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和研究的目标、内容
生命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与渗透研究(最新整理)
三、课题研究具体方案(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核心概念:⑴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
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
2.核心概念⑵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与渗透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对人这一复杂个体的认识,教育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生物、化学、品德与社会、体育与保健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
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
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3.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主要内容是学科教学。
要改变生命教育缺失的现状,就要充分利用各学科教育资源,通过整合渗透,引领、帮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完善发展。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1.国内外研究现状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且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
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
【原创】《群文阅读课堂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群文阅读的课堂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群文阅读”: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研究所指的群文阅读,是一种狭义的阅读,它是一种教学方式。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一个与教材结合且又让学生关心、感兴趣的议题,根据所要达成的目标要求,选择若干篇具有相同主题或结构的一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学习,学生通过对多个文本的体验、思考、讨论来构建意义,实现学生阅读力的提高。
它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也是一种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教学形态。
“课堂指导策略”是指教师从学校学情出发,给予学生必要的群文阅读指导,也就是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群文阅读兴趣,扩大学生阅读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情态,投入到群文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它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群文阅读课堂指导的有效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群文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
最早是来自日本“群文读书阅读”,被港台地区的教育先驱引进后,称为“多本阅读”,到了大陆被称为“群文阅读”。
他们都在群文阅读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目标指向了语文课堂的变革,都是为了更多地为学生提供阅读实践,从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群文阅读进入课堂阅读教学之前,虽然国内也有专家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和研究,如:特级教师霍懋征的“一篇带多篇”的教学模式;窦桂梅的“主题单元教学”;李希贵“语文主题学习”等。
但是几乎没有人将课外阅读挤进课堂,更没有在一堂课阅读几篇文章的情形。
2012年11月,“群文阅读”首倡者王林、众多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蒋军晶等汇聚一堂,在重庆大礼堂举行群文阅读研讨会,在大陆地区正式地树起了“群文阅读”的大旗。
最近两年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
目前,已有重庆,国川,贵州,湖南,河南等省市启动群文阅读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课题的核心概念
2、科技实践能力:是指人们在有目的地探索和研究科学技术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素质。
3、项目学习:针对科技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以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基本素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博山地区的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设计目标明确、程序可控、成果可评的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
2、研究探讨满足项目学习需要的创客空间建设,建成与校本教材配套的创客教育教室
3、在不同年级进行有关项目学习的实验,开展培养学生创客素质和提高学生科技实践能力的效果评估工作。
研究内容:
1、设计项目学习,编写校本教材。
2、创建创客教育教室。
3、开展项目学习实验,形成实验报告。
4、分享交流,充实提高完成结题报告。形成可供推广经验。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依据小学科学课程的四部分内容(物质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联系博山地区的生产、生活实际,针对科技实践能力诸要素中的某一项或几项,分别设计一个项目学习,并确立三个不同层次的达成目标,在三至五年级实施,通过三次以上的实验评估,逐步完善。形成较为完善的过程可重复、内容可复制、成果可评价的校本教材。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
本课题立足于实践操作,运用行动研究法,边行动边研究,积累有形得教育经验,提高具有校本特色得课程体系。
本课题树立为学生得终身发展与生命成长服务得教育意识,意在充分打造儿童全语言学习环境,围绕某一主题单元进行一系列得诵读、阅读、习作等系列得阅读主题活动,调动儿童多种感官,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以促进儿童语文综合能力得生长与发展。
(3)改革集体备课形式。
改变过去分课进行,为现在得“单元整组”备课。每个年级得几位骨干教师先集体共同备一单元,而后分主备人分单元进行,每次备课就由主备人主讲,其她老师补充,这样达到教师人人锻炼,个个成长得目标,也分解了老师得备课负担,让老师们把精力放在带领学生读书上。
3、研究内容与重点:
(1)同一主题下得课程内容
整本书阅读:在同一主题指导下选择与单元教学主题相似、相近或相反得整本书跟进阅读。
说写活动:创建在同一主题下得延伸性说写活动。低年级说话写话、中高年级得习作活动,打造“听说读写”一体得“口头语文”与“书面语文”并重得全语言得学习方式与环境。
“综合实践活动” 在同一主题指导下开展与单元教学主题相似、相近得观察、调查、探究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生活积累,为阅读与表达提供人生经验与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基于儿童能力倾向的小学适性课程建设研究方案
基于儿童能力倾向的小学适性课程建设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儿童能力倾向。
能力倾向,指一个人能学会做什么,以及一个人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潜力如何,而不是当时就已经具备的现实条件。
本课题中的儿童能力倾向,意指每一个儿童的各种智能发展是不平衡,也是有差异的。
智能多元论对我们教师发现学生的智能倾向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们在发现自己的教育优势的同时,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2.基于儿童能力倾向的小学适性课程建设。
是我校在原来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当代小学适性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并强调了课程的适性开发为每一位学生“创造适合发展的教育”。
同时基于儿童能力倾向,倡导教育应适应每一个儿童的水平,并让他们最大限度得到发展,充分尊重不同社会环境中儿童个体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儿童都能表现和发展其自身文化认同的智力,而不是让那些因文化选择而忽视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与尊重。
为了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同等的关爱,各自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以健康发展,我们受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的启迪感悟。
构建当代小学生适性发展的目标,是为学生成长而设计的课程,是引导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适性教育”作为一种明确的教育概念提出并深入研究,主要在我国的台湾省,台湾成立有台湾适性教育协会,其创始人为台湾皮亚杰教学中心负责人吴明建教授,他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提出了“适性教育”的理念,并认为“适性教育是大脑潜能与现代教育的结合”。
大陆有学者认为“优质教育的核心是适性教育,适性教育就是个性教育”。
“适性教育”的实践多见于台湾,如台南市文贤中学的“适性教育实验教学”、台南二中的“适性课程改进计划”等等。
《幼儿布艺特色活动的美育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幼儿布艺特色活动的美育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幼儿布艺特色活动:所谓布艺特色活动是指通过了解布艺的基础之上,利用布艺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而帮助幼儿能够加深对布艺的了解,并且在不断完善布艺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的情况之下,使得学生们能够从“美”的角度提高对布艺的欣赏能力。
美育:所谓美育指的是通过让学生们在学习了解“美”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对于幼儿来说,由于其完善的审美体系还不具备,需要有关老师进行引导才能帮助幼儿确定好自己的审美方向。
通过美育,使得幼儿能够全面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布艺指布上的艺术,是以布为原料,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
我园地处石狮市布料和服装产业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布艺文化资源。
多年来,我园深入贯彻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充分利用本土教育资源,开展“幼儿布艺”特色活动,将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引进幼儿园,与领域教学、区域游戏活动相互融合渗透,开展幼儿布艺特色活动的美育实践研究,运用剪贴画绣缝等多种方法,引导幼儿在有趣的布艺活动中受到审美体验和艺术熏陶,获得真善美的教育,同时弘扬和传承了民间手工艺的优秀文化,深化了美育活动,促进了幼儿全面发展。
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
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
”在这里,《纲要》明确要求我们建立适合本园特点的课程。
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一所幼儿园长期的、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园优势,以点带面的一种探索与实践。
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教学风格和形式。
园本课程不断完善就会彰显园本特色,最终形成特色幼儿园。
(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
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从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社会的标志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革命,这场革命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计算机的介入,使得数学科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有效教学是近年来在新课改下出现的名词,是教育领域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意指教学的科学性,即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真正理解的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在我国,对课堂有效性的研究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或个人进行着这方面的研究。
而对高效课堂的研究于近期才兴起,由长春出版社出版的熊梅所著的《高效课堂》一书对高效课堂进行了理论上的一些探索。
山东省安丘市进行了快乐高效课堂的研究,江苏省盱眙县明祖陵实验小学在课堂教学方面实施“快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浙江省建德市启动“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系列研究活动。
山东省瑞发学校研究后总结出了《高效课堂六大特征》。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目标:我们拟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为突破口,通过调查研讨、专家咨询等方式,对教学进行科学性优化,并进行实践性检验,最终探究出一套凸显实效性的科学教学方案. 2、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①对我校进行现状调查, ②对调查材料进行研讨分析, 以数学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探究出一套凸显高效性的科学教学方案。
③在小范围内对研究反感进行实践性检验, 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同时辅以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文献中书法、试验调查法等多种方法。
三、研究假设:本课题的研究假设是:以我校现高一、5班和高一、6班的数学课堂为突破口,通过个案分析、经验总结、调查问卷、专家咨询等方式掌握课堂现状,并通过课堂教学的研究,拓宽课堂科学教学的研究渠道,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科学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探讨,从中探讨出适合本地区教学环境的课堂教学方式,进一步完善学生实效学习、教师实效教学的科学教学策略实践体系,并进一步实现学生在课堂科学教学过程中的最大吸收率、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的最高达成率的研究目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一)问题的提出1、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去化解通过调查摸底,我们发现我校学生有心理障碍的达到20%,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他们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定;人格偏执扭曲,耐挫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青春期间困惑等。
并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说谎、吸烟、赌博、考试作弊、厌学、逃学、与老师对立、不接受教育,是非观念淡漠,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2、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纲要”中提出了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
1999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等提出了六条意见。
2002年8月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校心理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评估途径等进行了更详细的规定。
这些都为现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导和理论上的依据。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概念又有新发展,它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指疾病和病弱。
也就是说,它不仅涉及到人的心理、生理健康,而且还涉及到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即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整体概念。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经常保持充沛的精力,乐于承担责任,人际关系协调,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能面向未来。
小学音乐课堂中识谱教学的研究
小学音乐课堂中识谱教学的研究(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长期以来,识谱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已引起音乐教育同仁的疾呼:“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是通向音乐之宫的阶梯。
”“要像语文教师重视学生识字那样重视学生的识谱,以期解决谱盲问题”、“学生不识谱怎么学音乐?识谱是学音乐的基础“、“不识字的人被视为文盲,不识谱的人起码也是个音盲吧!”可以说:识谱是音乐教学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因此我提出小学音乐课堂中识谱教学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包括国内外已有研究现状)识谱是音乐教学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是孩子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
识读乐谱能使孩子们掌握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也能开阔孩子们的音乐视野,深化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帮助学生把握音乐艺术。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的要求。
虽然学校音乐重视识谱教育,但是孩子们似乎对识谱教学没有多大兴趣,效果也不能达到要求,因此,我开始在学校的一至六年级中尝试实施《小学音乐课堂中识谱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三)课题研究理论依据1、认知结构理论: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多聆听歌曲,多练习歌曲曲谱,多吹奏优秀作品,多评价演唱、演奏能力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2、“主动学习”理论:美国著名教育家G•波利亚明确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当在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景下,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学习的知识、方法及学科思想等具体内容,教师应当提供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尽量多地让孩子们自己去练习、去思考、去比较、去发现。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识谱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掌握乐理,能识别各种音乐符号、标记,并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阅读教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预期研究成果: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核心概念:学生核心素养。
小学阅读教学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Competencies”。
“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
“Competencies”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
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强调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课题界定:鉴于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拟以本校一至六年段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课程”层面来认识和确定小学阅读教学要如何着眼于学生基本言语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以语言带动内容,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定位在: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全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1、(美)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用分类学方法分析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发生的各种学习,并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根据,将学习划分为3类:认知领域学习、情感领域学习和精神运动领域学习,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按24个目标单元进行分类,构成了72种分类结果。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选题意义现代教学论指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
”采用互动交往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合作具有积极和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理论上,力求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小组合作学的事实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探索规律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价值。
研究价值互动交往教学方式有很多优越性。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
在新形势下,互动交往教学方式”研究有了新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岀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给教师输入互动交往教学”的新教学观念,由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变为学生主动的求知,从学生学习的特点岀发,师生互动,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健康而合理地提高学生成绩和能力。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互动教学”成为我校办学特色之一。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研究目标:(一)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和谐课堂”(二)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力争培养和提高一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具备一定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并提升我校的办校特色研究内容:子课题1:作文教学互动策略的研究这项研究是老师和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控制课堂,学生被动听讲、习作的局面,施行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学生之间摆脱自我为战”的习作方式, 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互相推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成为立体结构。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再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再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一)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秉臣。
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
叶圣陶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叶圣陶更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先后在中学、大学任教,建国后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务,为我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在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叶老创立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
关于教育的目的,他主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
(《教育与人生》)。
关于教育的方法,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修养,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修养》)。
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他反复强调习惯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即“教是为了不教”为其全部思想的核心。
这些教育思想即使在新课程背景下仍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与先进性,很值得从教者们立足于新课程重新审视与研究。
(二)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工具性教育能教给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等基本的生存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人;而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又能在思维、品质、情感、审美观、价值观的角度培养人,使其成为美好的人。
(三)高中语文新课程: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中语文调整课程的内容与目标,要求变革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和研究的目标、内容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和研究的目标、内容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次微型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我校小学生,我们石阡人交流都是用方言,在对学生的教育上,一方面师资力量薄弱,另一方面方言习惯是汉语言学习的一个较大的障碍,孩子的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通过本课题研究,帮助小学生形成较好的普通话语言习惯,掌握汉语拼音为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基础。
拼音是小学教学的第一道难关,也是小学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内容之一,要想让学生想学、乐学,教师就需要一套提高汉语拼音教学课堂的策略。
“策略”一词在教育学中常与“方法”、“步骤”同义,所谓“策略”还用来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
汉语拼音的功能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功能的确定决定了汉语拼音的掌握与学生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汉语拼音基础知识,才能迅速发展学生的识字能力、字母辨别能力,而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习作能力的发展也有赖于汉语拼音的掌握。
在新的课程目标,新的教材,新一代儿童,新的教学环境,都在促使我们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学生和教材,给了我们教师极大的创新空间,我们力求在教学上打破以往强调字母音、形的教
学程序,变革教学方式,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的学习精神,使枯燥、单调的拼音课,迸发出学生的智慧。
小学音乐学科课程思政类课题申报
主要观点:
1.开展小学音乐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研究,进行歌唱、体验、实践、表现、创造等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育新时代儿童。
2.变音乐课堂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堂”。小学阶段是人生可塑性强的一个阶段,通过在音乐学科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实践研究,让文化自信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只有做好中华文化的守本固根、与时俱进,才能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才能万众一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研究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当下的时代,是一个“强起来”的时代,在迈向现代化强国的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必然显现于民族精神的奋发昂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找寻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尊奉和遵循,是涵养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23年9月——2023年11月)主要工作:课题申请。
搜集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开展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填写课题申报书,申报课题。
2.实践阶段:(2023年12月——2024年10月)主要工作:全面开展研究,有序推进。
有序推进研究工作:围绕课题研究目标,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全面开展研究,研究团队依据计划有序开展研究,加强过程反思,在主持人带领下,细致分解研究内容,序时推进研究工作,每周有研究内容,每月有研究交流与总结,每学期有研究成果展示与研究评价,每年开展两次以上成果推广活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本次微型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我校小学生,我们石阡人交流都是用方言,在对学生的教育上,一方面师资力量薄弱,另一方面方言习惯是汉语言学习的一个较大的障碍,孩子的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通过本课题研究,帮助小学生形成较好的普通话语言习惯,掌握汉语拼音为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基础。
拼音是小学教学的第一道难关,也是小学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内容之一,要想让学生想学、乐学,教师就需要一套提高汉语拼音教学课堂的策略。
“策略”一词在教育学中常与“方法”、“步骤”同义,所谓“策略”还用来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
汉语拼音的功能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功能的确定决定了汉语拼音的掌握与学生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汉语拼音基础知识,才能迅速发展学生的识字能力、字母辨别能力,而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习作能力的发展也有赖于汉语拼音的掌握。
在新的课程目标,新的教材,新一代儿童,新的教学环境,都在促使我们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学生和教材,给了我们教师极大的创新空间,我们力求在教学上打破以往强调字母音、形的教
学程序,变革教学方式,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的学习精神,使枯燥、单调的拼音课,迸发出学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