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第六章5
传热学第六章答案解析
传热学第六章答案解析第六章复习题1、什么叫做两个现象相似,它们有什么共性?答:指那些用相同形式并具有相同内容的微分方程式所描述的现象,如果在相应的时刻与相应的地点上与现象有关的物理量一一对于成比例,则称为两个现象相似。
凡相似的现象,都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即描述该现象的同名特征数(准则)对应相等。
(1)初始条件。
指非稳态问题中初始时刻的物理量分布。
(2)边界条件。
所研究系统边界上的温度(或热六密度)、速度分布等条件。
(3)几何条件。
换热表面的几何形状、位置、以及表面的粗糙度等。
(4)物理条件。
物体的种类与物性。
2.试举出工程技术中应用相似原理的两个例子.3.当一个由若干个物理量所组成的试验数据转换成数目较少的无量纲以后,这个试验数据的性质起了什么变化?4.外掠单管与管内流动这两个流动现象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5、对于外接管束的换热,整个管束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只有在流动方向管排数大于一定值后才与排数无关,试分析原因。
答:因后排管受到前排管尾流的影响(扰动)作用对平均表面传热系数的影响直到10排管子以上的管子才能消失。
6、试简述充分发展的管内流动与换热这一概念的含义。
答:由于流体由大空间进入管内时,管内形成的边界层由零开始发展直到管子的中心线位置,这种影响才不发生变法,同样在此时对流换热系数才不受局部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
7、什么叫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什么叫有限自然对流换热?这与强制对流中的外部流动和内部流动有什么异同?答:大空间作自然对流时,流体的冷却过程与加热过程互不影响,当其流动时形成的边界层相互干扰时,称为有限空间自然对流。
这与外部流动和内部流动的划分有类似的地方,但流动的动因不同,一个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流动,一个是由流体的温度不同而引起的流动。
8.简述射流冲击传热时被冲击表面上局部表面传热系数的分布规律.9.简述数数,数,Gr Nu Pr 的物理意义.Bi Nu 数与数有什么区别? 10.对于新遇到的一种对流传热现象,在从参考资料中寻找换热的特征数方程时要注意什么?相似原理与量纲分析6-1 、在一台缩小成为实物1/8的模型中,用200C 的空气来模拟实物中平均温度为2000C 空气的加热过程。
传热学第六章课件
ε R:弯管效应修正系数。(详见后述)
14
第一节 单相流体的强迫对流传热
(1)湍流强迫对流传热(P90-91)
① ε l 为考虑入口段对平均对流传热系数影响的入口效应修正系
数,又称管长修正系数。
εl≥1
15
第一节 单相流体的强迫对流传热
(1)湍流强迫对流传热(P90-91)
3 加热液体或冷却气体
18
第一节 单相流体的强迫对流传热
(1)湍流强迫对流传热(P90-91)
② ε t 为温差修正系数:
综上所述,不均匀物性场对对流传热的影响,视液体还是气体、
加热还是冷却以及温差大小而异,温差修正系数εt 一般可按下式
计算:
液体:
加热
冷却
气体:
加热
冷却
19
第一节 单相流体的强迫对流传热
气体:
εR≥1
式中,R为弯管的弯曲半径
液体:
※特别地,对于蛇形管,直管段较短时必须考虑弯曲段的影响;
而直管段较长时(如锅炉过热器、省煤器的管子以及化工厂蛇形
管换热器中的管子等),弯曲管段对整个管子平均对流传热系数
的影响不大,可近似取εR=1。
21
第一节 单相流体的强迫对流传热
(1)湍流强迫对流传热(P90-91)
长铜管,进、出口温度分别为20℃和60℃。设铜管内壁的平
均温度为90℃,试计算冷却水侧的对流传热系数及单位管长
的传热量。
解: 由题意,
① 选取特征温度,查取有关物性参数值。
27
第一节 单相流体的强迫对流传热
② 计算雷诺数Re,判定流动状态。
③ 选取公式,计算Nu数,进一步计算平均对流传热系数h。
传热学第六章对流换热
6个未知量::速度 u、v、w;温度 t;压力 p;对流 换热系数h
6个方程:换热微分方程式、能量微分方程、x、y、z 三个方向动量微分方程、连续性微分方程
1 能量微分方程 微元体的能量守恒: ——描述流体温度场 假设:(1)流体的热物性均为常量,流体不做功 (2)无化学反应等内热源 由导热进入微元体的热量Q1 +由对流进入微元 体的热量Q2 = 微元体中流体的焓增H
2t 2t 2t 微元体导热热量:Q1 x 2 y 2 z 2 dxdydzd
微元体对流换热收支情况:
在d时间内, 由 x处的截面热对流进入微元体的热量为
' Qx c tudydzd
在d时间内, 由 x dx处的截面热对流流出微元体的热量为
由连续性方程知此项为0
t t t Q2 c u v w dxdydzd x y z
在d时间内, 微元体中流体 温度改变了(t / ) d , 其焓增为
t H c dxdydzd
能量微分方程
t t t t 2t 2t 2t u v w 2+ 2 2 x y z c x y z
boundary layer)
由于粘性作用,流体流速在靠近壁面 处随离壁面的距离的减小而逐渐降低; 在贴壁处被滞止,处于无滑移状态。
流场可以划分为两个区:边界层区与主流区 边界层区:流体的粘性作用起主导作用
主流区:速度梯度为0,τ=0;可视为无粘性理想流体
u , 牛顿粘性定律 y
2)热边界层(Thermal boundary layer) 热边界层:当壁面与流体间有温差时,会产生温度梯度很大的 温度边界层 热边界层厚度t (温度边 界层):过余温度(t -tw ) 为来流过余温度(tf - tw ) 的99%处定义为t的外边 界
传热学:第六章 热辐射及辐射传热
本章总说明
❖ 物体的辐射特性包含发射特性和吸收特性 ❖ 课程中提到的温度包括两个: ❖ (1)工业高温,小于2000K——红外辐射 ❖ (2)太阳高温,近6000K——太阳辐射
6.1 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6.1.1 热辐射
❖ 辐射——物体向外界以电磁波的方式发射携带 能量的粒子的过程
❖ 宏观-辐射是连续的电磁波传递能量的过程 ❖ 微观-辐射是不连续的光子传递能量的过程 ❖ 电磁波的本质是具有一定能量的光子(粒子),
❖ 引入立体角的目的是衡量表面辐射的方向特性 ❖ 表面在半球空间辐射的能量按不同方向分布的规
律只有对不同方位中相同的立体角来比较才有意 义
❖空间方位不同,可 以见到的辐射面积是 不同的
❖——表面的法线方 向最大
❖——切线方向最小,为零
❖ 表面在半球空间辐射的能量按不同方向分布的规 律只有在相同的辐射面积下来比较才有意义
❖ 几何上,“角”反映了在空间某一方向所占区域 的大小
❖ 平面几何中,用平面角表示在平面上所占区域的 大小
❖ 单位“弧度”
❖ 类似地,为了表示物体在三维空间中某一方向所 占空间的大小,引入“立体角”的概念
❖ 立体角(solid angle):球面面积As与球面半径 r2之比
❖ 单位:sr
As r2
❖ 波长不同,特性不同:
❖ ——短波的γ射线、X射线等,高能物理学家和
核工程师更感兴趣 ❖ ——波长在1mm-1m的电磁波称为微波,能穿
透塑料、陶瓷和玻璃等,但会被水等极性分子 吸收而产生内热源——微波炉的原理 ❖ ——波长大于1米的电磁波主要用于无线电技术 中 ❖ 热辐射中发出的电磁波通常称为热射线,本质 上也是电磁波
❖ 用“E”表示,W/m2 ❖ 辐射力表述了物体在一定温度下发射辐射能本
传热学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珠状凝结:凝结液体不能很好地润湿壁面,凝结 液体在壁面上形成一个个小液珠。珠状凝结时, 所形成的液珠不断长大,在非水平的壁面上,因 受重力作用,液珠长大到一定尺寸后就沿壁面滚 下。在滚下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合相遇的液珠, 合并成更大的液滴,另一方面也扫清了沿途的液 珠,更利于蒸汽的凝结。凝结液只是局部隔断了 蒸汽与壁面间的换热,因此其热阻要远小于膜状 凝结。
层的导热热阻是主要热阻这一特点,忽略次要因 素,是分析求解换热问题的一个典范。 Nusselt膜状理论:凝结换热系数h只决定于膜的 厚度。
合理简化假设: 1)常物性; 2)蒸汽静止,汽液界面上无对液膜的粘滞应力; 3)液膜的惯性力可以忽略;
4)汽液界面无温差,界面上液膜温度等于饱和温度,tδ=ts;
7.凝结表面的几何形状
纯净水蒸气凝结表面传热系数很大,凝结侧热阻不是主要部 分。若实际运行中有空气漏入,则表面传热系数明显下降。
对制冷剂凝结,主要热阻在凝结一侧,必须对凝结换热进行 强化。方法:
(1)用各种带有尖锋的表面,使在其上凝结的液膜减薄; (2)使已凝结的液体尽快从换热表面排泄掉。 (3)对水平管外凝结,可采用各种类型锯齿管或低肋管冷凝
亦适用。实验表明:当膜层Re<1600时为层流。
2.湍流膜状凝结换热实验关联式
Nu = Ga1/(
Prw Prs
)
1 4
(Re
3 4
−
253)
+
9200
式中:Ga — 伽里略数,Ga = gl 3 .
ν2
Prw — 以tw为定性温度的 Pr Ga、Re 、Prs — 以ts为定性温度
4.液膜过冷度及温度分布的非线性
传热学-6 单相流体对流传热特征数关联式
有限空间自由流动换热:空间小,自由流动还受空 间的形状、尺寸的影响。
6-3 自然对流传热
竖板(竖管) 水平管 水平板 竖直夹层 横圆管内侧
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自然对流换热过程
(3)入口段,入口段热边界层厚度薄,局部表面传 热系数大。 入口段长度 x: x/d ≈ 0.05RePr (层流) x/d ≈ 60 (湍流)
6-1 管内强迫对流传热
(4) 管内流动的换热边界条件有两种: 恒壁温 tw=const 和恒热流 qw=const。
湍流:除液态金属外,两种边界条件的差别可忽略。 层流:两种边界条件下的换热系数差别明显。
柱的外径 d
(3)体胀系数:理想气体
V
1 T
其它流体(查物性参数表)
6-3 自然对流传热
注意:
(1)竖圆柱按上表与竖壁用同一个关联式只限于以
下情况:
d H
35 GrH1 4
(2)对竖平板、竖圆柱和横圆柱对应的 c和 n 查P155表6-6
6-3 自然对流传热
② 均匀热流 Nu B(Gr Pr)m
Re f Prf
d l
10
6-1 管内强迫对流传热
此经验公式误差较大,因为它没有考虑自由流 动换热的影响,对于流速低、温差大、管径粗的情 况是很难维持纯粹的受迫层流流动。此时自由流动 的影响不能忽略,必须加以修正。
6-1 管内强迫对流传热
四 过渡区( 2200 <Re < 104)强迫对流传热 准则方程式:
(5)自然对流的准则方程式:Nu=f (Gr, Pr);
传热学第六章
第六章 单相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
第六章 单相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
外掠平板流动
内部流动
6-3 内部强制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6.3.1. 管槽内强制对流流动与换热的特点 1.两种流态
6.3.1.管槽内强制对流流动与换热的特点 2. 入口段与充分发展段
流动进口段与充分发展段
管内等温层流流动充分发展段具有以下特征: (a) 沿轴向的速度不变,其它方向的速度为零; (b) 圆管横截面上的速度分布为抛物线形分布;
6-2
可见,对于圆形管道,边界条件不同,对流换热强度也不同:
qw = 常数,Nu = 4.36,tw = 常数,Nu = 3.66。
6.3.3 管内层流强制对流换热关联式
对于长管,可以利用表中的数值进行计算。对于 短管,进口段的影响不能忽略,可用齐德-泰特关系式 计算等壁温管内层流换热的平均努塞尔数:
在计算弯管内的对流换热时, 应在直管基础上加乘弯管修正因
子c R 。
6.3.2 管内湍流强制对流换热关联式
6.3.2 管内湍流强制对流换热关联式
对上述公式的几点说明:
1)上述公式都属于经验公式,当采用公式进行对流换热计算 时,要注意每个公式的使用条件;
2)在对流换热的研究中,曾经提出过数以十计的关联式,以 上几个公式只是有代表性的几个;
相似原理指导下的实验研究仍然是解决复杂对 流换热问题的可靠方法。 相似原理回答三个问题: (1)如何安排实验? (2)如何整理实验数据? (3)如何推广应用实验研究结果?
6-1 相似原理与量纲分析
6-1 相似原理与量纲分析
6.1.1物理现象相似的定义
传热学第六章
流动全部为紊流
局部传热系数关联式 Nuxm 0.0296Rex4m/5Prm1/3
平均传热系数关联式 Num 0.037Rem4/5Prm1/3
Rex=0≥108 0.6 Prm 60
混合边界层
h
1 l
xc
0
hcx
dx
1
l
xc
hcx
2 dx
Rem
u d o
层流 Rem 1.4 105
层流、紊流的转变
特征速度 来流速度 u∞ 特征尺寸 管外径 d0
Rem>1.4 105
定性温度 热边界层的平均温度 tm=1/2(t∞+tw)
1.流动的特征
圆柱前半部,沿流动方向流体处于加速减压状态,沿流向压 力逐渐减小。圆柱后半部,沿流向压力逐渐增加。最大粘滞 摩擦力处于圆柱表面处,因而圆柱表面附近的流体受到的阻 力最大。
小结:利用关联式获取表面换热系数的关键步骤
1,熟悉对象:如流过平板、圆柱、球或管束; 2,确定特征温度,查表获取特征温度下流体的热物理参数; 3,确定特征长度,计算Re数; 4,确定要获取局部、还是平均表面换热系数; 5,选择合适的关联式计算无量纲表面换热系数,即Nu数; 6,计算换热系数。
2017/10/23
第六章 单相对流换热的实验关联式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6-1 管内强制对流传热
6.1.1管内强制对流流动和换热的特征
入口段 充分发展段
1. 层流和湍流判别
层流: Re 2300 过渡区: 2300 Re 10000 旺盛湍流: Re 10000
Nu f
传热学课件第六章辐射换热计算
X 1,3
A1 A3 A2 2 A1
X 2,1
A2
A1 A3 2 A2
X 2,3
A2
A3 A1 2 A2
X 3,1
A3 A1 A2 2 A3
X 3,2
A3
A2 2 A3
A1
3.查曲线图法
利用已知几何关系的角系数,确定
其它几何关系的角系数。 例:如图,确定X1,2 由相互垂直且具有公共边的长方形表面
• 若A2和A3的温度相等,则有
J2A2X2,1+J2A3X3,1 =J2 A2+3X(2+3),1 角系数的可加性
即 A2+3X(2+3),1=A2X2,1+A3X3,1
利用角系数的可加性,应注意只有对角系数
符号中第二个角码是可加的。
• 三、角系数的确定方法
角系数的确定方法很多,从角系数的定义直 接求解法、查曲线图法、代数分析法和几何图形 法,这里主要介绍定义直求法和代数分析法。
一、表面辐射热阻
对于任一表面A,其本身辐射为E=ε Eb, 投射辐射为G,吸收的辐射能为α G。向外 界发出的辐射能为
J E G Eb 1 G (a)
因此,表面A的净热流密度为
q = J-G
(b)
对于灰体表面α =ε ,联解(a)和(b),
消去G得
q
Eb J
1
第六章 辐射换热计算
例内 重 基 题容 点 本 赏精 难 要 析粹 点 求
基本要求
1.掌握角系数的意义、性质及确定方法。 2.掌握有效辐射的确定方法。 3.熟练掌握简单几何条件下透热介质漫灰
面间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 4.掌握遮热板的原理及其应用
传热学-第六章xin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
第六章 第六章
1
§6-1 管内受迫对流换热
一. 管内强制对流流动和换热的特征
1. 流动有层流和紊流之分 层流: 过渡区:
Re 2300
2300 Re 10000
旺盛湍流:
10000 Re
第六章 2
2.流动进口段与充分发展段
(1)进口段:流动和热边界层从零开始增长,直到汇合于 管子中心线,管子进口至边界层汇合处的这段区域。 充分发展段:边界层汇合于管子中心线以后
(2)脱体点:壁面流体停止向前流动,自此以后边界层 出现逆向流动,形成漩涡。 Re<10,无分离脱体现象; 5 ≤ Re<2×105,φ =80-85°; 2×105≤Re,φ =140°;
第六章 31
( 3 )边界层的成长和脱 体决了外掠圆管换热的 特征。 层流:下面两条线 ,一次 低谷,换热差; 紊流:上面四条线 ,两次 低谷,分别为层流转变 为紊流和紊流边界层脱 离壁面时。
对气体被加热时,
Tf ct Tw
0.5
当气体被冷却时,
ct 1。
m
对液体
f ct w
m 0.11 m 0.25
液体受热时 液体被冷却时
19
第六章
(2)采用齐德-泰特公式:
Nuf 0.027 Ref
0.8
Prf
0
第六章
6
( t / r ) r r0 t w tm
hx
常数(不随x变化)
对于常物性流体,由上式可得 hx 常数。这一结论对于管内层 流和紊流、等壁温和常热流边界条件都适用。
传热学第六章相似理论
混合对流的实验关联式这里不讨论。 推荐一个简单的估算方法:
Nu
n M
Nu Nu
n F
n N
式中: Nu M 为混合对流时的 Nu 数, Nu N 则为按给定条件分别用强制对流 而 Nu F 、 及自然对流准则式计算的结果。 两种流动方向相同时取正号,相反时取负号。 n之值常取为3。
思考题:
(2) 实验方法直接获取(bulk temperature)
对流体进行充分的混合, 以保证测得的温度是截面 平均温度
长通道表面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迪图斯-贝尔特(Dittus-Boelter)公式 ——广泛适用
适用范围:
水:不超过20~30K 此式适用与流体与壁面具有中等以下温差场合 气体:不超过50K 油:不超过10K
对于气体横掠非圆形截面的柱体或管道的对流传热也可采用上式c及n的值见下表d为特征长度横掠管束换热实验关联式叉排换热强阻力大易积灰不利于清洗顺排阻力小积灰少易于清洗外掠管束内部强迫对流随着主流方向管排数的增加流动和传热进入周期性充分发展阶段局部某排管束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不变
第六章
单相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
因此,我们需要知道某一物理现象涉及哪些特征数(无量纲数)? 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何?
5. 导出特征数的方法:相似分析法和量纲分析法
相似分析法:在已知物理现象数学描述的基础上,利用描述该现 象的一些数学关系式,来导出对应物理量的比例系数(相似倍数) 之间的制约关系,从而获得相似准则数。 数学描述: 现象1:
与现象有关的物理量一一对应成比例:例如,对流传热除了时间空间外 还涉及到速度,温度,热物性等参数,要求每个物理量都要各自相似。 非稳态问题:要求相应的时刻各物理量的空间分布相似。
传热学-第六章
3 分类:沸腾的分类很多,书中仅介绍了常见的大容器
沸腾(池内沸腾)和强制对流沸腾,每种又分为 过冷沸腾和饱和沸腾。
a 大容器沸腾(池内沸腾):加热壁面沉浸在具有自由表面的
液体中所发生的沸腾;
加热表面
b 强制对流沸腾:强制对流+沸腾
Thermal boundary layers
u(y)
Velocity boundary layers
u
x
v y
0
l (u
u x
v
u y
)
dp dx
l g
l
2u y 2
u
t x
v
t y
al
2t y 2
下脚标 l 表示液相
对应于p.141页(5-14),(5-15),(5-16)
考虑(3)液膜的惯性力忽略
了热量传递。
珠状凝结
105 W /(m2 K )
当凝结液体不能很好的浸润壁面时,则在壁面 上形成许多小液珠,此时壁面的部分表面与蒸 汽直接接触,因此,换热速率远大于膜状凝结 (可能大几倍,甚至一个数量级)
tw ts
g
虽然珠状凝结换热远大于膜状凝结,但可惜的是,珠状凝 结很难保持,因此,大多数工程中遇到的凝结换热大多属 于膜状凝结,因此,教材中只简单介绍了膜状凝结
q
Re l r g(l v )
Prl
C pll l
g — 重力加速度 l —饱和液体的动力粘度 Cwl — 取决于加热表面-液体
组合情况的经验常数(表6) q — 沸腾传热的热流密度
s — 经验指数,水s = 1,否则,s=1.7
传热学讲义对流换热——第六章
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准则关联式第一节 管内受迫对流换热本章重点:准确掌握准则方程式的适用条件和定性温度、定型尺寸的确定。
1-1 一般分析),,,,,,,,(l c t t u f h p f w μαρλ=流体受迫在管内对流换热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① 进口段与充分发展段,② 平均流速与平均温度,③ 物性场的不均匀性,④ 管子的几何特征。
一、进口段与充分发展段1.流体在管内流动的主要特征是,流动存在着两个明显的流动区段,即流动进口(或发展)段和流动充分发展段,如图所示。
(1)从管子进口到边界层汇合处的这段管长内的流动称为管内流动进口段。
(2)进入定型流动的区域称为流动充分发展段。
在流动充分发展段,流体的径向速度分量v 为零,且轴向速度u 不再沿轴向变化,即:0=∂∂xu, 0=v 2.管内的流态(1)如果边界层在管中心处汇合时流体流动仍然保持层流,那么进入充分发展区后也就继续保持层流流动状态,从而构成流体管内层流流动过程。
2300Re <用νdu m =Re 判断流态, 式中 m u 为管内流体的截面平均流速, d 为管子的内直径,ν为流体的运动黏度。
(2)如果边界层在管中心处汇合时流体已经从层流流动完全转变为紊流流动,那么进入充分发展区后就会维持紊流流动状态,从而构成流体管内紊流流动过程。
410Re >(3)如果边界层汇合时正处于流动从层流向紊流过渡的区域,那么其后的流动就会是过渡性的不稳定的流动,称为流体管内过渡流动过程。
410Re 2300<<3.热进口段和热充分发展段当流体温度和管壁温度不同时,在管子的进口区域同时也有热边界层在发展,随着流体向管内深入,热边界层最后也会在管中心汇合,从而进入热充分发展的流动换热区域,在热边界层汇合之前也就必然存在热进口区段。
随着流动从层流变为紊流, 热边界层亦有层流和紊流热边界层之分。
热充分发展段的特征对常物性流体,在常热流和常壁温边界条件下,热充分发展段的特征是:)(1x f t f =及)(2x f t w =与管内任意点的温度),(r x f t =组成的无量纲温度⎪⎪⎭⎫⎝⎛--x f x w w t t t t ,,x ,随管长保持不变,即: 0,,x ,=⎪⎪⎭⎫ ⎝⎛--∂∂x f x w w t t t t x 式中,t —管内任意点的温度,),(r x f t = ⇒xf x w w t t tt ,,x ,--仅是r 的函数。
传热学课件第六章--单相流体对流换热
第一节 管内受迫对流换热
一、定性分析(基本概念)
1.进口段与充分发展段 2>.对于换热状态 将上述无因次温度对r求导后且令r=R时有: t t t r r R w t t t t r w f w f
由于无因次温度不随x发生变化,仅是r的函数,故对无因次 温度求导后再令r=R,则上式显然应等于一常数。又据傅里叶 定律:q=-(t/r)r=R及牛顿冷却公式:q=h(tw-tf),上 t 式变为: t t r r R h Const w tw t f r tw t f
另外,不同断面具有不同的tf值,即tf随x变化,变化规律 与边界条件有关。
第一节 管内受迫对流换热
一、定性分析(基本概念)
2.定性参数 2>.管内流体平均温度 ①常热流通量边界条件: t tw// tw/
tf /
进口段 充分发展段
tf// x
如图,此时:tw>tf 经分析:充分发展段后: tf呈线性规律变化 tw也呈线性规律变化 此时,管内流体的平均温度为: t f t f tf 2
第三节
自 然 对 流 换 热
一、无限空间自由流动换热(大空间自然对流)
指热(冷)表面的四周没有其它阻得自由对流的物体存在。 一般准则方程式可整理成: Nu=f(Gr· Pr) 一般Gr· Pr>109时为紊流,否则为层流。 对于常壁温的自由流动换热,其准则方程式常可整理成: Num=C(Gr· Pr)mn C、n可参见表6=5,注意使用范围、定型尺寸、定性温度。 令:Ra=Gr· Pr Ra为瑞利准则数。 既适用常壁温也适用常热流边界的实验准则方程式,常见的 为邱吉尔(Churchill)和朱(Chu)总结的式6-19,20。
传热学五版第六章
2u 2u u u u p u v X 2 2 x x y x y
稳态流动:
u 0
体积力仅为重力:
X g
2u 根据量纲分析: 0 2 x u u p 2u v g 2 X方向动量方程简化为: u y x y x p 将: u 0 代入上式,得: x g f g y x
定型尺寸:管内径
迪图斯-贝尔特公式:
定性温度:全管长流体平均温度tf
迪图斯-贝尔特公式适用范围:流体和壁面温度差不很大,
l 10, Re f 10 4 , Pr f 0.7 ~ 160 d
西得和塔特公式:Nu f 0.023 Re 0f.8 Pr1 3 ( f w )0.14 f
二、外掠管束 优点:换热强 缺点:阻力大
叉排
两种管束 布置方式
顺排
优点:阻力小 缺点:换热差
Pr f n m 外掠圆管束准则关联式:Nu C Re f Pr f Pr w
定性温度:流体在管束中的平均温度 定性速度:管束中的最大流速
S1 ——相对管间距 S2
0.25
u u 2u u x v y g t t f y 2
自然对流层流边界层微分方程组:
t hx t x y w, x u v 0 x y u u 2u u g t t f v x y y 2 t t 2t u v a x y y 2
常热流边界时的定性温度: t f t w
8 27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自然对流与强制对流并存的混合对流 在实际对流问题中总是自然对流与强制对流相混合。 在实际对流问题中总是自然对流与强制对流相混合。 因为有温差才能换热,而有温差就有自然对流, 因为有温差才能换热,而有温差就有自然对流,因 而受迫对流中必然存在自然对流。在分析计算时可 简化。 简化。 强制对流,主要是惯性力起作用;自然对流, 强制对流,主要是惯性力起作用;自然对流,主要是 浮升力起作用,在处理问题时, 浮升力起作用,在处理问题时,是否忽略自然对流或 强迫对流取决于浮升力与惯性力的比值 取决于浮升力与惯性力的比值。 强迫对流取决于浮升力与惯性力的比值。 3 2
Ra < 108
Ra = Gr ⋅ Pr > 109
——层流 层流 ——紊流 紊流 ——过渡 过渡
108 < Ra < 109
在本课程中用Gr数判别流态。 在本课程中用Gr数判别流态。 Gr数判别流态
一. 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的实验关联式 1)由实验可知:气体自然对流关联式为: )由实验可知:气体自然对流关联式为: ( P r )
算h,再校核假定值。 ,再校核假定值。
空气在横圆柱外自然对流的统一关联式: 5)空气在横圆柱外自然对流的统一关联式:
Nu=
0 . 3 6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定性温度为: 定性温度为:
Gr + 1 0 6 1 . 3 1 01 3 Gr = − → × ( ) / 2 tm = tw + ∞ t
2、自然对流的特点:a)如图竖直放置的热壁与冷流体 自然对流的特点: 如图竖直放置的热壁与冷流体
接触, 接触,在近壁处会形成温度边界层和速度边界层且
δ =δt在贴壁处由于粘性的作用,速度为零,在边界 在贴壁处由于粘性的作用,速度为零,
层外缘因没有温差,速度为零, 层外缘因没有温差,速度为零,速度分布具有两头 小,中间大的形式。 中间大的形式。 b) 边界层中的温度分布沿y方向单值下降。 边界层中的温度分布沿y方向单值下降。
Nu= C Gr
= ( + )
∞
n
式中 c 和 n 查表6-10 - 定性温度为: 定性温度为:
;
G r数中的 ∆ = − ∞ 定性尺寸为:竖壁和竖圆柱取高; 定性尺寸为:竖壁和竖圆柱取高;横圆柱取外径D 大空间自然对流中,除了温差、物性影响外, 大空间自然对流中,除了温差、物性影响外,形状及 位置也很有关系。 位置也很有关系。如竖圆柱的直径比边界层的厚度大 很多时,可认为边界层的发展与表面曲率无关, 很多时,可认为边界层的发展与表面曲率无关,将圆 柱视为竖板。而圆柱直径很小时,却不能视为竖板。 柱视为竖板。而圆柱直径很小时,却不能视为竖板。
+
0 . 3 6 3
1 6
0 . 0 9 1 4
1 3
Gr
无论是常壁温还是常热流密度,自然对流紊流 紊流时的换 无论是常壁温还是常热流密度,自然对流紊流时的换 是与特性尺度无关的常量。 热规律都表明换热系数 h 是与特性尺度无关的常量。 Why? 故在进行模型实验时,只需保证处于紊流状态, 故在进行模型实验时,只需保证处于紊流状态, 而对模型尺寸没有任何要求,称之为自模区 自模区。 而对模型尺寸没有任何要求,称之为自模区。
浮升力 ρ gα∆tV Re ρ gα∆tL3 uL gα∆tL3 Gr = = = = 粘性力 du ν2 2 du ν µA µL dy dy
数的 Gr
在自然对流中,用来判别流态用的是Gr数或GrPr Gr数或 在自然对流中,用来判别流态用的是Gr数或GrPr 的乘积。 的乘积。
Gr ⋅ Pr = Ra ——雷利数 雷利数
到局部关联式, 到局部关联式 , 下式为竖板在层流条件下的局部关 1 联式 0 . 6 ( * P r )5 N ux = G rx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 G rx < ( ) / 2 定性温度为: 定性温度为: tm = tw + ∞ t 1 05
*
1 01 1
未知, 若tw未知,先假设进行试
n N
式中: N uM 为混合对流时的 N u 数, 式中: 而 N uF 、 N uN 则为按给定条件分别用强 制对流及自然对流准则式计算的结果。 制对流及自然对流准则式计算的结果。 两种流动方向相同时取正号,相反时取负号。 两种流动方向相同时取正号,相反时取负号。 n之值常取为3。
例:置于大气中的油冷器,外壁具有垂直的矩形肋片,肋宽 置于大气中的油冷器,外壁具有垂直的矩形肋片, 2m,肋高 ,肋高0.8m,肋壁温度 ℃,空气温度 ℃,试计算每 ,肋壁温度85℃ 空气温度15℃ 一片肋片的散热量。 一片肋片的散热量。 1 tm = (t f + tw ) = 500 C 查物性参数 解:定性温度 2
*
tm ,特征长度对
4
按此式整理的平板散热的结果示于下表。 按此式整理的平板散热的结果示于下表。
g q2 L α Gr = GrNu= λν
这里流动比较复杂,不能套用层流及湍流的分类。 这里流动比较复杂,不能套用层流及湍流的分类。
3)若流体为液体, 当温压较大时对上面关联式进行修 若流体为液体, ( P r ) n 正: Nu= C Gr ψ Ψ——物性变化修正因子,查有关资料。 物性变化修正因子,查有关资料。 4) 当已知热流密度 而要计算局部换热系数 , 就要用 当已知热流密度q而要计算局部换热系数 而要计算局部换热系数,
空调客车车体顶部弓形封闭空腔自然对流换热
微细金属丝在空气中的自然对流现象
概述: 一、概述:
1、 自然对流的机理 :流体沿壁面流动完全是因为壁面 自然对流的机理:
与流体之间存在温差, 靠近壁面一层流体受热, 与流体之间存在温差 , 靠近壁面一层流体受热 , 密 度减小, 向上运动, 冷流体来补充, 度减小 , 向上运动 , 冷流体来补充 , 因而产生浮升 这样造成流体的运动而不需要外力。 所以, 力 , 这样造成流体的运动而不需要外力 。 所以 , 壁 面与流体之间的温差是流体产生自然对流和换热的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浮升力 = 惯性力
一般认为: 一般认为: G r 而 Gr
g 2 t L ν2 2 α∆ 2 R Ge r = u L ν0 . 1 / R e2
≥
/ R e2
≥
1 0
时,自然对流的影响不能忽略
可以忽略强制对流的影响。 时,可以忽略强制对流的影响。
自然对流对总换热量的影响低于10% 自然对流对总换热量的影响低于10%的作为 10 纯强制对流; 纯强制对流; 强制对流对总换热量的影响低于10 10% 强制对流对总换热量的影响低于10%的作为 纯自然对流; 纯自然对流; 这两部分都不包括的中区域为混合对流。 这两部分都不包括的中区域为混合对流。
注:竖圆柱按上表与竖壁用同一个关联式只限于以下 3 5 情况: 情况: d
H
≥
Gr H
1 / 4
常热流边界条件下的自然对流 边界条件下的自然对流, 2)若常热流边界条件下的自然对流,往往采用 下面方便的专用形式: 下面方便的专用形式:
Nu= B Gr
(
*
P r )
m
式中: 式中:定性温度取平均温度 矩形取短边长。 矩形取短边长。
4、数学描述与准则方程: 、数学描述与准则方程:
连续性方程: 连续性方程: 能量方程: 能量方程 动量方程: 动量方程:
∂t ∂t ∂2t ∂2t u +v = a( 2 + 2 ) ∂x ∂y ∂x ∂y
0 ∂ u ∂ v + = ∂ x ∂ y
u
∂ u ∂ u ∂ u 2 g + v = αθ + ν ∂ x ∂ y ∂ y
δ u
t
c) 流体沿壁面的流动,开始为 流体沿壁面的流动,
层流,随着流体沿壁面的上升, 层流,随着流体沿壁面的上升, 边界层加厚, 边界层加厚,流动由层流转变 为紊流,换热系数随高度变化, 为紊流,换热系数随高度变化, 在层流段h 在层流段hx随边界层增厚而减 开始增加, 小,在过渡区hx开始增加,旺 盛紊流, 基本不变。 盛紊流, hx基本不变 自然对流亦有层流和湍流 之分。 之分。 层流时, 层流时 , 换热热阻主要取 决于薄层的厚度。 决于薄层的厚度。 旺盛湍流时, 旺盛湍流时 , 局部表面传 热系数几乎是常量。 热系数几乎是常量。
例:水平放置的蒸汽管道,绝热层外径D=583mm,壁 水平放置的蒸汽管道, 温tw=48℃,周围空气的温度23℃,试计算绝热层外 ℃ ℃ 的对流换热系数h。 解:定性温度
Pr = 0.712
1 tm = (t f + tw ) = 35.50 C 2
ν = 16.55 ×10−6
3
查物性参数
α=
1 = 3.24 ×10−3 273 + 35.5
λ = 0.0263
查表6-10
5 . 7 5 1 07 g 2 tl α∆ 层流 Gr = = × ν ( P r ) 0 . 4 8 n Nu= C Gr c= n= 6 8 . 2 8 Nu= 3 . 0 8 / Nu λ 2 h= W m⋅ K =
1 4
D
总结: 总结:计算步骤 1)依据定性温度查物性 ) 2)判别流态 ) 3)选择合适的公式求Nu ) 4)计算 h, Φ, 或 L, t f 2 ,等 )
Pr = 0.711
λ = 0.0278
3
ν = 17.94 × 10−6
α = 3.1× 103
查表6-10
5 . 2 8 6 1 01 0 g 2 tl α∆ 紊流 Gr = = × 1 ν P r ) ( 0 . 1 1 n
Nu= C Gr 3 6 8 . 5 Nu= c= n= 3
5 . 1 2 / Nu λ 2 h= W m⋅ K = L 2 ( ) 1 1 4 7 . 2 W Φ 一片散热量: = h A tw − tf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