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教程-第一章-特殊的地理环境(网络修改版)汇编

合集下载

《贵州省情教程》课件

《贵州省情教程》课件
民族风情
贵州的民族风情独特,如镇远古镇、黄果树古镇等。
非遗文化
贵州的非遗文化丰富多样,如侗族大歌、苗族银饰等。
交通运输
高速铁路
高速公路
贵州的高速铁路发达,方便快捷, 连接全国各地。
贵州的高速公路网密集,便于出 行和物流运输。
地铁。
产业发展
1
新兴产业
人口
贵州拥有多个少数民族,绚丽多 样的民族风情令人向往。
经济
贵州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断发展壮大。
历史文化
历史悠久
贵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值得深入探索。
传统节日
贵州的传统节日充满独特的民族特色,展现出浓厚的民俗风情。
文化瑰宝
贵州拥有众多珍贵的文化瑰宝,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贵州省情教程》PPT课 件
通过《贵州省情教程》课件,深入了解贵州的概况、历史文化、自然地理、 人文风情、民族团结、富民兴省、旅游资源、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现代化 建设、乡村旅游、旅游新业态、革命历史、政治生态、社会保障、文化教育、 医疗保健、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和科技创新。
贵州省概况
位置
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中国 的腹地、内陆省份之一。
贵州发展新兴产业,如大数据、新能源等,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2
传统产业
贵州仍保持着传统产业的优势,如农业、矿产资源等。
3
产业互联网
贵州积极推进产业互联网发展,加快数字经济的转型和创新。
3
民俗表演
贵州的民俗表演充满民族特色,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
富民兴省
农业
贵州的农业发展迅速,农民的收 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工业
贵州的工业发展潜力巨大,为经 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贵州省情第五版版第一章

贵州省情第五版版第一章

• 耕地不足:可耕地资源少,耕地质量不 高,水土资源不配套。
Hale Waihona Puke 开发困难• 开发困难:崇山峻岭,河谷深切,极不利 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
(三)、贵州的地貌类型
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 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境内山脉众多, 层峦叠嶂,绵延纵横,是一个典型的山区。 北部有大娄山,东北部有武陵山,西部有乌 蒙山,中部有苗岭。
其次是石灰土,最少的是水稻土。贵州土壤 的耕作条件具有以下特点:
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小,宜林地广、耕地少。
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土面积大。
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欠平衡。
第二节 组合态势良好的自然资源
煤水结合、
水火电互济, 能源资源 优势突出
组合态势良好、 矿产资源 开发前景广阔
231.35 312.24 660.61
9 625.41 9 6 770.89 8 1 1461.35 3
黔西南布依苗族 16804
自治州
黔东南苗族侗族 30337
自治州
黔南布依苗族自 26193
282.16 348.54
324.22
8 801.65 7 4 811.55 6
5 902.91 5
介绍你的家乡:
贵州除煤炭、水能资源 外,还有生物能、天然气 (主要是煤成气和气田成 气)、铀矿等。煤成气是一 种煤源潜力巨大的能源,贵 州煤成气包括聚煤气和煤层 气两部分。据初步计算,全 省煤层气资源量为3.15万亿 立方米,总储量居全国前列。 重点分布在六盘水、织纳、 遵义三个煤田。
二、组合良好、开发前景广阔的矿产资源
讨论:
从有利方面看:

贵州省情教育课件1、2、3章

贵州省情教育课件1、2、3章
三、种类繁多、具有广泛利用价值的生物资源
能源资源
黔金丝猴
白 头 鹤
华南虎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特殊的地理环境
四、独特优美、旅游价值极高的自然旅游资源
能源资源
瀑布与峡谷景观多而壮丽。 洞穴类型多、数量大、洞景美。 河湖、泉水景观多,水好,景色美。 山奇石秀,山石景观多。 森林美景多。
贵州环境独 特,地貌类型 多样,其自然 风光资源的特 点是:
煤水结合、 水火电互济, 能源资源 优势突出
矿产资源
组合态势良好、 开发前景广阔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旅游资源
种类繁多、具有广泛利用价值
独特优美、旅游价值极高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特殊的地理环境
一、水煤结合、水火电互济、优势突出的能源资源
水能资源方面
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 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 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水能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 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可开发 量达1683.3万千瓦,占全国 总量的4.4%。按单位面积占 有量计,每平方千米就有 1069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5倍,排名全国第3位。贵 州水能资源的特点是:分布 均、造价低、发力高、区位 优。
煤炭资源方面
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 2006年,全省煤炭保有储量 达507.28亿吨,居全国第5位, 超过南方12省(区、市)煤 炭资源储量的总和,素以 “江南煤海”著称。煤炭资 源分布相对集中在六盘水市 和毕节地区,在煤种上又构 成各具特点的能源优势,可 供建设功能、性质不同的煤 炭生产基地。
生物能、天然气、铀矿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特殊的地理环境
二、组合良好、开发前景广阔的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

贵州省情第一章

贵州省情第一章
气温。冬温较高、夏温较低,年平均气温在
10-20°C; 降水量。年降水量多在1100-1300毫米之间 ,湿润; 日照。地处冷暖空气交锋地带,阴雨多、日 照少。
三、处于长江和珠江上游的河流水系
看一看:
贵州的水
三、处于长江和珠江上游的河流水系
议一议:
一、贵州省内最大的河流是哪个?黄果树 瀑布属于哪个水系? 二、贵州有几大水系?分别是什么?
最高点赫章县 的韭菜坪(海 拔2901米)
耕作条件 最高地区威宁 (海拔2166米) 最低地区 玉屏(海 拔541米)
最低点在 黎平县水 口河出省 处(海拔 148米)
山地丘陵地貌
中山峡谷地貌
山原丘陵盆地地貌
山地河谷地貌
山原丘陵地貌
山原山地地貌
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金刚石、锰矿 B 锰矿、重晶石、光学水晶 C 汞矿、锑矿 D 化肥用砂岩、砖瓦用砂岩
A
4.贵州是中国著名的四大中药材产区之 一,贵州五大名药是( )
珠子杉、冬虫夏草、鸡枞、天麻、半夏 B 天麻、石斛、桔梗、五倍子、半夏 C 天麻、杜仲、黄连、吴茱萸、石斛 D 天麻、杜仲、黄连、何首乌、厚朴
四、类型多样、肥力不高的土壤条件
在贵州的各类土壤中,黄壤面积最大,其次是石灰土, 讲一讲: 最少的是水稻土。


石漠化:地表基岩 大面积裸露或砾石 堆积的土地退化现 象。 贵州是全国石漠化 面积最大、程度最 深、危害最重的省 份。
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小,宜林地广、耕地少。 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土面积大。 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 不足。
地面:石沟、石牙、峰林、峰丛、盲谷、
穿洞、竖井、凹地、天生桥、落水洞、瀑 布、跌水、悬挂泉、喀斯特湖等 地下:溶洞、暗河、伏流、暗湖以及石钟 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石瀑布、 莲花盆、卷曲石等

贵州省情教案

贵州省情教案

贵州省情教案第一章深化省情认识加快贵州发展❖三句话老话——新的解释❖天无三日晴——处处有森林❖这是贵州绝对的优势,而不是劣势。

❖地无三里平——遍地是金银❖这是骡马时代的形容,而不是现代大交通的真实写照。

❖人无三分银——美女多如云❖这是整体夸张的描述,而不是绝对的情况。

一、贵州形象—可爱的贵州❖(一)贵州印象❖三句话老话——新的解释❖天无三日晴——处处有森林❖这是贵州绝对的优势,而不是劣势。

❖地无三里平——遍地是金银❖这是骡马时代的形容,而不是现代大交通的真实写照。

❖人无三分银——美女多如云❖这是整体夸张的描述,而不是绝对的情况。

(二)、悠久的发展历史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高原的土地上,创造了贵州的史前文化,现已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有80余处。

“观音洞文化”的黔西观音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命名为“桐梓人”、“水城人”、“大洞人”、“兴义人”、“穿洞人”、“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和“观音洞人”等人类化石。

(三)光荣的革命传统❖1854~1874年间的农民起义:❖刘仪顺领导的以汉族农民为主体的号军起义。

❖张秀眉领导的以苗族农民为主体的黔东南起义。

❖张凌翔领导的以回族农民为主体的黔西南起义。

❖姜应芳领导的以侗族农民为主体的天柱起义。

❖潘新简领导的以水族农民为主体的荔波起义等。

二、贵州优势富集的资源勤劳的人民(一)丰富的生物资源1、丰富的植物资源。

全省森林面积6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8%。

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13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1个。

有各类草山草坡近500万公顷,全省有野生牧草1410种。

贵州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65种。

其中属于国家1级保护的14种, 2级保护的51种。

栽培作物:辣椒、水果、茶叶、烤烟等。

(二)“煤水结合”的能源资源贵州能源资源丰富,种类较多。

在已发现的能源资源中,水能、煤炭和煤层气具有持久开发优势。

特别是煤炭与水能资源结合,使贵州成为中国少有的“水火互济”发展电力工业的最佳省份之一。

贵州省情教程文稿第二章特殊的地理环境汇编

贵州省情教程文稿第二章特殊的地理环境汇编

第一章特殊的地理环境地理泛指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

由于人文地理的有关内容将在本书有关章节叙述,因此,本章着重叙述贵州的自然地理,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人文地理只介绍行政区划。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毗邻。

全省总面积为17.62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8%。

东西距离595千米,南北距离509千米。

2006年,全省辖9个市(州、地)、88个县(市、区、特区),省会为贵阳市。

第一节自然环境一、喀斯特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地貌也叫“地形”,是地表(包括陆地和海底表面)各种形态和形态组合的总称。

贵州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

喀斯特即岩溶。

“喀斯特”一词来源于前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地,因为那里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系统研究类似地貌的地方。

贵州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呈三级阶梯分布。

第一级阶梯在西部大方县、织金县、普安县等地以西,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从大方、织金、普安一线向东到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南县、江口县、三穗县、锦屏县、榕江县等地以及南部荔波县、罗甸县的北界这一线的中间广大地区,海拔800~1500米;第三级阶梯从沿河到荔波、罗甸北界一线的东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平均海拔800米以下。

贵州地势起伏较大。

从面上看,最高地区是西部的威宁,平均海拔2166米,最低地区是东部的玉屏,平均海拔541米,两地海拔相差1625米。

从点上看,最高点在西部赫章县的韭菜坪,海拔2901米,最低点在东南部黎平县水口河出省处,海拔只有148米,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相差达到2753米。

贵州省情教案

贵州省情教案
PPT
课前准备 (参考资料)
有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作业布置
学生基本知道表面如景点和小吃,通过本书让同学们更加深入了解贵州我们的 家乡。
气候特点、地貌特点对贵州发展的利和不利影响?
教学后记 (手写)
一、“天无三日晴”的气候特点对贵州发展的影响。 掌握其有利和不利影响 从有利方面看:大气降水丰富;光、热、水基本同季;立体 气候明显;
气候温暖湿润。 贵州降水充沛 ;贵州日照充足 从不利方面看:干旱、洪涝、冰雹、倒春寒、秋绵雨。
二、“地无三里平”的地貌特点对贵州发展的特殊影响 掌握其有利和不利影响。
胜区、荔动: 通过对贵州景点、小吃等请同学们和大家分享他们所知道的。 学生:在各组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归纳爱贵州,了解贵州从现
在开始更加深入了解。
组织教学 3 分 引 导 7分 讲授新课 25 分 小 结 5分
第一节 特定的地理条件对贵州发展的特殊影响
1、有利条件: 地貌多样:土地类型多样、生物各类繁多。
能源丰富::煤炭、水能,南方重要能源基地。 矿产丰富:矿产丰富、组合良好,铝、磷、锰、重晶石等,中国重要原 材料基地。 2、不利条件: 生态脆弱:自然生态十分脆弱:喀斯特地貌的土地自然保水肥的能力较 差。 耕地不足:可耕地资源少,耕地质量不高,水土资源不配套。 开发困难:崇山峻岭,河谷深切,极不利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的 发展。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课程名称 贵州省情
授课教师
何培琳
课程类型
新课讲授
授课时间 第 1 周 8 月 27 日、28 日
授课对象 12 五运营一班、二班
授课内容 第一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主要教学内容

贵州省情教程文稿--第三章悠久的发展历史(缩减版)

贵州省情教程文稿--第三章悠久的发展历史(缩减版)

贵州省情教程文稿--第三章悠久的发展历史(缩减版)第一篇:贵州省情教程文稿--第三章悠久的发展历史(缩减版) 第三章悠久的发展历史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

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贵州历史发展悠久。

早在24万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高原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贵州的史前文化。

春秋以前,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

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夷地区的大国。

秦汉以后,郡县制在今贵州地区逐步建立。

宋代,“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

明代,贵州建省。

清代,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

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期在贵州活动,在贵州播下了革命火种。

1949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贵州省省会贵阳,贵州的历史从此掀开崭新的一页。

第一节从古夜郎到贵州一、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考古学家认为,北京周口店、山西西侯度和贵州黔西观音洞,分别代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种文化类型。

岩灰洞的人牙化石被命名为“桐梓人”。

此外,还在贵州高原先后发现了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水城人”和“大洞人”,发现若干晚期智人化石,已定名的有“兴义人”、“穿洞人”等。

盘县大洞遗址是一个规模巨大、文化内涵丰富的古文化遗址,被列为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水城人”开创的打制石器方法,被称为“锐棱砸击法”,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二、古夜郎的兴起秦统一中国以后,派常“略通五尺道”,在夜郎地区发展交通,在部分地区设置郡县,派遣官吏治理,加强对夜郎国的控制。

三、郡县制在夜郎地区的建立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牂牁的发展五、贵州名称及区划的由来第二节从贵州建省到贵州解放一、贵州行省的建立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其主要标志,一是在贵州建立了行省,使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二是在贵州大规模地推行屯田,加快了贵州的开发,使贵州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贵州省情教程-第一章-特殊的地理环境(网络修改版)

贵州省情教程-第一章-特殊的地理环境(网络修改版)

范围包括盘县、晴隆 以北,黔西、织金以 西地区。地势西高东 低,海拔1400-2400 米,是全省最高地区。 该区域林牧业发展潜 力较大,但水土流失 严重。
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
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一)气温
贵州在全国的温度带划分中属于亚热带范围。 冬温较高,夏温较低,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 10℃-20℃之间。
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
(四)气候的地域差异及类型
全省可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 和中温带气候类型。
1.南亚热带:红水河和南、北盘江河谷地带,年均温19℃以 上,几乎长夏无冬,农作物可一年三熟,宜种多种喜温亚热 带经济作物; 2.中亚热带:东、南、北三面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冬暖夏 热,农作物可一年两熟或三熟,宜发展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 3.北亚热带:黔北、黔中和黔西南海拔1000米左右的广大地 区,冬暖夏凉,农作物可一年一熟或两熟,适种性广,这是 贵州的主要气候类型; 4.暖温带:黔西北海拔1700-2400米之间的地区,冬冷夏凉, 可种植荞麦、马铃薯等喜耐寒作物; 5.中温带:黔西北海拔2400米以上的地带,几乎长冬无夏。
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03
喀斯特地貌成土速率低、土层浅薄,植被一旦被 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程度高。
04
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欠平衡。 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生态移民搬迁、多 业态山地农业等项目使石漠化山区生态好转。
五、种类繁多、分布呈现过渡性的生态植被
阔叶林
针叶林
灌丛和 灌草丛
(二)降水量
贵州年降水量多在1100-1300毫米之间,属于湿润地区。
三个多雨区和两个少雨带。
第一个多雨区:苗岭西段南坡,年降雨量最多的是晴隆达 1588.2毫米。 第二个多雨区:苗岭东段南坡,年降雨量最多的是丹寨达 1505.8毫米。 第三个多雨区:东北部武陵山东南坡,年降雨量在1400毫米 以上。 三个多雨区之间就是少雨带,威宁、赫章、毕节年降水量在 800-900毫米,其中赫章最少。

贵州省情概况

贵州省情概况

贵州省情概况第一篇:贵州省情概况贵州省情概况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三大省份组成部分之一,简称“黔”和“贵。

贵州省东邻湖南省、南接广西自治区、西南毗邻云南省、西北与四川省接壤、北面与重庆市相邻。

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土地资源]由于构成土地的要素——地貌、气候、植被、土壤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等组织方式的多样性,造成了贵州土地类型的复杂性,土地类型的数量多,分布具有多样性。

可供农林牧业多向选择,是发展名特优农、林产品的良好基地。

[森林资源]贵州省素有“宜林山园”的美称,由于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发育了类型复杂的森林植被。

常绿落叶阔叶林、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常绿阔叶林中的湿润性的常绿林和半湿润的常绿林,以及大面积的暖性山地针叶林等,在省内都有分布。

在树种组成上,既有生长迅速的杉木、马尾松及各种阔叶树等优质用材树种,也有油桐、漆树、乌桕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经济树种。

贵州省森林多集中在黔东南的清水江、都柳江流域及黔西北的赤水、习水一带。

黔东南、遵义两地区的森林面积,占全省森林面积的47.7%,而安顺、毕节、黔西南、六盘水、贵阳市5个地区的森林面积合计仅占24%。

[水资源]全省水资源年径流总量为1039亿立方米,年径流深590毫米,但人均占有量约300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应该说贵州是一个贫水省份。

贵州省河网密度大,河流坡降陡,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全省水能蕴藏1874.5万千瓦,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1633万千瓦,居全国前列,水能资源的开发具有较大的优势。

[矿产资源]贵州已发现矿产110种,探明有储量的矿产74种,探明有储量的矿床1252处,其中,有28种矿产位居全国前5位。

煤炭、铝土、汞矿、锑、锰矿、磷矿、重晶石、金、水泥原料等既是贵州优势矿产,又是中国的重要矿产。

[野生动植物资源]由于贵州省的自然地理具有一系列独特之处,深刻影响到野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从而使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一定的地方性特色。

贵州省情(共五则范文)

贵州省情(共五则范文)

贵州省情(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贵州省情一、贵州省情贵州简称“黔”或“贵”,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70千米,南北相距约510千米。

全省土地总面积17.62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现辖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和2个地区,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

2010年11月1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3474.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

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和新疆,居全国第三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等17个。

历史文化: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六十万年以前,原始人就已经在贵州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考古工作者相继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黔西观音洞文化”,晚期直立人的“桐梓人”,早期智人的“水城人”和盘县“大洞人”,晚期智人的“兴义人”、普定“穿洞人”、桐梓“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和安龙“观音洞人”。

贵州建省虽然只有500多年,但是从文献资料提供的情况来看,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得更远。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当时在今贵州境内有牂牁古国,并与中原有交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后),贵州分属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辖。

“贵州”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60-1127年)。

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史,正式建制为省。

以贵州为省名。

贵州文化灿烂,早在夜郎、秦汉时期,就出现了贵州的文化名人,尹珍(东汉,拜儒学大师、经学家许慎为师)开“南域之学”传播中原文化(他和西汉时期的盛览拜司马相如为师),被誉为“贵州文坛之祖”。

教学大纲-贵州省情(完整资料).doc

教学大纲-贵州省情(完整资料).doc

《贵州省情》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贵州省情课程英文名称:the Provincial Conditions of Guizhou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课程归属单位:马列主义教学部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贵州省情是贵州省教育厅要求开展的一门公共必修课。

在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开设“贵州省情教程”课,是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05]10号)文件精神,使贵州省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贵州这篇充满希望、大有作为的热土,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家乡,并从先辈开发建设贵州的历程中吸取力量,增强自豪感、责任感和自信心,激发出“热爱贵州,建设贵州”的巨大热情。

2、课程适用专业与学时及考核授课对象:全校各专业授课学时:18学时学分:1学分考核: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贵州省情是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相联系的一门具有贵州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4、推荐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用书推荐教材:贵州省高校统编通用教材《贵州省情教程》。

参考用书:主要是“贵州省情”课程网页上的教学媒体和资源,以及所提供的教学光碟和参考书。

5、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课堂教学与讨论相结合,多媒体授课。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2学时)1.基本内容:特定的地理条件对贵州发展的特殊影响、各族人民共同为贵州的开发做出了历史的贡献、贵州发展前景2.基本要求:掌握贵州的气候特点、贵州的地貌特点;理解贵州气候特点、地貌特点对贵州发展的影响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贵州气候特点和地貌特点对贵州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教学难点:贵州发展与贵州气候、地貌特点相结合的发展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具体教学内容:①特定的地理条件对贵州发展的特殊影响;②各族人民共同为贵州的开发做出了历史的贡献;③美好发展前景。

贵州省情教程文稿--第一章概述

贵州省情教程文稿--第一章概述

概述省情是一个省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贵州是伟大祖国怀抱中的一块宝地,位于大西南的东南前沿,是一个多民族平等、互助、和谐,充满发展潜力的内陆山区省份。

贵州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58年的建设和发展,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

2006年同1949年相比,全省生产总值由6.23亿元发展到226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44元发展到5750元,财政总收入由0.28亿元增加到448.66亿元。

但由于原来的基础较差,与全国特别是经济发达省区相比,欠发达、欠开发仍然是现阶段贵州的基本省情。

主要表现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工业化和城市化滞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和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形势严峻,有些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繁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维护稳定的压力很大;体制和机制的问题突出,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小,改革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水平不高……。

然而,贵州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是贵州具有生物、能源、矿产、自然风光、气候、文化和劳动力资源;二是贵州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物质技术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开发实力;三是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等,使贵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抢抓和利用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就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编写《贵州省情教程》的目的,是为了贯彻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将省情知识教育作为全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必修课,使高等学校大学生在掌握各项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了解贵州,认识贵州的本质特征,把握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热爱贵州、开发贵州、建设贵州的热情,为实现富民兴黔的宏伟目标作出贡献。

贵州省情汇总

贵州省情汇总

贵州省情汇总————————————————————————————————作者:————————————————————————————————日期:2贵州省情总结第一章一、贵州的基本省情:欠发达,欠开发。

封闭是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第二章一、地理环境贵州是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广西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的山区自然条件。

1.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

岩溶地教多。

2.地势西高东低,又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

第一、西部大方县,织金县,普安县以西平均1500米以上,最高宁彝族回族自治县,平均海拔2166米。

最低东部玉屏县,平均541米。

最高峰是西部赫章县的韭菜坪,海拔2901米。

第二、大方县、织金县、普安县一线向东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南、江口、三穗、锦屏、榕江及荔波、罗甸。

800-1500米第三、沿河、思南、江口、三穗、锦屏、榕江及荔波、罗甸北界一线的东部和南部边缘地区。

800米以下,最低东部玉屏县,平均541米。

最低峰在东南部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处,海拔148米。

一地貌特征:喀斯特地貌占61.9%广泛分布石沟、石牙、峰林、峰丛、盲谷、穿洞、竖井、凹地、天生桥、落水洞、跌水、悬挂泉、3喀斯特湖。

地下溶洞、暗河、伏流、暗湖、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石瀑布、莲花盆、卷曲石。

二地貌类型:92.5%为高原山地和丘陵,山间小盆地仅占7.5%1.北部大娄山,赤水和乌江分水岭1000-1500米2.东北部有武陵山,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主峰为梵净山2572米,是联合国“人与生物保护区网”的成员。

黔金丝猴的生存区。

3.西部有乌蒙山,山脉绵延于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水城县、六枝特区,为北盘江、乌江、赤水河、牛栏江的分水岭。

最顶峰是韭菜坪2901米4.中部有苗岭,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首要山脉雷公山,2178米是世界十大丛林旅行胜地之一“物种基因库”大娄山+乌蒙山——苗岭——武陵山三、地理差异:1.东部山地丘陵区,包括梵净山、雷公山以东地区。

《贵州省情教程》思考题(精选)

《贵州省情教程》思考题(精选)

《贵州省情教程》思考题(精选)第一篇:《贵州省情教程》思考题(精选)《贵州省情教程》思考题第一章特殊的地理环境1、贵州地貌的特征是什么?贵州有哪些地貌类型?2、为什么说贵州的气候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3、贵州的主要河流水系有哪些?4、贵州土壤的现状特点是什么?5、试述贵州在生物、能源、矿产、旅游等方面的自然资源优势。

6、简述贵州行政区划的现状。

第二章悠久的发展历史1、为什么说贵州高原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2、简述贵州名称的由来。

3、试述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改土归流对贵州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5、简述乾嘉起义与咸同起义的作用。

6、发生在贵州的“三大教案”在全国的反帝斗争中产生了什么影响?7、试述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重要作用。

8、简述“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9、试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开展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具体表现。

10、试述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三章多民族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1、解放后贵州的人口发展出现了哪些主要变化2、试述贵州民族在分布、语言文字、文化及宗教信仰方面的主要特点。

3、简述贵州的民族区域自治现状。

4、试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四章潜力巨大的经济发展基础1、解放后贵州经济的主要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2、贵州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说明了什么?3、简述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概况。

4、试述贵州以森林营造为核心的生态建设和以产业化为核心的林业发展。

5、贵州乡镇企业发展呈现的主要亮点是什么?6、简述贵州工业的发展概况。

7、贵州的工业结构具有什么特点?8、贵州工业中有哪些优势产业?试述它们的优势所在。

9、简述贵州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的发展现状。

10、贵州的商业贸易有何特点?11、贵州有哪些旅游区和旅游线?并说明其旅游的特色。

12、目前贵州已形成了什么样的金融体系全面开展金融业务?13、贵州的城乡建设有什么特点?14、贵州房地产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第五章蓬勃发展的社会事业1、简述贵州教育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贵州电大】贵州省情01任务-0003辅导答案

【贵州电大】贵州省情01任务-0003辅导答案

贵州省情01任务-0003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课程代码:5207157 参考资料试卷总分:100填空题(共10题,共30分)1.(3分)贵州雨季每年4月上旬到5月上旬到来,6~7月雨量最大,表现为水、热、光同步,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参考答案:自东向西2.(3分)贵州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碳酸岩总厚度占沉积盖层总厚度的70%。

参考答案:61.93.(3分)贵州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常表现在水平距离不远但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立体气候特征明显。

参考答案:降低4.(3分)《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已发展成为“”的农耕社会。

参考答案:耕田,有邑聚5.(3分)贵州省的形成和府、州、县的设置过程,实际上是不断的过程。

参考答案:改土设流6.(3分)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夜郎置郡,夜郎地区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的行政建置。

当时所设的边郡既有郡守都尉、县令等官,又封部落首领为王、侯、邑长等,实行“”。

参考答案:牂牁、土流并治7.(3分)山地草地资源也较多。

草山草坡最多的是和黔东南,最少的是和六盘水。

参考答案:黔南、贵阳8.(3分)清朝时期,官府和地主阶级互相勾结,对人民敲骨吸髓,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在贵州先后爆发了“”和“”。

参考答案:乾嘉起义、咸同起义9.(3分)贵州中部有,山脉呈东西走向横亘贵州中南部,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主要山脉是,被誉为中亚热带宝贵的“物种基因库”。

参考答案:苗岭、雷公山10.(3分)贵州降雨丰富,雨量最多的是晴隆、和武陵山的东南坡,雨量最少的是县。

参考答案:丹寨、赫章单选题(共10题,共30分)11.(3分)贵阳市人民政府和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的时间分别是()。

A、1949年的11月15日和11月22日B、1949年的11月23日和12月26日C、1949年的11月15日和12月26日D、1949年的11月23日和12月16日参考答案:B12.(3分)从面上看,贵州最低地区是:()A、赫章B、玉屏C、威宁D、黎平参考答案:B13.(3分)在贵州的各类土壤中,面积最大的是:()A、黄壤B、石灰土C、紫色土D、水稻土参考答案:A14.(3分)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处于长江和珠江 上游的河流水系
2、冬无严寒、夏无
3
酷暑的宜人天气
4、类型多样、肥力 不高的土壤条件
2
1、喀斯特地貌典 型发育的地貌特征
1
生态类型 多样的自 然环境
第一节
4
5、种类繁多、分布呈 现过渡性的生态植被
5
一、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 高原山地(1107米)
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 东、南三面倾斜,呈三级 阶梯分部)
一、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
(二)地貌类型
高原山地
丘陵
盆地
贵州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3种类型为主。 92.5%的面积为高原山地和丘陵,山间小盆地(坝子)仅占 7.5%。
一、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
北部:大娄山,海拔1000-1500米。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是赤水和乌江的分水岭。 主峰娄山关,海拔1444米,黔北第一险要,兵家必争之地。
东北部:武陵山,由湖南蜿蜒进入贵州, 是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主峰梵净山, 海拔2572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 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
西部:乌蒙山,绵延于威宁、赫章、 水城、六枝特区,为北盘江、乌江、赤 水河、牛栏江的分水岭。最高峰是贵州 屋脊韭菜坪,海拔2901米。
中部:苗岭,呈东西走向横亘贵州 中南部,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 岭。主要山脉是雷公山,海拔2178米, 原始森林茂密,世界十大森林旅游胜地 之一,拥有秃杉、红豆杉等20多种国家 濒危、珍稀植物,被誉为中亚热带宝贵 的“物种基因库”。
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
(三)日照
贵州年日照时数多在800-1600小时之间。
日照西部 西部的威宁、盘县大多数时候阳光
多、东部 普照;而北部遵义、务川一带整月
少。
不见太阳直射光却是常事。
一年中夏季日照时数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
3.中部山原丘陵盆地区。
范围包括黔西、织金以 东,黄平以西,绥阳以 南和镇宁、惠水以北地 区。地势自西向东和自 中向南、北倾斜,海拔 在800-1000米之间。该 区面积较大的坝子较多, 是贵州的粮食和经济作 物主产区。
一、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
4.南部山地河谷区。
范围包括苗岭中段以 南的地区,地势北高 南低,北部海拔 1200-1500米,南部 红水河一带海拔300400米。宜发展亚热 带作物和林木业。
(二)降水量
贵州年降水量多在1100-1300毫米之间,属于湿润地区。
三个多雨区和两个少雨带。
第一个多雨区:苗岭西段南坡,年降雨量最多的是晴隆达 1588.2毫米。 第二个多雨区:苗岭东段南坡,年降雨量最多的是丹寨达 1505.8毫米。 第三个多雨区:东北部武陵山东南坡,年降雨量在1400毫米 以上。 三个多雨区之间就是少雨带,威宁、赫章、毕节年降水量在 800-900毫米,其中赫章最少。
从面上看: 威宁2166米-玉屏541米 =1625米 从点上看: 赫章韭菜坪2901米-黎平 县水口河148米=2753米
一、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
(一)地貌特征
贵州的地貌特征: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 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达10.9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9%。 广泛分布石沟、石牙、峰林、峰丛、盲谷、穿洞、竖井、凹地、天生桥、落水洞、 瀑布、喀斯特湖; 地下发育了溶洞、暗河、伏流、暗湖、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贵州气温年变化幅度较小。冬季最冷的1月平均气 温在3℃-6℃之间,罗甸最高,达10.1℃;威宁、 大方、开阳、万山最低,为1.5℃-2℃之间。夏季 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在22℃-26℃之间。 除南部望谟、罗甸冬季不到一个月,西部威宁、 赫章海拔较高的山地基本没有夏季,大部分地区 四季分明。
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
范围包括盘县、晴隆 以北,黔西、织金以 西地区。地势西高东 低,海拔1400-2400 米,是全省最高地区。 该区域林牧业发展潜 力较大,但水土流失 严重。
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
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一)气温
贵州在全国的温度带划分中属于亚热带范围。 冬温较高,夏温较低,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 10℃-20℃之间。
贵州省情 之 第一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贵州名片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 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省会贵阳。 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 北接四川和重庆,全省东西长约 595公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 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公里,占全 国国土面积的1.8%。贵州是一个 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 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 有黄果树瀑布、赤水风景名胜区、 荔波漳江、遵义会议会址、梵净 山等名胜古迹。全省共辖9个市 (州)、88个县(自治县、市、 区、特区)。
毕节地区
遵义市
铜仁地区
六盘水市
贵阳市
安顺市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地理环境
1 第一节 生态类型多样的自然环境
2 第二节 组合态势良好的自然环境
3 第三节 行政区划
自然环境是指环绕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 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 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 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5个自然圈。 这里所描述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指那些直接和间接影响 人类的自然条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然因素对人类社会发生作用。
5.西南部山原丘陵地区。
范围包括普安以南,望谟 以西,南盘江以北地区。 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北部海拔1500-2000米, 南部南盘江、北盘江河谷 地带海拔400米,西部海 拔1400-1800米,东部海 拔800米以下。该区宜发 展农、林、牧业,南部河 谷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和经 济林木。
6.西北部山原山地区。
一、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
(三)地貌区域差别
1.东部山地丘陵区。 范围包括梵净山、雷 公山以东地区。地势 东高西低,除梵净山、 雷公山外,海拔大都 在800米以下。宜发展 农业,但部分地区水 土流失严重。
2.北部中山峡谷区。
范围包括大娄山以北 地区。地势南高北低, 海拔在800-1200米之 间。宜发展林业,但 河水与地下水较难利 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