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学派

合集下载

冷战后的和平学与哥本哈根学派

冷战后的和平学与哥本哈根学派
和平学的未来走向
和平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学科,其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加关注全球性和区域性 的和平问题,以及更加注重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研究和平问题。
哥本哈根学派的未来走向
哥本哈根学派作为一个研究国际关系的学派,其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国际关系问题 ,以及更加注重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研究国际关系问题。
对未来的影响与展望
对未来的影响
和平学和哥本哈根学派的发展将对未来的 国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们的研究成 果将为未来的国际关系提供重要的理论和 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与 发展。
VS
对未来的展望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未来的国际 关系将更加复杂和多元化。因此,和平学 和哥本哈根学派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 实践探索,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未 来的国际关系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指导 。
文化因素
哥本哈根学派认为文化因素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在国际 关系中会有不同的行为和态度,因此应该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理解。
哥本哈根学派与其他学派的比较
与现实主义学派的比较
现实主义学派认为国际关系是零和博弈,国家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因 此应该通过强力和权力来维护国家的利益。而哥本哈根学派则强调和平、合作与 协调,认为这是实现国际关系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与自由主义学派的比较
自由主义学派强调市场和自由贸易的作用,认为这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 必要条件。而哥本哈根学派则更注重国家的作用和责任,认为国家应该通过制定 政策和法律来促进社会发展和保护人民利益。
03
和平学与哥本哈根学派的 关联
和平学对哥本哈根学派的影响
和平学为哥本哈根学派提供了 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概念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概念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概念1. 引言哥本哈根学派是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安全化概念是该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

本文将详细解释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概念的关键概念,包括概念的定义、重要性和应用等。

2. 安全化概念的定义安全化(Securitization)是哥本哈根学派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将某个问题或议题从一般的政治议程中抬升到安全领域,以实现对该问题的高度关注和特殊处理。

安全化的实质是通过将某个议题与国家的安全利益联系起来,使其成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从而获得更高的政治优先级和资源分配。

3. 安全化概念的重要性安全化概念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引发政治关注通过将某个问题安全化,可以引发政治关注和公众的关注,使政府和决策者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议题来对待。

这样可以促使政府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来解决该问题,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和成效。

3.2 影响政策制定安全化概念的运用可以影响政策制定的过程和结果。

将某个议题安全化之后,政府和决策者往往会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优先事项来对待,从而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给予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这将有助于加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 改变问题的性质安全化概念的运用可以改变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式。

将某个问题安全化之后,其不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政治议题,而是与国家的安全利益密切相关。

这将使得政府和决策者更加重视和关注该问题,采取更加果断和有力的行动来解决。

4. 安全化概念的应用安全化概念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和层面,包括国际关系、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等。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安全化概念的应用案例:4.1 战略安全化战略安全化是指将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战略问题安全化,使其成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

通过将某个战略问题安全化,可以引发政府和决策者的关注,促使其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来解决该问题。

4.2 环境安全化环境安全化是指将环境问题安全化,将其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通过将环境问题安全化,可以引发政府和决策者的关注,促使其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来解决环境问题,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量子力学主要三大学派

量子力学主要三大学派

量子力学主要三大学派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的一门重要物理学科,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多个不同的学派。

本文将介绍量子力学主要的三大学派,分别是哥本哈根学派、数学派和多世界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是由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和维尔纳·海森堡等人创立的。

该学派强调测不准性原理和干涉原理,认为量子力学是一种统计性理论,无法准确描述微观粒子的具体运动状态,只能通过概率性的波函数描述其可能的位置和动量。

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性实验是双缝实验,揭示了微观粒子呈现波粒二象性的特点。

数学派
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约翰·冯·诺依曼和埃里温·朗道等数学家。

这一学派强调将量子力学建立在数学严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算子和希尔伯特空间等数学概念,为量子力学的公理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数学派的工作为量子力学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多世界学派
多世界学派由休谟·伊弗瑞和休伯特·普尔共同提出。

该学派认为在测量微观粒子时,宇宙会分裂成多个平行宇宙,每个宇宙符合量子力学的统计规律。

这一学派的理论解释了量子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等现象,提出了量子态的波函数演化是宇宙的分裂过程。

综上所述,量子力学主要的三大学派分别是哥本哈根学派、数学派和多世界学派。

它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和观点,丰富了人们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推动了量子力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理论述评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理论述评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理论述评哥本哈根学派是欧洲安全研究领域的一枝显赫流派,其称谓来自1996年马克斯威尼和纽曼对以哥本哈根和平研究所为中心的居住在北欧的研究者们的称呼。

自1985年成立以来,哥本哈根和平研究所一直致力于权力与和平研究,以其耳目一新的观点解释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成功地对国际关系中的宽泛安全议程进行了“开创性的、最为全面透彻和持续的探索”。

在冷战结束后,安全研究领域成为国际关系历史上最富活力的地带,哥本哈根学派学者奥利·维夫首创的安全化理论极大地拓展了冷战后宽泛安全研究阵营的空间。

安全化理论是哥本哈根学派的重要贡献之一,它是一种分析国家如何将威胁和危险转化为安全问题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家将某些特定事项视为威胁或危险,并因此采取措施以应对这些威胁或危险,这一过程就是安全化。

具体来说,安全化理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威胁识别,即国家对威胁或危险进行识别并评估其可能造成的伤害;二是政治化,即将威胁或危险纳入到政治议程中,成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三是应对策略,即采取措施来减少或避免威胁或危险的负面影响。

安全化理论的核心是安全化过程,它包括三个步骤:一是认知过程,即对威胁或危险的认知和理解;二是意义构建,即将威胁或危险纳入到国家安全的范畴;三是政治行动,即将威胁或危险转化为政治议程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化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国际关系中的安全问题。

它强调了国家对威胁或危险的认知和应对的重要性,并指出将威胁或危险纳入到政治议程中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

安全化理论还为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和解决安全问题的方式,从而有助于促进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日益的焦点,从国家安全到个人安全,从经济安全到环境安全,诸多领域的安全议题不断引发人们的讨论。

哥本哈根学派作为极具影响力的学术派别,其对安全问题的研究也引起了广泛的。

本文将围绕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研究展开,通过阐述安全与非安全化的概念,分析哥本哈根学派的研究现状及其解决方案的优缺点,以期为未来社会安全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语符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是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之一,是丹麦语言学家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创立的,所以叫做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

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

由于该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的符号系统的思想,并专门研究语言符号的能指系统。

所以也被后来的语言学家称为语符学派。

一、代表人物: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三位,都是学会成立时期的骨干。

这三位学者就是布龙达尔、乌尔达尔和叶尔姆斯列夫。

三人中影响最大的是叶姆斯列夫。

布龙达尔则是“结构语言学”名称的唱出者。

二、主要成就:把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说发展到极端,认为语言只是一种语音和语义构成的符号。

代表作: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1939)、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1943)哥本哈根学派是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之一,是丹麦语言学家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创立的,所以叫做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

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

由于该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的符号系统的思想,并专门研究语言符号的能指系统。

所以也被后来的语言学家称为语符学派。

这是一个纯理论研究学派,是对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符号系统理论的发展(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的观点)。

这一学派主要研究语言的符号性质,从形式和实体方面来分析语言,给语言的本质以更严密准确的分析,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语符学理论体系。

是结构主义三大流派之一(另两个是布拉格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在现代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继布拉格学派之后,欧洲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又一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中心。

哥本哈根学派以“语符学”为旗帜在语言学界独树一帜。

最初,语符学是乌尔达尔和叶尔姆斯列夫两人合作的结晶,由于二次大战两人的合作中断,后分道扬镳。

由于乌尔达尔英年早逝,学术影响不大,语符学的大旗就由叶尔姆斯列夫挑起来。

所以,这里只介绍叶尔姆斯列夫的语符学理论思想。

哥本哈根学派是一个纯理论研究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是结构主义三大流派之一,在现代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一)哥本哈根学派概况丹麦哥本哈根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等观点,并进一步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与布拉格学派极不相同的结构主义学派。

因此,又有人把哥本哈根学派称为语符学派(glossematics)。

哥本哈根学派是一个人数不多的语言学流派。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乌尔达尔(H·J·Uldall)死得很早。

他死后,叶尔姆斯列夫(L.Hjelmslev,1899—1965)成了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叶尔姆斯列夫同时也是哥本哈根学报的创始人之一。

哥本哈根学派在1931年成立时,创始人除叶尔姆斯列夫之外,还有布龙达尔(V.Brondal,1887—1942)。

他们于1939年出版了《语言学学报》(Acta Linguistica),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国际评论阵地。

这一学派的最主要的纲领性著作有三部:一是1943年出版的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Omkring Sprogteoriens Grundlaeggelse,英译本出版于1953年,俄译本出版于1960年);二是1957年出版的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一般理论)》(Outline of Glossematics, Copenhagen,1957);三是1939年登在《语言学学报》第一卷第一期上的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Linguistique Structurale)一文。

即使在丹麦,这一学派追随者的人数也极为有限。

除上述三个人外,还有斯鹏-汉森(H.Spang-Hanson),费歇尔-荣根森(E.Fischer Jorgensen),索楞森(H.Sorensen),迪德里希森(P.Diderichsen),托格比(K.Togeby)等。

叶尔姆斯列夫是哥本哈根学派中最具影响的人物,他生前曾任哥本哈根大学哲学系所属的比较语言学和语音学研究室主任。

语言学考研术语名词解释带解释

语言学考研术语名词解释带解释

语⾔学考研术语名词解释带解释语⾔学考研术语-名词解释1.赵元任赵元任,字宣仲,⼜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于天津。

赵元任是“中国语⾔学之⽗”。

他将科学运⽤于语⾔学研究的结果:⽤⾃然科学中的基本概念说明语⾔问题;⽤⾃然科学的先进成果记录和分析语⾳;把⾃然科学中的研究⽅法引⼊语⾔学;引⼊科学的描述事物的⽅式以及解决问题的程序等等。

赵元任成功了,中国的传统语⾔学在他和同时代的⼀批优秀学者的共同努⼒下,终于逐步⽽⼜缓慢地⾛向了现代化。

2.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是受到索绪尔语⾔学思想影响⽽出现的世界三个结构主义语⾔学的主要流派之⼀。

它以1931年哥本哈根语⾔学会的成⽴为标志,主要创始⼈和理论家是丹麦哥本哈根⼤学的语⾔学教授L.叶尔姆斯列夫。

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叫做“语符学”。

叶尔姆斯列夫认为,语⾔的内在结构是各级要素共同构成的关系⽹络。

为了确定语⾔的基本要素,他把语⾔成分分为“内容”和“表达”两个平⾯。

这两个平⾯⼜各分为“形式”和“实质”两层,“形式”是结构关系,“实质”是体现形式的语⾔的实体(⼀⽅⾯是声⾳,另⼀⽅⾯是意义)。

另⼀⽅⾯,叶尔姆斯列夫在语⾔中区分“序列”和“系统”。

“序列”是词、短语、句⼦等形式结构。

符号的序列包括内容平⾯和表达平⾯,两者都由系统中的要素构成。

3.描写语⾔学描写语⾔学是结构语⾔学的⼀个分⽀,是20世纪美国的⼀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向语⾔材料、注重语⾔结构的形式描写⽽著称。

它的主要特点如下:注重⼝语的描写和共时的研究;注重形式的分析,回避意义问题;在结构分析中主要运⽤分布和替换的⽅法,以便从⼀堆语⾔素材中切分出独⽴的单位并加以分类;对句法结构进⾏层次分析;建⽴语素⾳位这个新的单位,这是在语法和语⾳结合的基础上建⽴的⼀个新的单位;强调验证。

4.语⾔学语⾔学是以语⾔为专门研究对象的⼀门独⽴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语⾔的性质、结构和功能,通过考察语⾔及其应⽤的现象,来揭⽰语⾔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思想流派,由匈牙利心理学家阿伦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发起的。

弗洛伊德设法将宗教、哲学、科学和医学这些不同的领域完美地整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心理学理论。

他将复杂的心理症状归结于人的生理基础,表现出一种“诱发—愈合”的过程,引领着心理学的诊断和治疗领域进入一个全新的研究阶段。

哥本哈根学派提出,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存在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根本层次。

意识是人一些日常生活中可被他自己或他人随时注意到的一种状态,它是当前你在思维、行动和情绪上可以掌控的内容,汇聚这些内容的总和就是意识。

但是,在意识之外,人的心理动机还具备一个更深层次的、无形的状态取向,即无意识,这是一种不能被他自己或他人清楚意识到的本能动机,是心理动机活动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是心理症状产生过程的根源所在。

鉴于其无意识是心理不健康的根源,哥本哈根学派提出,要想提高人的心理健康,必须把握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关系,对于无意识的内容做一个有益的认知的修正,使之走出能给自身带来更多心理健康的机会和理论拓展空间来消除人的内心忧伤、焦虑、睡眠不足的麻烦,从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

因此,哥本哈根学派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特殊技术和量表,为治疗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比如说,大众心理学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我意识,接纳自身即使有些令人难以接受的部分,消除扭曲的认知观念。

同时通过自省,让自身承认自己藏在意识下的隐性情绪和面对它,而不是仅将它们隐藏在无意识中,从根本上提高心理健康。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哥本哈根派的心理学思想是非常具有高度哲学含义和深刻内涵的,不仅涉及心理领域的思考,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关于生活观念和价值观的认识、把握。

它使我们不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我们自己,也更好地了解到别人身上的一些深刻动机。

语言学流派哥本哈根学派

语言学流派哥本哈根学派

语言学流派哥本哈根学派语言学流派哥本哈根学派语言学,流派,哥本哈根学派这是受到索绪尔(F.De.Saussure)语言学思想影响而出现的世界三个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以1931年哥本哈根语言学会的成立为标志,主要创始人和理论家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语言学教授L.叶尔姆斯列夫(Louis Hjelmslev,1899-1965)。

早期的理论家还有H.乌尔达尔(1907-1957)和V.布伦达尔(1887-1942)。

该学派规模很小,成员大多是北欧的一些语言学家,活动地区基本上限于哥本哈根,学派的机关刊物是创刊于1939年的《语言学文献》。

该学派的理论叫做"语符学"。

20世纪30年代初,叶尔姆斯列夫和乌尔达尔研究语音学和音位学的理论,提出了"音声学"理论,接着又把它发展成为一般性理论。

为了强调跟以前的语言学不同,他们把自己的理论定名为"glossematics"(语符学)。

语符学的基本设想由乌尔达尔写成小册子《语符学大纲》,1936年在哥本哈根国际语言学大会上散发,其后因乌尔达尔到希腊工作,学派的理论工作由叶尔姆斯列夫承担。

叶尔姆斯列夫的论著很多,代表作是《语言理论导论》(1943,丹麦文),1953年该书被译成英文出版,语符学才受到人们的注意。

该书从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阐述语言学的理论性问题,明确提出语言的符号性质,是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纲领。

该学派发展了索绪尔的"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质""语言是价值系统"的论断,主张把语言从物理方面的声音和心理方面的语义抽象出来,并且排除语言对社会的依存和语言历史演变因素的制约,以便集中研究语言的内在结构。

叶尔姆斯列夫主张以经验主义原则和演绎法看待语言,一方面认为语言理论要经得起语言事实的检验,另一方面又认为语言事实和语言理论是互补的,可以进行单纯的理论研究。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哥布哈根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形成的。

1921年,在著名量⼦物理学家玻尔的倡议下成⽴了哥本哈根⼤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由此建⽴了哥本哈根学派。

该学派在创始⼈尼尔斯·亨利克·⼤卫·玻尔的玻尔带领下对量⼦物理学有着深⼊⼴泛的研究。

震动的微粒⼦ 的分歧解说者——哥本哈根学派与⾮哥本哈根学派的量⼦论新诠释哥本哈根学派简介 其中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是这个学派的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学的创⽴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并且它对量⼦⼒学的解释被称为量⼦⼒学的“正统解释”。

玻尔本⼈不仅对早期量⼦论的发展起过重⼤作⽤,⽽且他的认识论和⽅法论对量⼦⼒学的创建起了推动和指导作⽤,他提出的著名的“互补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重要⽀柱。

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成了量⼦理论研究中⼼,由此该学派成为当时世界上⼒量最雄厚的物理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学的解释 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在定量⽅⾯⾸先表述为海森伯的不确定关系。

这类由作⽤量量⼦h表述的数学关系,在1927年9⽉玻尔提出的互补原理中从哲学得到了概和总结,⽤来解释量⼦现象的基本特征——波粒⼆象性。

所谓互补原理也就是波动性和粒⼦性的互相补充。

该学派提出的量⼦跃迁语⾔和不确定性原理(即测不准关系)及其在哲学意义上的扩展(互补原理)在物理学界得到普遍的采⽤。

因此,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学的物理解释以及哲学观点,理所当然是诸多学派的主体,是正统的、主要的解释。

功勋卓著的哥本哈根学派 地理学家们经常这样形象地⽐喻说,斯堪的纳维亚⼭脉像⼀座巨⼤的屏风,⾃东北绵延⾄半岛顶端,挡住了来⾃⼤西洋的暖风,使瑞典王国略显寒意;波罗的海像⼀条输热管道为丹麦王国送来春光。

的确,斯德哥尔摩像⼀个寒冷的地⽅,距离它不远的哥本哈根却四季分明,湿润朗泽,怡⼈的⽓候和温暖的海滨,塑造了安徒⽣“海的⼥⼉”和美丽的童话…… 1922年11⽉,哥本哈根显得格外喧闹,⼈们喜⽓洋洋,议论纷纷。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以及爱因斯坦的观点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以及爱因斯坦的观点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以及爱因斯坦的观点经济学(中美班)142 裘翀 1140662034哥本哈根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形成的。

1921年,在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玻尔的倡议下,成立了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由此建立了哥本哈根学派。

该学派在创始人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的带领下对量子物理学有着深入广泛的研究。

玻尔与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力学诊释的争论围绕着量子力学理论体系的物理解释问题 ,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与爱因斯坦等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争.这是物理学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斗争最激烈,最富哲学意义的论战之.爱因斯坦虽然赞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提法但却坚信波和粒子可以因果性地相互联系起来.而玻尔则固守光的波动理论,否认光量子基本方程的有效性并强调要同经典的力学概念作彻底的决裂.1924年康普顿实验证实了光量子的粒子特性之后玻尔与爱因斯坦的论战第一次进人高潮.为了固守自己的理论,玻尔在1924年写的一篇文章中完全摒弃了爱因斯坦的辐射能量子观念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几率方法.他认为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对单个原子构成基元过程并不成立只有在统计意义上才能谈及守恒.对此爱因斯坦在同年4月29日致玻恩夫妇的信中予以反驳“我觉得完全不能容忍这样的想法 ,即认为电子受到照射而辐射时 ,不仅它的跳跃时刻 ,而且它的运动方向都由自己的自由意志去选择.……”1926年4月 ,薛定谬在一篇题为《关于海森伯—玻恩—约尔丹的量子力学与我的波动力学之间的关系》的论文中 ,用数学变换的方法证明了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的等价性.同年12月 ,狄拉克又提出了新的变换理论 ,他从海森伯的矩阵力学出发 ,导出了薛定谬的波动方程.至此 ,众多物理学家对两者的数学处理结果的一致性已无人怀疑 ,但对波函数的物理解释却仍各持己见.薛定愕坚持认为德布罗意提出的物质波是一种在三维空间中真实存在的,可观察测量的波 .薛定愕试图创立一种纯粹由波动理论所构成的物理学.为此 ,他对量子力学中一些不合常理的特殊概念,尤其是“该死的量子跃迁”十分反感.他在一次对玻尔的谈话中说“如果我们打算保留这些可恶的量子跃迁的话 ,那我总对自己曾同原子物理学打过交道而感到遗憾.”在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薛定愕一直认为量子跃迁能够完全避免一个系统的稳定态实际上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驻波它们的能量取决于波的频率.一个粒子钓运动可以用波动方程中的一个波包来描述.但是 ,按照他自己的波动理论推算 ,波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散开这显然与粒子能长期稳定这个事实不相符合.为此玻恩于1926年6月提出了波函数的统计解释.他认为*是粒子在位形空间中出现的几率.按此观点,事件的全过程决定于概率定律对应于空间的一个状态就有一个由跟此状态相关的物质波所确定的几率.因此薛定愕方程中的波函数只能给出某力学过程一个确定的几率,而不能给出力学变量的确定值.爱因靳坦对玻恩关于波函数的几率解释深为不满他在年1926年12月写给玻恩的信中说“量子力学固然是堂皇的可是有一种内在的声音告诉我它还不是那真实的东西这理论说得很多但是它一点也没有真正使我们更接近这个‘恶魔’的秘密我无论如何深信上帝不是在掷般子.很明显爱因斯坦坚信能够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确切知识 ,因而认为玻恩的几率解释是“含糊不清”的.玻思等人认为情况并非如此 ,任何既定时刻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描述虽然只是一种粗糙的近似但正是由于这种近似,应用某些象量子力学几率定律这样的规律 ,我们可以预知未来时刻的情况.至此 ,双方争论的焦点已经由波函数的统计解释的有效性发展到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年海森伯在《关于量子论的运动学和力学的直觉内容》一文中提出在确定微观粒子的每一个动力学变量所能达到的准确度方面 ,存在着一个基本的限度.同时 ,他用严密的数学方法推算出粒子的位置与动量的不确定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就是后来非常著名的测不准关系式.它表明微观粒子的某些对应的物理量不可能同时具有完全确定的数值.例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角位移和角动量能量和时间等等 ,其中一个量越精确 ,另一个量就越不准确,此关系式给出了经典的粒子概念及其力学量对微观粒子适用的限度.为了使测不准关系更具普遍性和透彻性 ,玻尔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1927年9月,在纪念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伏打,逝世100周年的科摩国际物理学会议上,玻尔发表了为“量子公式和原子论的最近发展”的演讲 ,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互补性原理.”他认为微粒和波的概念是互相补充的,同时又是互相矛盾的 ,微观客体和测量仪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可控制的,其数学表示是“测不准关系式”它决定了量子力学的规律只能是几率性的 ,因此 ,必须抛弃决定性的因果原理.玻尔还特别强调微观客体的行为有赖于观测条件,一个物理量不是依靠其本身即为客观存在,而是只有在人们观测它时才有意义.玻尔的互补原理被哥本哈根学派推崇备至 ,被认为是一个普遍适用的科学原理.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五届索耳威物理会议上,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为当时大多数物理学家所接受 ,因而成为正统的解释.玻恩和海森伯在他们的报告结尾中断言“我们认为量子力学是一个完备的理论 ,它的基本物理和数学假设是不允许进一步加以修改的.“在此次会议上 ,爱因斯坦几乎是单枪匹马地进行论争 ,他断然拒绝哥本哈根派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 ,称之为“海森伯—玻尔的绥靖宗教”.指出对方人多势众是因为“这种宗教向他们的信徒们暂时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一躺下去就不容易惊醒的软枕.”他坚持认为量子力学只能描述处于相同环境中为数众多而又彼此独立的粒子全体 ,而不能描写单个粒子的运动状态 ,因为单个粒子的运动状态必须是决定性的而不能是统计几率性的.由此可见 ,量子力学理论是不完备的.在1930年召开的第六届索耳威物理会议期间,爱因斯坦精心设计计了一个由时钟和量尺构成的理想实验—光子箱 ,想以此证明能量和时间的不确定量不满足测不准关系.玻尔为了回答爱因斯坦的挑战,经过一个不眠之夜的紧张思考,发现爱因斯坦在作上述推理时,竟忽视了他自己创立的广义相对论的红移效应.即在引力场中,时钟在运动过程中会延缓.结果这个由爱因斯坦设计的 ,试图用来否定测不准关系的光子箱,反倒变成了论证测不准关系的理想仪器 .从1935年起,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焦点由哥本哈根学派方法的不连续性转移到方法的不完备性.同年5月 ,爱因斯坦与玻多尔斯基,罗森共同发表了一篇题为“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的文章 ,即著名的悖论.它指出波函数所提供的关于物理实在的描述是不完备的 ,量子学的实质并没有放弃严格的因果律.文章强调物理学理论在对完全确定的实验结果的明确描述方面 ,并不存在任何局限性.对此 ,玻尔不久便撰文进行了答辩与驳斥.双方的论争又一次进人高潮.论战持续了几十年之久 ,直至爱因斯坦和玻尔两位科学巨人相继逝世这场争论仍没有最终结束.作为后人,我们了解和研究这场争论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出谁是最后的胜者或败者,而是应该关注,在争论中双方共同澄清了一些什么问题创立了什么新的科学方法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 ,两位科学大师的争论 ,为世人树立了科学争鸣的光辉典范.毫无疑问,争论本身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完善,并为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并且它对量子力学的解释被称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

哥本哈根学派的基本观点

哥本哈根学派的基本观点

哥本哈根学派的基本观点哥本哈根学派,这个名字听上去是不是有点高深莫测?它的基本观点说白了就是关于国际关系的,尤其是安全领域的理解。

咱们来聊聊,这个学派认为安全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还牵扯到人们的生活、社会结构,还有我们自己如何定义威胁。

想想,如果一国的安全全靠武器和军队,那可就有点儿狭隘了,是吧?他们主张,人们的安全感来自于更多的因素,比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对未来的信心。

换句话说,安全感就像那把伞,撑开了才能遮风挡雨。

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思想就是“社会构建主义”,听上去是不是有点晦涩?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想法和信念塑造了现实。

举个例子,大家都觉得某个国家是个威胁,那么它就真的会成为威胁。

反之,如果我们改变了这种看法,可能事情就会大不一样。

这个观点就像是把镜子反过来,照出不一样的风景。

要是能打破成见,重新审视那些“敌人”,说不定能实现更大的和平。

再说说“安全圈”这个概念。

哥本哈根学派的学者认为,安全是一个圈,里面装的是大家的信任与合作。

圈外的那些人,可能就会被当成潜在的威胁。

你想想,如果我们一直只看外面的人,那这个圈就会越来越小,变得越来越封闭。

反而,如果我们能把圈扩展,把不同的声音纳入其中,那安全感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这里的逻辑就像是开个派对,越多的人来,气氛就越热烈,大家都放下戒备,乐呵呵地相处。

不过,有人可能会问,理论再美好,实践能行吗?光有理论可不够。

哥本哈根学派强调,制定者应该关注社会的实际需求。

就像家里装修,不仅要好看,还得实用。

咱们不能只盯着国际关系里的大国博弈,忽略了普通民众的生活。

毕竟,国际政治的最终受益者还是那些平民老百姓,他们的感受才是真正的“安全”指标。

哥本哈根学派还提出了“人类安全”的概念。

这点儿特别有意思,安全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更是每个人的事。

人类安全包括了经济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等,听着是不是觉得很贴近生活?如果一国的经济不稳定,百姓吃不饱饭,那安全谈何容易?这就像一棵大树,根基不稳,再茂盛的枝叶也会随风摇摆。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语言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篇章(text) ,不仅包括一 切现存的篇章,而且包括一切可能出现的篇章。
语言理论的目的是提供分析篇章的程序方法。其不 仅适用于一种语言的篇章分析,还适用于一切语言的 篇章分析。这就决定了语言理论的适宜性和任意性。 理论的适宜性决定着它的经验主义性质,理论的任意 性决定着它的计算性。
语言学的任务就是演绎地建立这个 系统,这个系统将能预见到语言单位 的各种可能的组合。他认为演绎法 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分析方法,是最合 理的方法,真正的语言学必须是演绎 的。传统语言学所采用的归纳法只 能找出不同语言中的差异,而不能引 导研究者得出他们所要追述的常数, 因而不能建立语言理论。
(二)语言理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代表人物: 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
学派代表著作: 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1939) 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1943) 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一般理论)》 (1957)
丹麦语言学家:叶尔姆斯列夫 (Louis Hjelmslev,1899-1965)
叶尔姆) (2)《论格的范畴》(2卷,1935~1937 ) (3)《语言学中的形式和实体》 (1939) (4)《语言和言语》 (1943) (5)《语言学中的结构分析方法》(1952) (6)《论结构语义学》 (1957)
三、哥本哈根学派的语言理论
(一)建立统一的语言研究的方法论
例如,在p e t m a n
中,横列构成过程,纵列构成系统。过 程中p,e,t这些功能项的关系是同时存在 的关系,所以叫同在,系统中p,m之间 的关系则为或此或彼的关系,所以叫排 斥。
表二
这个理论模型构成了叶氏乃至哥本哈根 学派功能理论的核心框架,揭示的即是 我们所说的“语言功能理论模型”。对 于这张表,叶氏自己认为是涵括了“我 们所能预见到的各种语言功能。换句话 说,按叶氏的看法,这张表是从事语符 学意义上的语言理论研究的“总纲”, 它揭示的是叶尔姆斯列夫语言研究的方 法论原则。因此,弄清了这张表所展示 的理论模型,也就等于对叶氏所倡导的 “纯粹的语言学理论”,即“语符学理 论”有了基本的认识。

语言学流派(结构主义语言学)

语言学流派(结构主义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三大流派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索绪尔的思想对整个人文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索绪尔之后,出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以下就这三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基本学术观点及其贡献分别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也称功能语言学派。

该学派创立于1926年10月,以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其创始人为马泰休斯,他担任这个学会的首任会长。

马泰休斯是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理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新语法学派的缺陷,强调以共时观指导语言研究。

特鲁别茨柯依是布拉格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位学原理》是现代音位学的经典著作。

另一位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是雅柯布逊,他提出的“区别性特征”的学说对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

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虽然没有正式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但由于他的语言观体现了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思想,所以有的学者把他作为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布拉格学派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

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评价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象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二、哥本哈根学派也称丹麦学派,又叫语符学派,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

代表人物为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

代表著作有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纲要》、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

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人物是叶尔姆斯列夫,他对语言的观察细致入微,注意到了语言的一些重要特质:语言的遗传性、社会性、符号性;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言语的区别等。

歌本哈根学派

歌本哈根学派

(3)语言研究的发展。19世纪是比较语言学世纪。 但是到了1870年,比较语法有了一个新的转变,出 现了一个新语法学派,也称“青年语法学派”。他 们开始提倡关心个人的言语行为。新语法学派的兴 起,使比较语法发生了转折,人们对语言研究的思 考更进一步深入。正是在比较语法学末期这种背景 下开始诞生了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诞生了结 构主义语言学,这是对以前语言研究的反拨,解决 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问题,因而有极大的生命 力,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也使以后的学派有了 最基本的研究基础。 历史是发展的,索绪尔的理论也要发展,所以以后 的语言学派包括哥本哈根的目标都是对索绪尔的理 论进行发展和升华。
20世纪30年代初,叶尔姆斯列夫和乌尔达尔研究语音 学和音位学的理论,为了强调跟以前的语言学不同, 他们把自己的理论定名为“语符学”。叶尔姆斯列夫 的论著很多,代表作是《语言理论导论》(1943,丹 麦文),1953年该书被译成英文出版,语符学才受到 人们的注意。该书从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阐述语言学 的理论性问题,明确提出语言的符号性质,是哥本哈 根学派的理论纲领。 叶尔姆斯列夫提出了“格式塔语言学”。这是按照格 式塔心理学建立的语言学。格式塔语言学反对元素分 析,强调整个组织的语言学。叶氏指出,语言是一种 格式塔,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整体并不等于部 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还制约着部分的性质 和意义。
三、形成背景
(1)深厚的哲学基础即结构主义基础。上世纪初,当 时西方有一部分学者对只求局部、不讲整体的“原子 论”倾向不满,渴望恢复自文艺复兴以来中断了的注 重综合研究的人文科学传统,提出了“体系论”和 “结构论”的思想,强调从大的系统方面来研究它们 的结构和规律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奥地利哲学家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1922)中所表达的见 解:世界是由许多“状态”构成的总体,每一个“状 态”是一条众多事物组成的锁链,它们处于确定的关 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这个“状态”的结构,也就是 我们的研究对象。 这是一种最初的结构主义思想,它首先被运用到了语 言学的研究上:除了研究词等语言局部外,更要研究 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要研究由关系构成的关系网这 个整体。

哥本哈根学派量子力学的哲学意义

哥本哈根学派量子力学的哲学意义

哥本哈根学派量子力学的哲学意义哥本哈根学派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个物理学派别,主要研究量子力学的哲学意义。

该学派的重要成员包括卡尔·玛克斯·波恩、尼尔斯·玻尔、维尔纳·海森堡等人。

哥本哈根学派强调物理学的对象是可观测量,而不是物理系统本身。

在这个观念下,量子力学的内部结构和韦尔斯定理的不确定性原理成为解释物理现象的关键。

哥本哈根学派认为,对于一个物理系统的观测,在理论上无法确定。

这是由于观测会动态地改变系统本身,在观测前并没有已确定的“现实”。

因此,物理学需要依赖观测来构建自身,而不是像古典物理学那样依赖理论中已经确定的物理量。

波恩和海森堡在其著作《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中阐述了这一观点。

哥本哈根学派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叠加原理”。

这一原理认为,一个量子系统能够同时存在于多个状态之中,而非具有单个确定的状态。

例如,在一个双缝干涉实验中,电子会在两道缝之间“叠加”,最终出现干涉条纹。

这说明了观察网孔的行为需要“妥协”,才能得到可观察的结果。

在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中,这一现象是由于电子状态的量子叠加导致的。

哥本哈根学派的哲学观点被广泛认为是量子力学本身的一部分,因为它强调了实验在量子力学中的重要性。

实验直接和精确地拓展了人们对现实的认识,而不是依赖于已经形成的、看似“确定”的理论结构。

在某种程度上,哥本哈根学派强调了科学的“开放性”,并提醒了人们不能把任何理论结构视为不可动摇的。

只有通过不断探索,才能真正理解自然世界的本质。

总之,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力学哲学观点提醒了我们,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实验的结果,并一直保持对新观点的开放心态。

虽然它们可能挑战我们的认识体系,但却是我们对现实理解的必要途径。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即使波函数不被视为真实的,也仍旧可以找到至少两派意见不同的物理学家,主观派认为波函数只是一个计 算实验概率的数学工具,没有别的意义。不可知派则认为波函数是不可知的,对于波函数不表示任何态度。
Carl Friedrich von Weizsäcker是不可知派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在参与一个剑桥大学的学术报告会时, 他否认哥本哈根诠释主张不能被观察到的事物绝对不存在。他提出哥本哈根诠释所信奉的原理是:能被观察到的 事物当然存在,而不能被观察到的,仍旧可以自由地做适当的假设,利用这自由来避开佯谬。
每一种版本的哥本哈根诠释,都会包括一个正式版本的波函数坍缩在内。借着这坍缩,未测量到的本征值会 被删除。坍缩后的波函数是对应于测量到的本征值的本征态。(换句话说,哥本哈根诠释从来不曾否定坍缩这概 念。甚至在量子力学早期,也没有像多世界诠释的拥护者一样地否定坍缩。)波函数牵涉到一个事件会走向各种 可能的结果的概率。可是当其中一种结果变为事实,其它的结果就不可能存在于真实世界。
有些物理学家主张,哥本哈根诠释的客观版本允许真实的波函数。但是,这观点是否与实证主义相符合,是 否与玻尔的论点相符合,还是个问号。尼尔斯·玻尔强调,科学只注重实验结果的预测,任何其它额外的命题都 是不科学的,属于玄学范围。玻尔深深地受到实证主义影响。换个方面,玻尔和海森堡两个人的见解也不完全相 同。有些时候,他们的观点有相当大的分歧。特别地,海森堡非常倾向实在论。
设定一个电子,通过一个双缝实验仪器,那么,这电子抵达于侦测屏障的地点,这位置是概率性的,跟电子 的量子态有关。可是,一当电子抵达了侦测屏障的某一点,电子不可能再跑到别的点,抵达别的点的概率是零。 多世界诠释认为电子会抵达任何它可能抵达的地点。每一种可能都发生于一个分离的宇宙。
感谢观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哥本哈根学派的语言理论
▪ (一)建立统一的语言研究的方法论 ▪ (二)语言理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三)语言功能理论 ▪ (四)语言符号是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构成的单

(一)建立统一的语言研究的方法论
▪ 叶尔姆斯列夫把语言看作一种纯符号系统,研究它们的 关系和模式。他认为把语言看作相互关系的模式来进 行研究才是科学领域的主要任务,而传统语言学实际上 并不是真正的语言学;应当把语言看作一个自足的整体, 一个独特的结构,努力寻找常数,即对所有语言来说是稳 定、共同的部分。常数并不扎根于一种语言学以外的 现实,但它一旦被找到与描写后,就可以将其投射于现实 之上;在任何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系统,任何变动中必然有 一个常数。
(3)语言研究的发展
▪ 19世纪是比较语言学的世纪,比较语法学派中把语 言及其发展变化看作是类似植物增长和人体血液循 环一样的自然主义观的有一大批人。到了70年代,出 现了一个新语法学派,即“青年语法学派”。他们对 比较语法学派的观点提出质疑,开始提倡关心个人的 言语行为。新语法学派的兴起,使比较语法发生了转 折,人们对语言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在这种背景 下诞生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解决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 一些问题,因而有极大的生命力,得到了多方认同,索 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也使以后的学派有了最 基本的研究基础。
▪ 语言学的任务就是演绎地建立这个系统,这 个系统将能预见到语言单位的各种可能的 组合。他认为演绎法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分 析方法,是最合理的方法,真正的语言学必须 是演绎的。传统语言学所采用的归纳法只 能找出不同语言中的差异,而不能引导研究 者得出他们所要追述的常数,因而不能建立 语言理论。
(二)语言理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 (1)《普通语法原理》(1929) ▪ (2)《论格的范畴》(2卷,1935~
1937 ) ▪ (3)《语言学中的形式和实体》 (1939) ▪ (4)《语言和言语》 (1943) ▪ (5)《语言学中的结构分析方法》
(1952) ▪ (6)《论结构语义学》 (1957)
追随者:斯鹏-汉森 费歇尔-榕根森 索楞森 迪德里希森 托戈壁等
(4)语言研究的优良传统
▪ 丹麦有语言研究的优良传统,自19 世纪以 来,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语言学家,比如拉 斯克、维尔纳、汤姆逊、裴特生、叶斯柏 森等人都具有国际影响,而且哥本哈根大 学原来就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中心之 一,著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汤姆逊与裴 特生先后主持该校比较语言学的讲座达30 年之久。这种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小环境对 哥本哈根学派的产生及发展都是必不可少 的条件。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大学派之一 哥本哈根学派
Copenhagen School
一、哥本哈根学派出现的背景
▪ (1)深厚的哲学基础即结构主义基础
▪ 20世纪初的岁月,当时西方有一部分学者对现代文 化分工太细,只求局部、不讲整体的“原子论”倾向 感到不满,他们渴望恢复自文艺复兴以来中断了的注 重综合研究的人文科学传统,因此提出了“体系论” 和“结构论”的思想,强调从大的系统方面(如文化 的各个分支或文学的各种体裁)来研究它们的结构和 规律性。它首先被运用到了语言学的研究上:除了研 究词等语言局部外,更要研究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 要研究由关系构成的关系网这个整体。
▪ 这种语言理论,现存篇章不能检验它是否成 立,只能检验它是否首尾一致,是否详尽。如 果这种理论最终提供好几种程序方式,而且 都可以对语言进行首尾一致、详尽无遗的 描写,那么,应该选择描写最简洁的程序方法。
▪ 如果所得的描写同样简捷,就应该选择程序 最简单的方法,这叫做“简捷原 则”(simplicity principle)。这是验证语言 理论的最后原则。
代表人物: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 达尔。
▪ 学派代表著作: ▪ 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1939) ▪ 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1943) ▪ 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言学家 叶尔姆斯列夫(Louis Hjelmslev,
1899-1965)
叶尔姆斯列夫其他重要论文
▪ 语言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篇章(text) ,不仅包括一 切现存的篇章,而且包括一切可能出现的篇章。
▪ 语言理论的目的是提供分析篇章的程序方法。其不 仅适用于一种语言的篇章分析,还适用于一切语言的 篇章分析。这就决定了语言理论的适宜性和任意性。 理论的适宜性决定着它的经验主义性质,理论的任意 性决定着它的计算性。
(2)在结构主义思潮下,其他学科的发展
▪ 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取得 ▪ 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作为哥本哈根学派基础之一的 ▪ 逻辑基础学说,这一学说注重数学推理,而且逻辑基础 ▪ 的特征是回避实践标准,它的方法是立足于以假定的定 ▪ 义作为其形式的基础,这种假定是先验的、主观主义 ▪ 的,因而以这种理论为哲学基础的哥本哈根学派也带 ▪ 有主观主义的色彩。这些学科启发影响了语言学的 ▪ 研究,使语言学与众多学科一起迎合了当时结构主义 ▪ 和逻辑实证主义思潮。
(三)语言功能理论
▪ 叶氏把索绪尔关于“语言是形式,而不是 实体”的观点推到极端,把所有的实体都 从语言中排斥出去。他认为语言不是由实 体构成的,而是由关系构成的。在语言中 存在的不是实体,而是实体的内部和外部 的关系。
(5)丹麦宽松的经济文化环境
▪ 丹麦当时经济较繁荣,有相当宽松的文化 政策,所以就会有较多的资金注入到科研 机构,从事实上极大地鼓励和支持了各学 科包括语言学的研究。
二、哥本哈根学派概况
也称丹麦学派,又叫语符学派,创立于1931年, 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 它的前身是丹麦青年学者成立的“音位学研究 小组”和“语法法研究小组”。 它的主要创始人是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 乌尔达尔,学派的规模很小,成员大多是北欧一 些语言学家,活动地区也基本上限于哥本哈根。 机关刊物是1939年创刊的《语言学学报》,此 外,还有《哥本哈根语言学会会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