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哥德巴赫猜想问题的讨论及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1+1)的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1+1)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中一道历史悠久、未能在300余年内被证明的一道重要问题,猜想的内容是: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分解为两个质数的和。
以下将介绍一个有趣的证明方法。
首先,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数论知识。
数学家欧拉在18世纪提出了欧拉筛法,用于求解素数。
欧拉筛法可以得到一个素数表(prime table),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尝试通过素数表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我们先通过欧拉筛法得到一组素数表。
假设这个素数表中只包含n个素数,我们可以表示为P={p1,p2,p3,...,pn}。
那么根据哥德巴赫猜想,对于一个大于2的偶数m,我们可以得出公式:m=p+k其中,p是一个素数,k是另一个素数。
我们假设这个公式不成立,即对于m中任何一个素数分解,都无法得到p和k,那么根据数论知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推论:1、m可以表示为至少三个奇素数之和:m=2p1+2p2+2p3+…+2pn2、由于素数表中只包含n个素数,所以必定存在i和j,使得:2p_i>m3、从公式(1)中可以得知,当k小于等于2pn时,也就是说,必定存在l和m,使得:2p_l<=k所以,根据公式(2)可以得出结论,当i和j存在时,必定存在l和m满足:现在我们要证明的是,如果假设公式(1)不成立,那么存在i、j和l、m,使得i≠l,j≠m,且2pl+2pm=m。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不满足这个条件的m,都可以通过公式(1)来表示。
接下来,我们需要考虑以下三种情况:情况一:如果i=l或j=m如果i=l,那么必定存在k1和k2,使得:2p_i+k1=2p_l+k2从而可以得到m=2p_i+k1+2p_j-k1=2p_l+k2+2p_m-k2,就可以证明公式(1)成立。
情况二:如果i≠l,j≠m,且p_i+p_l≠p_j+p_m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重新排列公式(1)来得到:m=(p_i+p_l)+(p_j+p_m)其中,p_i+p_l和p_j+p_m都是奇数,因此必定可以找到两个素数q和r,使得:因此,我们可以得到:m=(2q+1)+(2r+1)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公式(1)来表示m,证明公式成立。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思路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方法引言数论之位数运算,一个新的的概念,一个新的方向,一个新的课题。
希望广大数学爱好者能参加到这个课题的研究中,从中发现更多的理论,解决更多的问题。
目录一、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思路1、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引入的一些符号代表含义2、素数定理代数表达式3、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第一章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思路通过证明一任意大偶数可拆分2素数之和的数量呈增长趋势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成立一、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引入的一些符号代表含义1、n,(n≥1;n∈自然数)2、Pn≈π(x)任意正整数n包含的素数数量3、Pn1,(0,m)区间内素数数量4、Pn2,(m,2m)区间内素数数量5、Pm,任意正整数n包含的素数类型数量5、(γ,γ=-0.0674243197727122)素数分布系数6、(λ,λ=0.615885*********)素数类型中素数与伪素数等差比例系数。
7、logn,以n为底的对数8、H,小于等于n的所有素数类型的组合数量9、H1,小于等于n的素数类型组合数量10、Hn,取值为n时可拆分素数对数量11、HAL,偶数类型112、HBL,偶数类型213、HCL,偶数类型314、HDL,偶数类型415、(m,2m 2m=n)相对区间16、Hnx=Pn2*(Pn2*2+1)*H1/H,相对区间内两素数组合下限17、HALx,偶数类型1组合下限18、HBLx,偶数类型2组合下限19、HCLx,偶数类型3组合下限20、HDLx,偶数类型4组合下限21、Hns=Pn1*(Pn1*2+1)*H1/H,相对区间内两素数组合上限22、HALs,偶数类型1组合上限23、HBLs,偶数类型2组合上限24、HCLs,偶数类型3组合上限25、HDLs,偶数类型4组合上限二、素数定理代数表达式1、Pn=π(x)≈(0.8n/3)/{γ+λ*(logn-2)+1}2、Pn1=π(x)≈(0.8n/6) /{γ+λ*log(n/2-2)+1}3、Pn2≈Pn-Pn1三、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1、Pm≈0.8n/32、H=(0.8n/6)* (0.8n/3+1)3、H1=144*(n/90-1)*(n/90-1)+328(n/90-1)+186+{(n/90-1)+2}/24、Hn={(Pn*(Pn+1)/2}*H1/H5、HAL=Hn*0.08/(n/90+1);6、HBL=Hn*0.06/(n/90+1);7、HCL= Hn*0.04/(n/90+1);8、HDL= (Hn/30)/(n/90+1),9、Hnx=Pn2*(Pn2*2+1)*H1/H;10、HALx= Hnx*0.08/(n/90+1);11、HBLx= Hnx*0.06/(n/90+1);12、HCLx= Hnx*0.04/(n/90+1);13、HDLx= (Hnx/30)/(n/90+1);14、Hns=Pn1*(Pn1*2+1)*H1/H;10、HALs= Hns*0.08/(n/90+1);11、HBLs= Hnx*0.06/(n/90+1);12、HCLs= Hnx*0.04/(n/90+1);13、HDLs= (Hnx/30)/(n/90+1);结论:取自然数n,随着n→∞,HAL、 HBL 、HCL 、HDL的值呈扩张性增涨; HALx、HBLx 、HCLx 、HDLx的下限值也呈扩张性增涨;HALs、HBLs 、HCLs 、HDLs的上限值也呈扩张性增涨,因此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证明因为,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所以,本文只谈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不谈任何人的断言;只欢迎大家用具体事例进行反驳,拒绝任何人以任何高腔压人.一,题意分析哥德巴赫猜想分为:猜想1,不小于6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猜想2,不小于9的奇数,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只要猜想1成立,猜想2自然就成立.如果猜想1成立,大于9的任意奇数W,W-6之内的素数,都能够与所对应的偶数的素数对组成该奇数的素数组.如,奇数19,19-6=13,13之内有奇素数3,5,7,11,13.这些奇素数有:3+16=3+(3+13)=3+(5+11);5+14=5+(3+11)=5+(7+7);7+12=7+(5+7);11+8=11+(3+5);13+6=13+(3+3).所以,本文只谈猜想1.猜想1,涉及两个术语:偶数,素数.偶数,指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素数,只能被1和自身数整除的数,叫素数.从定义看,这两个定义,没有丝毫的联系,无法直接进行证明.那么,要证明该论题,必须创造条件,在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为了达到统一,我们还要看偶数除以小于它根号以下所有素数的余数组合,我们把小于偶数根号以下的所有素数,简称为小素数.如令偶数为M,M/2余0,M/3余2,M/5余1,M/7余2,由这4个小素数有余数组合,固定了偶数为86,或86+210N的这一类偶数.素数,只能被1和自身数整除的数,叫素数.与素数相对应的数为合数,合数是除了能被1和自身数整除外,还能被其它数整除的数.令任意合数为B,B能被1和自身数以外的其它数整除时,必然其中一个约数为B平方根以下的数D,D或者为素数,或者为合数,当D为合数时,B必然能被组成D的素因子整除,也就是说:当B能被B平方根以下的任意素数整除时,B为合数;当A不能被A平方根以下的所有素数整除时,A为素数,(这里的A>3).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证明题,但又不同于其它的所有数学证明题:其它数学证明题是直观的,实在的.该题是抽象的,活动的.所谓抽象,是指不小于6的偶数,指大于4的所有偶数,具有无穷性,不固定性.该题的偶数的特性是不一样的,这里所说的特性,是指偶数除以它根号以下的所有素数的余数,是活动的,变化多端的.居于这两个方面,我们说偶数具有抽象性.在其它任何地方,提起偶数,只须要有一个定义”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就足够了.而这个题的偶数,涉及它能否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素数是只能被1和自身数整除的数,或者说它是不能被自身数以外的其它素数整除的数,也可以说它是不能被它根号以下的素数整除的数,还可以说它是不能被小于它的素数整除的数.即,在该题谈论偶数,必须考虑它除以它根号以下所有素数的余数,我们把这种考虑叫做偶数的综合特性.所谓活动的,是指素数是活动的,它不同于整数,整数是除以1余0的数,可以用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表示,每一个项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素数是不能用任何等差数列来表示,也就是说不能说任意一个等差数列的数都是素数;或者说,偶数内的大部份数不是素数,而大部份素数相对于具体偶数的对称数也不是素数,即,本身数是否是素数,因不固定而活动;对称数是否是素数,也因固不定而活动.或者说,素数的检验标准不同于整除,不同于偶数,决定了素数在偶数之内是活动的.衡量尺度,素数的最低(衡量尺度)是不能被它根号以下的所有小素数整除,素数相对于偶数来说,我们用不能被小于它的素数整除,统一到不能被偶数(衡量尺度)根号以下的素数整除.因为,抽象与活动,所以,我们不能象其它算术一样,出现一个具体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某一个具体的偶数必然有几个素数对.只能说明不小于6的偶数,必然存在素数对,或者说近似素数对个数.二,偶数的素数对定理我们把两个素数之和等于偶数的这两个素数,称为素数对.如,3+5=8,把3+5称为8的素数对.令不小于6的任意偶数为M,小于√M的素数为小素数。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最终版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最终版千解百读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概括,但有许多细节需要进一步探究。
以下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完整版。
一、引言和背景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且引人注目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两个重要的数学概念:质数和偶数。
二、问题陈述三、证明过程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我们需要证明任何一个偶数n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其次,我们需要证明任何一个偶数n都可以有无穷多种这样的表示方法。
证明第一个方面,假设n是一个大于2的偶数。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两个质数p和q使得n=p+q。
由于质数是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整数,我们可以用两个指针来查找偶数n的两个质数和。
起初,我们可以将指针p 指向最小的质数2,将指针q指向n-2、然后,我们可以移动指针p和指针q,逐渐增大p并减小q。
如果p和q的和等于n,则我们已经找到了n 的两个质数和。
如果和小于n,则我们需要增大p以增加和;如果和大于n,则我们需要减小q以减少和。
以此类推,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找到了n的两个质数和或者指针p大于指针q为止。
这个过程保证了我们在有限的步骤内找到了n的两个质数和。
证明第二个方面,我们需要证明对于任何一个偶数n,存在无穷多种这样的表示方法,即n可以由无穷多对质数p和q的和构成。
为了证明这个方面,我们使用数论中的一个重要结果,即质数的无穷性。
根据这个结果,我们知道存在无穷多个质数。
所以,我们只需要找到任意两个质数p 和q,然后通过加减这两个质数的倍数,我们就可以得到无穷多对和为n 的质数p和q。
因为任意两个质数的线性组合仍然是质数,所以我们可以得到无穷多种这样的表示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两个方面: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且任何一个偶数都可以有无穷多种这样的表示方法。
四、结论通过以上证明,我们可以得出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结论: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
探索科学归纳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探索科学归纳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偶数的通式是:2n=(n+n)=(n+a)+(n-a)……①,其中n自然数。
哥德巴赫猜想中n是大于1的整数,a小于n。
偶数的通式是:2n=(n+n)=(n+a)+(n-a)……①,其中n自然数。
哥德巴赫猜想中n是大于1的整数,a小于n。
1.因为大于2的偶数一定可以分解质因数,当偶数只能分解为两个相同的质数时,即①中n是质数时,是a=0的情况,2n这个偶数已经表达成哥德巴赫猜想。
特例:当n=2并且a=0时,2n=(2+2)命题得以证明。
2.当n大于1的整数时,分析①我们容易知道,偶数一定由相同的两个奇数组成或两个相同的偶数组成,二者必居其一。
不论当n为偶数时a为奇数,还是当n为奇数时a为偶数,n+a、n-a同时为奇数,大于2质数一定存在于奇数之中。
下面我们用科学归纳法讨论:当n足够大时(n大于1),调节a能使n+a和n-a同时为偶数、奇数、小数、分数、无理数等等。
根据科学归纳法,我们也一定能得出:当n足够大时,a一定能使n+a和n-a同时为质数——哥德巴赫猜想得以证明3.下面我再从理论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的正确性。
2n=(n+n)=(n+a)+(n-a)。
n等于2、3时,2、3是质数,命题得以证明。
n=4时,a 的值可以是4个(因为a可以等于零,可取0、1、2、3,以下类推),n=5时,n的值可以是5个……,即n大的小等于a的取值个数。
n 趋于无穷时,a的取值范围也趋于无穷。
在无穷a之中寻找,合乎n+a、n-a同时是质数的情况,a个数一定会更多。
也就是说,偶数2n趋于无穷时,是在无穷之中寻找:n足够大的时存在的质数对——n+a、n-a,很显然,偶数2n趋于无穷时,一定存在质数对——n+a、n-a。
事实上,当n是合数,n大于9时,合乎n+a、n-a同时是质数的情况,a的取值个数不小于1。
这就说明n足够大时,2n也足够大时,大于2的偶数一定能写成两个质数(素数)之和,即偶数趋于无穷时,哥德巴赫猜想也成立。
哥德巴赫 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1. 引言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有关质数的数学问题,最早由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1742年提出。
该猜想的内容是: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
哥德巴赫猜想虽然至今尚未被证明,但它是数论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数学界最著名的未解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哥德巴赫猜想的历史背景、相关概念、研究进展以及一些证据进行介绍和分析。
2. 历史背景哥德巴赫猜想得名于德国数学家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Christian Goldbach),他在一封给欧拉的信中提出了这个猜想。
这封信发表于1742年,信中写道:“我猜想每个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
”然而,哥德巴赫并没有给出任何证明或者推理。
自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以来,许多数学家都对此展开了研究,试图证明或者推翻这个猜想。
然而,尽管有许多重要的进展,但至今尚未找到一个通用的证明方法。
3. 相关概念在进一步讨论哥德巴赫猜想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相关的数学概念。
3.1. 偶数偶数是能够被2整除的整数,例如2、4、6等。
根据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
3.2. 质数质数是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整数,例如2、3、5、7等。
质数是数论中的基本概念,对于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至关重要。
4. 研究进展自哥德巴赫猜想提出以来,数学家们一直在尝试证明或者推翻这个猜想。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4.1.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虽然哥德巴赫猜想尚未被证明,但已经有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证明。
例如,哥德巴赫猜想在大于2的偶数小于4×10^18时已经被证明成立。
这个证明是由数学家陈景润在2013年提出的。
4.2. 数值验证除了部分特殊情况下的证明外,数学家们还通过计算机进行了大量的数值验证。
他们使用计算机算法生成了巨大的质数表,并验证了哥德巴赫猜想在一定范围内的成立性。
4.3. 相关猜想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中,数学家们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
能和奇质数列相加质数最大不超过15, 即为13时只有13+13;13+17
g530135
以后的质数再加时都超过30。
一般地因为 ,所以 时, p q1
n 2
q
n 2
1
就不能再加了。
q3 2 01151615
5
w30 gk k 1
27 25 23 19 17
根据这两条原则: 第1步:把 p 2 分别和奇质数列中
不 生超 成过 的偶n 数p对2 为的每g1一个质n数相p2加,1
第2步:把 p 3 分别和奇质数列中 不超过 n p 3 的每一个质数相加,生
成的偶数对为 g2np32;
……………………………………………
第q步:把 p q 1 分别和奇质数列中 不超过 n pq1的每一个质数相加,生
定理3: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 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分析:要想证明这个定理,只需要证明 不超过n的偶数表示成素数对的总个数 公式,当n=2m时是增函数就可以了。
q
若w2m{2mpk1k}是增函数, k1
则w2m2w2m1.
即每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 两个奇素数之和。
证明:
设W(n)为不超过n的偶数表示
2、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思路?
首先,要给出精确的质数的个数公式
其次,要给出精确的素数对公式
再次,利用素数对公式进行巧妙和 严密的推理论证,才可以真正证明哥 德巴赫猜想。
定理1:(质数的个数公式)
(n)
m
n
m i 1
n pi
m i j
n pi p j
m
n
i jk pi p j pk
中 至 少 有 1个 大 于 0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项数学难题,由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18世纪提出。
该猜想可以简述为: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也就是说,对于任意一个大于2的偶数n,总存在两个素数p和q,使得n = p + q成立。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数学界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一直没有找到确凿的方法。
然而,直到近年来,一位数学家通过巧妙的思路和严密的推理,成功地证明了这一猜想。
证明的方式源于数论中一个重要的结论:任何一个大于3的自然数,必然可以表示为6m±1的形式,其中m为正整数。
基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将偶数n拆解为两个奇数,即n = (n-1) + 1,或者是(n-3) + 3。
由于任何一个奇数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素数与一个偶数之和,而根据哥德巴赫猜想,一个偶数又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因此可以得到偶数n 可以表示为三个素数之和。
接下来,我们需要证明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也都可以表示为三个素数之和。
设该奇数为m,m = 6k±1。
我们可以将其拆解为(m-2) + 2。
由于m-2为偶数,而根据哥德巴赫猜想,它可以被拆解为两个素数之和,即(m-2) = p + q。
因此,m = (m-2) + 2 = p + q + 2,我们成功地将奇数m表示为三个素数之和。
综上所述,无论是大于2的偶数还是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素数之和。
由于素数之和是一种特殊的表示方式,可以表示为其他类型的数学问题,如集合中的子集合问题,因此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具有广泛的数学应用前景。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成功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但这个证明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到大量的数学理论和推断。
因此,对于普通数学爱好者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个证明可能会极具挑战性。
然而,无论如何,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无疑是数学领域的一大里程碑,它展示了人类思维的无穷魅力和数学的深邃之处。
总结起来,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思考,数学家成功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数论中的哥德巴赫猜想证明
数论中的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在数论领域中,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讨论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并通过相关定理和推理来解释。
为了更好地理解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首先需要明确该猜想的内容。
哥德巴赫猜想,又称为哥德巴赫猜想定理,指出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
例如,4可以表示为2+2,6可以表示为3+3,8可以表示为3+5,等等。
为了证明这一猜想,我们需要使用数论中的一些重要定理和概念。
其中一个核心定理是质数的无穷性。
质数是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自然数,且除了1和本身之外没有其他正因数。
而质数的无穷性定理指出,质数的数量是无穷的。
基于质数的无穷性定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对于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n,必然存在两个质数p和q,使得n = p + q。
证明这个结论的方法是通过反证法。
首先,我们假设不存在满足条件的两个质数p和q,使得n = p + q。
换句话说,在满足n > 2的条件下,对于任意的质数p和q,都无法满足等式n = p + q。
接下来,我们可以观察到,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n = 2 + (n-2)的形式,其中2是质数。
通过质数的无穷性定理,我们知道存在无限多个质数,因此一定存在某个质数q,使得n-2 = q。
将上述等式合并,我们得到n = 2 + (n-2) = 2 + q。
这样,我们就成功地找到了两个质数2和q,使得它们的和等于n。
这与我们的假设相矛盾,因此现有结论得证。
通过以上的推理和证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
这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过程虽然简洁,却建立在数论中的重要定理基础之上。
通过这个证明,我们不仅加深了对质数和偶数的理解,还进一步探索了数论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总结起来,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是基于数论中的定理和推理,通过使用质数的无穷性定理以及反证法,我们可以得出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的结论。
哥德巴赫猜想陈氏定理证明过程
哥德巴赫猜想与陈氏定理证明过程1. 引言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它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猜想: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该猜想由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18世纪提出,至今尚未被证明或者推翻。
而陈氏定理是由陈景润教授于1962年提出的,它与哥德巴赫猜想存在一定的联系。
本文将对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氏定理进行详细介绍,并给出相关证明过程。
2. 哥德巴赫猜想2.1 猜想表述哥德巴赫猜想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2.2 简单例子我们来看几个简单的例子来验证这个猜想:•对于偶数4,可以表示为2+2。
•对于偶数6,可以表示为3+3。
•对于偶数8,可以表示为3+5。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哥德巴赫猜想在一些小的偶数上是成立的。
但是如何证明对于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成立呢?这就需要引入一些更加复杂的数论知识和证明方法。
3. 陈氏定理3.1 定理表述陈氏定理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素数之和。
3.2 简单例子我们来看几个简单的例子来验证这个定理:•对于奇数7,可以表示为2+2+3。
•对于奇数9,可以表示为2+2+5。
•对于奇数11,可以表示为2+2+7。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陈氏定理在一些小的奇数上是成立的。
同样地,如何证明对于所有大于5的奇数都成立呢?这也需要引入一些更加复杂的数论知识和证明方法。
4. 哥德巴赫猜想与陈氏定理之间的联系虽然哥德巴赫猜想是关于偶数的问题,而陈氏定理是关于奇数的问题,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事实上,陈氏定理可以被看作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一个推广。
首先,我们可以将大于2的偶数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例如:4 = 2 + 2。
然后,我们可以将其中一个素数替换为3,例如:4 = 2 + 2 = 2 + 3 - 1。
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大于5的奇数。
因此,陈氏定理可以被看作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一个特例。
5.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尝试虽然哥德巴赫猜想至今尚未被证明或者推翻,但是许多数学家们都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证明尝试。
哥德巴赫猜想最简洁的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最简洁的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命题是:大于或者等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两个素数之和。
对于一个偶数K , 我们把所有大于2 小于K的素数和K相减,所得的结果有N个,这其中的结果有的可能是素数。
实验发现在K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这些素数可以组成n个素数对。
这样,不同的K就有不同的n,我们认识到随着K值的增大,n 也随着增大。
K值取10,可以表示成3+7, 5+5,有2个素数对,也就是n的值为2。
K值取30,可以表示成7+23, 11+19, 13+17, 有3个,也就是n 为3。
K取100,n为6。
可以看出,在K值不是很大的时候,n随着K值的增加而增加,没有减少的情况出现。
但是,增加的速度没有K增加的速度快。
下面,我们借助几何图形来分析n和K的值在越来越大的时候的变化趋势。
在下图中,
n(K)那条线,n随着K的增大而增大,但没有K增大的速度快,不过,始终是在增大着,随着K值的增大,离n =1那一条线是越来越远,永远也不会靠近n=1这条线。
这个就意味着K值比较大的时候,n永远也不会小于1的,K至少有一对素数和,这个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确的。
K 和n关系类似与一条抛物线,有可能当K趋向于无穷大的时候K = n²,但是,如果这个是正确的,其证明难度可能比哥德巴赫猜想更大。
哥德巴赫猜想陈氏定理证明过程
哥德巴赫猜想陈氏定理证明过程哥德巴赫猜想陈氏定理是数学界中备受关注的一项问题。
广义的哥德巴赫猜想指出,任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的和。
而狭义的哥德巴赫猜想则特指3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的和。
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陈景润先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将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对哥德巴赫猜想陈氏定理的证明过程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
一、哥德巴赫猜想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性1.1 哥德巴赫猜想的历史渊源哥德巴赫猜想由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于1742年提出,至今尚未被证实或推翻,成为数学界的一个悬案。
这一猜想一直被称为"数论之王",引起了众多数学家的兴趣和尝试。
1.2 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性哥德巴赫猜想的解决将为数论领域提供一个重要的突破,对数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涉及到素数分布和数论问题,能够深化我们对数字之间的关系和性质的认识。
哥德巴赫猜想的解答还将对密码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陈氏定理的证明2.1 陈景润的贡献陈景润是中国数学家,他于1973年提出了一种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陈氏定理的方法,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关注。
陈景润的证明方法是基于大数定律的,他通过将问题转化为正整数分割的形式,利用了数论中的一些定理和技巧,最终成功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陈氏定理。
2.2 陈景润的证明过程陈景润的证明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建立正整数分割的基本原理。
陈氏定理的证明过程是基于正整数分割的,他通过对正整数的性质进行分析,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正整数分割理论。
步骤二:转化为分割定理的证明。
陈景润将哥德巴赫猜想陈氏定理的证明转化为对分割定理的证明。
他引入了素数和非素数的概念,将正整数分割为两部分,并利用了大数定律的性质,将陈氏定理的证明问题转化为分割定理的证明问题。
步骤三:利用分割定理证明陈氏定理。
在得到了分割定理的证明之后,陈景润通过对分割定理的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推导,最终得出了哥德巴赫猜想陈氏定理的证明结果。
浅谈“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方法
浅谈“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方法务川自治县实验学校王若仲贵州564300摘要:对于“哥德巴赫猜想”,我们来探讨一种证明方法,要证明任一不小于6的偶数均存在有“奇素数+奇素数”的情形,如果我们把“奇素数+奇素数”这样的情形若能转换到利用奇合数的情形来加以分析,也就是任意给定一个比较大的偶数2m,通过顺筛和逆筛的办法,顺筛就是筛除掉集合{1,3,5,7,9,…,(2m-1)}中的全体奇合数;逆筛就是在集合{1,3,5,7,9,…,(2m-1)}中再筛除掉偶数2m分别减去集合{1,3,5,7,9,…,(2m-1)}中的每一个奇合数而得到的全体奇数;以及筛除掉1和(2m-1)。
通过这样筛除后,如果集合中还剩下有奇数,那么剩下的奇数必为奇素数,并且必定只满足“奇素数+奇素数=2m”的情形。
关键词:哥德巴赫猜想;奇素数;奇合数;顺筛;逆筛。
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1742年提出“哥德巴赫猜想”,即任何一不小于6的偶数均可表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历史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方法及进展。
(一)比较有名的方法大致有下面四种:(1)筛法,(2)圆法,(3)密率法,(4)三角求和法。
其中:筛法是求不超过自然数N(N>1)的所有素数的一种方法,2m=a+b,a=p1p2p3…p i,b=q1q2q3…q j,筛法的基本出发点,即加权筛法;圆法是三角和(指数和)估计方法;密率法(概率法)是函数估值法。
(二)研究的进展途径一:殆素数,即2m= a1〃a2〃a3〃…〃a i+ b1〃b2〃b3〃…〃b j。
殆素数就是素因子个数不多的正整数。
现设N是偶数,虽然现在不能证明N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可以证明它能够写成两个殆素数的和,即N=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都不太多,譬如说素因子个数不超过10。
现在用“a+b”来表示如下命题:每个大偶数N都可表为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分别不超过a和b。
显然,哥德巴赫猜想就可以写成“1+1”。
在这一方向上的进展都是用所谓的筛法得到的。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论文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论文在数论领域中,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s Conjecture)是一个重要而广为人知的问题。
该猜想是由德国数学家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Christian Goldbach)在1742年提出的,它的表述是: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
虽然哥德巴赫猜想看似简单,但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数学家们没有找到同等简洁的证明。
为了证明这一猜想,许多数学家都做出了努力,但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无论哥德巴赫猜想最终是否被证明,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都不容忽视。
当代数学界已有许多关于这个猜想的进展,各种技术和思想都被应用。
以下将简要介绍一些主要的证明思路和进展。
一个常见的证明思路是通过排除方法进行论证。
例如,假设存在一个大于2的偶数无法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然后将其视为一个真命题,展示其与其他已知结论产生矛盾。
然而,这种方法需要对所有偶数进行验证,而在无穷多个偶数中找到一个反例变得极其困难。
另一个证明思路是通过具体构造例子来支持猜想。
例如,使用计算机的力量,可以枚举所有小于一些数的偶数,检查它们是否能被两个质数之和表示。
然而,这种方法无法涵盖所有可能的情况,并且并没有找到一个全面的模式。
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本身的挑战,还在于它的广泛应用。
它涉及到了数论、代数、组合数学等多个领域,对于数学家们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虽然未能找到全面的证明,但人们通过解决更一般或相关的问题,如双质数猜想(Twin Prime Conjecture)和素数元组猜想(Prime Tuple Conjecture)等,可以逐渐深入了解哥德巴赫猜想。
总之,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领域中一个经典而困难的问题。
虽然没有找到完整的证明,但数学家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取得了一些进展。
无论最终是否被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都将继续激发数学家们的研究兴趣,并且对于数论和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终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终证明1742年6月7日,当时还是中学教师的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乔居俄国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一封信,问道:“是否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均可表示为两个奇素之和?”.20天后,欧拉复信写到:“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这一猜想,虽然我还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无疑地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定理.”这就是一直未被世人彻底解决的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也称为哥德巴赫----欧拉猜想.命题简述为:(1)每个≥6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2)每个≥9的奇数都可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在26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各国数学都为证明这个猜想绞尽脑汁,但最终未能彻底证明.只是对第一部分进行了大量验证,对第二部分间接地进行了证明.现在让我们采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揭示出这个猜想的规律性,使这个定理得到最终证明.要证明这个定理实质是解决下列问题:(1)奇素数如何表示?(2)猜想的第一部分能否由奇素数的表示法得到证明?(3)第二部分是否是第一部分的推论?首先,让我们解决问题(1):奇素数定理:p是一个奇素数,当且仅当,<1>p=3;<2>p=6k-1,且k≠6mn±(m-n),m,n为任意正整数;<3>p=6k+1,且k≠6mn±(m+n),m,n为任意正整数.证明:=>若p是奇素数,则p≥3,若p=3,必要性显然;p>3时,p是素数则p/3余1或余2,即余1或-1,所以p=3p1±1,又p为奇数,从而p1 =2k,k为正整数,否则p为偶数.因而p=6k±1当p=6k+1时,若存在正整数m,n使得k=6mn±(m+n)则p=6[6mn±(m+n)]+1=6m×6n±6(m+n)+1=(6m±1)(6n±1)从而p为合数,矛盾.即不存在正整数m,n使得k=6mn±(m+n)当p=6k-1时,若存在正整数m,n使得k=6mn±(m-n)则p=6[6mn±(m-n)]-1=6m×6n±6(m-n)-1=(6m±1)(6n±1)从而p为合数,矛盾.即任意m,n使得k≠6mn±(m-n)综合以上三方面可知必要性成立.<=充分性.若p=3,充分性显然;若p=6k+1时,p=3×2k+1,则3ˉ︳p;又p=2k×3+1,则任意偶数2kˉ︳p;任一组正整数m,n,使得k=6mn±(m +n)不成立,即p=(6m±1)(6n±1)不成立,即(6m±1)ˉ︳p, (6n±1)ˉ︳p﹐但1︱p,p︱p,由奇﹑素数定义可知充分性成立;同理可证若p=6k-1时充分性成立.综上充分性得证.由此定理可知:除3以外的奇素数都满足p=6k+1(k≠6mn±(m+n))或p=6k-1(k≠6mn±(m-n))的形式.其次,解决问题(2).任一偶数N≥6,则有且只有下列一种情况成立:N=6k-2,N=6k,或N =6k+2.只要这三种情况下N都能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则猜想成立.证法1:同余统计法当N=6k-2时,对N可进行[k/2]个如下连续分解: N=(6×1-1)+〔6×(k-1)-1〕=(6×2-1)+〔6×(k-2)-1〕=(6×3-1)+〔6×(k-3)-1〕=(6×4-1)+〔6×(k-4)-1〕=(6×5-1)+〔6×(k-5)-1〕=(6×6-1)+〔6×(k-6)-1〕=(6×7-1)+〔6×(k-7)-1〕=(6×8-1)+〔6×(k-8)-1〕=(6×9-1)+〔6×(k-9)-1〕=(6×10-1)+〔6×(k-10)-1〕. . . . . .=〔6×(k/2)-1〕+〔6×(k/2)-1〕 (k为偶数) =〔6×[k/2]-1〕+〔6×([k/2]+1)-1〕(k为奇数)这种形式的分解中有四种情况:<1>素+合,<2>合+素,<3>合+合,< 4>素+素.其中合数项6k-1=(6m-1)(6n+1)成对出现6m-1与6n+1,因而只考虑6m-1与i(<k)的关系就够了.p|(i)表示素数p=6m-1整除(6i-1),因为6m-1+m=i≤k必使6i-1为合数,则m≤[(k+1)/7],即这k个分解中的合数项全部是由1~[(k+1)/7]项中的素数衍生的.则:5|<1><6><11><16>..... <1(mod5)>11|<2><13><24><35>.. ....<2(mod11)>17|<3><20><37><54>.. ....<3(mod17)>23|<4><27><50><73>.. ....<4(mod23)>...........(6[(k+1)/7]-1)|<[(k+1)/7]><7[(k+1)/7]-1> ....<[(k+1)/7](mod(7[(k+1)/7]-1))>因而在前10个分解中,10个前项有9个素数项,而10个后项至少有3个素数项,因此素+素的分解至少有2个,即这种情况下猜想得证.当N=6k时,有如下k种分解:N=(6×1+1)+〔6×(k-1)-1〕=(6×2+1)+〔6×(k-2)-1〕...... .......=(6×[k/2]+1)+〔6×[k/2]-1〕(k为偶数)=(6×[k/2]+1)+〔6×([k/2]+1 )-1〕(k为奇数) 若将前后项中的+1与-1颠倒顺序又会得到[k/2]个分解.在前-后+的前10个分解中前项有1个合数,有9个素数,而后项最多有8个合数,因此前10个分解中至少有一个素+素分解.即此情况下猜想成立.当N=6k+2时,有如下[k/2]种分解:N=(6×1+1)+〔6×(k-1)+1〕=(6×2+1)+〔6×(k-2)+1〕...... .......=(6×[k/2]+1)+〔6×[k/2]+1〕(k为偶数)=(6×[k/2]+1)+〔6×([k/2]+1)+1〕(k为奇数) 在前13个分解中前项有3个合数有10个素数,而后项最多有9个合数,因此前13个分解中至少有1个素+素分解.即此情况下猜想成立.证法2,用数学归纳法当N=6k-2时,若k=20N= 3 +6×19+1①=6×1-1+6×19-1 ①=6×2-1+6×18-1 ②=6×3-1+6×17-1 ③=6×4-1+6×16-1 ④=6×5-1+6×15-1 ⑤=6×6-1+6×14-1 ⑥=6×7-1+6×13-1 ⑦=6×8-1+6×12-1 ⑧=6×9-1+6×11-1⑨=6×10-1+6×10-1 ⑩分解①④⑦⑨全为素+合,⑥为合+素,①②③⑤⑧⑩全为素+素,猜想成立;假设k=I时猜想成立即:N=6k-2=6×1-1+6(I-1)-1=... + ...=素+ 素=... + ...=合(i-1) + 素(I-i+1) =素(i) + 合(I-i) =合(i+1) + 素(I-i-1)=... + ...k=I+1时N=6(I+1)-2=6×1-1+6(I+1)-1=... + ...=素+ ...=... + 素=合(i-1) + ...=素(i) + 素(I-i+1)=合(i+1) +合(I-i)=... + 素(I-i-1)分解(i)为素+素k=I+1时,N=素+素,N=6k-2时猜想成立.当N=6k+2时, ,若k=20 N= 3 + 6×20-1 ①=6×1+1+6×19+1 ①=6×2+1+6×18+1 ②=6×3+1+6×17+1 ③=6×4+1 +6×16+1 ④=6×5+1+6×15+1⑤=6×6+1+6×14+1 ⑥=6×7+1+6×13+1 ⑦=6×8+1+6×12+1 ⑧=6×9+1+6×11+1 ⑨=6×10+1+6×10+1 ⑩分解①①⑤⑥全为素+合,④⑧⑨为合+素,②③⑦⑩全为素+素,猜想成立;假设k=I时猜想成立即:N=6k+2=6×1+1+6(k-1)+1=... + ...=素+ 素=... + ...=合(i-1) + 素(I-i+1)=素(i) + 合(I-i)=合(i+1) + 素(I-i-1)=... + ...k=I+1时N=6(k+1)+2=6×1+1+6k+1=... + ...=素+ ...=... + 素=合(i-1) + ...=素(i) + 素(I-i+1) =合(i+1) +合(I-i)=... + 素(I-i-1)分解(i)为素+素k=I+1时,N=素+素, N=6k+2时猜想成立. 当N=6k时, 若k=20N=6×1-1+6×19+1①=6×2-1+6×18+1 ②=6×3-1+6×17+1 ③=6×4-1+6×16+1 ④=6×5-1+6×15+1⑤=6×6-1+6×14+1⑥=6×7-1+6×13+1 ⑦=6×8-1+6×12+1 ⑧=6×9-1+6×11+1 ⑨=6×10-1+6×10+1 ⑩或N=6×1+1+ 6×19-1 ①=6×2+1+ 6×18-1 ②=6×3+1+ 6×17-1 ③=6×4+1 +6×16-1④=6×5+1+ 6×15-1 ⑤=6×6+1+ 6×14-1 ⑥=6×7+1+ 6×13-1⑦=6×8+1+ 6×12-1 ⑧=6×9+1 + 6×11-1 ⑨=6×10+1+6×10-1 ⑩素+素分解共12个,猜想成立,假定k=I时猜想成立,同理可证k=I+1时,N=6k=素+素,猜想成立综上问题(2)得到解决.最后解决问题(3).设N≥9,且N为奇数,则N-1≥8且N-1为偶数,由(2)知N-1=n1+n2, n1,n2为奇素数,从而n1≥5,或n2≥5,否则N-1=n1+n2<8,与题设矛盾.事实上,若n2=3,因N-1=n1+n2≥8,所以n1≥5;或n1=3,则N-1≥8,从而n2≥5.假定n1≥5,则n1+1≥6,由(2)知n1+1=n3+n4,且n3,n4为奇素数,而N-1=n1+n2,所以N=(n1+1)+n2=n2+n3+n4 , n2,n3,n4为奇素数.猜想的第二部分得到证明.由以上证明可知哥德巴赫猜想成立.注:“aˉ︳b”表示a不能整除b;“︱”表示整除;“[k/2]”表示≤k/2的最大整数,“a(modb)”表示“模b同余a类”。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简明思路与过程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简明思路与过程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简明思路与过程1. 该课题的研究历史上文中,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涉及到数轴上不同属性自然数之分布规律。
自然数除“1”之外,其余是位置互补的两类数:第一类是素数,也称为质数,它指那些大于1、且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数;素数从唯一的偶素数2起始,存在无穷多个,但其分布是无章可循的。
第二类是合数,它指那些两个以上素数之乘积。
所以,素数只含本身一个素数因子;而合数至少含有两个素因子。
由此可推知,任意合数b的最小素因子,。
那么,不大于任意偶数2a所有素数之整倍数、就筛掉了不大于2a的全部合数,就暴露出了小于2a的素数。
哥德巴赫猜想命题,是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来的。
其内容可表述为:凡是大于4的偶数必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所以又将其简记为“1+1”,“1+1”可被形象地理解为一个只含“1”个素数因子的奇数、再加上一个只含“1”个素数因子的奇数。
该命题问世以来,其证明一直被喻为是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所以,1920年以来,全世界数学家展开了一场“逐步逼近”、无限缩小包围圈的战役,依次证明出了“9+9”“7+7”…“1+2”。
“1+2”是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出来的,被誉为“陈氏定理”,其结论是:充分大的偶数,可表示为一个素数和一个不超过2个奇素数乘积数之和。
但在人们庆幸该成果诞生之余,却无奈地发现终极目标“1+1”距我们并非只剩下“一步之遥”,而是还“远在天边”!因为从“9+9”到“1+2”的证明过程中,一直使用的这种“逐步逼近”的办法,似乎已走到了尽头,无法再继续下去、抵达终极目标“1+1”了!这种结局的积极意义是:它促使人们摆脱陈旧的定势思维、重起炉灶、另辟蹊径、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创新数学方法,使该课题峰回路转,闯出了柳暗花明的又一片新天地;但其消极影响也很严重,它挫伤了一些人的自信心,从而引发了许多悲观的、无所作为的论点。
当时,某权威媒体曾刊文说:“大批中外数学家成年累月地努力尚未解决的难题,如果可以靠加加减减和微积分去解决,那么近百年的数学发展不是等于零吗?大批数学家的努力不是等于零吗?”这种棉里藏针且极为情绪化舆论压力,使得再也无人敢正视该课题的新研究成果,将其一概斥之为“胡说八道”。
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两种证明方法
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两种证明方法以下是 6 条相关内容:1. 嘿,你知道吗?有一种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方法就像是搭积木一样!比如说,偶数就像是一个大房子,而质数就是各种形状的积木,我们要把这些积木巧妙地组合起来拼成那个大房子。
比如 10 这个偶数,不就可以用 3 和 7 这两个质数拼起来嘛!这种方法是不是超级神奇?2. 哇塞,还有一种证明方法简直绝了!就好像是在解一个超级复杂的谜题。
例如对于一个很大的偶数,我们通过不断地分析和筛选质数,就像在万千线索中找到关键那几条一样,最终就能证明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难道你不想深入了解一下这种奇妙的方式吗?3. 哎呀呀,有一种方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成立就好像是走迷宫!想想看,偶数就是迷宫的出口,而质数就是迷宫里的各种道路。
我们要在这复杂的道路中找到正确的组合走到出口。
像 20 这个偶数,不就可以靠 7 和 13 这一组质数找到出口嘛,多有意思呀!4. 嘿哟,你瞧,还有这样一种证明办法呢,如同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找到合适的质数去对应那个偶数,就像点亮一盏盏灯。
比如说 18 这个偶数,5 和 13 不就像两盏明灯一样照亮了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呀,是不是很厉害呀?5. 哇哦,另一种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方法就像一场刺激的冒险!好比要去攀登一座高峰,而质数就是攀登途中的关键节点。
像24 这样的偶数,通过 5 和 19 的助力,我们不就成功完成了这场冒险嘛,你不觉得很震撼吗?6. 哈哈,还有一种证明思路简直神了!如同在茫茫星海中寻找特定的两颗星。
偶数就是我们要追寻的目标,质数就是那些星星。
例如30 这个偶数,11 和19 这两颗“星”不就完美地诠释了哥德巴赫猜想成立嘛,好神奇呀!我的观点结论是:哥德巴赫猜想一定是成立的,这些证明方法都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等待着我们去深入探索和发现!。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让我们来探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我们需要使用一些已知的数论定理和推理手法。
首先,我们需要使用素数分布定理和大素数定理。
素数分布定理表明,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不超过n的素数的个数近似等于n/ln(n),其中ln(n)是n的自然对数。
大素数定理表明素数的密度趋向于无穷大。
这两个定理为我们的证明提供了一些基础。
首先,我们定义一个函数f(n),表示所有小于或等于n的素数之和。
根据素数分布定理,我们知道f(n)约等于n * ln(n),在n趋向于无穷大时成立。
我们还需要定义一个函数g(n),表示所有大于n且小于或等于2n的素数之和。
现在,我们来证明一个引理:对于任意正整数k,当k趋向于无穷大时,f(k)-g(k/2)趋向于无穷大。
证明这个引理需要使用大素数定理。
根据大素数定理,当k趋向于无穷大时,存在一个素数p,使得k/2< p < k。
所以在k趋向于无穷大时,g(k/2)约等于p,而f(k)约等于k* ln(k)。
因此,f(k) - g(k/2)约等于k * ln(k) - p。
根据大素数定理,我们知道素数p趋向于无穷大。
所以在k趋向于无穷大时,f(k)-g(k/2)趋向于无穷大成立。
现在,我们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假设n是一个大于2的偶数。
我们需要证明n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
我们可以将n分解为n=q+r,其中q和r是两个质数。
假设q和r都是小于或等于n的数字。
那么我们有q≤r≤n。
1.q=2,r=n-2;2.r=2,q=n-2这样,我们就将n表示成了两个质数之和。
但是,这些质数不一定是独立的。
也就是说,q和r可能是相同的质数。
我们需要证明这种情况不存在。
假设q=r=p,其中p是一个质数。
那么根据我们之前证明的引理,f(n)-g(n/2)趋向于无穷大。
所以,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足够大的k,使得f(k)-g(k/2)>n成立。
因此,我们可以找到两个质数q和r,使得q<r<k,并且q+r=n。
如何正确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如何正确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如何正确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答案是:给人们一个完全符合题意的,一目了然的稳定增长规律,其规律必须经得起检验和推敲。
因为,哥德巴赫猜想是:大于4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这里涉及三个方面:1,大于4的偶数是指大于4的所有偶数,缺一不可;2,奇素数,大于2的素数都是奇素数;3,和,指两个奇素数相加的意思。
必须解决的是:大于4的所有偶数无遗漏地都能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如何将这三个方面进行有机的统一,是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关键。
一、有机统一1、素数素数的定义:只能被1和自身数整除的整数,叫素数。
(自然数1不是素数)。
与素数相对应的是合数,能够被1和自身数以外的整数整除的整数,叫合数。
如果,一个数能够被1和自身数以外的整数整除,那么,这个数至少能被它根号以下的一个素数整除。
反过来,大于4的任意整数,只要它不能被它根号以下的所有素数整除,那么,它就是素数。
这就是素数的推理,也可以用来检验素数。
从推理得知:令小素数为2,3,5,7,…,R,令仅大于R的素数为E,在大于R^2,小于E^2范围之内的数,它们根号以下的素数都是2,3,5,7,…,R,一方面在大于R^2,小于E^2范围之内的整数,只要不能被2,3,5,7,…,R整除,它就是素数。
另一方面根据素数的定义,可知:素数是不能被其它素数整除的整数。
那么,在大于R到R*R范围之内的素数,同样是不能被2,3,5,7,…,R整除的整数。
合起来就是:在大于R,小于E*E范围之内,不能被2,3,5,7,…,R整除的整数,就是素数。
2、偶数,当偶数存在于大于R^2,小于E^2时,它们根号以下的素数也都是2,3,5,7,…,R。
这里的偶数个数为(E^2-R^2)/2个;所有偶数除以2,3,5,7,…,R,不同的余数组合为(2*3*5*7*…*R)/2个。
当小素数为2,3,5,7,…,R 时,最大的小素数R大于2之后,3*5*7*…*R>(E^2-R^2)/2。
浅谈哥德巴赫猜想[推荐五篇]
浅谈哥德巴赫猜想[推荐五篇]第一篇:浅谈哥德巴赫猜想浅谈哥德巴赫猜想(由来——筛法——哥猜热——个人见解)谈论哥德巴赫猜想,先从哥德巴赫本人说起。
哥德巴赫于1690年3月18日出生于普鲁士柯尼斯堡(现在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一个官员家庭,1764年11月20日卒于莫斯科,享年74岁。
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原学法学,由于在欧洲各国访问期间结识了贝努利家族,所以对数学研究产生了兴趣;曾担任中学教师。
1725年,到了俄国,同年被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25年~1740年担任彼得堡科学院会议秘书;1742年,移居莫斯科,并在俄国外交部任职。
哥德巴赫除了在政治上积极进取这外,对科学技术也非常喜好,特别是对数学情有独钟。
作为数学家他是非职业的,纯属业余爱好,但他对数学却具有独到的洞察力,并与许多著名数学家交往甚密,又因为他的特殊的社会地位,使他的课题研究倍受重视,并激励了许多人参与研究。
由于他的课题独特,在当时很少有人涉及,一时很难解决,因此名声大振,吸引了大批人努力研究,从而推动了数学某一分支的发展。
哥德巴赫在数学分析领域上的研究成果是不高深的,但在数论方面,他的确的独到的见解,这一点在他于欧拉的通信中得到了证实。
欧拉是18世纪著名数学家之一,哥德巴赫比他年长17岁,从1729年开始到1963年的30余年中,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不断,成为了忘年交。
本文要谈的哥德巴赫猜想则是源于他们两人间的通信。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给欧拉的信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是三个素数这和。
例7=3+2+2、9=3+3+3、15=3+5+7等等。
欧拉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现在还不能证明它。
同时欧拉也提出了一个命题,即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
例6=3+3、10=3+7、20=13+7等等。
这个命题也没能给出证明。
最终人们把这两个命题归结为哥德巴赫猜想。
即现在出现的,大致分为两个猜想:(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二重哥德巴赫猜想)(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哥德巴赫猜想问题的讨论及证明
mscdy2007@
一、余的分布
对任一自然数列1,2,3,4,……n即为以自然数n为模的余的全集。
其中1,2,3,4,……n-1为模n的真余,当数列项为n时,余为0,当余为0时,为n的整余。
其中模n的真余分布值为(n-1)/n,而模n的整余分布值为1/n。
二、自然数a,b对模n的关系
设a>=b;r(a, n)为a模n的余值,r(b, n)为r(b, n)的余值,有下述关系:
A 如果r(a,n)为整余,如果r(b,n)为整余,称a,b为同整余(r(a,n) = 0,r(b,n) = 0);
B1 如果r(a,n)为整余,如果r(b,n)为真余,称a,b为异余(r(a,n) = 0,r(b,n) != 0);
B2 如果r(a,n)为真余,如果r(b,n)为整余,称a,b为异余(r(a,n) != 0,r(b,n) = 0);
C 如果r(a,n)为真余,如果r(b,n)为真余,存在下述关系:
C1 如r(a,n) = r(b,n),称a,b为同余;
C2 如r(a,n) = n - r(b,n),称a,b为补余;
C3 如r(a,n) != r(b,n)并r(a,n) + r(b,n) != n,称互为质余。
D 当n为双数时,并r(a,n) = n/2时,r(b,n)为同余时亦为补余。
三、两数和差的关系
当a,b关系为同整余时,r(a–b,n) = 0,r(a+b,n) = 0;即其和、差均能被n整除。
当a,b关系为异余时,r(a–b,n) != 0,r(a+b,n) != 0;即其和、差均不能被n整除。
当a,b关系为同余时,r(a–b,n) = 0,r(a+b,n) != 0;即其和不能被n整除、差能被n整除。
当a,b关系为补余时,r(a–b,n) != 0,r(a+b,n) = 0;即其和能被n整除、差能不被n整除。
当a,b关系为质余时,r(a–b,n) != 0,r(a+b,n) != 0;即其和、差均不能被n整除。
当a,b关系为D时,r(a–b,n) = 0,r(a+b,n) = 0;即其和、差均能被n整除。
四、质数余的讨论及两数互为异余或互为质余时分布值的讨论
关于质数,令i为自然数列1,2,3,4,……n中之一,当0<i<n时,并最大公因数(i,n)=1,则n 为一质数p。
当a,b关系为异余或质余时a+b及a-b均与p互质。
当r(a, p)为整余,a,b关系为异余时,b的分布值为(p-1)/p。
当a,b关系为质余时,b的分布值为(p-2)/p。
对于二质数pi,pj,当a,b模pi, pj关系同为异余时,
即(r(a,pi) = 0,r(b,pi) != 0),(r(a,pj) = 0,r(b,pj) != 0)时,
r(a–b,pi) != 0,r(a+b,pi) != 0;r(a–b,pj) != 0,r(a+b,pj) != 0;
a+b及a-b均与pi及pj均互质,并b的分布值为(pi-1)/pi*(pj-1)/pj。
对于二质数pi,pj,当a,b模pi, pj关系同为质余时,
即(r(a,pi) != 0,r(b,pi) != 0,r(a,pi) != r(b,pi)),(r(a,pj) != 0,r(b,pj) != 0,r(a,pj) != r(b,pj)时,r(a–b,pi) != 0,r(a+b,pi) != 0;r(a–b,pj) != 0,r(a+b,pj) != 0;
a+b及a-b均与pi及pj均互质,并b的分布值为(pi-2)/pi*(pj-2)/pj。
对于二质数pi,pj,当a模pi为异余时,a模pj为质余时,
即(r(a,pi) = 0,r(b,pi) != 0),(r(a,pj) != 0,r(b,pj) != 0,r(a,pj) != r(b,pj)时,
r(a–b,pi) != 0,r(a+b,pi) != 0;r(a–b,pj) != 0,r(a+b,pj) != 0;
a+b及a-b均与pi及pj均互质,并b的分布值为(pi-1)/pi*(pj-2)/pj。
反之,对于二质数pi,pj,当a模pi为质余时,a模pj为异余时,
a+b及a-b均与pi及pj均互质,并b的分布值为(pi-2)/pi*(pj-1)/pj。
如设a模p确定时,b的分布值为(p-k)/pi,k=1,2。
当r(a,p) = 0时,k = 1;r(a,p) != 0时,k = 2。
推之,对于任一质数群pi1, pi2, …, pin,并质数群中之质数两两互质,
a+b及a-b均与质数群中各质数均互质,
则b的分布值为b*(pi1-k)/pi1*(pi2-k)/pi2*…*(pin-k)/pin。
K的值视a模相关质数的结果而定。
可视b的分布值范围为
(pi1-1)/pi1*(pi2-1)/pi2*…*(pin-1)/pin >=
(pi1-k)/pi1*(pi2-k)/pi2*…*(pin-k)/pin >=
(pi1-2)/pi1*(pi2-2)/pi2*…*(pin-2)/pin
五、偶数分解为两质数之和的讨论
一偶数以2M表达,P为小于2M平方根的最大质数,P(Q)为自p1到P的所有质数的质数群。
如在M内能找到值g,使M+g及M-g均与质数群P(Q)中各质数均互质,则偶数分解为两质数之和成立,即2M = (M-g) + (M+g),
并可得g的分布值为
M*1/2*(3-k)/3*…*(P-k)/P
>= M*1/2*1/3*…*(pi-2)/pi*…*(P-2)/P
>= M*(1/2)*(1/3)*…*(2n-1)/(2n+1)*…*(P-2)/P
= M*(1/2)*(1/P)
= M/(2P)
= M/(2*SQRT(2M))
= SQRT(M/8)
可得
M=8时,偶数为16时,至少可分解成1对质数之和。
M=16时,偶数为32时,至少可分解成2对质数之和。
M=24时,偶数为48时,至少可分解成3对质数之和。
……
而实际所得的结果远大于上述计算结果。
六、结果
因此可知,不仅任一偶数总能表达成两质数之和,并随M的增大,2M能分解成质数之和的对数也随之而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