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贯彻基础设施先行的战略思路,基本形成现代化城区的基础框架。四 个重点功能小区成为招商引资的热点,以此推进城市化进程。 开发性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初见成效。产业性投资规模快速扩 大,大量国际金融机构、贸易机构和跨国公司总部也开始进入。 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步伐加快,浦东新区作为资源配置中心的作用得 以显现。
伐、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则是下一阶段进一步丰富、完善浦东模式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上海浦东;经济发展;区域模式;浦东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发展模式是人文地理学关注的重要问 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产生了一些具有鲜明地 区特点和时代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中典型的有 “苏南模式”、 “广东模式”和“温州模式”。1980 年代 以来,魏也华、薛凤旋、洪银兴、邱成利等来自地理 学、经济学、社会学的学者对这些模式的产生原因、 特点及其后续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1-20]。罗守 贵、朱晓强、洪银兴、邱成利等指出,苏南模式产生 于 1980 年代初短缺经济、对外联系较少的时代,以 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为主体的苏南地区利用乡 镇企业经营管理较为灵活的优势,在长江三角洲国 有企业集中、产业基础扎实的地区,率先实现了基 于集体经济的区域经济腾飞[6,7] [12,13]。1980 年代中期 以后,我国经济特区建设渐入佳境,以吸收港台与 东南亚资本、开发国际市场即发展“三来一补”(来 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经济为特 色的广东模式呈现了巨大的活力。李岳峰、薛凤旋 等认为,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吸引低端产业外 资成为广东模式成功的关键[4,5]。1990 年代初,以家 庭企业为主体、以乡情为纽带、以遍布世界的市场 网络为保障的温州模式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魏也 华、胡兆量等对温州模式的市场开拓型战略、低成 本战略、私营企业经营方式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 巨大贡献进行了研究[2,8]。自 1990 年代中期以来,上 海浦东在中央政府的特殊支持下,其经济发展、城 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地理学界特 别是经济地理学界对浦东模式产生的背景与目标、
收稿时间:2008 - 10 - 10;修回时间:2009 - 02 - 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编号:08JA79004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371033)联合资助。
358
经 济地理
第 28 卷
角洲地区对外开放战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 了充分开发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出口市场,推动我 国对外开放地区沿东部地区向北的拓展,希望通过 对上海浦东的重点支持,达到扩大对外开放的地域 受益面、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腾 飞的目的;③加快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长江 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业与人口密集区之一, 在全国经济总体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希望借助上 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将国际资本特别是大型跨国 公司资本与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进行对接,大
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 投资、工业投资
投资与产业的双重支撑
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 业、创意产业
图 1 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区空间格局(2007) Fig.1 Spatial distr ibu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Distr icts in Pudong/Shangha(i 2007)
核心内容、发展历程及模式特征分析不多、研究不 够,本文拟在此方面做一尝试,意在抛砖引玉。
1 浦东模式产生的背景与目标
1990 年 4 月 18 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 海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 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 特区的政策,将开发、开放浦东作为中央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的又一个重大部署。1990 年 4 月 30 日,上 海市人民政府宣布开发浦东的 10 项优惠政策和措 施[27]。同年 9 月 10 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政 府向中外记者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新区的 9 项具体 政策规定。1991 年 1 月 28 日—2 月 18 日,邓小平 同志在上海视察时指出:“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 摇,一直到建成。”1992 年 4 月 3 日,李鹏总理在人 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 新水平,上海浦东新区是今后 10 年开放开发的重 点。浦东的开发、开放随即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回 眸过去,浦东开发开放是在综合考虑到当时的国 际、国内环境条件基础上的科学决策,其产生背景 与发展目标主要有如下三点[28]:①苏联解体,世界 进入和平发展的新时期,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制定新 的策略,希望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通过加强 国际经济联系,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实现国富民强 的发展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战 略正是呼应了这一国际发展新趋势;②扩大对外开放 的受益面。1980 年代,以深圳为代表的广东珠江三
年) “九五”期间,投资约 1 000 亿元建成了以浦东
国际机场、地铁二号线、浦东国际信息港为代表的 第二批十大基础设施骨干工程,构筑了浦东现代化 交通、通讯和道路网络框架。在继续推进金桥等 4 大功能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建设了沿黄埔江的中心 城区现代建筑群、景观路线和环境配套[22]。与此同 时,浦东新区政府开始重视功能开发,首次将金融、 贸易、房地产、旅游、高科技产业列为浦东发展重 点,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快速上升,众多国际金融机 构、贸易机构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开始入住浦东。 浦东经济增长从单纯地依靠投资支撑转为投资与 产业的双重支撑,城市功能多样化格局开始形成。 2.3 功能强化与产业升级阶段(2000 年起)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后出现了苏南、广东、温州、浦东等发展模式。文章对浦
东模式产业的背景、发展历程、核心内容、主要特征等进行了分析。认为要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大量吸引高端外
资、走开发公司主导下的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之路、善于吸收发达国家政府先进管理经验的海派文化、大力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是浦东模式的核心内容,而加快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攀升、加快产学研结合的步
第 29 卷第 3 期 2009 年 3 月
经济地理 ECONOMIC GEOGRAPHY
文章编号:1000 - 8462(2009)03 - 0357 - 06
上海浦东模式研究
Vol.29,No. 3 Mar.,2009
曾 刚,赵建吉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中国 上海 200062)
第3期
曾 刚,赵建吉:上海浦东模式研究
359
了浦东经济的新主角,浦东的服务辐射能力、国际 影响力也大幅度上升。
3 浦东模式的核心内容
3.1 大量吸引高端外资 大规模吸引外资为浦东的开发建设提供了较
为充足的资金[23]。“十五”期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 目约 7 000 个,累计吸引合同外资超过 164 亿美元, 占上海市的 30%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 超过 108 亿美元,占上海市总量的 40%;经上海市 政府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 64 家,占上海市 一半,外资企业对浦东经济的贡献率已达 70%以 上。同时,国内经济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十五”期间 累计引进国内大企业总部 28 家,国内投资项目 3 600 多个,注册资金 360 多亿元。到 2005 年末,累计 有 9 000 多家国内企业入驻。浦东瞄准大跨国公司 以及技术含量高的中小配套项目进行招商引资,发 挥他们的技术、管理、资金优势,使国有老企业利用 金桥现代制造业基地、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平台,通 过与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嫁接,实现了产品升级 换代,使大批国有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此外,浦东 抓住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战略转移和重新布局的机 遇,充分利用浦东具备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市 场潜力,吸引技术含量高的外资项目,形成了以微 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先进 制造业,使浦东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科技创新和高科 技产业的重要基地,成为国内部分企业走向国际市 场的平台[29]。 3.2 走开发公司主导下的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之路
在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 1920、1930 年代,形 形色色的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的吴越文化在上海 进行着冲突和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经济、地理 和文化环境,以不受陈规拘束、勇于探索创新、兼收 并蓄、强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特征的“海派文 化”,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大陆与国外交流的重要“桥 梁”之一。浦东新区充分利用上海这一开放的文化 背 景 ,建 成 了 国 内 外 知 名 的 滨 江 、碧 云 、联 洋—花 木、东方世纪、张江等五大国际社区,打造了外企高 级管理人员、高级知识分子的聚居地和高科技创业 者的乐园[24]。
上海浦东模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 家级开发区的建设。在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的 当年,即 1990 年 8 月,上海市就成立了陆家嘴金融 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 3 个开发 公司。通过开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吸引社会 资金,借助上级政府指导与支持、浦东政府规划与 引领、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开发公司新机 制,建设高水平的国家级开发区。经过 15 年的开发 建设,浦东开发区建设取得令人高兴的成绩。陆家 嘴金融贸易区集聚了中外资金融机构 360 余家,中 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等重大功能性金融机构落户, 53 家外资银行分行资产总额占国内 50%以上;外 高桥保税区“港区联动”政策取得突破,出口加工、 国际贸易、保税物流功能不断提升,经济总量、销售 收入、税收总额占国内 15 家国家级保税区的一半。
2.1 基础开发阶段(1991—1995 年) 在此期间,浦东新区根据基础设施先行的战略
思路,投资 210 亿元首批建成了南浦大桥、杨浦大 桥、外高桥港区一期、外高桥电厂等十大城市基础 设施工程,基本形成了现代化城区的基础框架。与 此同时,集中力量建设了陆家嘴、外高桥、金桥、张 江四个重点功能小区,使之成为了招商引资的热点 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 投资、工业投资成为这一时期推动浦东经济增长的 三大主要动力,浦东城市形态、城市面貌发生了根 本性变化。 2.2 基础开发与功能开发并举阶段(1996—1999
外高桥港区集装箱吞吐量达 1 272.5 万标箱,占上 海总量的 70%左右,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重要口 岸和物流枢纽;金桥出口加工区工业产值达到 1 319.5 亿元,销售收入超过 1 500 亿元,在全国经济 技术开发区中名列前茅,成为上海全市先进制造业 高地;张江高科技园区成为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的一面旗帜以及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集成电路 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25]。至 2006 年末,张江内已有 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268 家,其电子信息产品制 造业总产值 179 亿元,比上年增长 37.1%;生物医 药制造业总产值 49 亿元,增长 16.4%。张江高科技 园区成为上海迈向新世纪的创新制高点。 3.3 善于吸收发达国家政府先进管理经验的海派 文化
幅度提升现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2 浦东模式的形成过程
上海浦东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与沿江 (长江)重 点开发轴线交汇处,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开发、 开放的“龙头”,也是实现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 融、贸易中心之一的重要希望所在。自 1990 年实行 浦东开发、开放战略以来,浦东模式不断完善。归纳 起来,其形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21(] 表 1,图 1)。
时间 1991—1995 1996—2000 2000—
表 1 浦东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Tab.1 Var ious development per iods and the char acter istics in Pudong New Ar ea
阶段
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
产业选择
基础开发阶段
基础开发与功能 开发并举阶段 全面建设与功能 强化和完善阶段
进入新世纪之后,各级政府将支持浦东发展的 重点转移到提升浦东对外服务辐射能力、推进产业 升级之上。为了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世纪之交, 上海市市长担任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组 长,制定并开始实施“聚焦张江”(集全市之力,着力 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战略,有力地推动了 浦东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2005 年 8 月 10 日,上海市政府为浦东争取到了中央机构编制委 员会办公室发文同意(中央编办复字[2005]83 号)设 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为上海浦东金融业的快 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得益于新政策的支持,以 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以高科技为主导的先进 制造业、以自主知识产权为特征的创新创意产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