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挑战,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大意的把握。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内容,如:“课文中的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等。
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最苦与最乐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人生苦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活动。这个活动将帮助学生体验责任感和成就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活动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承担责任,寻找快乐”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பைடு நூலகம்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学习《最苦与最乐》一文,使学生能够领会作者的人生哲理,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a.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b.分析文章结构,提升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通过探讨人生的苦与乐,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困境与挑战,培养积极面对困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章中关于人生苦乐的基本观点。文章认为责任未尽是人生最苦的事,而责任已尽则是人生最乐的事。(详细解释观点)。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生价值和应对生活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案例中的人物在面对责任和挑战时的不同态度,展示了这一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新课讲授中的案例分析部分,我尝试用生动的实例来阐述文章观点,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他们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但在重点难点解析时,我感觉到有些学生对文章结构分析仍然存在困难,这可能是我讲解得不够清晰,或者是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一、课题释疑理内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
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巴?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
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生10: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
(板书:未尽――责任――摄苦;尽一责任――最乐。
)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
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入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
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生14:第l、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
)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学习内容】教材:《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明确作者观点。
2.联系实际,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继续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明确作者观点【教学难点】联系实际,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一一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一一《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二责任能激发潜能,责任能净化灵魂,责任能温暖人生。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
勇于担当,源于事业心、责任感。
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勇于担当,善于担当。
只有尽责任才能得到人生的快乐。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出生地主家庭。
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练。
著作:《饮冰室合集》。
①注音:契约( )揽( )悲天悯人( )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③补充解释词语:莫若:达观:契约: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仁人志士:二、整体感知,明确责任1.略读课文,跳过某些细节,在8分钟内读完课文,找到课文中提及到的几种责任?(1)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2)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3)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答案示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本节课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人生》主题下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最苦”与“最乐”的情境,体会作者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心态变化。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最苦与最乐》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上存在一定难度。在课堂上,我通过举例和情境创设,尽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会这两个概念,但感觉部分学生仍然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学习了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面对苦与乐,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生中苦与乐的奥秘。
举例:如作者在课文中提到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引导学生理解在人生道路上,吃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2)掌握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4.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1、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难点: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第一课时一、导入:设置疑问,激起好奇心,开启学习的思维。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
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
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预习展示[设计意图]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1、(1)积累字词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监督()凡属()纵然()〔答案〕、huì、shì、qì、lǎn、mǐn、xiè、dū、fán、zòng2、走近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三、初读文章,感知内容[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是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三篇】【篇一】一、导入谈话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
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在“最”字上加点)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提示: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
(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
(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
(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
(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5、“苦中真乐”--苦乐观。
(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对这些困境和挑战的积极面对和努力克服,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挑战,同时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阶段。
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但是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他们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积极面对困难的人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课堂上的朗读环节。
2.相关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环节。
3.教学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辅助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教师提问:“课文中讲述了哪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作者是如何对待这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的?”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和重要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思想。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5《最苦与最乐》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5《最苦与最乐》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的经历和感悟,向读者传达了面对苦难时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挑战的道理。
课文语言生动,情节感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思考人生和价值观的问题。
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面对抽象的道理,仍需要具体的实例来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用生动的语言和事例来诠释课文中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作者面对苦难时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面对苦难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便于学生模仿和理解。
2.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辅助教学。
3.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人公。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followed by a brief reading of the text by the teacher, allowing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beauty of the text’s rhythm.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所经历的苦难与快乐,让学生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理解人生的真谛。
课文语言生动,情感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对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但对人生的理解还不够成熟。
通过对《最苦与最乐》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人生经历,拓宽视野,增强对人生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学会通过课文中的实例分析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生的苦与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
2.难点:如何从课文中的实例分析人生哲理。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人生哲理。
2.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生的理解。
3.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中领悟人生哲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最苦与最乐》课文。
2.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人生苦与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有哪些苦与乐?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苦与乐?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最苦与最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人生经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用黑板和粉笔呈现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人生哲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思考题: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经历,写一篇关于人生苦与乐的文章。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他们在讨论“面对苦与乐”的主题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表见解,并提出一些独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深度。今后,我会继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技巧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图解、示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看到作者是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普遍道理的,并尝试让学生模仿这种写作方式。
-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效果,如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使用比喻来表达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课堂氛围不够活跃。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尝试采用一些互动性更强的小游戏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最后,我觉得这节课的总结回顾环节做得还不够到位。部分学生在回顾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我决定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增加一个小测试环节,以便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苦与最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

15*最苦与最乐梁启超◇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性散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道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小组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勇于承担责任。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发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了解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学者。
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著作大多收于《饮冰室合集》中。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契.约(qì)揽.(lǎn)循.环(xún)卸.却(xiè) 监督.(dū) 悲天悯.人(mǐn)(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一文中关于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苦乐观的阐述。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承担起责任,勇于担当。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最苦与最乐》这一课后,我认真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思考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梁启超所阐述的责任感、担当精神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解课文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情境来帮助他们理解,但感觉这部分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5.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探讨课文中的责任与担当,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把握梁启超在文章中表达的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苦乐观,理解其深层含义。
-语言表达技巧:分析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以及句式结构,如对比、排比等。
-文章结构分析:掌握课文的整体结构,明确各段落的功能和联系,学习如何组织文章。
2.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理解与运用,提高朗读、解析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
3.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主题,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形成独立见解。
4.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第15课《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作者背景、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与解析、主题思想探讨以及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作者背景: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地位与影响。
2.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艰苦”、“责任”、“快乐”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公开课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公开课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所经历的苦难与快乐,让学生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懂得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应保持乐观的心态。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初中生阅读。
教学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自身成长和人生价值。
他们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但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人生经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生活中的苦与乐,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从生活中寻找苦与乐,提升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保持乐观的心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从生活中寻找苦与乐,学会面对困难与挫折,保持乐观的心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苦与乐,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激励性评价: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课堂上敢于表达、乐于交流。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模仿,提高朗读效果。
2.教学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学生理解。
3.相关资料:关于作者的生平介绍,拓展学生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封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最苦与最乐》。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最苦的事情又是什么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文主题。
【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5 最苦与最乐

15 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篇课文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重点)2.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难点)【过程与方法】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及语言表达能力。
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社会及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重点)导语设计设计1:(激发兴趣)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放假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生活中什么最苦?让大家一起分担。
生活中什么最乐?让大家一起分享。
设计2:(激情导入)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学习过程板书设计中心论点:分论点一: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分论点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教学反思可取之处:1.以视频导入,直观、形象,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2.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词句、梳理情节到对文章结构的总结,从各个方面培养了阅读浅显议论文的能力。
3.注重联系生活,读写结合,通过片段说话训练加强了对主旨、生活的理解,也训练了写作的能力。
不足之处:学生的生活感悟较少,对主题的理解缺乏深度,课堂时间不够,导致说话训练很难普及,训练效果不如设想的理想。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理解课文的基本意义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苦与乐,培养学生挑战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难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引入课文:你认为什么是最苦的事情?你认为什么是最乐的事情?请举例说明。
Step 2 阅读课文(25分钟)1. 教师放映教学课件,让学生跟读课文。
2. 分组朗读:将课文分成几个段落,让学生分组朗读。
3.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 班级活动:读一读,告诉同学们主人公经历的最苦与最乐是什么?- 小组活动:为什么说最苦和最乐是相互联系的?Step 3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文理解题目。
1. 阅读下面的故事,回答问题。
- 主人公在家庭中遇到了哪些苦和乐?- 为什么说苦和乐是相互联系的?2. 学生尝试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写一篇文章概括。
Step 4 情感交流(10分钟)学生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苦和乐?- 你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的?- 你有什么乐观向上的心态和方法?Step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和复习,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学习内容。
- 本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节课你做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五、板书设计课文标题: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家庭苦与乐相互联系让苦带来力量,让乐带来希望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阅读课文和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学会分析文中情感、态度和观点的表达方式。
掌握相关的词汇、短语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文学作品中感受美的元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和感受文中人物的苦与乐。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保持乐观和坚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最苦与最乐》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分析文本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语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感受作者的文学魅力。
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背景音乐,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背景支持。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你认为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情是什么?”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圈出生词和难句,尝试理解文章大意。
引导学生使用词典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阅读中的困惑。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文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文学手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涵。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分享交流,形成多元化的观点碰撞。
拓展延伸: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感受和经验。
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开展相关的文学活动,如朗诵比赛、写作训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文学素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作者对待苦与乐的态度和应对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苦与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有限,可能难以完全理解作者对待苦与乐的深刻见解。教师需通过实例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会。
-生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会在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难以将其灵活运用到口语和写作中。教师应设计相关练习,如造句、短文填空等,加强学生运用能力。
-课文结构的分析:对于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分析课文结构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应使用图解、表格等方法,直观展示课文结构,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这说明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消化吸收知识。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由于性格原因或是对讨论主题不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中,多设置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苦与乐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苦与乐的基本概念。在文章中,苦与乐是生活体验的两种极端情感,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了解和掌握如何处理这两种情感,对我们的成长和生活态度有着重要影响。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下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优质教案

七年级学生对议论性的文体不好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淡化这一文体,指导学生通过略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人生的体悟经验也很少或没有,对梁启超先生了解较少。因此,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作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主张,真正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态度,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4.第6段在写什么?不要行不行呢?
第6自然段,梁启超从一些人思想上未解开的结“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出发,提出了对待责任的两种态度——卸却和解除,并论述了两种态度下的不同后果。什么是卸却责任呢?卸却责任就是不尽责任,丢开不管。这样对待责任,结果会怎样呢?“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因为责任自我们长大,就会时时处处伴随在我们身边,躲是躲不了的。什么解除呢?解除就是尽,完了,其结果又怎样呢?责任有大小区别,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由此看来,第6段内容仍是围绕关键词——责任来写,告诉我们一种正确对待责任的态度: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这一段揭示了文章主旨,因此,第6段不能不要。
四、教学目标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3.辩证理解人生苦乐,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辩证理解人生苦乐,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篇文章1~3段写“最苦”,首先,文章开篇用了一连串的排比设问,提出了“贫”“ 失意”“ 老”“ 死”这些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加以否定,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指出责任“未解除”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对于责任未解除的具体情况,这里指出了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几种。这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易于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由此而生的痛苦情况是不敢见面,梦里有影子缠着。然后将这种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从而论证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最苦与最乐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2.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3.理解责任的含义。
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
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
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知识,整体感知
1.解题。
明确: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2.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黄遵宪评价梁启超的文章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3.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
(2)人生什么事最乐?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明确:第一、二、三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四、五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六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全文按分总的结构来写。
目标导学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1.文章开篇用一串排比设问,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否定,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背负未来的责任。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先驳论后立论,不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2.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照应第二自然段并使论证逐步深入的?
明确:先指出未尽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照应第二自然段的“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又将未尽责任的情况延伸至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最后再次照应第二自然段:贫、病、老可以靠达观排解,而未尽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3.第四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但是为什么前面完全谈痛苦用了两
段,而这里既谈快乐也谈痛苦却只用了一段?
明确:作者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提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他所讲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既然前面已经用了不少篇幅,这里就毋庸赘述了。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痛苦的状态易写,而快乐的情形难描。
4.请归纳出本文的论点。
明确: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5.针对这一论点,文章最后提出应该怎么办?
明确: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教师总结: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目标导学三:再读课文,品析表达
1.小组分析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开头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这几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
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除此还有陈述句和感叹句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运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种种没有尽到责任的现象来论证观点。
如:承诺未兑现、欠钱未还、受恩惠未报、得罪人未赔礼,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从而归纳出背负未了的责任是痛苦的。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运用了道理论证,说明尽了责任之后的快乐无与伦比,极具说服力。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了逃避责任只能是“自投苦海”,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2.本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明确: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引用、反问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文章的开篇用了一连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
这正是许多人的想法和说法。
作者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显得不突兀了。
第五自然段引用孟子、曾子的话,论证“人应当敢于负责任,因为责任越大,痛苦越大,最后得到的快乐也就越大”。
引语典型,极具说服力。
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的气势。
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尽责任是每个成人都躲不了的。
3.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明确:
(1)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2)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任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教师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庄重,丰富生动,灵活多变,论证方法多样,过渡与衔接自然。
目标导学四:借题发挥,拓展延伸
1.记得在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一文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
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联系本文的观点,说说毕淑敏为什么不喜欢这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
明确:因为这个苦孩子只是想着自己的理想,并没有想到尽自己的责任。
人应学着尽到自己的责任,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拓展探究:请说说你在自己学习生活中有怎样的责任。
明确:对家庭负责,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对他人负责,尊重和接受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对集体负责,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履行自己义务,承担并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维护集体荣誉;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对社会有强烈责任感,对祖国有历史使命感。
三、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最苦的事事未办
钱未还
恩未报
礼未赔背负未尽的责任
最乐的事处处尽责——处处快乐
时时尽责——时时快乐责任尽完了
人应勇于负责尽大责任——得大快乐
尽小责任——得小快乐不逃躲责任尽责任是最大的快乐
未尽责任是最大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