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旅游业发展特征
旅游业发展情况报告
一、旅游业的定义
2.狭义的旅游业 :在中国主要指 旅行社、旅游饭 店、旅游车船公 司以及专门从事 旅游商品买卖的 旅游商业等行业 。
一、旅游业的定义
3.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 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外, 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 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 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 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 活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 结合起来的。
资源和区位条件优势:
(6)禾木和白哈巴村民风古朴淳厚,远离尘嚣,民俗文化特色鲜明, 两村于 2005年同时入选“中国最美的六个古镇古村”之一,在国内外 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众多中外游客溯源追宗、探秘图瓦文 化的梦幻天堂。 (7)白哈巴国家森林公园、贾登峪国家森林公园、那仁草原、禾木草 原、禾木河谷及布尔津河谷原始峻美的自然风光,是品味自然、观光摄 影、影视剧创作的理想胜地,同时也是科考探险、休闲度假的最佳场所 。
资源和区位条件优势:
(4)喀纳斯保护区内的友谊峰冰川区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冰川,具备建 立“世界地质公园”或“四国冰川国际和平公园”的优良资源基础。 (5)喀纳斯“一地连四国”的空间组合,有着比其他边境口岸更加优 越的地缘优势,可与相邻的三国共建中、俄、蒙、哈四国旅游贸易特区 ,实现本区域的“一地四国游”。同时,喀纳斯区域内已开放了“阿黑 土别克口岸”,对俄罗斯的喀纳斯口岸开放也提到了议事日程,待喀纳 斯口岸开放后,喀纳斯将成为国内重要的陆路跨境通道和出入境旅游区 ,具有发展边贸旅游、跨国旅游的地缘优势和发展成为中亚地区国际贸 易中心及旅游中心的优势和潜力。
• 2018 年全球已登记的国际旅游人数达 14亿人次,全球“大 众旅游消费”时代已经到来。
返回
六、国外旅游业发展状况
4. 旅游跨领域、跨行业融合发展成为新常态
智慧旅游时代下的旅游业态与发展趋势
智慧旅游时代下的旅游业态与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传统的旅游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和期望,人们对旅游的要求逐渐提高,从单纯的观光旅游到更为精细化的个性化旅游。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智慧旅游成为了继传统旅游模式之后又一重要的旅游业态。
那么,智慧旅游时代下的旅游业态和发展趋势又是什么呢?下面将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智慧旅游的定义和特征智慧旅游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将旅游相关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进行整合和利用,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和体验。
智慧旅游主要侧重于从智能化、个性化和智慧化三个方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和价值。
智慧旅游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1.全程在线化:智慧旅游要实现全程在线化,包括旅游的规划、预订、支付、游玩、评价等各个环节都可以在线上进行。
2.智能化和个性化:智慧旅游要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游客提供定制化的旅游路线和服务,以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求。
3.多平台接入:智慧旅游要在不同的终端设备上实现接入,包括PC端、移动端、智能终端设备等。
4.全链条服务支持:智慧旅游要依靠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对整个旅游服务的链条进行优化和协调,提供包括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在内的全方位旅游服务支持。
二、智慧旅游的业态智慧旅游是一个涉及到多个行业和领域的综合性产业,涉及到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文化等方面。
因此,智慧旅游的业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1.景区智慧化:景区是旅游最重要的一环节,因此,对景区的智慧化升级是智慧旅游发展的重点。
智慧景区可以通过提供智能导游、人流监测、电子票务、VR、AR等方式,为游客提供更为便捷、个性化的旅游服务。
2.住宿智慧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住宿酒店已经不再仅仅是提供简单的住宿服务,而是提供更加优质的消费体验和旅游服务。
因此,住宿企业可以通过智能化系统、智能客房等方式提升旅客入住的体验和服务。
中国旅游新业态的发展
旅游新业态——京郊农家乐一.趋势分析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富活力和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旅游业步入了新的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
各种旅游新业态的大量涌现,正在成为旅游发展的新生力量和新的价值增长点。
人口结构、游客扩张、边境控制等关键的巨大变化,对未来旅游业特别是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到2030年,亚洲区域中产阶级的人数将进一步扩张,达到32.2亿,占全球中产阶级人口的2/3,这意味着旅游业将从简单地拉动旅游需求向更加深入地管理旅游业转变,如何创建新的产品和服务来吸引游客。
同时,面对游客不断扩张的需求,政府在全力支持旅游行业时还需提供资金来促进其发展,并通过一个有效的协调系统来解决签证或是新业态出现的准入问题。
对于旅游业的有效管理,除衡量游客数量外,还需考虑游客停留天数、游客花费金额等其他指标。
此外,通过边境控制这个简单的测量方法,可以更好地衡量旅游业的发展,更好地了解旅游的市场。
世界旅游专家罗伯特·巴苏克表示,根据预测,旅游业在2030年将会创造超过10亿元的收入,中国未来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客源国,也会成为全球旅游业的领军国家。
因此,对未来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当前旅游的趋势就是要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好的体验。
如何将旅客与当地的社会连接在一起,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挑战。
有在线调查表明40%的人都是通过移动设备预定行程,每一个旅游目的地都要认真对待这个趋势,使其产品和服务必须在网络上得以体现,这也会重新塑造整个旅游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
如今我国已迎来了国民休闲时代,旅游消费日益大众化,年人均出游率已经从10年前的不到一次,发展到超过两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并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最大的出境旅游消费国。
在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调整中,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经由“重要产业”提升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旅游行业发展前景
旅游行业发展前景旅游业未来发展前景中国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财富结构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
(1)首先是人口结构,大城市化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人口越来越向大城市集中,主要是就业以及公共服务等因素;同时,人口老龄化也已经成为必然,日本国现在已经出现1/4左右的老龄人口,而中国未来十年的趋势也是如此。
(2)其次是产业结构,中国过去三十年是制造业的三十年,解决了我们住房、交通以及吃饭、衣服等基础问题;但是也牺牲了人口红利、土地等各项资源,现在中国经济正在处于转型期,已经从过去的重化工业向服务业进行转型。
(3)而对我们个体影响最大的则是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根据统计,中国目前存在2亿左右的中产,中产阶层以及精英阶层的大规模必然带来新的消费服务需求,这和我们过去三十年相比将会呈现明显不同的消费服务趋势。
从国家、人口、产业、家庭多个角度看,中国已经进入经济转型深水区。
其中,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家、人口、产业和家庭未来核心需求。
(1)从小假期、黄金周的旅游情况看,旅游业存在较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因此国家必然将其作为重要的消费服务方向进行发展和推动。
(2)从家庭角度看,目前的中产阶层每年至少一到二次长周期旅游,而且很多选择的是国外旅游景点,这说明旅游度假已经成为家庭支出的核心部分。
(3)从人口角度看,中国老龄化已经比较严重了,健康、养老、旅游、度假等需求越来突出,这是人口趋势所决定的,因此养老休闲、健康旅游等需求越来突出。
(4)从需求和供给角度看,目前中国的旅游产业和中国老百姓之间的需求存在非常明显的鸿沟,旅游产业各种问题非常突出,这实际上也说明中国的旅游产业存在巨大的机会。
中国旅游产业将呈现七大发展趋势:一、旅游产业,资本逐鹿。
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平均7.4%,从全球经济体排位第八到今天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未来十年,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旅游业将是最值得投资的产业。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国正在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旅游投资要素市场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旅游投资的空间和潜力巨大。
近代旅游业特征
近代旅游业特征
一、近代旅游业的特征
1、全球化:旅游业的全球化特征表现在旅游服务商、消费者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全球性网络服务的发展。
2、商品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旅游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也在提升,形成了旅游行业的标准化和品牌化,也催生了各种旅游产品的开发,如游轮,自由行,酒店套餐等等。
3、定位与更新:伴随着旅游业竞争加剧,各家旅游服务商都将优化定位,以达到更好的服务和更完善的旅游体验。
另外,旅游企业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产品,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二、近代旅游业挑战
1、技术改进: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最新的技术为基础,以提升旅游体验为中心。
旅行社和旅游公司需要以科技为支撑,积极采用移动技术,大数据分析,互联网技术等,实现绿色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2、创新服务:旅游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旅行社及旅游公司必须采取有效的步骤以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实施技术创新,满足游客的需求,以获得更好的利润。
3、安全保障:旅游业具有易受安全威胁的特点,因此必须加强安全体系建设,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旅游安全水平,保护游客的安全及财产安全。
- 1 -。
2025-2031年中国户外旅游行业深度研究与产业竞争格局报告
2025-2031年中国户外旅游行业深度研究与产业竞争格局报告户外旅游起源于西方国家19世纪的徒步、登山等运动项目,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旅游方式。
我国的户外旅游是这些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旅游形式,和户外旅游概念相似的有探险旅游、户外休闲旅游、户外自助游、户外运动旅游等。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2024年,国内旅游总人次32.46亿,比上年同期增加3.67亿,增长12.8%;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消费)2.9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69万亿元,增长31.0%;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20.94亿,比上年同期减少5.95亿,同比下降22.1%;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消费)1.72万亿元,比上年减少0.65万亿元,同比下降27.2%。
目前我国每年有1.3亿人参与徒步旅行、休闲户外等泛户外运动(占总人口的9.5%),有6000万人参与登山、攀岩、徒步等运动(占总人口的4.38%)。
2024年11月7日,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1年)》,到2024年,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产品与服务品牌彰显、业态与模式持续创新的发展格局。
户外运动场地设施持续增加,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参与人数不断增长,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
户外旅游活动已经开始变成国内新兴的和热捧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接受,甚至在以后,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户外旅游将会成为旅游的主要方式,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户外旅游行业深度研究与产业竞争格局报告》共十一章。
首先介绍了户外旅游的定义、类型及产业特征,接着分析了中国户外旅游的发展环境,并对行业发展现状做了细致分析,然后具体介绍了徒步旅游、露营旅游与自驾旅游及其他细分行业。
随后,报告对户外旅游相关行业及重点企业运营状况进行了分析。
中国旅游业发展形势与趋势分析
中国旅游业发展形势与趋势分析内容摘要:中国作为世界旅游行业的后起之秀,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均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已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产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
本文梳理了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形势及特征,预测了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旅游业近年来的发展形势、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策略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世界旅游中国旅游发展形势趋势分析世界旅游业发展形势及趋势分析(一)世界旅游业发展形势据世界旅游组织2013年统计,全球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达到2.8%,旅游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9%,超过石油、汽车工业,成为略低于银行业的全球第二大产业(见图1)。
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大对旅游产业的导向性投入、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开发旅游精品、加大本国旅游观光的宣传力度,把发展旅游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
世界旅游业对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它容易受到诸如政治状况、经济波动、自然灾害以及疫病爆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使其增长呈现出波动性,尽管如此,世界旅游业呈总体上升的趋势不会改变。
全球国际入境旅游人次从2001年的6.78亿增长到2012年的10.35亿人次,年均增长3.92%;国际入境旅游收入增长更快,从2001年4660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075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90%。
人均花费也由2001年的605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1051美元,年均增长5.67%,可见无论从总收入还是人均开销来看增长率都快于近10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
不过,由于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各地区旅游资源禀赋不同,加上各国旅游发展战略和旅游开发能力的制约,各国旅游业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
从世界旅游组织(UNWTO)2013年公布的统计数据可知,虽然欧洲地区依然是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但是,其入境旅游人数份额正从2001年的57.9%下滑到2012年的51.7%,表明欧洲地区对出境旅游者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而增长最快的亚太地区市场份额自2001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22.5%,反映出世界经济重心由欧美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旅游业发展历程和演变特征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ourism in the Past 7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作者: 揭筱纹[1];尹奇凤[1,2]
作者机构: [1]四川大学商学院,四川成都610065;[2]宜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宜宾644000
出版物刊名: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页码: 1-8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旅游业;发展历程;演变特征;全域旅游;社会责任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发展之路。
中国旅游业发展大体经历了1949—1977年的外交事业阶段、1978—1990年的快速起步阶段、1991—2008年的迅速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的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阶段四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旅游业发展的演变特征主要包括从大一统旅游市场向细分旅游市场的转变、从一般旅游向智慧旅游的转变、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从单一旅游行政管理向综合治理的转变、从承担外交功能和经济功能向承担社会责任转变。
旅游业已发展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正在发展成为满足人们美好旅游需求的幸福产业。
旅游业态发展的特征
旅游业态的发展特征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在零售业引入“业态”这一概念。
在流通业中,业态主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经营形态[1]。
在国外,目前还没有旅游业态这一概念,旅游业态是近年中国旅游业转型发展期和升级换代期出现的一个新兴名词。
目前,在旅游界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对旅游业态这一课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表一),但是还没有比较权威和统一的界定。
旅游业态应该是对旅游行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特色和经济效益的一种综合描述[2]。
旅游需求的多变性是促成旅游业态发展的根本原因,旅游业态的发展是旅游业逐步完善、逐渐改进和深化、转型、升级的过程。
在世界旅游发展的历史中,旅游业态也呈现出自身发展的特点。
表一国内“旅游业态”不同定义及对比学者名称提出年代定义简要介绍邹再进2007 旅游业态实际上是对旅游行(企)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特色和经营效率等的一种综合性描述。
许豫宏2009 旅游业态是指旅游行(企)业以产品创新为竞争内容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组织方式和经营形态的结合。
魏小安2009 旅游业态即指旅游企业及相关部门,根据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者的多元化消费需求,提供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各种营业形态的总和。
张文建2010 旅游业态是指旅游组织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要素组合而引致的经营形式。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旅游业态专指旅游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经营形态,与企业的商业模式有密切联系;广义的旅游业态除此之外,还包括旅游业的结构类型和组织形态,在产业层面上表现为众多业种和诸多业状。
一、动态性旅游业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之中,旅游业的要素构成、产业范围、组织形态等都在不断地变化,而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也要求各旅游组织做出相应的改变去适应市场和创新发展。
因而,旅游业态也是伴随着这些变化不断地发展与创新。
旅游业态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探索、创新的过程。
二、复杂性(综合性)流通产业业态主要指特定流通企业的经营方式,而旅游业由于其自身产业的高关联性以及综合性的特点。
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年代以来,随着⼈们收⼊⽔平的不断提⾼和对闲暇效⽤的⽇益重视,我国旅游业发展⽅兴未艾。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旅游经济的总体规模已经⼗分可观。
1998年全国旅游总收⼊3439亿,占GDP的⽐例已达4.32%,相当于当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3.17%。
放眼未来,中国旅游业的增势更为明显,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的旅游⽬的地,接待旅游者⼈数13710万⼈次,将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6%。
国家旅游局研究认为,再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将实现从亚洲旅游⼤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根据这个宏伟蓝图,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将得到更⼤的发展,⼊境旅游将达到1.35-1.45亿⼈次,旅游外汇收⼊达到520-750亿美元,国旅游收⼊1.9-2.7万亿⼈民币,届时旅游总收⼊将超过3.3万亿元,相当于全国国⽣产总值的8%,中国将挤⾝世界旅游强国之列。
发展特点:国旅游业以观光、度假为主,同时集体出游、商务旅游发展迅速,不可忽视;国旅游市场仍以利⽤双休⽇和节假⽇短期度假为主,区域短线旅游⼗分活跃,且受经济条件制约,停留时间较少,但长途旅游有上升趋势;国游客的消费⽀出仍较单⼀,具体体现在:实物性消费低于服务型消费。
由于旅游半径的有限性以及旅游交通所占⽐重较低,单纯的景点经营业所占的⽐重仍偏⾼,以“吃、住、娱、⾏、游”为产业链的“⼤旅游业”仍有待发展。
发展趋势:随着社会⽂明的提⾼,⼈们对闲暇效⽤的偏好越来越强,⼈们希望能在旅途中放松⾝⼼,回归⾃然,因⽽休闲度假旅游应是⼤势所趋;这也要求各个旅游地区发展旅游应“以⼈为本”,全⽅位地为旅客提供物质上、精神上的服务;公务旅游、商务旅游及社会福利旅游等团体性出游不容忽视。
由于各个事业、企业单位⼯作⼈员休假制度的⽇益完善,以及新时代下不同区域商务联系的⽇益频繁,使得这类福利性、集体性出游活动发展很快;家庭出游、探亲旅游的发展趋势也很明显。
论中国旅游业发展及其特征
2014年3月下半月刊旅游管理研究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大致可为三个阶段,一是1949-1978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旅游业主要以外事接待为主;二是1978-1995年,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旅游业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1995年以来,在经济产业化浪潮下,旅游业三大市场走向成熟,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旅游业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完成,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但是,由于一系列政治运动接踵而来,特别是“十年动乱”的发生,致使国民经济长期徘徊不前,到1976年,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就旅游业而言,“旅游产品没有市场,也不可能组成整体产品推向旅游者。
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在我国国内旅游中几乎没有出现。
”为巩固新生政权、贯彻统一战线政策和满足华侨归国探亲的需要,对华侨的接待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1949年11月19日,华侨服务社在福建厦门成立,是为建国后第一家国营旅行社。
此后,在福建、广东两省的“侨乡”之地,纷纷成立了类似功能的华侨旅行社。
195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华侨服务总社,主要任务是为华侨等回国探亲、访友、参观、旅游提供方便。
1963年又明确规定,开展接待华侨和港澳同胞在国内旅行游览的业务。
1954年4月15日,经中共中央国际活动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中国国际旅行社在北京成立,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14个城市成立了分社。
中国国际旅行社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访华外宾食、住、行、游等事务,并发售国际铁路联运客票。
1956年8月23日,国务院又规定中国国际旅行社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央和地方国际活动服务,各地分社应该向省市地方人民委员会和各省市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请示并报告工作。
8月27日,公安部、外交部向我国各驻外使馆、代办处印发《关于对外国私人旅行游览由中国国际旅行社负责接待》,来华旅行人数要控制在中国国际旅行社确定的全年接待数额范围内。
旅游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旅游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旅游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对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及前景进行分析,并借此展望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旅游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不再是奢侈品,越来越多的人将其列入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成为了全球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根据国际旅游组织的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全球旅游业贡献了10.4%的全球GDP,就业人数超过3.3亿人。
二、自由行和个性化定制成为主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由行和个性化定制旅游方式成为了旅游市场的主流趋势。
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自由选择旅游目的地、行程以及相关服务,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旅行体验。
各类旅行社和在线旅游平台纷纷推出个性化定制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三、旅游目的地多样化和新兴市场崛起旅游目的地的多样化是当前旅游业的重要特征。
除了传统的热门目的地如巴黎、纽约和东京等,越来越多的新兴旅游目的地崛起,例如巴厘岛、迪拜和乌干达等。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也迅速崛起,如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
这些新兴市场的崛起为旅游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四、可持续旅游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提高,可持续旅游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可持续旅游强调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致力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影响。
很多旅游企业纷纷采取了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如推广低碳旅行、开展环境教育等,以满足游客对绿色、环保旅游的追求。
五、数字化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旅行安排和体验。
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游客可以随时随地查找旅游信息、预订机票和酒店,还可以获取个性化的推荐和定制化的旅游服务。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了旅游业的效率和便捷性,还为旅游业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征与趋势研究
[ 关键词 】 旅游业;发展特征; 发展趋势
[ 中图分类号 ] F7 25
[ 文章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7 50 (00 1— 0 0— 3 6 1— 04 2 1 )0 02 0
Re e r h O s a c n Cha a t rsisa e s o u im e do r c e itc nd Tr nd fTo rs D v pm e ti l n n Cl na i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征与趋势研究
彭 澎
10 8 ) 0 0 1 (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 ,北京
[ 摘
要 ] 中国旅游业经过高速成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目 前具有资源开发的宽泛性与不均衡性、产品供给的基
本适应性 与多样性等发展特征 ,发展趋势是产业地位和作用强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 高度化 、产 业组 织集团化 、管理 法制化和规范 化 、发展 生态化和 可持续化、支撑科技化 、盈利模 式复合化。在国 内外相关条件不断提 高和改善 的环境 下,中国的旅 游业将会迎来
l azt na ds n adzt no m ngm n,e00i l n utnbe ee p et sp r yt hooy po t dl o oi.B s n e 1ai n t dri i f aae et cl c dss ial vl m n,u p t b c nl , rf e cmpse ae o gi o a ao g aa a d o o e d e g i mo t d
i cu e t e b  ̄ d n t r n h n aa c d n tr fr 8 u c e e o me t h a i d p a i t n ie st r d c u p y a d S i n l d h r a a u e a d t e u b l n e au e o e 0 r e d v l p n ,t e b s c a a t b l y a d d v ri o p o u t s p l , n O Ol i y f . Tr n s a e t e sr n t e e t ts a d r l ft ei d sr a in lz to n d a c me t fi d s i l tu t r n u t a r a i to r u ig, e d f h te gh n d sa n o eo u t u h n y,r t a iai n a d a v n e n u t a r c u e,i d srl og n z i n g o p n o o n r s i a
简述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
简述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引言休闲旅游是指人们在空闲时间里,通过旅游活动来放松心情、享受生活。
作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的产物,休闲旅游业在我国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本文将简述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
现状我国休闲旅游业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的休闲需求日益增长,休闲旅游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休闲旅游业的总体规模已超过了数万亿元人民币。
另外,我国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
旅游景点、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都受到了休闲旅游业的推动,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很大的机会。
特征我国休闲旅游业具有以下特征:多样性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使得休闲旅游产品种类繁多。
无论是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或是民俗风情,都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需求。
此外,休闲旅游也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旅游项目,如参观名胜古迹、登山徒步、观光游轮等。
个性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休闲旅游的不断追求,个性化已成为休闲旅游业的一个明显特征。
不同的旅游者有着不同的喜好和需求,休闲旅游企业应不断创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数字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休闲旅游业也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迈进。
在线旅游平台的兴起,为旅游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预订和查询服务,也为休闲旅游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推广渠道。
发展趋势我国休闲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定制休闲旅游业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服务,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
旅游企业将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化技术,向旅游者提供个性定制的旅游产品,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深度体验随着旅游者对体验式旅游的需求增加,休闲旅游业将更加注重旅游目的地的深度开发和体验项目的丰富度。
通过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项目,旅游目的地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并延长游客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
绿色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休闲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旅游经济发展的特点
旅游经济发展的特点:1、旅游经济活动的大众性2、旅游经济活动的全球性3、旅游经济活动的规范性4、旅游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旅游业发展的特点:1、旅游业的发展以发展入境国际旅游为主2、政府主导下的超常规发展3、外延性的数量扩张4、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本国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动5、旅游业发展的规模较大,速度相对低,但质量高效益好6、旅游业的主要是由市场机制调节7、政府主导下的循序渐进的发展8、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发展9、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旅游产品的特点:1、旅游产品的综合性2、旅游产品的无形性3、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4、旅游产品生产、交换与消费同一性5、旅游产品的依赖性6、旅游产品的脆弱性旅游产品的构成:1、一般构成:核心部分、形成部分、延伸部分2、需求构成:基本旅游产品、非基本旅游产品3、供给构成:旅游资源、旅游服务、旅游设施、旅游购物品、旅游通达性旅游产品的功能:1、享受旅游产品2、康体旅游产品3、探险旅游产品4、特种旅游产品核心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旅游产品价格构成因素:1、单项旅游产品的价格构成:生产成本、流通费用、税金、利润2、线路旅游产品的价格构成:购进成本、经营成本、利润定价方法:1、成本导向定价法2、需求导向定价法3、竞争导向定价法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1、价值理论2、市场供求关系3、市场竞争状况4、政府的经济政策旅游产品的品牌特性:一、从需求角度:1、旅游产品的需求具有个性化特征2、品牌旅游产品具有相对高价的优势3、品牌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渗透能力二、从供给角度:1、旅游产品的供给具有综合性2、品牌旅游产品具有相对市场供给垄断优势3、旅游产品的供给具有不可转移性旅游市场的分类:1、按地域划分:欧洲市场、美洲市场、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市场、南亚市场、中东市场和非洲市场2、按国境划分:国内旅游市场、国际旅游市场3、按消费划分:高档旅游市场、中档旅游市场和经济档旅游市场4、按旅游目的划分:各种专项旅游市场5、按旅游组织形式划分:团体旅游市场和散客旅游市场旅游市场的四大因素:1、旅游者2、旅游购买力3、旅游购买欲4、旅游购买权利旅游市场特点:异地性、多样性、波动性、全球性、季节性旅游市场竞争类型: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旅游市场的功能:1、旅游产品的交换功能2、旅游资源的配置功能3、旅游信息的反馈功能4、旅游经济的调节功能旅游市场竞争手段:一、价格竞争措施:1、低价策略2、高价策略3、同价策略二、非价格竞争措施:1、高质量策略2、新产品策略3、专营化策略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1、人口因素:总人口数、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状况2、经济因素:国民生产总值、货币汇率3、社会文化因素4、政治法律因素5、旅游供给因素如何扩大旅游需求:1、着力调整旅游结构,切实增加旅游产品供给2、着力创新旅游营销,继续扩大客源市场4、着力促进旅游企业发展,壮大市场主体5、着力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加强目的地建设和管理6、着力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旅游收入的分类:1、国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2、基本旅游收入和非基本旅游收入3、商品性收入和劳务性收入现阶段我国旅游投资主体:1、国家投资2、地方政府投资3、企业投资旅游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类型:1、投资机会研究2、人才可行性研究3、最终可行性研究什么是决策:决策是指从多个为到达同一目标而可以相互替代的行为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决策的类型: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旅游产品:是指旅游市场上,由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满足某一次旅游活动所需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旅游需求:是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人们为了满足其对旅游活动的欲望,愿意在一定的时间和价格的条件下所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旅游价格:是指旅游者为了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所购买的旅游产品的价格,是旅游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旅游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指导,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旅游服务贸易:是指服务的国际间贸易,即国家间的服务输出或服务输入的贸易形式,而不包括国内服务贸易,简言之服务贸易就是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服务业的进口和出口竞争:经济学上的竞争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而不断进行的角逐过程。
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
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我国经济经历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增加了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
人们在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追求高品质生活方式是一种必然趋势。
外出旅游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被长期压抑的居民旅游需求将伴随着其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得到迅速释放。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通过梳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了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挑战,进而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期为未来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旅游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的。
经过30多年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阶段性特征也十分明显。
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经济萧条,民生凋敝,旅游业发展基本停滞,旅游产业基本没有形成。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我国旅游业主要局限在为外交和民间往来活动服务的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基本是一张白纸。
1978年,我国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80万人,仅占世界的0.7%,居世界第41位;入境旅游收入 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政策,旅游业才算真正起步。
邓小平非常重视旅游业,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
”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较快提高,我国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以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速持续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成为继住房、汽车之后增长最快的居民消费领域。
据有关资料,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对经济的直接贡献相当于GDP的2.5%,加上带动其他产业,旅游业对经济的直接和间接贡献总计相当于GDP的8.6%。
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1350万人,加上带动其他就业,旅游业直接与间接就业总人数达7600余万人,约占全国就业总数的9.6%。
我国工业旅游产业发展特征及组织优化
同于旅游 产业 内一般 的观光旅 游 , 具有 依 附性 、 知识性 、 重 效 益性 和 重 游率 低 的 特 点④。工 多 业旅 游产 业 由于兼 具 工业 和旅 游 业 属性 , 国 在
济; 二是 由于开展 工业旅 游企业数 目的增多 , 使 企 业接 待 规模 扩 大而 形成 的规 模 经济 , 是 规 这 模经 济的外 部表 现形式 。 我 国工 业旅 游 产业 发 展 刚 刚起 步 , 业 旅 工
一
烟 草 博 物 馆 和 上 海 卷 烟 厂 接 待 游 客 740人 56 次, 年旅 游收人 却 只有 111 元 ;0 7年 前 .64万 20
1 月 , 海 益 力 多 乳 品 有 限公 司接 待 游 客 0个 上 8 9 6人 次 , 旅 游 收入 仅 为 1 9 0 25 但 6 5 5元 。工 业 企业 开 展 工业 旅游 往 往注 重 其社 会效 益 , 对 其 直接经 济效 益并不 十分关 注 。因此工业 旅游
游产业 的规 模 经 济特 性 还 不 明显 。资 料 显示 :
家产业分 工 、 布局调 整等 因素影 响下 , 产业 显示 出独特 的产业组 织特性 , 表现 为 : 地域 和行业 垄
断 属性 、 规模经 济性 不强 以及独特 的进入壁 垒 。
1现 实的地 域和行 业 垄断属性 .
20 04年 , 上海 大众汽 车有 限公 司接待 游 客 l. 24
据 我国产业布局调整来分析我 国工业旅游示 范点 的布局特征和发展现状 ; 最后对我 国工业旅 游产业发展过 程 中存
在 的主 要 问题 进 行 分 析 , 出优 化 工 业旅 游 产 业 组 织 的 对 策 。 提 [ 键词 】 业旅游; 业特性 ; 关 工 产 发展 特 征 ; 织 优 化 组
“十四五”时期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十大特征分析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1/2021“十五力时期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十大特征分析常德军摘要:“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兴国和'‘双循环”发展战略等将加速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跨界发展、迭代升级以及国际化进程。
中国文旅产业将进入“快旅慢游”的休闲度假新时期,走向品牌化、国际化、智慧化和创新化的新发展阶段,将呈现出新的特征。
关键词: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征作者简介:常德军,山东泰山文化和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邮政编码250013)中图分类号:F5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359(2021)01-0082-06“十四五”期间,随着经济逆势上扬和文化复兴持续推进,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系统化发展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
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兴国和“双循环”发展战略等将加速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跨界发展、迭代升级以及国际化进程。
中国文旅产业将进入“快旅慢游”的休闲度假新时期,健体养生、益智养心之旅逐渐替代走马观花的观光旅游,追逐诗与远方、说走就走的自由行逐渐替代了团队旅游。
中国文旅产业将走向品牌化、国际化、智慧化和创新化的新发展阶段,成为“中国服务”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
一、国内旅游进入高质量发展期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消费新需求在文化与精神层面具体表现为:在社会层面和谐成为共同追求,文明成为时尚标志,共享理念深入人心,融合创新成为新风尚;在个人层面,理性取代了盲从,德性修养渐成自觉,优雅精致渐成时尚,高尚高贵成为理想目标。
这在文旅产业的消费需求端表现尤为明显:游客希望在旅游时感觉更安全、更方便、更舒适、更自由、更快乐,更具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
这就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十四五”期间,文旅产业形态将更加丰富,市场主体竞争力更强,产业发展后劲更足、贡献度更大,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
旅游产业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旅游收入能够持续增长而且进入良性循环,旅游服务能够让从业者感受到价值实现和行业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旅游业发展特征••••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大工作。
笔者认为,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十大转变,对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大有裨益。
一、评价方式的转变:要从“产业本位”到“游客本位”,提升游客满意度。
从当前来看,旅游业要履行职责,完成好使命,更好地发挥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是要通过扩大居民旅游消费来扩大内需,从而为推动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贡献力量。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到旅游中来,使旅游成为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内容。
因此,游客满不满意和满意度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旅游消费在扩大内需中的规模和居民参与旅游的热度。
相应来看,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也应该而且必须转移到关注游客满意度上来,从注重产业本身的发展(产业本位)到更注重游客满意度的高低(游客本位)。
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对提升游客满意度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游客提供了更加高效快捷的服务,并委托中国旅游研究院对游客满意度进行调查和发布,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从今后我国旅游业发展来看,在这方面,要更好地实行“倒逼机制”,即通过提升游客的满意度来全面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要素的完善,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特别是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改进公共服务手段,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上,需要采取更多切实有效的举措。
同时,对各地旅游产业发展的评价,也要把游客满意度作为重要方面予以重点考虑。
二、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提高产业化水平。
当前提出逐步实现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的转变,并不是要完全否定“门票经济”,而是包含着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是从长远看,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除开一些特殊的旅游资源由于保护的需要而收取一定的门票外(如日本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旅游区点),其他的完全实行免费政策。
二是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来看,要根据各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在承认和肯定“门票经济”存在合理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旅游业的产业化水平,更好地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
探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的转变,应该是建立在第二种认识的基础上,即结合各地旅游产业发展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从总体上看,以著名城市或城市内著名旅游资源为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应该在延长产业链上有更大的作为,有条件也能够在弱化甚至取消门票收入上实现更快发展,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为距离城市相对较远的旅游区点,也要在合理确定门票价格的基础上,更多地在提升游客满意度,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满足游客需求上下工夫,进一步提升旅游的综合效益。
三、资源开发的转变:要从“分散经济”到“集约经济”,建立产业要素聚集区。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要素聚集区的构建,从消费性服务业的角度上看,主要有二类。
一是城市依托型旅游产业要素聚集区;二是景区与大型旅游项目依托型的旅游产业要素聚集区。
(从生产性服务业的角度上看,还有旅游装备制造和旅游相关设施生产产业要素聚集区)。
城市依托型的旅游产业要素聚集区要着眼于游客的休闲和商务需求,以六要素的合理配套为基础,以游客的集散为平台,合理规划,集中布局,使其成为推介和展示地方旅游的一张名片,最大限度满足游客的需要。
完善的旅游管理服务、丰富的文化娱乐、结构合理的住宿设施、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和饮食应该成为城市依托型旅游产业聚集区必备的元素。
当然,城市依托型旅游产业要素聚集区也要考虑最大限度地吸引本地市民的参与,以保持发展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建立景区和大型旅游项目依托型的旅游产业要素聚集区方面,就是要以景区和大型旅游项目为依托,以特色旅游小城镇建设为基础,使景区和城镇能较好的融为一体,达到“景区离不开城镇,城镇也是景区”的效果,使相关旅游产业发展要素能够很好地实现集聚。
四、人才培养的转变:要从“部门培养”到“社会培训”,加速社会化进程。
目前,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旅游部门在人才队伍建设“裁判”职能的基础上,弱化“运动员”职能。
各级旅游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和衔接,把工作重心更多转移到对旅游人才发展的规划、旅游人才分类标准的制定、旅游人才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旅游人才培训机构和单位的管理、旅游人才的考核和使用等上。
培训工作则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专业培训机构和旅游企业等这些“运动员”的作用与积极性,凝聚社会的力量,把旅游人才队伍培训工作抓好抓实。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从国家到地方,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还要抓好四个制度性的建设。
一是要把旅游行业的职业分类纳入我国的社会职业分类之中,形成良性的职业通道。
二是要逐步建立旅游人才队伍培养的标准体系,提高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准入标准,三是要逐步实行旅游行业的全员持证上岗,从整体上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四是要把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作为评价旅游企业的重要指标,形成良好的旅游人才工作氛围。
五、企业发展的转变:要从“遍地开花”到“打造航母”,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由于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相对其他产业而言,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着不大、不强和核心竞争力不够的现象。
以旅行社企业为例,2010年7月,《财富》杂志刊登了2009年中国大陆上市公司500强排行榜,其中旅游企业有3家上榜,分别是中青旅、中国国旅和港中旅。
从3家上榜企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市值、总资产和上年利润五个指标来看,“500强”总资产65.3万亿元、营业总收入13.7万亿元、总利润1.27万亿元,而3家上榜旅游企业分别占0.036%、0.011%、0.0046%,均低于“500强”的平均水平。
“500强”平均利润率(利润总额与营业总收入之比)为9.3%,2009年的利润额增长了1倍,而3家上榜旅游企业的利润率仅为3.7%,利润额较之上年大幅下降六成。
“500强”中包括有28个行业,即每个行业平均17.8家,而旅游企业仅占3家,距离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虽然旅游企业与地产、电力、石化、航空等行业企业不能简单类比,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旅游企业做大做强还任重道远。
要努力通过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推进,改变目前“遍地开花”的现象,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的集约度,努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市场的角度看,要强化龙头旅游企业作用的发挥,通过打造龙头旅游企业,规范市场、提升品质、打造品牌,特别是在旅行社企业的发展上,要通过龙头企业的规模优势,实现优胜劣汰和市场的合理分工,扩大龙头旅游企业的市场份额。
同时,要引导龙头旅游企业经营向上下游产业链和相关产业渗透,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与之相关的是,要完善旅游企业发展政策,加大对龙头旅游企业的支持和扶持。
六、工作方式的转变:要从“行政推动”到“法规约束”,完善法规标准体系。
由于旅游业涉及面广,协调任务重,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造成旅游部门工作的“权利”不够,“法力”缺乏,产业发展的很多工作难以落到实处;低价恶性竞争屡禁不止,损害游客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乱开发、乱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旅游规划类似“规画”,旅游资源保护难以执行到位;各种不具备旅游业务经营资格的企事业单位,非法从事旅游业务,导致纠纷出现后很难解决;以及游客维权过度,扰乱企业正常经营行为等,都无法以行政手段加以解决。
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方式急需从行政指令加快转变到“法规+标准”的约束上来。
在法规层面上,国家要加快《旅游法》的立法进程,并就旅游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游客权益的合理维护、旅游安全和保险、出国境旅游的规范管理等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部门法规。
各省市区也要把加强和完善旅游法规建设,作为转变行政方式的重要途径。
同时,要结合我国和各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更多地在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新业态的促进和旅游相关要素规范上制定出一批如旅游星级饭店、国家等级旅游区点等方面的国家标准,规范和指导旅游产业发展。
七、体制机制的转变:要从“九龙治水”到“并驾齐驱”,努力破解管理难题。
一是强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体制。
要从党委、政府的层面,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力度,针对旅游业的产业特点,成立高规格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定期议事的机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并强化旅游部门的职能建设。
二是创新旅游资源配置机制。
大力推进旅游资源的一体化管理。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湖南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成立了桃花源旅游管理区,在搞好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做大桃花源旅游品牌;河南以产权为纽带组建了5个大型旅游集团;安徽亳州、巢湖、凤阳等一批市县原分属旅游、文化等不同部门的旅游景区管理经营权划归旅游部门,旅游经营按市场运作;河北大力推动资源集中、多头管理的景区实行统一管理;浙江省80%以上的县(市)成立了“风景旅游管理局”;陕西省确立了7个区市县成立景区管理委员会等。
三是完善综合试点改革工资。
在总结广东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广西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旅游试验区建设,湖南张家界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等好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要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特点,制定完善不同的综合试点类型,并配套相应的政策措施,确保改革试点的成效。
八、市场开发的转变:要从“境外独重”到“内外并重”,科学开发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走的是一条与西方旅游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采取了先入境、后国内的发展方针。
这一模式与我国国情和旅游业肩负的使命密切相关。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要加快世界旅游强国的建设,必须把国内旅游市场的开发放到与发展入境旅游同等重要的位置。
2010年,我国GDP总量近4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突破了4000美元,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昭示着我国国内旅游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如何更好地开发好国内旅游市场,为国内旅游游客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九、资本投入的转变:要从“招商引资”到“产业融资”,强化投资效率。
据有关方面统计,近年来中国每年进入旅游行业新增资金约为1500亿元,且年均资金增长率超过20%。
在这些投资的背后,也呈现出一些令人关注的问题。
一是从资本投入旅游六要素来看,投资酒店和主题旅游区的较多,流向其他要素的资本投入较少。
二是从投资开发的产品来看,以传统的具备单一观光旅游功能的多,投向休闲度假和综合旅游目的地打造的较少。
三是从投资构成来看,社会闲散资本较多,专业投资公司资本少。
四是从投资取向来看,做旅游概念的较多,专注做旅游的较少。
很多资金把旅游作为投资的噱头,目的在于其他产业特别是房地产的开发。
五是从投资政策上来看,原则性的提法较多,具体明确的产业投资政策少等。
这些一方面是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伴生的,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也是在旅游业产业投资政策不明、投资调控手段有限的情况下,对旅游招商引资的一种妥协和无奈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