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导学案复习过程
《伯牙绝弦》 导学案
![《伯牙绝弦》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cb3cb3f121dd36a32d82f9.png)
伯牙绝弦(导学案)学习目标:1.我们要读正确,读流利,能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2.我们要知道句子的意思,并能讲这个故事。
3.我们要感受到友谊的珍贵,珍惜友谊。
学习过程:(一)第一环节我们应该学习什么?一、自读导航。
(1).第八组单元导读。
阅读P136页“单元导读”,我了解到本组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有:()(2).读通课文,疏通词句。
1.先让试着读一读,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不懂的查字典。
并把查处的字写在黑板上。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重音用不同颜色的笔写出。
4.互相交流读。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借助注释理解单词、句子意思。
不懂得在组内交流。
2。
用白话文讲这个故事。
(4).细读课文,深入思考:1. “伯牙绝弦”的意思。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3.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4.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5.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6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7.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8.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9.当伯牙志在流水。
没有人会像子期说──10.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11.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12.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13.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背一背吗?(5)回顾课文总结提升1.搜集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及背景资料。
《伯牙鼓琴》导学案
![《伯牙鼓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811b5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9.png)
《伯牙鼓琴》导学案学习目标:1.会写“哉、巍、弦”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中的停顿。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4.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目标3、4两条【基础部分】(学习程序:课外按要求独学、学科组长评好分——课内小组交流3分钟——领学、点评5分钟)一、文学常识:《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而成的,全书共二十余万字。
该书注重博彩众家学说,以儒家为主干,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为素材,熔柱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读准。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少选()汤汤乎()绝弦()复为鼓琴者()2.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书空几遍。
哉()巍()弦()3.《伯牙鼓琴》选自《》,讲的是和因而成为知音的故事。
【要点部分】(学习程序:小组交流6分钟——老师分配任务,小组合学3分钟——领学、点评16分钟)一、将全文读通、读畅。
1.试着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并读出韵味(1)善哉乎鼓琴,魏巍乎若太山。
(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3)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1 / 2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 )2.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3.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摔坏琴,弄断弦)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三、品析语言之生动,感受音乐之美,知音之情。
1.伯牙鼓琴志在太山时,钟子期说;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钟子期说。
说一说钟子期的话让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绝弦”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做(用“之所以……是因为”)?3.结合课文和“资料袋”,说说你对伯牙绝弦的行为是否认同,并说明理由。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e6e7fc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5d.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
“知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有关的故事。
二、走进故事,体会感情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锺子期是一位樵夫。
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三、深度思考,理解“知音”1、提问:“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锺子期死后,伯牙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
(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锺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细致描述)预设: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
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
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
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5、当锺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预设:伤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绝望的。
伯牙善鼓琴(导学案)教学提纲
![伯牙善鼓琴(导学案)教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9074594fbb4cf7ec4afed0d6.png)
伯牙善鼓琴(导学案)《伯牙善鼓琴》导学案备课教师:苏红瑞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字词。
3、通过合作,体会“知音”“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真挚的情感。
4、激情展示,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预习·导学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的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课文,目的在于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语汇、词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伯牙善鼓琴》选自______________,此本著作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是由 ______ 时期著名 _______ 学派思想家 _________ 所写,名篇有《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
3、查字典,把文中不懂的字音标上,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
卒()逢暴雨乃援()琴舍()琴霖()雨之操辄()穷其趣峨峨()兮()4、文言词语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字组词法和换用同义词替代法,如善(善于)鼓琴(弹琴)。
请按照此方法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钟子期辄穷.其趣。
(3)吾于何逃.声哉?(4)志.在登高山(5)更造.崩山之音(6)乃援.琴而鼓之(7)泰山之阴.(8)钟子期必得.之(9)卒.逢暴雨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句力求通顺)。
(1)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3)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4)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二、学习·研讨1、找出文章的中心句2、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3、展开联想和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明月、杨柳”时,钟子期又会如何赞叹呢?仿照下面的示例,补充钟子期赞叹的内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合集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951bc6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65.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重难点:重点: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备技能。
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区别于其他乐器,才习惯叫作古琴或七弦琴。
孔子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琴”有关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1、指名检测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
2、分组读、合作读检测课文朗读。
3、说说两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调动五觉,想象画面1、《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中,伯牙弹的琴曲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伯牙弹琴的?2、锺子期的语言让你想象到了什么?3、调动“五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分别说一说“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让你想象到了什么?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尝到了……触到了……”将自己的想象描述出来。
四、人物对比,感受“知音”1、快速阅读资料袋,说说什么是知音?2、思考,为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二人会成为知音呢?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找出课文中进行对比的两个人物。
(2)逐句分析,将提取到的信息分别填入相应人物的气泡上。
(3)将相同点填在中间的气泡,不同点填在两边的气泡中。
师总结: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伯牙用将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声之中,锺子期能用语言描述出;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他们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这种图表叫做双气泡图,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点。
关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还想了解更多,下面让我们阅读补充资料,完善双气泡图。
伯牙善鼓琴导学案
![伯牙善鼓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a8ad05c77da26924c5b02f.png)
课题:《伯牙善鼓琴》导学案班级: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抽测】教师根据学情自行安排抽测内容【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当堂背诵《伯牙善鼓琴》。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编者加的。
《列子》,相传战国列御寇所著。
列御寇,相传战国时道家。
2. 高山流水传说春秋时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在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3、积累有关“知音良朋”的诗句: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我有吴越曲,无人知此音。
——唐代诗人李白《赠薛校书》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唐代诗人杜甫《南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汉字注音,(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卒.逢暴雨()舍.琴()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重点实词志.峨峨..洋洋..所念.得.阴.援.操.穷.其趣.舍.子.逃.②通假字卒.逢暴雨通,③一词多义伯牙善.鼓琴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哉乃援琴而鼓之.子之.听夫志④词类活用伯牙善鼓.琴(名词作动词)3、翻译课文学法指导:结合课文注解及工具书口译全文,有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①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②典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③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④吾于何逃声哉?4、熟读全文(大胆展示自己吧,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播音员。
)自由读,然后朗读展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c4bb3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a6.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艺术之美。
3. 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欣赏,知音难觅以及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朋友间知音难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以曲入题1.播放《高山流水》2.上课3.音乐能荡涤我们的心灵。
它本身就是一种美,能提高我们对美的欣赏能力,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就是音乐艺术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首曲子背后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
)二、解题1、谁来说说“鼓”的意思呢?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弹琴》,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
)4、这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学习文言文有三步走,分别是读通文言文;读懂文言文;读好文言文。
什么是读通、读懂、读好呢?(预设:读通是把课文读顺,读出节奏;读懂是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意思;读好是带着感情去读。
)5、这是我们学好文言文的“三部曲”。
今天,就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继续学习文言文。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首先,我们要读通文言文,请你们打开书,认真倾听视频朗读,给容易读错的字音做上记号。
2、出示字音容易读错的字:少选汤汤乎以为复为鼓琴者过渡:“为”字是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意思去选择读音,这叫“据义定音”。
(板书:据义定音)3、现在,我把这些易读错的字放到句子中去(出示句子),大家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4、文言文的朗读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请看大屏幕,先试着自己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四、读懂品情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看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出示句子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18e08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6.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点: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2.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1课《伯牙鼓琴》。
(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生回答,师板书:伯牙锺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层层训练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
)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词语能读对吗?课件出示:鼓琴哉若巍巍汤汤绝弦终身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下面的句子,能读好吗?依次出示: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e37aa05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f.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伯牙鼓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运用借助注释、课外资料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3、感受伯牙和子期之间美好的友谊,懂得“知音”的含义,学会珍惜友谊。
【教学重点】凭借注释、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感受朋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纯真友谊。
【教学准备】乐曲《高山流水》和教学课件【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1分钟)1.播放《高山流水》,板书课题导入: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送你一首乐曲,名字叫《高山流水》。
这首曲子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伯牙鼓琴)2.理解题意我们一起看课题,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伯牙,“鼓”的意思是“弹”。
那么,伯牙是怎样弹琴的?又有着怎样高超的技艺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1.出示自读提示。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师巡视指导。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①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②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师:谁来读一读?(学生读完,叫学生评价,正音后再读)需注意的字音:第二句有两个“为”,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2)学习三个生字“哉”、“巍”、“弦”,重点写“巍”。
三、花样朗读,把握停顿(5分钟)1. 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2《文言文二则之伯牙鼓琴》第二课时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2《文言文二则之伯牙鼓琴》第二课时 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3e7acfb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e1.png)
伯牙鼓琴导学单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和课文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章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建立在共同爱好、相互了解基础上的深厚友谊。
【学习重点】能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学习过程】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
伯牙的琴声里有怎样的画面?善听的锺子期听到了这样的曲子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请你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太山”“流水”的画面。
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用“/”画出长句子的停顿,多读两遍。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
自由朗读课文,用“___”画出描写伯牙鼓琴的语句,用“--”画出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想象一下:伯牙听到锺子期的话后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伯牙的琴声不仅表现了高山流水,还表现了哪些美丽动人的场景?锺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为什么?主题概括本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与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的情感。
练习一、选出正确读音(画√)。
少(shǎo shào)选汤汤(tāng shāng)乎若流水处(chǔ chù)士好(hǎo hào)书画所宝以百数(shǔ shù)曝(pào pù)书画斗(dòu dǒu)牛二、解释词语。
志:巍巍:少选:汤汤:处士:拊掌:谬:然之:三、按原文填空。
1.伯牙鼓琴,。
方鼓琴而,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少选之间而,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蜀中有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精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9dfdb5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0.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一、导入1.你们知道什么是知音吗?人们常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人的一生要找到与自己心心相息的知己的确不容易,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锺子期是怎样成为知己的呢?让我们一起到《伯牙鼓琴》中去探讨吧!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揭示课题:1.谁来读一读课题?(读得好)咱们一起读。
清晰响亮,字正腔圆,非常棒!“鼓”是什么意思?(弹)2.你怎么知道的?(看文后注释)3.知道题目的意思吗?(伯牙弹琴)4.看注释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法。
(板书:1.借助注释)大家真正读懂了这个题目的意思。
我们学文言文就要学会变通。
(板书:2学会变通)三、范读引路: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篇古文,读不懂的词句就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想想它的意思,然后反复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
自己读自己的。
2.古文已经和我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说说你的初步印象(都是难的印象)3.你们数数这篇文言文有几句话?只有四句话,就讲了一个故事。
所以说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涵意深刻,所以它们读起来有点深奥。
第一次感觉有难度很正常,接触多了,你就会发现它很美很有意思,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
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在读的时候,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这样吧,老师带着你们读好吗?音乐起,领读。
4.看来大家读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那感觉?自由读。
(板书3反复诵读)5.检验朗读: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大声读一读,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还没有作任何讲解,他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给这位同学鼓鼓掌。
请四人小组朗读。
看来,同学们的朗读没问题了,我们一齐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伯牙鼓琴”,读。
6.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虽然没有读到百遍,四、五遍已经有了,那么,文中的意思是不是已经自现了呢?四、研读交流: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653b6b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6.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巧激趣1.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2.鼓是什么意思?(弹)本课讲述的本身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以下字形字音有误的一组是?4.师讲解:哉、巍、弦5字词读准确了,相信这两个句子也难不倒你,谁来读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1.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3.生读课文。
(1)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四、合作探究懂文意1.借助注释学生先进行自学2.教师指导学习课文3.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2】篇〗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的文言文。
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导学案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80878e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2.png)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伯牙鼓琴》这个故事。
3、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难点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理解“知音”的内涵。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2、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音乐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许多文人雅士都善于鼓琴。
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流传开来的。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课文大声朗读《伯牙鼓琴》,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字词预习给下列生字注音:哉()巍()弦()解释下列词语:鼓:志:善哉:巍巍:少选:汤汤:3、思考问题伯牙为什么把钟子期视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五、课堂探究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2、精读课文,理解词句对照注释,逐句理解课文的意思。
小组内讨论疑难词句,互相解答。
示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鼓:弹。
之:指伯牙弹琴这件事。
句意:伯牙弹琴,钟子期倾听。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方:刚刚。
志:心志,情志。
善哉:好啊。
巍巍:高大的样子。
句意:伯牙刚刚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弹得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3、深入研读,体会情感伯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时,钟子期分别是怎样回应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4、讲述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伯牙鼓琴》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
推荐小组代表在全班讲述,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六、拓展延伸1、阅读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关于伯牙与钟子期的其他故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dd34b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4.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2、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3、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音乐导入,激趣揭题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这首乐曲背后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伯牙鼓琴》,齐读课题,理解“鼓”字。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1.指名读文章2.认识“哉”,读好语气词“乎”,师范读句子,生练读。
3.齐读课文三、依法自学,理解文意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意思2.交流反馈,师点拨指导关键字词的意思3.带着理解再读课文四、感悟知音,体会情感(一)感遇知音之喜1.师:我们知道伯牙和子期,一个会弹,一个会听,具体从文中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2.生反馈。
3.当我们读到“巍巍乎”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当读到“汤汤乎”又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4.琴声是无形的,而子期却可以从无形的琴声感受到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你又有什么话想说。
5.我来做伯牙,你们来做子期。
师生合作读文6.你们觉得伯牙的琴声里除了这高山和流水,还会念些什么呢?仿照句式,补充说话。
伯牙鼓琴志在_____,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乎若______。
7. 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皆在伯牙的琴声中,为什么我们的课文却只写了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补充资料: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②之风,山高水长③。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注释】①泱泱:形容水深无边的样子。
②先生:指严子陵。
③山高水长:指能够世代相传,与山水共存。
比喻志向远大,胸怀宽广。
学生自读自悟,理解高山流水的深意。
(二)痛失知音之悲1.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他们二人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秋天再来相会,谁料第二年秋,伯牙满怀欣喜地赶来与子期相会,迎接他的却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善鼓琴》导学
案
《伯牙善鼓琴》导学案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伯牙善鼓琴》选自《列子汤问》,此本著作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是由战国时期著名道家学派思想家列御寇所写,名篇有《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
2、查字典,把文中不懂的字音标上,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
节奏、停顿。
卒()逢暴雨乃援()琴舍()琴
辄()穷其趣子之听夫()志
3、解释词语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钟子期辄穷.其趣。
(3)吾于何逃.声哉?(4)志.在登高山
(5)更造.崩山之音(6)乃援.琴而鼓之
(7)泰山之阴.(8)钟子期必得.之
(9)卒.逢暴雨
1、问题研讨。
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3、伯牙士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
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高山流水,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多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三、练习·巩固
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字。
伯牙善.
鼓琴
(1)善
.哉,洋洋兮若江河。
游于.泰山之阴
(2)于止于.岩下
吾于.何逃声哉
.听夫志
.阴
.
.操
.音钟子期必得之.
2、解释下列通假字的意思。
通假字:卒.逢暴雨()
3、翻译下列句子。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3)钟子期辄穷其趣。
(4)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附:(一)译文参考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好啊!山高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能领会。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边停下,心里悲伤,于是拿过琴来弹奏。
开始弹奏大雨琴曲,又创作了山崩的音乐。
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能点明他的情趣。
伯牙停止弹琴叹息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弹琴时心里所想到的一样。
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琴声呢?”
(二)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总写二人的特点。
第二部分(“伯牙鼓琴”至结尾):写钟子期每次都能够理解伯牙的琴声。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伯牙善鼓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B.乃援琴而鼓之。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C.止于岩下。
吾于何逃声哉。
D.钟子期必得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