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1]
围城的主题及内涵的理解
《围城》是中国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对大学生裘小龙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的描写,展现了上个世纪4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现实困境和思想困境。
本文将从主题和内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主题1. 人的生存状态与自由意志的冲突:《围城》以裘小龙为中心,描绘了他在婚姻、事业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种种困境。
小说中的围城象征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封闭状态,受到外界观念、制度和社会压力的束缚。
裘小龙在婚姻中感到束缚,希望自由选择爱情;在事业上感到迷茫,渴望自由发挥才华;在社会环境中感到压抑,渴望自由表达个性。
小说通过裘小龙的遭遇,探讨了人的生存状态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冲突。
2. 知识分子的虚无与迷茫:《围城》通过塑造裘小龙等知识分子形象,表达了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虚无和迷茫。
裘小龙有着优秀的才华和高尚的理想,但他却陷入了一种空虚的状态,无法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他在婚姻中感到迷茫,对现实的婚姻模式缺乏认同;在事业上感到困顿,无法融入社会的规范;在思想上感到纠结,对传统道德观念产生怀疑。
小说通过描写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和挣扎,呈现了他们在社会现实中的无助与迷茫。
3. 持续的“围城”现象:《围城》不仅展现了裘小龙个体的困境,也反映了当时整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普遍处境。
小说中的围城现象并不仅仅局限于裘小龙一人,而是普遍存在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来自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重重困扰和束缚,他们被困在封闭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中,无法真正实现自由与个性的追求。
小说通过裘小龙的经历,揭示了知识分子长期以来被围困的现象。
二、内涵1. 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思:《围城》通过对裘小龙等人物的塑造,探讨了传统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局限。
裘小龙在婚姻观念上与传统观念相悖,他对婚姻的期待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他对事业的追求也与传统社会的规范不符。
小说通过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呼吁人们在面临选择时要超越传统束缚,追求真实的幸福和个性的发展。
论钱钟书围城的主体思想
论钱钟书"围城"的主体思想——函授毕业论文容提要:"围城"是40年代、乃至整个现代文学史上挖苦性极强的一部小说。
该小说中,钱钟书涉笔成趣,广泛描写了社会的形形式式,写尽了处于历史转型期的中国在文化、价值方面的断裂、错位、颠倒与冲突,展示了传统对于现代中国的自我围困的主题。
对在传统围困中消磨着人生的方鸿渐、高辛楣、文纨等中国西式知识分子和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从文化的中、西,现代与传统的多重背景上,从哲学、思想多重角度作了精心的审视。
其间无不"包含着对人生的挖苦和感伤,且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关键词:喜剧、小说、文化、挖苦、人生、钱钟书。
"围城"一书是钱钟书1944年动笔写,成书于1946年。
这时作者正在沦陷"孤岛〞——。
1944年,湘桂战役大溃败,国民政府腐朽而不可救药。
9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废止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的议案。
此时,作者对黑暗的诅咒、嘲谑,对光明的期待及焦躁,这作为一种创作心理,反映在"围城"上,使挖苦成为这部小说的主色调,也表达出现代文学的喜剧品格。
另外,该小说还侧重于对人生的探索,但仅只是人本的、形而上的层次。
首先,"围城"对社会现实进展了深刻的反映和挖苦,是中国现代出色的挖苦小说。
"围城"首先是一个流浪汉——方鸿渐的喜剧旅程。
留学法国的青年方鸿渐,从海外归来,然而返回家乡后却总是不能安排,一再踏上漂泊的旅程。
先在银行里,接着去了三闾大学,然后到了新闻社,最后又决定去,每次都以希望始而以失望终。
夏志清认为,""围城"称得上是‘流浪汉’的喜剧旅程录〞,即"围城"有18世纪英国"浪荡汉小说〞的风险味道①。
钱钟书借他一路漂泊的时机,涉笔成趣,广泛描写了社会的形形式式:西式餐馆,"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外,面包、牛奶、红酒无一不酸〞。
个体的追求与妥协《围城》的主题
个体的追求与妥协《围城》的主题《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小说,小说以上海社交界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个体的追求与妥协的故事。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的塑造,展现了个体在特定社会背景下追求自由与个性的挣扎,以及为了适应社会而不得不做出妥协与牺牲的命运抉择。
在小说中,方鸿渐是一个有着追求和理想的年轻人。
他在学校时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对社会的不公和压迫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
然而,在他步入社会之后,他面对现实的压力和困局,逐渐意识到了个人力量的有限和社会规则的不可逆转。
面对社会的围城,方鸿渐逐渐变得消极和妥协,甚至放弃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小说中,方鸿渐的追求与妥协主题通过对他与其妻子杨霞的婚姻关系的描写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方鸿渐在追求自由和个性的同时,也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崇拜。
他对杨霞一见钟情,而杨霞则在他追求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曲折和挣扎。
最终,方鸿渐与杨霞结婚,但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两人在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上产生了种种冲突。
方鸿渐的追求变成了妥协和牺牲,而杨霞也因为不得不在婚姻中妥协而失去了自我。
他们所面临的围城,使得他们的婚姻走向了崩溃。
除了个人的追求与妥协外,《围城》中还展现了整个社会的追求与妥协。
小说中的上海社交界人物,都希望通过与权贵交往来获得地位和利益。
他们在追求社交地位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权贵们设下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妥协和讨好变得不可避免。
这些社交规则和权贵的欲望,将个体困在了一个完全被规训和操纵的状态中,让他们变得迷茫和难以自拔。
通过《围城》,钱钟书先生深入剖析了个体在特定社会背景下面临的追求与妥协的问题。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个人在围城中所经历的挣扎和痛苦。
方鸿渐的形象成为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缩影,他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个体意识和社会角色的深思。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个体想要追求自由和独立,却又不得不面对社会的种种束缚和压力,这是无法回避的困境。
《围城》的主题深入人心,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社会现实与人性之美《围城》的主题
社会现实与人性之美《围城》的主题在经典小说《围城》中,作者钱钟书通过描绘社会现实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探究了人们在现实中的困境与挣扎。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围城》的主题,揭示其中的社会现实与人性之美。
一、现实中的困境与挣扎《围城》以婚姻为主线,讲述了主人公方鸿渐在小城的“围城”中所遭遇的种种挣扎和纷争。
在小说中,方鸿渐所代表的社会群体面临着各种现实的压力和困扰。
他们被封建道德和传统观念所束缚,无法追求个人的自由与幸福。
而方鸿渐自己也深受其害,他曾经的追求与理想逐渐被现实消磨,最终陷入了自我压抑和迷茫之中。
二、人性中的美与丑虽然《围城》中描绘了现实中的困境与挣扎,但是作者并不是完全悲观地看待社会。
在小说中,人性的美与丑并存,人们在现实的压力下仍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十分丰满而鲜活,每个人物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人性的美与丑。
方鸿渐虽然在现实的困境中迷失了自我,但他依然心怀才华和憧憬,对于美的追求从未停止。
两个女主角焦媛和孙小姐也各具特色,她们一方面受现实的约束,另一方面又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观。
其次,小说中的插曲和对话展现了人性中的美与丑。
作者通过方鸿渐与各类人物的互动,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勇敢和真实。
在小说中,有些人在面对现实的困境时选择了妥协和退让,但也有些人选择了顶天立地的勇敢和坚持。
这些插曲和对话不仅给小说增添了趣味和情感,更表达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三、社会现实与人性之美的对比《围城》所揭示的社会现实与人性之美之间的对比,使读者对现实社会有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刻画,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社会道德的偏见。
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中,焦媛和孙小姐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
焦媛是一个受到封建礼教束缚的女子,她无法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而孙小姐则是一个现代独立的女性,她勇于追求自由和平等。
通过这两个形象的对比,作者揭示了现实社会中性别歧视的问题,展现了人性中对于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围城的主题及内涵的理解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一个大学校园为背景,讲述了许倬云这个人物在爱情与婚姻、价值观与信仰方面的挣扎与探索。
小说主要探讨了围城的主题及内涵,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围城的主题1. 个人选择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小说中,许多人物都面临着个人选择与社会期望的矛盾。
例如,许多男性角色都有结婚的压力,而女性角色则常常面临着嫁人或不嫁人的抉择,这些都是社会期望与个人自由选择之间的矛盾。
而主人公许倬云也在这种矛盾中挣扎:他既想要独立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又无法逃避社会的期望和家庭的责任。
2. 真实与虚幻的对比小说以围城为象征,表现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对比。
围城中的人们过着虚幻的生活,但他们并不真正快乐,而是被外界的压力所束缚。
相比之下,许多没有进入围城的人物反而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虽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却能够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
3. 爱情与婚姻的探索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许倬云和孙一娘之间的爱情展开。
孙一娘是一个传统的女性角色,她希望成为一个贤妻良母,而许倬云则更加追求自由和个性。
小说通过许倬云和孙一娘之间的矛盾,探讨了爱情与婚姻、个性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二、围城的内涵1. 人性的复杂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都体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许倬云既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追求,又有家庭责任和社会期望的压力;孙一娘既有传统女性的美德,又有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他们的复杂性反映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2.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小说中的人物常常追求理想,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挑战和压力。
这种冲突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
在小说中,许倬云和孙一娘的爱情便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例子。
他们希望能够享受纯洁的爱情,但现实的诸多因素却使得他们无法实现。
3. 个人选择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小说中的人物常常被社会期望所束缚,但他们仍然不能放弃自己的自由和个性。
围城讲述了什么故事中心思想是什么
围城讲述了什么故事中心思想是什么《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
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围城》一书是钱钟书“锱铢积累”而写成的,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
《围城》主要内容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
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
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
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
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
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
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
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
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
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
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
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
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
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
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围城》中心思想《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
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
简述《围城》的主题思想
围城的主体思想是什么
(一)围城的主体思想是: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包括对上海洋化商埠的腐败堕落、对内地农村的落后闭塞,对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的讥讽。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几乎必然地要从文化上来认识“围城”的精神困境,从而产生深刻的孤独感和荒诞感,在全书的结束部分,方鸿渐在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家庭(婚姻)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
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
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
(二)《围城》的评价: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钟书的本意。
“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
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
”
这就是点题之笔。
钱钟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小说围城的主题与人物分析
小说围城的主题与人物分析《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对主题与人物的分析,展现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矛盾与思考。
本文将从主题与人物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主题分析《围城》这一主题既有具体的社会背景,又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1. 社会围城的主题小说的主题之一是社会围城,围城是指人们为了个体的安定与舒适而选择保守的生活方式,与外部世界形成隔离。
小说中通过描述主人公方鸿渐在维尼斯与陈岩石两位女性之间的困惑与纠结,揭示了人们在婚姻道路上往往会陷入追求安稳与追求激情之间的两难境地。
2.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另一方面,小说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比,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他虽然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又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这种矛盾与冲突成为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
二、人物分析《围城》中的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有助于主题的表达与发展。
1. 方鸿渐:方鸿渐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是典型的围城人物。
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面临着婚姻的选择,一方面要追求爱情和激情,另一方面又被困于传统观念与社会舆论的压力之中。
方鸿渐的矛盾心理与挣扎成为小说的核心。
2. 孙少平:孙少平是方鸿渐的朋友,一个非常具有现代意义的人物。
孙少平比方鸿渐更加成功的适应了现代社会,成功地融入了围城之外的世界,但他的成功却并不令他快乐。
这一角色的设置使读者能够进一步思考现代社会的意义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3. 维尼斯与陈岩石:维尼斯和陈岩石分别是方鸿渐所遇到的两位女性。
维尼斯代表着追求爱情和激情的一面,她是一个性格独特、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
而陈岩石则是一个坚守传统婚姻观念的女性,通过这两个角色的对比,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婚姻与爱情的思考。
通过对《围城》的主题与人物分析,我们看到小说通过对社会围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以及围城人物的塑造,展现了钱钟书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思考与拷问。
现实与理想《围城》的主题
现实与理想《围城》的主题《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经典小说,作品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独特的情节设置,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表达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围城》的主题,探讨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一、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与困惑《围城》通过曹小姐和嘉莉两个女性形象,深刻揭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与困惑。
曹小姐是一个独立、自由的女性,她追求真爱与自由婚姻,渴望摆脱大众眼光的束缚。
然而,在一个传统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下,她面临着婚姻的压力和社会的偏见。
而嘉莉则是一个传统的女性形象,她被传统观念所束缚,追求的不是爱情和婚姻,而是物质和地位的保障。
两个女性形象都在纠结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他们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困惑和无助。
二、现实中的围城与人的自我设限《围城》这个形象的符号,也表达了现实中的围城现象以及人的自我设限。
现实社会往往注重眼前的利益与功名,人们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而建造自己的围城,从而限制了自己的心灵和思想。
这种现象在小说中通过许多人物形象得到体现,比如梁羽生、费厄泽等,他们都是在围城中生活,放弃了理想与追求,过着平庸和安逸的生活。
小说通过这些形象的刻画,呈现出围城现象对人的自我设限和束缚。
三、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导致的心理困境《围城》中的主人公,包括曹小姐、梁实秋等人,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下,都陷入了心理困境。
他们的内心是丰富而复杂的,既渴望自由和真爱,又被现实所束缚。
小说中描写了他们思想的起伏和挣扎,如曹小姐对于婚姻的纠结和内心的痛苦,梁实秋对于职业的迷茫和自我怀疑。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小说展现了现实与理想冲突所导致的心理困境,使读者深刻反思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
四、现实与理想的相互影响与改变《围城》中,现实与理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小说通过曹小姐和街角的野花等形象,表达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改变。
曹小姐在与吴嘉莉的对话中逐渐认识到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不可捉摸,她改变了对理想的追求,接受了理想与现实的妥协。
小说围城的主题与意义
小说围城的主题与意义小说《围城》的主题与意义《围城》是当代知名作家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人物围绕在城堡中的生活而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探讨了人际关系、婚姻观念、文化认同等问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围城》的主题与意义。
一、主题:城堡与围城心态《围城》中的“城堡”象征着社会中的围剿、压力和规范,而“围城心态”则代表了人们对于成长、个性和自由的追求。
整个小说围绕着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展开,他在城堡中担任教职,但却无法摆脱外界对他的期望和压力。
与此同时,方鸿渐内心深处渴望自由和追求真正的自我,他试图逃离城堡,但最终又再度回到围城中。
这种围城心态在当代社会中广泛存在,人们在面对社会压力和期望时,常常选择逃避、妥协或者回避。
小说通过描写方鸿渐及其他角色的心态变化,深刻展示了这种围城心态对人们自我认同和追求真实幸福的阻碍。
二、主题:婚姻观念与社会道德《围城》中的婚姻观念和社会道德也是重要的主题之一。
作为书中的关键人物,方鸿渐的婚姻经历凸显了传统婚姻观念下的困局与迷茫。
他最初娶了自己的表妹杨绛作为妻子,但因为彼此的性格差异和家庭压力,他们的婚姻逐渐变得苍白无力。
而方鸿渐的另一位心仪对象傅雷,则代表了新的婚姻观念和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
小说通过描写这两段婚姻的对比,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婚姻观念的碰撞与冲突。
通过这种冲突,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婚姻的价值观念以及对于婚外恋、离婚等现象的看法。
作者通过这种对婚姻观念的深刻描绘,引发读者对社会道德、自由恋爱和婚姻压力的思考。
三、主题:文化认同与自我价值《围城》还通过方鸿渐和其他角色的经历,探讨了文化认同与自我价值的问题。
方鸿渐是一个在城堡中生活的知识分子,他始终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对于他的期望和压力。
他在追求自己的文化梦想的同时,也陷入了对于个人价值和身份认同的困惑。
小说中的其他角色如曹丕、私塾老师王向前等,也都有自己在社会中寻求认同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经历。
他们面临着制度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在自由与责任、个人梦想与社会责任之间摇摆不定。
围城的主题及内涵的理解
《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上海滩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视角,描绘了一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性困境,展现了作者对于婚姻、爱情、个人自由、社会责任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主题与内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探讨《围城》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围城”和“自我困境”。
在小说中,城是指封闭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状态,而围则代表人们无法逃脱的束缚和困扰。
小说通过描写方鸿渐和其他人物的遭遇,展现了他们在围城中迷茫、无奈的心态。
这里的围城不仅仅是指国共内战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更是指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各种束缚和难题。
其次,我们来分析《围城》的内涵。
小说通过对方鸿渐和其他人物的塑造,展示了不同人物在围城中的表现和选择,以此探讨了婚姻、爱情、个人自由和社会责任等问题。
首先,婚姻是《围城》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小说中塑造了方鸿渐和李秀莲之间的婚姻,揭示了二者在婚后面临的种种困境。
方鸿渐对于婚姻持有消极的态度,他认为婚姻是一种束缚和牺牲,而不愿意为了婚姻而放弃个人的自由和追求。
李秀莲则希望通过婚姻获得安全感和幸福,但她在现实中也无法摆脱婚姻生活中的痛苦和困惑。
小说通过对这对夫妻的描写,深入探讨了婚姻中的矛盾与挣扎。
其次,爱情是《围城》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小说展现了方鸿渐与柳淑芬之间的爱情故事。
柳淑芬是一个独立、自由的女性,她对方鸿渐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但最终却因为对方的选择而无法在一起。
小说通过这段爱情故事,揭示了爱情中的矛盾和无奈,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爱情的种种限制和约束。
此外,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也是《围城》中的重要议题。
方鸿渐一直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他不愿意为了适应社会的期待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然而,他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面临着社会责任的压力和挑战。
小说通过对方鸿渐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探讨了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并引发了读者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
简述《围城》的主题思想
简述《围城》的主题思想《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堪称一部影响深远的经典文学作品。
小说故事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背景之下,围绕主人公家境的沉浮展开,以描述家庭的复杂往事和家庭的矛盾纠葛,深刻地表达出文学普遍的人性主题。
《围城》的主题思想是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以追求积极的精神和力量和理想为指导思想。
人是家庭的中心,家庭是社会的基础。
小说描写家庭矛盾纠葛,表达了家庭作为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又包含着许多个性和社会功能,进而塑造了博大精深的人性主题。
小说通过一系列精巧的对照,表达了“守旧”和“舍弃”之间的矛盾,以旧为代表的保守和僵化的一面,以新的表现出的活力和变化的一面。
在这个矛盾中,小说以旧的略胜,表明了“守旧”是一种有正确的精神力量,而“舍弃”则是一种错误也是有害的行为。
同时,小说还表达了拯救家庭的力量。
家庭破产使家庭陷入了穷困,主人公被迫选择一个更加活跃的社会形态,以保护家庭的存在。
小说主人公的拯救精神,他的理想和努力,使他获得了社会认可。
小说通过家庭的破裂以及家庭的复原,以及主人公的理想和努力,表达了一种家庭的精神力量,以及一种自我自立的精神力量,以及一种以理想为指导的精神力量。
家庭精神力量的核心是一种追求积极的精神力量和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映射着家庭的功能,也是家庭的一种力量和梦想,即家庭的斗争和谋求,是尊重彼此,尊重共同的理想,而不是在家庭中巩固和改善自身位置。
家庭共同拥有且追求着某种共同的理想,这种理想张力支撑着家庭的结构,就像一种坚实的精神资本,使家庭达到自我完善的状态,这正是小说所表达的积极主义的核心思想。
这种正能量的精神主题,使得《围城》成为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
它的主题思想,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以家庭作为一种特殊形式,论证家庭的精神力量,追求积极的精神力量和理想,拯救家庭的力量,以及一种以理想为指导的精神力量,是小说表达的核心思想。
这些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以学习和参考的思路,激发了我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的认识,促使我们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精神力量去实现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围城的主题及内涵的理解
围城的主题及内涵的理解《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通过描写人物欧阳锋在城市生活中的种种困顿和迷茫,展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某种普遍现象,借以反映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现代社会的虚无。
围城的主题是人物欧阳锋在现代都市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无法逃离的窘境,其中包括个人生活和婚姻关系的困局、思想理想的迷茫与失落、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沉沦。
小说展现了欧阳锋在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过程中,却无法摆脱困境,最终陷入了一种虚无和无意义的状态,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及现代城市背景下的人性状态的深刻思考。
小说通过描写欧阳锋在婚姻关系方面的困境,传达了现代人在婚姻中的压力和无奈。
欧阳锋通过结婚来逃避寂寞和孤独,但婚姻关系成了他另一种束缚和困境,让他感到无法呼吸和自由。
这一情节体现了封建婚姻观念对个体生活的束缚,以及现代社会中个人在婚姻关系中面临的压力。
小说还通过欧阳锋的追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展现了现代人在精神层面上的困顿和无助。
欧阳锋在思想上一直在寻求真理和追求理想,但受到现实的限制和人性的弱点,无法真正实现理想,最终深陷于虚无与迷茫之中。
这一情节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个人思想追求的压抑和套绑,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冲突。
另外,小说还通过欧阳锋在社会现实中的拮据和受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沉沦和无奈。
欧阳锋面临着一系列社会现实的问题,如就业、生活困顿等,但他无法真正走出这些困境,被迫陷入一种被动和消极的状态。
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伪、功利和失落的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不满。
通过这些情节的描写,《围城》展现了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背景下人性的腐朽和虚无,呈现了个体在困境中挣扎的过程,并深刻思考了人的追求和意义。
作品以独特的笔触和幽默的手法,使人们对当时社会风气进行反思,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关注。
现代散文围城的主题与意义
现代散文围城的主题与意义现代散文《围城》的主题与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主题之一:围城《围城》这个题目在现代散文中十分独特,它主要围绕着城市生活中的“围城”现象展开。
作者钱钟书通过小说中刻画的一系列人物以及他们所处的场景来体现这种主题。
在小说中,社交圈子、婚姻观念、人际关系等都成为了人们心灵囚禁的城墙,从而形成了一种被自我困住的现象,这就是围城主题的核心。
二、主题之二:自由与选择《围城》中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思想的展示,表达了对自由和选择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大都为名校毕业的知识分子,他们拥有高学历和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却似乎对自己的生活和婚姻感到迷茫和不满足。
他们常常陷入到选择的困境中,面对婚姻、事业、社交圈子等抉择,却又无法下定决心。
这样的情境使人感叹于当代社会中个体的束缚和困扰,让人思考自由和选择的真正含义。
三、主题之三:对传统观念的审视《围城》在表达主题的同时,对中国传统观念进行了审视。
小说中展现了传统婚姻观念对人们生活的束缚和困扰,也暗示了封建礼教对个体的压迫。
通过对人物的塑造,作者展现了传统观念对人性自由与幸福的限制,从而唤起了读者对传统道德伦理的反思和批判,引发了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四、主题之四:对人性的探索在《围城》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深入探索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矛盾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鲜活,他们在追求幸福的同时,也频繁面对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这使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人性的复杂性,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总之,《围城》这部现代散文作品在主题与意义上围绕着围城、自由与选择、传统观念以及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展示。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描绘和探究,读者可以进一步思考和反思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内心世界,探究人们在自由选择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同时,也提醒了人们要对传统观念进行审视,勇敢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自由与束缚《围城》的主题探讨
自由与束缚《围城》的主题探讨《围城》是中国作家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当时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的生活和思想困境。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的自由与束缚主题,分析人物在社会、情感和内心方面所受到的各种限制。
社会的束缚是《围城》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新兴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受困于这个社会阶层的限制。
方鸿渐在小说中被称为“围城”的象征,他无法逃脱社会对他的期望和压力。
比如,他被迫进入文官考试系统,为了通过考试而忍受痛苦的学习。
此外,方鸿渐还受困于家庭的期待和传统的束缚。
尽管他渴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但社会的束缚却让他无法挣脱。
情感上的束缚也是小说中另一个突出的主题。
方鸿渐与患有精神疾病的孙小姐结婚后,发现彼此之间存在着难以跨越的情感鸿沟。
孙小姐的疾病使她无法完全投入到婚姻中,而方鸿渐则渴望真正的爱情和亲密关系。
这种情感上的困扰让方鸿渐感到束缚和无助。
此外,方鸿渐还陷入了与程心远和虞美人之间的三角关系,这进一步加深了他的情感束缚。
除了社会和情感上的束缚,小说还深入揭示了内心的困境。
方鸿渐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常常陷入自我思考和挣扎的状态。
他对自由的追求与现实的限制之间形成了冲突。
他反复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感到对自己和他人的期望之间的矛盾,在内心中感到困顿和束缚。
然而,小说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情节和人物的描写,激发读者对于自由和束缚的思考。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由与束缚的复杂性,并思考我们自身在社会、情感和内心层面所受到的各种限制。
总的来说,自由与束缚是《围城》的核心主题之一。
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方鸿渐在社会、情感和内心方面的困境,呈现了当时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的现实和思想困扰。
通过阅读和思考《围城》,我们能更深入地探讨和思考关于自由和束缚的问题,并反思自己在这个多元社会中的立场和选择。
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1]
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内容提要]钱钟书的《围城》可说是现代文学中的一大著作,现已享誉中外。
但在它初次与世见面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而被认为是没有中国现代性的作品。
但其实不然。
我认为《围城》是一部以时代为背景,关注时代,关注人生的杰作。
它与作者生活的时代、环境,以及作者的往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中描写的那群知识分子形象,正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汇背影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尤其是方鸿渐、赵辛楣两人,可说是作者的两个化身,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可看见作者的影子。
这部著作也可说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从这些知识分子身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所谓〝文人〞〝学者〞的人生经历。
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形形色色、方方面面。
所以说,这是一部时代的著作。
正如迈蒙尼得在《迷途指津》中所说的那样, 〝《围城》的金苹果-一句话说的合宜,就如金苹果装在银器里。
〞时代就是《围城》的银器,而《围城》中的人生则是银器中的金苹果。
[关键词]׃时代性人生价值取向银器里的金苹果《钱钟书围城》读后感简介:钱钟书是中国四十年代著名的讽刺小说大家。
人们把他称为“集作家与学者于一身”。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正文开始>> 钱钟书是中国四十年代著名的讽刺小说大家。
人们把他称为“集作家与学者于一身”。
钱钟书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后曾留学英国,获副博士学位,后又留学法国,1938年归国任大学教授,他的文学作品包括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前几天我拜读了他的著作《围城》。
《围城》出版于己于1947年,随即在社会上产生热烈反响,并曾一度被称为“新《儒林外史》”。
《围城》是在一个比较宽阔的抗战背景下,来对庞大的知识分子群进行描绘的。
小说采用西方流浪汉小说的情节结构方式,以留学归来的方鸿渐的经历为主线,描写抗战爆发以后从上海到湖南后方的一些知识分子,并从中央探讨人的本性,人的存在价值,人的出路等问题。
梦想与现实《围城》的主题
梦想与现实《围城》的主题《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经典小说,它以针尖般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平凡的人物在围城中的命运和困境。
作品探讨了梦想与现实的冲突,表达了对于追逐梦想和面对现实的矛盾和挣扎。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阐述《围城》中梦想与现实的主题。
一、梦想的美好与追求小说中的许多角色都怀有各自的梦想,这些梦想给他们以希望和动力。
比如,方鸿渐梦想着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作家,从而摆脱平庸的生活;孟浩然梦想着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科学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这种执着和勇气使他们变得令人钦佩。
二、梦想与现实的冲突然而,小说中也展示了梦想与现实的冲突。
无论是方鸿渐还是孟浩然,他们在追逐梦想过程中都遭遇到了现实的重重困境。
方鸿渐虽然拥有文才,但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却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他面对着审查和挑战。
而孟浩然则发现科学思想的发展远远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快,他在无望和压力中感到迷失。
梦想与现实的冲突使得他们感到困惑、痛苦和失落,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和前途。
三、对逃避现实的追求在小说中,为了逃避现实的艰辛和痛苦,一些角色选择了沉迷于麻醉剂、性欲、消费主义等虚幻的境地。
譬如方鸿渐终身在婚姻中失去自我,孟浩然则热衷于金钱和享乐,不再思考和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浪费在短暂的欢愉中,最终导致了梦想的破灭和内心的空虚。
四、梦想与现实的统一尽管梦想与现实的冲突给人们带来沉重的压力和困扰,但《围城》同样向我们展示了梦想与现实的统一可能性。
在小说的结尾,方鸿渐和孟浩然都进行了自我反思,明白了梦想与现实并不是对立的,而是需要统一的。
他们懂得了即使现实中不如意,也不能失去对梦想的坚持和追求。
梦想可以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继续努力追逐着自己的目标。
五、启示与思考《围城》所描述的梦想与现实的主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面对梦想和现实的冲突时,我们不能放弃对梦想的追求,也不能逃避困难和挫折。
围城中的现实主义思想
围城中的现实主义思想《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小说以战后的上海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方鸿渐在各种人际关系中的困境,探讨了现实主义思想在小说中的表现。
本文将从社会现实、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三个方面探讨《围城》中的现实主义思想。
一、社会现实的描写小说《围城》以战后的上海为背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展现了现实主义思想的核心。
作者通过描绘方鸿渐所处的官场、家庭和婚姻等环境,刻画了一个浮躁、虚伪、道德沦丧的社会形象。
同时,他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束缚,以及个体在这种环境下的困惑和挣扎。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作者展示了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核。
二、人物形象的刻画在《围城》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现实主义思想的特点。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形象。
他身处在官场和婚姻之间,陷入了无法逃脱的困境。
他的行为和对待问题的态度都反映了现实主义强调的个人处境和社会环境的矛盾。
通过描写方鸿渐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作者追求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了对社会困境的思考和探索。
除了方鸿渐之外,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都体现了现实主义思想。
无论是宁姐的职业道德缺失,还是孙少安对待婚姻的消极态度,都揭示了现实社会中许多个体的现实困境和道德沦丧。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使读者更加理解现实主义思想在小说中的体现。
三、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在《围城》中,情节的安排也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思想。
小说通过一系列曲折的情节,展示了现实社会中各种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
这些情节的设置既能引发读者的兴趣,又能真实地展现社会和人的现实状况。
作者以真实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出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使读者思考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和抉择。
《围城》中的情节设置紧凑、有条不紊,使整个故事流程连贯有序。
作者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社会画卷,展示了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和价值取向。
总结通过对《围城》中社会现实、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展示了明确的现实主义思想。
人际关系中的欲望与妥协《围城》的主题
人际关系中的欲望与妥协《围城》的主题《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主题是人际关系中的欲望与妥协。
小说以上海滩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年轻学者的人生困境和他在婚姻、友情、事业等方面所面临的各种欲望和妥协。
通过对主人公的刻画,钱钟书传达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现实社会的独特见解。
在《围城》中,作者通过描写人际关系中的欲望和妥协,展示了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在面对种种利益诱惑时所做出的选择。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但他却深陷于情感困境之中。
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婚姻的期望与现实的矛盾不断冲击着他的内心。
他与白流苏之间的爱情是欲望的体现,而他在与妻子韦小宝之间的婚姻中表现出的妥协则是他对现实的反应。
小说中还刻画了方鸿渐与朋友们之间的友情关系。
他的朋友族文化和韦小宝的表兄舒白羽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而他却苦于学术上的无成就感。
这种对朋友的嫉妒和对自身价值的怀疑,使方鸿渐在与朋友的关系中不断地妥协。
他总是设身处地为朋友着想,迁就他们的兴趣和需求。
通过这种妥协,方鸿渐获得了朋友们的尊重与认可,但也继续陷入了自我否定的困境。
此外,在事业方面,方鸿渐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与妥协。
他一直向往着衣锦还乡的归乡梦想,但却逐渐认识到在上海立足的艰难。
他在与上司的斗争中,为了求得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不得不妥协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
他违背自己内心的声音,妥协于现实的压力,最终选择了一份并不理想的工作。
这种对事业的妥协代表了方鸿渐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所做出的折中与妥协。
总的来说,钱钟书通过《围城》这部小说,以细腻的文字描绘了人际关系中的种种欲望与妥协。
主人公方鸿渐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不断面对选择和抉择,在现实的挤压下徘徊不前。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他们的欲望和妥协引发了读者对自身欲望与妥协的思考。
通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分析,钱钟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困境,使读者对人际关系中的欲望与妥协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围城》主题思想
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略论人性“暗月亮”①的“围城”摘要:作者钱钟书在《围城》的初版序言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部分人物,写这类人,我不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主人公方鸿渐苦恼地在一个个“围城”奔来冲去,充满希望却又处处碰壁,始终感到压抑与无可奈何。
每一次的走出却又是走进另一座“围城”,人生仿佛处处是围城。
不断地失望地走出又满怀希望的走进,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直到生命的终结。
那到底人为什么会陷入此种怪圈?究其缘由终究还是人,这种无毛两足动物在作祟,特别是其先天人性中的“暗月亮”在制造着重重“围城”。
正所谓生活本应该是怎么一回事,这往往是你从自己的“个人天地”去希望、去期盼、去企盼、去企望、去追求的,但事实总是另外一码事儿,他人也都有自己的“个人天地”;换句话说,事乖愿违的人生长叹,与其说是命中注定,莫如说是“人为”,只是人们自我折磨或彼此间的相互折磨。
所以我们对《围城》主题思想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文明相对滞后的今天,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进而能够更加健康地生活。
关键词:人性;暗月亮;人生愿望;“围城”困境Abstract: the author qian zhongshu in fortress besieged) in the preface said: \"in this book, I want to write some part of the modern China society, a certain part of the character, write this kind of person, I do not forget they are human, are only human, have no hair two feet animal basic root sex.\" The hero square hong gradually troubled at every \"and\" rush to blunt go, full of hope is and always go to the wall, always feel stressed and helpless. Each time it is out of the other into a \"and\", life as if everywhere siege. Constantly disappointed to out of and hopeful into, and endless, endless, until the end of life. So what exactly what people will get into this trap? Investigate its reason all still person, the hairless, two feet animal it, especially the innate human nature of the \"dark moon\" in manufacturing the heavy \"and\". This is the so-called life should be how one and the same, this is often you from their own personal \"heaven and earth\" to hope, to look forward to, to go forward, to desire, to pursue, but the truth is always another thing a yard, the others also have their own personal \"heaven and earth\"; In other words, good let violations life legend, is meant to be more than the saying is \"human\", people just self-imposed torture or each other the tortured. So we told the city \"the theme of the research, to help us in social life, especially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is highly develope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relatively lags behind today, so that we can more clearly know yourself, know society, and can be more healthy lives.Keywords:human nature;dark moon,;life desire;\"and\" trouble绪论导演杨绛给《围城》电视剧片头词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内容提要]钱钟书的《围城》可说是现代文学中的一大著作,现已享誉中外。
但在它初次与世见面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而被认为是没有中国现代性的作品。
但其实不然。
我认为《围城》是一部以时代为背景,关注时代,关注人生的杰作。
它与作者生活的时代、环境,以及作者的往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中描写的那群知识分子形象,正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汇背影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尤其是方鸿渐、赵辛楣两人,可说是作者的两个化身,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可看见作者的影子。
这部著作也可说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从这些知识分子身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所谓〝文人〞〝学者〞的人生经历。
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形形色色、方方面面。
所以说,这是一部时代的著作。
正如迈蒙尼得在《迷途指津》中所说的那样, 〝《围城》的金苹果-一句话说的合宜,就如金苹果装在银器里。
〞时代就是《围城》的银器,而《围城》中的人生则是银器中的金苹果。
[关键词]׃时代性人生价值取向银器里的金苹果《钱钟书围城》读后感简介:钱钟书是中国四十年代著名的讽刺小说大家。
人们把他称为“集作家与学者于一身”。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正文开始>> 钱钟书是中国四十年代著名的讽刺小说大家。
人们把他称为“集作家与学者于一身”。
钱钟书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后曾留学英国,获副博士学位,后又留学法国,1938年归国任大学教授,他的文学作品包括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前几天我拜读了他的著作《围城》。
《围城》出版于己于1947年,随即在社会上产生热烈反响,并曾一度被称为“新《儒林外史》”。
《围城》是在一个比较宽阔的抗战背景下,来对庞大的知识分子群进行描绘的。
小说采用西方流浪汉小说的情节结构方式,以留学归来的方鸿渐的经历为主线,描写抗战爆发以后从上海到湖南后方的一些知识分子,并从中央探讨人的本性,人的存在价值,人的出路等问题。
作品以写实与象征相结合,写出了时代、社会的象征。
“围城”既是实体的象征,即抗战环境下的中国就是一个大围城,同时又是一个虚体的象征,即对一类文人心城的映射。
作者“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这里的“某一部分社会”指旧中国混乱荒谬的病态社会。
而“某一类人物”又是指在那个社会中迷惘、落寞、卑琐的病态知识分子,揭示他们在中西文化碰撞与国难家愁中的动摇和怯懦的基本根性。
小说的主题以暴露否定病态社会为基本前提,但又具有多重意味。
“结婚好比被围困的城堡,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作者在审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现实悲剧的众生相时,也揭示了现代人所处的多层次的人生困境。
小说的男主人公方鸿渐所经历之处,无不是“围城”——上海滩各式知识界分子的社交圈子,内地小镇和乡村的丑恶闭塞,三闾大学的勾心斗角的灰色生活……都构成了一座座围城,不仅国家、社会是如此,家庭也是一样:方鸿渐父亲处处制约儿子的行动,方老太太经常疑心别人诱骗他的儿子;后来成为妻子的孙柔嘉柔顺之下的深藏心计……家庭社会的环境使方鸿渐感到处处有围城。
方鸿渐的自身精神领域也妨碍和束缚了他冲出围城的信心和勇气。
方鸿渐自身性格和顺,看出恶劣环境而不能自拔,嘴上聪明而内心懦弱。
他与四个女性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都有瓜葛,但在爱情面前却节节败退。
以至落入孙柔嘉的网里,又由合到分,他一生并没有冲出围城,始终是一个失败者。
作者揭示了抗战环境下的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在祖国危难之际,欲持超脱的人生态度,但却空虚难耐,又加深了人们困于围城之中这一人生含义。
他们被困于生活的城里,日趋腐化,不断下沉,以至不能自拔,这就是钱钟书写这书的基本主题。
作者在书中的讽刺艺术相当杰出,因此被称为“新《儒林外史》”。
他对人物隐蔽心理的发掘,对人情世态的精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是相当突出的。
加上作者广博的知识,高超的幽默技能刻画出一个又一个性格特点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
不学无术的褚慎明,走私发国难财的李梅亭,老奸巨滑的高松年,说谎到底的韩学部委员愈……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态度是尖刻讽刺的。
作者又借助自己的深厚文学功底,编制出众多比喻和警句,对人物进行嘲弄淋漓尽致。
----------------------《围城》是一部以讽刺知识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为主题的小说, 目的是力求刻画出当时某一空间某一群体的一部分人的人生面貌。
理解"围城"这两个字, 不能空泛地把他看作是婚姻的代名词, 在某种层面上, 它与西方现代主义所描写的人类的尴尬困境所采取的一些象征手法不谋而合。
书中充满苦涩的笑, 无奈的自我欺骗, 这都是这部小说的成功所在。
人生是围城, 婚姻是围城, 冲进去了, 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所包围。
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 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
这部作品已被译成世界上多种文字, 有十数种不同的译文在各国出版。
在美国, 由于夏志清的推崇, 不少人以钱钟书为题撰写博士论文和专著。
法国的西蒙·莱斯曾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予中国作家的话, 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
"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
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 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 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
他希望做个大人物, 这样的性格, 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
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 在买假文凭之前, 他也问问良心, 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 要看‘报条’, 丈人是商人, 要看契据。
"以他自己的口气, 就是"说了谎话, 还要讲良心。
"说谎就说谎嘛, 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
既然讲良心, 就干脆别买学位了。
既然都不讲良心了, 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 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 我想没有人会反对, 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
也许从第—, 圈"围城"建立时, 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 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
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 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
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 买文凭时, 希望自己能够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 又觉得有损道德。
要知道, 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
很多的人都像方鸿渐—样, 有那么一点的良心, 有那么—点的虚荣。
他们处处做小人, 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
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 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
他们尝试去改变, 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 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
熟不知道, 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
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 真实的社会环境。
2011年10月20日钱钟书与《围城》一、钱钟书(1910—1998),出生于江苏无锡书香门第,自幼深受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就聪明过人,他的天赋主要表现在文学上。
十九岁时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并与吴晗、夏鼐被誉为清华“三才子”。
毕业后又到牛津大学、巴黎大学进修。
1938年钱钟书先生归国,长期在昆明、上海、北京等地大学教书,并在国家图书馆及研究部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1998年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
性格气质“痴”——爱书、童真、淡薄名利,属于学者型作家。
一生著述颇丰,学术著作主要有《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文学创作方面主要有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等。
二、故事梗概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是江南某县一个乡绅的儿子,性格善良懦弱。
读大学时,他听从父命,与一位银行家的女儿周淑英订了婚。
怎奈未婚妻早逝,岳父便资助他在欧洲读了四年书。
留学期间,他生活散漫,学无所成,临回国之前,只得买了一个子虚乌有的假博士头衔来搪塞家人。
终于在回国的途中了。
尽管国难当头,可一批留学回国的男女仍大玩爱情游戏。
方鸿渐在留学回国的船上与性感放荡的鲍小姐有了一夜风流。
同船回国的女博士苏文纨又对他颇有垂青之意。
回到上海后,方鸿渐住在已逝的未婚妻家,但他出于礼貌去拜访了苏文纨。
于是,在苏家见到了苏文纨的表妹清纯女孩唐晓芙,并对其一见倾心,不断追求。
苏文纨知道后,恼羞成怒,将方鸿渐以往买假文凭、与鲍小姐鬼混等丑事添油加醋地告诉了唐晓芙,所以方鸿渐遭到唐晓芙的拒绝。
苏文纨的青梅竹马赵辛楣又对苏一往情深,他把方鸿渐当作情敌不断打击,但最终苏文纨还是嫁给别人。
方鸿渐恋爱失败后心灰意冷,和苏文纨的失意追求者赵辛楣成为好朋友,二人决定接受内地三闾大学的聘请。
一路上历经艰险,也遭遇无数趣事,好不辛苦地来到三闾大学,才发现这所大学帮派分立、勾心斗角,任教不易。
赵辛楣迷恋上了同事的年轻夫人,被迫辞职,去了重庆。
英语助教孙柔嘉有意于方鸿渐,而方鸿渐虽觉得自己不爱她,却又不愿她接受别人的追求,便稀里糊涂地对她产生了感情。
最后在成为学校帮派之争的牺牲品后,他与孙小姐一起离开三闾大学,返沪途中在香港与她成婚。
回沪后,方鸿渐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一家报社做些杂活,但不久又失了业,夫妻二人又因为生活中的琐事争吵不休,他们都想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结果经常发生冲突。
他们为了择职吵,为了亲戚吵,为了朋友吵,甚至无缘无故,为了随便一句话也要吵,有时更是互相把对方当作出气筒,终于导致无可避免的分手。
方鸿渐等人在城镇与学校、家庭的一座座“围城”间不断奔走、颠簸。
所以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三、解读《围城》1、《围城》的含义《围城》是一部讲述20世纪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小说。
小说取名《围城》,指“被围困的城堡”,正是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结婚如围城,二是人生如围城,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作者更是借用了后一层意思,隐喻式地嘲讽了在沉重压抑的社会环境里,一批新旧知识分子行为的荒唐庸俗,灵魂的卑污丑陋。
小说在艺术上,有着卓然不群的风格,运用近乎喜剧的手法表达了一种悲剧性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作者对现实或多或少的虚无产生的不满情绪。
主人公方鸿渐无太大的人生追求,却也不甘心随波逐流,心地善良又屡遭人暗算,有时懦弱得可悲,有时刚强得可笑。
《围城》除了故事好笑,发人深思外,不得不谈到的另一特色便是她的语言魅力。
她的文字效果确实难得一见,被人感觉句句幽默和讽刺,把故事里人的种种心态和事的丝丝情节点评到位,有时令人扬起嘴角点头称是,有时叫人前仰后合笑声蹦出。
机锋四出、幽默隽永的语言,构成了作品讽刺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升华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显示出作者卓异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