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燃烧学讲稿提纲

燃烧学讲稿提纲

1. 燃烧学背景(选择性介绍,引出液体燃料的燃烧)
燃烧是气体、液体或固体燃料与氧化剂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化学反应;流动、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同时发生有相互作用的综合现象;
直至18世纪中以前,发展缓慢,对燃烧现象的本质几乎一无所知。

19世纪出现热化学和化学热力学(将燃烧作为热力学系统,考察其初态和终态,静态特性的研究)现代社会的主要动力来源——矿物燃料燃烧;火力发电厂锅炉,工业用蒸汽,发动机等均是以固、气、液体燃料的燃烧产生的热能为动力(热源);
燃烧学涉及热力学、流体力学、化学动力学、传热传质学,具备综合的理论体系,而且与实验理论、技术密切相关。

燃烧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以燃烧过程涉及的基本过程为对象,如燃烧反应的动力学机理,燃烧的着火、熄灭、火焰传播、火焰稳定、预混火焰、扩散火焰、催化燃烧、层流和湍流燃烧、液滴燃烧、碳粒燃烧、煤的热解和燃烧、燃烧产物的形成机理等。

2. 液体燃料燃烧
2.1 液体燃烧特点及过程(参考《西交燃烧学》PPT、《工程燃烧学——液体燃料...》)(1)燃烧方式:预蒸发型燃烧、喷雾型燃烧;
(2)喷雾型燃烧雾化过程、雾化装置、评价雾化质量的指标、提高雾化质量的方法
(3)油雾燃烧过程:油滴燃烧、油雾燃烧
2.2 典型例题分析
可参考《哈工大燃烧学试题》第4页、《哈工大燃烧学课件》34-39页、《西交燃烧学课件》PPT 32-40页。

3. 小结
可参考《西交燃烧学课件——燃烧学课后习题答案》第4章,进行知识点总结。

《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

《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

《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燃烧学课程编号:(英文):(Combustion Theory)学时45学分 2.5课程性质必修课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适用专业:热力发动机、汽车工程、汽车工程、轮机工程、环境工程开课系(所):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燃烧与环境技术研究中心开课教师:周校平、张武高、乔信起、范浩杰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教材:《燃烧理论基础》周校平、张晓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教学参考书:《燃烧学》许晋源、徐通模.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工程燃烧学》张松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杂志期刊:《工程热物理学报》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燃烧学是热力发动机、热能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程。

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对燃烧现象和基本理论的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燃烧技术中所必须的热化学、燃烧动力学及燃烧过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

掌握动力机械工程中气态、液态、固态燃料的燃料特性、燃烧特点和规律,包括着火的形式和条件、火焰的传播、燃烧产物的生成机理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锅炉、内燃机、涡轮机、火灾、家用炉灶、焊枪等燃烧现象从宏观上能有所认识,微观上能有所解释。

为改进燃烧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分析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和过程、避免不正常的燃烧现象、控制和降低有害排放物的生成,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

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及开拓新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燃烧的化学热力学基本知识要点:生成焓、反应焓、燃烧焓(燃烧能)与燃料的热值、高热值与低热值之间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燃烧所需的空气量及燃烧产物组分的计算。

过量空气系数、浓度、当量比。

难点:不完全燃烧时的空气量与燃烧产物组分的计算。

(二)燃烧与化学平衡要点: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的概念、自由焓与自由能、自由焓与化学平衡的关系。

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

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工程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英文名称:工程燃烧学/Combustion Engineering课程编码:课程性质:学科基础选修课适用专业:安全工程学时数: 48 ;其中:理论学时: 48 ;实践学时: 0 ;学分数: 3 ;编写人:;审定人:;一、课程简介(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燃料的分类及各种燃料的化学组成、定义、及燃烧计算方法。

并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释指导工程燃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能够熟练的解决工程改造和设计中相关的燃烧计算问题。

课程教学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工程燃烧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一方面为学生学习相关后续课程及进一步扩大专业知识面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燃烧计算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的燃烧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全部内容,理解大部分内容,掌握主要内容。

(三)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燃料概论、工程燃烧计算、燃烧理论基础、燃烧方法与燃烧装置、燃烧污染控制技术。

(四)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流体力学。

后续课程:矿井热灾害防治、矿井火灾防治。

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一)学时分配建议表学时分配建议表(二)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教材《工程燃烧学》.汪军,马其良,张振东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7月2.参考书目(1)《工程燃烧学》.童正明,张松寿,周文铸.中国计量出版社,2008年(2)《燃烧学》.徐通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三)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期末闭卷笔试。

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一)燃料概论(6学时)1.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各种燃料的特点和使用性能。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固体及气体燃料成分表示方法及其换算,发热量计算。

(2)教学难点燃料分析方法。

3.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上自习课,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燃烧学教案---电子版

燃烧学教案---电子版

第一讲重点:燃烧条件、及燃烧空气量的计算。

绪论燃烧学是研究燃烧的发生、发展和熄灭过程的学科。

一.燃烧学的研究内容燃烧的本质;着火机理、熄火机理;气、液、固体可燃物燃烧特性;燃烧技术(工程燃烧学);防灭火技术(消防燃烧学)。

二.燃烧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2.1 火的作用火被人类掌握和使用以后,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2火的危害火一旦失去控制,造成对国民经济的损失,同时,火灾还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火灾还对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火灾指的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一种灾害性燃烧现象,包括森林、建筑、油类等火灾以及可燃气和粉尘爆炸。

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可燃物、空气和火源同时存在。

按火灾损失严重程度可分为特大火灾、重大火灾和一般火灾三类。

下面是几个典型火灾案例。

1998年1月3日,吉林省通化市东珠宾馆发生火灾。

1999年10月30日,韩国仁川市一幢4层楼的地下卡拉OK厅发生火灾,有57人被烧死,71人被烧伤。

2000年12月25日,洛阳东都商厦火灾。

2002年6月16日,位于海淀区学院路20号的“蓝极速”网吧发生火灾。

火灾烟气的组成:(1)气相燃烧产物;(2)未完全燃烧的液固相分解物和冷凝物微小颗粒;(3)未燃的可燃蒸汽和卷吸混入的大量空气。

火灾烟气中含有众多的有毒有害成分、腐蚀性成分和颗粒物等,加之火灾环境高温、缺氧,导致火灾中很多人因烟气窒息和中毒而死亡。

2.3目的和意义学习研究各种可燃物的着火条件――――防火学习研究物质爆炸规律―――预防爆炸学习研究燃烧、蔓延规律、熄灭―――灭火,减少损失学习研究燃烧烟气特性――――防排烟,减少人员伤亡三、火灾防治措施火灾防治措施有:建立消防队伍和机构、研制各种防灭火设备、制定相关防灭火法规、研究火灾机理和规律及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投入防灭火。

四、燃烧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4.1燃烧学的研究对象燃烧学的主要研究方面:1、燃烧理论的研究。

2、燃烧技术的研究。

《工程燃烧学》教学大纲

《工程燃烧学》教学大纲

《工程燃烧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学分】56学时;3.5 学分【开课模式】必修【实验学时】6学时【上机学时】0【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锅炉原理【开课单位】电力系【授课对象】本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一)教学目的: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燃气轮机技术、城市垃圾焚烧技术和“西气东送”的政策和大趋势,让学生充分了解能源与动力行业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动向,力求使学生获得适应21世纪能源动力学科和产业发展需求的知识和能力。

(二)教学任务:从培养学生的技能入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践应用的能力,主要学习燃烧的概念、基础理论、燃烧装置及燃烧技术。

既着重于系统地阐述与燃料燃烧过程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又重点介绍固、液和气体燃料燃烧技术和控制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生成及排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本课程性质、特点及基本要求(一)性质:本课程是能源动力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

(二)特点:本课程是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三)基本要求: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燃烧的基本概念、燃烧设备及其基本性能要求,了解工程燃烧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2、掌握燃料的概念、分类和特性,各种形态燃料介绍。

3、掌握燃烧过程的化学反应、燃烧空气量、烟气量及温度的计算、燃烧检测及燃烧效率。

4、本章要求掌握燃烧的基础理论、燃烧技术及其过程中的射流特性,理解活化络合物的过渡态理论、连锁反应。

5、本章要求掌握气体燃料燃烧原理、特点、气体燃料燃烧装置,理解预混可燃气体的着火和燃烧、气体燃料的置换。

6、本章要求掌握液体燃料燃烧原理、液体燃料的雾化过程及装置、雾化燃烧的组织及布置,理解配风原理、油燃烧器设计。

7、本章要求掌握固体燃料的燃烧过程及特点、煤的悬浮燃烧和旋风燃烧技术及装置,了解煤燃烧新技术及发展趋势。

《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

《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

《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燃烧学课程编码:C12061学分:2.5 学时:48 实验学时:8适用(学科)专业:农业工程执笔人:何芳学科负责人签字:单位负责人签字:一、课程目的本课程从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角度系统地阐述各种燃料的特性;燃料燃烧过程中着火、火焰传播、火焰稳定的基本理论;气体、液体、固体燃烧过程特性分析方法;以及加强燃料燃烧的各种技术。

使学生能全面分析燃烧现象,并从技术上改进燃烧状态。

二、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本课程的预修课程是高等数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燃烧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2、掌握燃烧过程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气液固体燃料的特性和分析方法。

3、掌握燃烧过程的基本计算。

4、掌握着火理论、火焰传播理论、常用火焰稳定技术。

5、掌握气体、液体、固体燃烧器结构及功能。

6、了解燃烧产生的污染及防治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部分燃料 6学时燃料的种类,燃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元素分析、工业分析),气液固燃料的优缺点。

第二部分燃料的燃烧及计算 6学时燃烧计算原理,空气需要量,过量空气系数的概念、燃烧产物的组成。

燃料理论发热温度、理论燃烧温度的概念的及其计算方法,影响理论燃烧温度的因素。

第三部分燃料的燃烧方法与燃烧装置 6学时气体的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液体燃烧雾化器和燃烧器结构,固体的层燃、粉煤燃烧、流化床燃烧、沸腾燃烧等。

燃烧器的基本要求第四部分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 6学时化学反应速度、质量作用定律、热活化理论、链锁反应理论,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预混气体的着火理论 4学时着火概念、着火条件、温度、压力、浓度对着火界限的影响,炽热物体点燃、火焰点燃、电火花点燃理论。

第六部分预混气体的火焰传播-气体燃料的传播 6学时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概念,火焰前锋的特点,火焰传播的影响因素、火焰传播界限、层流火焰的实验研究。

湍流火焰传播机理,湍流火焰传播的影响因素。

《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燃烧学Combustion课程代码:901120636学时数:32 学分数:2一、教学目的燃烧学是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燃料的分类及各种燃料的特性、燃料燃烧的基本理论、射流流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加强燃料燃烧的各种方法,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拓宽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为后续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理论基础。

并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释指导工况燃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能够熟练的解决工程改造和设计中相关的燃烧计算问题。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燃料概论(4 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燃料的来源、化学组成,掌握各种燃料的成分换算及能源的有效利用。

重点掌握固、液、气体燃料相关成分的计算方法。

1.燃料的来源、化学组成、成分换算和有效利用。

2.固体燃料。

3.液体燃料。

4.气体燃料。

第二章空气需要量和燃烧产物生成量(4 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空气需要量,过量空气系数的概念、燃烧产物的组成。

掌握空气需要量以及燃烧产物生成量的计算方法。

学会对一些燃烧问题分析、计算并求解。

重点掌握目前常用的求解燃料燃烧需要空气量的方法、燃烧产物成分和密度的计算方法。

1.氧气、空气理论需要量的计算原理。

2.空气消耗系数的概念及实际空气需要量的计算。

3.理论废气生成量与实际废气生成量之间的关系及计算原理与方法。

4.不同燃料产物密度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燃烧温度(2 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燃料燃烧温度的概念。

掌握燃料理论发热温度、理论燃烧温度的概念的及其计算方法以及影响理论燃烧温度的因素。

重点学会对一些燃料的燃烧温度进行分析并求解。

1.燃料理论发热温度、理论燃烧温度的概念。

2.四种求解理论燃烧温度的方法。

3.影响理论燃烧温度的因素以及提高影响理论燃烧温度的措施。

756第四章射流混合过程(4 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自由射流、同向平行射流、交叉射流、环状射流、同心射流以及旋转射流的概念。

掌握各种射流的特点、流场结构等。

燃烧学

燃烧学

《燃烧学》课程一、制定实验教学大纲依据根据高等学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1987年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编写大纲。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燃烧学》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燃料燃烧产物及热损失、煤的热分解、煤粉燃烧等内容。

实验课是本门课程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燃烧学基本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整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基础。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基本理论与技术内容燃烧学讲授以煤为研究对象,研究燃料的组成成分和性能、燃料的成分分析和计算、燃料的燃烧产物、燃料设备的热平衡及热效率、固体燃料的燃烧理论、煤粉燃烧,通过煤的水分分析、挥发分分析、灰分分析、固定碳分析,煤的发热量测定,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装置的使用方法与基本测试技术,使学生对燃烧学基本实验达到能独立调试测量等能力。

四、学生应达到的实验能力标准1、掌握煤的复合水的测定。

2、掌握煤的灰分的测定。

3、掌握煤的挥发分产率的测定。

4、掌握固定碳含量的测定。

5、掌握煤的发热量测定。

6、掌握烟气成分分析。

7、熟悉煤渣特性的鉴定。

8、掌握煤的固定碳含量的计算。

9、熟悉煤样制备。

10、掌握氧弹的使用。

五、学时、教学文件及教学形式学时: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实验18学时,占总学时28%。

教学文件:校编《燃烧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报告学生自拟。

教学形式:本课程实验为验证性实验。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指导书,写出预习报告,指导教师应概述实验的原理、方法及仪器使用等,并作针对性指导,具体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处理由学生独立完成。

六、实验考试方法与成绩评定根据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纪律、实验动手能力及实验报告结果,进行综合评定,给出A、B、C。

实验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10%,对缺实验成绩者,本课程不予通过。

七、实验项目、适用专业及学时分配八、本课程实验用主要仪器设备及仪表鼓风干燥箱、分析天平、箱式电炉、恒温式热量计、奥氏烟气分析器。

燃烧学教学大纲

燃烧学教学大纲

燃烧学教学大纲燃烧学教学大纲燃烧学是研究燃烧过程的一门学科,涵盖了燃烧的基本理论、燃烧反应机制、燃烧动力学、燃烧器设计等内容。

在工程领域中,燃烧学的应用广泛,涉及到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火灾安全等方面。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燃烧学教学大纲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一、引言燃烧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对于能源领域的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教学大纲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燃烧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概念和原理2.1 燃烧的定义和基本特征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热能和光能的过程。

燃烧的基本特征包括火焰、燃烧产物等。

2.2 燃烧反应机制燃烧反应机制是指燃烧过程中各种化学反应的步骤和路径。

学生需要了解燃烧反应的基本类型,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并学习燃烧反应的速率和平衡。

2.3 燃烧动力学燃烧动力学研究燃烧反应速率与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的关系。

学生需要学习燃烧反应速率的表达式、影响因素以及燃烧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方法。

三、燃烧器设计3.1 燃烧器的分类和结构燃烧器是将燃料和氧气混合并进行燃烧的设备,广泛应用于能源转换和工业生产中。

学生需要学习燃烧器的分类、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了解不同类型燃烧器的特点和应用。

3.2 燃烧器性能评价燃烧器的性能评价包括燃烧效率、燃烧稳定性、排放特性等。

学生需要学习燃烧器性能评价的方法和指标,并掌握如何通过调整燃烧器结构和运行参数来提高燃烧效率和降低排放。

四、燃烧与环境4.1 燃烧与大气污染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颗粒物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学生需要学习燃烧排放物的成分和形成机理,以及大气污染的影响和防治措施。

4.2 燃烧与火灾安全燃烧过程中的火灾是一种危险的事故,对人员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学生需要学习火灾发生的条件和机理,以及火灾防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五、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燃烧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

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工程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英文名称:工程燃烧学/Combustion Engineering课程编码:课程性质:学科基础选修课适用专业:安全工程学时数: 48 ;其中:理论学时: 48 ;实践学时: 0 ;学分数: 3 ;编写人:;审定人:;一、课程简介(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燃料的分类及各种燃料的化学组成、定义、及燃烧计算方法。

并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释指导工程燃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能够熟练的解决工程改造和设计中相关的燃烧计算问题。

课程教学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工程燃烧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一方面为学生学习相关后续课程及进一步扩大专业知识面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燃烧计算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的燃烧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全部内容,理解大部分内容,掌握主要内容。

(三)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燃料概论、工程燃烧计算、燃烧理论基础、燃烧方法与燃烧装置、燃烧污染控制技术。

(四)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流体力学。

后续课程:矿井热灾害防治、矿井火灾防治。

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一)学时分配建议表学时分配建议表(二)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教材《工程燃烧学》.汪军,马其良,张振东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7月2.参考书目(1)《工程燃烧学》.童正明,张松寿,周文铸.中国计量出版社,2008年(2)《燃烧学》.徐通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三)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期末闭卷笔试。

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一)燃料概论(6学时)1.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各种燃料的特点和使用性能。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固体及气体燃料成分表示方法及其换算,发热量计算。

(2)教学难点燃料分析方法。

3.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上自习课,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工程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英文名称:工程燃烧学/Combustion Engineering
课程编码:012232309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选修课
适用专业:安全工程
学时数: 48 ;其中:理论学时: 48 ;实践学时: 0 ;学分数: 3 ;
编写人:;审定人:;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燃料的分类及各种燃料的化学组成、定义、及燃烧计算方法。

并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释指导工程燃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能够熟练的解决工程改造和设计中相关的燃烧计算问题。

课程教学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工程燃烧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一方面为学生学习相关后续课程及进一步扩大专业知识面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燃烧计算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的燃烧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
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全部内容,理解大部分内容,掌握主要内容。

(三)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燃料概论、工程燃烧计算、燃烧理论基础、燃烧方法与燃烧装置、燃烧污染控制技术。

(四)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流体力学。

后续课程:矿井热灾害防治、矿井火灾防治。

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一)学时分配建议表
学时分配建议表
(二)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
《工程燃烧学》.汪军,马其良,张振东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7月
2.参考书目
(1)《工程燃烧学》.童正明,张松寿,周文铸.中国计量出版社,2008年(2)《燃烧学》.徐通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
(三)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期末闭卷笔试。

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燃料概论(6学时)
1.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各种燃料的特点和使用性能。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固体及气体燃料成分表示方法及其换算,发热量计算。

(2)教学难点
燃料分析方法。

3.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上自习课,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4.教学内容:
(1)燃料的概念与分类
(2)燃料的组成和特性
(3)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
(4)燃料分析方法
5.教学要求
理解: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的组成和特性;
了解:燃料分析方法;
掌握:固体及气体燃料成分表示方法及其换算,发热量计算。

6.学生练习
选取3~5个本章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二)工程燃烧计算(17学时)
1.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燃烧过程中各项参数的基本计算。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燃烧空气量、烟气量、温度的相关计算。

(2)教学难点
燃烧过程的检测计算,不完全燃烧损失的表示及计算方法。

3.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上自习课,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4.教学内容:
(1)燃烧过程的化学反应
(2)燃烧空气量的计算
(3)燃烧烟气量的计算
(4)燃烧温度计算
(5)燃烧检测及燃烧效率
5.教学要求
理解:燃烧过程的化学反应,燃烧空气量、烟气量、温度的相关概念及计算原理;
了解:燃烧检测及燃烧效率;
掌握:燃烧空气量、烟气量、温度的相关计算方法。

6.学生练习
选取7~10个本章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三)燃烧理论基础(11学时)
1.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有关燃烧的基本原理和几种主要的燃烧理论。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燃烧过程中物质的扩散与混合过程,链锁自燃理论、热着火理论。

(2)教学难点
化学静力学与动力学的区别,典型射流流场结构。

3.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上自习课,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4.教学内容:
(1)燃烧反应的热力学基础
(2)燃烧反应的化学动力学基础—活化分子碰撞理论
(3)活化络合物的过渡态理论
(4)连锁反应理论
(5)燃烧过程中的射流特性及其混合过程
5.教学要求
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燃烧理论;
了解:燃烧过程中的射流特性及其混合过程;
掌握:燃烧的基本原理,活化分子碰撞理论、活化络合物的过渡态理论、连锁反应理论。

6.学生练习
选取5~7个本章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四)燃烧方法与燃烧装置(6学时)
1.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固、液、气三种燃料的燃烧原理及所对应燃烧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火焰的稳定性及火焰的检测和保焰技术,影响液体燃料正常稳定燃烧的因素,固体燃料层状燃烧薄煤层与厚煤层的区别。

(2)教学难点
油掺水乳化燃烧机理及燃烧技术,临界风速与压降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

3.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上自习课,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4.教学内容:
(1)气体燃料的燃烧及工程应用
(2)液体燃料的燃烧
(3)固体燃料的燃烧
5.教学要求
理解:固、液、气三种燃料的燃烧原理,燃烧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
了解:燃气燃烧器、油燃烧器的设计及工程应用,煤燃烧新技术及发展趋势;
掌握:固、液、气三种燃料的燃烧原理。

6.学生练习
选取5~7个本章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五)燃烧污染控制技术(6学时)
1.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现代先进的污染物控制技术和控制方法,了解常见的污染物控制装置。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燃烧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标准,烟尘污染的控制技术,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污染的控制技术。

(2)教学难点
燃烧噪声的控制技术,回火及脱火的预防。

3.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上自习课,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4.教学内容:
(1)燃烧污染物排放及控制标准
(2)烟尘污染与控制技术
(3)SOx污染与控制技术
(4)NOx污染与控制技术
(5)燃烧噪声与控制技术
(6)燃气泄漏及事故预防
(7)回火及脱火的预防
(8)燃烧设备的安全保护
(9)燃烧设备的安全管理
5.教学要求
理解:燃烧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标准,烟尘污染的控制技术,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污染的控制技术;
了解:燃烧噪声的控制技术,燃气泄漏事故预防,回火及脱火的预防,燃烧设备的安全保护与安全管理;
掌握:燃烧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标准,烟尘污染的控制技术,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污染的控制技术。

6.学生练习
选取5~7个本章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六)考前复习(2学时)
针对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困惑点进行考前复习,认真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四、课程设计要求

五、实验要求

六、实习要求
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