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使用人: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二、能力训练目标

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三、德育目标

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学习重点】

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学习难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艺术

【学法指导】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

【知识链接】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书中对只图享乐,而又妄想称霸的齐宣王;对平时不行“仁政”,到关键的时刻施一点小恩小惠就沾沾自喜的梁惠王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其次是雄辩。孟子的散文特别显示了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

其三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他的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有的用寓言故事来喻,有的用事物来喻;有的用三言两语,有的是一个小故事,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第四是语言明白晓畅,浅显自然,通俗易懂,明快畅达,精炼准确。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学习过程】

一、分析课文,感悟孟子的论辩技巧及其思想。(C级)

(一)诵读第1段。思考:

1、梁惠王说他对国家已尽心尽力了,他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3、于是梁惠王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4、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里?

明确:于国尽心,而民不加多。

(二)诵读第2、3、4段。思考:

1、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事设喻。

2、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他为什么要“以战喻”?

明确:“五十步笑百步”。用梁惠王熟悉的战事设喻,便于启发对方。

3、“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孟子用于此,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三)诵读第5、6、7段。思考:

1、文章的第3部分,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他的“仁政”思想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内容是什么?

2、明确:他的“仁政”思想包括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具体内容是: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此处教师可小结]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3、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明确:对比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下层百姓。→

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

比喻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二、总结:

(一)归纳本文所表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明确:1、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

2、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

3、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

4、统治者不要归罪于年岁,而要不断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真心归附。

(二)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

明确: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2.比喻鲜明。

3.气势充沛,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4、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

5、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

【巩固练习】名句默写:(A级)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问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②往焉,雉兔者③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④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⑤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①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②刍荛者:割草打柴的人。③雉兔者:猎人。④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⑤阱:陷阱。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方:方圆

B.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C. 于传有之.:音节助词,无义

D. 不亦宜.乎宜:合适,适宜(2)下面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A. 雉兔者往焉.然力足以至焉.

B. 若是其.大乎吾其.还也

C. 民犹以为

..小也引以为

..流觞曲水 D.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王无罪.岁(3)本段文字谈了孟子的什么观点,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明确:与民同之对比

2、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今有何值得借鉴之处?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只要是从课文出发引申,联系现实,言之有理即可。

【学习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