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名称解释
语言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Diachronic历时的It refers to say of the study of developing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s over time.研究语言随时间发展变化的方法。
2.Arbitrariness任意性Saussure first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the forms of linguistic signs bear no natural relationship to their meaning.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形式与所表达的意义之间没有天然或逻辑的联系。
It is refers to absence of any physic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linguistic signals and the entities to which they refer.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和这些符号所指的实体间不存在任何物质的联系。
3.Parole言语It refers to the concrete utterances of a speaker.指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实现。
4.Creativity创造性By creativity we mean language is resourceful because of its duality and its recursiveness, which enables human beings to produce and understand an infinitely large number of sentences including the sentences that were never heard before.创造性是指语言具有能产型,因为语言有双重性和递归性,也就是说话者能够结合各个语言单位形成无尽的句子,其中很多句子是以前没有的或者没有听说过的。
《心理语言学》课件
05
心理语言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跨文化研究挑战
文化差异对心理语言学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和认知方式存在差异,如何克服这些差异,建立跨文 化的心理语言学理论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使用和认知方式受到文化的影响。在跨文化研 究中,需要深入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如何影响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构 建。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探究语言的认知过程,理解语言与思 维、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语言障 碍和语言习得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 础。
研究意义
有助于提高语言教育的质量,促进跨 文化交流,为语言障碍的干预和治疗 提供指导。
研究历史与发展
研究历史
心理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 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早期研究 主要关注语言处理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系统 的理论体系。
语言障碍治疗
1 2
语言障碍评估
心理语言学对语言障碍的评估标准和方法进行研 究,为语言障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治疗方法
基于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发针对不同语 言障碍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功能。
3
康复训练
心理语言学在语言障碍康复训练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提高康复 效果。
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
自然语言处理
01
心理语言学对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为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技
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机器翻译质量评估
02
基于心理语言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机器翻译的质量进行评
估和改进,提高机器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人机交互
03
心理语言学在人机交互领域的应用,有助于设计更符合人类语
心里语言学
首先,在语言发展研究方法的探索方面,利奥颇尔德(Leopold,1948)提出的“日记和家长报告”为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提供了 一个重要的途径。利奥颇尔德通过对其女儿希尔得嘉德(Hildegarde)在英语和德语学习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的观察认为,观察和 研究儿童日记的语言发展有助于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有效研究。但后来贝茨(Bares,1991)却认为更有效的途径是家长对其子女语 言表现的观察。因此,儿童日记和家长报告就成了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一大途径。除此之外,观察数据、采访和实验也是研究 语言发展的重要方法。第二,言语感知发展的研究包括3个方面的研究:(1)家长的语言输出和儿童语言学习的关系;(2)儿童早 期言语感知;(3)语言特化。第三,儿童语言词汇研究包括:咿呀学语、单词学习、双词学习、语法联接、词语和词义联接。在 这方面,其研究的重心集中在“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获得”、“使用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词语与语义的连接”3个方面。第四 ,句子学习和理解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研究:(1)单词和短语向简单句的过渡过程;(2)语法在造句方面所起的作用;(3)句子的形 成 和 理 解 策 略 ; (4) 简 单 句 向 复 杂 句 的 过 渡 以 及 对 较 为 复 杂 语 句 的 理 解 和 使 用 。 第 五 , 在 语 言 交 际 用 途 的 研 究 方 面 , 贝 茨 (Bates,1976)和韩礼德(Halliday,1975)提出的“语用学功能”、奈尔森(Nelson,1973)提出的“指涉和表达功能”成为研究语言功 用的主要理论基础。特别是韩礼德提出的7种语言功能,不但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经典,同时也为心理语言学在语言习得理 论的研究方面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考线索。第六,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方式为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途径。 但就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而论,以斯金纳和布龙费尔德“刺激—反应”或“强化”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以乔姆斯基 “天生论”为代表的“遗传”或“传递”理论构成了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两大分支。此外,以皮亚杰(Piaget)和布鲁纳 (Bruner)为代表的“认知”理论、由贝茨(Bates)和麦克威尼(MacWhinney)提出的“竞争模型”和由波特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型 ”代表了儿童语言习得模型研究的主体内容。由此可见,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心灵主义的“内在”理论,交互作 用理论的“认知”、“信息处理”和“社会交互作用”理论构成了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是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 重要基础。
心理语言学名词解释_注释版
名词解释1. Mutual exclusivity bias相互排斥倾向A cognitive constraint in which children assume that an object is ordinarily not given two different names.2. Motherese 母式语言A form of adult-to-child speech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simple utterances,concrete referents指示物, exaggerated intonation patterns夸张的语调模式, and a high proportion of directive utterances指示话语.3.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临界期假设The view that there is a period early in life in which we are especially prepared to acquire a language.4. Language bioprogram hypothesis语言生物程序假设The hypothesis that children whose environmental exposure to language is limited use a backup linguistic system.5. Pidgin混杂语An auxiliary辅助的language that is created when speakers of mutually unintelligible 无法理解的languages are in close contact.6. Language transfer 语言迁移I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process in which the first language influences the acquisition of a subsequent后来的language.7. Overregularization规则泛化When a child a pplies a linguisitic rule to cases that ar e exceptions to the rule--for example, saying goed instead of went.8. Holophrase 表句词单词句A one-word utterance used by a child to express more than the meaning attributed to the word by adults.9. Idiomorph ?A sound or sound sequence音序used consistently by a child to refer to someone or something even though it is not the sound sequence conventionally used in the language for that purpose.10. Coalescence合并A phonological音位学的,音韵学的process in which phonemes音位,音素(the smallest unit of significant sound in a language)from different syllables音节are combined into a single syllable.11. Reduction减少cluster reduction音群删略A phonological process in child language in which one or more phonemes are deleted. Also called cluster reduction音群删略because consonant clusters辅音群,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连在一起are often reduced, such as saying take for steak.12. Assimilation 同化A phonological process in which one speech sound replaced by another that is similar sounds elsewhere in the utterance.13. Common ground共识The shared understanding of those involved in the conversation.14.Semantic bootstrapping语义引导She spent years bootstrapping herself through university.她靠自己多年奋斗念完大学The process of using semantics to acquire syntax.15. Accommodation顺应A phonological process in which elements that are shifted or deleted are adapted to their error-induced environments.20. Psycholinguistics心理语言学The study of the comprehension, production, and acquisition of language.21. Aphasia失语症A language or speech disorder caused by brain damage.A mental condition in which people are unable to remember simple words or communicate.22. Behaviorism行为主义The doctrine that states that the proper concern of psychology should be the objective study of behavior rather than the study of the mind.23. Distinctive features显著特征The specification详述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peech sounds in terms of individual contrasts.24. Observational adequacy观察充分性The extent to which a grammar can distinguish betw een acceptable and unacceptable strings of words.The grammar must specify what is and what is not acceptable sequence in the language.语法能对原始的语言材料做出正确的选择25.Descriptive adequacy描写充分性The grammar must specif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ous sequences in the language. The extent to which a grammar can provide a structural description of a sentence.语法不仅应该能解释原始的语言材料,而且要正确解释说话人和听话人内在的语言能力。
心理语言学
▪ 自冯特以后,出现了一大批对大脑和语言之间的 关系发生了深厚兴趣的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人 类学家。
▪ 早在20世纪初,人类学家勃斯(Franz Boas,1858~1942)就预言,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 究很可能会促使一门新的学科的建立。受冯特的 影响,勃斯把研究的重心从人类行为转移到文化 现象的心理学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心理学描述板等 的研究方面。到了1938年,他出版了《原始人的 心质》(The Mind of Primitive Man),为20世纪 30年代末、40年代初“心理的语言 学”(psychological linguistics)、“心理语言 学”(psycholinguisties)和“语言心理 学”(linguistic psychology)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 继华生之后,斯金纳又在华生的研究基础之上提 出了“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1957年,斯 金纳出版的《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一书 对言语行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尽管斯金纳的 《言语行为》后来受到了乔姆斯基的批判,但行 为主义的“刺激—反射”和“可操作性条件反射” 等的心理学理论不但影响着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 究,而且也为后来发展起来的心理语言学的研究 提供了部分的理论根据。
因此,心理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言语 的产生、言语的理解以及儿童的语言获得问题。
▪ 心理语言学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与心理学 和语言学研究既有重叠和交叉,又有其独到研究 领域的新学科,是一门综合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 重点探索人类心智本质和结构的科学。
▪ 心理语言学的诞生,基本上可归源于心理学之父 ——结构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的研究。1879年,冯特在莱比 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并 从事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工作。1874年,他出版了 《生理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一书,探究了人类的 心质结构和意识。在冯特晚年的探索中,他很重 视语言问题的研究,发表过很多与语言心理学相 关的文章和著作。无论是后来的格式塔心理学还 是现在的心理语言学,其研究均不同程度地受到 了冯特研究的影响。
第十二讲 心理语言学
主要的实验技术和手段包括(余林等, 1999): 移动视窗(moving window)技术:通过计算机逐词或多词呈现的方式进行,被试通过按键使 计算机屏幕逐词或多词呈现实验材料,阅读的速度由被试的按键速度所决定,因而又称自定 步速的阅读。被试按键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下他在各词上的停留时间,以此作为阅读时间来 研究被试在阅读加工过程中所遇到的加工困难。 跨通道启动(cross-model priming)技术:一般是通过耳机听觉呈现刺激材料,然后在句子不 同位置由计算机屏幕呈现启动词,并让被试对启动词进行词汇判断或命名,视觉启动词的呈 现位置和时间由计算机精确控制,并由其记录下被试对探测词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以此来 研究探测词受到句子加工中语义和句法关系制约的情况。 眼动技术(eye-movement technique):此技术通过专门的眼动仪(eye tracker)来追踪被试在 屏幕上的注视点,实验材料由计算机呈现,并通过眼动仪与计算机的连接记录被试在句中各 词上的停留时间和回扫、眼跳等资料,通过分析被试在各种控制条件下行为反应上的差异来 了解被试的即时加工过程,此种方法接近于自然条件下的阅读状况。 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通过计算机收集和处理大脑加工句子信息时的脑 电活动的方法,直接探测人在阅读过程中所引起的脑电变化,以此获得人在加工不同控制条 件下句子时的脑电模式来推测句子加工的时间进程。在句子加工中发现了两种相对稳定的脑 电波N400与P600。前者是指句中关键词呈现400毫秒后所记录到的一个负的脑电波,它与词 汇的语义 (特别是主题限制)有关;后者是指在关键词呈现600毫秒后记录到的一个正的脑电 波,研究认为它与句子的句法有关。
poeppel2004一些言语知觉范式现象范畴知觉选择性适应任务mcgurk效应听觉pa视觉ka知觉taduplex知觉范畴知觉物理刺激连续变化对应的知觉表现出范畴性变化材料最小的语音范畴对比听觉词汇识别spokenwordrecognition视觉词汇识别visualwordrecognition听觉词汇识别cohort模型marlsenwilson1987第一个阶段对输入信息进行听觉语音分析激活一群可供选择的单词即初始词群第二阶段当语音信息继续仍然符合语音输入的词的激活水平增加而不符合语音输入的词的激活水平下降直到选中群中的一个词最后把选中的词整合到当前语义和句法情境中
语言学名词解释
语言学相关名词解释1.方言:通常指地域方言,它是全民族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族语言的分支。
2.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凡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若干语言都是亲属语言。
3.社会方言:一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群体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为“社会方言”。
在一个语言社会中,不同的人说话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语言变体和特点又同说话人的社会特征相关联,同一定的社群联系在一起,这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之为社会方言。
4.语系: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语系。
8.基础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
10.地域方言: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
13.借词:也叫外来词,主要指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都来自外语的词。
14.仿译词:意译词的一种,指那些用本民族语言的语素逐一翻译原词语的各个成分,不但把原词语的意义,而且把原词语的内部结构形式也移植过来的那些词。
15.意译词: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是本民族语言的,词义来自外语的词。
16.双语现象:一个社会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它是民族的接触、尤其是民族杂居的产物。
17.语言转用: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18.洋泾浜语:这是汉语对混杂语言的称呼,指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际时所使用的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19.克里奥耳语:作用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20.双言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功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22.非克里奥耳化:克里奥耳语向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使两种语言越来越接近,甚至使克里奥耳语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的现象和过程被称之为非克里奥耳化。
23.语言规划: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语言学概论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1.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口语。
语言学是指研究语言的科学。
2.在个别情况下,当口语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而书面语长期保持古代语言的面貌不变时,就可能产生言文脱节的现象。
3.在我国,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时间是五四运动以后。
4.世界各国都把书面语的产生作为文明史的开端。
5.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是确定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标准。
6.语言是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民族标志。
7.口语是语言的有声客观存在形式。
8.书面语虽然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但也影响口语的发展。
9.口语和书面语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或图形,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由声音或图形表示的意义,那是一种心理现象。
10.人与人的口头交际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从通信理论的角度可以将之理解为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11.主张把语言和言语分开的代表人和集大成的学者是现代语言之父索绪尔,他的代表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
12.语言符号的特点有:任意性、强制性、可变性、离散性、线性。
13.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使语言学成为现代意义的科学。
14.言语活动可以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分支,即索绪尔提出人类言语活动可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部分。
15.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为系统的那一部分。
言语是个人“说话”的具体行为和结果,在每个人的发音、用词和使用的句子结构等方面体现出个人特色。
16.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是:前者是第二性的,后者是第-性的。
17.口语和书面语的所谓一致,是指基本的语言成分。
18.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语音)和所表示的意义(语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这说明,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
19.语言符号是离散的,在时间这根轴上成线性排列。
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使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
20.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中,语音系统的系统性最强。
21.语言系统中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素;最小的交际单位是句子;最大的交际单位语篇。
英语语言学名词解释
英语语言学名词解释
英语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英语的语言结构、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和历史演变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英语语言学的名词解释:
1. Phonetics(音韵学):研究语音、发音和声音的学科。
它包括语音学和音系学。
2. Phonology(音系学):研究语音在语言中的系统性组织和规律性变化的学科。
3. Morphology(形态学):研究词形变化和词构成的学科。
4. Syntax(句法学):研究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学科。
5. Semantics(语义学):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包括词义和句子意义。
6. Pragmatics(语用学):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含义和功能的学科。
7.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连贯性和语篇结构的学科。
8. Historical linguistics(历史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演变和变化的学科。
9. Sociolinguistics(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和社会、文化、地理和历史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10. Psycholinguistics(心理语言学):研究语言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包括语言习得、记忆和理解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英语语言学名词解释,它们涵盖了英语语言学的主要领域和分支。
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名词解释
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名词解释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是语言学研究中常用的两个概念。
心理语言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美国的学者们在1952年成立了语 言学与心理学委员会,1954年又 出版了《心理语言学: 理论和研究 问题概述》。 这标志着心理语言
学的正式诞生。
1、美国第一代的心理语言学家是在行为主义 心理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信息论的影响下 进行研究的。奥斯古德指出,语言在刺激和 反应之间能起传递作用,例如一说“狼来 了”,大家就警觉起来。但是狼真的来了人 们才怕,如果虚报过几次,即使再说“狼来 了”,人们也不怕了,可见词语和事实的作 用并不完全相同。米勒把信息论运用于语言 研究,发现词在话语中出现有一定的频率,可 用概率来表示。但是人们如何使用语言,单 靠信息论还是说明不了。
定义 主要研究对象 基本发展概况 基本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价值发展前景 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一、定义: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 程的学科,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 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 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 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和能力。
它是语言学和心理学跨学科研究的一门 边缘性学科。《应用语言学概论》— 于根元主编
3、现在学者们认识到,心理语言学研 究不能局限于验证某一语法模式是否 正确,而应建立自己的独立体系,于是 出现了第三代心理语言学家。他们不 赞成对言语过程作抽象的分析,而强 调在语言环境中进行实验,借以探测 思维和交际的过程。
四、研究方法:
主要是用实验和自然观察来探讨语言行为的规律。
《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了儿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 较一致的、特定的行为表现: 字词学习: 9-12个月——第一个指示词; 意义表达: 大约在18-24个月,儿童开始将词组合在一起,出现双词话语, 如,“要饼干”等; 电报体言语:这种言语的特点是保留了正常句子中与意义表达关 系密切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而省略掉了那些虽 然有重要的句法作用,但不是意义表达所必须的词,如介词、冠 词、助动词和量词等。
<什么是心理语言学>读书笔记
1、关于自己语言的语音信息
2、关于句子构成的句法信息
3、关于词和词的组合的意思的词汇信息
4、关于他所生活和谈论的世界的感念知识
5、某些信念系统,以评估他所听到的信息
三、记忆和语言
人的认知能力可以体现为心理表征(mental représentations),他有不同的层面,从感知、注意、记忆、语言到思维、问题求解。在这些心理表征中,记忆占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就相当于一部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和它的记忆装置一样。
注意的容量是有限的,我们首先是注意那些传递信息的消息,特别是词汇,到最后才是那些语言中多余的形式特征。
控制和自动化是注意的处理系统的一对矛盾。
注意的容量有限有两种,一种是资源限制(resource limitations)另一种是数据限制(data limitations)。
STM的容量也是有限的。大概为7+-2,7好像是我们接受、处理和记忆信息的一个限制。
按照信息处理模型,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LTM),又叫永久记忆(permanent memory),意思是事物在记忆里可以长期保存。它是我们的记忆系统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WM相辅相成,联合行动。
LTM是我们保存过去的、未经激活(即不在WM里)的信息和世界知识的仓库,包括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指的是一般的知识(如语法和算术规则)、情节性记忆(episodic memory,指的是每个人的经验(如童年的回忆)。自动记忆(automatic memory),亦称条件反应记忆(conditioned response memory),指的是某些可以自动激发信息的回忆。
语言学名词解释
1.语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体系。
2.普通语言学: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是综合各种具体语言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语言学3.言语:就是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为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而对语言的使用•4.语言符号:用一定的声音形式去标记某种事物或者思想从而获得意义的符号5.语言的演变:指语言中新的语言要素的产生和旧的语言要素的消亡,有时导致语言系统变得不同。
6.民族共同语:一个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7.亲属语言:•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若干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这些语就是亲属语言。
8.语言的接触:指说不同语言的人在口头上或书面上经常交往所引起的•语言上的相互影响9.语素: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10.音节:发音器官肌肉紧张度和语音响度增减过程形成的语音单位。
即语音上最小的使用单位11.音素:音节中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12.音标:专门用来记录语音的符号13.音位:一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14.义素:就是对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以后得到的最小的语义单位。
即词义的区别特征。
15.前提义素:与临界词共同的义素,是确定该词义与临界词义有共同联系的义素16.义素分析:就是把词义分割成最小的对立成分,从而描写其相互关系17.语义场: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而成的场。
18.词: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19.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20.合成词:由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21.心理语言学:研究语言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的语言学22.社会语言学: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社会上的形形色色的语言变异等问题23.历史比较语言学:利用几种语言反映在语音上的对应规律去追溯它们的亲属关系的语言学24.描写语言学:对具体语言进行断代描写的语言学25.•对比语言学: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语言的构造要素进行比较的语言学26.组合关系:指两个以上相连续的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线性关系。
心里语言学简介
大脑词库研究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主要探究词汇在大脑中是按照什么方式组织起来。 这一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语言过程其他各方面 的理解。任何一个人,若要成功地用语言进行交 流,其脑中必须有一个巨大的词汇库,且词汇 (包括语义、句法和语音信息)在这个库中必须 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这样才能够保证在交 流过程中快速、高效地提取出来。词汇提取(亦 称词汇到达)研究主要探讨人在语言使用中以何 种方式从大脑词库中提取词汇,词汇使用频率、 语境信息等对词汇提取的影响。
语言生成研究与语言加工研究正好相反, 主要采用口误分析法,探讨人是如何形成 需要表达的思想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但 是,由于受到方法的局限,目前研究尚没 有质的突破。
语言发展研究主要探讨儿童出生后,语 音、词汇、句法、语用等的获得过程,主 要回答以下问题:儿童学会用语言进行交 流前,如何用非语言手段进行交流?儿童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语音、词汇、句法 呈现出什么特点?语言输入在语言发展中 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语言发展过程中究 竟调用了哪些认知机制?
语言加工(理解)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 面,分为两大块:一是句子理解与记忆,二是语篇理 解与记忆。前者的理论框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衔接 与连贯理论,后者主要是用于解释叙事语篇理解的故 事语法。句子理解研究关注的焦点是语言理解早期的 心理过程,主要回答如下问题:句法分析发生在意义 提取之前还是之后?人在句法分析过程中采用了哪些 策略?语境与语用信息在加工过程中究竟起什么作用? 人关于世界的一般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字 面语言与比喻性语言的理解有何异同?加工完成后在 大脑中储存的是语言形式,还是语义内容?等等。
语言学概论 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题〖可转化为选择题1、词法范畴:由词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范畴。
2、词法手段:通过词的变化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叫做词法手段。
3、语调:是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音重、停顿等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4、语序:是通过句法结构中词语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5、体词性范畴:指名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
6、谓词性范畴:指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
7、谓词性词组: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谓词的词组。
8、体词性词组: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体词的词组。
9、非主谓句;不具有主谓的结构形式但一般不需要或不能补出成分的句子就是非主谓句。
10、句组:由几个相对独立意义的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构成,句中没有特定的连接词,而且中间还有多个较大停顿(书面上分别用几个句末标点符号)的语言片断叫做句组。
11、复句:由两个成两个以上互不从属的主谓结构组成。
表达多个相互关联的较完整的意义,并且中间有较小停顿,或有特定的连接词连接。
前后有较大停顿的句子。
12、多重复句,由几个句子构成,说的是关系密切的一件事,句子之间有相互关联的连接词,末尾只有一个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一个句末标点符号)的语言片断。
13、复杂结构单句:包含着从属或降级主谓结构的内部结构复杂的单句叫做复杂结构单句。
1.词的通俗意义:由于概括深度的差异分出助词的理性意义的一种类型,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性特征的反映。
2.词的科学意义:由于概括深度的差异分出的词的理性意义的一种类型,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3.义素分析: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
4.基本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的某个时期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
5.派生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直接或间接地从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也叫引申义。
6.等义词:指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附加色彩)在内的词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2022心理学考研复习:实验心理学之心理语言学(1)
2022心理学考研复习:实验心理学之心理语言学(1)为了让2022考研考生们更好的来进行复习备考心理学,考研心理学整理“2022心理学考研复习:实验心理学之心理语言学(1)”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第九章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如何获得、理解和生成语言的心理学分支。
它是从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语言活动特点,心理语言学研究是跨学科的。
语言获得是指人类个体对特定的语言符号系统的学习和掌握的过程。
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主动积极建构意义的一种过程。
语言生成是指人们经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包括说话和书写两种形式。
一、语言获得由于语言学习能力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语言获得就成为心理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语言获得是否人的先天能力如果学习语言的能力是先天的:它在所有正常个体中就会引发较为一致的、特定的行为表现对于处在相同发展阶段上的正常个体来说,语言获得过程应该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它不需要特别的指导成功的语言获得应该存在一个关键期语言能力在功能上和解剖上应该是自主的和模块化的这种能力是可以遗传和继承的。
经过大量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了儿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较一致的、特定的行为表现:字词学习:9-12个月iexclordfiexclordf第一个指示词意义表达:大约在18-24个月,儿童开始将词组合在一起,出现双词话语,如iexcl要饼干iexcl±等电报体言语:这种言语的特点是保留了正常句子中与意义表达关系密切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而省略掉了那些虽然有重要的句法作用,但不是意义表达所必须的词,如介词、冠词、助动词和量词等。
这些较一致的特定语言行为的获得是一种不需指导的自动化过程:在英语助动词与词汇动词的获得比较中,这两类动词在语义上、句法上和词汇学上极其相似。
以上研究说明,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先天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遍语法论乔姆斯基和其支持者们认为 ,遗传基因赋予人类普遍的语言专门知识 ,他把这种先天知识称之为“普遍语法”。
他们的主要论点是 ,假如没有这种天赋 ,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的习得将是不可能的事情 ,原因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 ,语言数据的输入(input )是不充分的 ,不足以促使习得的产生。
乔姆斯基认为 ,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 ,婴儿天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 ,对他们的语言错误不须纠正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纠正。
有的人在运用语言时 ,总是用语法来进行核对 ,以保证不出错误 ,这就是所谓通过学习来进行监控的[ 1 ] (P19)。
随着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种监控的使用会逐渐越来越少。
从本质上说 , 语言不是靠“学习”获得的 , 只要语言输入中有足够的正面证据 ,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习得语言。
监控理论在 20 世纪末影响最大的二语习得理论当数克拉申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 。
他把监控论归结为 5 项基本假说: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克氏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习得过程和学得过程。
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 ,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 ,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 ,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
而“学习”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
克拉申的监控假说认为 ,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 ,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而通过“学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 ,只能运用该语言的规则进行语言的本监控。
通过一种语言的学习 ,我们发现,“习得”方式比“学得”方式显得更为重要。
自然顺序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规则是按照可以预示的顺序习得的 ,某些规则的掌握往往要先于另一些规则 ,这种顺序具有普遍性 ,与课堂教学顺序无关。
“输入假说”是“监察理论”的核心内容。
克氏认为 ,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第二语言的 ,其必备条件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comprehensibleinput) 。
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 ,才能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作用。
“情感过滤假说”试图解释为什么学习者的学习速度不同 ,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不同。
学习者所接触的可理解输入的量以及他们的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同样产生重要影响。
情感最终影响语言习得的效果。
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由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博士(Dr. Robert Lado)于1957年提出拉多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而形成习惯。
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不同时,学习者会借助第一语言的一些规则,这会产生负迁移作用,也叫做干扰。
而且他认为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学生最难掌握,相同的、类似的地方则比较容易掌握。
因此他主张对第一语言和目的语进行语音、语法等方面的共时的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预测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
它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
主要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
陈述性知识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
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指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又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保证(如学习外语时,词汇和语法规则的学习是掌握陈述性知识,当我们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对外语的理解和运用同本民族语言一样流利时,关于外语的陈述性知识就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了);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与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过程中两个连续的阶段(如“解方程首先要知道等式两边平衡的规则”,能说出这一规则的是陈述性知识,而操作过程的技能则是程序性知识)。
[
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
在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第一个阶段,是习得过程性知识的陈述
性形式,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第二阶段,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
第三阶段,过程性知识依据线索被提取出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1.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以命题及其命题网络来表征;程序性知识是“怎样做”的知识,以产生式来表征。
2.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
3.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是一个有意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
在很多活动中,两类知识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学习过程中,最初都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习得,只是在大量练习之后程序性知识才具有了自动化的特点。
学习者所掌握的程序性知识也会促进新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般来讲,在熟悉的条件下进行活动所运用的主要是程序性知识。
“多元发展模式”最开始出现在70年代末,由ZISA小组的几位学者提出,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二语习得的理论模式,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跟过去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同,Meisel, Clahsen and Pienemann认为,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不是一个线性发展过程,而是一个多元发展得过程。
“多元发展”这一名称反映了这个理论模式的核心观点,它是指第二语言习得有多个发展方向:一方面,一些语言特征有着特定的“发展顺序”,这种顺序既不受学习者内在因素——个体因素的影响,也不受外在因素——学习环境的影响;同时,各个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又具有“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者在某些语言特征的发展上会有所不同。
在ZISA小组的学者看来,决定发展顺序的因素,是一些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因素,即学习者的“言语加工策略限制”;而造成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的因素,是社会心理因素。
由此看出,多元发展模式不仅解释了学习者的语言的发展顺序,还解释了学习者相应的个体差异。
它不仅涉及到学习者内在的加工机制,还考虑到学习者语言发展模式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因此,这种理论模式很全面,而且预测力也很强。
它所提供的一些加工策略在十几种语言习得的研究中得到了印证。
对外汉语教师要了解这些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汉语。
Pienemann进一步发展了多元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教性假设。
这一假设也常被称为可学得性假设(The Learnability Hypothesis)其基本观点是语言处理策略对语言的发展具有阻碍和制约作用语言的发展阶
段不受语言学习环境的影响。
如果语言教学超前于学习者所处的语言发展阶段,他们依然无法习得所教的内容只有当所教的语言结构接近学习者该阶段在自然环境中有能力习得的语言结构时语言教学才能促进语言习得
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有人译为"过渡语"或"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Krashen提出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i+1仅仅是指学习者获得的、作为学习对象的语言信息。
而这样的语言信息输入之所以能被学习者理解和吸收,是由于各种相关内容作为辅助信息伴随对象语言内容一同被学习者
所接受。
因此,可以将i+1+X视为广义的可理解性输入。
X(称为相关内容)有多种呈现形式,各种形式之间可以和i+1有效结合,构成可理解性输入的整体。
要实现输入的可理解性,就必须对i+1的量有正确的认识,增强相关内容输入的多样性和融合性,理解输入与吸收的问题,并促进课堂意义的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