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中医病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各种内科疾病的诊治方案及病因病机等。

在中医内科学中,有着丰富的病名名解,这些名解的背后蕴含着对疾病本质特征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逐一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内科学病名名解,以增进对中医内科学的了解。

一、暑湿伤脾暑湿伤脾是一种以潮热、口渴、纳差等为特征的疾病。

其中,暑湿指的是由外界暑湿邪气侵袭人体,影响脾脏功能的不良情况。

伤脾主要指的是暑湿邪气对脾脏产生的损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若受暑湿困扰,脾脏功能受损,就会出现潮热、口渴等症状。

二、肺燥咳嗽肺燥咳嗽是指由肺部干燥引起的咳嗽症状。

肺为人体的呼吸之源,肺气的升降宣发决定着呼吸的畅顺与否。

若肺部失于润泽,就会导致肺气失宣,形成肺燥,从而引发咳嗽。

中医认为,肺燥咳嗽多见于秋冬季节,与干燥环境、饮食无节制等因素有关。

三、肝郁脾虚肝郁脾虚是一种以肝气郁结和脾虚为主要病机的疾病。

肝为人体功能最强大的脏腑之一,具有疏泄、调畅的作用,而脾则主要负责运化水谷精微。

当肝气郁结、失于调畅时,就会影响脾脏的功能,引发脾虚,进而出现胸闷、疏泄不畅、食欲减退等症状。

四、心火亢盛心火亢盛是指由心火上升过多或失于控制所引起的病症。

在中医理论中,心火代表了心脏活动的力量与热量,它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平衡稳定。

当心火过旺时,就会出现心慌、口苦等症状。

心火亢盛通常与情绪波动、饮食不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五、肾虚阳亢肾虚阳亢是一种以肾虚和阳气亢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肾为先天之本,司藏精气,主生长发育、滋阴养血等功能。

当肾气不足时,就会导致阳气无所依附,出现阳亢症状,包括烦躁不安、盗汗等。

肾虚阳亢通常与年龄增长、过度劳累等因素有关。

六、脾虚湿阻脾虚湿阻是一种由脾虚和湿邪滞阻所引起的疾病。

脾主运化水湿,同时也是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

当脾脏功能不健全时,容易引发湿邪滞阻,导致胃脘胀满、厌食等症状。

脾虚湿阻通常与饮食习惯不当、生活节奏紊乱等因素有关。

中医常见病的病名及症型

中医常见病的病名及症型
10.泄泻
寒湿泄泻、湿热泄泻、伤食泄泻、肝郁泄泻、脾胃虚弱、肾阳虚衰
11.便秘
热结肠胃、肝脾气郁、津亏血燥、阳虚寒凝
12.头痛
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肝阳头痛、肾虚头痛、气血虚疼痛、痰浊头痛、瘀血头痛
13.眩晕
风阳上扰、肝火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
14.中风
阴阳失调、风痰入络、风阳上扰、阴虚、痰热腑实、痰火瘀闭、风痰瘀阻、气虚络瘀、肝肾亏虚、阴竭阳亡
(2)月经后期:肾虚血少、血虚寒证、气滞血瘀、痰湿瘀滞
(3)月经先后无定期:肾虚证、脾虚证、肝郁证
(4)月经过多:脾虚证、血瘀证
31.痛经
气滞血瘀、阳虚内寒、寒湿凝滞、湿热下注、气血虚弱、肝肾虚损
32.带下病
脾虚证、肾虚证、湿热证
33.积滞
食滞、脾虚
34.厌食
脾运失健、脾胃气虚、胃阴不足、
35.鼻渊
25.疮疖
热毒蕴结、暑热浸淫、火毒炽盛、风热痰毒颈痈、风热丹毒、湿热丹毒、
26.乳癖
肝郁痰凝、冲任失调
27.瘾疹
风热犯表、风寒束表、血虚风燥
28.痔疮
(1)内痔: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脾虚气陷
(2)外痔:气滞血瘀、湿热下注、脾虚气陷
29.跌打损伤
急性腰扭伤、慢性腰扭伤
30.月经不调
(1)月经先期:脾气虚弱、心脾两虚、肾气虚证、肝经郁热、阳盛血热、阴虚血热
中医常见病的名称及症型
1.感冒
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暑湿感冒、气虚感冒
2.咳嗽
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湿阻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肾阴虚证
3.喘证
风寒闭肺、痰热郁肺、痰浊阻肺、水凌心肺、肝气乘肺、久喘肺虚、肾虚作喘、正虚喘脱

中医内科病名

中医内科病名

中医内科病名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

在中医内科中,有许多特定的病名,这些病名是中医对疾病的分类和描述,它们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内科病名。

一、气虚气虚是中医内科中常见的病名之一,它是指人体气血不足或气机运行不畅的一种表现。

气虚的症状包括乏力、气短、面色苍白、容易出汗等。

中医治疗气虚主要通过调理脾胃、益气补虚的方法来提高人体的气血水平,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等。

二、血瘀血瘀是指血液在体内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常见的血瘀病名有瘀血症、血瘀证等。

血瘀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淤血、紫斑等。

中医治疗血瘀主要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改善血液循环,常用的中药有川芎、赤芍等。

三、湿热湿热是指人体内部湿气和热气过重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湿热的症状包括口苦、口干、尿赤等。

中医治疗湿热主要通过清热利湿的方法来调理体内的湿气和热气,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茵陈蒿等。

四、肺燥肺燥是指肺部被燥热侵袭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肺燥的症状包括咳嗽、干咳、咳痰少等。

中医治疗肺燥主要通过润肺化痰的方法来改善肺部的状况,常用的中药有百合、麦冬等。

五、肝郁肝郁是指肝脏受到情志不畅或其他因素刺激而导致功能紊乱的一种状态。

肝郁的症状包括烦躁易怒、胸闷、头痛等。

中医治疗肝郁主要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来缓解肝脏的紧张状态,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等。

六、心火心火是指心脏功能亢进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心火的症状包括心烦、口干、失眠等。

中医治疗心火主要通过清心降火的方法来调节心脏的功能,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夜交藤等。

总结:以上只是介绍了一些常见的中医内科病名,每个病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内科的实际临床中,医生需要综合各种症状和体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中医内科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中医疾病名词解释

中医疾病名词解释

中医疾病名词解释内、儿科病症:一、时病:1、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证。

病因是由于脾胃湿邪内蕴、肠胃失调,胆液外溢而引起。

临床上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

详见“阴黄”、“阳黄”条。

2、黄汗语出《金匮要略》。

以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故名。

症见口渴发热,胸部满闷,四肢头面肿、小便不利、脉沉迟等。

病因是由于风、水、湿、热交蒸所致。

湿热伤及血分时,又可并发疮疡。

3、飧泄本病是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

临床表现有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肠鸣腹痛,脉弦缓等。

4、食疟因饮食停滞,再感受外邪而诱发的一种疟疾。

其特点为寒热交作,寒已复热,热已复寒,并伴有嗳气、纳呆、食则吐逆、腹胀脘闷等症。

5、食泻因伤食而致泻,故名。

临床表现为吞酸嗳臭,恶闻食气,胸脘痞闷,腹痛则泻,泻后痛减,苔腻。

是由于饮食不节,伤于肠胃、脾失健运所致。

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素问•痹论》)6、风秘是因风邪而出现大便秘结症状。

患者多伴有眩晕、腹胀等兼症。

可见于风热感冒,大肠燥结;或见于中风病人肠胃积热等。

7、风痧又称“风疹”。

是小儿常见病。

因感染风热时邪,郁于肺卫而发于肌肤的病症。

临床表现:发疹前无明显症状,发疹时一般伴有轻微的咳嗽,皮疹多在二十四小时内全身出齐,有痒感,二、三天便消退。

疹消退后皮肤无脱屑和斑烦。

8、风痢因内伏风邪,伤于脾胃所致。

有先泻后痢,肠鸣腹痛,或纯下鲜血而有后重感,脉沉细而弦等症。

9、风疟因夏季阴暑内伏,复感风邪而发的一种疟疾。

临床表现有先寒后热,寒少热多、头疼、发热时自汗出、脉弦数等症。

10、风热感冒本病由于感受风热邪气而发病。

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微恶风寒、自汗、鼻塞无涕、咽喉焮痛、咳嗽、痰稠黄、口渴、舌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等。

11、风温感受春季风温病邪而发生的一类急性热病。

叶天士《温热论》:「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本病初起,邪在肺卫,主要症状有发热、口渴、自汗、恶寒、咳嗽、头痛等。

在病势发展过程中,有时能出现神昏,谵语等“逆传心包”的证候及发斑等症。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肺失宣肃,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咳嗽是由外感、饮食、情志、他病等原因引起肺失宣降,以气逆作声,咯吐痰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3、哮病是宿痰伏肺由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触发引起痰气交阻,肺失宣降而形成的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喘证是因六淫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病因,导致肺失宣降,肾失摄纳,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5、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6、肺癌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长期损伤,导致正气亏虚,邪毒乘虚侵入,或痰瘀内生,搏结于肺,而形成肺部积块,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发热、气急等症,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忽视。

7、饮证是指三焦气化失常,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停留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8、胸痹主要由寒邪、饮食、情志、年老等因素引起心脉痹阻,临证以胸部闷痛为主症,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

9、心悸主要由体虚、情志、、外邪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临证以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的一种病证。

10、自汗、盗汗是由于体虚久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除外生理性汗出),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11、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口淡纳呆、苔腻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12、呕吐是指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胃中的食物、痰涎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的一类病证。

实用中医病名及证型

实用中医病名及证型

实用中医病名及证型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人们解决各种健康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中医病名及证型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病名及证型的准确把握,医生能够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情,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实用的中医病名及证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诊断方法。

一、感冒病名及证型感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对于感冒的病名及证型有着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病名:风寒感冒证型: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身疼、咳嗽咳痰、舌苔白腻、脉浮紧病名:风热感冒证型:发热恶寒、咳嗽咳痰、喉咙肿痛、咽干口渴、舌苔黄腻、脉浮数以上是感冒常见的两种病名及相应的证型,中医通过对这些症状的综合分析来确定感冒的病因,从而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

二、胃病病名及证型胃病是现代社会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中医对于胃病的病名及证型也有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病名:胃炎证型:脘腹疼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纳呆便溏、舌苔黄腻、脉弦滑病名:胃溃疡证型:脘腹疼痛灼热、饭后疼痛缓解、恶心纳差、呕吐鲜血、舌质红苔黄、脉细数以上是胃病常见的两种病名及相应的证型,中医通过对这些症状的综合分析来确定胃病的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心脑血管病病名及证型心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中医对于心脑血管病的病名及证型也有详细的描述和研究。

病名:高血压病证型: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心悸失眠、口干苔黄、舌尖红绛、脉弦数病名:中风(卒中)证型:突然昏倒、半身不遂、言语不清、舌强口黏、脉沉弦涩以上是心脑血管病常见的两种病名及相应的证型,中医通过对这些症状的综合分析来确定病变的特点和严重程度,对心脑血管病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内分泌疾病病名及证型内分泌疾病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对于内分泌疾病的病名及证型也有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病名:糖尿病证型:多饮多尿、消瘦乏力、食欲不振、口干苔黄、舌质红、脉细数病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证型:心悸失眠、大汗淋漓、体重下降、眼球突出、舌质红、脉细数以上是内分泌疾病常见的两种病名及相应的证型,中医通过对这些症状的综合分析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常见中医学名词解释

常见中医学名词解释
54. 心惊:指心中恐惧。
55. 真气:即正气,《灵枢刺节真邪》篇“真气者,气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56. 内热生风:指阴虚热炽,煎熬营阴,经脉失濡而动气的证候。可出现动摇,眩晕,抽搐等症。
57. 心中火虚:指心 假热:指上部出现假热的现象。颧红如妆或口鼻出血,或口燥齿浮等症状。这是因为真阳浮越所致。
71. 肺热不能克肝:肺受热邪而不能制约肝气。按五行学说,肝木受克于肺金。
72. 气逆:脏腑之气上逆。指气上逆而不顺的病理。
44. 手汗:指手掌心潮湿多汗的症状,多为脾胃湿热引起。
45. 前阴:又称“下阴”指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总称。
46. 后阴:即肛门部。
47. 死血:指瘀血。
48. 湿痰:痰证的一种。多由脾关健运,湿蕴酿痰所致。症见痰多稀白,或黄滑而易出。
神农氏:传说的上古帝王,为农业与医药的创始人。《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史记三皇本纪》载“神农氏以赭鞭鞭草,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是本草之书,多托之于神农。
16. 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27. 骨蒸:“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称为骨蒸。
“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其含义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未病养生 防病于先,2欲病救萌 防微杜渐,3已病早治 防其传变,4瘥后调摄 防其复发。治未病可概括为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四方面。这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迄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治未病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28.

中医病名资料

中医病名资料

中医病名
序言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医疗
经验和治疗方法。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医病名,中医病名是中医学中用来诊断和区分疾病的一种命名方式。

这些病名往往反映了中医在疾病认知和治疗方面的独特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

中医病名的特点
中医病名具有一定的特点,常常是由症状、病理表现、病因等方面的综合构成。

借助这种特有的命名方式,中医医师能够更准确地了解疾病的本质和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典型中医病名举例
1.气郁病:气郁病是指由于情绪不畅、气机郁滞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其主要病症包括情绪低落、胸闷胁痛、纳食减退等。

2.湿热病:湿热病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热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
渴、尿赤、便秘等症状。

常见于夏秋季节。

3.阴虚病:阴虚病是指由于体内阴液不足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其典型
病症为口干、咽喉干燥、头晕耳鸣等。

中医病名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病名的命名方式源远流长,受到中医经典著作的影响。

随着中医学的传承
与发展,新的病名也在不断涌现,充实着中医医疗诊断的内容。

结语
中医病名是中医学重要的诊断工具之一,它反映了中医学在疾病认知和治疗方
面的独特贡献。

通过学习和掌握中医病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为推动中医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外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学名词解释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蚀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走黄----疔之毒邪迅速走散,入子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证候。

乳痈:是热毒侵入乳房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

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因其皮损厚而且坚,状如牛领之皮。

气瘿-----气瘿指瘿病肿块对称而漫肿柔软,随喜怒而消长者。

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地方性甲状腺肿。

疖----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局部色红灼热疼痛肿胀局势范围小出脓便愈。

脱疽:是以肢端缺血性坏死,趾(指)节脱落为特征的慢性周围血管疾病。

流注----流注是一种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蛇串疮----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内痔----内痔:本病是指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痔上静脉丛曲张、扩大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以其隐突于直肠腔内,故名内痔。

外痈:是指生长于体表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一般范围3-9cm。

内痈:是指生长于脏腑内的脓肿,如肝痈、肺痈、肠痈。

有头疽----有头疽是一种发于肌肉之内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初起即有粟粒状脓头,溃破状若蜂窝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发:是一种生于皮肉之间疏松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病变范围较痈为大。

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

内陷----因疽毒或除疔以外的其他疮疡引起的一种证候。

瘰疬:瘰疬是发生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流痰----流痰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溃后流脓淸稀或夹有败絮样物质。

不易愈合,每多损伤筋骨而造成残疾。

臁疮:发生于小腿下部内外侧的慢性溃疡。

疳:凡粘膜发生浅表溃疡,呈凹形有腐肉而脓液不多。

疮: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糜烂的疾病。

统称为疮。

1。

颈椎病的中医病名词解释

颈椎病的中医病名词解释

颈椎病的中医病名词解释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头晕、肩背酸痛等不适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颈椎病可以用多个病名来进行诊断和描述。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中医病名,从而更好地理解颈椎病的中医诊疗。

一、寒湿侵袭颈脖在中医中,寒湿侵袭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

当颈部受寒湿侵袭时,局部的气血运行受阻,导致气血郁滞,进而引发颈椎病。

病人会感觉颈部僵硬,疼痛难忍,并伴有湿气重的表现,如酸胀、沉重等感觉。

此时,中医治疗会通过祛寒湿的方法,以温经通络来缓解症状,如通过艾灸、走罐等方法,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二、肝肾不足导致颈椎病在中医理论中,颈椎病与肝肾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肝主筋,藏血养肌;肾主骨,藏精养髓。

当肝肾功能出现不足时,就会影响到颈椎的正常运行。

病人会表现出颈腰酸痛、乏力、头晕等症状。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滋养肝肾,补益肝肾之气来改善病情。

例如,采用中药调理肝肾,养护骨髓,以及运用针灸疗法来调理经络,缓解颈椎病的症状。

三、气血不畅引起颈椎病在中医理论中,气血的运行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当颈椎部位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病人会感到颈部疼痛,以及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

在中医治疗中,通经络、活血化瘀是关键。

中医师会通过针灸、推拿、拔罐等方法来促进局部气血的流通,改善颈椎病的病情。

四、痰湿阻络所致的颈椎病中医认为,痰湿内生是导致颈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体内湿气过重,且失去正常排泄的能力时,就会产生痰湿,阻碍气血的正常流通,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病人会感到颈部疼痛、头晕、恶心等症状。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祛湿化痰的方法,调理体内湿气,清净络脉来缓解病情。

例如,采用艾灸、穴位按摩等方法来祛除湿气,改善颈椎病的症状。

五、肝郁化火引发颈椎病在中医理论中,情绪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当人体内肝郁过重时,就会导致火气内生,进而影响颈椎的正常运行。

病人会感到颈部疼痛、眩晕、易怒等不适症状。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平衡情绪,清除体内的火气来改善病情。

中医内科常见病

中医内科常见病

第一单元感冒临床表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时行感冒——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有传染性强,流行性强,发病集中,易感人群是老年人和儿童。

源流1.感冒病名出自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2.林佩琴《类证治裁·伤风》提出“时行感冒”病名3.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论述了“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第二单元咳嗽临床表现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源流1.咳嗽的病名首见于《内经》2.《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3.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首次把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第三单元哮病临床表现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源流1.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称之为“上气”。

2.元·朱丹溪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哮喘专主于痰”。

“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3.明·虞抟《医学正传》将哮与喘作了明确区分“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

第四单元喘证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甚则发为喘脱。

源流1.《内经》对喘证的名称、症状、体征、病因、病位论述最早。

2.《景岳全书·喘促》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为喘证的辨证纲领。

第五单元肺痈临床表现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源流1.肺痈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2.《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以清肺排脓,活血消痈,为后世治疗本病的要方。

3.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将肺痈分为初起、已成、溃后三个阶段,在治疗上提出:初起——解散风邪,或实表清肺;继则——滋养肺阴,或降火益阴;脓成——平肺排脓;溃后正虚——补肺健脾第六单元肺痨临床表现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源流1.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中西医病名对照—呼吸系统疾病

中西医病名对照—呼吸系统疾病

中西医病名对照—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呼吸器官的各种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慢性疾病以及肿瘤性疾病等。

中西医学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名命名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将介绍中西医病名对照的一些常见呼吸系统疾病。

一、感染性疾病1. 中医病名:风寒感冒西医病名:普通感冒(Common cold)风寒感冒是由于受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咳嗽等。

西医称之为普通感冒,由于感冒病毒引起。

2. 中医病名:湿热感冒西医病名:流感(Influenza)湿热感冒是由湿热邪气入侵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咳嗽等。

西医称之为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

3. 中医病名:肺炎西医病名:肺炎(Pneumonia)肺炎是肺部组织发生感染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胸痛等。

西医与中医对肺炎的病名命名方式一致。

二、慢性疾病1. 中医病名:慢性支气管炎西医病名: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慢性支气管炎是支气管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等。

西医与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名命名方式一致。

2. 中医病名:支气管哮喘西医病名: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支气管哮喘是由于支气管痉挛和黏膜水肿引起的慢性气道炎症,主要症状包括喘息、气急等。

西医与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病名命名方式一致。

3. 中医病名:肺气肿西医病名:肺气肿(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肺气肿是由于气道狭窄和肺泡破坏引起的慢性炎症,主要症状包括气急、咳嗽、咳痰等。

西医与中医对肺气肿的病名命名方式一致。

三、肿瘤性疾病1. 中医病名:肺癌西医病名:肺癌(Lung cancer)肺癌是由于肺组织细胞发生恶性肿瘤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咳血、胸痛、气急等。

西医与中医对肺癌的病名命名方式一致。

2. 中医病名:气管癌西医病名:气管癌(Tracheal cancer)气管癌是由于气管组织细胞发生恶性肿瘤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咳嗽、气急、气管堵塞等。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大全

類証鑑別厥证与中风厥证与痫证呕吐与反胃呕吐与噎膈呕吐与呃逆噎膈与反胃噎膈与梅核气胃痛与胃痞胃痛与真心痛胃痛与胁痛胃痛与腹痛泄泻与痢疾梅核气与喉痹梅核气与噎嗝脏躁与癫证眩晕与中风眩晕与厥证眩晕与痫证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头痛与类中风头痛与真头痛中风与厥证中风与痫证中风与口僻中风与痉病简答题1.厥证的发生主要涉及哪些脏腑?A.厥证发生主要涉及到的脏腑是肝、心、脾、胃。

B.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心藏神,主神志;脾主升,胃主降,均属中焦是气机升降之枢纽。

C.若气机逆乱,神明被蔽或清阳不升,神明失养均可引发厥证。

2.血厥实证临床有哪些特点?与气厥实证有何不同?A.血厥实证多见于平素肝阳偏亢之人,由于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升,闭阻清窍所致。

B.故临床除了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脉沉弦等气厥实证的表现外,尚可见面赤唇紫、舌红等血菀于上之血厥实证的特有表现。

3.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A.因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行为顺。

B.若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气逆于上,均可发生呕吐。

C.呕吐实证多由外邪和饮食所伤,邪气犯胃,浊气上逆致呕吐;D.虚证多由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所致,脾胃虚寒,脾气不得升,胃气不得降而呕吐;胃喜润恶燥,胃阴不足,失其润降则呕吐。

E.由此可见,呕吐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4.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A.一般来讲,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B.呕吐黄水苦水者,多由胆热犯胃;C.呕吐酸水绿水者,多由肝热犯胃;D.呕吐浊痰涎沫者,多由痰饮中阻;E.呕吐清水者,多由脾胃虚寒;F.泛吐少量黏沫者,多为胃阴不足。

5.试述噎膈辨治中气郁、痰阻、血瘀的主次辨证。

噎膈兼有标实之证虽以气结、血瘀、痰阻三者为主,但有主次之别:A.若气结为主者,多为梗塞不舒,胸膈痞胀,嗳气则舒;B.血瘀为主者,常见胸膈疼痛或刺痛,痛处固定不移;C.痰阻者,则见泛吐痰涎胸膈满闷。

D.本虚以阴津枯槁为主,症见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舌红干裂少津。

中医病名大全

中医病名大全

中医病名大全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疾病命名和分类与西医有所不同。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变化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因此中医病名通常是根据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综合而成。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病名。

1.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是指由风寒侵袭而引起的感冒。

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状。

中医认为风寒感冒属于外感病,治疗时应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解表药物。

2.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是指由风热侵袭而引起的感冒。

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黄痰等症状。

中医认为风热感冒属于外感病,治疗时应根据病情选用清热解毒药物。

3.湿热黄疸。

湿热黄疸是指由湿热蕴结而引起的黄疸病。

其临床表现为皮肤黄染、尿黄、口苦、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热黄疸属于湿热病,治疗时应根据病情选用清热利湿药物。

4.肝郁气滞。

肝郁气滞是指由情志不畅而导致肝气郁结的病证。

其临床表现为胸闷、胁痛、情绪不宁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郁气滞属于肝病范畴,治疗时应根据病情选用疏肝解郁药物。

5.脾虚湿困。

脾虚湿困是指由脾气虚弱而导致湿邪困结的病证。

其临床表现为身重、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虚湿困属于脾胃病,治疗时应根据病情选用健脾化湿药物。

6.肾阳虚。

肾阳虚是指由肾阳不足而引起的病证。

其临床表现为畏寒、腰膝酸软、尿频、阳痿、早泄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阳虚属于肾病范畴,治疗时应根据病情选用温补肾阳药物。

7.心火旺盛。

心火旺盛是指由情志不畅而导致心火亢盛的病证。

其临床表现为口干、口臭、失眠、健忘等症状。

中医认为心火旺盛属于心脏病范畴,治疗时应根据病情选用清心泻火药物。

8.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是指由气虚和血虚共同引起的病证。

其临床表现为气短、心悸、面色苍白、月经量少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血两虚属于气血病范畴,治疗时应根据病情选用益气养血药物。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病名,每种病名都有其独特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治疗时应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调理。

中医常见病的病名及症型

中医常见病的病名及症型

中医常见病的病名及症型以下是中医常见病的名称及其症状:1.感冒: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暑湿感冒、气虚感冒等。

病因包括风热、风寒、燥邪、痰湿、肝火犯肺、肺肾阴虚等。

2.咳嗽: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湿阻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肾阴虚证等。

3.喘证:风寒闭肺、痰热郁肺、痰浊阻肺、水凌心肺、肝气乘肺、久喘肺虚、肾虚作喘、正虚喘脱等。

4.不寐: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

5.胃痛:胃寒、食滞胃痛、肝气犯胃、血瘀胃痛、肝胃郁热、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等。

6.腹痛:寒邪内阻、湿热壅滞、饮食停滞、肝郁气滞、瘀血内停、虚脏寒等。

7.胁痛:虚湿滞。

8.黄疸:虚湿滞。

9.呕吐:外邪犯胃、饮食停滞、痰饮内阻、肝气犯胃、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

10.泄泻:寒湿泄泻、湿热泄泻、伤食泄泻、肝郁泄泻、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

11.便秘:热结肠胃、肝脾气郁、津亏血燥、阳虚寒凝等。

12.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肝阳头痛、肾虚头痛、气虚头痛、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肝胆湿热、肝络失养等。

13.眩晕:命门火衰、心脾两虚、恐惧伤肾、肝郁不舒、湿热下注等。

14.中风:阴阳失调、风痰入络、风阳上扰、阴虚、痰热腑实、痰火瘀闭、风痰瘀阻、气虚络瘀、肝肾亏虚、阴竭阳亡等。

15.水肿:风水相搏、湿毒浸淫、水湿浸渍、湿热壅盛、脾阳虚、肾阳虚衰、瘀水互结等。

16.淋证:热淋、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等。

17.癃闭:阳衰。

18.阳痿:阳衰。

19.郁证: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血行郁滞、痰气郁结、忧郁伤神、心脾两虚、肝阴亏虚、心阴亏虚等。

20.汗证:自汗、盗汗。

病因包括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心血虚、脾血虚、肝血虚、虚劳虚、肺阴虚、心阴虚、脾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

21.消渴:阴阳两虚。

22.痹证(关节痹痛):行痹、痛痹、着痹、风湿热痹、尪痹、气虚血亏等。

23.中暑:阳暑、阴暑、暑厥、暑风等。

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对照表

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对照表

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对照表导言: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各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诊疗方式。

在中医中,疾病的命名通常采用中医病名,而在西医中,则通常采用西医病名。

本文将对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进行对照,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两种病名之间的关联和差异。

一、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的对照表,以供参考:1. 中医病名:感冒西医病名:上呼吸道感染(URTI: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2. 中医病名:高血压西医病名:高血压病(Hypertension)3. 中医病名:糖尿病西医病名:糖尿病(Diabetes)4. 中医病名:胃炎西医病名:胃炎(Gastritis)5. 中医病名:失眠西医病名:失眠症(Insomnia)6. 中医病名:中暑西医病名:热射病(Heat Stroke)7. 中医病名:肺炎西医病名:肺炎(Pneumonia)8. 中医病名:便秘西医病名:便秘(Constipation)9. 中医病名:过敏性鼻炎西医病名: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10. 中医病名:脑卒中西医病名:中风(Stroke)二、对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的理解1. 中医病名的特点中医病名的命名通常基于中医的病理理论和中医诊断的表现特点。

中医病名常常通过观察症状、望诊舌诊、脉象等综合判断,从而确定疾病的名称。

中医病名通常采用简短的词语,直接描述疾病的特征。

2. 西医病名的特点西医病名的命名通常基于西医的病因病理学和医学分类系统。

西医病名通常采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命名,准确描述疾病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西医病名通常较中医病名更加具体和科学。

三、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的联系和差异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虽有差异,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通过对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的对照,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和诊断方法。

1. 命名理论的差异中医病名的命名理论主要基于传统的中医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体内的平衡与失衡。

中医疾病命名

中医疾病命名

中医病名颇多,现举几例帮助您了解其中的含义。

以患者的自觉症状命名:自觉症状通常是以患者的主诉作为病名,如头痛、便秘、眩晕等,在中医病名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以病理命名:如郁症,郁者,滞塞也。

凡由情志不舒,气郁不伸而致的一类病症属之。

虚劳、痹症等也属于这一类。

以病色命名:如白喉和黄疸,前者咽喉部的黏膜上生出一层灰白色的假膜,不易脱落;后者身黄、目黄、小便黄。

以病变范围大小命名:如外科病疖和痈,疖在皮肤浅表,范围一寸左右;痈在皮肤和肌肉之间,范围二三寸左右。

以对病状的形象描绘命名:如外科的蛇头疔,指生在指端,样子像蛇头的疔;缠腰火丹,即带状疱疹,指生于腰侧像腰带状的病症。

以发病的时间命名:如春温、暑温、秋燥、冬温,以及五更泻等。

以病程长短命名:如百日咳、久痔、久痢。

“百日”与“久”意为病程较长。

以治疗药物命名:《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癔病、神经衰弱,或某些热病后期虚弱的百合病。

百合是治疗时的主药,故谓之百合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色黧黑:谓面色黑而晦暗。(24)
虚者:此指服药后使痞坚变成虚软,是水去气行的标志。(24)
实者:此指服药后痞坚不散,仍坚结成实,是水停气阻,病情反复之征。(24)
冒眩:冒,如有物冒蔽;眩,视物旋转。冒眩,即头昏目眩。(25)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小便如粟状:指小便排出粟状之物。(7)
平人:这里是指外形上看好象无病,其实是内脏气血己经虚损的人。即《难经》所谓“脉病形不病者”。(3)
面色薄:指面色淡白无华。(4)
目瞑:瞑,与眩通用,目瞑即目眩,两眼昏花的意思。(5)
手足烦:即手足心烦热,为五心烦热的表现之一。(6)
酸削:削,音义与消通。指两腿酸痛消瘦。(6)
痹侠背行:侠同夹,指脊椎两旁有麻木感。(10)
阴被其寒:指太阴脾经受寒生湿。(2)
靖言了了:指神情安静,语言不乱。(5)
心中如噉蒜齑状:病人如吃了蒜末一样,胃中灼热不适。(7)
皮肤爪之不仁:谓肌肤麻木,搔之不知痛痒。(7)
惊悸吐妞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目睛晕黄:有两种情况,一是望诊可见病人白睛发黄,围绕黑睛有黄晕;二是病人自觉视物昏黄不清。(2)
邪气反缓,正气即急:受邪的一侧筋脉肌肉失去濡养,废而不用,呈现弛缓状态;无病的一侧筋脉肌肉能发挥正常的功用,相对表现为紧张状态。(2)
㖞僻不遂:指口眼㖞斜,不能随意运动。(2)
即重不胜:肢体重滞不易举动。(2)
瘾疹:即风疹块等一类疾病,因风湿郁于肌表所引起。又可解释为时发时止的皮疹。(3)
历节病:是以骨节疼痛遍历关节,痛势剧烈,日久可致骨节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病机与肝肾不足,风寒湿邪闭阻经脉有关。(4)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百合病: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特征。本病可发于热病之后,亦可由情志不遂,郁而化火形成。因百合能治疗此疾故名。(1)
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l)
狐惑病:由湿热虫毒所致,临床表现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腐蚀溃烂为特征。咽喉部腐蚀为惑;前后二阴溃烂为狐。(10)
◎ 六枝特区公众信息网
◎ 六盘水市公众信息网
◎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 中央人民政府
◎ 贵州省卫生信息网
◎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
◎ 贵州省疾病控制中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内容搜索 高级搜索
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中医中药 >文章列表
马刀侠瘿:结核生子腋下名马刀,生于颈旁者名侠瘿,二者又可统称为瘰疬。(10)
虚劳:是由多种劳伤所致的脏腑阴阳气血虚弱的慢性衰弱性疾病的总称。与后世所说的肺痨不同。(13)
里急:指腹部有拘急感,但按之不硬。(13)
风气:泛指病邪,因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入侵人体,能引起多种疾病。(16)
两目黯黑:谓白眼球呈青暗色。或谓自觉视物暗黑不清,二者皆为癖血内停症状之一。又,黯黑,同义复词,《说文?黑部》:“黯,深黑也。”两目黯黑指两目眶际周围呈现黑色而言(18)
四属断绝:四肢肌肉得不到气血充养。(9)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血痹:病名。以肢体局部麻木为主症,由气血不足,加被微风所引起。《素问。五脏生成》云:“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即指此而言。(1)
阴阳俱微:指营卫气血皆不足。《广韵?八微》:“微,少也。”引申有“不足”之意。(2)风痹:是以肌肉顽麻、疼痛皆有,而以疼痛为主症的病证。(2)
慧了:明晰清楚之意。(2)
远血: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15)
近血: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16)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胃反:由于胃中虚冷或脾胃两虚,不能腐熟运化水谷,形成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为临床特征的病证。(3)
彻心中愦愦然无奈:彻,通彻、通联之意;心中,指胸胃;此指病人自觉脚胃烦闷不已,有无可奈何之状。(21)
缓中补虚:为久病血癖,内有干血证之治法。治用大黄蔗虫丸,润以滋干,攻中寓补,峻剂丸服,意在缓攻瘀血,达到癖血去新血生的目的,故曰“缓中补虚”。(18)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胸痹:胸,脚膺部;痹者,闭也,不通之意。胸痹是以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为主症的病证。(1)
太过不及:指脉象改变,盛于正常的为太过,弱于正常的为不及。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l)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胠:胸胁两旁当臂之处。(l)
雷鸣切痛:雷鸣,形容肠鸣音重;切痛,形容腹痛之甚,犹如刀割。(10)
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指腹皮因Fra bibliotek气攻冲而出现犹如头、足般的块状肠型在起伏蠕动。(14)
寒疝:指因寒气攻冲而引起的以腹中拘急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17)
白汗:指剧痛时所出的冷汗。(17)
目四眦:两眼的内外角。(13)
阴阳毒:由感受疫毒所致,临床以发斑,咽痛为主症,属急性热病范畴。(14)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㖞斜为其特征,多因正气亏虚,偶受外邪诱发致病。(l)
半身不遂:指病人的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1)
贼邪不泻:贼邪,即虚邪贼风,统指外邪;泻,外出。即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2)
宿食:即伤食,又称食积,指由脾胃功能失常或暴饮暴食致使食物滞留于胃肠,经宿不化而引起的一种疾病。(25)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行常伛:行走时经常曲背垂肩。(4)
肝著:著,音、义同着,本义为附着、依附。此引申为留滞之意。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的病名。其症状可见胸胁痞闷不舒,甚则胀痛、刺痛。(7)
阳病十八:阳病是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金鉴》云:“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病皆在外,故为阳病也。”(13)
阴病十八:阴病是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金鉴》云:“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病皆在内,故为阴病也。”(13)
六微:言六腑也。六淫之邪侵入六腑为病,较入五脏为轻,故名为六微。(13)
沾流:沾,濡也,渍也,有濡润之意。沾流,即流通输布。(9)
脉出:指脉象浮而散大无根。(10)
血分: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20)
水分: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20)
四肢聂聂动:形容四肢动而轻微,是水阻阳气,两相交争之象。(24)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四肢苦烦:指自觉四肢重滞不舒之意。(l)
清便自调: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14)
痼疾:难治的慢性久病。(15)
卒病:突然发生的新病。(15)
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此指病邪相结合,即疾病的癥结所在。(l7)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背反张:背部筋脉拘急,出现角弓反张的症状。(7)
其脉如蛇:痉病误汗后出现沉伏不利的一种脉象。(7)
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1)
心痛彻背:《说文》:一种牵引性疼痛,即心痛放射至后背,牵引背部亦痛。(4)
心中痞:指胸中及胃脘部有痞塞不通的感觉。(5)
胁下逆抢心:指胁下气逆上冲心胸。(5)
诸逆:指停留在胃中的阴寒、痰饮之邪向上冲逆。(8)
心悬痛:指心窝部向上牵引疼痛。(8)
蹈其胸上:蹈,原为足踏之义。此可理解为用手推、揉、捶、按胸部。(7)
蛊注:病名,如虫咬之状(9)
肾著:是寒湿之邪着于腰部,日久痹阻阳气,引起的腰部沉重冷痛为主的一种病证。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之。(16)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沥沥有声:指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2)
咳逆倚息:指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2)
如水伤心:心主血脉,如水伤心,犹言水湿伤及血脉。(4)
历节黄汗出:此指历节病的关节痛处溢出黄水,为一并发症状,故曰“历节黄汗出”。与黄汗病的汗出色黄,遍及全身者不同。(4)
身体魁贏: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瘦弱。(8)
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要和身体脱离一样。(8)
温温:作蕴蕴解。谓心中郁郁不舒。(8)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13)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13)
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妇人三十六病:十二癥、九痛、七害、五伤、三痼。(13)
五邪:风、寒、湿、雾、饮食之邪。(13)
实脾:即调补脾脏。(l)
四季脾王:王,通旺。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王。(1)
虚虚实实: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虚虚;实证误用补法,使病邪更盛,谓实实。(1)
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2)
疢难:此指疾病。(2)
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2)
心下坚筑:指心下部位满闷痞坚,动悸不宁。(3)
咳嗽则辄已:辄已作转甚、加剧解,即咳嗽时疼痛更加剧烈。(9)
振振身目聞:形容身体震颤动摇不能自主。(11)
伏饮:指潜伏在体内,根深蒂痼,难于攻除,伺机而发的一种饮病。(11)
脉双弦:左右两手脉象皆弦。(12)
脉偏弦:左手或右手脉象见弦。因饮邪多侵犯局部,偏注一侧,故见单手脉弦,且弦而有力。(12)
卧不着席:手足向后伸仰,卧时腰背不能着席,亦即角弓反张之意。(13)
齘齿:上下牙相摩切磋有声。(13)
湿痹:痹,闭也。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l4)
火攻:指烧针、艾灸、熨、熏一类的外治法。(20)
日哺所:下午3到5时左右,也有认为指傍晚左右。(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