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7短文两篇

合集下载

山东省夏津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7 短文两篇练习 新人教版

山东省夏津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7 短文两篇练习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1.“书”的意思是书信解析:“书”即书信,又名“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A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解析:A句中沉鳞:运用借代的手法,用鳞借代“鱼”,意思是“潜游在水中的鱼”。

B句中康乐: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创始人。

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3.《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

解析: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4.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解析:户:门。

与:参与,此指欣赏5.《记承天寺夜游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解析: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初中语文_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品味层次美和意境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欣赏完图片后,请同学给我们讲一下自己浏览过的山水风景。

看泰山之雄峻,观黄山之奇峰,赏庐山瀑布,游桂林山水……名山大川让人心旷神怡:清风明月、蓝天白云、雁落平沙、池生春草、曲径风荷……平常景观竟也贮满诗意。

真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陶弘景则用灵动的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美景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去欣赏这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解题,介绍作者。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一读课文--通文意1、轻松听一听: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歇( ) 颓( ) 沉鳞( ) 康乐( ) 与()2、快乐译一译:小组内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边读边口头翻译课文,划出不会译的字词句。

3、大胆读一读:读出层次和意境。

建议大家这样读:A.把课文读成两个段落。

(描写议论相结合)B.把课文读成三个段落。

(总起----描写----议论)(四)二读课文--品意境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我从文中句中,看到之美,尤其是字用得好。

(五)三读课文--悟情怀陶弘景给朋友的书信中为什么要向我们展现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的感慨呢?背景材料: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河北省沙河市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河北省沙河市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精彩开篇词中国的文人好像与山水、自然有着特殊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久无法割断的情愫。

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大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

多情文人与秀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

今日学习的两篇美文,一篇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篇绘就一幅淡雅的月夜图,都向我们呈现了大自然的纯洁奇特。

语言朴实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尝文章画面的精致、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同学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力量。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育同学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力量。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洁奇特,培育同学宠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宠爱生活、追求奇特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四周的一切美吗?或许你劳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观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奇特。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直立,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日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观赏。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沟通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课文朗读的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①五色交辉..(交相辉映)②四时..俱备(四季)③晓雾将歇.(消散)④夕日欲颓.(坠落)⑤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观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27.《短文两篇》(共41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27.《短文两篇》(共41张PPT)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陶弘景

陶弘景(456—— 536),字通明,丹
阳秣陵(今江苏南京) 人。南朝齐、梁时期 思想家、医学家。隐 居茅山。梁武帝遇有 国家大事,常去山中 征询他的意见,时人 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 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 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 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 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 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 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 参照注释,联系上下 文,独立翻译,勾画 疑难。
• 同桌互译,小组交流, 质疑解惑。
• 翻译全文,落实重要 词语和句子。
看注释、通文意
高兴的样子 走动
考虑,想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将入要户,门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游遂乐
…至…承的天人寺,寻于张是怀,民就。怀民亦未寝,相
与一步起于中庭。 散步
总—分—总的结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 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 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 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 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答复
故址在今湖北黄 冈县城南。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2)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2)

答谢中书书自主学习山范水的传世第一层:在这里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宁静的溪流清澈见底,仰视云山一体,俯视河水“峰”字形其峻峭,陶弘景是好朋友。

萧衍初夺得大权预备立国,但取人带去呈给武赤壁怀古》一、自主学习1、答:酬答,酬唱。

书:信。

2、可分为三层,第一句为一层,中间写景的部分为一层,最后议论的部分为一层。

3、略(二)全文翻译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二、合作探究——《答谢中书书》赏析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

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

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

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

这里是“高峰入云”。

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第1课时)ppt课件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第1课时)ppt课件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南朝) 总------共谈山水特色:美 分------具体描绘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 (静态、形体)(仰视俯视) 动静相衬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静态、色彩) (平视) 晨昏变化之美 (动态、声响)(听觉视觉) 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 抒发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 ,古今知音共赏惬意之情。
掌握重点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 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 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 (4) 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 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 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 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 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 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第二十七课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新课导入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 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 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 《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 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2.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 “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指导朗读,整体把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

广西平南县上渡镇大成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新人教版

广西平南县上渡镇大成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新人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随笔式小品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
天 寺
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 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

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作者简介
苏轼
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在诗 词、散文方面有巨 大成就,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译句验收
研习课文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找出分别运用了以上表达方式的句子
二、记叙部分交代 了哪些要素?
•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地点: • 人物: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 事情 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事情 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只是
吾两人者耳。
罢了
清闲的人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 (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 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知识拓展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源自——李白露从今



课课练之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7 短文两篇 人教新课标版

课课练之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7 短文两篇 人教新课标版

课课练之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27 短文两篇人教新课标版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与.( )其奇者藻.( )荇.(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沉lín ( ) jìnɡ( )跃竹bǎi( )交huī( ) xīn( )然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少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使每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完整。

(1)高峰_____云,清流___ 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_______,沉鳞_________。

(3)庭下如积水________,水中藻、荇_______,盖竹柏影也5.《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__。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时人称他为“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27课短文两篇翻译

八年级语文27课短文两篇翻译

八年级语文27课短文两篇翻译八年级语文只是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来使用的,它不是指代语言文字 ,不是交际工具 ,不具有工具性 ,工具性不可能成为语文的本质特性。

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语文27课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八年级语文27课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八年级语文上册6.27短文两篇《喜雨亭记》素材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6.27短文两篇《喜雨亭记》素材新人教版

《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别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即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名曰太守,太守不有。

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

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

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提示】本文是一篇别开生面的亭台记,写于宋仁宗嘉格七年(1062),苏轼时年26岁,在陕西风翔太守幕府担任签书判官。

这一年的暮春四月,凤翔地区久旱逢雨,恰好官署旁边的一座官亭新落成,作者喜情难抑,命名这个亭为“喜雨亭”,并欣然作了这篇“记".作为一篇亭台记,作者并不仅仅在“亭”字上做文章,而是通过巧妙的构思,把建亭跟喜雨这两件原本不相干的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泼墨写“雨”,写“喜”,从而提炼出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忧同乐的积极主题,这是很富匠心的,阅读时宜引导学生潜心体会。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7短文两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7短文两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7 短文两篇27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一、积存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二、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明白得作者丰硕微妙的思想情感。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4、明白得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培育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五、体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一、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二、体会《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3、明白得《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一、给以下加点字注音颓()能与其奇者()遂()藻()荇()二、说明加点的词语(1)晓雾将歇: (2)四时俱备:(3)五色交辉: (4)夕日欲颓:(5)沉鳞竞跃: (6)解衣欲睡:(7)欣然起行: (8)步于中庭:3、作者及文体简介(1)《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__。

“书”的意思是_ 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_ 家,_______ 家。

和父亲_____ 、弟弟_______ _同列于“唐宋八大伙儿”,合称“_______________ _”。

4、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是什么?五、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该如何明白得?六、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慨是:7、试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
无此好湖山。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 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 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 生活,身处逆境,也能发 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 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 载歌载舞的一生。
元丰( ),解衣( ), 月色( ),( )起行。念 ( ),遂( )。( )亦 ( ),相与( )。庭下 ( ),水中( ),盖 ( )。何夜( )?何处 ( )?但( )。
记 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
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 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 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 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 个诗人。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 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 含的思想感情。
赏奇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我知道哪句更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竹 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横。
话奇人
月是空明之月, 人是 之人。
悟奇情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乌
台诗案”,被贬黄州,那是一个 荒凉的小镇,在黄州他没有薪俸, 生活困难,没有住所,就租了50 亩地,种植粮食当农夫,还给自 己取了一个新的名号叫“苏东 坡”。
何夜无月?何处 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21岁中进士,“奋力有当世 志”。
38岁任密州太守:扫灭蝗虫, 赈贫救孤。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 力挽狂澜。
44岁至48岁任黄州团练副使。
53岁任杭州太守,疏浚西湖, 修建苏堤。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10.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作家作品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好读书,喜道术,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他是一个全能的作家,诗词、文章的造诣都很高。

现存诗二千七百多首,词三百多首,还有许多优美的散文。

背景探视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文体浅谈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自主学习案: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ɡ)竹柏(bǎi)二、词语释义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与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与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与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

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

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学习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2、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3、.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因此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4、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年级语⽂上册第27课《短⽂两篇》教案(新版)新⼈教版27 短⽂两篇知识与技能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的主体作⽤,学⽣通过注释和⼯具书,对⽂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的⽂⾔⽂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法1.诵读,体味语⾔的⾃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度⽐较两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的胸襟。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之美。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1.预习课⽂,扫清⽂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及苏轼的⽣平,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2课时对于祖国的秀美⼭川,⽆数位⽂⼈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量的描写,但⽤书信这⼀⽂体进⾏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书信⽂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川之美。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称他为“⼭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

著作甚多,⼤都亡佚,诗⽂今传《陶隐居集》辑本⼀卷。

陶弘景⽣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林,从⼤⾃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昭⽰⾃⼰所好,并作为对友⼈的安慰。

1.明确学习⽬标。

2.范读课⽂。

(1)学⽣听读课⽂,注意句⼦的节奏、轻重⾳等,初步感知课⽂。

(2)⾃由朗读两三遍课⽂,进⼀步感知课⽂,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意。

(1)学⽣借助注释和⼯具书疏通⽂意。

如遇问题,先在四⼈⼩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欲颓.:坠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短文两篇名校讲坛1.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著有《陶隐居集》《二牛图》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有《东坡全集》传世。

2.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转折连词。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2)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起,一块,共同)(3)文言句式相与步于中庭(“步于中庭”中“于中庭”做“步”的状语,此句为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

)3.主题解说《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以及面对逆境潇洒、达观的生活态度。

4.难点攻克(1)《答谢中书书》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提示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提示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提示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提示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一:“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提示二: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

提示三: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5.结构图解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四仰视——高峰入云答写季俯瞰——清流见底谢景景平视——两岸石壁;青林中翠竹书日变景晓雾将歇书夕日欲颓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描绘——————庭中月色贬官谪居追求——————美好事物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晓雾将歇.( ) 水中藻.( )、荇.( )交横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答谢中书书.( ) (2)五色交.辉( )(3)四时俱.备( ) (4)晓.雾将歇.( )( )(5)夕日欲颓..( ) (6)沉鳞.竞跃()(7)念.无与为乐者( ) (8)相与步于.中庭( )(9)积水空明..( )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选出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C.渔人甚异之.D.水陆草木之.花4.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填空题。

(1)《答谢中书书》作者,字,号,有“”之称。

谢中书即。

(2)苏轼,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

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以及唐代的、。

(3)《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4)《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物的句子是:。

6.翻译下列语句。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文末中“闲人”的含义?8.请你参加以“月”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并完成下列任务。

(1)写出两句以歌咏“月”为主题的古诗文名句,并写出题目、作者。

(2)写出两个与“月”相关的故事。

(写出故事名称即可)(3)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的读书交流会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50字。

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下列问题。

9.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10.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11.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

(1)猿鸟乱.鸣(2)沉鳞竞.跃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节选自《方山子传》)【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3.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1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15.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16.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文言文对照翻译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能看到。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有能与(yù)其奇者。

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实词]美:美丽。

谈:赞叹。

入:耸入。

清:清澈。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晓:早晨。

歇:消散。

夕日:夕阳。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争相。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虚词]俱:都。

将:将要。

实:实在。

自:从、自从。

以:而。

其:代词,这、这种。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月光照进门窗(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中,)庭院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实词]元丰:宋神宗年号。

解:脱下。

欲:想要。

欣:高兴。

起:起来。

行:走。

念:考虑、想到。

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寻:找。

寝:睡觉。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交横:交织纵横。

闲人:清闲的人。

如:像。

[虚词]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无:没有。

与:介词,和、跟、同。

遂:于是,就。

亦:也。

未:没有。

相与:共同、一起。

于:在。

盖:句首语气词,可译为“大概、原来、这都是……”。

也:表肯定的语气。

何:哪。

但:只是。

吾:第一人称复数,我们。

耳:语气词,罢了。

[句式]念无与为乐者:省略宾语,应为“念无与(吾)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介词结构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参考答案】1.tuí yù xiē zǎo xìng2.(1)书信(2)交相辉映(3)全,都(4)早晨消散(5)将要坠落(6)(借代)鱼(7)考虑,想到(8)在(9)形容水的澄澈(10)清闲的人3.C4.C5.(1)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山中宰相谢徵(2)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韩愈柳宗元(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6.(1)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的时候),猿和鸟儿不住地啼叫。

(2)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3)(月光照在庭院中,)庭院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交错的藻和荇,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啊。

7.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表现出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8.(1)示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示例:嫦娥奔月;萧何月下追韩信。

(3)示例:同学们,月亮,像佛一样有哲理,像婴儿一样可爱,像露珠一样晶莹,像灯一样照亮人间……它因为象征着嫦娥和后弈的故事而亮;他因为象征着团圆而亮;他因为象征着一切纯洁美好的事物而亮!今天就让我们敞开心扉,尽情地交流,共同领略“月”的魅力!9.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10.全文抓住“美”字来写。

写了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这些景物在描写上的特点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11.(1)“乱”字描绘出猿啼鸟鸣的热闹景象。

(2)“竞”字表现出清流之鱼争相喋水的活跃场景。

12.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