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三年地方《人与社会》教案
三年地方《人与社会》教案第一章:了解社会与人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社会与人的基本关系。
2. 培养学生对社会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认识。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社会的定义与特征。
2. 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
3. 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社会与人的关系。
2. 小组活动:让学生调查并总结社会现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第二章:家庭与个人成长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家庭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家庭重要性的认识。
3. 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关系,提高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家庭的功能与类型。
2. 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 家庭关系的维护与沟通。
教学活动:1.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家庭与个人成长的理解。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家庭场景,提高沟通能力。
3. 家庭作业:让学生采访家庭成员,了解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教育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教育的重视。
3. 引导学生关注教育改革,提高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教育的作用与类型。
2. 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3. 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教学活动:1.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教育与个人发展的看法。
2. 小组活动:让学生调查并总结教育改革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规范与个人行为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社会规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社会规范的尊重。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规范的遵守,提高道德素养。
教学内容:1. 社会规范的定义与特征。
2. 社会规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3. 社会规范的遵守与维护。
教学活动:1. 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社会规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社会场景,提高对社会规范的遵守意识。
3. 小组活动:让学生调查并总结社会规范的遵守情况。
第五章:社会问题与个人责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社会问题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教育学路线图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1教育功能:教育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
教育表现为一种活动。
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它的运行是教育者借助教育手段,以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其结果是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
所以教育的内部功能就表现为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它是由教育自身的结构决定的。
教育在微观上表现为一种活动,在宏观上表现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其他系统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结构。
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推进的,教育通过向社会输送人才,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产生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形成教育的外部功能、教育的外部功能是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它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
注:教育功能也不同于教育职能。
职能是职责赋予的能力,而职责又是认为赋予的,带有一定的价值期待,因此职能也就具有了主观性。
而功能是一种实然的结果,这种结果可能是期待中的,也可能是超越预期的。
1教育的个体功能有哪些表现,个体社会化功能和个体个性化功能关系如何?答: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促进人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所预期的正向功能,即显性正向功能。
这一功能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因此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成为派生其它功能的源泉,在教育功能系统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总的来说,教育对个体发展有正向功能,谋生功能,享用功能以及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之促进个体社会化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既是社会的人,追求个体间的共同性,又是个体的人,追求个体的独特性。
社会性和个性是相互对立而又矛盾统一的,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的双重统一体。
因此,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讲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教育概论》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学方法
杨振宁在中国学物理演绎物理学
在美国学物理归纳物理学
“芝加哥风格”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构成社会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以,我们主要分析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这里生产力是构成社会的根本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和教育在社会构成层次上相当的社会因素。人口因素是教育的背景。我们选择这四者和教育的关系来较有代表性的揭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
(2)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质量
教育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3)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
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
A、家庭教育需求的提高增加了抚养儿童的费用
B、教育程度提高改变人们的传统生育观和家庭观
C、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妇女就业的机会
2000年2%2%96%
(3)制约着课程设置及部分教育内容
A、课程门类。
由古代学校教育的人文课程到自然科学进入学校课程
B、课程内容
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的内容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4)促进教学方法、手段和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
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学校组织管理所使用的某些工具和技术,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战略重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科教兴国战略
(二)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
1、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标题:教育与人的发展引言概述: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于个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对人的认知发展的影响1.1 提高个体的思维能力教育能够提高个体的思维能力,培养个体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个体具备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拓展个体的知识面教育能够拓展个体的知识面,让个体接触更广泛的知识,从而拓展个体的认知范围,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
1.3 塑造个体的认知结构教育能够塑造个体的认知结构,使个体具备更好的认知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教育对人的情感发展的影响2.1 培养个体的情感情绪管理能力教育能够培养个体的情感情绪管理能力,使个体具备更好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2.2 培养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教育能够培养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个体具备更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2.3 培养个体的价值观念教育能够培养个体的价值观念,使个体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更好地引导个体的行为和选择。
三、教育对人的技能发展的影响3.1 培养个体的专业技能教育能够培养个体的专业技能,使个体具备更好的专业能力,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3.2 培养个体的实践能力教育能够培养个体的实践能力,使个体具备更好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3.3 培养个体的创新能力教育能够培养个体的创新能力,使个体具备更好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4.1 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教育能够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使个体具备更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4.2 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使个体具备更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
4.3 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能够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个体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个体的潜能,实现个体的自我实现。
山香版--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简答论诉)1.与政治经济制度2.与生产力发展水平3.与科学技术4.与文化(学校文化)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XX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结构——比例关系)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5.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人力资本理论:由美国舒尔茨提出,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与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的能力。
他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是人的资本形态。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简答)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变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推荐记忆:倒过来记忆,看到科学技术,就一个动字(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四.教育与文化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标题:教育与人的发展引言概述: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它对个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情感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认知、情感、社会、职业和全面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认知发展1.1 教育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激发个体的思维能力,提高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1.2 教育拓展认知边界教育开拓了个体的认知领域,让其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和信息,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发展。
1.3 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教育通过激发个体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促进个体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二、情感发展2.1 教育塑造情感态度教育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品质,提高情感管理能力。
2.2 教育促进情感交流教育培养个体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促进情感交流和情感智慧的发展。
2.3 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教育通过价值观教育和道德规范的传授,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情感发展的全面提升。
三、社会发展3.1 教育促进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培养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技巧,帮助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
3.2 教育促进社会互助教育倡导团队合作和社会互助的理念,培养个体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3 教育促进社会进步教育通过培养社会创新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四、职业发展4.1 教育引导职业规划教育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引导职业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
4.2 教育提升职业技能教育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个体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4.3 教育促进职业成长教育不断激发个体的职业潜力,促进职业成长和事业成功,实现个体的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五、全面发展5.1 教育促进全面素质提升教育注重个体全面发展,培养个体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5.2 教育引导全面发展观念教育倡导全面发展观念,引导个体树立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助力个体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学题(华图课后同步训练我亲自总结的)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真题精解1、下列教育形式中属于狭义教育的是( ) 单选A、家庭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自我教育2、多选教育的基本要素()A 教育场地B 教育者C教育管理D 受教育者E 教育措施3、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需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A 神话起源说B 生物起源说C 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历史时期是()A 原始社会B 古代社会C 近代社会D现代社会5、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
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A 复杂性B示范性 C 创造性D主体性6、春秋战国之际,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教育问题上,墨家不同于儒家的主张是()A 重视道德教育B 重视文史教育C 轻视礼乐教育D轻视科技教育7、在中国古代,为后来中国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的著作有()多选A 《史记》B《论语》C 《学记》D《墨子》E 《战国策》同步训练1、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A礼乐射御书数 B 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天文 C 礼乐射辞书数D 算术几何文法修辞辩证法历法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A 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20世纪以后3“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4、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科夫5、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做是一个生物学过程的观点是()A神话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生物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6、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著作是()A《民主主义与教育》B政治学C理想国D大教学论二、填空题7、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哥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
六年级下册《人自然社会》全册教案
六年级下册《人自然社会》全册教案第一章:人与自然的关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人类依赖自然,要保护自然。
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1.2 教学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概述环保意识的培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环保的重要性。
实践法: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环保的实例,加以实践。
1.4 教学步骤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人类依赖自然。
讲解环保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加以实践。
第二章:家庭与社会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知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引导学生尊重家庭,热爱家庭,积极参与家庭事务。
2.2 教学内容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概述家庭的重要性和尊重家庭的态度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家庭的重要性。
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自己的家庭态度。
2.4 教学步骤讲解家庭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自己的家庭态度。
讲解家庭的重要性,让学生尊重家庭,热爱家庭。
让学生举例自己的家庭参与行为,加以实践。
第三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个人是社会的一员。
3.2 教学内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概述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性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性。
实践法: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实例,加以实践。
3.4 教学步骤讲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个人是社会的一员。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社会的影响,个人的社会责任。
讲解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行为,加以实践。
第四章:规则与自由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规则与自由的关系,知道自由是有限度的。
引导学生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4.2 教学内容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概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规则与自由的关系,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第二章 教育的两大规律
1、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也称遗传素质。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 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④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⑤遗传不能决定个体身心发展。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主要表现为: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 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 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教育万能论” 把教育视 为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夸大了教育的实际功能。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 (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 (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文化 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 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 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 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 动技能,即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 而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通过教育,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变成劳动者的 知识与技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要素,从而在生产中 创造物质财富。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教育通过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技术,从而促进生 产力水平的发展。
教育与人类发展
教育与人类发展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推动下,教育被认为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推动社会和个体的全面发展。
在本文中,将从教育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教育的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为个体提供了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要求。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此外,教育还培养了人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教育可以激发人们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对个体的成长有益,也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教育为社会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推动了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在全球经济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拥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国家和个体更具竞争力。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为教育提供了资源和条件。
经济的繁荣为教育投入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来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推动社会和个体的发展。
三、教育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教育的未来发展需要适应时代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与传统的知识传授相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将更加重要。
另外,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借助科技的力量,网络教育、在线学习和远程教育等新兴模式正在逐渐兴起。
这些新的教育形式为更多的人群提供了教育机会,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传播。
总之,教育与人类发展密不可分,其影响力和重要性不可忽视。
教育不仅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的发展紧密相连。
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在深层次上塑造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分析其在认知、情感、身体健康、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一、教育与人的发展概述教育的定义与目的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旨在传递知识、技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人的发展的多维性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认知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教育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
二、教育对认知能力的影响知识体系的构建教育通过系统地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认知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鼓励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认知的灵活性。
学习方法的掌握教育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持续提高认知水平。
三、教育对情感能力的影响情绪识别与管理教育帮助学生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有效管理情绪,提高情感智商。
自我意识与自尊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尊和自信,形成健康的人格。
社交能力的培养教育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尊重与合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教育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教育应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作息。
体育教育的价值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心理健康的维护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应对压力和挑战。
五、教育对职业发展的影响职业规划与指导教育应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提供职业指导和咨询服务。
职业技能的培养教育通过专业教育和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教育是社会文明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教育学第二章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
华生在他的著作《行为主义》中有 一段著名的论点可以说明他极端的环 境决定论思想:“给我一打健全的儿 童,并在我自己的特殊天地里培养他 们成长,我保证他们中任何一个都能 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 生、律师、艺术家或巨商,甚至乞丐 和小偷,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 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
在《早期儿童心理学》 一书中提到“心理的发展 并非单纯是天赋本能的渐 次显现,也非单纯由于受 外界影响,而是内在本性 和外在条件复合的结 果。”“两种因素同为发 展的不可缺少的成分,虽 然其所占比重可因事而 异”。
2、格赛尔的“成熟论”
格赛尔的成熟论虽然本质上 也是一种遗传决定论,但他并 不否认发展需要环境的促进。 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 的因素有二:成熟与学习。
正确认识
差异是存在的,但不能夸大。差异不完全 由先天因素决定,多是后天影响的结果。
4、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
体现
• 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某一方 面发展不均衡。
• 另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 方面发展不均衡。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 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 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 社会性:人的社会属性中符合人类整
体运行发展要求的基本特性。人的社会性主 要包括这样一些特性,如利他性、服从性、 依赖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觉性等。
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最终是要两性合一的, 所谓两性“合一”就是两性不能分裂,不能 时而自然性做主导,时而社会性做主导。两 性“合一”就是在大多情况下社会性很好地 统领和制约自然性。
格赛尔认为学习需要一定的 成熟作为基础,某机能的生理 结构未达成熟之前,学习训练 是不能进行的,只有在达到足 以使某一行为模式出现的发育 状态(“成熟状态”)时,训 练才能奏效。
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规律
2、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之间的关系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具体 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物资等。 教育物资:是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 (1)教育活动场所: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 农场与内部的设备装置等。“物化的教育观” (2)教育媒体: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传 递信息的工具,是教育内容的载体。形式多样,如: 实物、口头语言、图片、书面印刷物、录音磁带、录 像带、电影、电视、计算机程序、课件等。 (3)教育辅助手段: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 工具与技术手段。它并不是教育中需要传递的信息的 载体,而是信息载体传递时必须有的工具或手段。 注意: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制约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在一定的社会中,培养具 有何种政治方向、思想意识的人,是由社会的政治制度 决定的。在阶级社会,统治者总是力图按照他们的经济 利益和政治要求,通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下一 代,教育目的是为剥削阶级培养人才和可供他们驱使的 劳动者。如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教育的目的是为封建 皇朝培养官僚,将“诗颂三百,授之以政”作为教育的 宗旨。而在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由于政教合一,学校 掌握在僧侣手中,设有僧侣学校、教区学校、大主教学 校,这种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教士。社会主义社 会,教育目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
(2)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重大政治活动中,如土地 改革、大跃进、文革时期等,学校都成为重要的 舆论阵地,学生是一支直接可用的政治力量。
(3)培养政治人才 例:党校、行政人员管理学院等
教育学习题。。
教育与教育学学习要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它是在对教育活动的认识、研究、探讨的过程中,特别是教育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许多的教育事实积累起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的产生发展大致经过萌芽、独立形态、发展三个阶段。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果,克服工作的盲目性。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基本方法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学习这一章,要着重掌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认识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要求,以提高学习教育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填空1.教育起源于。
2.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是由、和三大要素组成的。
3.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
4.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是。
5.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和的特点。
6.教育学是一门研究的社会科学。
7.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阶段、阶段、阶段和阶段。
8.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它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教学经验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
在欧洲,最早的教育学专著要算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发表的,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初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9.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这些著作可以看成是教育学发展的新标志。
10.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也是学习教育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1.学校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2.教育学是一门()。
A.应用性学科 B.实践性很强的理论性学科C.理论性学科 D.技术性学科3.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的(),是我国第一部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A.《新教育大纲》 B.《教育学》 C.《大教学论》D.《教育史ABC》三、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1.早在原始社会里就出现了专门教育机构的学校教育。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的科学。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 (3)人员往来和 教育内容交流是发 挥教育融合文化的 主要途径。
4.教育的文化创 造功能
• (1)教育作为文 明进步的灯塔,不 能没有文化创造功 能。
• (2)按社会发展 需要,遵循文化的 时空特性,构建新 的文化特质和体系。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四)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体个性化的统一 1.个体社会化是其个性化的基础 2.个体个性化是其社会化的基础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1.教育赋予学生知识或技能,使个体习得谋生本领 2.教育把潜在劳动力再生产为现实劳动力 3.教育使个体习得社会角色行为规范及其意识,适应新的环境
习过程的情意发展;培育积极个性倾向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特征优势, 完善个体心理生活。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个体社会化即个体由自然生物体到社会活动主体的变化过程
(1)学习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学习内容是个体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 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 (2)社会欲达到的目的:个体认同或践行社会期望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行为规范;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遵循行为要求。 (3)个体社会化的标准:掌握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认同社会文化;习得社 会性发展目标;学会身份认同。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活动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发生于 教育活动内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培养的人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发生的功能,是教育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 生,也叫工具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要受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和 社会性质制约。
第二章 学前教育原理(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
第一节教育的概述一、教育的概念与本质(一)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1、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入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下列教育形式中属于狭义教育的是( )。
A.家庭教育B.自我教育C.社会教育D.学校教育答案:D(二)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 )是学习的主体。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内容D.教育措施答案:B教育的本质特征是()。
A.社会活动B.人类社会的活动C.人类自发的活动D.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二、教育的目的与作用(一)教育的目的广义的:P84狭义的:P84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
A.教学目的B.教育目的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答案:B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称为()。
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C.活动目标D.质量目标(二)我国的教育目的1.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不同时期,党和国家根据历史条件,对教育目的做过多次不同的表述。
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是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引言概述: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培养人的综合素质1.1 培养知识和技能教育通过传授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使人们具备理论和实践能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不仅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还可以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2 培养思维能力教育强调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
这些能力使人们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起到重要作用。
1.3 培养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还要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1 个性发展教育应该注重培养每个人的个性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教育应该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
2.2 身心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关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关注人的身心健康。
教育应该提供健康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使人们能够在身心健康的状态下全面发展。
2.3 社交能力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幸福都起到重要作用。
教育应该提供社交训练和机会,培养人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教育推动社会进步3.1 经济发展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2 社会和谐教育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3 文化传承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
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学基础-第二章
(二)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 B 、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的质量
A
四、教育对社会人口的作用
2、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人口质量是指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身体素质:遗传素质和健康状况 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劳动技术水平 道德水平: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合于社会规范的社会品质。 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直接方面,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间接方面,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 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教育质量。
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 3、教育可以完善人口结构 4、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第二章 教育功能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教育功能的概念、类型; 2、了解教育功能的形成和释放; 3、理解并能举例说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 负向功能的表现及原因。
第一节
教育功能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 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着眼于人自
身的发展的需要,是成‚人‛的教育)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社会化(P35) 社会化的具体内容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的表现: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个体个性化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斐济鸡人
印度狼孩
猪 孩 22 周 岁 自 画 像 、 小 猫 和 妈 妈
能让猪吃饱是 她最大的快乐
回归人类的 猪孩:王显凤
猪孩穿上惟一的一件新衣要和爸爸照像, 14岁时,王显凤的父母去育智学校看望她的合影 爸爸倚在门口说:“孩子,你自已照吧。
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各种影响,人对这种影响会 有什么反应呢? 墨子说:“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 则黄,所入者变,其色易变。”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 你赞成上述观点吗?
心理社会危机 信任对不信任 自主独立对羞怯怀疑 主动对内疚 勤奋对自卑 统合对角色混乱 亲密对孤独 爱心关怀对颓废迟滞
德性 希望 意志 目的 能力 忠诚 爱 关怀
3、个别差异性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 心等特征上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 人的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 的特点。这种差异性,一是表现为生理差异;二 是表现为心理差异;三是表现为社会差异。 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者要针对学生 的个别差异,采取特殊措施,因材施教,加速每 个人的发展。 教育措施:做到因材施教
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 响作用 人的遗传素质有差异。其差异影响人的发展。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随着人的 生活条件的变化,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 变化。
判断: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 赫尔说:“一两的遗传胜过 一吨的教育。”德国心理学家彪勒认为:“儿 童心理发展过程乃是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 有节奏的运动过程,外界环境在这里只起着促 进或延缓这个过程的作用,而不能改变这个过 程。” 上述所法夸大了遗传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犯 了 “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 的错误。 遗传只是给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并且遗传本 身也是可塑的。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在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 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 部世界。
㈠环境的分类 ⒈以环境的性质为标准,可以把环境分为自然环 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人的出生地的自然条件、所处的地 理位置。这些因素对人的发展有影响。 “绿水青山贫穷落后不行,但殷实富裕环境恶化 也不行。” ——李克强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发展个体生活圈中一切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 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互补性 人的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人的发展所具有的不同 机能和不同能力间的相互补偿的特性。 首先,人的发展的互补性指生理机能之间,即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或缺失后可以通过其 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可 以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 到一定的感知补偿。
其次,人的发展的互补性指心理机能之间, 如人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就存在着 相当大的互补性,尤其是良好和超凡的非智 力因素可以补偿智力因素的不足。 再次,人的发展的互补性指生理机能与心理 机能之间,如良好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生理发展方面的不足。 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应根据学生个 体发展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 即通过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长处去补偿另一 方面的短处。 教育措施:做到“取长补短”
必须指出,教育要遵循和适应人的发展的特 点和规律,并不等于被动迁就和完全顺应学 生发展的现有水平和已有特点。教育应积极 主动地适应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应适当 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按照“最近发展区” 的心理学原理,用适当超前于学生现有发展 水平的教育,去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判断: 1.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 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 养育他们,我可以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 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 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 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 盗。” 2.“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上述两种说法夸大了环境的作用,犯了“环境决定论” 的错误。马克思曾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 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 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 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 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 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
⒉以环境的范围为标准,可以把环境分为大 环境和小环境。 大环境是指发展个体所处的总体的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 小环境是指与发展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
㈡环境在人的发展的作用 ⒈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在环境的影响下,儿童获得一定的发展。 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 程度,都与他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 境是儿童得以发展的现实条件和现实源泉, 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没有社会环境影响,生物人不可能获得人 的社会发展。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的发展,是指人在生命全过程中,随着 年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增加,身、心等方 面的整体的变化过程。 人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理 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
2、阶段性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发展的不同年龄阶 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的特性。 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要经历乳儿期、婴儿 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 期等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人的发展具有不同 的特征。 在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 的学生,有区别、有重点地提出不同的发展目 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 教育措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 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⒉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的给定性指的是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 儿童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 的和给定的。 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力度却因人而异, 因为人是主体,具有选择性。 ⒊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 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人不仅能够适应环境而生活,而且能够选择、改造环 境以求自身的发展,进而还能够有意识选择、利用环 境的条件与资源来为
1、顺序性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发展所具有的由低级 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按次序发展的特性。 人出生后的发展是有顺序的。如身体的发展遵循 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 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 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教育工作必须适应这种顺序性。教育者必须顺序 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不宜“拔苗助长”。 教育措施: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皮亚杰(Piaget,J.,1896-1980)的认知发展 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大约年龄 0─2岁 2─4岁 4─5岁 5─12岁 13─19岁 20─39岁 40─64岁
判断: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 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 是他们的教育决定的。”
上述说法夸大了教育的功能,犯了“教育万能论” 的错误,是片面的 。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 程,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教育只是其中一 个重要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而且,教育能否发挥 主导作用也是有条件的。
(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1、从学校教育内部来讲 ⑴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 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 ⑵取决于教师能否敬业爱岗和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⑶取决于能否遵循人的发展的规律和充分发挥学生 主体作用。 2、从学校教育外部来讲 ⑴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一致性的程度; ⑵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生理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 其机能的增长,体质的不断增强等。 心理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等认知的发 展,需要、兴趣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 等个性的完善。 社会发展是指社会经验的掌握,社会关系和 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现实的社会个体。 三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能动 性等四方面的因素。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 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和神经 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 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 生理的前提条件 。
1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 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 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人的知识、才 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 等,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 个人的努力下形成的。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 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4、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人的发展所具有的在 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先后上的不均衡 的特性。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⑴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发展 是不平衡的。 从身体发育来看,身体发育有两个生长高峰, 一个是在婴儿出生后的头一年,一个是在青春 发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