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体蛙心灌流实验方法的比较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1456・
间上比双管法短(P<0.05);双管法的心脏离体后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单管法(P<0.05);单管法对动脉瓣的损伤率、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较双管法高(P<0.05)。实验结果见表1。
Fig1Diagramofone—eanulaperfusiondevice
图1单管灌流装置模式图
Fig2Diagramoftwo—eanulaperfusiondevice.
图2双管灌流装置模式图
表1两种方法优缺点比较
Fig1Comparisonofadvantage矗ddisadvantagewithtwoperfusionmethods(互±S.n=12)
One——eanulaTwo——canllla
Timeofeannulation(min)48.35±7.2859.95±21.23。
Timeofisolatedheart(min)64.30±21.1860.10±18.48
Heartsurvivaltime(h)1.71±1.402.57±0.59+
Damageofaorticvalve(%)58.30。
Arrhythmia(%)66.725.0。
RecordingandanalysissystemSameSame
CostofdeviceLowerHigher。P<0.05mone—eanulamethod.
讨论
离体心脏灌流是研究心脏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药学等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采用离体心脏灌流系统可以直观地观察心脏的活动,研究心脏舒缩功能,心率和节律变化,前后负荷及各种体液因素等对心脏功能的影响【5J。采用蛙心脏进行离体心脏灌流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模型,因其稳定,经济,一直被人们广泛采用。进行离体心脏灌流实验,首先需要保证心脏在体外较长时间存活,然后根据实验目的进行灌流和施加实验因素。无论是心脏离体前的插管、血流冲洗等操作,还是心脏离体后用人工溶液代替血液进行灌流,均使心脏脱离了生理性神经体液环境。因此,使离体心脏较长时问存活,并维持良好的状态对于完成实验和取得可靠实验数据极为重要。本研究比较了当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两种方法,并探讨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单管法插管数量少,操作相对简单,缩短离体前等血管分离和插管等所需时间,可为完成各实验项目赢得足够在体外存活时间。其缺点是需将套管从主动脉经过动脉瓣插入心室,血液在心室收缩时射入动脉和插管内,而舒张时返流回心室,这样不仅打破了心脏单方向泵血的生理特征,而且,由于易发生心脏瓣膜及心肌损伤,使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导致实验失败。常常影响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及实验的顺利进行。离体心脏在体外的存活时间也较双管法短。双管法虽然需要对腔静脉和主动脉进行分别插管(双管),插管所需时问较管法要长,但因其不通过主动脉瓣,对主动脉瓣及心室肌的损伤机会大大减小,灌流液从静脉插管进入心脏,从动脉插管流出,使心脏血液单方向流动,符合心脏工作的生理特征。因此,心脏在体外存活时间反而较单管法长,而且一旦插管成功,各实验项目应能够得以顺利进行。采用双管法主要缺点除插管操作时间比单管法长外,因其灌流装置略复杂,需要特殊定制,费用较单管法实验装置高。从用途方面分析,双管灌流法还可用于研究心输出量,以及前、后负荷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等。如在双管法中改变B管中的液体量即容量负荷,改变A管的口径(即后负荷);而单管法的输入和输出均在同一管中,不适用于此项研究。
作者认为在离体蟾蜍心脏灌流实验中,采用双管法能使心脏瓣膜完好无损,保证血液单一方向流动,心脏存活时间长,能观察和记录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且记录的实验结果准确,便于整理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而且由于实验成功机率高,减少了实验动物及试剂的消耗,值得在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McKeanT,SeherzerA,ParkH.Hypoxiaandisehaemiainbuffer—pe删toadheans[J].J脚Bid,1997,200
(19):2575—2581.
[2]HusseinAA,NabilZI,ZalatSM,eta1.Comparativestudyofthevenomsfromthreespeciesofbees:effectsonheartactivity
andblood[J].JNatToxins,2001,10(4):343—357.[3]任京力,赵树进,杨太成,等.肾上腺素能p。受体亚型特异性抗体的制备及鉴定[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
23(1):37—39,43.
[4]高兴亚,汪晖,戚晓红,等主编.机能实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2—74.
[5]黄敏,冬冬主编.医学机能实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102.48—50.
[6]胡还忠主编.医学机能学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33—136.
[7]朱建平主编.生理科学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2—85.
[8]徐怡,汤剑清,刘少金,等.蛙心灌流实验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2,15(5):403—
404.
[9]季淑梅,王庆山,范振中,等.介绍一种简单、新型的主要用于蛙心灌注实验的计滴装置[J].中国应用生理
学杂志,2004,20(1):95—97.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