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材料探究题》课件(26张ppt)

合集下载

中考专题复习 实验探究题课件(共33张ppt)

中考专题复习 实验探究题课件(共33张ppt)

类型四 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
知识储备
举例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
方法点拨 (1)确定碳酸钠生成:①加酸有气体;②加碱[如Ba(OH)2]有沉淀; ③加盐(如BaCl2)有沉淀 (2)验证二氧化碳减少:密闭装置,气压减小 (1)借助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以酸中和碱为例加酚酞) (2)借助其他物质与酸碱反应的现象来证明酸或碱不存在 (3)借助反应中溶液pH变化 (4)借助中和反应放热

类型三 有关物质含量探究
答案 实验方案 锥形瓶 交流讨论 ②③④ 方案改进 打开a、b,关闭c 数据分析 吸收水蒸气 偏低 拓展提高 硫酸钠,硫酸钠和硫酸,硫酸钠和碳酸氢钠
类型三 有关物质含量探究
[解析] 交流讨论 分液漏斗可以添加稀硫酸;但装置内空气中没有排出的CO2、未被完全吸收的反应产生 的CO2、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能被碱石灰吸收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 方案改进 为减小误差,使CO2质量的测定更准确。根据图乙可以知道,反应之前要打开弹簧夹a和b,关闭 弹簧夹c,从而使b装置中的空气排出。 数据分析 反应生成的气体在逸出的过程中要带出一部分水蒸气;如果没有C装置会使得D装置中吸收的 气体偏多,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偏大,从而使测定出的氢氧化钠质量偏低。 拓展提高 反应后产生了无色气体,所以碳酸钠已经全部转变为碳酸氢钠。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硫酸钠; 硫酸过量,则溶质为硫酸钠和硫酸;硫酸的量不足,则溶质为硫酸钠和碳酸氢钠。
(1)为验证猜想(二),小强同学取少量废液装入试管中,然后滴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滴加稀硝
酸沉淀不溶解。于是小强认为猜想(二)正确。小强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验证
猜想(二)的正确性,原因是

(2)小丽为验证猜想(三),选用大理石作试剂。若猜想(三)是正确的,验证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中考复习材料探究题.ppt

中考复习材料探究题.ppt
②邹韬奋在《我的母亲》中写到:“她的饮泣吞声,为 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 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③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父母把孩子当成是宝贝,在孩子的 生活中只充当保姆的角色,后来小孩到了大学还不会剥 鸡蛋壳;而有的家长太溺爱自己的小孩,任由他们胡作 非为,结果使孩子走上了犯罪道路。
定义
所谓探究,就是要求考生通过几则 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 有所发现,然后写出自己发现、探究的 结果。而发现、探究就是要让考生通过 比较、分析,找到几则材料之间存在的 关系。
探究性题目总是由2-3则相互之间有 关系的材料组成。它可以单独出现,也 可与阅读文章结合起来考查。
解题要领
一是几则材料间存在逻辑联 系,主要是探究因果关系。 二是几则材料都与同一事物 有关,就要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 (共同点)或个性(不同点)。
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就事论 事,而要上升到理论(哲理)的 高度。
注意事项
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思考:这几则材料 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然后推断:一定是材 料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再通过比较、分析, 一定会有所发现。
答题时,材料间是因果关系的,要先写主 要原因,再写其他原因;材料间是同类事物 的,要先写共性(相同点),再写不同点 (个性)。
训练的关键是要学会对材料的阅读,分析 和比较,学会归纳有组耐人寻味的镜头: 狐狸父母将断奶不久的小狐狸赶出了温暖舒适的洞穴。 惊慌失措的小狐狸恋着父母使劲地要往回跑,但饱经沧 桑的老狐狸却无情地厮打驱赶着,不让其回“安乐窝”。 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小狐狸最终无可奈何地走向了潜伏 着危险,却又能任其施展才华的大千世界。
1.真正的母爱应该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2.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这样才有 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 3.作为小孩应该理解 父母的苦心,不要一味的任性。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综合性学习之材料探究考点(共25张PPT)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综合性学习之材料探究考点(共25张PPT)

真题巩固:2020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 【助力城市建设】近日,日照市印发《日照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并 向社会公开征集日照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图标,活动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 11. 下面是两件入围作品,请任选其中一件,用简洁的语言对其构图要素和寓意加以说 明,不超过80字。
图标一
图片类
真题再现(2022·广东广州·一模)“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智 慧结晶,下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将要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进行分享,课 前需要阅读材料完成以下任务。材料二:
请描述材料二图画内容,向同学们介绍谷雨这一节气。 材
谷雨,也正是农忙时节,即 “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田 中秧苗初插、作物新种,降水 明显增加,谷类作物经过雨水 滋润茁壮成长。
(2)①行政层面:进一步强化远程教育建设,优化网络课程评价标准; ②平台层面:增加投入,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强化服务意识,保证平 衡运行;③教师层面:更新教育理念与方法,熟悉网络教学特征与技 术操作;④家长层面:引导家长调整心态,遵循网课和学生认知特征; ⑤学生层面:加强自律性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网络 教学的重要性。(答对三点即可)
《基础》P132第3题(1)
壬寅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隆重(在随州)举行。
二、真题巩固 1.(2021·湖北荆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任务。
“荆荆”有味 楚楚动人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荆州博物馆开展“馆长带我看荆博”系列特色活 动,三名馆长、副馆长化身讲解员,带领600多名游客感受了荆楚文化的魅力。 上午9时,在荆州博物馆馆长王明钦带领下,由本地市民、外地游客及在荆大学生 组成的游客团集中参观了珍品馆。从《五大夫遂——凤凰山168号汉墓展》到《丹漆神 韵——楚秦汉漆器精品展》,漆木器、陶器、青铜器等200多件(套)文物让大家目不 暇接。在二楼东边展厅中央展出的虎座凤鸟悬鼓,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该文物 高1.49米,宽1.45米,双虎为座,双凤为架,凤冠悬挂乐鼓,猛虎作势前扑,翔凤振 翅欲飞,气势恢宏。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影。

中考复习材料探究题.ppt讲解共27页

中考复习材料探究题.ppt讲解共27页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中考复习材料探究题.ppt讲解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于我若ຫໍສະໝຸດ 浮烟。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中考复习材料探究题.ppt讲解

中考复习材料探究题.ppt讲解

练习、分析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阅读后的发现。 (1)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 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到可怕的巨大风浪,这时, 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 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船一寸一寸下沉,依旧猛 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减小,货轮渐渐平 稳了。 (2)在某一山区的著名旅游景点,有一段被当地人称为 “鬼谷”的最危险的路段,路窄坡陡,两边万丈深渊, 每当导游们带队到这里时,一定要让旅客们挑点或扛点 什么东西。据说这里以前发生过好几起事故,都是迷路 的旅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不小心掉下去的。当地人, 每天从这条路上挑着东西来来往往,从来没人出事。
定义
所谓探究,就是要求考生通过几则 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 有所发现,然后写出自己发现、探究的 结果。而发现、探究就是要让考生通过 比较、分析,找到几则材料之间存在的 关系。
探究性题目总是由2-3则相互之间有 关系的材料组成。它可以单独出现,也 可与阅读文章结合起来考查。
分析一般材料的基本方学家。
Δ恩格斯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Δ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Δ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
Δ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分析:以上几则材料的共性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 的成就。细分析1-4则材料有一个共性,即他们 在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5就不同了。据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 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 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如果 我们不能关注相同材料中的差异而得出“伟人们 在年青时就取得了突出的贡献”这个结论就不准 确了。
分析:结果是出现五角星图案。原因 是孩子有好奇心没有按常规去切,而 好奇心就是人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创造性思维 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中考探究题复习PPT课件

中考探究题复习PPT课件

C. 编号①和编号④ D.编号②和编号⑤
4
.
5.(2012年湘潭)某组同学以颗粒饱满的大豆种子为实验材料对种子萌发
所需的条件进行探究,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如下表。请你分析回答问题:
实验组
温度(℃)
湿 度 空气 种子数(粒) 发芽率(%)
A
26
潮湿
充足 50
96
B
5
潮湿
充足 50
2
C
26
干燥
充足 5
0
D
——
(1)请你指出该组同学在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修改 。
C装置只有5粒种子,容易产生偶然性;也应该为50粒种子
(2)按修改后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用
组进行对照实验。
A与C
(3)用A、B两组作对照时,所探究的问题是: 温度对种子的萌发的影响。
(4)若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需增设一组实验D,请完善这组 实验: 26℃、潮湿、无空气、50粒种子(四个内容少写一项不计分)
,将下图中甲、乙两个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后观察
。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A.空气 B.微生物
B
C.玻璃管 D.温度
2.(2012年潍坊)科学家珍妮·古多尔在深入坦桑尼亚国家
公园长期从事野生黑猩猩行为特征的研究过程中,所采取ຫໍສະໝຸດ 的主要研究方法是()A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量法 D.调查法
处理方法 培养温度 现象结果
① 接种细菌 40℃ 全部表面变浑浊
② 接种细菌、上面覆盖醋酸40℃ 全部表面清晰
③ 接种细菌 0℃ 全部表面清晰
④ 无接种细菌 40℃ 全部表面清晰
⑤ 接种细菌,上面盖上吸有抗生素的纸片 片周围清晰,其余表面浑浊

中考语文材料探究题 课件 (共30张PPT)

中考语文材料探究题 课件 (共30张PPT)

材料一: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云南、贵 州、四川南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三至 五成,平均气温比以往偏高1℃以上。进入 2010年,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云贵川、 广西、重庆的旱情持续加重。据民政部门 统计,旱情持续5个月来,截至2010年3月 23日,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 受灾人口6130.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 503.4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
分析:我们一旦知道结果,只要顺藤摸瓜就能探求 原因、得出探究结果。结果是出现五角星图案。原因 是孩子有好奇心没有按常规去切,而好奇心就是人们 常说的创造性思维。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注意事项】 1、一则材料概括出重点, 多则材料关注其共性 2、紧扣原材料寻找答案, 不旁及其他无关内容
请你就下面这一类社会现象,谈谈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 台湾歌星周杰伦一曲《东风破》,风 靡一时,于是,许多从不喜欢民乐的年轻 人找来古曲《东风破》欣赏;北师大教授 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宣讲《论 语》,由此《论语》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的 谈资;大型电视节目“红楼梦中人”选秀 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很多人再读《红楼 梦》,“红学热”再度升温。
一、寓意探究型 二、观点表述型 三、材料比较型
一、寓意探究型
材料以叙述故事为主,要求 由事及理,概括故事中所包含的 道理,表述时应上升到一个哲理 高度。
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慌了的老鼠 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之 后,它就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 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 ,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 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 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跳出米缸去 了。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 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探究性问题 课件(72张PPT)2024年中考人教版数学复习

探究性问题 课件(72张PPT)2024年中考人教版数学复习
类比思想,即类比上一问思路,迁移解决下一问.
2.不变特征:对比前后条件变化,寻找并利用不变特征,考虑相关
几何结构解决问题.
3.拓展、应用:会在类比探究问题的最后一问中涉及,往往要先依
据特征转化作图(仿照前面问题的图形结构),依据图形的形成因素
设计方案,应用前两问的思路或结论求解.
2
探究性问题
典题精析
∵ + = , ∴ = − = 11 − 8 = 3 ,即 的长为3.
7
探究性问题
针对训练
1.(2023·巴中)【提出问题】
(1)如图4,在 △ 和 △ 中,
∠ = ∠ = 90∘ ,且 = ,
= ,连接 ,连接 ,交 的延长线
例1 (2023·菏泽)【提出问题】
(1)如图1,在矩形 中,点 , 分别在边 ,
上, ⊥ ,垂足为点 .求证: △ ∽ △ .
思路点拨 要证 △ ∽ △ ,只要利用矩形的性质
和“等角的余角相等”,证明两组角相等即可.
证明: ∵ 四边形 是矩形, ∴ ∠ = ∠ = 90∘ .
90∘ . ∴ ∠ = 90∘ .
9
探究性问题
1: 1
② : = _____.
提示:由①得 △ ≌ △ , ∴ =
.故 : = 1: 1.
图4
10
探究性问题
【类比探究】
(2)如图5,在 △ 和 △ 中,
∠ = ∠ = 90∘ ,且 = ,
于点 .
图4
小锦囊(1)只要证明 △ ≌ △ SAS ,就可知 : 的结果,
并通过角的转化,在 △ 中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出

中考材料探究题专题课件

中考材料探究题专题课件

读下面三则材料,请从成才的角度谈谈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一份随意拟定的学生名单交 给有关教师,说这些学生被他鉴定为是最有潜力的,但必须对 学生保密。教师深信不疑,无意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 八个月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 格开朗,求知欲望很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这个实 验被命名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考纲要求:
分析材料,形成自己的 假设或观点,并点:
材料探究题一般以一则或几则材料为题材, 主要考查考生对相同或不同材料的观察分析能力、 思考能力、归纳提炼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这类题目考查范围较广,包含信息量大, 侧重于探究。考生须熟悉探究的每个过程和环节, 最后把探究的观点或规律等用文字准确地表达出 来。其内容涉及社会热点、人物、成长体验、传 统文化、节目、读书等。
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 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张演讲时面对 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 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 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 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观点:
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②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注意事项




1.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思考:这几则材料为什么 可以放在一起?然后推断:一定是材料之间存在某种 关系。再通过比较、分析,就会有所发现。 2.答题时,材料间是因果关系的,要先写主要原因 ,再写其他原因;材料间是同类事物的,要先写共同 点(共性),再写不同点(个性)。 3.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就事论事,而要上升到理论 的高度。 4.写答案时,最好在前面加上序号,注意语言简洁 。因为材料探究题不仅仅是考查考生的分析、探究能 力,还考查考生的语言组织表述能力。如果语言不简 洁,要点不准确,书写潦草,往往会前功尽弃。

中考研题实验探究(PPT课件(初中科学)24张)

中考研题实验探究(PPT课件(初中科学)24张)

例2、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用如图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 含量的测定”的实验,测得红磷燃烧时的气压变化如图。
(1)实验中红磷燃烧的现象为_产__生__大__量__的_白__烟__,__放_出__热__量___。 (2)图2中BC段压强增大的原因是_红__磷__燃__烧_放__热___。 (3)根据图2中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1_7_._7_%__ (计算结果精确至0.1%)。
(1)上表中的数据x=__9_0_.0____。 (2)分析数据,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为__8_0_.0___mL。 【数据处理】 该混合物中碳酸钙的含量约为_3_5_._7_%__(计算结果精确至0.1%)。
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数据: 第一步:确定要研究的因素。 第二步:确定对照实验组。 第三步:分析测量的对象。 方法归纳: ①将数据转化为与物质有关的量。 ②明确导致数据变化产生的化学反应。 ③明确反应的终点。 ④具体分析数据。
例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化学药品柜时,发现一瓶标签受损的无色溶 液(受损标签如图),经过询问老师,得知该溶液是NaCl、Na2CO3、 NaOH、NaHCO3溶液中的一种,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决定对其成分进行 探究:【查阅资料】常温下,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如表:
【提出问题】该无色溶液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1:NaCl 猜想2:NaOH 猜想3:Na2CO3 猜想4:NaHCO3 (1)大家经过讨论,第一排除猜想1,理由是_氯__化__钠__不__含_有__氧__元__素__。 (2)某同学结合认真分析后,认为猜想4也不合理,理由是 _常__温__下__饱_和__碳__酸__氢__钠_溶__液__溶__质_质__量__分__数__最_大__,__而__仅__为_8_._8_%__,_达__不__到__1_0_%___。

材料探究题课件

材料探究题课件

相关性 (因果关系 )
制胜兵法 (解题思路与方法归纳)
步骤一:筛选(抓关键词,化繁为简,确 定比较方向) 步骤二:分析比较 (相同点、不同点、相关性 ) 步骤三:归纳结果
(温馨提示:归纳时,材料间是因果 关系的,要先写主要原因,再写其他 原因以及结果;材料间是平等关系的, 要先写相同点,再写不同点。还要注 意语言简洁、精练、流畅,同时前面 加上序号可使条理更清晰。)
运用了存异的解题思想。
敌三:阅读下列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的 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好些年前在西藏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 法律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目可见的藏羚羊已风毛 麟角了。 材料二:藏羚羊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动物,属国家 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西藏等高原地带。喜群居 生活,性怯懦机警,常出没在人迹罕见的地方。 材料三: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为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 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如今,在可可西里的青藏 公路沿线,藏羚羊成群结队,不时向过路车辆鸣叫相 迎,挥蹄致意。
敌二:阅读下列材料,写出对成才的理解。 材料一: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 哲学家。 材料二:恩格斯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 家谢林。 材料三: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 材料四:徐特立虽48岁留法,但他克服重重困 难,终于学会法语。 探究结果:年青时代是造就人才的黄金时代,但 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 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探究结果:因为加大了对藏羚羊的保护力度,藏羚羊的数量增加 了,其生活习性也有了改变。 关注材料之间的相关性,即材料之间的因果关系。
回顾重点
材料探究题的答题思路分为 :
阅读筛选
分析比较 (核心思想:求同思想、存异 思想、找出材料的相关性 ) 归纳探究结果

人教版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 材料探究 课件 (共53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   材料探究 课件 (共53张ppt)

2、根据一则材料提取两(多)条信息。
根据一则材料提取两(多)条信息 方法:先认真阅读材料,分析句间 的关系,看它表达了几层意思,对 它进行分层;然后根据题干要求逐 层概括。
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中的一则调查材料: 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没看过龙舟,没听过唢呐, 不认识艾草、菖蒲,对清明节的祭奠也不以为然;然而越 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 材料反映出一种什么现象?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在某大学“校园青春形象大使”评选活动初 赛现场,选手们表演了昆曲、武术、快板、书画等在 其他选秀活动中难得一见的才艺,博得了评委们的阵 阵掌声。有过其他选秀活动参赛经验的选手朱潇轩告 诉记者:“通常的选秀活动,更多的是关注选手们的 外表。我认为,‘校园青春形象大使’良好的文化底 蕴和综合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青春形象大使”必须具备的条件:
②比较类
非法小广告是影响城市形象的一大公害。据记者 调查了解,经有关部门的整治,中心城区的电线杆 、墙壁上的“牛皮癣”有所减少,但各大医院、火 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厕所墙壁上充斥着开假发票、高 价回收药品,兜售迷魂药、假证、假币等非法小广 告。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请给以上材料加一个简短标题。 ①非法小广告是影响城市形象的一大公害 ②警惕“牛皮癣”泛滥的新动向
⑴关注黄河,保护黄 河,还黄河的本来面 目。⑵治理黄河,让 母亲河为人民造福。 ⑶污染生存环境,就 是毁灭人类自己。
都是污染惹的祸
(2)研究下面两则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皮影戏,由来已久,源远流 长。特别是云梦皮影戏曾在国际上获奖,多次出访国外。但 是,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民间表演艺术,皮影戏面临 失传的危险。 材料二:善书是湖北汉川独有的民间表演艺术。在汉川,善 书仅因少数民间老艺人口耳相传,手抄笔录而幸存。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说明文专题复习:考点6材料探究课件(幻灯片21张)

中考说明文专题复习:考点6材料探究课件(幻灯片21张)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病毒潜伏期一般为 3~7天,人群普遍易感。
很多野生动物都可能携带病原体,成为某些传 染病的传播媒介,果子狸、蝙蝠、竹鼠、獾等是冠 状病毒的常见宿主。估计本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自然 宿主可能是蝙蝠,但是如何从蝙蝠传播到人,中间 宿主是什么?目前还不清楚。
材料二 焦虑指我们面对不确定的事情所产生的生理、情绪和行为 等方面的应激性反应。学业焦虑往往偏向于将不确定的事情理 解为不好的结果,将未知的影响等同于对自己的威胁,夸大学 业失败的可能性。问卷显示,有79.63%的学生认为疫情对自己 的学业有影响,47.58%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感到焦虑。 学业焦虑表现为:思维上,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降落、 做题时犹豫不决的现象[甲];情绪上,对学业担心畏惧、紧张, 自身情绪不稳定[乙];行为上,出现无目的、无效果动作[丙]; 生理上,有出汗、头晕、口干、胸闷、呼吸紧促、肌肉紧张、 食欲改变、作息紊乱现象[丁]。
④人类特有的信息处理机制与人脑处理信息的特点密切 相关。人类的大脑对于规律和秩序有一种本能的渴求,总是 试图从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来。一项研究显示,巧合的产生 是人脑探索现实现象因果关系的必然结果。这种探索机制的 存在使我们能更好地学习与适应环境。同时,心理学家发现, 人们习惯于从各类事件中提取具有类似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这些都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外部世界的宝贵信息。
④木薯先从根部向土壤中释放出氰化物,近的花生接收到 这些信号后,就释放相应的乙烯。在乙烯影响下,花生会主动 缩减植株的繁茂程度,优先保证果实的养分供给。同时,乙烯 还能聚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到花生根部,提高花生对氮、磷 等有效养分的吸取率,进而提高花水果实的饱满程度和产量。
⑤此外,植物还可以对外发送物理信号(声信号、点信号 等)进行交流。澳大利亚生物学家的实验证明将罗勒栽种到胡 椒附近,胡椒的长势就会变得更好。即使用塑料布把二者隔开, 胡椒依然能保持这种变化,这是植物的声信号在产生作用。

中考复习专题——材料探究ppt课件

中考复习专题——材料探究ppt课件
大的压力,拜仁缺乏一名真正的领袖,缺少一名能在困境中真正站出来的人。 〞 材料三: 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第10次发射升空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后, 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发表了电视讲话。他说:“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 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
材料一:
2013年重庆中考真题
裸眼3D视频、电影及游戏等。
材料二:
本次活动周新命名了35家重庆市科普基地,包括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酉阳
县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心、重庆三峡中药科技馆、汽车碰撞安全及人员安全
体验中心、三峡库区现代柑橘园等。至此,全市共有72家市级科技基地。这些
市级科普基地有56家都免费开放。
材料三:
重庆市教委近日提出“中小同学科学素养提升计划〞。要求各学校开齐科学课
2012年重庆中考真题
面对责任,为何有人敢于担当,而有人却退缩逃避呢?请你依据下面的三则 材料,探究其原因。〔4分〕 材料一: 张丽莉,是黑龙江佳木斯第十九中学没有编制的女教师。2012年5月8 日, 在失控的汽车马上撞向同学的危急关头,她挺身而出,奋力拉开两名同学。 两名同学救下来了,但她自己却被碾在车下,造成双腿高位截肢,直到5月 21日,尚未脱离生命危险。张丽莉的壮举感动了全国网友,网友亲切地称她 为“最美女教师〞。 材料二: 在2012年5月20日欧冠决赛中,坐拥主场优势的拜仁慕尼黑队在最后的 点 球大战中输掉1分,败给了切尔西队,遗憾地与冠军失之交臂。德国媒体报 道,拜仁多名球员,特别是队长季莫什丘克,在点球大战前就表现出了对失 利的极大恐惧,拒绝主发点球。这就像赫内斯赛后所说的那样:“面 对极
中考复习专题—— 材料探究
考纲解说: 我市2014年《中考说明》中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专题:《材料探究题》 课件(26张ppt)
方法一:
1、异中求同法:相异的材料,有时形异 而实质是相同的,因此,对于多项材料, 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 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
中考专题:《材料探究题》 课件(26张ppt)
中考专题:《材料探究题》 课件(26张ppt)
定义
所谓探究,就是要求考生通过几则 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 有所发现,然后写出自己发现、探究的 结果。而发现、探究就是要让考生通过 比较、分析,找到几则材料之间存在的 关系。
探究性题目总是由2-3则相互之间有 关系的材料组成。它可以单独出现,也 可与阅读文章结合起来考查。
一.分析一般材料的基本方法
中考专题:《材料探究题》 课件(26张ppt)
二.探究复杂材料的常见方法
材料Δ一根木头架在山谷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 过去者甚少,但若横置于地,则常人皆能从上面过去。 Δ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 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
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方法二:
2、抓关键 提供的材料总是有一个中心,为了突出 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 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 准确理解材料,探究出正确结论。
练习、分析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阅读后的发现。 (1)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 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到可怕的巨大风浪, 这时,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 面灌水。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船一寸一寸下 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减小, 货轮渐渐平稳了。 (2)在某一山区的著名旅游景点,有一段被当地人称 为“鬼谷”的最危险的路段,路窄坡陡,两边万丈深 渊,每当导游们带队到这里时,一定要让旅客们挑点 或扛点什么东西。据说这里以前发生过好几起事故, 都是迷路的旅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不小心掉下去的。 当地人,每天从这条路上挑着东西来来往往,从来没 人出事。
序言:
语文材料探究与表达训练是近几年中考语 文命题的热点题型。其形式也是不拘一格的: 可以是一个文段,要求提炼观点、表达看法。 也可以是几则材料,要求根据材料归纳并写出 探究的结果。也有的是命题者给出一段或几段 文字(或者图片、表格)材料要求考生阅读文 字(或者图片、表格)材料,从中发现、提取 自己感受最深的有效信息,并用简洁明了的语 言表述出来。这种试题要求同学们对提供的材 料进行阅读、分析、比较、研究和归纳,从中 有所发现,最后写出自己探究的结果。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 并壳如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 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 何地不有?”
分析:本段材料中“其人自护其短”是关键句, 找到这个关键句,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不可自 护其短。或自护其短要不得。如果抓不住关键, 而得出“北人有不同凡响的壮举”就错了。
1992年经济低迷到谷底时,财政部只铸造了91 亿枚一分钱,1997年经济好转,也仅有133亿枚。
加州一位小学教师,发起捐一分钱的活动,四 年时间终于募到100万个“一分钱”。这100万个一 分钱,也就是1万元,利息达到868美元。目前校方 决定设立奖学金,奖励品行兼优的学生。
中考专题:《材料探究题》 课件(26张ppt)
分析: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同的,结果一样 都未能如愿以偿。共同原因都是缺乏良好的心理 素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考专题:《材料探究题》 课件(26张ppt)
中考专题:《材料探究题》 课件(26张ppt)
练1: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全社 会提出了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号召,各级政府机 构和有关部门纷纷响应。下面是体现“以人为本”精神 的一些具体举措,请从中归纳出“以人为本”的含义。
例1、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 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 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 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 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 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 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分析:
阅读这两则材料,我们发现命题者是要考生首 先能够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研读原材料, 材料1中的老船长让船负重后船反而行的更稳了, 材料2中的导游也是让旅客负重后,旅客反而安 全了。这就是它们的相似点。在发现了相似点 之后,我们还要将它上升到一定的哲理高度。 所以本题的答案是:
人生的很多时候,只有背负沉甸甸的重任,才 能稳步前进。
材各料一行:各政府业,应,对都各类要灾难把事故尊,重要不人惜人的力生物力, 把材命人料的二放生 :在命 教放 育第在 ,第为一一保位位护。未,成年要人的为健人康成的长,生在活新的、 《挺工中身而小作出学、进日行常学斗行争为习”规等的范条》提款中删。供去了一有切关“可对坏能人的坏事应 方便。 材料三:商业,倡导顾客是上帝,规定超市里的商品的
码放、标签上的提示必须符合人们的购物习惯,便于人 们拿取和识别。
材料四:交通,火车不断提速,尽量让乘客节省时间; 在人流量大的地段增设公交车站点,微笑服务。
中考专题:《材料探究题》 课件(26张ppt)
中考专题:《材料探究题》 课件(26张ppt)
练习2:
一分钱在许多地方已经失去人们的尊重,美国 每年估计有70亿的一分钱消失。1989年国会议员詹 姆士提议立法,希望政府能在2000年以前停止发行 一分钱。
分析:结果是出现五角星图案。 原因是孩子有好奇心没有按常规 去切,而好奇心就是人们常说的 创造性思维。于是我们可以得出 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 到的成功。
方法一:
1、问原因: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原因。我们一 旦知道结果,只要顺藤摸瓜就能探 求原因、得出探究结果。
例2、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