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技术综述

合集下载

免疫学方法

免疫学方法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外源性病原体和异物的免疫应答机制的科学。

免疫学方法是研究免疫学过程和免疫学问题的一种手段,主要包括免疫学实验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和免疫学治疗方法等。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免疫学方法进行介绍。

一、免疫学实验方法。

1. 免疫细胞分离和培养。

免疫细胞分离和培养是研究免疫细胞生物学特性的重要方法。

通过离心、梯度离心、磁珠分选等技术,可以分离出各种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并进行体外培养,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2. 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染色或荧光标记等方法来检测组织中特定抗原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这项技术在病理诊断、免疫细胞定位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3. 免疫沉淀技术。

免疫沉淀技术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将抗体与抗原结合后沉淀下来,从而分离出特定的蛋白质或复合物。

这项技术在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结构分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二、免疫学检测方法。

1. ELISA法。

ELISA法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通过将待检样品中的抗原或抗体与固相载体上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结合,再加入酶标记的二抗或底物,通过酶的催化作用产生可检测的信号,从而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检测。

2. 免疫印迹法。

免疫印迹法是通过将待检样品中的蛋白质分离、转膜到膜上,然后用特异性抗体结合,最后通过化学发光或染色等方法来检测特定蛋白质的存在和表达水平。

3. 流式细胞术。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利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进行快速、高通量的检测和分析的方法,可以用于细胞表面标记物的检测、细胞周期分析、细胞凋亡检测等。

三、免疫学治疗方法。

1.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能够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常用于器官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以防止移植物排斥反应。

2. 免疫增强剂。

免疫增强剂是一类能够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或治疗方法,常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治疗,以增强机体抵抗能力。

免疫学综述.doc

免疫学综述.doc

免疫学综述摘要:核酸疫苗是一种新型的基因工程疫苗,它将含有编码某种抗原蛋白基因序列的重组质粒作为疫苗直接导入机体细胞内。

通过宿主细胞的转录系统合成抗原蛋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而使被接种机体获得相应的免疫保护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该文就核酸疫苗研究历史,特点、免疫机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在免疫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正文: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又称DNA疫苗(DNA vaccine)、基因疫苗(Genetic vaccine)。

核酸疫苗包括DNA疫苗和RNA疫苗口2(1)由于核酸疫苗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全面的免疫应答,并且对不同亚型的病原体具有交叉抵御作用,同时又具有安全、可靠、生产方便等优点,故被认为是继减毒、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之后的第3代疫苗。

核酸疫苗虽然具有常规疫苗所没有的优点,但同时核酸疫苗也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核酸疫苗的历史。

1990年,Wolff等3(2)在进行基因治疗时,在小鼠肌肉组织内直接注射质粒DNA,质粒及其携带的外源基因被小鼠肌细胞吸收并能在体内较长期稳定地表达蛋白质,接种60 d后,编码的酶仍有生物学活性。

这是一次偶然发现,却导致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从此产生。

1991年,William等4’(3)发现输入的外源基因在体内的表达产物可诱导免疫应答。

1992年,Tang等5(4)将含有人生长激素基因的质粒载体导人小鼠皮内,小鼠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应答,并在随后的免疫过程中得到加强,于是他提出了基因免疫的概念。

1993年,u1.mer 等6(5)将含有流感病毒核心蛋白编码基因的质粒载体直接注入小鼠肌肉中,使小鼠产生了对该病的免疫保护。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将其统一命名为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7J(6),其作为第三代疫苗的地位得到确认,并开辟了疫苗学研究的新纪元。

现代免疫学技术

现代免疫学技术

胶体金标记
七、胶体金试纸条技术
胶体金标记技术 (Immunogold labeling technique) 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记物,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 的一种新型免疫标记技术. 胶体金是由氯金酸在还原剂等作用下,聚合成特定 大小的金颗粒,并由于静电作用成为一种稳定的胶 体状态,故称为胶体金。 利用它在碱性环境中带负电荷的性质,与蛋白质分 子的正电荷基团相互吸引而形成牢固结合,除抗体 蛋白外,胶体金还可与其他多种生物大分子结合。
酶联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类型
ELISA可用于测定抗体,也可用于检测抗原 。根据检测目的和操作步骤不向,有以下几 种类型的常用方法。 • 直接法 • 间接法 • 双抗体夹心法 • 竟争法
间接法
此法是测定抗体最常用的方法。将已知抗原吸 附于固相载体,加入待检标本(含相应抗体)与 之结合。洗涤后,加入酶标抗球蛋白抗体(酶标 抗抗体)和底物进行测定。
• 经过特异性抗体包被制成免疫 MMS,与检样中的抗原结合形 成免疫MMS—靶分子(或靶细胞) 复合体,通过外加磁场的作用即 可与其他成分分离开来。再以适 当方式使复合体解离,在磁场吸 引下除去游离的免疫MMS,即 可获得纯化的靶分子或细胞。
基因工程α-2b干扰素的 免疫磁性分离系统的开发
磁铁
细胞裂解液
• 流动室内充满鞘液,在鞘液的约束下 ,细胞排成单列出流动室喷嘴口,并 被鞘液包绕形成细胞液柱,进入流动 室。
• 被荧光染料染色的细胞受到强烈的激 光照时后发出荧光,被荧光光电倍增 管接收,实现了细胞的定量分析。
• 再通过流束形成含有细胞的带电液滴 而实现了细胞的分选。
流式细胞仪
四、免疫微粒技术
Western blot method
Western blot analysis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免疫酶标法(EIA)检验技术综述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免疫酶标法(EIA)检验技术综述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免疫酶标法(EIA)检验技术综述免疫缺陷性疾病指的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或缺陷所导致的疾病。

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而免疫酶标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简称EIA)作为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检测技术,能够提供快速、灵敏和特异的免疫分析结果。

本文将综述免疫酶标法在免疫缺陷性疾病检测中的应用及其技术原理。

一、免疫酶标法的概述免疫酶标法是一种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来检测和定量抗原或抗体的方法。

它结合了酶学和免疫学的原理,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常见的免疫酶标法包括间接免疫酶标法、夹心法、竞争法等,这些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在具体操作步骤上略有区别。

二、EIA在疾病诊断与监测中的应用1. HIV/AIDS的检测与监测HIV/AIDS是一种严重的免疫缺陷性疾病,EIA被广泛应用于其早期诊断与病毒载量监测。

在早期感染阶段,患者体内的抗体水平相对较低,传统的抗体检测方法可能无法及时发现感染。

而EIA通过检测抗原或病毒核酸来提高检测敏感性,缩短窗口期。

2. 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诊断免疫缺陷病毒(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可以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受损。

通过EIA检测患者体内的IgA、IgG和IgM抗体,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HIV感染。

此外,EIA还能够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体,从而评估患者对病毒的免疫反应。

3. 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Immune-mediated Hemolytic Anemia,简称IMHA)IMHA是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其特点是机体产生了针对自身红细胞的免疫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

EIA可以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抗红细胞自身抗体水平来辅助IMHA的诊断与治疗监测。

4. 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对疫苗的应答性评估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对疫苗的应答性可能下降。

EIA可以检测抗体水平,用于评估患者对于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应答情况,指导疫苗接种方案的制定。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综述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综述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综述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导致患者死亡。

治疗肿瘤的传统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然而,这些方法有时会削弱患者的免疫系统,反而加重了疾病的发展。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肿瘤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的概念最早在19世纪末就出现了。

然而,由于缺乏关于免疫系统和免疫治疗的全面了解,一直无法开展系统的研究。

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免疫治疗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的理论基础是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通过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抵抗肿瘤细胞。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针对肿瘤的生长过程做出反应,并且适用于各种肿瘤类型——包括固体瘤、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目前,市场上已有一些免疫治疗药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默沙东制药公司的Keytruda和BMS公司的Opdivo。

这些药物主要阻断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和PD-1,激活免疫系统对肿瘤进行攻击。

这些药物的使用已经在多种肿瘤类型的治疗中得到证实,并且已被证明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肿瘤免疫治疗的优点在于它具有持久的治疗效果。

一些病例显示,通过免疫治疗可以产生长期的肿瘤控制,甚至有可能实现肿瘤彻底治愈。

与化疗和放疗相比,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要少得多,且对患者的身体系统造成的影响更小。

然而,肿瘤免疫治疗依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

首先,一些肿瘤的细胞表面没有PD-L1、PD-1,因而这些药物对这些肿瘤没有作用。

其次,一些患者可能会对这些药物产生免疫性反应,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此外,免疫治疗的疗效难以预测,因人而异。

针对这些挑战和不足,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探索新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例如CAR-T细胞疗法。

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核心技术是将T细胞与免疫受体设计成一个融合的蛋白,结合肿瘤特异性抗原,最终实现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并杀灭肿瘤的方法。

虽然这种方法仍处于研究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疗效。

如美国FDA批准上市的Kymriah(卡美依)和Yescarta(耶斯卡达)等药物即是典型代表。

免疫学论文

免疫学论文

免疫学论文标题:免疫学研究综述摘要:免疫学作为研究机体防御系统与疾病发展关系的学科,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旨在综述免疫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机制、免疫系统与疾病关联等方面。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旨在为免疫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免疫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一、引言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抗疾病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对象为免疫系统及其功能。

免疫系统由多种细胞、器官和分子组成,它能够识别和消除病原体,并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目前,免疫学在疾病治疗、免疫储备等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淋巴细胞、抗体、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等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

淋巴细胞可以分为T细胞和B细胞,它们分别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抗体是由B细胞分泌的,可以与病原体结合并促进其清除。

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可以摄取和降解病原体。

树突细胞则在抗原识别和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免疫应答机制免疫应答通过多个阶段完成,包括抗原呈递、抗原识别、免疫细胞激活、细胞因子释放和细胞杀伤等过程。

当机体感染病原体时,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免疫应答,并通过活化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等方式来清除病原体。

免疫应答的调控在维持机体免疫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四、免疫系统与疾病关联免疫系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免疫系统失调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过激,进而引发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等。

在免疫学中,已经对多种疾病的免疫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策略。

五、免疫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免疫学领域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研究者正在探索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免疫阳性治疗等新的治疗策略,并致力于开发免疫治疗药物。

同时,免疫学与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也在推动免疫学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免疫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研究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机制、免疫系统与疾病关联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免疫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免疫学中的新技术和应用

免疫学中的新技术和应用

免疫学中的新技术和应用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及其功能的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免疫学也在不断发展。

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免疫系统、免疫疾病及其治疗方法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免疫学中的新技术和应用。

一、单细胞测序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是指通过对单个细胞的遗传信息进行测序,来了解该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该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免疫系统中各种免疫细胞的分布、功能和数量,并深入了解各种免疫疾病的发生机理,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例如,在研究肿瘤免疫治疗的过程中,单细胞测序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分析不同类型的T细胞,找到活跃的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功能的T细胞,并了解它们的反应和数量,为个性化抗肿瘤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二、免疫分子成像技术免疫分子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光学成像技术,可以在体内成像分子的分布和作用。

该技术被广泛用于研究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分子和信号通路。

例如,在研究免疫细胞在动态进程中的表现和功能时,免疫分子成像技术可以观察炎症细胞或免疫细胞在体内迁移,在不同组织中的定位,以及相对于其他细胞的位置和作用等。

这种技术可以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为疾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三、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可以精确地修改细胞或生物体中的基因结构,包括添加、删除或替换DNA序列。

该技术可以被用于研究免疫细胞的功能和特性,开发更有效的疫苗和免疫治疗方法。

例如,在研究免疫细胞与肿瘤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将肿瘤细胞上的“遮盖物”撤销,使免疫细胞更有效地攻击肿瘤细胞。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用于修复免疫系统中的错误或突变的基因,有望为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性。

四、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分析大量的免疫数据和图像,发现其中的模式和规律。

该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免疫系统中的基因、蛋白质和免疫细胞等方面,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和精度。

例如,在研究免疫细胞的功能和特性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识别免疫细胞的表型、功能和受体等特征,预测免疫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响应,并发现免疫细胞的调节机制和信号通路。

关于免疫治疗的文献

关于免疫治疗的文献

关于免疫治疗的文献综述摘要免疫疗法是一种通过调控和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疾病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医学研究的深入,免疫治疗在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众多领域展现出了巨大潜力。

本文综述了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最新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前景。

一、引言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和异常细胞的第一道防线。

通过识别和攻击这些“非己”成分,免疫系统维持着机体的内环境稳定。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系统的功能可能会受到限制或失控。

免疫治疗旨在通过调控免疫系统的反应,恢复或增强其对抗疾病的能力。

二、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包括激活免疫系统的效应细胞、增强抗原呈递、抑制免疫抑制因素等。

具体方法包括使用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此外,基于细胞的治疗方法,如CAR-T细胞疗法,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使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三、免疫治疗的应用领域1. 肿瘤治疗: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PD-1和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用于治疗多种实体瘤,显著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某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展现出惊人的疗效。

2. 自身免疫疾病:通过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免疫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的症状。

3. 抗感染治疗: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治疗,如疫苗和抗体疗法,可以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四、最新进展与挑战近年来,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发现、CAR-T细胞疗法的优化以及基因编辑技术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等。

然而,免疫治疗仍面临许多挑战,如治疗个体差异、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管理、治疗成本等。

五、前景展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免疫系统认识的加深,免疫治疗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取得更大的突破。

预计将有更多针对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出现,同时免疫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也将展现出更大的潜力。

免疫学现代化的新技术

免疫学现代化的新技术

免疫学现代化的新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免疫学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

现代的免疫学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细胞学与分子学技术,而是逐步采用一系列新技术手段,使得人们对于免疫学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一、单细胞技术在过去,对于免疫学研究而言,统计分析基础上的细胞群研究常常难以从细胞全息学视角全面了解细胞间的异质性及其交互作用。

然而,随着单细胞技术的兴起,现在可快速对单个细胞进行综合性分析,如基因表达、表观遗传变异、蛋白质多样性等,从而对细胞类型和状态进行系统鉴定。

这项技术有利于深入了解不同免疫细胞亚群间的差异及其互相作用。

二、固态捕获技术固态捕获技术也是一项前沿的技术,它是指直接抓取固态细胞化学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对细胞表型、功能和分子学组成的不同方面的准确描述。

这项技术不仅可在整体细胞群水平上进行高特异性鉴定,而且还能够明确单个功能和细胞亚群。

它对于免疫学的新药物研究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很高的价值。

三、生物信息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可用于处理免疫学相关的高通量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包括基因测序、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等。

此项技术可将复杂的数据信息分析成图形或表格,已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确定起到了贡献。

还可以构建疾病模型和治疗模型,从而更好地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四、CRISPR-Cas9技术CRISPR-Cas9技术修饰基因后,可以用于制备人工解剖、疾病模型进一步测试接受性、毒性等等,从而实现药物筛选、推进基础免疫学领域的发展,促进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五、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可以更准确精细的打印出生物样本,尤其是可形成血管和器官内皮细胞衍生出的各种物质。

这项技术为细胞培养和细胞病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尤其在疾病治疗副作用、异种移植、组织修补和造血细胞的生产等方面。

六、多肽和基因测序技术多肽和基因测序技术是对于免疫学研究也比较重要的技术之一。

近年来,此类技术的进步在基因重组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发展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系列新的药物或治疗方案。

人类免疫系统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人类免疫系统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人类免疫系统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综述人类免疫系统是一套高度复杂而精确的防御机制,能够识别并对抗各种外来病原体,维持人类的健康。

免疫系统的分子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免疫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研究人员们对人类免疫系统分子机制的理解不断深化。

本文将综述人类免疫系统分子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

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是免疫细胞和分子。

人类免疫细胞包括T 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这些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其中,T细胞负责细胞免疫应答,B细胞负责体液免疫应答,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免疫应答的起始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免疫细胞之间通过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进行相互协作,以应对不同的感染和免疫挑战。

T细胞受体(TCR)和B细胞受体(BCR)是免疫细胞间ICT 信号传导的关键分子。

TCR和BCR能够识别并结合不同的抗原,从而激活相应的免疫细胞。

近年来,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对于TCR和BCR基因的多样性和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研究揭示了TCR和BCR在感染和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

除了TCR和BCR之外,细胞因子也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调控因子。

细胞因子能够促进免疫细胞的生长、分化和活化,并调节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方向。

其中,IL-2、IFN-γ、IL-4等细胞因子对于T细胞的活化和功能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在免疫学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体外培养和小鼠模型等手段,对细胞因子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另外,人类免疫系统中分子机制研究的一个热点是免疫检查点。

免疫检查点是免疫系统中的负调节机制,用于控制和防止过度的免疫应答。

PD-1和CTLA-4是两个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

它们通过与相应的配体结合,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功能,以保持免疫应答的平衡。

近年来,通过研究免疫检查点与肿瘤免疫逃逸之间的关系,抗PD-1和抗CTLA-4抗体被开发出来,并取得了临床治疗肿瘤的巨大成功。

浅谈《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开展综述教学

浅谈《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开展综述教学

浅谈《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开展综述教学作者:李成文,周云刚,高燕,黄黎,曹新梅,王栩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38期摘要:为适应社会需要,大学教育模式必须创新,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开展综述教学可以显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的科研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免疫学;综述教学;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63-02医学免疫学进入2l世纪以来迅猛发展,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其理论和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各个学科,掌握医学免疫学的理论知识对医学生今后从事临床和科学研究工作都非常必要。

本文就《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开展综述教学进行介绍。

一、综述教学的概念综述教学就是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有关免疫学的某个研究主题,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清理与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与阐述,进而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收集整理专题文献,阅读与挖掘文献内容,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

使学生通过撰写综述增强其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文献查阅能力和基本科研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综述教学过程1.教学分组。

以我校2009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1个合班(6个小班共198人)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方式教学;在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的医学免疫教学中随机挑选1个合班(6个小班共192人)实施了综述教学,为实验班,另随机挑选1个合班进行传统式教学(6个小班共195人)做对照班。

2.综述教学基本流程。

教师第一次课向实验班学生讲明综述教学目的、布置查阅综述基本格式作业—学生查阅综述后相互补充形成基本格式,教师确认—学生自选有关免疫学的兴趣点查阅文献,拟出研究主题(可以多个)—与指导教师讨论确定研究主题—学生针对确定主题查阅、整理文献、撰写综述—指导教师修改综述—学生按指导教师意见完善综述—课上交流总结、提高。

医学免疫学综述

医学免疫学综述
每个实验小组汇报完毕,评委都作了简要的点评和提问,现场同学也积极参与讨论,会场气氛热烈,同学和老师互动性强。经过紧张有序的比赛,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优秀奖7名(获奖名单见附件)。
参赛同学纷纷表示在本次综述报告的撰写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锻炼了归纳、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会了如何制作报告幻灯片,锻炼了表达能力,培养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些素质的提高,对以后学习和工作都很有帮助,并希望以后多举办类似活动,让更多同学得到锻炼。各位指导教师也表示通过本次指导同学们写作综述和制作幻灯片的过程,也加强了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免疫学教研室主任姚新生教授最后也对此次活动做了精彩的点评,认为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优秀,能结合自己的专业选题,联系临床,关注最新的免疫学热点问题,同学们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也培养了科研思维和科研论文的撰写能力,锻炼了同学的表达能力。
21世纪的教学特征是创新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大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加强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潜能。本次综述报告活动拓展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在探索中求新,不仅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帮助,也为学生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为了不断促进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思维及科研兴趣,我室于2011年6月12日早上8:00,在基础医学院免疫教研室会议室举办了“2009级本科医学免疫学综述报告09级本科50个实验班中经小组赛初选,再由免疫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复选而推选的优胜实验小组,每组同学均有一名教师负责指导。报告会由免疫学教研室秦娜琳教师主持,遵医附院感染科邱隆敏教授、寄生虫教研室贺莉芳教授、免疫学教研室姚新生教授、罗军敏教授和汤贤英副教授担任评委,主要从仪态、内容、幻灯片制作、报告、答辩情况和时间控制六方面对选手进行评分。

免疫学检验 整理综述

免疫学检验 整理综述

[键入公司名称]免疫学检验整理[键入文档副标题]Administrator[选取日期]免疫学检验第一章绪论免疫学检验(immunoassay):免疫学检验是研究免疫学技术及其在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中的一门应用学科: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历史:1、经验免疫学发展阶段(16~18世纪)接种人痘(中国)/牛痘(英国)预防天花2、经典免疫学发展阶段(19世纪后期)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等免疫学方法被大量运用于临床肥达反应:1896年Widal用伤寒患者血清与伤寒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反应来诊断伤寒3、近现代免疫学发展阶段(20世纪初)- Landsteiner的血型研究,开拓了免疫化学领域Karl Landsteiner(1868-1943)——发现ABO血型Burner的克隆选择学说(clone selection theory)预见了一个细胞克隆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 Kohler和Milstein于1975年创立单克隆抗体技术20世纪60~70年代,诸多免疫标记技术被广泛应用:放射标记免疫、酶标记免疫、荧光标记免疫、金(银)标记免疫、免疫印迹- 免疫学检测的水平从mg提高到pg,检测范围从病原微生物扩大到多种物质免疫学检验的特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稳定、简便、快速免疫学检验细胞免疫检验:免疫活性细胞及其功能的检测体液免疫检验:抗原、抗体、补体等的检测免疫学检验的应用范围:➢传染病:血清学检测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免疫性疾病:青霉素注射前的皮试➢肿瘤抗原、抗肿瘤抗体、肿瘤标志物➢组织器官移植:肝脏移植前的HLA配型➢血型和血液病:输血前的ABO及Rh配型➢其他:样品中微量的酶、激素、蛋白质、药物等免疫学检验的基本原理A与B相互识别构象,产生应答抗原↔抗体细胞因子↔受体补体↔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某种方法检测到A与B的识别反应直接观察:沉淀、凝集通过标记:荧光、放射线、吸光值免疫学检验的一般思路1、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 检验的灵敏度 ➢ 检验的特异度 ➢ 方法的可行性 2、对检验结果进行评价 ➢ 阳性结果说明什么?阴性结果说明什么?➢ 检验的重复性➢ 是否设立对照?➢ 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很重要! 目前常用的免疫学检验技术● 凝集反应 ● 沉淀反应● 补体测定和补体结合试验 ● 荧光免疫技术 ● 酶免疫技术● 放射免疫技术 ●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 金(银)免疫技术 ●免疫细胞检测各种免疫学检验技术的比较免疫系统 是脊椎动物和人类的防御系统。

免疫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进展

免疫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进展

免疫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也迈入了一个新时代。

在医学研究方面,人们对于免疫学研究的深入探讨越来越多,这也促使着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技术,以期对相关疾病的治疗有更好的了解。

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免疫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进展。

一、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是一种高通量、高精度、多参数的RNA分析技术。

它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分析细胞个体的转录功能和表达情况,从而帮助研究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细胞发育、疾病发生及治疗的细节。

该技术主要基于流式细胞术,将大量细胞分离成单个细胞后,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终端完成RNA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根据一定的算法模型,研究人员可利用这些测序数据推断出单个细胞的特征、特异性表达基因及其调控机制等,进而为疾病研究及治疗提供更好的基础。

例如,在肿瘤研究中,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可用于分析肿瘤内部的异质性表达特征,揭示新的靶向治疗策略。

二、CRISPR-Cas9技术CRISPR-Cas9技术是一种基因编辑技术,可通过定向切除基因序列、替换、修复基因等方式,精准修饰细胞或生物体中的基因序列,从而改变其生物学特征。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CRISPR-Cas9系统”:利用细菌具有识别、切割病毒基因组的天然免疫机制进行基因编辑。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可操纵该系统精准切除(或替换、修复)细胞中的特定基因序列,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该技术在治疗免疫相关疾病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如肿瘤、炎症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等,为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单细胞ATAC-seq技术单细胞ATAC-seq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染色质开放性测序技术,可用于分析单个细胞内某些区域的染色质开放度(即表观遗传水平)及其功能特性等。

基于细胞单核转录组的序列分析,可以建立高精准的基因调控模型,帮助揭示内源性调节机制及其在疾病发生和治疗上的应用。

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该技术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11.免疫学技术概论

11.免疫学技术概论

第十一章免疫学技术概论免疫学技术是指利用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原理,建立各种检测与分析技术,以及建立这些技术的各种制备主意。

免疫学技术包括:①免疫血清学技术: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的体外免疫反应技术,或称免疫检测技术②细胞免疫技术:用于分析研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与状态的免疫学技术③免疫制备技术:用于建立免疫检测主意的技术第 1 节免疫血清学技术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和体外均能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因抗体主要来自血清,因此在体外举行的抗原抗体反应称为血清学反应或免疫血清学技术。

一、免疫血清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主要是基于抗原与抗体分子结构及立体构型的互补,以及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两者在分子间引力参加下发生的可逆性免疫化学反应。

1.抗原抗体的结合力①库仑引力/静电引力:是抗原与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之间互相吸引的力。

其大小与两个电荷间距离的平方呈反比。

②范德华引力: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互相临近时分子极化作用产生的一种吸引力,引力大小与分子空间构象的互补性有关。

③氢键作用: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和受氢体原子间的引力。

④疏水作用: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互相接触,因为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拢的力。

疏水作使劲在抗原抗体结合力中作用最强。

2.抗原抗体的亲和力与亲合力①亲和力(affinity):指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与相应的抗原决定簇之间的结合强度,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亲和力可用平衡常数K表示:K=K1/K2 (K1为结合常数,K2为解离常数)②亲合力(avidity):指一个抗体分子与囫囵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第 1 页/共7 页合价直接相关。

亲合力表现为多价优势。

3.抗原抗体的胶体特性及亲水性转化为疏水性①胶体特性:抗体和大多数抗原同属蛋白质,在通常的反应条件下均带有负电荷,使极化的水分子在其周围形成水化层,成为亲水胶体。

②亲水性改变:抗原抗体结合使表面电荷减少,水化层变薄,失去亲水性能,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免疫学技术在食源性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综述

免疫学技术在食源性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综述

免疫学技术在食源性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综述胡金强;雷俊婷;詹丽娟;纵伟;白艳红;景建洲;孙新城;董彩文【期刊名称】《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对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免疫层析技术、免疫磁珠分离技术、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以及免疫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指出食品中待检靶抗原的筛选与纯化、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合理应用,以及敏感性和特异性这2个相矛盾的方面的统筹提高等问题有待解决。

【总页数】5页(P7-11)【作者】胡金强;雷俊婷;詹丽娟;纵伟;白艳红;景建洲;孙新城;董彩文【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1;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6;TS207.4【相关文献】1.免疫学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J], 佟平;陈红兵2.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J], 王晓辉;徐涛涛;黄轶群;赖克强;樊玉霞3.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J], 孔玉方; 王慧煜; 韩雪清4.分子技术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J], 邵炳[1]5.PCR技术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J], 余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技术综述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技术综述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技术综述流式细胞术(FAC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领域的高级技术。

它基于细胞表面标记物的特异性染色和流式细胞仪的高速多参数分析能力,能够对细胞的多个特征进行准确快速地评估。

在免疫缺陷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中,FACS检测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FACS技术原理及基本流程FACS技术利用单克隆抗体或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将细胞分为不同的亚群,并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高速分析和计数。

1. 样本制备:样本制备是FACS分析的重要步骤,它要求样本细胞的高质量提取和制备。

血液和组织样本通常经过红细胞溶解、细胞过滤和标记前的预处理。

2. 孵育抗体:单克隆抗体或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与样本中的特定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形成荧光标记的细胞。

3. 过滤和洗涤:样本离心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并进行洗涤,以去除杂质和多余的荧光染料。

4. 流式细胞术仪器: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的高速分析。

该仪器利用激光器照射细胞,测量细胞释放的荧光和散射光的特性,从而对细胞进行鉴定和分类。

5. 数据分析:通过流式细胞仪获得的数据经过专业的软件进行分析和解读,得出相应的结果和图表。

二、FACS在免疫缺陷性疾病中的应用1.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诊断:FACS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细胞表面抗原与参考范围进行比较,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免疫缺陷。

例如,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中,可以检测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2. 免疫细胞亚群的鉴定:FACS技术可以通过检测不同免疫细胞表面标记物,准确鉴定不同免疫细胞亚群的比例和数量。

对于免疫缺陷性疾病研究来说,这对于确定异常细胞亚群以及监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3. 细胞活力和细胞周期分析:FACS技术还可以通过检测细胞的活力标记物和细胞周期相关标记物,评估细胞的生存能力和增殖情况。

这对于免疫功能评估和治疗效果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4. 免疫治疗效果的评估:FACS技术可用于监测免疫治疗的效果,包括免疫细胞的增加、功能的改善以及异常细胞的清除。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细胞因子检测技术综述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细胞因子检测技术综述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细胞因子检测技术综述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类蛋白质,它们在细胞间传递信号、调节免疫反应,对于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至关重要。

免疫缺陷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异常引起的一类疾病,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缺陷,易于受到感染。

在免疫缺陷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细胞因子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综述免疫缺陷性疾病的细胞因子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

一、背景介绍免疫缺陷性疾病是一类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的疾病,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获得性免疫缺陷和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

这些疾病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易于受到各类病原体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细胞因子作为免疫系统的调节剂,其异常表达与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二、细胞因子检测技术的分类细胞因子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两大类。

免疫学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流式细胞术(FACS)和免疫组织化学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核磁共振(NMR)和质谱分析等。

这些检测技术在细胞因子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准确地检测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和活性。

三、免疫缺陷性疾病中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在免疫缺陷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对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IL-2、IFN-γ等细胞因子在机体中起重要的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其异常表达与免疫功能缺陷密切相关。

通过对这些细胞因子的检测,可以对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发展进行评估,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

四、细胞因子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细胞因子检测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新的检测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使得对细胞因子的检测更加准确、灵敏和高效。

例如,光学技术在细胞因子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荧光标记或酶联标记等方法,可以实现对细胞因子的定量和定位分析。

另外,生物芯片技术的出现也使得对多种细胞因子的同时检测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免疫学综述

免疫学综述

炎症与肿瘤摘要:炎症是一种会打乱组织内稳态的基本的固有免疫反应。

慢性炎症过程会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的各个阶段。

在本文中,我们罗列了受炎症影响的调节肿瘤生长和肿瘤拮抗作用的细胞和分子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我们还将讨论癌症的发展和炎症过程之间的相互串扰。

关键词:炎症;免疫;肿瘤AbstractInflammation is a basic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which can disrupt organization homeostasis. Chronic inflammatory process affects all stages of tumor development and treatment. In this review, we outline the major cellular and molecular pathways of the regulate the promotes tumor growth and tumor antagonism affected by inflammation , while we discuss the crosstalk between cancer development and inflammatory processes. Keywords: inflammation; immunity; tumor所有癌症中只有小于10%是由种系突变引起的,其余的则通过体细胞突变和环境因素引起。

在许多情况下,肿瘤的发展与慢性感染,饮食因素,肥胖,吸入污染物,吸烟或自身免疫有关[1]。

这些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症状就是慢性炎症,这是对组织稳态的损失的保护性反应的异常延长的形式[2]。

同样地,癌症的发展可在许多情况下,被视为组织修复和生长反应失调形式。

因此,炎症和肿瘤的进程可能是发展成异常的“伤口不愈合”[3]。

炎症和肿瘤生长的关系是由德国医生鲁道夫·魏尔啸在十九世纪的第一个观察到的[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cm
8cm

(5)双向免疫电泳 双 向 免 疫 电 泳 也 称 之 为 交 叉 免 疫 电 泳 (crossed electrophoresis) 。首先在一块离子琼脂板上,像微量电泳 一样将抗原各组分分开,称之为第一相。然后将其转移到 玻璃板的一端并在另一侧铺上抗体琼脂板,正好与第一相 凝胶衔接。由于第一相已经将抗原的蛋白组分分开了,在 进行第二相时只有单一组分的各个抗原向前泳动。当各种 组分的抗原与抗体板中的相应抗体相遇时,就会出现各个
(2)盐析法粗提:在血清中加入饱和度为75%的硫酸铵盐析
,放置24小时后,然后将沉淀物用生理盐水溶解,对蒸馏
水透析,获得抗体粗提液。
(3)离子交换分离:将抗体粗提液通过 DEAE-Sepharose-4B
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缓冲液:10mmol/L pH7.4磷酸缓
冲液,洗脱液: 0.5mol/L NaCl溶液,一般采用梯度洗脱
图1,动物机体的初次和再次免疫答应
由于动物的遗传性不同,同一抗原对不同的的动物或同种不同品系
的动物,甚至同一品系不同个体的动物,产生特异性免疫答应的强
弱是不同的。对于动物个体的不同组织部位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也 是有差异的。淋巴结,脾脏,足掌,眼睫膜等是反映的敏感部位。
近几十年来,在研究抗原抗体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方面取得了
数和浓度等因素有关。当抗原抗体存在多种系统时,会出现多条沉
淀线。根据沉淀线的形状,数量和相对位置可以定性抗原,诊断某 些疾病。
此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数据可靠。
2.5cmm
7.5cm
(2)对流免疫电泳 对流免疫电泳(counter immunoelectrophoresis)是外加电场 以限制抗原,抗体的扩散,提高抗原抗体的局部浓度,加
用于临床诊断。
此法的优点是:检测灵敏度高,方法简便
- +
2.5cm
7.5cm
(munoelectrophoresis)又称单向定量免疫电 泳。抗原抗体出现的沉淀线的形状类是于子弹头,故火箭电泳也因 此而得名。检测的方法是先在融化的琼脂糖凝胶中加入一定量的抗 体,混匀后铺成琼脂糖抗体板(也称抗体板),在抗体板的一端打 一排小孔,依次加入不同浓度的抗原。在电场作用下,不同浓度的 抗原向前泳动,当遇到琼脂板中的抗体时,就会形成抗原抗体复合 物,出现沉淀线。由于抗原的加样孔中的抗原不断的进入凝胶向前 移动,新增的抗原造成了抗原的过剩。使已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又被溶解。过剩的抗原在电场的作用下继续往前走,又遇到琼脂板 中未被结合的抗体,再次形成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出现新的沉淀 线。因此,在电泳过程中抗原不断的发生沉淀—溶解—沉淀。只有 在加样孔内的抗原完全进入凝胶并与抗体形成复合物时,才出现稳 定的沉淀线。若抗原的浓度越大,形成火箭峰越高,浓度越小形成 峰越低。
很大的进展。通过对合成抗原,人工抗原和天然抗原分子结构与免 疫源性的研究,表明只有蛋白质,结合蛋白,和多糖类生物大分子 诱导产生的免疫答应,在免疫学上称之为抗原。从抗原的化学结构 上分析,决定产生免疫答应的不是抗原的整个分子二十分子上的一 些特定的化学基团或结构,这些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族”。它 们几十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有事抗原与抗体结合部位。因此,一个 复杂的蛋白质大分子可以有多个抗原决定族,如:甲状腺球蛋白有 个抗原决定族。具有多个抗原决定族的生物大分子可以诱导产生多 种特性的不同类别的抗体。
测定抗原的效价是:抗体为原浓度,抗原采用二倍稀释法,沉淀显
出在最稀的一个稀释倍数就是该抗原的效价。
此法的优点是:测定效价时间短,数据准确。
7.5cm


2.5cm
抗 抗 原 体
抗 抗 原 体
抗 抗 原 体
(3)微量免疫电泳
微量免疫电泳 (micro-immunoelecrophoresis) 是将免疫双扩
散和免疫电泳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检测方法,以此来提高
免疫检测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该方法是,首先将抗原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把抗原各个组
分分开,并沿抗原分离的边线开一个小槽,然后在槽内加
满抗体,抗体随琼脂糖凝胶介质的网状结构自由扩散,与
抗原的相应组分相遇出现白色沉淀线。
微量免疫电泳不仅可以用于抗原抗体的定性和纯度鉴定,而且可以
病预防问题,但是随着人对疾病作斗争实践经验的积累,
随着免疫化学和免疫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免疫学的研究越 来越广泛,并与许多相关学科交织在一起,发展成了许多 分支学科。目前划分的主要学科主要有:
免疫生物学
免疫遗传学 免疫细胞学 免疫生理学 免疫药理学 血液免疫学 肿瘤免疫学
1.3肌体内的免疫系统 在高等动物体内存在着具有免疫功能的组织主要有: 淋巴组织 ( 中枢淋巴组织的胸腺,外周淋巴组织的淋巴 结,红骨髓,脾脏) 免疫活性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免疫活性介质(抗体,补体,淋巴因子)
磨一边滴加水溶性抗原和卡介苗,直到混合物完全乳化形
成油包水的注射用佐剂。外观是乳白色的胶体。
(3)动物的选择 根据不同实验目的和抗体的用途,选择不同的免疫动物 。如是用于大量制备抗体,可选用马或羊等大的哺乳动物 ,这些动物的免疫周期较长,通常要用 3-6 个月,如果是 少量制备或科研分析可选用兔或鼠,这些动物的免疫周期 较短,通常要用一个半月左右。选择年轻健康的动物。
1.4外源抗原物质 组织、器官 细菌、病毒 红细胞 蛋白质、多糖 抗生素类药物 二价重金属离子
1.5免疫动物
原则上说,行市对异体物质具有免疫反应的哺乳动物均
可作为免疫动物,但是常用与免疫实验的动物主要有: 马 羊 兔 鼠
2 分子免疫的基本理论
2.1基本原理
当抗原初次进入具有免疫答应能力的动物体内后,要经
A 抗原、抗体的比例 4/16 1/4
B 8/12 1/1.5
C 8/4 2/1

抗原为单价时(如某些有机小分子,多肽,小分子蛋白
等)或抗体为单价,虽然抗原抗体能发生结合,但不会形 成大分子复合物,不出现沉淀反应,所以单价的抗原或抗
体不能用沉淀反应直接进行检测。
4.2检测方法 (1)双向免疫扩散 双向扩散法(double diffusion),又称琼脂扩散法。它是利用
(4)注射部位和注射量 a 注射部位:通常选择在免疫动物的活动部位为注射点, 如足掌,肩胛骨,髋骨等。 b 注射方式:每次采用多点注射。对于大的哺乳动物将佐 剂注射在皮下,小哺乳动物如鼠,可采用腹腔或肌肉注射 ,无需佐剂。 C 注射量:根据动物的不同,注射的量也有区别。以兔为 实 验 动 物 , 总 注 射 量 为 2ml , 0.5ml/ 注 射 点 。 静 脉 注 射
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才出现抗体,又经过一段高峰期后抗 体量下降至消失。在这段时期内总抗体量较少,抗体的主 要成分是IgM,这次机体对抗原产生的答应反应为“初次 答应”。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血液中抗体很快出现, 含量明显高于初次答应反应,抗体的主要成分是 IgG ,这 次机体对抗原产生的答应反应为“再次答应”。如此重复 科获得较高的答应产物。
的水平,接近放射免疫测定。ELISA检测法在临床和生物学研究中
广泛应用,在抗原,半抗原和抗体的测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尤其 在单克隆抗体的研究中,为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提供了简单快捷 ,灵敏,快速的测定方法。
免疫酶技术是将酶标记在抗体或抗原分子上,形成酶标抗 原或抗体,称之为酶结合物。该结合物中的酶分子,在免 疫反应后作用于相应的底物生成颜色。根据反应是否产生
(2)佐剂的配制 a 不完全福氏佐剂 (Freund’sadjuvant) :由羊毛脂和液体石 蜡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一般在夏季羊毛脂:液体石蜡=1
:2,冬季羊毛脂:液体石蜡=1:3
b完全福氏佐剂:由不完全福氏佐剂,抗原物质和卡介苗
组成,混合的比例是不完全福氏佐剂:抗原物质:卡介苗
=5:4:1
c 混合方式:取 5 份不完全福氏佐剂置于乳钵中,一边研
组分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定。

第 二 向 电 泳


第一向电泳
5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是在1971年由瑞典科学家Engvall等人提出
来的。它们采用纤维素和聚苯乙烯是管作为固定相载体来吸附抗原 或 抗 体 , 并 建 立 了 酶 联 免 疫 吸 附 测 定 法 (Enzyme Linked Immunoserbent Assay ,简称 ELISA) 。 1974 年,因 Voller 等人改用聚 苯乙烯微量反应板为固定相作为免疫吸附载体,才使酶联免疫吸附 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ELISA检测由于采用了酶标法,被标记酶的 酶促与相应的底物反应具有放大作用。它除了能保留抗原抗体的高 度特异性结合外,还提高了检测灵敏度,使检测量达到ng甚至pg级
第十讲 分子免疫学技术 内容摘要
1免疫学基本概况 2 分子免疫的基本理论 3 抗血清制备技术 4免疫检测技术 5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 6单克隆抗体技术
1免疫学基本概况
1.1什么是免疫反应?
广义的说,凡是研究抗原物质在体内发生排异现象,刺激
产生免疫答应产物的方法学称为免疫反应。刺激产生免疫
反应的物质称之为抗原,产生免疫答应产物称之为抗体, 产生免疫答应的过程称之为免疫周期。 1.2免疫学的范畴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免疫学几乎是只是研究有关传染
颜色可判断抗原或抗体是否存在,作定性 ] 鉴定;根据反
快抗原抗体结合的速度。对流免疫电泳主要是利用血清抗
原在 pH8.6 巴比妥缓冲液的离子琼脂糖凝胶中,带负电荷
,在电场下向正极移动,而血清中的抗体在该溶液中处于
电中性,在场下不移动,但受电渗的影响向负极渗动。由 于抗原向正极移动,经过一段时间电泳,抗原就会与抗体 相遇,在抗原抗体的比例合适的情况下会出现白色沉淀。 采用此方法可以测定抗体效价或抗原效价。
琼脂糖凝胶介质具有多孔的网状结构的特性,抗原抗体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