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延安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安精神魅力之所在

延安,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也就是在延安,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延安精神是我们党、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延安精神,对伴随新中国诞生的老一辈来说,体会更深,但对大多数新一代年轻人而言,可能更多的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其实质内容却了解甚少。初秋九月,我有幸参加局组织的延安之行,能和大家一起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延安,对延安精神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受。

延安精神引导和哺育无产阶级革命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延安精神引导和哺育无产阶级革命者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使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延安精神把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官兵一致,军民一致,水乳交融,使我们党获得了最广

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

那么延安精神究竟是什么呢?它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是什么?怎样继承并弘扬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奋斗中,在延安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思想品德、工作与生活作风的精华和结晶。延安精神包含五方面的内容: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延安精神的作用是凝聚了党心,赢得了民心,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巨大力量。在延安,党中央确定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方向,成为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当“百万倭奴压海陬,神州沉陆使人愁”之际,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扫“恐日症”、“亡国论”的迷雾,使人民看到了光明前途,信心为之一振。正是“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从此全国抗战有了指路明灯和中流砥柱。在延安,党中央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摆脱了外来的教条主义指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

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延安,党中央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高扬为人民服务的旗帜。毛泽东发表了《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文章,引领全党全军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自觉奉献一切。在延安,党中央领导根据地军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顽强拼搏,由弱到强。面对环境的艰苦和敌人的封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将荒无人烟的黄土高坡,改造成五谷飘香的“陕北好江南”。

短短的两天时间,延安却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终身难忘的回忆,这些回忆将是我终生的财富,是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应该铭记的历史。

继承发扬延安精神推动财政改革发展——曹建方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是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法宝,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宝。经过认真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写下的大量文章和相关历史资料,我对这一时期党的财政政策及其历史作用产生了强烈兴趣。在整个延安时期,我党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并运用了正确的财政方针和政策,促使抗日根据地持续发展、抗日力量不断壮大,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深入研究党在这个时期的财政方针和政策体系中所蕴涵的科学理念及方法,能够赋予延安精神以新的意义,把延安精神有机地融入新时期财政工作当中,推动财政健康发展。

延安时期的财政方针

从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到1948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陕甘宁边区东渡黄河前往华北的12年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战略总后方。

财政工作是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时极其严峻的形势下,要想保证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要想巩固和发展红色政权,就必须有足够的物资供给,特别是要有足够保障人民军队给养的经济能力,所以,有效建立和积极运用财政政策是革命根据地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的双重需要。也正因为如此,为完成中国革命的战略目标和现实任务,我党特别注重制订和运用正确的财政经济政策,以求充分发挥革命财政的实际作用。

一、抗日根据地初创时期的财政方针:“力争外援、休养民力、医治创伤”

1937到1940年是抗日根据地初创阶段。一方面,由于各抗日根据地经济基础薄弱、生存条件艰难,加之近10年内战的破坏,经济萧条,民众困苦;另一方面,在当时国共携手抗战的形势之下,抗日根据地的军费由国民政府统一供给,而且爱国人士和海外华侨在经济和物质上积极支持抗日根据地建设。我抗日根据地客观上具备实施“力争外援、休养民力、医治创伤、积蓄力量、支持长期抗战”的财政政策和经济方针的条件。

“力争外援”,就是抗战作为一场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能够得到抗日根据地以外爱国力量的支持。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曾经专门论述过国际援助问题。据史载,外援金额在根据地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1937年为77。20%;1938年为51。69%;1939年为85。79%;1940年则为70。50%。外援与捐献成为抗日根据地初创时期的一项重要的财政来源,在财政收入中占到70%—80%,不仅有效地弥补了这一时期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困难,还为广大农民群众“恢复元气”创造了条件。

“休养民力”,是针对1934年到1935年国民党军队连续对陕甘宁边区发动了三次“围

剿”,导致抗日根据地经济衰败、经济基础已十分薄弱的现实而制订的又一财政政策。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就明确提出绝不再增加根据地人民负担,决定“为了培养边区的人力物力,以做支持长期抗战的打算,急需休养民力,恢复人民经济”。为此,陕甘宁边区自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取消了过去的42种苛捐杂税,实行统一税制,并减轻税率。同时还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使民众得到了实际利益,有效达到了休养民力的真正目的。

“医治创伤”,就是尽快消除十年内战给根据地经济造成的破坏,恢复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实力。在土地政策方面,从1937年3月起,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农业政策方面,提出了“农业第一,提高产量,保障供给”的政策。同时,开始建立边区的工业,大力恢复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边区的商业也因此得到快速恢复。

总之,各抗日根据地从实际出发,按照党中央的财政方针政策采取多种措施,使根据地的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不仅减轻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同时基本医治了战争留下的创伤,还使得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好转,对巩固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根据地的经济与财政、坚持持久抗战起到了支持作用。

二、抗日根据地发展时期的财政总方针:“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以后,国民党政府断绝了对抗日根据地的财政拨款,同时截断对抗日根据地的外援,甚至对所有抗日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企图将八路军困死在抗日根据地之内,各根据地的财政都进入了极度困难的时期。面对严峻的形势,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做了《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报告。随之财政方针由原来侧重“力争外援、休养民力”调整为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中心,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工作走上一条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各个抗日根据地立刻贯彻和积极落实“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总方针,真正把发展根据地经济放在首要地位,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