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与结构相互作用2010

合集下载

考虑土-结构的相互作用

考虑土-结构的相互作用

考虑土摘要:当建筑物建造于比较软的地基之上,土-结构相互作用会导致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动力特性发生改变,以至于影响建筑振动的控制效果。

因此,在分析建筑振动的控制时要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

本文主要是从土-结构相互作用下不规则建筑振动的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和半主动控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论述了土-结构相互作用下不规则建筑振动的控制问题。

关键词:土-结构相互作用;振动;调频质量阻尼器;动力特性土-结构相互作用对不规则建筑振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可以减小建筑结构的自振频率、滤掉地震中的激励成份、增大高层建筑的结构阻尼。

土-结构相互作用对于建筑振动影响的好与坏主要是取决于地面运动的频率成分。

当地面运动的频率接近建筑地基频率,土-结构相互作用对于建筑振动的影响将是有害的。

对于建筑物较高地基较软的建筑,在计算结构地震位移时必须要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因为二者与频率的平方成比例。

另外,地震一旦发生,建造于土层上的建筑物的上部会受到来自于瞬时土层的地震响应将会很大。

因此,在建筑物不规则振动的分析中应充分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

本文分别从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和半主动控制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在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下不规则建筑振动的控制问题。

一、被动控制方面的分析在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下不规则建筑振动被动控制方面,主要是研究土-结构相互作用对于调频质量阻尼器性能的影响。

这里提到的调频质量阻尼器是一种由质块,弹簧与阻尼系统组成的能够通过改变结构共振性达到减震效果的装置。

许多研究表明,当地基比较软的时候调频质量阻尼器对结构的减震效果不够理想。

如果不将剪切波速作为影响因素,通过数值仿真发现,随着土质的柔软程度增加,调频质量阻尼器的减震性能将迅速降低。

也有一些研究将结构动力特性的改变归为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原因。

在研究中,将建筑上部结构理想化为一线性单自由度结构系统,并将调频质量阻尼器调谐到该结构系统基础固定频率,通过建立二者的传递函数,模拟了土-结构相互作用对调频质量阻尼器减震行为的影响。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分析基础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分析基础

1 4
0.5
1.0
1.5
a0
ωc Vs
0.24 0.20 0.16 0.12 0.08 0.04
0
f1
-f2
0.5
c
c
1.0
1.5
a0
ωc 2Vs
• 地基动力刚度有时也常用质量—弹簧—阻尼模型来进行描述, 把复数刚度K用弹簧刚度Ke和粘性阻尼Ce分开来表示,简谐 振动的平衡条件为
Ke i ωCe
K e
4Gr 1μ
Ce
3.4r 2 1μ
ρG
• 1967年Elorduy等发表了矩形刚性基础下的竖向振动 解,等同底面积的圆形基础和矩形基础位移函数f1和f2 比较接近。
f1, -f2 cc
f1, -f2 c
0.20 Q0 Gc
0.16
f1
0.12
cc
0.08 0.04
0
-f2
———— Elorduy等 矩形刚体 - - - - - - - Bycroft 圆形刚体 — — — Sung 圆形刚体
31 μ

0.8r 4 Gρ
1 μ1 BθLeabharlann KhKhs
321 μ Gr
7 8μ
Ch
18.41 μr 2
7 8μ

• 基础振动问题自1936 年Reissner提出半无 限场地上圆形刚性基 础竖向简谐振动理论 至今,已经展开了一 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 测工作,这些工作根 据研究的对象和计算 条件不同可以归纳出 为如表所示的几类。
v
PH
u
M
(2)半无限场地上圆形刚性基础竖向振动特性
Reissner将基础的竖向位移表示成复数形式(复数表示外力 与变形之间存在一个相位差,相当于阻尼作用,振动能量向 无限远处辐射所引起,因此也称之辐射阻尼或者几何阻尼。

土工实验报告

土工实验报告

土工实验报告土工实验报告一、引言土工工程是土壤力学和岩土工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土壤与结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土工实验,探索土壤的力学性质和工程应用。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验,对土壤的力学性质进行研究:1. 确定土壤的颗粒组成和颗粒分布特征;2. 测定土壤的密度和含水率;3. 研究土壤的压缩特性和固结性质。

三、实验方法1. 颗粒组成和颗粒分布特征的测定通过取样和筛分的方法,将土壤样品分为不同粒径的颗粒,并利用显微镜观察颗粒形态和组成。

2. 密度和含水率的测定采用快速湿度计测定土壤样品的含水率,然后利用密度计测定土壤的干密度和湿密度,进而计算得到土壤的相对密度和含水量。

3. 压缩特性和固结性质的研究通过压缩试验,测定土壤的压缩性和固结性。

首先对土壤样品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得到贯入阻力曲线;然后进行固结试验,测定不同固结应力下土壤的压缩指数和固结指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颗粒组成和颗粒分布特征的测定结果显示,土壤样品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颗粒组成,颗粒分布较为均匀。

2. 密度和含水率的测定结果表明,土壤的干密度为X g/cm³,湿密度为Y g/cm³,相对密度为Z%。

含水率为W%。

3. 压缩特性和固结性质的研究结果显示,土壤样品在不同固结应力下具有不同的压缩指数和固结指数。

通过绘制压缩曲线和固结曲线,可以得到土壤的压缩特性和固结性。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土工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土壤样品的颗粒组成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颗粒组成,颗粒分布较为均匀。

2. 土壤样品的密度和含水率分别为X g/cm³和Y g/cm³,相对密度为Z%,含水率为W%。

3. 土壤样品在不同固结应力下具有不同的压缩指数和固结指数,通过压缩曲线和固结曲线可以得到土壤的压缩特性和固结性。

六、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一系列土工实验,深入研究了土壤的力学性质和工程应用。

一种三维饱和土--基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方法

一种三维饱和土--基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方法

一种三维饱和土--基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方法陈少林;赵宇昕【摘要】地震波入射时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是地震工程领域的重要问题。

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以往的研究大多考虑地基土为干土情形。

而实际工程中,土体中经常充满孔隙水,土层往往是含水层或部分含水层。

孔隙水对土层的地震反应影响较大,进而影响支撑于其上的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响应。

因此,有必要考虑饱和土-基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

基于此,土体采用Biot模型,利用集中质量显式有限元方法并结合多次透射人工边界进行模拟;结构经有限元离散后,采用Newmark隐式时步积分方法进行分析,可通过ANSYS等有限元软件实现;基础假定为刚性,采用显式时步积分进行求解;土体和结构(及基础)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时间步距;通过FORTRAN程序实现了三维饱和土-基础-结构系统在地震作用下的整体分析。

从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微分方程出发可知,干土是饱和土的特殊情形,通过将流体体积模量及孔隙率置为零,可将饱和土退化到干土,从而将干土统一到饱和土的计算框架中,通过土-结构相互作用算例对此进行了验证,进一步实现了干土与饱和土混合情形时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使得问题的模拟更贴近实际工程(如考虑地下水位情形)。

通过算例对比了饱和土地基、干土地基、干土覆盖饱和土地基(考虑地下水位)情形时,土-结构相互作用对基础和结构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对基础和结构响应的影响较大。

%Analysis of soil-structure dynamic interaction subjected to seismic wave is a key problem i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In general, the soil stratum consists of two-phase saturated porous zones and single-phase viscoelastic zones due to ground water. In most cases of soil-structure dynamic interaction analysis, the soil has been assumed to be a single-phase viscoelastic medium for simplicityand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saturated porous soil case, even less to case of the viscoelastic soil layered on saturated soil. In this study,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three-dimensional saturated soil-foundation-structure dynamic interaction analysis is proposed. The unbounded saturated soil is modelled by lumped-mass explicit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transmitting boundary condition the structure is analysed through implicit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response of the rigid foundation is calculated through explicit time integration scheme. The different time steps can be chosen for the explicit and implicit integration scheme, which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fact that single-phase soil is a special case of two-phase saturated soil, the dynamic analysis of single-phase soil can be unified into the analysis of saturated soil by setting the bulk modulus of pore fluid and porosity to be zero. Thus, the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analysis for the viscoelastic soil layered on saturated soil case is realized, which can approximate the ground water table in practice. The effects of ground water on the response of foundation and structure are examined through numerical examples of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analysis for saturated soil, single-phase viscoelastic soil and the viscoelastic soil layered on saturated soil,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und water influences the structure and foundation responses greatly.【期刊名称】《力学学报》【年(卷),期】2016(048)006【总页数】10页(P1362-1371)【关键词】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饱和多孔介质;显-隐式积分方法;人工边界条件;地震响应分析【作者】陈少林;赵宇昕【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土木工程系,南京21001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土木工程系,南京2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35土-结构相互作用是地震工程领域的重要问题,以往对该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地基土为干土的情形,对地基土为饱和土情形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实际情形中,地下水位以上可视为干土,水位以下可视为饱和土,对该情形的研究更是鲜有报导.地震波输入下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一般采用子结构法[1-4]、集中参数法[5-8]和直接法[9-12].子结构法和集中参数法将土-结构相互作用问题分解为如下可独立求解的子问题:(1)自由场问题,即结构和基础不存在时土层在地震波入射时的响应问题;(2)基础的输入问题,即结构不存在时,无质量刚性基础在地震波入射时的响应问题;(3)刚性基础的动力刚度或动力柔度矩阵;(4)结构响应问题.下面仅就饱和土层自由场分析和饱和地基动力刚度研究的相关工作做一简单介绍.自 Biot[13-15]建立多孔弹性介质波的传播理论以来,Deresiewicz等[16-18]对于波在饱和土界面上的传播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平面波在自由表面、分层多孔介质界面中的反射和透射.Jocker等[19]通过推广 Thomson-Haskell传递矩阵法,以得到一种封闭形式的解析表达式,用于计算水平成层多孔介质的反射率和透射率.Rajapakse等[20]、Degrande等[21]、Liang等[22]分别给出了饱和土层和半空间的精确动力刚度矩阵,采用直接刚度法可求得饱和水平层状场地的自由场响应.李伟华等[23]采用波函数展开法,求得饱和弹性均匀半空间的自由场,进一步分析了饱和沉积谷场地对SV波的散射问题.赵宇昕等[24]采用传递矩阵法分析了成层饱和土层自由场响应,并探讨了数值结果中的非因果原因.1986年,Halpern等[25]通过对基础所覆盖的单元域上 Green函数数值积分给出了三维饱和弹性半空间表面上刚性板的动力柔度系数.Bougacha等[26]采用基础空间离散振动模态的有限元方法得到了饱和弹性土层上长条形基础和圆形基础的动力刚度.Japon等[27]应用边界元方法分析了长条形基础的动力刚度,并考虑了渗透力、附加密度、地层深度、基础刚度对基础振动的影响.陈少林等[28-29]提出了一种时域求解基础阻抗函数的方法,通过给基础输入脉冲位移,应用集中质量显示有限元方法结合局部透射人工边界,得到地基施加于基础的反力时程,然后根据阻抗函数定义,应用傅里叶变换求得基础阻抗函数.子结构法以频域内的动力刚度为基础,集中参数法通过拟合动力刚度得到参数模型,理论上都只适用于线性系统,不能考虑土体的非线性.直接法将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一并计算,可以方便考虑土体的非均匀性和非线性,但计算量一般较大,尤其是饱和土情形.梁建文等[30-31]将单相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拓展到饱和土领域[32],采用间接边界元法分析了二维线性饱和土-结构相互作用问题,分析了P-SV 波斜入射时,孔隙率、土层深度、土层与基岩间的刚度比等参数的影响.本文拟将显-隐式结合的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方法[10],推广到三维饱和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情形,采用集中质量显示有限元结合透射人工边界的方法分析饱和土体[33-35],采用隐式方法对上部结构进行分析,实现三维饱和土-基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根据干土是饱和土的特殊情形这一事实,将两者情形的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统一到饱和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框架,进而可分析考虑地下水位情形的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1.1 土体内节点运动根据Biot[1]理论,饱和弹性多孔介质运动方程可以表示为其中u和U为固液相位移矢量,D,N,Q,R为非负弹性常数,ρ11=ρ1+ρα,ρ22=ρ2+ρα,ρ12=−ρα. ρ1=(1−φ)ρs,ρ2=φρw,ρs为固相质量密度,ρw为液相质量密度,ρα为固、液两相惯性耦合质量密度,φ为孔隙率.衰减系数为流体动力黏度,k0为渗透率.从地基土中取一有限土体,采用八节点三维实体元对其进行空间离散.将土体划分成两个区域,即人工边界区和内部计算区(如图1),将土体单元节点划分为人工边界点、与基础相连的点和内节点三类.对于内点采用集中质量显式有限单元法.在人工边界上,采用多次透射公式模拟无限域的影响.对于内节点而言,对方程(1)进行有限元空间离散,得到第i个节点的固相运动方程为[33]液相运动方程为其中,和为节点i(全局编号)的固相加速度矢量和液相加速度矢量,为单元e中节点j(单元局部编号)的固相位移和速度矢量,为单元e中节点j的液相位移和速度矢量.Msi和Mwi分别表示集中在i节点上的固相和液相质量阵;是考虑固液两相互相运动所产生的单元阻尼阵的子矩阵,下标k(i)表示节点i(全局编号)在单元中对应的局部节点编号为k,即全局节点编号和单元内的局部节点编号之间的对应关系.表示单元刚度阵的子矩阵,为单元e中分配给节点i的固相载荷矢量和液相载荷矢量.N为包含节点i的单元个数,J为单元e的节点个数.此外,我们可以注意到,上述阻尼矩阵仅考虑固液两相互相运动所产生的阻尼,对固相骨架考虑瑞雷阻尼那么式(2)可修正为对内节点方程(5)和方程(3)采用中心差分与单边结合的积分格式进行时域积分.假定在p+1及其以前时刻节点i的位移矢量已知,时间离散步长用∆t表示,那么p时刻的加速度和速度可以分别表示为其中W=u,U.上式代入式(5)和式(3)可得节点i的位移递推公式1.2 土体边界节点运动对于人工边界上的节点,其运动状态可通过多次透射公式[36]进行确定其中,为边界节点0在p+1时刻的外传波位移(散射位移),N为透射阶数,二项式可表达为为由人工边界节点及内部节点的散射位移构成的列向量行向量Tn为其中上式中记号“Σ”表示对所有满足以下条件的项求和以一阶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为例,那么可知其中S=ca∆t/∆x.式(9)分别用于饱和多孔介质的固相位移和液相位移,可得到边界点在 p+1时刻的散射波场位移,加上边界点的自由场位移,即可得到边界点在p+1时刻的总位移.式(11)中的散射位移向量可通过式(7)和式(8)得到的总位移减去自由场位移得到.对于饱和成层土体的自由场计算可参见文献[24].对于上覆干土,下卧饱和土的情形,可通过满足干土和饱和土分界面上的4个应力位移连续条件,得到相应的传递矩阵.具体计算流程可参见图2.1.3 上部结构的运动对于一般情况下的结构或系统,其动力学方程均可写成在p~p+1时步的间隔∆t内,Newmark积分格式对位移、速度、加速度采用如下的假设关系式中,β和γ为积分参数.因此将式(18)代入式(17)可以得到系统p+1时刻的运动平衡方程由式(19)可以得到up+1,进而通过式(18)可得到p+1时刻速度和加速度.1.4 基础的运动刚性基础作为土体和上部结构的连接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传递结构与土体之间的作用力.其运动可由6个分量描述,即3个平动分量和3个转动分量土和结构作用在基础上的合力使基础产生刚体运动式中,MF为基础的集中质量阵,对角线元素依次为三方向质量MFx,MFy和MFz,三方向绕质心的转动惯量IFx,IFy和IFz;FS和FD分别为结构和土体作用于基础上的广义力矢量.首先考虑p时刻土体对刚性基础作用力饱和土体与基础接触任一节点k处,没有力矩的传递只有3个方向集中力的传递,这三方向集中力分别由每一时刻固液两相本构力合成因此饱和土体对刚性基础的合力可以表示为其中,m表示土体与基础接触点总数;表示节点k对基础作用力;和是土体对基础三方向的集中作用合力;是土体对基础三方向的转动合力矩;∆Xk,∆Yk和∆Zk是节点k对基础质心的相对坐标;矩阵A是一几何转换矩阵,代表土体接触点或结构接触点和基础质心的相对坐标关系.其次考虑p时刻结构对刚性基础作用力类似于上述的方法,对于任一结构与基础接触节点i处,上部结构对基础作用力可表示为可通过ANSYS分析得到各点反力值因此上部结构对刚性基础的合力可以表示为其中,n表示结构与基础接触点总数;和是结构对基础三方向的集中作用合力;和是结构对基础三方向的转动合力矩.得到p时刻作用力FD与FS后,对式(20)采用中心差分格式积分,可得通过刚性基础位移可得到与其接触的土体点或结构点的位移1.5 饱和土-基础-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流程上面对饱和土-基础-结构相互作用分析的各个部分计算方法做了详细阐述,下面简述其基本分析步骤.假定p及以前时刻土体、基础与结构位移已知,计算p+1时刻各点的位移,基本步骤可以可描述如下:(1)采用集中质量显式有限元的方法,由式(7)和式(8)得到饱和土体内节点固、液相位移;(2)利用多次透射式(9)和自由场位移得到饱和土体人工边界节点的固、液相位移;(3)根据式(29)得到基础整体位移,进而由式(30)得到与刚性基础相连土体节点位移以及结构节点位移;(4)得到与基础相联的结构节点位移后,将该位移作为结构约束,根据式(19)可得到结构各点位移,进一步可得到该时刻结构对基础的作用力;(5)重复执行步骤(1)~(4),即可得到饱和土-基础-结构体系在各时刻的动力反应. 根据上述原理,通过编制相应的FORTRAN程序实现了地震波入射时饱和土-基础-结构相互作用分析.其中结构可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通过FORTRAN调用ANSYS实现饱和土-基础-结构系统的整体分析.当流体体积模量Kf以及孔隙率φ均置为零时,饱和土退化为干土[29].下面采用如下模型对上述退化进行数值验证.上部结构通过 ANSYS进行分析,采用悬臂梁模型,截面尺寸0.1m×0.1m,梁高2m,密度2500kg/m3,弹性模量3.00GPa,泊松比0.2,阻尼比0.05,剪切波速707m/s,一阶振型周期0.226s.刚性基础尺寸6m×6m×4m,密度2500kg/m3.考虑表1中前两类地基土,输入相同的单位脉冲SV波:时间步距dt=0.0002s,脉冲宽度t0=0.15s,步数n=1013(见图 3).土体划分单元尺寸均为1m×1m×1m,满足波动模拟精度要求.结构隐式分析的时间步距dT=0.002s,即FORTRAN每10步对ANSYS执行一次调用.图4和图5分别给出了基础和结构顶部的位移.实线为干土情形的结果,虚线为饱和土退化情形的结果,两者完全吻合.因此,地基土为干土情形的土-基础-结构相互作用分析可纳入到饱和土-基础-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框架,进而可以分析考虑地下水位的干土覆盖饱和土情形的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另外,结构在基础有效输入为零后(因为结构柔且小,不足以带动基础做相应运动)做有阻尼的自由振动,其周期正好为结构一阶振型周期0.226s.实际工程中,地下水位位于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若直接考虑为干土或饱和土并不合适.以下就地震波入射时土-基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比较地基土分别为干土情形、饱和土情形、干土覆盖饱和土情形对基础和结构响应的影响.仍采用悬臂梁结构及刚性基础,首先考虑地基土为表1中的3号、4号、5号的情形,分别称为CASE1,CASE2,CASE3.其中,3号为饱和土,4号为具有与3号饱和土相同剪切波速和密度的干土,在工程中,常常对饱和土进行如此简化;5号为干土,具有与3号饱和土相同的骨架剪切波速和固相密度.最后考虑由上覆4m厚的5号干土,下卧14m厚的3号饱和土所组成的地基土,这种场地描述了当地下水位为4m时的情况,称其为CASE4.图6(a)和图6(b)分别为以上4种地基土情形时基础的位移时程和频谱.图7(a)和图7(b)为结构顶点的位移时程和频谱,为了比较,图中同时给出了不考虑土结相互作用情形时的结果.由图可知,就本文算例而言,若通过两种干土模型(CASE2,CASE3)代替饱和土模型(CASE1)进行分析,基础与结构的位移均将偏小.由于CASE3中的干土剪切波速更大,其到时也比CASE1与CASE2的情况要早.CASE4与前3种情况相比,基础与结构的位移都有较大幅度减小,并不是介于干土和饱和土情形的结果之间,表明一定深度的地下水位对基础和结构响应的影响较大.不考虑土结相互作用时,脉冲位移从结构底部输入,到时较其他情形早(见图7(a)),最大位移与饱和土-结构相互作用情形CASE1相当,但要大于其他情形(CASE2~CASE4).自由振动阶段的位移幅值小于CASE1,大于其余情形.另外,由图7可知,由于结构柔且小,在脉冲输入结束后,结构独自做有阻尼的自由振动(此时基础反应很小),此时土-结构相互作用影响较小,与土体情形基本无关,其周期均为结构一阶振型周期0.226s.土体中的孔隙水将影响土体的地震反应,进而影响支撑其上的基础和结构的响应,为此,本文发展了一种饱和土-基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的高效方法,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集中质量显式有限元方法结合多次透射人工边界模拟半无限饱和土体,利用隐式积分方法分析上部结构,实现了地震波输入时饱和土-基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高效分析.(2)通过将流体体积模量Kf,孔隙率φ置为零,将干土统一到饱和土计算框架,通过算例验证了这一方案,并实现了地基为干土覆盖饱和土情形的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3)对比了饱和土地基、干土地基、干土覆盖饱和土地基(考虑地下水位)情形时,土-结构相互作用对基础和结构响应的影响,算例表明,地下水位对基础和结构响应的影响较大.【相关文献】1 Luco JE.Dynamic interaction of a shear wall with the soil.J Eng Mech DivASCE,1969,95:333-3462 Kobori T,Minai R,Shinozaki Y.Vibration of a rigid circular disc on an elastic half-space subjected to plane waves.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1973,(21):108-1193 Guin J,Banerjee P K.Coupled soil-pile-structure interaction analysis under seismic excitation.J Struct Eng Div ASCE,1998,124(4): 434-4444 宋亚新,蒋通,楼梦麟.桩基-非线性框剪结构相互作用体系(下)-相互作用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0,20(1):48-55(Song Yaxin,Jiang Tong,Lou Menglin.Pile-nonlinearframe-wall interaction systems.Part II:effects of interaction on seismic responses of structures.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00,20(1):48-55(in Chinese))5 Wolf JP.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analysis in time domain.NJ: Prentice Hall,Englewood Cliffs,1988:11-356 Jean WY,Lin TW,Penzien J.System parameters of soil foundations for time domain dynamic analysis.Earthq.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1990,19(4):541-5537 王有为,王开顺.建筑物-桩-土相互作用地震反应分析的研究.建筑结构学报,1985,6(5):64-73(Wang Youwei,Wang Kaishun. Research on earthquake response analysis of building structure-pilesoil interaction.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1985,6(5):64-73 (in Chinese)) 8 李永梅,孙国富,王松涛等.桩-土-杆系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建筑结构学报,2002,23(1):75-81(Li Yongmei,Sun Guofu,Wang Songtao,et al.Dynamic interaction of pile-soil-frame structure.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2002,23(1):75-81(in Chinese))9 刘晶波,吕彦东.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分析的一种直接方法.土木工程学报,1998,31(3):55-64(Liu Jingbo,Lu Yandong. A direct method for analysis of dynamic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1998,31(3):55-64(in Chinese))10 陈少林,唐敢,刘启方等.三维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一种时域直接分析方法.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30(2):24-31(Chen Shaolin,Tang Gan,Liu Qifang,et al.A direct time-domain method for analysis of three-dimensional soil-structure dynamic interaction. Jou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0, 30(2):24-31(in Chinese))11 杨笑梅,郭达文,杨柏坡.三维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分析的两步时域显式波动有限元过程.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 31(4):9-17(Yang Xiaomei,Guo Dawen,Yang Baipo.A two-step explicit finit element method in time domain for 3D dynamic SSI analysis.Jou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1,31(4):9-17(in Chinese))12 姜忻良,张海顺.土-结构非线性相互作用混合约束模态实施方法.振动与冲击,2015,34(6):52-56(Jiang Xinliang,Zhang Haishun. Mixed constraint modal method for nonlinear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2015,34(6): 52-56(in Chinese))13 Biot MA.Theory of propagation of elastic waves in a fluid-saturate porous solid.Acoust Soc Am,1956,28:168-19114 Biot MA,Willis DG.The elastic coefficients of the theory of consolidation.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1957,24:594-60115 Biot MA.Mechanics of deformation and acoustic propagation in porous media.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1962,33(4):1482-149816 Deresiewicz H,Rice JT.The effect of boundaries on wave propagation in a liquid-fille porous solid:III.Reflectio of plane waves at a free plane boundary(general case).Bull Seism Soc Am,1962,52(3): 595-62517 Deresiewicz H,Rice JT.The effect of boundaries on wave propagation in a liquid-fille porous solid:V.Transmission across a plane interface.Bull Seism Soc Am,1964,54(1):409-41618 Deresiewicz H,Levy A.The effect of boundaries on wave propagation in a liquid-filleporous solid:X.Transmission through a stratifie medium.Bull Seism SocAm,1967,57(3):381-39119 Jocker J,Smeulders D,Drijkoningen G,et al.Matrix propagator method for layered porous media:analytical expressions and stability criteria.Geophysics,2004,69(4):1071-108120 Rajapakse RKND,Senjuntichai T.Dynamic response of a multilayered poroelastic medium.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e Dynamic,1995,24(5):703-72221 Degrande G,Roeck G,Broeck P,et al.Wave propagation in layered dry,saturated and unsaturated poroelastic media.Int J Solids Structures,1998,35(34-35):4753-477822 Liang JW,You HB.Dynamic stiffness matrix of a poroelastic multilayered site and its Green’s functions.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04,3(2):273-282 23 李伟华,赵成刚.饱和土沉积谷场地对平面SV波的散射问题的解析解.地球物理学报,2004,47(5):911-919(Li Weihua,Zhao Chenggang.Scattering of Plane SV waves by circular-arc alluvial valleys with saturated soil deposits.Chinese J Geophys,2004,47(5): 911-919(in Chinese))24 赵宇昕,陈少林.关于传递矩阵法分析饱和成层介质响应问题的讨论.力学学报,2016,48(5):1145-1158(Zhao Yuxin,Chen Shaolin.Discussion on the matrix propagator method to analyze the response of saturated layered media.Chines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2016,48(5):1145-1158(in Chinese))25 Halpern MR,Christiano P.Steady-state harmonic response of a rigid plate bearing on a liquid-saturated poroelastic half-space.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1986,14:439-45426 Bougacha SJ,Roesset M,Tassoulas JL.Dynamic stiffness of foundation on flui fille poroelastic stratum.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echanics,ASCE,1993,119(8):1649-1662 27 Japon BR,Gallego R,Dominguez J.Dynamic stiffness of foundations on saturated poroelastic soils.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echanics,ASCE,1997,123(11):1121-112928 陈少林,甄澄.饱和地基上基础动力阻抗函数的一种分析方法.力学学报,2012,44(2):393-400(Chen Shaolin,Zhen Cheng.Dynamic impedance of foundation on saturated poroelastic soil.Chines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2012,44(2): 393-400(in Chinese))29 陈少林,甄澄.下卧饱和半空间粘弹性土层上基础阻抗函数的分析.振动工程学报,2012,25(4):446-452(Chen Shaolin,Zhen Cheng.Dynamic impedance of foundations on viscoelastic stratum and saturated elastic half-space.Journal of Vibration Engineering, 2012,25(4):446-452(inChinese))30 Liang JW,Fu J,Todorovska MI,et al.Effects of the sit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n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I):incident SH waves.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Engineering,2013,44:27-3731 Liang JW,Fu J,Todorovska MI,et al.Effects of the sit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n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II):incident P and SV waves.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2013,51:58-7632 Liang JW,Fu J,Todorovska MI,et al.In-plane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in layered,fluid-saturated poroelastic half-space I:Structuralresponse.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2016,81: 84-11133 陈少林,廖振鹏,陈进.两相介质近场波动模拟的一种解耦有限元方法.地球物理学报,2005,48(4):909-917(Chen Shaolin,Liao Zhenpeng,Chen Jin.A decoupling FEM for simulating near-fiel wave motions in two-phase media.Chinese J Geophys,2005,84(4):909-917(in Chinese))34 赵成刚,王进廷,史培新等.流体饱和两相多孔介质动力反应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法.岩土工程学报,2001,23(2):178-182(Zhao Chenggang,Wang Jinting,Shi Peixin,et al.Dynamic analysis of fluid-saturate porous media by using explicit finit element method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01,23(2):178-182 (in Chinese))35 王进廷,杜修力,赵成刚.液固两相饱和介质动力分析的一种显式有限元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8):1199-1204 (Wang Jinting,Du Xiuli,Zhao Chenggang.An explicit finit element method for dynamic analysis of fluid-saturate porous media.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2,21(8): 1199-1204(in Chinese))36 廖振鹏.工程波动理论导论(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298(LiaoZhenpeng.Introduction to Wave Motion Theories in Engineering(2nd Edn).Beijing:Science Press,2002.1-298(in Chinese))。

土与基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饱和弹性半空间理论

土与基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饱和弹性半空间理论

土与基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饱和弹性半空间理论土与基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饱和弹性半空间理论引言:土与基础结构的相互作用是土力学和地震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在地震和其他动力荷载作用下,土体的动态特性对基础结构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土与基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饱和弹性半空间理论,该理论基于弹性连续体力学和Biot动力响应理论,并考虑了饱和土的非均匀渗流效应。

1. 土弹性力学基础土体是一种多孔介质,具有弹性和连续性。

土体的弹性性质可以通过与岩石和金属类似的弹性力学理论来描述。

弹性体在受力时产生应变,并且当撤离力时能够完全恢复到无应变状态。

土体的弹性性质是通过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来表征。

弹性模量是土体在单位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应变,泊松比是侧向收缩应变与轴向应变之比。

2. 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Biot理论Biot理论是描述多孔弹性体动力响应的重要理论。

Biot理论考虑了土体的质量,弹性性质和渗流特性,并基于弹性连续体力学和一组渗流方程,提供了解析土体动力响应的框架。

该理论考虑了土体的质量能量平衡、线弹性力学和物质平衡方程。

3. 饱和弹性半空间模型饱和弹性半空间模型是一种简化的土体模型,它可以有效地描述土与基础结构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

半空间指的是没有边界的无限土体模型。

饱和弹性半空间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土体是均匀饱和、各向同性、弹性均一的介质,且无边界限制。

4. 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方法饱和弹性半空间模型可以通过数值方法进行分析,例如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法。

数值方法可以建立基于弹性理论和Biot动力响应理论的土体和结构的数学模型,通过求解模型的运动方程和边界条件来预测土体和结构的动力响应。

5. 非均匀渗流效应的考虑饱和土体中的渗流对土体的动力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渗流,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强度会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土体弹性模量和阻尼特性。

非均匀渗流效应的考虑可以通过将渗流过程纳入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中的渗流方程来完成。

地震作用下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接触效应研究

地震作用下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接触效应研究
大量 的试验 和理论 分析 发现 , 在地震 作用下 , 地 基和 结构之 间会 发生相 互作用 。抗 震规 范规定考 虑 相互 作用 的 结 构 , 力 和层 间位 移 可 以 进 行 折 减 。 剪
本 文利 用 M R A C程 序 的 接触 单 元 实 现 土 体 与
结构 接触 界面上 的状态 非线性 模拟 。交界 面处 的土 表 面作为 接触 面 , 而将结 构 ( 基 础 ) 或 表面 作 为 目标
面 , 交 界 面 的 土 表 面形 成 接 触 单 元 、 构 ( 基 在 结 或
础) 表面上 形 成 目标 单 元 , 后 通 过 相 同 的实 常 数 然
但进 一 步 表 明 , 虑 土一结 构 动力 相 互作 用 后 只考 考
虑第 一振型作 用 时有 规 范 规 定 的相 近 的折 减 规 律 , 但计 入高振 型 的影响 时结构顶 部几 层水平 地震作 用 有 时不仅 不会 折减 , 而 有 增 大 的现 象 。在 强烈 地 反 震作 用下 , 构 和基础 相邻 的地基会 进入 塑性状 态 , 结 而结 构 和地基接 触面上 可能 会发 生提离 、 滑移 现象 ,
第3 5卷 , 2期 第
2 0 1 0 年 4 月
公 路 工 程
H ih y En i e rn g wa g n e i g
Vo . 5.No 2 13 .
Apr. ,20 10
地 震 作 用 下 土 一结 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相 互 作 用 的 接 触 效 应 研 究
[ 献标 识码 】B 文
[ 章 编 号 ]17 — 60 2 1 )2 0 3 — 2 文 64 0 1 (0 0 0 — 18 0
The Co a tEfe tRe e r h o o lsr c u e I t r c i n Un e nt c i c s a c n S i. t u t r n e a to d r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导论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导论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是土木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涉及到土壤和结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结构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和分析方法。

一、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是指土壤和结构物在地震、风载等外部荷载作用下的相互作用过程。

土壤作为结构物的基础,承受着结构物的重力和外部荷载,并通过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传递给结构。

而结构物则通过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受到土壤的约束和支撑。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 土壤的动力特性:土壤是一种具有非线性、随机性和时变性的材料,其动力特性包括刚度、阻尼和质量等。

这些特性直接影响着土壤对结构物的约束和支撑能力。

2. 结构物的动力响应:结构物在地震、风载等外部荷载作用下会发生振动,其动力响应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

结构物的动力响应受到土壤的约束和支撑作用,而土壤的动力特性则影响着结构物的振动特性。

3. 土-结构相互作用:土壤和结构物通过接触面的摩擦力、剪切力和支撑力等相互作用,传递结构物的振动能量,并通过共振、反射和散射等机制影响结构物的动力响应。

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导致了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影响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因素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性质、结构物特性、荷载条件和基础形式等。

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的介绍:1. 土壤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力学特性和动力特性等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约束和支撑能力。

土壤的密实度、含水量、颗粒大小和土层结构等因素都会对土-结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

2. 结构物特性:结构物的刚度、阻尼和质量等特性决定了其动力响应的特点。

结构物的形式、材料和构造等因素也会对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造成影响。

3. 荷载条件:地震、风载、暴雨等外部荷载是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主要驱动力。

荷载的大小、方向和频率等对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至关重要。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计算中,通常是将上部结构、地基和基础三者分开来考虑,作为彼此离散的独立结构单元进行静力平衡分析计算。

在上部结构的设计计算中,不考虑基础刚度的影响;而在设计基础时,也未考虑上部结构的刚度,只计算作用在基础顶面的荷载;在验算地基承载力和进行地基沉降计算时,亦忽略了基础的刚度,而将基底反力简化为直线分布,并视其为柔性荷载,反向施加于地基。

这种设计方法在50年前大型、高层建筑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可以说是适用的。

但随着高层、大型、复杂建筑的修建,地基相对上部结构来说相互柔性,因而,地基刚性的假设不再成立,在设计结构时,就必须考虑地基与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问题,把二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耦合分析。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理论研究已经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分为静相互作用和动相互作用。

土与结构静力相互作用理论主要有:Meyerhof G G博士提出估算框架等效刚度的公式以考虑共同作用,在计算箱型基础土与结构共同作用时,按箱基抗弯刚度与上部框架结构考虑柱影响的有效刚度比例来分配总弯矩。

Cheung Y K应用有限元研究地基基础的共同作用,为共同作用的发展提出了另一发展方向。

Haddain M J利用子结构分析方法研究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为利用有限元分析高层建筑结构打下基础。

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理论:Lsymer和Richart 提出了解决土与结构动力共同作用的集中参数法,为解决土与结构动力共同作用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Paramelee 率先对土和结构系统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力学模型:将地基理想化为半无限空间,上部结构理想化为带刚性底板的单自由度刚架,其刚性底板搁置在地基土表面。

这一力学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土与结构动力共同作用的研究进入深化阶段。

Chopra ,Perumalswami 在分析大坝与基础在地震作用下的共同作用时提出了子结构法,使当时的数值计算分析方法能够在复杂体系中得以有效应用。

土-结相互作用(SSI)

土-结相互作用(SSI)

上部结构
图 ( c) 能够完全考虑地基土层与 上部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为在这个体系中, 将地基土层 与上部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了。
土层
输入 基岩 (c)考虑土-结相互作用
动力相互作用
静 力 土 — 结 相 互 作 用 运 动 动 力 惯 性 如由上部结构-桩筏基-土构成的体系, 考 虑桩侧土的摩擦力、筏板底面土体的弹 性支承力对抵抗竖向静荷载的贡献问题 属静力相互作用问题。
有限元模型
模型3
子结构模型
该方法将上部结构与地基在基础面处分为两个子结 构, 分别研究其反应, 利用边界连续条件将两个子结 构在它们的接触面处联系起来。 早期对土- 结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大多采用此法, 目前该方法已能应用于三维地震动输入下的结构 地震反应分析。
子结构模型
子结构模型在频域可方便地用于阻抗函数法, 处理 有限元模型 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在时域可用于线性和非线性地 震反应分析。该方法可节省一半的计算机内存空间, 计算速度较前述有限元法明显提高。但其输入数据 准备工作量仍较大。
第三阶段:深化发展阶段
近年来,非线性分析已经成为研究的主流方向,在继续 进行各种理论分析方法研究的同时,模型试验研究和原 型测试的分析研究也日益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并有可 能成为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的新一轮热点。
发展趋势
(1) 计算模型的深入研究
(2)非线性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
(3)大比例尺模型的现场试验的强震观测
有限元模型
上部结构为梁元组成的框架, 质量集中在各个节点。 结构下地基土部分采用平面应变单元, 其左右两侧 用能量传递边界反应地震能量向自由场地的逸散 效果; 面外用附加粘性边界模拟场地土的三次元效 果, 地面为刚性边界。 地震动可在自由场地任一深度处输入。将土单元 底部边界改用粘性边界( 日本: 奥田光男、T. K. Udaka、多田和美等) 可减少土层计算深度, 节省 计算单元。该模型适用于复杂的结构形式和场地 条件, 有利于处理不规则的场问题及非线性问题, 且有较好的解的稳定性和收敛性。但要求计算机 的容量大,消耗机时多, 输入数据准备工作量大。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土与结构相互作用是土木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建筑物、桥梁、隧道等工程中,土体是承受和传递荷载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了解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规律,对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是土体的变形和应力状态会对结构产生影响,而结构的荷载又会对土体产生影响。

因此,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的力学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土与结构相互作用中,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土体的密度、孔隙度、含水量、压缩性、剪切性等。

这些性质会影响土体的变形和应力状态,从而影响结构的受力情况。

例如,在地基工程中,土体的压缩性和剪切性会影响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从而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

另外,结构的力学性质也是土与结构相互作用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结构的力学性质包括结构的刚度、强度、稳定性等。

这些性质会影响结构的变形和应力状态,从而影响土体的受力情况。

例如,在桥梁工程中,桥梁的刚度和强度会影响桥梁的变形和应力状态,从而影响桥墩和桥面板对土体的荷载分配。

在土与结构相互作用中,还需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土体和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土体对结构的支撑作用、结构对土体的约束作用、土体和结构之间的摩擦作用等。

这些相互作用会影响土体和结构的变形和应力状态,从而影响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了研究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规律,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数值模拟。

实验可以通过模拟实际工程中的荷载和变形情况,来研究土体和结构的相互作用。

数值模拟可以通过建立土体和结构的数学模型,来模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研究可以为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之,土与结构相互作用是土木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了解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规律,可以为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的力学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方法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方法

0.引言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最早大约于20世纪30年代从机械基础振动问题的研究开始的,特别是在50年代以来,大型核电站、大型水坝、大型桥涵、海洋结构、地下工程、地铁以及超高层建筑等重大工程相继修建,与以往的建筑结构物相比较。

这类建筑则具有刚度、重量、跨度都很大而地基则往往相对比较柔性的特点。

这时刚性地基假设已经不再合理,必须计入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Interactio n)的影响。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得到广泛关注的课题,主要包括波动场地地基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和局部动力源(振源)下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两类。

研究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方法可以概括为:理论方法、原型测量和室内试验三类,具体分析方法如下图所示。

图1研究方法一览表1.理论研究方法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按求解域可分为频域法、时域法以及时频混合法。

按结构系统可分为整体分析法和子结构法两种。

按求解方法可分为解析方法、数值方法、数值—解析结合法以及集中参数法四种。

集中参数法是将结构物地下部分的土体换算成等价的弹簧—质量—阻尼体系,上部结构离散化为由弹性杆串联的多个质量的弹性结构。

集中参数模型概念清晰、应用简便,但该方法较粗糙,在考虑非均匀、非线性或地形变化较大的复杂地基时变得不再适用。

由于解析方法要求简单规则的边界条件及均匀(或简单层状)的介质特性,当上部结构、基础以及地形地质条件较复杂时,所能解决的问题就非常有限,有时候求解时还会涉及到收敛性和稳定性的问题,因而数值法和数值—解析结合法成为研究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时广泛应用的手段。

目前,用于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的数值法或半解析数值法有有限元法、边界元法、有限差分法、离散元法、无限元法以及杂交混合法等。

(1)有限元法。

有限元法可以较真实地模拟地基与结构的力学性能,处理各种复杂的几何形状和荷载,能够考虑结构周围土体变形及加速度沿土剖面的变化,适当地考虑土的非线性特点,可以计算邻近结构的影响。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土壤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自然资源,它不仅承载着植物的生长,还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农田和建筑基础。

土壤与建筑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它关系着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土壤与结构的相互作用。

一、土壤的力学性质对结构的影响土壤的力学性质是指土壤在受力时的变形和承载能力。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质,这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土壤的压缩性对结构的影响非常明显。

当建筑物施加在土壤上的荷载超过土壤的承载能力时,土壤会发生压缩变形。

这种变形会导致建筑物沉降或倾斜,甚至造成结构的破坏。

因此,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必须充分考虑土壤的压缩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小土壤的压缩变形。

土壤的剪切性对结构的稳定性也有重要影响。

土壤在受到剪切力时,会发生剪切变形。

当土壤的剪切强度不足以抵抗剪切力时,土壤会发生剪切破坏,导致结构的倒塌。

因此,在设计建筑结构时,需要充分考虑土壤的剪切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加土壤的剪切强度。

土壤的水分对结构的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

当土壤的含水量过高时,土壤会变得松软,失去承载能力,容易发生液化现象。

而当土壤的含水量过低时,土壤会变得干燥,容易发生收缩裂缝。

因此,在设计建筑结构时,需要充分考虑土壤的水分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土壤的含水量。

二、结构的影响对土壤的变化建筑结构的施工和使用也会对土壤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会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产生影响。

例如,挖掘基坑、压实土壤等施工活动都会改变土壤的结构和组成,使土壤变得更加坚硬或松软。

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也会对土壤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高层建筑物的重力荷载会对土壤产生压力,使土壤发生压缩变形。

地下管道和地基工程的施工和使用也会对土壤的水分状况产生影响,造成土壤的湿润或干燥。

建筑物的排水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也会对土壤的水分状况产生影响。

合理的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地排除土壤中的过剩水分,保持土壤的稳定性。

粘弹性地基计算模型综述

粘弹性地基计算模型综述

粘弹性地基计算模型综述郭向龙【摘要】结合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主要应用粘弹性地基模型进行分析,重点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粘弹性地基计算模型,并分别作了阐述,对完善不同模型下粘弹性地基梁的计算方式有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0(036)032【总页数】3页(P117-119)【关键词】地基;粘弹性模型;本构方程【作者】郭向龙【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高新区管委会环保建设局,山西,太原 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41.60 引言随着我国基础建设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工程、堤坝岸坡工程、交通(路桥、港口)工程、机场等各类土建工程的基础工程,每年都要耗费巨大的材料费用,随着加工新技术、新施工工艺过程的出现和应用,在经济上、技术上都迫切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弹性地基上结构计算方法的准确、可靠、合理性。

建筑结构的基础工程设计计算,通常是将上部结构、地基和基础分开考虑,并作为彼此独立的结构单元进行分析计算。

这种常规方法对单层排架结构的上部柔性结构和地基土质较好的独立基础可以得到满意的计算结果,但是对于软弱地基和一般土质天然地基的基础采用一般常规的计算方法却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由于任何建筑物都是由上部结构、地基和基础三部分组成的,作为一个整体这几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把三者隔离开来分别设计和计算有时会与实际情况不同,必然会造成较大误差。

合理的设计计算方法是将三者作为一个彼此协调的整体,在连接点和接触满足变形协调条件下求解整个系统的内力与变形,也就是土与结构共同作用分析[1]。

目前,土—结构共同作用的研究已成为了工程中的一个热点。

这一研究内容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已在地基上梁和板的分析、高层建筑箱形基础内力计算等方面部分地应用。

但是这种共同分析的方法是相当复杂的,还有许多研究难点需要解决。

梁与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是土木工程领域一直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土—结构的相互作用分析的重要研究内容。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PPT课件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PPT课件
●地震加速度通常情况下取沿地表的两个水平分量和垂直于地表的竖向分量。 ●地震仪 :分别接受地震时地面的水平振动和垂直振动 。
21
地震波选取
●根据场地条件,通过调整实测地震波的幅值和时间尺度修正其 频谱。
地震加速度振幅的缩放:不改变频谱特性和持续时间。 地震波卓越周期调整: ●用实测地震波作为输入。 ●基于规范设计反应谱合成人工地震波。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
汶川地震记录
15
地震动输入方式: 地震动水平输入 垂直向输入
●目前规范规定垂直输入为水平输入的2/3。
16
地震动输入方式的比较
土层地震 反应分析
17
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确定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 ●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中超越概率所提供的峰值加速度。
18
地震波
纵波(P波) :速度最大最先达到。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
Duncan-Chang模型
超弹性模型
29
■每一次循环加载都有可恢复 的弹性变形和不可恢复的塑性 变形(永久变形)
■单调加载曲线是循环加载所 对应的骨干曲线。
Duncan-Chang模型 单调加载
循环加载
30
3.弹塑性模型——双曲线模型
双曲线作为土的应力应变弹塑性模型的主干线(骨干曲线)它是对称于原点 的
给出不同超越概率下的峰值加速度作为基底输入的加速度。
22
人工地震波的合成
Ⅳ类场地
Ⅲ类场地
Ⅱ类场地
Ⅰ类场地
=0.05
=0.1 =0.15
=0.20
规范中四类场地标准加速度反应谱 曲线(烈度8度,设计地震动为1组)
同一场地不同阻尼比反应谱曲线 (烈度8度,二类场地)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一、土的特性土,是构成地球地壳的一种天然物质,其特性与构造、成分以及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了解土的特性对于建筑和结构设计至关重要。

1. 土壤颗粒与孔隙土壤主要由颗粒和孔隙组成。

颗粒可以是石英、黏土、砂质等物质,其粒度大小决定了土壤的类别和性质。

孔隙则是颗粒之间的空隙,控制着土壤的透水性、渗透性等重要参数。

2. 土壤含水量与含气量土壤含水量指土壤中水分的含量。

含水量的变化会导致土壤体积的变化,进而影响土体的力学性质。

土壤含气量则指土壤中气体的含量,也对土壤的力学性质产生影响。

3. 土壤力学性质土壤力学性质包括固结性、可塑性、剪切性、抗剪强度等。

这些性质决定了土壤对外力的响应及其稳定性。

二、土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和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指土壤对结构施加力学效应,以及结构对土壤产生的影响。

这一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荷载传递结构荷载通过基础传递到土壤中,土壤承受荷载后会产生反力,进而对结构产生作用。

土壤的力学性质会影响荷载的传递过程,因此要充分了解土壤力学性质对于结构设计至关重要。

2. 土壤侧压力当建筑物或其他结构物存在于土壤中时,土壤会对结构施加侧向压力。

这种侧压力会对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

3. 土壤液化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情况下,土壤可能发生液化现象。

液化会导致土壤的强度和刚度急剧降低,从而对结构造成破坏。

4. 土体位移与沉降土壤的位移和沉降会对结构造成影响,并可能导致结构的不稳定性和损坏。

因此,在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土体位移和沉降的影响。

三、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众多,包括土壤类型、材料特性、结构形式、外部荷载等。

1. 土壤类型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质和特性,对结构产生的作用也不同。

因此,在结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土壤类型对结构的影响。

2. 材料特性结构材料的力学特性会影响结构与土壤的相互作用。

例如,弹性模量的大小会影响荷载的传递和土壤的反应。

分析土和结构相互作用的一种实用耦合方法

分析土和结构相互作用的一种实用耦合方法

分析土和结构相互作用的一种实用耦合方法古泉;彭伊;曾志弘【摘要】提出一种新的数值解与解析解耦合的理论和计算方法,研究土-结构相互作用(SSI)体系的地震动力响应。

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OpenSees模拟复杂结构的非线性行为,用等效线弹性频域内解析解模拟地基土的行为,使用时域离散递归方法将频域内的解析解转化到时域内,再通过子结构边界上力和位移的协调条件来求解。

二者之间的耦合和实时数据交流通过CS集成方法来实现。

以一个单自由度算例和一个实际工程为例,验证此方法的精度、稳定性和工程实用性,对比在考虑和不考虑SSI体系情况下结构动力响应的区别。

本文所提的耦合SSI计算方法和部分研究成果可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地震工程学报》【年(卷),期】2015(037)003【总页数】6页(P845-850)【关键词】土-结构相互作用子结构法 CS方法数值解与解析解耦合方法OpenSees 非线性地震动力响应分析【作者】古泉;彭伊;曾志弘【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52.12E-mail:**************.cn。

Key words: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substructure method; CS method; method of couplin g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solutions; OpenSees; nonlinear seismic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在地震作用下土与结构相互作用(SSI)能改变系统的固有频率和阻尼等[1],从而对结构响应产生重要的影响[2]。

基于实际工程中的观测,即使采用相同的上部结构,不同地区的土质条件差异仍会使结构的动力响应存在很大差别[3-11]。

虽然SSI普遍存在,但无法将SSI对结构的作用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12-16]。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对铁路大跨连续刚构桥地震反应的影响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对铁路大跨连续刚构桥地震反应的影响

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蒋成强(),男,年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助理工程师。

文章编号:1672-7479(2010)05-0082-03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对铁路大跨连续刚构桥地震反应的影响蒋成强(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142)In fl uence of In teraction bet ween P ile and Soil o n Anti seis m ic P erform anceof Ra ilroad Con ti nuous R igi d F ra m e Bridge w ith Large SpanJi ang Chengq i ang摘要以某铁路跨黄河连续刚构桥为研究对象,应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M I D AS ,建立了该桥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质量弹簧体系模拟基础和地基,分析了地质条件改变对该桥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的影响,所得结论可为今后大型桥梁的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大跨连续刚构桥动力特性地震反应分析中图分类号:U44823文献标识码:B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平均发生破坏性地震近千次,其中震级达7级或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十几次,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财产及生命安全[1]。

有关地基基础的震害在各次地震中都有发生,造成的破坏及其后果令人震惊。

桩基是建于软弱土层中的桥梁最常用的基础形式。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使结构的动力特性、阻尼和地震反应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自振周期延长、阻尼增加、内力及位移反应改变等[2],而忽略这种改变并不总是偏安全的。

因此,对建立在桩基上的上部结构进行抗震分析时,有必要将桩-土-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且考虑其相互作用的影响。

以某铁路跨黄河连续刚构桥为例,建立了该桥的空间有限元模型,并通过改变地质条件,研究场地土的刚度对该桥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的影响,得出了有益的结论,可供抗震设计时参考。

土结构相互作用

土结构相互作用
1000
0.757
因子可以显著地降低在这个基频上的激励,从 而相应地降低反应。
统土-计结构学
S相TA互TI作ST用ICS
3.1.2 直接包含有界土层
SSI的直接分析法:土直接表示在分析模型中,与 结构模型相结合。
缺点:有界土模型不允许在结构和土中的振动能 量传播出去,它忽略了有效阻尼机制。
适用范围:支承结构的土在非常刚性的岩石上。
地基和结构的连接:通过幅值相等但方向相 反,作用在两个子结构上的相互作用力提供。
交界面上的总运动=自由场运动+相互作用 导致的附加运动
统计学 统计学 S土TA-TIS结TI构CS
相ST互AT作IST用ICS
SSI反应的子结构分析
土体子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特性依赖于频率 相互作用分析:
——先变换到频域做地震反应分析 ——再变换回时域得到反应历程
v&&gx
t
1
2
Ai expit d
统土-计结构学
S相TA互TI作ST用ICS
3.1.1 平动激励的运动学相互影响 (续)
在任何其它 y值的运动可表示为:
v&&gx
y,t
1
2
Ai exp
i
t
y Va
d
ax
t
1 D
D 0
v&&gx
y,
t
dy
ax
t
1
2
A
i
exp
i
D
Va
i
D
Va
1
exp
it
d
统土-计结构学
S相TA互TI作ST用ICS
3.1.1 平动激励的运动学相互影响 (续)

土-结构相互作用

土-结构相互作用

土-结构相互作用土与结构相互作用,这个话题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其实它关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那些搞建筑、搞工程的人来说,更是再熟悉不过了。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土与结构之间到底有啥“爱恨情仇”。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上,脚下是坚实的土壤,头顶是蓝天白云。

这时候,如果你挖个坑,盖上房子,那么这片土壤和这座房子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叫做“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土壤和建筑物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咱们先说说土壤对结构的影响吧。

土壤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天气、时间、压力等因素发生变化。

比如说,土壤里的水分多了,它就会变软,承载力就会下降。

这时候,如果房子建在上面,地基就可能不稳,导致房子倾斜、开裂,甚至倒塌。

所以,工程师们在设计建筑时,得好好研究一下土壤的性质,看看它到底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然后再决定用什么样的基础形式,才能确保房子稳稳当当地立在那里。

反过来,建筑物对土壤也有影响。

一座大楼建起来了,它的重量可不小,会把土壤压得紧紧的。

这时候,土壤里的水分、气体就可能被挤出来,导致土壤的密度、强度发生变化。

而且,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还会产生各种振动,比如风振、地震等,这些振动也会对土壤产生影响。

所以,工程师们在设计建筑时,还得考虑建筑物对土壤的“反作用力”,看看它会不会对土壤造成破坏,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

土-结构相互作用可不只是影响建筑物的安全那么简单,它还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维护成本等方面。

比如说,如果土壤对建筑物的腐蚀作用很强,那么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就会大大缩短,维护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所以,工程师们在设计建筑时,还得考虑土壤的腐蚀性、酸碱度等因素,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防腐措施。

当然啦,土-结构相互作用这个问题也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工程师们得通过各种试验、计算、模拟等手段,才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出土壤和建筑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

而且,由于土壤和建筑物的性质都很复杂,所以这个过程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综述 (1)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综述 (1)

7 & 前言
地震时土体与结构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9 土 > 结构物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 是一个涉及到 土动力学、 结构动力学、 非线性振动理论、 地震工程学、 岩土及结构抗震工程学、 计算力学及计算机技术等众 多学科的交叉性研究课题, 也是一个涉及到非线性、 大变形、 接触面、 局部不连续等当代力学领域众多理论与 技术热点的前沿性研究课题。随着科学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实验手段的不断改进, 重大和复杂体系工程 的不断建造, 促进了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 几十年来一直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和研究。"@$B 年日本新泻地震、 "@?$ 年我国唐山地震、 "@]= 年墨西哥地震和等许多实践课题促进了这门学科的迅速发展,
!" #$%&$’%( #" &%)%*&+, #- ./"*0’+ )#’12)3&4+34&% ’"3%&*+3’#"
D-34 EFG" *H /;7A8G;IJ" ’-34 *7IJ!
( "9 +KL;<MNKIM 7O 4K7MKPFIGP;8 KIJGIKK<GIJ,.7IJQG 1IGRK<SGMT, UF;IJF;G, !###@! , VFGI;; !9 ’HT;IJ V7ISM<HPMG7I :KPF;IGSN V79 *MW, 4H;IJXF7H, ="#B=# , VFGI;)
由于现代数值计算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以及一些重大工程的相继修建, 从理论和实践中都将极大 地推动了土 , 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研究的迅速发展。
! Y 土 , 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层地震 反应分析 地震动输入方式的比较
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确定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
●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中超越概率所提供的峰值加速度。
地震波
纵波(P波) :速度最大最先达到。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 横波(S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e
一、土的本构模型
弹性恢复力,
c
阻尼力 ,

E


1


上式的解为:
E 1 ( t ) exp t E ( t ) exp t dt 0 0
t
假如土体受到周期应力作用,且初始应变为零,即
(2)地震动输入方式:
地震动基准面确定
地基边界面上的输入地震动参数
(3) 输入量值大小
●目前获得的地震动记录大都为地表记录,基岩面记录较少。 ●强震记录较少。
汶川卧龙EW向记录: 反应谱、时域峰值谱、小波变换特 征谱、幅值谱的对比
汶川地震记录
地震动输入方式: 地震动水平输入 垂直向输入 ●目前规范规定垂直输入为水平输入的2/3。
直剪试验
●混凝土墙面较光滑,滑动面沿着墙面,如图(a) ●墙面粗糙,滑动面发生在靠近墙的土体之中,如图3(b)所示 ●滑动破坏不是沿一个面,而是许多面,形成剪切破坏带。这些破坏面可能 与接触面存在一定的交角,但在宏观上,破坏区是沿着接触面的,如图3(c) 所示。
■土体与结构界面连接条件(耦合条件)对动力系统的计算结果影响较 大,必须合理处理界面问题,给出合理的接触面连接条件。 ■双曲线模型。Clough,1971 Desai本构模型,1992 殷宗泽,1994 Jesus E G模型,2003 ■接触面单元 Goodman单元 Desai薄层单元等
地震波选取
●根据场地条件,通过调整实测地震波的幅值和时间尺度修正其 频谱。
地震加速度振幅的缩放:不改变频谱特性和持续时间。
地震波卓越周期调整: ●用实测地震波作为输入。 ●基于规范设计反应谱合成人工地震波。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 给出不同超越概率下的峰值加速度作为基底输入的加速度。
人工地震波的合成
■不能反映卸载和加载的区别,不能应用于卸载、加载循环和非比例加载。
三、接触面本构模型及接触面单元
◆土与结构材料的界面上常有较大的剪应力,这是两种材料变形不一致
引起的。 ◆正确地分析接触面上的受力变形机理,剪切破坏的发展,荷载传递过 程,并在计算中正确地模拟,是十分重要的。 ◆接触面变形的研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接触面上的本构关系,尤 其是剪应力和剪切变形之间的关系;一是接触面单元,它是有限元计算中 用以模拟接触面变形的一种特殊单元。两方面的研究是互相联系的,接 触面单元是为了表达接触面上的变形,接触面变形的表示又要适应所选 用的接触面单元。 ◆破坏变形有两种形式:一是张裂,一是滑移。
( p ) E
E sin
pt p cos pt

改写为:
(t )

M 2 2
( p ) E
sin( pt )
tan
p E
M

M 2 2
( p ) E
应力应变轨迹方程
M 2 cos M
接触单元分析(Goodman单元,节理单元,无厚度单元)
两个接触面之间的弹簧承受正应力和剪应力的作用,并且接触面之间产生相对法向位移和相 对滑动(切向)位移,即

e
n s
e e
u e
u n u s

{ } k u
k n k 0
1 G max

max

G max 1 G max
b
1
ult
0 k1 p a p a
n
G
ult
max
G max
ult k 2 G max
0 p a

m
k1 , k 2 , n, m
为试验参数
pa
为大气压力

r
参考剪应变, 剪应力最大值。
G max
初始割线剪切模量
ult
ABC段:卸载——反向加载
d
G max ( d ) 1 G max ( d ) 2 ult
CDA段:反向加载
c
G max ( d ) 1 G max ( d ) 2 ult
地震动及地震动输入
地震动三要素: 地震动持续时间(s) 地震动强度特性 地震动频谱特性
东西向加速度时程(幅值2.101m/s2)
东西向加速度傅氏谱
南北向加速度时程(幅值3.417m/s2)
南北向加速度傅氏谱
●地震动输入是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研究的首要前提。包括:
(1)抗震设防水准:根据功能目标确定。
这一模型包括两个参数
G max
ult
由试验确定。
4.等价非线性粘弹性模型
试验研究表明:循环加载过程的应力幅值和应变幅值之间的关系可用双曲 线 表示。
max
max
max
max
a b
max
定义等价剪切模量为
G
得到
1 G max
a b
max

max
0
a
=0.05
Ⅳ类场地
Ⅲ类场地
=0.1
Ⅱ类场地 Ⅰ类场地
=0.15
=0.20
规范中四类场地标准加速度反应谱 曲线(烈度8度,设计地震动为1组)
同一场地不同阻尼比反应谱曲线 (烈度8度,二类场地)
本构模型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系统动力灾变全过程分析。 ■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结构工作性态分析。 ■非线性、非弹性数值分析的发展
(t )
M
sin pt
0 0
得到:
(t )
2 M 2
( p ) E
E t E sin pt p cos pt p exp
上式第三项很快衰减为零,得到稳态的应变解为:
(t )
2 M 2
2.非线弹性模型
岩土介质的线性模型一般只适用于低应力、土体不发生屈服的情况。当应 力较高时,土体将发生屈服,应力应变关系是非线性的。土体发生屈 服后,卸载路径不同于加载路径,卸载后存在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 非线性弹性模型模拟土体屈服后的非线性变形,但忽略应力路径的影 响,即加载和卸载沿同一条路径。
[ D ]
u x v y v u y x
x y xy
2、塑性理论本构模型
■直接将塑性理论应用于混凝土材料的是弹性——理想塑性本构模型,以一 维的应力应变关系表示。 ■混凝土发生破坏后应力立即降为零,不能分析混凝土在应力峰值后的强度 下降(软化)过程。 ■单轴应力应变关系。
曲线
- 曲线
二、混凝土材料本构模型
■线弹性模型 ■非线弹性模型 ■塑性理论模型
■其它力学理论类模型:粘性弹(塑)性理论、内时理论、断 裂力学、损伤力学理论等。
1、线弹性本构模型 ■线弹性模型是弹性力学的物理基础。 ■只需要给出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ν 的数值。
G E 2 (1 )
W
d

M
M
2
( )( d d )
粘性阻尼主要产生两种效应:一是使应变反应滞后于应力一个相角 差 ; 二是荷载一周往返作用消耗的能量为 W 。
●线性粘弹性岩土介质在一次往返形成的应力应变轨迹称为滞回曲线,滞 回曲线所围成的面积是粘性阻尼消耗的能量。
剪切破坏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分析系统
土体
土体材料力学特性 弹性本构关系 土体材料本构关系 非弹性本构关系 接触力学特性 接触本构关系
界面接触
土体与结构接触问题
结构
结构材料力学特性 弹性本构关系 结构材料本构关系 非弹性本构关系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系统分析涉及三大问题
地震动特性及地震动输入 本构关系(本构模型) 算法
1.线性粘弹性模型 岩土介质在动力作用下通常表现出明显的阻尼,阻尼作用使土 体中的动能消散而损耗。具有线性粘性阻尼土介质的应力应变 关系为:
e c E
为 E 土的弹性模量, 为土的粘性系数, 分别为土的应变和应变速率。 上式的应力应变关系可以表示为:
等价阻尼比确定 定义等价阻尼比 为

W 4 W
max (1 G / G max )
max , G max
通过试验确定
等价阻尼比随应变幅值变化
G 1
G max G max
G -

max
ult
max (1 G / G max )
-
G -
梁、地下结构、大型水坝等在给定输入波场,研究结构及其附近 土体的动力反应。
■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由振源出发的振动波,通过场地土层传播
输入结构体系使其振动;同时结构体系产生的惯性力如同新的振 源反过来作用于场地,引起新的地振动再作用于结构体系。
不考虑相互作用
考虑相互作用
轴向弯曲变形
横切面剪切变形
屈服条件?
f ( 1 , 2 , 3 ) c
f c
弹性本构关系
强化材料?

(理想弹塑性材料)

硬化准则(强化条件) 等向强化 随动强化 混合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