式与粗放式积累和消费并举非均衡发展体制改革与开放赶超经济并兼顾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发展优先国民经济与社会内涵式与集约式积累和消费并举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平发展经济社会人生态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一,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 的时代背景。
• 政治格局多极化 • 经济全球化 •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 础。
• 取得成就——综合国力、国际地位 • 发生变化——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 • 国际竞争——加入世贸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一,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第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以及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历史根据。 第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 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 第四,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 的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 的理论基础。 第五,邓小平的人格魅力。
大学民族理论期末总结
大学民族理论期末总结本学期的大学民族理论课程,涵盖了世界各地的民族问题,包括民族形成和发展、民族关系、民族认同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世界各国的民族问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对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思考。
首先,这门课程让我认识到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面临民族问题的挑战,这是由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所致。
民族问题涉及到民族认同、民族关系、民族平等等多个层面,其中又包括了历史问题、领土争端、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具体问题。
因此,解决民族问题并非简单的政策调整或经济投入可以解决,而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并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措施。
其次,我在这门课程中学到了一些关于民族问题解决的理论。
其中之一就是自决权理论。
自决权是指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的权力。
通过给予民族自决权,可以有效地缓解民族冲突,提高民族认同感,促进各个民族间的和谐与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民族区域自治、多元文化政策等理论和实践,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手段。
这些理论给我提供了一种思考解决民族问题的框架,使我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实际的民族问题。
再次,通过这门课程,我对我国的民族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我国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
同时,也了解到我国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地区高校录取政策、涉及民族利益的法律保障等,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的民族关系更加稳定和谐。
最后,这门课程还启发了我对民族问题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应该以平等、和谐、包容的态度去面对民族问题,并从多个方面寻求解决的办法。
政府应该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来解决民族问题。
同时,我们每个个体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文化和差异,促进各个民族间的和谐共处。
浅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二、 从 理 论 清 醒 到 理 论 自 我矛 盾与人 民内部矛盾 这两类 性质不 同 源到这 一理论体 系产生 的历史源头 。 觉 的 转 变 过 程 的矛 盾 , 现 在 大 规 模 疾 风 暴 雨 式 的 阶级 斗
慧, 探讨它 的形成 发展 , 我们应 该追 根溯 1 8 4 8 年《 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 , 标志着马克 要用 民主方 法解 决大量存在 1 9 3 8 年1 O月在陕西延安 中共 六届六 争基 本结 束 , 思主 义更具体 的说是 科学社 会 主义的诞 中全 会上 , 毛泽东在 《 论新阶段》 的政治报 的非对抗性 质 的人 民内部矛 盾 。由于社 生 。科学社会 主义的创 立 , 使社会 主义实 告中第一次 明确提 出了“ 马克思主义 中国 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 各种 人民内部 矛盾 , 现 了 由空想 到科学 的飞跃 。在科 学社会 化” 百 花齐放 、 百家争 的科学命题 和任 务。在 中国的社会革 所 以毛 泽东进 而提 出“ 主 义理论 的指导下 , 1 9 1 7 年俄 国十月社会 命时期 , 的方 针来促 进艺术 发展 和科学 繁荣 , 共 产党带领人 民走 出了一条 中国 鸣 ” 主义革命 的胜 利 , 在全世界建立 了人类 历 特色 的革命道路 即以农 村包围城市 , 长期 共存 、 武装 还 主张共产 党 同各 民主党 派“
一
关键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 形
成发展 ; 历 史过程
得 了新 民主 主义革命 的胜利 。 1 9 4 9 年新
、
在 借鉴苏联 经验 的 同时 , 又 从 理 论 盲 从 到 理 论 清 中国成立后 ,
醒 的 转 变 过 程
2 0 1 2 年1 1 月 8日, 备受瞩 目的党 的十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背景与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其形成与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党和人民探索实践、总结经验教训的结果。
它旨在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导。
1.2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述的重要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写下了一系列重要文章。
其中,《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述的重要文章》总结和阐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文化、国家治理等方面问题,并坚定维护和发展我国历史性成就和根本制度的合法性。
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实践中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扎根土壤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独立发展。
我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党和人民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是对我国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准确把握,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动力。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个历史性变革”、“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重要理论概念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中。
这些思想为当代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显著优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根据自身实际形成、完善的一整套制度体系。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等重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强保障。
J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27
3)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 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集中统 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自 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 族区域自治地方都是国家不可分离的部分。
28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特点
一是统一与自治的正确结合
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 三是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 四是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
10
(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 的民族理论体系——十六大以来党的民族理论 的新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进一步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 的高度,强调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 (2)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 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 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这 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2
3、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党和国家民族政策 的基本内容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和《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的处理我国 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23
1)民族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
在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 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 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 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 法权利和利益。 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 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 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 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 法和法律的尊严,不允许有任何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殊 公民。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理论马克思理论诞生于1848年,当时马克思在《共产主义宣言》当中第一次阐述了其理论体系,并由此拉开了世界无产阶级国家发展的序幕。
自马克思理论出现至今,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中断,并且我国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会直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基础和指导,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打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才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
(一)民族理论的规律马克思思想在诞生之前,由于人们受到君主制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制约,导致各国均未对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进行系统化的阐述,而马克思却提出各民族的关系主要是取决于每一个民族之间生产力和内部交流的发展规律,进一步解释了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改变对区域内民族发展的影响作用。
人类祖先逐渐对自然环境进行征服,如我国最早的部落、氏族等群居体系,在后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村庄等大型民族混居体系,并引导了各部落间的联盟行为。
联盟在产生后,各部落之间开展文化和经济交流,促进、加速了新民族的形成,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将部落和联盟视为民族形成的基础。
共同的生存地域也是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其也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并使民族内部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民族发展的趋势各国家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均具有明显的客观规律,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本身是一个历史概念,而民族的消亡也必然是其发展中的最终结局,也是民族发展的最终选择。
随着地区民族生产力的逐渐加强,其消亡也成为了客观事实。
在历史发展当中,各民族间的经济程度、文化习惯以及政治政策等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民族的独立和隔绝性所导致的,究其原因则主要在于劳动力的差异。
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使民族得到了有效增强,但其所具有的剥削特性使其始终无法实现多民族的完全融合。
因此,想要进一步提高国家内民族的凝聚力,就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彻底实现各民族间的平等,为民族融合提供坚实的基础。
民族学理论课后问答
绪论1.怎样理解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民族理论这些基本概念?民族理论:是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学说,是完整地论述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民族理论:2.简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产生: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发展历程:3.学习和研究中国民族理论有何意义?①了解世界是民族之林的世界;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贵州是多民族的省份;民族学院是多民族大家庭。
②增强民族理论素养,树立正确民族观,能够正确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
③理解我国民族政策,懂得民族政策的内容和实质,做好民族工作,为民族和睦和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④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民族和民族问题科学调查研究,取得更多成果。
4.学习中国民族理论需要掌握哪些方法?①理论联系实际②历史联系现实③宏观结合微观④定性结合定量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1.民族的一般特征是什么?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民族与宗教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联系:1.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族信仰宗教2.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区别:1.民族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2.民族与宗教有各自的产生发展的规律3.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依据:我国的民族识别,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我国民族的实际,辨证地、科学地运用了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在工作中,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实际调查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科学研究人员和民族工作者相结合。
意义:①民族识别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正当要求和意愿,也是开展民族工作的需要。
②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试————————————————————————————————作者:————————————————————————————————日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卷一、解释题(要求只答要点,无需论述。
每题5分,共20分。
)l、民族答: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民族区域自治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的,在中央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的,遵循宪法规定的总道路向前发展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由多民族人民实行的地方自治。
3、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关系答: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根本途径。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为因果、条件、不可分割。
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
4、毛泽东关于民族消亡的论述答: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如此。
二、辨析题(要求先回答对错,再说明理由。
每题10分,共40分)1、在民族地区,民族问题就是宗教问题。
(错误)2、民族融合的结果即民族消亡。
(对)3、民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
(错误)4、马克思主义及其无产阶级政党坚决支持民族同化。
(错误)三、论述题(要求紧扣题意,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
三题选做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l、试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答:(1)旧的民族关系中的消极因素(2)各民族之间差异存在(3)各种利益矛盾在民族关系上有表现(4)阶级斗争仍然存在(5)民族差别特点存在2、试论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答:(l)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民族理论基础(2)列宁、斯大林建立了完整的、科学的民族理论体系(3)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3、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意义。
答:(l)少数民族干部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保证。
民族理论
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容体系经过两周的学习,我初步的认识了中国民族理论的各个问题。
中国民族理论的历史渊源流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状态,各个政权,各国人们对它有不同的理解,但总体为从狭隘到广阔,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进化的过程。
中国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吸收中华历史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新世纪的新阶段,它仍在不断的发展。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历代的政权,政治家都有自己的民族观。
在先秦时期,民族观很大程度生表现为“夷夏观”或“华夷观”。
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表现为先秦夷夏观。
直到清末,这种落后的观念还占有主导地位。
当然,这之中也有先进的观点,如司马迁的“四夷一家,胡越一家”的主张。
到了近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根据西方的民族平等观的若干原则,提出了他的民族观和解决问题的纲领和政策。
但这些都没有解决问题。
近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中国传播,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本质,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后来经中国共产党的自觉传播和接受,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国人的努力下,创造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理论,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它经历了3个时期:1921-1949,共和国成立到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新时期。
第一时期主要提出了民族理论,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但具体的政策还不多。
在第二时期<<共同纲领>>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1954这一步宪法得到了确认。
其后又制定了一些政策。
在第三时期,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它之中包含了许多丰富的民族问题的论述,他把发展的问题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1.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一以贯之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之中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精神。
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路线基础。
江泽民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使党的思想路线富有更加强烈的时代气息,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要求和新发展。
胡锦涛同志继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2.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紧紧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不断探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
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程度和丰富程度。
3.核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要解决的“为了谁、依靠谁、满足谁”的问题。
首先,以人为本在“为了谁”的问题上,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强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评价工作成败的标准,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其次,以人为本在“依靠谁”的问题上,强调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依靠广大人民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过
'、•程和内容体系作业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三题: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容体系
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吸收中华历史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新世纪阶段,民族理论仍在发展中。
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这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的民族理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探索形成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创新时期。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4年红军长征开始前,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创作初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民族纲领,民族政策逐渐提出来了,但是,这时照搬马,恩,列,斯的论述和受苏维埃俄国的民族工作实践很大,而且纲领性的论述较多,具体的政策还不多。
1928年6月到7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决议案把“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主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十大政治口号之一。
大会专门通过了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民族问题的解决议案》,明确得
提出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对于中国革命有重大意义。
1984年,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民族
区域自治法》是一部规范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内民族关系的基本法,它规定了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和怎样实行这种治。
该法颁布以后,对我国的民族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这部法律基本上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很多条文,尤其是关于财政经济方面的条文己不适合新的市场经济要求,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也需要得到法律上的支持。
因此,在历经8年的酝酿之后,2001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终于完成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并颁布实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是一个新时代新形态的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最新成果。
包括了民族的科学性,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