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是一首现代新诗,也是整个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板块中极具代表性的诗歌。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绍振先生曾说,《再别康桥》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这给中学语文教育界,出了一个难题,流行的机械反映论和狭隘的社会功利论在这个文本中遭遇到难以逾越的挑战。而《新课标》在这个板块中要求,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同时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陶冶性情”。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不在文章表面滑翔,能够进入作品深层进行分析,从而走出“印象和感想泛滥”的大而化之的阅读迷障呢?新课程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结合“三贴近”原则,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我设计了本课。
【教学背景分析】
《再别康桥》属于必读课。虽然如何分析这首现代新诗史的名作,学术界向来众说纷纭,但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对于诗作的品读大多停留在文章表面滑翔,很难进入作品深层进行分析,常常立足于个体阅读的“印象和感想”,很难走出大而化之的阅读迷障。这首《再别康桥》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
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预设用生动、诗化的语言,配合舒缓轻柔的音乐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回到徐志摩的美好回忆中,迅速进入诗境。
2、美读感悟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美读,集体诵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
3、想象鉴赏法。想象是欣赏文学的必经之路,本课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在描述画面中想象、在感悟情感中想象,移情于本人,从而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也就为理解情感做好蓄势铺垫。
4、质疑反思法。在情境中,质疑反思,畅所欲言,探索新知。
5、互文反刍法。通过比较鉴赏,反刍回味,体会诗句中流淌的真情。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知识和能力不是老师传递的,而是孩子根据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得来的。在课堂互动中,教师要给孩子搭建脚手架,帮助他们实现同化和顺应。”本课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听、说读、写,欣赏画面美、感悟真情美、歌颂人性美,让每个孩子都学着诗意地栖居。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再别康桥》,进一步感受诗的抒情韵律。
2、了解“招摇”的艺术效果,感受“轻轻、悄悄、沉默”在诗中的特殊情味。
明确:康桥、云彩
再别,是一种告别,从原生的语义来说,应该是和人告别,在这首诗中,作者为什么要与“云彩”告别呢?还要“轻轻的”?
明确:作者和云彩告别,就是在回味自己美妙的记忆,和自己记忆告别。“轻轻的”是因为作者在和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对话。这里回忆里一定有纤细的情丝缠绕在心头。大声喧哗是不适宜的,只有把脚步放轻、声音放低才能才能抽丝剥茧,与那段美好的回忆告别。(板书:告别—云朵—回忆)
2、小结:
是啊!我们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离去;而昔日的回忆与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化成了“西天的云彩。”于是,他说:(第一节)(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那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再别康桥》的第一节,试着把作者回味自己美妙的记忆,轻轻的和自己记忆告别那种感受、心情读出来。(学生齐读)
二、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1、教师范读
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徐志摩,走进他的母校,走进他的回忆,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教师播放背景音乐《神秘园之歌》并深情地范读)(生1、生2、生3)
2、情景想象
你们看到了那么多的画面。但是,曾在这里学习和生活过的徐志摩,他的美好记忆又是怎样的呢?展开你的想象,选择一个画面或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写下来。(背景播放《琵琶语》音乐,学生写片段。)教师创设情境:
同学们,那天可能已经夕阳西下,柳树倒映在康河里,彩乡辉煌、令人目眩神迷,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畅谈着诗与远方……。那可能是徐志摩在一尘不染的康河读书,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草像涂了凝脂的随微波轻摆,自在安闲。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你看到了柳荫漫步的画面。
──你看到了夕下苦读的画面。
──你看到了河畔攀谈的画面。
──你看到了清潭游鱼的画面。
……
3、小结:
好一个五彩斑斓的回忆啊!好一个梦的境界!清泉为虹、碧水潋滟,杨柳新娘,充满了诗意,这个梦美好到他不禁要唱歌了。可是他却说:第六节,(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是啊!人世间,美好的东西不一定要据为己有,于是他洒脱地说:
——再别康桥是啊!就把过去的美好情感珍藏在记忆里吧,一个人独享,于是他释然地说:
——再别康桥
【学习效果评价】
对本课程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分析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思路清晰,富有层次性,具有语文学科特点,体现了对文本的认识深度。同时,将情感作为探究主线,有效地串起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诗文的情和味,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情景诵读、移情想象、质疑、反刍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稳扎稳打,层层递进。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插图、进行朗读、默读、齐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离愁别绪。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徐志摩对母校美好的回忆中。再通过充满诗意的语言和情调,进行互文引读,反刍回味,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收获感悟。
另外,本希望通过教师诗情画意的的语言,起到敲击学生心灵的作用,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语速略快,导致效果差强人意,实属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