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虚词概述
第八章 虚词
(2)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 水》
(3)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 公二年》
二、副词
副词是表示行为、性状的某些特微的词,如 “愈”、“益”等。
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名 词性谓语,在句子中作状语。
古代汉语副词数量较多,各种语法著作对副词 内部的再分类意见颇不一致。我们依据意义把全部 副词分为六类,即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 情态副词、否定副词和谦敬副词。
代词我、予、余,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 “吾”在先秦时期多做主语和定语,在否定句中可以 作宾语,在一般句子中作宾语比较少见。“朕”在秦 以前是一般的人称代词,并非皇帝专用,如“朕皇考 曰伯庸。”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如:(1)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左传.成公十
三年》 (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3)必欲烹乃翁。(《汉书 . 陈胜项籍传》) 其中汝、尔、若作主语、宾语,乃作定语。
“然”和“尔”作为指示代词,常用作谓 语,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可译为“这样” 或“如此”。例如:
①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②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汉书•陈 胜项籍传》
“焉”常用作补语,可以理解为“于+是 (之)”,“于”是介词,“是(之)”是代词, 多指代人物或处所。因此,“焉”也称兼词。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意思是 “必有我师在其(三人)中”。
▪ 古代汉语常用连词有:与、及、而、则、以 、虽、然、抑、故、苟、若等
五、助词
▪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虚词,主要 有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等。
▪ 结构助词附着在词、词组的面前或后面,用以 表示句子的结构关系。古汉语中常见的结构助 词有“之”、“者”、“所”等。
古代汉语32个虚词详细解释
32个虚词安/而/尔/夫/盖/故/何/乎/或/即/既/莫/乃/其/且/然/若/虽/所/为/惟/焉/也/以/矣/已/因/于/哉/则/者/之安⑪怎么,哪里。
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又安敢毒邪?④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⑤安能复为之下乎!⑥安能抗此难乎?⑦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⑧君安与项伯有故?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域?⑩安得使余多暇日。
(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12)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⑫安全,安定。
例:①谢庄遂安。
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
⑬安逸。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⑭安生,有“养”的意思。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⑮哪里,什么。
例:①君谓计将安出?②欲安所归乎?③沛公安在?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⑤洞庭君安在哉!⑥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⑯安抚。
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⑰平静。
例:①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
)②恬然自安。
(安:这里指内心平静。
)③孔明恰才心安。
④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安:这里有心安理得的意思。
)而⑪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⑫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⑬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⑭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⑮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古代文言文的常用虚词与词性分析
古代文言文的常用虚词与词性分析古代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方面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其中,虚词作为古代文言文中的一类常用词汇,具有重要的语法和修辞作用。
本文将对古代文言文常用虚词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词性和用法。
一、助词1. "之":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助词之一,多用于名词或代词后,起连接或修饰作用。
如:“百步穿杨之箭”,其中的“之”起到连接“百步穿杨”和“箭”的作用,使两者形成修饰关系。
2. "乎":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疑问助词,用于句末,用于构成疑问句或表示反问、感叹等语气。
如:“夫人何足贵乎?”中的“乎”表示反问。
3. "者":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助词,表示动作的行为者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等。
如:“吾闻君子之言,其言也信。
”中的“者”表示行为者。
4. "所":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助词,用于名词或代词前,用来引导宾语从句。
如:“有所作为”中的“所”引导宾语从句。
5. "乃":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连词,用于句首,表示因果关系、转折等。
如:“乃知天下之善人不敢言也。
”中的“乃”表示因果关系。
二、副词1. "其":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用于名词或代词前,表示所指代事物的属性或特征。
如:“其德如此”中的“其”表示指代前面提到的事物。
2. "尚":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表示程度较轻,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稍稍、略微的意思。
如:“尚能堪之”。
表示能够勉强应付。
3. "甚":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表示程度较高,用于动词、形容词前,表示非常、十分的意思。
如:“甚是美好”中的“甚”表示非常。
4. "皆":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表示全部、所有。
如:“皆大欢喜”中的“皆”表示全部人都欢喜。
5. "若":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表示条件、假设或比拟。
文言文虚词的概念
文言文虚词的概念:
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
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知识拓展:
文言文中的实词是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什么是虚词虚词是一类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其意义较为模糊,经常用来表达一种关系、语气或做结构衔接等功能。
文言文中的虚词有很多种类,其中包括了一些常用的虚词,本文将对其中的18个常见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虚词的分类文言文中的虚词可以按照其功能和用法进行分类。
常见的虚词包括连词、副词、介词等。
连词1.而: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
2.兮: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啊”等语气助词。
3.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就”等词。
4.又:表示递进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并且”。
副词5.甚:用来加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十分”。
6.其:用来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或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他”。
7.皆:表示全体,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全”。
8.未:表示尚未进行的动作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还没有”、“尚未”。
介词9.以:表示手段、方式、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以便”、“为了”。
10.为: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因为”。
11.以至:表示程度或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至于”、“以致”。
12.以及: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以及”。
13.之:用来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14.之乎者也:用来引述他人的话或观点,表示说话者对他人言论的复述、叙述和引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据说”、“众所周知”。
15.乎: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
16.焉:用来表示处所、位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在那里”。
17.自:表示主体的自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自己”、“本身”。
18.至:表示程度、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到”、“直至”。
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下面将对每个虚词进行具体的用法解释,并给出相应的例句。
古代汉语虚词总结
古代汉语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Y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 | 继续了)I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 I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Y 云梯之械(这样的)。
I l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 .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弋代物:问其.主] [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I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C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W (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1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J 者「代词 「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 I 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 -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 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 -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 不算是国家呢?)所C 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I “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都是不定代词〔 或J 或曰 (有人说 )w I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 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 “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都有副词用法 •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一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 f “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 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 善莫大焉.(于之)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 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L "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读者(所读的书) 所仰望而终身也 吾先子所畏也 欲以所事孔子,事之焉 L都是合音词 诸丿于疋 语气词用法:“ —亠 ” a 于之 ,“之乎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古汉语虚词通义
古汉语虚词通义
古汉语中的虚词是指在语法上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修饰、衬托等作用的词语。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的使用非常灵活,有时候一个虚词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和意义,这就是所谓的“虚词通义”。
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虚词包括“之”、“者”、“乎”、“而”、“也”、“乃”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有时候表示关系、有时候表示修饰、有时候表示语气等等。
比如,“之”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表示所属关系,也可以表示宾语,甚至可以表示动作的结果。
类似地,“者”可以表示主语,也可以表示宾语,还可以表示引述等等。
这些虚词的多义性使古代汉语的语法非常灵活,同时也增加了古文阅读的难度。
虚词通义的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古代汉语中,同时也存在于其他古代语言中。
例如,古希腊语中的虚词“τοῦ”可以表示属格、宾格、代词等多种不同的用法,而且还可以用于不同的句型和结构中。
这些虚词的多义性和灵活性,为古代语言的研究和阅读增添了
不少困难,但也正是这种多义性和灵活性,使古代语言如此丰富多彩、充满魅力。
在学习古代汉语时,了解虚词通义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掌握了虚词的多种用法和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经典,从而更好地领会古人的思想和智慧。
因此,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词义和语法规则,更需要注重虚词的多义性和灵活运用,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古代汉语的魅力。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虚词,是语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语言中没有具体意义,但在语句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或者用来表达语句的语气、情感、关系等功能的词。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的使用相对较多,具有丰富的种类和用法。
本文将对古代虚词的种类、用法及例句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古代虚词的种类1.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者情感的词,可以在句子中起到调整语气或者表达感情的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气词有“吗、呢、罢、乎、矣、哉、耳、也、兮、矣”等。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阅微草堂笔记》)“而心中徘徊矣!”(《庄子·逍遥游》)2. 关联词关联词是用来连接词语、词组或者句子的词,用来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转折、对比等。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关联词有“之、于、乃、者、所以、其、而、以、乎、则”等。
例如:“李白作诗,善庆‘天门中断楚江开’,伯量‘宝剑霍霍向湖心’,……”(《文心雕龙·后序》)“一言而不合,懭然而归。
”(《庄子·齐物论》)3. 助词助词是用来表示句子的语法成分、功能和作用的词,用来帮助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助词有“的、之、乎、者、所、所以、以、以及、尔、也、啻”等。
例如:“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卷耳》)“我且偷生,生发不禁。
”(《后赤壁赋》)4. 离合词离合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来表示句子疑问、否定、感叹等语气的词语。
常见的离合词有“未、仍、故、却、邈、荏、恶、庶、麋、亦”等。
例如:“我视其人,未有不喜者。
”(《韩非子·解老》)“将登华屋,故暂盘桓。
”(《吕氏春秋》)以上就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虚词种类,这些虚词在古文阅读中经常出现,了解这些虚词的种类及用法对于古代诗文的理解和赏析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古代虚词的用法古代虚词的用法多种多样,不仅有语气词用来表示语气,还有关联词用来连接句子成分,助词用来表示句子的功能和作用,离合词用来表示语气的疑问、否定、感叹等。
18个文言虚词详解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详解《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而;二、何;三、乎;四、乃;五、其;六、且;七、若;八、所;九、为;十、焉;十一、也;十二、以;十三、因;十四、于;十五、与;十六、则;十七、者;十八、之。
一、而(一)连词基本认知:“而”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连词,它包括各种语法、逻辑的关系,如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修饰、目的等。
所谓连词,就是连接上下文并且表示某种关系的虚词。
⑴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又,或不译。
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刺秦王》)并列关系的特点是,连词两侧的词语原则上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⑵表承接(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然后。
表承接关系的前后两件事,逻辑上联系比较紧密,时间上有先后关系。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②余闻而愈悲(《狱中杂记》)③(秦)灭滑而还(《崤之战》)④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⑶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还。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⑷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可是、然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④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公输》)⑸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⑹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韩非子》)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⑺表修饰关系(间隔修饰语与被修饰语,即间隔状语和中心词,也可称偏正关系),可译为:地、着、来,或不译。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在古代汉语中,虚词是一类没有实际意义但对语言结构和语法有很大影响的词语。
虚词大多数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用以标明关系或修饰性质,使句子更加严谨、完整、一致、流畅。
虚词在汉语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其中有很多常用词汇,但也有些较为生僻或容易混淆。
下面我们将会一一介绍虚词的分类和用法。
一、连词类1.和:表示并列、且、一致、加入等意思。
例如:百度和谷歌都是网络搜索引擎。
2.与:主要用于文言文,表示并列、串连、转折等意思。
例如:如今臣与君俱老,老以重忆之,欣以相劝之。
3.以:表示手段、条件、方式、动作等,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以目送别,哀不自禁。
4.虽:表示转折,意为“尽管”的意思。
例如:虽然我不想去,但是我还是答应了他。
5.然: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的意思。
例如:我很想帮你,然我真的没有时间。
6.若:表示条件,意为“如果”的意思。
例如:若不是你帮我,我一定做不到。
7.既:表示同时、二者都、已经等意思。
常与“而且”连用,表示双重含义。
例如:我既喜欢运动,而且也喜欢看电影。
8.亦:表示也、同样等意思。
例如:你喜欢看书,我亦是如此。
二、助词类1.的:表示所有、修饰意义和他关系密切。
例如:这是我的书,不是你的。
2.地:表示方式、方法等。
常在副词后面使用。
例如:慢慢地走,不要着急。
3.得:表示结果、程度等意思。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他跑得非常快。
4.了:表示完成、变化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你已经考过了,不用再担心了。
5.过: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经历。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昨天我去过了你家。
6.吗:表示疑问。
例如:你是不是喜欢他?7.呢:表示提问、询问、强调等意思。
例如:你那天在哪里呢?8.罢:表示责备、劝止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别玩了,都快放学了,都该回家了罢。
三、介词类1.在:表示位置、场所、状态等。
例如:他在教室里学习。
2.中:表示处在两个、幾个当中、在一段时间里、在行为或活动中等。
例如:他站在人群中心。
古代汉语虚词概况
重点副词:稍、少、颇。
少——稍微、略微 稍——逐渐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齐大夫子尾多次受齐君封邑,
但他逐渐把土地还给了齐君。齐君认为他忠,对之更宠。) 《左传·昭公十年》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项羽本纪)
“稍”具有“稍微”之意,在唐代就有了。
蔡邕《独断》卷上:“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 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 达尊之意也。”据此,“殿下”、“阁下”、“麾 下”亦同此用法。 对一般人尊称用“先生、子、夫子、君、公、 卿、吾子、大王、足下”等。 足下:刘敬叔《异苑(yuàn)》晋文公臣下介 之推不愿封禄,隐迹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介之 推抱树不出而被烧死,仅存残木,文公拊木哀嗟, 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文公流亡国外时介之推以己 之股肉为文公充饥),俯视其屐曰:“悲于足下!” 足下敬称始于此。
很、甚 颇
稍微、略微
绛侯得释,盎(à nɡ)颇得力。(绛侯周勃能够
释放,袁盎非常有功。)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叔孙通对汉
高祖说:“我愿意略微采取古代的礼节,与秦代的礼仪杂糅 在一起来制定汉代的礼节。”) 《史记·叔孙通列传》
二、范围副词:
表动作行为或性质的范围的副词。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有道德修养啊这个人!崇
尚道德啊这个人!) 《论语·宪问》 河凶亦然。(黄河以东闹饥荒也这样 [供粮移民]。) 《孟子·梁惠王上》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思妇接到丈夫赠物,感叹: 离开我万里之遥,可他的心居然还是这样。) 《古诗十九首》
2、远指代词: 用来指代那些距离说话人较远的人或物。 主要有“彼、夫”等。作主、宾、定。译为“那”、 “那个”。 彼一时,此一时也。(那是一个时候,这又是一个时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三)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 六 ) 且
(
六
2.副词。 标志:主语+且+谓语。
)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且
(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 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 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 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怎 么样”、“怎么办”。
古代汉语虚词总结
古代汉语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代物:问其.主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所.仰望而终身也吾先子所.畏也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善莫大焉.(于之)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古代虚词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虚词知识点总结大全一、虚词的概念虚词是一种语法上的词类,它通常没有实际的意义,不具备实际的物体或抽象概念,主要用来构建句子的结构、表示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辅助性作用,能够明确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二、虚词的分类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词语,主要用来表示方位、时间、方式、原因、目的等关系。
例如,"在"、"从"、"向"等。
2.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或句子的一种词语,主要用来表示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等关系。
例如,"和"、"而"、"但是"、"因为"等。
3. 助词助词是用来表示词语之间关系的一种词语,主要用来表示时态、语气、语法等关系。
例如,"了"、"着"、"过"、"的"、"地"等。
4. 叹词叹词是用来表示情感或感叹的一种词语,主要用来表示喜怒哀乐、惊讶、祝福等情感。
例如,"哎呀"、"嗯"、"哈哈"、"诶"等。
5.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语气的一种词语,主要用来表示肯定、否定、疑问、命令等语气。
例如,"啊"、"呢"、"吧"、"呀"等。
6. 代词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的一种词语,主要用来表示人、事、物的指代或代替作用。
例如,"他"、"她"、"它"、"这"、"那"等。
7. 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的一种词语,主要用来表示程度、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
18个文言虚词
18个文言虚词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它有着丰富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语言特点。
其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却能够起到连接句子、修饰语气等作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并按照其功能进行分类。
一、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虚词1. 乃:表示肯定,相当于“是”、“就是”等。
例句:乃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2. 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是”、“不可”等。
例句:不知所以然。
3. 弗: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未”等。
例句:弗能为也。
二、表示语气的虚词4. 呼:表示感叹或祈使的语气。
例句:呼天啊,为何如此残忍!5. 哉: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
例句:人生苦短,何其哉!6. 兮: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
例句:天地之大,兮其中有我。
三、表示时间或状态的虚词7. 乎:表示疑问或强调时间。
例句:吾何时能够见到你乎?8. 矣:表示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达到。
例句:已矣乎,吾未得志也。
9. 已:表示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达到。
例句:已而言之,此事不可不慎也。
四、表示程度或方式的虚词10. 甚:表示程度,相当于“很”、“非常”等。
例句:甚矣吾师之高明!11. 夫:表示程度或方式,相当于“就是”、“正是”等。
例句:夫天地之大,万物之盈,皆由道生。
12. 乃:表示程度或方式,相当于“才”、“刚刚”等。
例句:乃闻道,始悟真谛。
五、表示转折或条件的虚词13. 然则: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等。
例句:然则,此事又有何解?14. 若:表示条件,相当于“如果”、“假如”等。
例句:若有机会,我一定会去看看。
15. 以:表示条件,相当于“用”、“以便”等。
例句: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
六、表示强调或修饰的虚词16. 乃:表示强调,相当于“正是”、“就是”等。
例句:乃此时,我才明白了真相。
17. 之:表示修饰,相当于“的”、“之”等。
例句:此乃天下第一之宝。
18. 者:表示修饰,相当于“的”、“之”等。
古代汉语虚词
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二、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②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③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④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⑤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6、【既而】不久,一会儿。
三、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②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文言文18个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归纳整理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非常广泛,而常用的虚词数量并不局限于18个。
然而,为了简化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最常见的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以下是文言文中的18个常见虚词及其基本用法的归纳:1.之:·用作代词,表示“他”、“她”、“它”或“这”、“那”。
·用作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用作动词,表示“去”、“到”等意义。
2.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处所、时间等。
·用作助词,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
3.者:·用作代词,表示“……的人”、“……的事物”。
·用作助词,表示提顿,引出下文。
4.所:·与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事物”、“所……的人”。
5.以:·用作介词,表示工具、凭借、原因等。
·用作连词,表示目的、结果等。
6.而:·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
7.则:·用作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因果等关系。
8.乃:·用作副词,表示转折、承接等关系。
9.且:·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并列、选择等关系。
·用作副词,表示暂且、将要等意义。
10.于:·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等。
11.或:·用作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者”。
·用作副词,表示有时、或许等意义。
12.虽:·用作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
13.然:·用作代词,表示“这样”、“如此”。
·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14.与:·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
·用作介词,表示对象、共同行动者等。
15.因:·用作介词,表示原因、依据等。
·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归纳。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中的“之”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1、用作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三、“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中作主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论五古汉语虚词
第一节古汉语虚词概说
一、什么叫虚词?虚词的范畴?
二、虚词的作用:具有结构句子,表达语气的作用。
刘淇《助字辨略》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
盖以文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三.古汉语虚词的研究
1.辞训式的研究;如:《说文》“乎、语之余也。
”“兮、语所稽也。
”“者,别事词也。
”“宁、愿词也。
”“乃、曳词之难也”“皆,俱词也。
”……
2.语法的方法
吕叔湘《文言虚字》;
何乐士《古汉语虚词通释》
3.虚词来源的研究
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
4.历史比较的方法
如:丁声树:释弗不;
四、掌握古汉语虚词的方法:三定: 定性【词性】、定义【语法和词汇意义】、定用【在句中的用途,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