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知识观
(完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所谓“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
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应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判断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同时也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建构主义知识观的主要内容
建构主义知识观的主要内容1. 什么是建构主义?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建构主义知识观。
首先,别被“建构主义”这个名字吓到,其实它的意思挺简单的。
想象一下,你在盖房子。
建构主义就像是你用自己的材料和设计方案,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房子。
而这房子的设计和结构,不是从别处抄来的,而是你自己慢慢摸索、一步一步建起来的。
说白了,建构主义就是一种认为知识不是现成的,而是我们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建造”的观点。
1.1 知识是个人建构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一个现成的“套餐”,而是每个人自己动手“做饭”的过程。
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的脑袋里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
就像你学做一道菜,你的菜谱可能和别人不一样,因为你加了自己的独特调料。
这就是建构主义强调的个体性。
举个例子,你学数学,别人可能觉得公式是天经地义的,但对你来说,可能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思考,才能真正掌握这些公式的用法。
这种通过个人努力和思考建立的知识,就是建构主义想说的。
1.2 知识是动态发展的建构主义还强调,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
你会发现,自己以前学的东西,过一段时间可能会有新的理解。
这就像你以前觉得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就可以抵御寒冷,但随着经验的增加,你会发现原来搭配几件衣服可能更合适。
这种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动态性。
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也是随着经验的增加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
2. 学习的社交性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建构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是社交的。
我们常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学习也是一样。
建构主义认为,我们的知识建构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
就像在玩拼图时,一个人可能只能拼出一小块,但和朋友一起拼,就能看到更大的图景。
在学习过程中,和别人讨论、交流,不仅可以获得新的视角,还能在碰撞中更好地理解和巩固知识。
比如,你和朋友一起讨论数学题,可能会发现别人有更简单的解题方法,这样一来,你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2.1 通过对话建构知识在建构主义的世界里,对话是非常重要的。
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将知识视为一个个体内外的社会产品。
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核心观点包括:1) 知识是一个主观的个体构建过程;2) 知识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经验的建构而形成的;3) 知识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个体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他们通过解释和理解外界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先前经验、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解释。
因此,个体之间的互动和社会经验对于知识的建构至关重要。
建构主义知识观也认为知识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知识不是一个静态的领域,而是随着时间和经验的推移而发展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是一个主观的个体过程,每个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下构建的知识会有所不同,这使得知识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
在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中,教育被看作是一种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经历和互动机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知识观对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
首先,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自主地构建知识。
其次,教育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
此外,教育应鼓励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总的来说,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经验的建构而形成的。
知识是动态的、个体化的,不断随着个体的经验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在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下,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和互动,共同构建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发展出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和创造力。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地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师生观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姓名:徐小凤专业:学科教学(英语)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文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学评价、教师观。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学评价、教师观、学生观。
1、行为主义知识观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2、行为主义学习观学习是指某种特定行为的习得过程。
当一个人稳定地习得了某种特定行为时,这个人就发生了学习。
人类的行为一般都源于对某种刺激的特定反应。
S-O-R人类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文化的继承,不仅仅限于行为的习得。
行为主义的最大的贡献是行为矫正技术。
因为特定行为的习得无法简单依靠单纯的说服教育来完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
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3.行为主义课程观●强调行为目标,强调行为塑造,这一点可以在博比特,查特斯和泰勒的课程设计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强调单元教学,就是由易到难,分小步子组成教学单元,这一点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中体现出来●提倡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就是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的。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其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
简述建构主义知识观。
简述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假设和理解原则,探索实际学习者的概念
构建,从而推动学习者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种教学观点。
它强调,学习者根据所面临的环境,通过提出问题和试验来解决问题,再根据获得的结果进行反思,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
建构主义知识观崇尚学习者自主性、主动性。
在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教
师作为一种引导性资源,引导学习者构建有价值的知识体系,特别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环境中,能够真正培养学习者创造力、推理能力与研究能力,最终发展学习者的思维与行为。
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学习者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课堂知识,而且针对个体认知
差异,学习者应该运用将知识抽象化的思考技巧,从理论层面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教师要注重授予学习者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给予学习者运用新学习和推理手段和技能的良好环境。
总得来说,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学习者是主体,他们需要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通过操作、推理和思考来学习,教师负责制定积极的学习环境,引导学习者获得更高级的知识和思维技能。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通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显然,这种知识观是对传统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巨大挑战。
照建构主义看来,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是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还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更为重要的是,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
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知识学习理论的学习知识观,知识学习观与教学方案观
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牛顿的理论并不是事先存在着的东西,而是由牛顿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而发明出来的假设和解释而已,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相对性、暂定性和实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示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示例(1)知识观a、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例如: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无神论者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鬼,而有神论者认为这个世界上有鬼。
至于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我们无法得出最终答案。
所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的、动态的。
b、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例如: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沸腾?一般情况下水在100摄氏度的时候会沸腾,但是在高原地区水在90摄氏度左右就会沸腾。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本身具有情境性。
c、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題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对于知识的理解都不同,所以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2)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a、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有两个,一个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另一个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其中,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建构主义的学习主动建构性认为学生学习是自觉主动的,而不是别人逼迫的。
这对应的就是新课程改革的自主学习。
b、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建构主义的学习的社会互动性认为学习需要同别人合作来完成。
这个对应的就是新课改的合作学习。
c、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认知观点。
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完整版)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学的启示弋阳葛溪中学祝师龙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传递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四个重要的因素:强调学习协作、会话、情境和意义的构建。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结构,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儿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简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简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1.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2.建构主义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构建性,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2)社会互动性,学习者和学习都不是孤立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习的情境性,主要是指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孤立存在的。
3.建构主义学生观
(1)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
的由来。
(3)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第五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学院冯维建构(construct)一词通常运用于建筑学,指把事先造好的材料,诸如钢筋、水泥之类,通过合成建造成为一个新的结构性产品。
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客观主义知识观1、知识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反映,知识是现存的,是独立于认识者的。
2、知识只有在正确地反映外部世界的情况下才被认为是正确的。
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2、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2、学习的建构过程是双向的3、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4、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学习模式学习种类一是初级学习(结构良好领域),有明确的解题途径和可期的有限答案。
要求学生了解事实性的概念、原理等,学习角度比较一致。
二是高级学习(结构不良领域),没有明确解题途径和现成答案,要求学生解释、归纳、综合、推论、迁移或应用所学概念、原理去解决问题。
学习情境是支持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学习资源组合,主要有:(1)信息库,指知识信息的来源和信息仓库。
如教科书、教师、光盘(2)符号薄,指建构和处理符号与语言的媒介。
如笔记本、索引卡片(3)任务情境。
即呈现给学习者的问题解决情境。
强调真实性的任务。
(4)建构工具包。
指寻找信息,完成认知操作,实现设想的手段和工具。
如计算机、实验室设备。
(5)任务管理者。
指确定任务,提供指导和反馈的成分,这些职责由教师和学生承担。
真实性的任务(authentic task)指教学不能做简单化的处理,要弱化学科界限,注意学科间的交叉,提出的学习任务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具有意义。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1、教学目标是激励和支持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论述构建主义的主要观点
论述构建主义的主要观点
论述构建主义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四点:
(1)知识观
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
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包括:第一,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第二,知识并不是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第三,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3)学生观
第一,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第二,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
(4)教学观
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化和改造。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育启示
论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育启示一、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以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二、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S-R的过程。
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
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因此,建构主义又与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论有所不同。
三、学生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结合实例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结合实例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括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本文将结合例子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解读。
一、知识观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例如,古代时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来又有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现在看来,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是错误的,他们都只是当时的一种解释,所以,他们都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例如,我们经常会说“人多力量大”,在很多情况下是这样的,但是也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例如,对于同一篇文章,基于不同的经验背景,学生们的理解和看法也会不尽相同。
二、学习观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主动解决问题而进行学习。
例如,家长告诉孩子父母很不容易,但是小孩理解并不深刻,于是学校让每个学生守护一个蛋,要求不能让它破碎,有了这个经历之后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易。
只有亲身经历主动构建,学生才能建立深刻的理解。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合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
例如,学生们是通过相互交流和协作而完成学习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看法及对教课的启迪建构主义教课的目的是培育新世纪擅长学习的终生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拥有自我剖析和评论能力;反省与批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课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课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完全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课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应,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切的表征。
它只可是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说、假定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后答案,它势必跟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停地改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说和假定。
知识其实不可以绝瞄正确无误地归纳自然与社会的法例,供给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合用的解决方法。
在详细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详细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建的。
2.知识不行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以外,只管经过语言给予了知识必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取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但这其实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类知识有相同的理解。
真切的理解只好由学习者自己鉴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不然,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所谓“知识”不过一些抽象的、无心义的符号。
3.课本知识,不过一种对于某种现象的较为靠谱的解说或假定,其实不是解说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
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诚然包含真谛,但其实不意味着终极答案,跟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切的解说。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从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威望性可言。
所以,教课不可以把知识作为早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原因,用社会性的威望去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好由他自己来建构达成,应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剖析、判断知识的合理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单理解新知识,同时也对新知识进行剖析、查验和批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1、知识观。
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各种假设,而不是问题的唯一正确的答案。
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的过程。
2、学习观。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也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经验和信念起重要的作用。
3、师生观。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具体表现为在教师和学生角色及其作用的巨大改变上。
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支持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填灌的对象。
4、教学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可以概括为:(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作用;(3)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的构建(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P144。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年10月第1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知识观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知识观,是指对知识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观念的综合。
它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哪些形态,知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但他们更强调,知识主要是由个人主动地建构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而不是绝对的真理,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不同的个体会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相同的命题进行不同的建构,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主动建构来完成。
建构主义知识观引起了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一系列变革,这一理论使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考虑如何帮助幼儿主动建构知识,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质疑、探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境中,进行建构意义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定的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信息加工理论者把人脑当成计算机,把学习看成信息的登陆、存贮、提取的过程;而建构主义者则认为学习是一个交互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交互作用,即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积极主动地建构,从而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的。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环境,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促进的环境,是充满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环境。
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不是接受知识的木偶,教师也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与学生交流、探究以及做出调整的过程。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的经验基础,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意义的建构。
建构主意的教学策略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地建构客观世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