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与富士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柯达与富士之战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1
/20
一、行业的竞争观念
行业结构 行业结构:是指按竞争者数量和产品替 代差别程度而划分出的、一个由5个行业 组成的行业结构——如下图所示。
2018/11/14
2
/20
产品替代差别程度
只有一个公 家公司提供 司在一个国 本质上属于 家或地区提 无差别的产 供一定的产 品和服务品和服务
2018/11/14
9
/20
柯达与富士的黄绿大战
二、柯达在中国(90年代)
由于中国在 90 年代前,在高科技方面的比较落后, 在政策方面,不得不以市场换技术。 在 1994 年,柯达就已经开展合资、收购了中国七大 感光(胶卷)企业中的六个,乐凯是当时仅存的国 有感光(胶卷)企业 —— 乐凯的胶卷等照相相关产 品的销售远远落后于柯达。 90 年代开始,柯达为了赶超日本富士 80 年代在中国 建立的市场,开展了一些活动——政府公关!
2018/11/14
8
/20
柯达与富士的黄绿大战
实际上,通过调查知道,由于东方人中的黄种人, 通常喜欢将“白一点”作为好看、美丽的象征。 而西方人(白人),通常喜欢将“黄一点”的作为 好看、美丽的象征。 柯达胶卷冲洗的照片整体颜色偏黄色,相对富士胶 卷的价格贵一些。 而富士胶卷冲洗照片时的图象相对“白一点”和明 亮,而且有相对较低的价格,所以,更能够满足国 内的市场需求,这使得富士开始销售的整个 80 年代 ,完全超过了柯达的市场份额。
2018/11/14
4
/20
二、行业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对行业盈利 及风险差异的影响
退出壁垒
低 高
进入壁垒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目录一.环境分析········································································1.外部环境分析·································································2.内部环境分析·································································二.市场营销分析································································1 .前期数据调查·································································2.市场营销手段··································································三.战略分析·········································································1.1993年前后对比························································2. 利用SWTO模型分析·····················································3. 利用IFE矩阵分析······················································4. 柯达公司的战略转型·························································四.总结··············································································1.柯达危机的原因分析····················································2.启示··········································································五.人员安排·········································································一.环境分析1.外部环境分析1.1世界经济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借贷金融危机,影响至全球经济发展。
柯达pk富士兵法分析
富士PK柯达一、案例介绍富士公司与柯达公司的竞争由来已久。
早在十九世纪末,美国柯达公司就以生产简单易用的照相机和优质胶卷而闻名于世,并开始占据日本市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使日本遭受战争创伤的企业能尽早重振雄风,美国占领军说服包括柯达在内的大部分美国公司撤离日本。
战后,日本富士公司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它在日本本土赢得了79%的市场,并积极向海外拓展,在世界各地显示出咄咄逼人之势。
80年代,富士开始向柯达挑战,将优质彩色胶卷的价格定为柯达胶卷价格的90%,向美国和欧洲市场进军。
在富士的猛烈攻击下,柯达开始在市场竞争中频频告败,利润大幅度下降。
1985年,柯达公司总部开始意识到富士的猛烈攻势已威胁到自己生存。
柯达的管理高层决定迎接挑战,予以反击。
针对富士的低价策略,柯达致力于改善产品,并以高于富士促销开支20倍的预算,通过广告和促销,大力推广产品。
到90年代初,柯达成功地捍卫了美国本土市场,把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稳定在80%左右。
柯达的反击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选择把竞争进行到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柯达花了5亿美元在日本东京建立了分公司,并在名古屋建立了研发试验室。
为获得日本消费者群体的认可,突破富士及其他胶卷产业的重重阻碍,柯达的管理高层意识到要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
1984年起,柯达公司在日本出售的胶卷上完全印上日文,而且针对日本人偏爱色彩鲜艳这一特点,于1988年在日本市场投放了柯达金奖彩色胶卷,受到日本消费者的欢迎。
为了使柯达进一步日本化,柯达对其在日本的机构进行了调整,除了保留一个联络部与美国总部进行联系外,在其余的部门从经理到一般的管理人员,全部启用日本职员,将日本的员工从12人猛增至4500人。
在分销方面,柯达公司针对日本市场的特点制定了独到的渠道策略。
它借助日本人的力量,与大阪的三友公司合资成立了销售公司,负责经销柯达产品,结果推销工作极为顺利。
当时日本共有250个胶卷经销商,竞争之激烈让任何一家胶卷生产商都会感到头痛,但柯达公司见缝插针,挤进了其中的60个经销点。
柯达与富士案例(个人小结)
柯达与富士案例(个人小结)第一篇:柯达与富士案例(个人小结)个人小结从柯达与富士的竞争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企业在竞争中采取怎样的营销策略,受很多方面的影响,这也让我联想到了之前所学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竞争,同样一个是领导者,一个是挑战者,最后百事可乐算是逆袭成功,在如今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
从案例中所属背景看,柯达算是领导者,而富士算是挑战者。
柯达与富士作为世界感光业的两家领头公司,它们的竞争已经渗透各个方面。
在技术创新、产品性能上:两家公司固然从来没有松懈过,但近年来更多的则是体现在分销、促销上的激烈竞争。
采取有效的销售策略,会使企业更加具有竞争力。
在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柯达在日本采取的销售手段是成功的,唯一的一次失误是在1984年奥运会上,没有争取到奥运会指定彩色胶卷的专用权,被富士趁虚而入了。
但随后几年,柯达通过一系列促销活动,利用当地销售渠道等手段,最终挽回局面。
案例中是这样写到。
但在近几年,柯达已经慢慢走向破产之路。
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柯达由于最初成功的太容易,从而忽略了危机,在上世纪,它是胶片市场的霸主,但是在成功的光环下,它没有充分重视数码时代的到来,即便是后来每年投入巨大的数码相机研发费用,但终因效率太低,固执的战略而将市场拱手想让于佳能和尼康。
另外就是缺乏创新,长期都依赖于相对落后的传统胶卷部门,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的经营战略,错失良机。
我觉得柯达的例子对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企业有很大的启发:任何企业如果只满足于之前取得的成就,固步自封,不与时俱进,不懂得创新的的话,必将走向没落。
那么该怎么做就是企业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了。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重新树立企业的品牌内涵,放弃传统产业中心,向新的技术产业转移,打造个性化服务。
2、加强技术和资金的投入,确保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稳固市场。
3、分析传统需求市场和新技术的市场,进行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心理需求,找准市场,制定目标,做好市场定位。
柯达与富士市场竞争战略策划书讲课教案
柯达与富士市场竞争战略策划书一、前言随着中国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市场将更为开放,中国经济的发展力将更为强劲。
以感光市场为例,美国作为全球目前最大的感光市场,其年增长约为2%,按照这一趋势,中国将于未来25年内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感光市场。
在中国,本来是柯达先进入,但开始可能没有重视富士的实力;富士在80年代后期发起大规模攻势,反而占了优势。
目前,在中国的民用普通胶卷(特别是100度)市场,富士的份额超过40%,而柯达低于40%,但在其他产品系列上,特别是专业产品和医疗产品,则是柯达占了绝对的优势。
因为中国在感光产品市场上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两家公司对中国市场都志在必得,在产品的促销、分销等策略上层开了激烈的竞争。
以下仅在分销策略上对两家公司进行一些比较。
二、内容1、概要提示目的:通过对柯达与富士的竞争,特别是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其竞争策略的分析,进一步了解市场竞争的必然性,识别对手的手段、方法,培养学生进行企业竞争战略策划的能力。
环境分析柯达之所以落后主要是因为他忽视外部的市场环境,不思改革,一心想要收购其他公司,盲目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事与愿违。
要想摆脱困境,首先应该对整个市场进行调查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着手。
微观环境方面,柯达曾经是该领域的龙头老大,具备完整成熟的理体系,其所占有的大量的市场份额为他提供了迎接数码时代的广阔平台,并且多年来的经营使他获得了一大批忠实的消费者,这些是他的优势。
另一方面讲,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品牌效应上已经落后于很柯达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下滑,多竞争对手,柯达所经营的传统的胶卷摄像已经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宏观环境方面,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由此产生的消费支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更愿意购买更加先进和便利的产品,而不仅仅局限于价格低廉方面。
从科学技术环境上来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处在不断地变化当中,技术的淘汰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技术能力。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目录一.环境分析········································································1.外部环境分析·································································2.内部环境分析·································································二.市场营销分析································································1 .前期数据调查·································································2.市场营销手段··································································三.战略分析·········································································1.1993年前后对比························································2. 利用SWTO模型分析·····················································3. 利用IFE矩阵分析······················································4. 柯达公司的战略转型·························································四.总结··············································································1.柯达危机的原因分析····················································2.启示··········································································五.人员安排·········································································一.环境分析1.外部环境分析1.1世界经济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借贷金融危机,影响至全球经济发展。
柯达与富士(五篇模版)
柯达与富士(五篇模版)第一篇:柯达与富士柯达与富士的竞争在世界胶卷市场上,柯达(Kodak)与富士(Fuji)竞争十分激烈。
富土起先对柯达的一举一动密切注意,最后一举争取到奥运会的赞助权,从而占尽先机。
国内最大的照相机及照相器材、设备的生产公司是柯达公司,胶卷的销售占该公司营销总额的65%。
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柯达一直在日本销售着它的胶卷,但柯达胶卷在日本的销售量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低,其主要原因就是来自富士和樱花——占据日本市场绝大部分份额的两家公司的竞争。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直到1975年,相对于柯达黑白胶卷,其彩色胶卷的销售量一直在提高。
然而柯达在1976年出口到日本的胶卷数量首次开始下降,黑白胶卷下降近16%,彩色胶卷销售数量下降了50%,彩色和黑白胶卷总共下降10%,而销售额以日元计竟有75%的下降率。
1977年1月,柯达公司决定改进胶卷在日本的销售方式。
沃特指示国际图片部的经理威里·罗伯逊,让他的营销部去评估一下目前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途,并且要求他在3个月内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来。
国际营销部立即开始行动,不久便将一份评估报告提交罗伯逊先生。
他们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营销计划应集中到销售彩色胶卷上,彩色胶卷比黑白胶卷更重要;而且他们还在报告中指出:柯达胶卷销售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是现存的柯达彩色胶卷和它的竞争者之间的价格差距。
人们缺乏“柯达”商标的意识,一般只有在店员的推荐下,顾客才会购买柯达彩色胶卷。
找到一些更积极地推销柯达胶卷的商人,由此提高商标意识,从而最终提高人们对柯达胶卷的使用量。
这是报告中计划的营销目的。
他们对营销战略提出的建议是:降低价格以减少柯达与其他胶卷之间的价格差距,鼓励顾客使用柯达胶卷,使一些没有商标意识的人对柯达胶卷产生兴趣。
该公司觉得这些战略是有决定意义的,在对零售业绩的提高方面来说是重要的。
营销部基于对这些事实的认识,提出了几个解决方案:第一,从1977年3月1日起,实施大规模降价措施。
柯达与富士之争
柯达与富士之争案例:胶卷市场上的竞争在中国影像市场上,柯达与富士为低价竞销奉行“短期贴资金,长期占市场”策略。
柯达胶卷在美国5 美元/卷,在中国仅1.3美元/卷,(富士相同。
)使柯达负债14亿美元,但又准备裁员1.66万人,节省10亿美元维持在华低价。
接着快速扩张,投资12亿相继建了无锡、厦门、汕头等分厂生产胶卷、相纸和R光片。
乐凯的彩卷市占率为25%,彩色相纸占30%,,守护份额的主要措施是价格优势(14元/卷)在美国柯达在竞争中占主导地位,富士次之,双寡头垄断的局面使他们享受着丰厚的利润。
通常富士的价格总是略低于柯达,但在1999年春,富士突然猛降25 %,同时给与其分销商极其优惠的折扣,美国消费者纷纷转向富士,致使柯达市占率从72 %下降到60%, 富士从26 %升到37%。
1997年富士又发动更猛的攻势,同等的产品价降到柯达的50-70%,柯达的市占率又比去年降31%。
富士接着轻松收购沃尔玛下属的六家批发性大型冲洗店。
1997年柯达与富士的市占率为40%:35%而平分秋色。
柯达反击:富士在中国进入较早一度占48%,1998年柯达斥巨资拿到中国政府的优惠协议一三年内不许外资进入感光材料领域,为其垄断提供了保证,加上生产销售的本土化使其成本降低,同时也成功规避了海关税40%,大幅降价,提高了竞争力。
而富士仍要通过香港的公司转手向大陆销售,香港公司为避税而走私,遭到中国政府的严厉打击,使富士的销售渠道受挫。
柯达大力开展“快速真色彩”、“满意百分百”、“9万9轻松做老板”等促销活动,市占率从35.9%升到41%,成为大哥大,富士从37.9%降到27%。
20RR年柯达又排挤掉富士,成功参股乐凯,用股权换得了市场。
思考题:1分析中国胶卷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说明三巨头各自的营销战略。
竞争战略 柯达与富士之争
1
营销理论
市场领导者和市场挑战者的竞争战略 企业成长战略 市场定位 政府公关、危机公关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柯达简介
伊士曼柯达公司(以下简称:柯达)由发 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 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业务领域:摄影、医疗影像、商业影像、 元器件、显示器 公司2002年的全球营业额达128亿美元, 柯达全球员工总数约为七万人,几乎向全世界 每一个国家销售种类众多的影像产品。
7
数码冲印 柯达富士锱铢必较
富士王牌武器--“魔术手” 柯达“数码冲印平民化 柯达广撒“英雄帖” 柯达异业结盟 富士针锋相对
8
牵手乐凯 欲以垄断狙击富士
2003年10月29日,柯达以约1亿美元 现 金,另加其他资产,收购乐凯胶片股份 有限公司(中国唯一一家生产胶片的国 内企业)20%的股份。有了与乐凯合作, 等于与政府的关系又进了一步。
此时的富士早已超越柯达,顺利完成了数码化转 型,销售额几乎是柯达的两倍,成为一个以影像、 信息、文件处理三大业务为核心的多元化公司, 在医疗影像/生命科学、文件处理、印刷、高性能 材料(平板液晶显示材料、半导体电子材料、民用 及工业用油墨)和光学元器件等领域均处于主导地 位,而传统胶片业务只占总业务的6%。
11
转型动态
柯达公司 · 中国仍是新柯达版图上最重要的战 略市场 · 乐凯与柯达 分手矛盾加剧 · 柯达亿元“撤出”乐凯,对双方是 种“解脱” 富士公司 · 富士胶片掷3.5亿抢占中国印刷市 场 · 富士数码相机将全部“中国造” · 原材料大幅涨价 柯达富士胶卷最 高涨价2成
· 柯达黯然退出 乐凯股改最大障碍 消除
3
2010年管理咨询案例分析:柯达与富士的龙虎斗
在当今世界彩色胶片市场上,有美国柯达和日本富士两家公司在争雄。
富士公司自1984年取得“第23届奥运会专用胶卷”特权后,目前更以咄咄逼人的态势,硒b与柯达争夺世界上的每一1个顾客。
柯达的霸主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而在70年代,柯达曾垄断了彩色胶片市场的90%。
柯达何以落得今天的境地? 直到80年代中期,日本富士公司的产品大部分在国内市场销营,占日本市场销售量的80%。
柯达公司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打入了本市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柯达很快发现,日本人对商品g遍存在重质不重价的倾向,于是制定了高价策略打响牌子,保护名誉,进而与富士竞争的战略。
他们在日本发展了交易合资企业,专门以高出富士1/2的价格推销柯达胶片,又花了7000多万美元在日本组建了照片精加工试验室和开发研究所,推出胶片彩色结“构及包装更富有日本特色的最新产品,全面地调整销售服务和强化售后服务。
经过5年的努力和竞争,柯达终于进入日本市场,这也埋下了日后富士复仇的种子。
1984年洛杉矾奥运会前夕,柯达公司的营业部主任、广告部主任等高级职员曾十分自信地认为,依仗柯达的信誉,奥运会要选择指定胶卷,非它莫属。
因而面对体育场外各厂商的激烈夺标战无动于衷,甚至认为花400万美元在奥运会上做广告有点冤枉。
所以当奥委会派人来联系时,柯达公司的官员们讨价还价、盛气凌人,还要求组委会降低赞助费。
这样,一晃半年就过去了。
富士公司乘虚而入,出价700万美元,争取到了奥运会指定彩色胶片的专用权。
此后,富士公司倾尽全力展开了强大的奥运攻势,奥运会赛场周围富士的标志铺天盖地,胶卷的包装纸换上了印有“奥运专用”字样的新包装,各比赛场馆遍设服务中心,一天可冲洗13000胶卷的设备和人力已准备就绪,准备在奥运会期间冲洗胶卷20万个。
承办放大剪辑业务的网点到处可见,富士摄影展也连续举行。
富士公司的负责人公开表示,要让参加奥运会的各国运动员、观众能在奥运会上时时处处看到富士标志。
十大经典贸易案例分析
十大经典贸易案例分析十大经典贸易案例分析提起中国入世,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进口车什么时候降价?进口商品会不会更便宜?”这没有错。
但我们常常忽略一个事实:全球化中的中国不应只扮演消费者的角色,还应是有竞争力的生产者。
因此,对中国企业来说,重要的是正视现实,最大限度地利用规则为自己争取利益。
解读曾经发生过的贸易纠纷,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帮助一、柯达攻击富士案由故事发生在一个极端的背景条件下,乌拉圭回合。
日本对彩色和黑白胶卷的进口关税承诺降到了零,即外国产品,如美国柯达进入日本市场已经不存在任何障碍。
富士和柯达是世界上胶卷业的两个霸主,在日本市场上,柯达每时每刻都在寻找机会击败对手。
在市场准入问题上,柯达很难挑剔日本。
那么如何利用WTO规则寻找打败对手的突破点呢?柯达使用了GATT第23条1款。
美国说日本并没有违背WTO的某一特别的义务条款,日本实现了其在历次回合中关于关税减让的承诺。
但是,日本政府关于胶卷销售的措施,却使美国因日本在肯尼迪回合、东京回合和乌拉圭回合中所作的关税减让而应带来的好处正在丧失或减损,这一点违背了GATT第23条1款。
具体地说,美国指责的日本限制流通的措施,鼓励并促进了日本胶卷市场销售体制从多种商标的大商场出售转变到单一商标的专卖销售,从而制约了进口胶卷的销售能力,妨碍了柯达的市场开拓能力。
裁决美国在该案中败诉。
WTO专家组认为,要确定某一情况在谈判时是否可以预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这一情况是在谈判前出现的还是在谈判后出现的。
日本用充分的材料证明了在谈判过程中,专卖销售体制已经存在。
点评这一案例说明,即使在零关税下,企业依然需要像柯达那样运用规则争取市场,也能够像富士那样运用规则抵制冲击。
二、美日汽车贸易战案由1995年5月16日,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根据美国1974年贸易法301节、304节(即单边报复制度的“301条款”),将对来自日本的豪华轿车征收100%的关税。
日本车占有美国市场1/4的份额,而美国车仅占有日本市场1.5%的份额。
营销管理案例分析
1.万科公司组建于1984年,最初从事录像机进口贸易,接着“什么赚钱就干什么”。
到1991年底,万科的业务已包括进出口、零售、房地产、投资、影视、广告、饮料、机械加工、电气工程等13大类。
在企业发展方向上,其创始人王石曾提出,把万科建成一个具有信息、交易、投资、融资、制造等多种功能的大型“综合商社”。
1992年前后,万科通过增资扩股和境外上市筹集到数亿元资金,第一,在涉足的多个领域中,万科于1993年提出以房地产为主业,从而改变过去的摊子平铺、主业不突出的局面;第二,在房地产的经营品种上,万科于1994年提出以城市中档民居为主,从而改变过去的公寓、别墅、商场、写字楼什么都干的做法;…………..请问:万科集团的多元化经营是成功的,因为其每一项业务都盈利,但是,为什么万科集团要从多元化经营向单一领域经营回归呢?你如何看待万科集团的决策?1.目前的盈利不代表永远盈利。
万科集团由原来的多元化经营实施收缩战略和撤退战略,使企业将资源集中于企业最擅长的市场,有利于企业在未来的长期竞争中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获取更大利益。
(6分)实施多元化经营也是很多企业完成资本积累的做法。
待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都不同程度集中于一定的主业市场。
(6分)2. 滴眼剂几年以来,EyeMo在香港地区的滴眼剂领域中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在消费者调查中,EyeMo 一直是名列第一的品牌,并且拥有最高的广告知晓度。
不过,作为市场领导者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过去两年的销售额显示整个滴眼剂市场规模呈现缩减趋势,与此同时,品牌的增长也进入停滞期。
此外,消费者调查数据显示,最经常使用EyeMo的是30-39岁年龄组的人最后,她们是如何使用媒体的?对于EyeMo的目标受众来说,因特网和电子邮件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进行信息搜索的工具,也是获取许多乐趣和相关资讯的渠道。
在以上调查的基础上,公司决定针对目标受众的特点制定一个促销方案,该方案的目标是:将营销的重点转移到经常使用滴眼剂的人群;创造出使用滴眼剂的必要性的驱动力;转化EyeMo品牌形象以吸引年轻的用户,非常需要维护长期顾客关系。
柯达
失 败 之 处
柯达公司管理成功与失败
3、创新意识的缺乏 (1)商业模式和业务的创新: 高业绩让柯达的管理层本来该有的强大危机感大大降低。此时的数码相 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然而柯达的管理层对其传统业务的过于自信, 让它失去了创新的冲动和勇气,让它对新的业务曲线的培植丧失兴趣、 丧失这种动机。 (2)市场营销战略的创新: 柯达破产原因之一是管理层对数字化数码相机的出现缺少市场敏锐感。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学上,企业的产品可以分为明星产品和现金牛等几个 种类。柯达的问题,就出在过于相信现金牛,而自己扼杀了明星产品。 胶片技术已经带给柯达巨大利润,如果继续研发和推广数码成像技术, 那么柯达公司之前的技术基础会轰然倒塌,数十年来赢利的商业模式和 市场链条可能终结。
柯达公司管理成功与失败 成 功 之 处
6.建立少量生产的生产线:柯达的开发工作接近尾声时,会 先少量生产,以测试市场反应,作为改良的依据。 7.实行本地化战略:柯达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降低了产 品成本,免除了关税,垄断了中国市场,建立了合资企业。 在日本进行大量研究,发现其对日本商品的选购存在重质不 重价的倾向,于是制定了高价策略打响牌子,保护名誉,进 而与富士竞争的战略。 8.定价中采取独特的“牺牲打”策略:所谓“牺牲打”,即以 一种产品作为扩充市场的先锋,以高质低价格在市场上站稳 脚跟之后,通过扩大相关产品的销售量弥补先锋产品跌价所 造成的损失。
失 败 之 处
如何解决方案中成功与失败
1、顺应市场需求:柯达应根据市场需求,“以变应变”,增加在非影像业 务领域的投资。要关注用户需求,生产相对应的产品。运用市场调查、客户 反馈等手段,了解客户需求,根据顾客的需求来提供规划设计和制造产品, 提供更加便捷的商品。 2、提高决策者前瞻性:在数码的时代潮流面前,柯达应持长远目光,决策 者应有长远的战略性规划,不应墨守成规,科技的脚步是不可逆的,同时也 是不可压抑的,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在激流中勇进。 3、提高创新意识:柯达应该接受新事物,勇于创新,不要盲目自信,一叶 障目。应大力培养“明星”产业,让其成为未来的“金牛”。可以将公司进 行重组,将原来的胶片影像等部门重组为五大数字科技部门。要向消费者推 出系列型号的数字相机和喷墨打印机,与富士等公司在数字业务领域展开正 面较量。
案例:柯达与富士之争
案例:柯达与富士之争多年来,美国和日本在经济领域里的竞争非常激烈。
正当日本的资本大规模侵入美国时,美国柯达胶卷公司却悄悄地打进了日本,争夺着实力雄厚的日本富士公司的市场。
远在1899年,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柯达公司已开始垄断日本市场。
但在第二次大战后,为了使满目疮痍的日本能及早恢复经济和重振民族工业,柯达公司和许多外国企业一样被迫迁出日本。
嗣后40年中,富士胶卷公司取得很大进展,占据了日本70%的市场,并积极向海外开拓。
较小型的柯尼卡公司在日本也获得了市场的20%,而受到排挤的柯达公司和一些欧洲的同行仅占10%。
同时,富土公司还在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处处显示出其咄咄逼人之势。
1985年,柯达公司总部开始意识到富土方兴未艾的猛烈攻势已威胁到自己生存,并决定予以反击。
日本是世界最大的胶卷市场。
柯达公司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打入日本本土。
于是,柯达公司急忙赴东京开办分公司,并进行大规模投资,共达500万美元。
5年多来,柯达产品在日本的销量上升了6倍;1990年营业额竟达13亿美元。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因为它是在最强大的地头蛇富土及柯尼卡的排挤下取得的。
柯达腾飞的奥妙在于:1、销售方面。
柯达日本分公司的经理阿勃持.塞梅认为,美国人在人、地两生的日本很难打开销路,必须借助日本人的力量。
于是,它起先把销售业务包给大阪一家大商业公司,结果推销时工作顺利。
然后,它又干方百计地与该公司实行合资经营,这样,销售有了保证。
2、多方投资。
构达日本分公司向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企业进行投资,或合并、或吞并,充分利用日本的人力和财力,扩大自己的实力。
例如,它买下了启农工业公司20%的股票。
这家公司生产20毫米小型照相机,影片摄影镜头等。
但它知名度不高,柯达即贴上了它的商标出售,这对双方都有利,柯达从该公司获得了大量生产技术。
3、广泛地进行促销宣传。
正当富士和柯尼卡致力于海外扩张时,柯达公司花了相当于2倍它们两家的广告费,在日本各地大做广告。
案例1-4柯达富士之争
柯达富士之争美国柯达(Kodak)摄影器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摄影器材生产商,这家创立于19世纪80年代的公司,经过一百多年的苦心经营,现在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200亿美元。
而日本富士公司(FUJIFILM)无论历史和实力均不如柯达公司,迄今不过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在日本企业家不懈的努力下,目前年营业额为13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柯达公司的世界第二大摄影器材公司。
柯达胶卷在1899年已在日本市场畅销,知道1946年,它在日本市场还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但随着二战后日本公司的逐步发展及日本富士公司的兴起,到70年代,柯达的产品几乎已经被富士逐出日本市场,仅占有日本15%的市场,而富士占有近80%的份额。
富士公司进入美国市场的契机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
当时奥运会开幕在即,而大会的指定胶卷还尚未最后确定,柯达公司对最后的结果相当自信,认为依仗柯达的信誉,再者奥运会又是在美国举行,指定胶卷非柯达莫属。
因此,柯达公司对会场外各家厂商的激烈夺标战无动于衷,甚至认为花400万美元在奥运会上做广告费用太高,并与美国奥委会讨价还价,甚至要求组委会降低赞助费。
富士公司乘虚而入,出价700万美元,争到奥运会指定彩色胶卷的专用权。
随后,富士公司倾尽全力展开强大的奥运攻势。
奥运期间,美国各地富士的标志铺天盖地。
富士公司成功把握了契机,一举进入了原来固若金汤的美国市场,给柯达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但是由于富士公司海外市场扩展过速,产品成本有所上升,不得不放慢开发新产品的步伐。
柯达公司立即感应到这种变化,立即制订了针对富士的销售战略。
1985年,柯达公司开始进攻富士公司控制的日本本土市场。
首先,在日本的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建立销售公司,并投入500万美元与当地企业合作经营,借助他们的力量开展促销活动。
其次,向日本的摄影器材工业投资,利用日本人已有的生产能力和销售渠道,扩大自己的实力。
例如,柯达公司买下日本知名度不高的启农工业公司20%的股份,将该公司的产品在自己的品牌下销售,帮助柯达的品牌重新出现在日本。
营销案例分析(柯达)
《营销案例分析》平时作业柯达会被数码技术淘汰吗传统的照相技术基于光化学过程,感光材料从最初的蜡板发展到彩卷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一个产业的兴衰沉浮,最大的现实依据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与消费结构。
20世纪90年代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电子成像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照相正经历着从化学成像向电子成像的转变。
一、辉煌的发展史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国的彩卷市场基本都是富士的天下,柯达在与富士的角逐中由于更擅长于营销,最终取得了胜利。
它成功的经验是:①营销技术。
富士不肯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只提供产品,给柯达留下了市场空缺。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柯达愿意提供先进技术,并救活了几个濒临倒闭的合资企业,柯达得到了进攻中国内地市场的机会。
②营销政府。
在营销技术的基础上,柯达全球副总裁叶莺女士开始营销政府,就是与中国政府签订排他性协议,规定从1998年以后的三年内中国政府不得引进其他外资(主要指富士)和建立合资企业。
这保证了柯达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
二、面临的困境美国影像市场协会(PMA)统计显示,2003年美国数码相机的销量首次超过了传统相机,传统相机在2000年创出的销售高点已经成为历史“绝唱”。
对于主营传统影像业的柯达而言,虽然还是市场老大,但日子可能会越来越难过。
2002年,柯达收入的70%来自传统的胶卷和摄影产品,公司全部营运收益亦来源于此。
该公司2003年7月23日公布的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利润约为1.12亿美元,比2002年同期锐减60%。
来自中国信息产业部的一份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00年第一季度,全国家庭数码照相机的拥有率仅为3%,而2002年全国将卖出80万台数码照相机,而且还在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一直占据中国胶卷市场绝对领先地位的柯达当然不甘落后,宣布要将70%的研发费用投入到数码领域,并立志要在中国达到平均每一万人拥有一家柯达快速彩色冲印店的目标。
柯达的战略无疑是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能保住自己在行业内的霸主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的发展怎样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柯达与富
士的市场竞争?
怎样影响: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经济不断繁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入不断增加,支出模式有了很大改变,使得人们某些更高层次的需求有了满足的可能性。
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技术转变,数码影像的发展,使人们更加注重产品的实用性、美观性、个性化、智能和方便,还包括了对产品的售后服务的满意程度,使人民大众的消费需求也向更多样化、更高层次发展。
柯达与富士竞争: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得不使柯达与富士转变各自的发展战略,改变从前的以生产为中心,而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开展全方位竞争,改变生产经营的侧重点,抓住机遇。
03年柯达才由传统影像向数码影像全面转型,此时已经是数码相机成为主流家用产品的时代,他错过了最佳转型时期。
而富士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进军数码影像领域,在许多数码技术的应用和销售领域抢在柯达的前头。
柯达在胶卷行业的优势太过明显,使其对数码摄影时代的到来反应极其迟缓,不思变革,不能适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柯达应如何面对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的最新转变?
环境分析柯达之所以落后主要是因为他忽视外部的市场环境,不思改革,一心想要收
购其他公司,盲目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事与愿违。
要想摆脱困境,首先应该对整个市场进行调查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着手。
微观环境方面,柯达曾经是该领域的龙头老大,具备完整成熟的管理体系,其所占有的大量的市场份额为他提供了迎接数码时代的广阔平台,并且多年来的经营使他获得了一大批忠实的消费者,这些是他的优势。
另一方面讲,柯达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下滑,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品牌效应上已经落后于很多竞争对手,加之消费者的偏好更倾向于便捷的数码摄像产品,对于摄影的操作和质量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柯达所经营的传统的胶卷摄像已经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宏观环境方面,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由此产生的消费支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更愿意购买更加先进和便利的产品,而不仅仅局限于价格低廉方面。
从科学技术环境上来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处在不断地变化当中,技术的淘汰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技术能力。
加之人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消费流行的作用下,人们对数码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从整个市场环境来看,除摄影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外,数码产品取代胶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柯达必须实现从传统摄像到数码摄像的全面转型,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
具体从确定市场营销观念、企业战略规划、营销管理三大方面着手。
一首先转变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是企业从事营销活动
的基本细想。
以科学的市场营销观念引导企业的发展,以消费者为中心,比竞争者更有效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正确的处理企业和社会三者的关系。
始终贯彻执行“消费者第一,产品质量至上”的原则,同时注意产品的绿色性,注意环境保护。
二重新制定战略规划,企业通过规划企业的基本任务、目标及产品组合,是
企业的资源和实力同不断变化的营销环境之间保持加强战略适应性。
1.明确企业使命,强化帮助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以及享受娱乐时光的宗旨,坚持以市场导向,做好市场调查,充分了解当今市场的状况以及消费者的欲望;
2.重新规划战略经营单位与投资组合,进行部门重组,对胶卷方面的某些业务采取有选择的放弃;
3.进行市场开发与产品开发,将业务扩展到中西部和二级城市,加大宣传力度,多种促销策略相结合(人员、公共关系等),加强对柯达分销商、彩色冲印连锁店的控制与管理,使其朝着规范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4.抓住此次数码技术发展的机会,开发相关产品。
.大力开拓数码市场业务,同心多角化发展,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提高顾客的让渡价值与忠诚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投资于引进技术。
以使价格设置具有更大余地满足更多人群的消费需求;
三市场营销管理
1柯达应抓住胶卷向数码转变的市场机会,还要注意发现威胁、规避风险。
2进行市场定位,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形象,以区别于富士乐凯等竞争者;
3重新设计市场营销组合,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方面精细设计。
对于胶卷业务可以保留提供给专业人士,采取提升单价以缓解销量下降的所带来的收益降低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