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点[1]-2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
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
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9。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10。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
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土质的松软程度等。
13。
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
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班级:姓名: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形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地为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空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微的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土质的松软程度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平是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每课知识要点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
2.从我国地形图上可以知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从世界地形图上可以知道:(世界上海洋多,陆地少。
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
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
)4.丘陵的地形特点是:(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5.山地的地形特点是:(蜿蜒起伏,层峦叠嶂)6.平原的地形特点是:(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7.高原的地形特点是:(地势较高,周边有明显的陡坡为界)8.盆地的地形特点是:(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9.我们家乡的主要地形是(平原)。
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1.地球内部从内到外是由(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组成的。
2.(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3.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4.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
(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拉张形成的。
5.(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的很猛烈如(地震)(火山);有时表现的极其缓慢如(板块运动)、(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岩石变化的原因是(冷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
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3、风化继续风化岩石————岩石碎裂————小石子和沙1.冷热的作用会改变岩石模样吗?(模拟)实验设计实验材料:(酒精灯、镊子、岩石、烧杯、护目镜)实验步骤:(点燃酒精灯。
用镊子夹着岩石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
)实验现象:(岩石碎裂了或烧杯底部有岩石的碎屑)实验结论:(在冷热的作用下,岩石改变了模样。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附思维导图(两套)
新教科版五上科学知识点最新整理共两套含思维导图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如: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蜡烛......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①正在发光;②自身发光,而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因此我们站在幕前能听到幕后说话的人的声音。
3.光的传播实验现象: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光能直接穿过小孔,在纸屏上出现1个光斑;稍微移动其中一张卡纸,使它和其他纸上的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纸屏上的光斑消失。
4.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晚上舞台上的灯光;夜晚汽车前车灯的灯光;透过丛林、树梢的阳光看上去都是直的。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2.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3.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时,我们会看见一个小光点,借助烟雾让激光笔的光路可见,能清晰地看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注意:激光笔的光一定不要照射人眼,以免造成危害。
4.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的去路被阻挡了,不能继续传播,就形成了影子。
5.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太阳被月球所遮挡,人们就会看到部分太阳或全部看不见,这就形成了日食。
6.月球自身不发光,需要太阳照射再反射光,当月球运行到地球阴影中时,来自太阳的光部分或者全部被地球遮挡,人们就会看到月食。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时,光的传播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一种介质垂直射进另一种介质时,则不会产生折射现象。
3.折射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4.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水池的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潜水员在水中看岸边的树比实际高......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时,光的路线会发生变化,这种线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020秋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附复习要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2020秋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1.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我国西部地区多高山、东部地区多平原。
2.我国的主要地形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
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1.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
2.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3.地球从外到内可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4.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5.在地球内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岩石变化的原因: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作用等。
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3.岩石风化的过程图:岩石(风化)岩石碎裂(继续风化)小石子和沙(继续风化)成为土壤中的微粒第四课:土壤中有什么1.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2.土壤的微粒的从大到小分为:沙砾、沙、粉沙、黏土。
3.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4.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
第五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2.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3.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使地形地貌发生了变化。
第六课:探究土地被侵蚀的因素1.土地被侵蚀的程度与坡度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雨量大小有关。
2.土地坡度越大,被侵蚀的程度越大。
3.土地上覆盖的植物越少,被侵蚀的程度越大。
4.降雨量越大,被侵蚀的程度越大。
第七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1.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溪流汇集在一起就成为了河流。
2.河流对土地不但有侵蚀作用,而且也有沉积作用。
3.河流坡度较大的地方水流速度大,容易发生侵蚀。
4.河流坡度较缓的地方流速小,容易发生沉积。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
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鳍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2.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3■因为有了(%),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五上科学第三单元《计量时间》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计量时间3.1.时间在流逝1.在没有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比如太阳东升西落去判断时间。
2.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太阳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
3.圭表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
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
所谓高表测影法,通俗的说,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
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
4.日晷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
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
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5.实验一: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实验材料:一根香、插香的盘子、打火机、秒表等等。
实验要求以及方法:①取一支香分别在香的1/4、1/2、3/4处做标记。
②点燃这根香并记录香燃烧到每个标记的时间。
③填写燃香时间记录表。
实验现象:一根香平均分成了4部分,每一部分燃烧所花的时间基本相同。
实验结论:一炷香燃烧的时间为半个小时。
通常情况下,一炷香燃烧的时间都是均匀的,因此在古时候没有钟表的时代里,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可以用香燃烧的时间长短来大概计量时间。
除了可以用香燃烧的时间来记录时间,我们还可以用蜡烛燃烧的时间来记录时间。
6.研讨问题1:古人曾用过哪些方法计时?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帮助古人计时?方法一,利用太阳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因为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时间变化是有规律的。
方法二,利用太阳投射在地上的影子制作成日晷来计时。
因为太阳投射在地上的影子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人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制作成可以计量时间的日晷。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知识点
教学文档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知识点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
1.观察水流的速度
〔1〕把一个透明塑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缓慢流出。
认真观察发觉:水流的速度不均匀的。
水流速度随着水位的降低而变慢。
〔2〕对同一个容器,我们操纵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时,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相同。
2.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
〔1〕用瓶子〔无底、瓶盖带孔〕装200毫升水,用量杯接住从瓶中流出的水。
测量量杯内的水积聚到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时,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2〕实验记录
水流量所需时间〔秒〕水流量所需时间〔秒〕
50毫升91第1个50毫升91
100毫升198第2个50毫升107
150毫升327第3个50毫升129
〔3〕实验结论:随着塑料瓶中水的减少,水流的速度越来越慢,流出一样多的水〔50毫升〕时所用时间增加。
3.想方设法使容器中水位不变时,水会以均匀的速度沉着器底部流出。
4.古代水钟:让水滴以均匀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用水滴的好处是流速较慢,计时更精确,而且不用一再地进行加水等操作。
.。
2023年秋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精编知识点(后附问答题)
2023年秋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精编知识点(后附问答题)一、第一单元:认识生物1.生物的分类-生物可以分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类。
-动物根据其身体结构特征,可以进一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植物可以分为种子植物和非种子植物。
2.动物的饮食习性-食肉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如老虎、狼等。
-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物,如牛、羊等。
-杂食动物:既吃植物又吃其他动物,如猪、猴子等。
-腐食动物:以死去的植物和动物尸体为食物,如蚯蚓、蟑螂等。
3.植物的不同部位及功能-根: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在土壤中。
-茎:支持植物体,将水分和养分从根部传输到其他部位。
-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
-花:进行有性繁殖,结出果实。
-果实:保护种子,帮助种子传播。
4.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动物从幼体逐渐长大成为成体,这个过程叫做生长。
-不同动物有不同的生长方式,如昆虫经历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
-动物还可以通过繁殖产生后代,如鸟类的卵孵化成雏鸟。
二、第二单元:认识植物1.植物的生长条件-光照: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温度:不同植物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
-水分:植物需要适量的水分来吸收养分。
-二氧化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2.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两个不同的植物结合,通过花粉传递进行受精。
-无性繁殖:植物通过茎、根、叶等部位进行繁殖,如匍匐茎、扦插等。
3.植物的生活习性-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呼吸作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养分分解释放能量。
-蓄水作用:有些植物可以在干旱时蓄积大量水分。
4.植物的适应性特征-根系的不同:有些植物的根系发达,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
-叶子的形状:有些植物的叶子表面较小,可以减少水分蒸发。
-种子的传播方式:植物通过风、动物、水等方式传播种子。
三、第三单元:认识物质1.物质的分类-固体: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石头、木头等。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质,如水、饮料等。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主要内容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2)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棱镜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改变光的传播线路。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让光发生两次反射传到眼睛。
(3)潜望镜里面的平面镜应该以45度角放置。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重点实验实验名称:制作一个潜望镜实验器材:牙膏盒、小平面镜、铅笔、尺子、剪刀、双面胶等。
实验方法:1. 2.实验现象:利用潜望镜,光经过两次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
反射用途:被广泛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中。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典型练习一名四年级的同学向小明请教潜望镜的做法,小明耐心地向他解释。
1.潜望镜两块镜片的镜面应该()放置。
A.相对、平行B.相背、平行C.随便2.为了使看到的视野范围最大,两块镜片应与镜筒呈()放置。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教科版
1、地形特点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上下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广阔,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内蒙古是高原、x疆的吐鲁番是盆地、x藏是高原的地形。
3、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的内部从外到里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局部。
绝大局部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5、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了宏伟的喜马拉雅山。
6、大陆板块不断运动,如互相碰撞、别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宏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7、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8、地球内部运动会引起地形的变化。
9、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
10、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小石子和沙是岩石风化形成的。
1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
12、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其次是沙、比沙小的是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沙砾的直径大于2毫米、沙的直径小于2毫米,粉沙的直径小于1/16毫米,黏土的直径小于1/256毫米。
13、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盐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
14、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8、黏土和细沙容易被雨水冲走,是因为它们比拟轻。
19、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场。
20、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21、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溪流聚集在一起又会成为大的河流。
上游河床布满了大石头,中游河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纱。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第一单元《光》基础知识梳理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 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 (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 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 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知识点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基础知识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在地形图上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蓝色表示海洋。
3.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从外到里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5.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6.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7.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8.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9.(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10.风化作用改变的地形地貌: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
海南第一山东山岭主要由花岗岩构成,长期以来这些花岗岩由于温差及海水.海浪的侵蚀风化作用,逐渐形成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
云南的路南石林.弥渡的天生桥是石灰岩受水的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
1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岩石→岩石碎裂→土壤)12.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颗粒最大的(沙砾),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光》知识清单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又如打开的手电筒、点燃的蜡烛、发光鱼、萤火虫等。
2.月亮不是光源,人们能看到它是因为它反射太阳的光。
生活中还有一此物体本身不会发光,靠反射其他物体的光发亮的。
如行星、镜子等。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4.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正在发光成正在反射其他光源的光到我们的眼晴里,才能使我们看到它。
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我们无论过多久,都不能看到红苹果,是因为红苹果上没有光发出。
5.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生活中光直线传播的例子:手影游戏、小孔成像、排队看齐。
日食月食等现象的产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7.光能穿过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玻璃这样的物体是透明物体。
光能穿过纸,但看不清纸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纸这样的物体是半透明物体。
光不能穿过书和厚纸板,不能看到这本书前方的物体,像书、厚纸板这样的物体是不透明物体。
8.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会受到阻碍。
9.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三者恰好处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的影子正好落到地球上,形成日食现象。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阴影中时,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形成月食现象。
从日食和月食现象的产生可知,月球和地球都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10.光从空气垂直进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
光从空气中斜射进入水中时,它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这个现象叫光的折射。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3.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推测“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那么,实验中让种子有水的这组就叫实验组,另一组(得不到水的)就是对照组。
(说一说: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实验计划。
课本第3页)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4.在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中,我研究的是“种子发芽与的关系。
”5.绿豆种子发芽必需条件有: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说一说:研究“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实验计划。
)6.绿豆芽生长需要的条件有: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
7.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四课:蚯蚓的选择8.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9.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0.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如:蔷薇蚜虫瓢虫小鸟11.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3.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14.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把它们看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15.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第七课:改变生态瓶16.减少生态瓶里的水,会减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17.改变生态瓶中其中一种生物,会影响其他生物。
18.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但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
第八课:维护生态平衡19.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20.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动植物遭到灭绝或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班级:姓名: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土质的松软程度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7.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温馨提示:本知识点星期五记5条,星期六、星期天每天记6条,请家长及时检查确保孩子记会,并签字。
谢谢您的配合!)
家长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