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政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政权“一国两制”

曹纪红

(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甘肃兰州730010)

[摘要]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了一系列少数民族政权。辽政权“一国两制”在客观上起了传播封建经济文化和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亦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发展。本文为进一步挖掘和拓展教材内容的一个探索。

[关键词]契丹;辽政权;一国两制;民族融合;

契丹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十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政权。耶律德光时改称辽。阿保机及其继承者开疆拓域,在北方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奴隶制军事帝国。境内封建生产方式和封建文化同奴隶制生产方式并存。统治者实行了两种政治制度,这在客观上起了传播封建经济文化和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亦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发展。

(一)

契丹族是东胡族的一支。三国时期迁徙到“潢水之南,黄龙之北。至元魏,自号曰契丹。”○1北魏时期出现在北方的历史舞台上,共有八个部落,在辽河上游的西拉木沦河和老哈河一带“逐寒暑,随水草畜牧。”自卫作战的需要,契丹八部走向联合,共推酋长,形成了以大贺氏部落为主的联盟。唐初,酋长会摩率领各部归附唐朝,唐太宗赐予旗鼓。其后在契丹故地设松漠都督俯。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回纥亦内乱不息,契丹族摆脱了腹背夹击局面。唐末,中原战乱,北方农民避乱北徙,同契丹人杂居,他们从汉人习农耕、纺织、冶铁,契丹族迅速发展。跨进文明大门前夕,契丹新八部的显贵耶律阿保机在争夺权位的斗争中取胜--“总知军国事”,并组建了一支进一步加强自己权势的侍卫亲兵“皮室军”-----它促进了王权的产生。

916年,手握契丹八大部落军政大权的耶律阿保机以盛大宴会招待其他七部“大人”,“共以牛酒会盐池。阿保机伏兵其旁,酒酣伏发,尽杀诸部大人”○2统一了契丹各部。有三件创举:其一,没有沿用北方游牧民族称“可汗”而仿照汉族王朝称“天皇帝”(年号“神册”即辽太祖)从而宣告强大的契丹奴隶制政权在北方崛起(947年耶律德光改称辽)。其二,命汉人康默记在契丹故地潢河岸边“城西楼为皇城”百日而成,即上京临潢府。北方游牧民族有固定都城由契丹开始。其三,命其从侄鲁不古和突吕不仿汉字偏旁造契丹大字,结束了契丹族刻木纪事的历史。不久又“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以巩固国家政权。

阿保机建立政权后,继续对四周各部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南进中原,占领后梁、后唐大片领土;向西征服了突厥、吐谷浑、党项、回鹘。越流沙,东进,925年灭了文化经济比契丹发达的渤海国(改名东丹国,命太子倍统治)。926年,阿保机病死渤海扶余城。兵马大元帅、次子耶律德光在太后述律氏月理朵支持下夺嫡即位,即辽太宗。述律太后和耶律德光都是奴隶制度的维护者,在位二十多年,一直兴兵南侵,灭亡后唐。935年11月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奉献幽云十六州地域以谢。后遣使臣赵莹奉献十六州图籍,上表自称“儿皇帝”○3。37岁的耶律德光收了一个47岁的儿皇帝,创造了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政治奇观。946年12月耶律德光再次领兵南犯,攻陷开封,灭了亲手扶植的后晋王朝,次年元月入开封,穿上汉族皇帝的服装,“坐崇元殿受蕃汉朝贺,伪制大赦天下,改晋国为大辽国。”○4年号大同。契丹兵南下,入开封;各地辽兵抢掠搜刮、横征暴敛。顷刻间反抗辽兵的起义迅猛爆发,辽兵无法立足,率兵北还。回军途中,耶律德光总结南下失败原因:

“朕此行有三失:纵兵掠刍粟,一也;括民私财,二也;不遽遣诸节度使还镇,三也。”○5行至栾城,耶律德光病死杀胡林。

(二)

阿保机及其继承者四处扩疆拓土,建立了一个东到大海,东北到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南含幽云十六州,西达阿尔泰山,北至蒙古大漠南北,境内有汉、契丹、女真、回鹘等民族的军事奴隶制大帝国,政治经济及文化水准差异较大,封建制度与奴隶制度并存。如何统治这个国家成为契丹奴隶主贵族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契丹统治者实行了一国两制的明智措施。即中央政权设置两套行政机构,执行两种政治制度。史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6“国制”即契丹奴隶制政权的政治制度,称北面朝官,即中央政权北面机构。设枢密院,分南北两院,分别掌管契丹故地各族军政等事务。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元好问所谓‘北衙不理民’是也。”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役,凡契丹人民皆属焉。”○7南院实际上以治理北移和被俘汉人为主。与枢密院平行的还有宰相府(亦分南北二府)和大王院(亦分南北二院),分别由皇族和后族部落中推举首领任之,参与佐理军国大事和治理部族事务。至于地方机构,契丹及其它各族原则上沿用和保留其部落组织;北移和被俘的汉人,则专门设置“头下州军”即“汉儿城寨”统治。这类“汉儿城寨”在契丹统治区越往南越多。

“以汉制待汉人”,契丹取得幽云十六州后,“乃用唐制,复设三省、六部、台院、寺、监”,沿用了汉族封建政治制度统治汉族地区。即契丹中央政权机构的“南面朝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8后来太祖入汴始设汉枢密院,掌汉人军政。第一任枢密使是李崧。南面朝官多以汉族文人任之。地方机构,自灭渤海得幽云十六州外,便保留了汉唐以来封建王朝的一套政治制度,设州县统治。

(三)

辽政权的“一国两制”是它区别于北方先后出现的各少数民族政权最奇特之处,也是契丹族超越同时代的突厥、回鹘等成为征服者的象征之一。该制度到辽太宗时基本完备了,之后小有增损。两种社会制度共存有期,并非偶然。大量汉族百姓和渤海百姓的存在;契丹族长期南进中原,频繁接触封建经济文化;契丹政权中汉族人士日益增多;耶律阿保机等统治者勇于吸取汉族先进的政治、生产经验等诸多因素,最终造就了“一国两制”。同时巩固了辽政权及北方经济发展,促使辽政权和社会制度变革,逐步走上强盛。主要表现:第一,阿保机将北徙和被俘汉人“依唐州县置城以居之”曰“汉城”使其耕种,“汉人安之,不复思归。”得汉人之助,实力大增,统一了契丹各部。(史载上京汉人竟占全城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

第二,辽太宗时,多次下诏保护和鼓励农耕,“诏有司教民播纺绩,”“敢伤禾稼者以军法论”。○9还曾移民到水草丰美处垦荒播种。辽圣宗过蒿城,看见契丹乙室部播种的黍谷已熟,派人帮助收割。辽道宗时派耶律唐古部在朐胪河边垦田,连续十四年丰收,积谷数十万斛,“辽之农谷,至是为盛”。○10

第三,辽太宗病死栾城后,倾向汉族文明的契丹贵族权臣们拥立仰慕封建文化的兀欲即位(即辽世宗),这是对推行奴隶制的契丹贵族的沉重打击。世宗又仿汉制官制,始设北枢密院,任倾慕汉族文化的安端为院使。促进了辽政权的封建化。

第四,辽政权中汉族势力日益增长,到辽圣宗时,汉人韩德让任南枢密院使,总知宿卫兼政事令,后任南北枢密院使,总管契丹、汉人两院,总揽辽朝军政大权,最终导致辽圣宗(承天太后摄政)在汉族人士辅佐下变革辽朝制度:释放宫帐奴隶(多系汉人)为平民,称为给贵族和政府纳税的“二税户”;移民垦荒“计亩出粟,以赋公上”○11废除酷刑和严禁任意屠杀奴婢等;贵族、皇亲国戚犯罪都令“所在官司案问”,从而削弱了契丹奴隶主贵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