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文言文特殊句式(完整)2020.12
![文言文特殊句式(完整)2020.12](https://img.taocdn.com/s3/m/aab56ce4d4d8d15abf234e1e.png)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4.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
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宾语+介词)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
归?”
(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 赵太后》〈战国策〉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 (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什么)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 然有声之石者,所在皆是也。
(三)中心语+之+后置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之 爪牙,强之筋骨
1、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 父。(《鸿门宴》) 我持一双白璧 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能不易其志(之)缙绅而者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例:不仁哉!梁惠王也
文言文倒装句 ——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 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 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往 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 结句。
定语后置的形式
(一)中心语+后置定语+者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计未定, 求可使报秦人者。
(二)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
常用判断句式
1、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者,......也。” 例:“陈涉者,阳城人也。” ②“......,......也。”
古代汉语特殊句型
![古代汉语特殊句型](https://img.taocdn.com/s3/m/b0e8f8a60242a8956aece420.png)
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地.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动词地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地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地用法.、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地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地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地前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地人没有欺骗我呀.”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地前面.翻译地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地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地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地顺序,即“忌不信自”.、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地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地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地前面.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这是否定句.它地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地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地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地宾语,前置到“操”地前面.按现代汉语地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地”宾语,前置到“操“地前面.按现代汉语地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地“句读”,“惑”都是要强调地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LDAYt“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地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地标志.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句中“尔”作“过”地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地意思.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地标志,不译.dvzfv。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精华版A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精华版A](https://img.taocdn.com/s3/m/b6d6029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17.png)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精华版A在备战高考文言文考试中,熟练掌握特殊句式对提升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倒装、省略、比拟三个方面,为大家总结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式1. 完全倒装:谓语动词置于主语之前,这种句式常用于问句、感叹句等句型。
例1:春天到了,候鸟们迁徙到北方了。
倒装:春天到了,迁徙到北方了的是候鸟们。
例2:行至五月,则草木繁茂。
倒装:行至五月,则繁茂的是草木。
2. 部分倒装:谓语动词的一部分位于主语之前,常用于含有“不、没有、很、多”等修饰词的句子中。
例1:大江东去,浩浩荡荡,横扫千军。
部分倒装:大江东去,横扫千军的是浩浩荡荡的水势。
例2:玉山东南,一峰独立,云霞起伏。
部分倒装:玉山东南,云霞起伏的是一峰独立。
二、省略句式1. 主语省略:文言文中主语多为“天、人、君、我”等词,常出现省略。
例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省略主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是我们(指人)。
例2:非学无以广才。
省略主语:非学无以广才的是人们(指人)。
2. 谓语省略:主语之后的谓语动词可根据上下文进行省略。
例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省略谓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见)的是啼鸟(指鸟叫声)。
例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省略谓语:直挂云帆的是(可以)济沧海。
三、比拟句式1. 以“如”、“若”引导的比拟句例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比拟:君子的品德像(如同)坦荡荡的河流,小人的心情像(如同)长戚戚的蒿草。
例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比拟:明月的存在是(若)几时有的?用酒向青天询问(若青天能够告诉我明月的存在)。
2. 以“犹如”引导的比拟句例1: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比拟:日出东海,落在西山,愁若一天,喜若一天。
例2:沁园春·雪毛泽东比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通过掌握以上特殊句式,广大考生可以在高考文言文中更灵活地运用,提高语文成绩。
结语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高考文言文的考试成绩至关重要。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f4e3bb9ed630b1c58eeb53c.png)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完整版)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
![(完整版)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13d63c0883d049649a665850.png)
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一、判断句形式及例句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②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③栗者,民之所种。
(……者,……)④虢,虞之表也。
(……,……也)⑤忠义者圣贤家法。
(……者……)⑥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翩翩两骑来是谁?⑤审谛之,顿非前物。
二、被动句的形式及例句1、“于”字句: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为”字句: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为……所”式: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见”字句: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于”式: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三、省略句形式及例句。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
[省谓语、主语]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①(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②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③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古汉语特殊句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b1c66154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6.png)
古汉语特殊句式
以下是一些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1. 倒装句:在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时会使用“倒装句”,即将谓语提前。
最著名的例子是“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2. 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主语、宾语、定语等情况非常普遍。
最著名的例子是“吾与点同舟过三峡,猿鸣三声泪沾巾”。
3. 对仗句:在古汉语中,句子的结构往往需要对仗,即主语和宾语、谓语和补语、定语和中心语等之间需要相对立。
最著名的例子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4. 比兴句: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感情和思想。
在古汉语中,比兴句经常使用。
最著名的例子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5. 反复句:反复句是指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或短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最著名的例子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词序不当句:在古汉语中,有些词语的词序可能是错误的,这也会导致句子的语法结构混乱。
最著名的例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些特殊句式在古汉语写作中非常常见,可以帮助作家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535ebdeba21614791611285c.png)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一、判断句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1)“……者……也" 系列。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夫将者.,国之辅也.。
(……者……也)此谋攻之法也..(……也)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者也)粟者.,民之所种。
(……者……)刘备天下果雄(……)(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3)副词系列。
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
又构成另一个系列:非.其父兄,即其子弟.且相如素.贱人。
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亦.妄人也已矣。
2.因果判断句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肯定或否定。
“因果判断”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或“……的原因是……”例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橘柚生于江南,而民(各地的人)皆甘之于口,味同也.(是因为人们对味道的感觉相同)。
从表现的形式看,可分三种类型:“一般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和“特殊判断句”。
1.一般判断句指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以上例子都是有判断标志的句子,不另举例。
2.简略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包括两类,一类是无任何上述标志的判断句,一类是省略主语的判断句.例如:荀卿,赵人。
夫鲁,齐、晋之唇.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3.特殊判断句这种句子具有判断句的形式,但主语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55d6db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b.png)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1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4ce8ff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0.png)
古汉语特殊句式大全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
(《六国论》)②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李将军列传》)(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3)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孔子贤者。
(《孔子世家》)②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魏公子列传》)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
(《赤壁之战》)(5)用“乃”“诚”“即”“则”“本”“素”“亦”“皆”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魏公子列传》)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⑤臣本布衣。
(《出师表》)⑥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作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情况才多了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魏公子列传》)(2)用“被”表被动。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①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5)无标志被动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5de20817a417866fb94a8e37.png)
四、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 前。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③亦太甚哉,先生之言也! 《史记·鲁
仲连邹阳列传》
五、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位于谓语后 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 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 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6.省略兼语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 ·秋水》)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④唯利是图
唯余马首是瞻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①夜以继日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③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④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 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 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来自三而竭 ……(《曹刿论 战》)
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 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或介词 的前面。例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 宴》)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73eb22a5b84ae45c3a358cc2.png)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一、判断句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⑤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斯是陋室《陋室铭》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二、被动句(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2,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为乡里所患《周处》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3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1ee2fa8a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de.png)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1.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那可真是有意思得很嘞!就像“陈胜者,阳城人也”,这不就很直白地告诉你陈胜是阳城人嘛!这多清晰呀!
2. 哎呀呀,还有宾语前置句呢!像“何陋之有”,不就是把“何陋”提到前面了嘛,是不是很特别呀!
3.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句,那也是很奇妙的呀!比如“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把地点放后面,感觉很不一样吧!
4. 主谓倒置句,你们知道吗?“甚矣,汝之不惠”,把“甚矣”放前面,强调意味一下子就出来啦!
5.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也很值得研究呀!像“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这不就是说被贤能的人利用嘛!
6. 还有固定句式呢!“如……何”“奈……何”,就像“如太行、王屋何”,多有意思呀!
7. 定语后置句也超有特点的哟!“马之千里者”,把“千里”放后面来修饰马,是不是很独特呀!
8.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那可是常常出现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就省略了很多内容呀!
9. 文言文中的互文句,这就像一种巧妙的语言游戏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不是说将军都死了,壮士都回来了哟!
10. 哎呀呀,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真是丰富多彩呀!就像一个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呢!
我的观点结论: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真的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部分,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完整版)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精华版
![(完整版)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ebe6c85ad0d233d4b04e6941.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精华版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精华版A一、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是”作判断词是后来的事,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⑦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2.⋯⋯,⋯⋯也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②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的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④徒慕君之高义也。
⑤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⑦此世所以不传也。
⑧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⑩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者,⋯⋯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个君王,没有一个是使信约明确而固定的。
)③莲,花之君子者也。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⑤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秦,虎狼之国。
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⑦此亡秦之续耳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为”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
⑤梁文即楚将项燕。
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⑩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⑾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文言特殊句式(全)
![文言特殊句式(全)](https://img.taocdn.com/s3/m/c0172b2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c8.png)
否定判断句
01
否定判断句的定义:否定判断句是用否定词来表示否定语气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通常使用“非”、“不是”等词来表示否定判断。
02
举例
03
"非金石之质"(不是金属和石头的质地)
04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么)
省略判断句
01
省略判断句的定义:省略判 断句是省略了判断词或肯定、 否定词的判断句式。在文言 文中,由于语言简洁,常常 会省略判断词或肯定、否定
详细描述
“见”字被动句通常表示主语受到了某种行为或动作的影响,但并没有强调主语的受害或受损。例如:“举世皆 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整个世界都混浊但我独清,所有人都醉了但我独醒,因此我被放逐 了。)
“为”字被动句
总结词
“为”字被动句是指用“为”作为被动标志的句子。
详细描述
“为”字被动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通常表示主语成为某种行为或动作的对象。例如:“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
省略宾语
要点一
省略宾语
在文言文中,宾语常常被省略,尤其是当上下文语义明确时。 例如:“(项伯)曰:‘汉兵四面埋伏。’(沛公)曰: ‘为之奈何?’”(《鸿门宴》)
要点二
省略介词宾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常常被省略。例如:“(项伯)曰: ‘汉兵四面埋伏。’(沛公)曰:‘为之奈何?’”(《鸿 门宴》)
省略介词、连词等虚词词。02ຫໍສະໝຸດ 举例0304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一带的豪杰)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点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af79dc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5.png)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点总结文言特殊句式知识点总结如下: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
2.用“者”表判断。
3.用“非”表判断。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5.无标志词表判断。
二、被动句1.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2.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3.用“被”表被动。
4.无标志词,意念上的被动。
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或介宾结构。
5.谓语动词的省略。
6.兼语式的省略。
7.承前省和蒙后省。
8.某些固定格式中缺少成分。
四、倒装句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动宾倒装)。
3.定语后置(定后倒装)。
4.介词结构后置(状后倒装)。
5.多置句——前置和后置同时存在。
6.成分省略句——倒装的同时还有省略。
7.特殊倒装句式——“倒装”以避让。
8.“之”“是”的妙用——“倒装”以求活。
9.“倒装”的特殊作用——以求音韵协调。
10.语法结构与实际词序不一致——“倒装”以合逻辑。
11.“倒装”用于长句之中,用于反问句之中。
12.固定结构中的“倒装”。
固定格式倒装,不能随意安排。
13.其他特殊固定结构的倒装。
有的句子已经形成习惯,成为固定格式,必须要这样安排,才能符合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
如“是以”等。
14.有无“倒装”皆可,以合语感为要。
(正常语序读起来不顺,有滞涩感,就得考虑“倒装”。
)。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b11cf94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44.png)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文言特殊句式(全)
![文言特殊句式(全)](https://img.taocdn.com/s3/m/af4a85c2195f312b3169a56e.png)
( 《资治通鉴》)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⑷⑶梁此则父岳即阳楚楼将之项大燕观。也。 ⑸环滁皆山也。 ⑹此亡秦之续耳。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 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问今是何世。 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
⑴甚矣,汝之不惠! 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⑶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⑷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⑸美哉,我少年中国。
2、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
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这
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 “不”“未”“毋”“无”“莫”等。
三、下面的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的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两见权于柴桑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四、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 结构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 标上序号注明。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属两种句 式的,同时写出。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贤哉,回也! 2、君何以知燕王?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豫州今欲何至? 5、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6、会于西河外渑池 7、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8、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今以钟磬置水中。 11、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12、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1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4、父母唯其疾之忧 15、又试之鸡,果如臣言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d96a652e4431b90d6c85c7b5.png)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 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 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 动句、省略句和主谓倒装句、宾语 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 置句等。
一、判断句
(一)采用“……者,……也”的方式 1.“……者,……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因果)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 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 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 战》)
(《鸿门宴》) 2.中心词(+“之”) +形容词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七、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 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例如: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 谏》)
6.省略兼语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 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 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 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 动句。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 “为……所……”和“见……于……”及 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 《赤壁之战》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子曰: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3•特殊判断句 这种句子具有判断句的形式,但主语 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一 般可分为三类。
(1)谓语表示相似或比喻。 译时可加判断词 “是”,也 可以加比喻词 “象”。如:
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 故凡不学而无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潜水)者也。
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其中“是”表 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石钟山 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 •
此谋攻之法也。(……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者也)
• •
粟者,民之所种。(……者……)
刘备天下果雄(……)
(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
“则” 、 “即” 、 “是” 、 “惟(维) ”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 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陈涉者,阳城人也。 ” 《史记.了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 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 ,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 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从表现的形式看, 可分三种类型: “一般判断句 ”,“简 略判断句 ”和“特殊判断句 ”。
1•一般判断句指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以上例子 都是有判断标志的句子,不另举例。
2•简略判断句 简略判断句包括两类,一类是无任 何上述标志的判断句, 一类是省略主语的判断句。 例如:
荀卿,赵人。
夫鲁,齐、晋之唇。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 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
需要注意: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 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 断句中的 “是” 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是” 在先秦古汉 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 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 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 •
翩翩两骑来是.谁?
(3)副词系列。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
“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 译出并补上判断词。又构成另一个系列: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且相如素 贱人
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亦.妄人也已矣。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 、 “也”等词构成。 用“者”或“也”表判断。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 “者”,表示提顿, 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谓语后 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四人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余弟安 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 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 齐国之美丽者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2)谓语解释原因。如上述 “因果判断句 ”,不另举例。
(3)主语部分或谓语部分只突出了某一关键的词语, 因而不能形成同一关系。译时,可补充必要成分。如: 百乘,显使也(带领一百辆车的使臣是显贵的使臣) 。 夫战,勇气也(打仗是凭勇气的事)。
判断句 判断句是用句词或句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对 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 子。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文里 只是个别现象,如: “不知木兰是女郎” ”同是天涯沦落 人”。在古代汉语中, 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句。文言中常有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 断。
2•因果判断句 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肯定或否 定。因果判断”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或 “……的原因是……”例如: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 先生在也.。
橘柚生于江南,而民(各地的人)皆甘之于口,味同 也.(是因为人们对味道的感觉相同)。
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 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六国论》 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臣本布衣《出师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二、被动句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一、判断句
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 “是非判断句”和“因 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 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 三个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
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夫将者,国之辅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