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塞下曲》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优质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优质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塞下曲的情节、意义和作者等基本信息。

2. 掌握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增强阅读技能。

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塞下曲》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感受诗词的韵味。

二、教学重点:1. 熟悉和了解课文的结构、情节和主题。

2. 掌握阅读技巧,能够理解和欣赏《塞下曲》的语言艺术。

三、教学难点:1. 学生需要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化背景,了解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2. 学生需要学会合理分段,并理解每段话的含义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教学法2. 解析探讨法3. 演示讲解法五、教学过程:1. 师生互动: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塞下曲》。

谁听过这首诗吗?(学生如果有回答,则老师对回答进行点评;如果无回答,则老师简单介绍《塞下曲》的内容和作者,画面和情节,带领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信息。

)2. 分词讲解:(老师以词语为中心,注重结构,说明每个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提醒学生留意重点,注意阅读。

)3. 合理分段:(老师带领学生观察诗词的空白,注重标点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话,掌握阅读技巧。

)4. 探究意义:(学生自己发表意见,与老师的意见进行磨合,深度挖掘诗词的含义。

)5. 听课练习:(学生自己模仿,对感情、语言等方面进行模拟,提高诗词的表达能力。

)六、教学后记:本节课主要是通过阅读《塞下曲》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本节课教学方法简单明了,且关注点也非常准确,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可供其他老师参考。

塞下曲 教案教学设计

塞下曲 教案教学设计

塞下曲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塞下曲》。

(2)理解《塞下曲》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塞下曲》的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解读《塞下曲》,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塞下曲》中的壮丽景色和豪情壮志。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塞下曲》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塞下曲》,进行背诵练习。

3. 生词和短语解析:解释《塞下曲》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韵律和节奏分析:分析《塞下曲》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音乐美。

三、教学步骤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塞下曲》的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诗歌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塞下曲》,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传达。

进行背诵练习,鼓励学生熟练掌握。

3. 生词和短语解析:解释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塞下曲”、“单于”、“龙城”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韵律和节奏分析:分析《塞下曲》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音乐美,感受其豪情壮志。

四、教学评价1.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塞下曲》的朗读和背诵情况,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 生词和短语理解:通过提问或小测试,检查学生对《塞下曲》中生词和短语的理解程度。

3. 韵律和节奏分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塞下曲》的韵律和节奏,评估他们对诗歌音乐美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塞下曲》2. 相关注释和解释3. 朗读和音乐素材(可选)教学设计注意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读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解析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验诗歌的音乐美。

四年级语文下册《塞下曲》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塞下曲》教案、教学设计
3.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4.学生在小组讨论、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及收获。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家庭作业一: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为《塞下曲》创作一幅插画,要求画面与诗歌内容相符,体现出边塞的氛围和将士的英勇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朗读等方式,深入理解《塞下曲》的内容和情感。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方法目标: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艺术特色:分析《塞下曲》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意象等,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诗句中哪些词语体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精神?
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如何体现边塞的氛围?
3.你从诗歌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2.重难点二:古诗朗读节奏和韵律的掌握。学生在朗读古诗时,可能会出现节奏混乱、韵律不协调的现象。
设想:运用示范朗读、分组练习、互相评价等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韵律。同时,鼓励学生多读多练,提高朗读水平。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边塞将士保家卫国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设想五:巩固拓展。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创作一首以边塞为主题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

四年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之《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人教(部编版)

四年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之《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人教(部编版)
3.诗意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塞下曲》所描绘的壮美画面,体会作者卢纶表达边塞将士英勇善战的崇高品质。
4.诗歌赏析: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创作背景:了解作者卢纶及其创作《塞下曲》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6.课后拓展:鼓励学生收集其他边塞诗人作品,进行对比阅读,深入体会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歌朗读体验,让我看到学生们对古诗的热爱,但也暴露出他们在朗读技巧上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让他们在朗读中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魅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提高他们在诗意理解、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古诗,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提高对古诗意境、韵律、修辞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深入理解边塞文化背景,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解读诗歌内容,提升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
4.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诗歌中的词汇、句式进行创作和口语表达,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塞下曲》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边塞将士生活的古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形象。它体现了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深远,是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如“夜黑”、“雁飞”等,理解它们在诗中的作用。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之《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设计 四年下册 新教材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之《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设计  四年下册 新教材

古诗三首之《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一,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戍边将士们在大雪纷飞的天气下,准备追击敌人的场景。

诗歌没有向我们描绘最后追击的结果,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塞下曲》,理解诗意。

2.体会诗句表达的精神品质。

3.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四、教法和学法在教学过程里,我把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到课堂中,即“飞将军”名字的由来。

学生注意力马上被调动起来,很自然的就导入到古诗《塞下曲》的教学中。

学习古诗得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更不如授之与渔场”。

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轻松地学习古诗,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我觉得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向它靠近。

课堂上学生们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向同学们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虽然有时仅仅是简短的几个字的理解,但我觉得反映出来的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

这时,作为教师,既要对孩子的思考过程给予肯定,又要提出一些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把孩子带入到古诗的情境中,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去思考。

同时,在学古诗中加上古筝配乐,让孩子们在优美的音乐中去理解古诗,品读古诗,欣赏古诗。

四、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

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所以在本节课中设计的讨论和议一议就达到了此目的。

五、教学设计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卢纶的诗《塞下曲(其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2古诗三首《塞下曲》(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22古诗三首《塞下曲》(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三首《塞下曲》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塞下曲》。

(2)理解《塞下曲》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塞下曲》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描绘了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英勇事迹。

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古代文学的瑰宝。

2.2 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塞下曲》。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塞下曲》。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3)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文朗读录音、相关图片、生字词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塞下曲》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塞下曲》,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5.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解析诗歌中的生僻字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5.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进行相关古诗文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塞下曲》边塞风光英勇事迹意境深远主题鲜明七、作业设计(1)回家后向家长介绍《塞下曲》的学习内容,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鼓励。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 古诗三首塞下曲》教案设计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 古诗三首塞下曲》教案设计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 古诗三首塞下曲》教案设计《塞下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 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 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诗句的含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 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古代将士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古诗的意境。

- 感受古代将士的英勇形象,体会诗人对将士们的赞美之情。

-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遁”“逐”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中蕴含的紧张氛围以及“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所表现出的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气概。

- 体会古诗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以及如何通过简短的诗句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画面。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范读、领读,指导学生注意字音、语调、停顿等。

- 例如,在教学“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这两句时,教师先范读,强调“遁”字的读音,然后让学生跟读,注意“月黑”和“雁飞高”之间的停顿,读出一种紧张的氛围。

2. 情境教学法- 创设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营造情境。

- 如在讲解“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大雪纷飞、骑兵追逐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的场景,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名骑兵,体会那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年级统编版《古诗三首——塞下曲》教学设计

四年级统编版《古诗三首——塞下曲》教学设计

四年级统编版《古诗三首——塞下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5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塞下曲》,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对边塞将士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并掌握生字新词,正确书写生字。

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理解诗句的含义。

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将士们的英勇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精神,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了解古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法、想象描绘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边塞风光的图片,如大漠、雪山、长城、旌旗等,让学生观察图片,感受边塞的辽阔、荒凉和雄伟。

提问: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们能想象到边塞的生活是怎样的吗?(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对边塞生活的想象,如艰苦、寒冷、战争频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边塞生活的好奇)2.引出课题:边塞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也孕育了许多英勇无畏的将士和壮丽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一起去感受边塞的风云变幻和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板书课题:塞下曲)3.介绍古诗的体裁和边塞诗的特点,《塞下曲》是一首乐府诗,属于边塞诗的范畴。

边塞诗主要描写边塞地区的自然风光、战争生活、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等,风格豪放、悲壮、激昂。

让学生对古诗的体裁和边塞诗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理解诗歌内容和风格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和韵律的感受。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遁、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卢纶的诗《塞下曲(其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简单介绍:卢纶是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3、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六首,刚才同学们背的是第二首,今天我们要学的则是第三首。

二、教学古诗:1、朗读古诗:(1)要想学好古诗,必须首先要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教师指导。

(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4)再指名读,齐读。

2、自学古诗:(1)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

(2)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小组长进行总结。

学习“单于、欲、将、逐”。

单于:匈奴首领。

欲:想要。

将:率领。

逐:追逐。

3、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1)通过刚才的自学,说说你懂得了那个词、那句诗的意思(2)初步学习“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3)初步学习“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三、深入品味古诗,欣赏诗歌。

1、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

“月黑”,无光也。

“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2、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词《塞下曲》课程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词《塞下曲》课程教案

《塞下曲》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并背诵全诗。

2. 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把握诗歌的基本意思和描绘的情景。

3. 感受《塞下曲》所体现的边疆生活气息和诗人的战斗情怀。

4.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朗读、背诵《塞下曲》。

2. 理解诗歌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1. 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边疆战斗生活气息。

2. 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塞下曲》的原文、译文、相关图片和音频资料。

2.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古代边塞的生活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绘边塞战斗生活的古诗——《塞下曲》。

2. 简介作者及背景:介绍卢纶及其边塞诗的特点,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感知韵律1. 学生自由朗读《塞下曲》,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三、深入理解,品味诗意1. 分组讨论,理解诗句意思。

学生分组讨论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和整首诗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

2. 全班交流,分享理解。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完整诗意。

3.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想象边塞战斗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朗读指导,背诵全诗1. 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 开展朗读比赛,评选最佳朗读者。

3. 学生尝试背诵全诗,教师巡视指导。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1. 播放边塞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与荒凉。

2. 讨论:如果你是那位边疆战士,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六、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塞下曲》。

2. 收集其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准备下一课的分享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塞下曲》的诗意和情感,达到了教学目标。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优质课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雁群飞翔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意象生动,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适合四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对诗歌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古诗有一定的接触和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体验。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朗读、背诵《塞下曲(夜黑雁飞高)》,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培养学生感受诗意、品味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激发对诗歌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塞下曲(夜黑雁飞高)》,理解诗文内容。

2.难点:感悟诗情,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朗读感悟法: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意,体会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图片、音乐等。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故事、图片等,用于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体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夜晚雁群飞翔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自己的感受。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宁静的氛围。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随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第二课时《塞下曲》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第二课时《塞下曲》教案

2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会认6 个生字, 会写8 个生字, 读准1 个多音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能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 理解诗句意思, 以及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过程与方法:加强合作学习, 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注释深入理解诗句, 结合资料了解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 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3 课时第一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课时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默写古诗。

背诵积累送别诗。

2. 感悟古诗的内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人物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 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2. 导语: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 散发出熠熠光辉。

今天,就让我们步入古诗的殿堂, 跟随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 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 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 课前大家查阅过他的相关资料, 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诗人简介)三、释题。

师: 学习古诗, 应从题目入手。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的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 下临长江。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 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设计意图:了解诗题意思为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做铺垫。

四、整体诵读, 品评朗读。

1. 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注意读正确, 读流利。

(1)指导学生读得正确。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美。

师: 我们知道, 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大家试着读出节奏来。

指名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 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 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四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塞下曲》教案

四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塞下曲》教案

四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塞下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塞下曲》,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想象等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理解诗句的含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体会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理解法:引导学生赏析古诗中的词句,理解其含义和意境。

3.想象体验法: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4.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边塞诗吗?边塞诗是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它通常描写边塞的风光、战争和将士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塞下曲》。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古诗,正音。

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画出节奏。

学生按照节奏再次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古诗的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解决疑难问题。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4.感悟情感,体会意境思考: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塞下曲》(教学设计)2023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塞下曲》(教学设计)2023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塞下曲》(教学设计)2023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中的《塞下曲》。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所作,诗中描绘了壮阔的边塞风光和英勇的戍边将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将士们的敬意。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感知诗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学生能够理解《塞下曲》的诗意,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英雄的情怀,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理解:学生需要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典故等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诗歌韵律的感知:学生需要通过朗读、吟诵等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塞下曲》的作者卢纶和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塞下曲》,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歌韵律。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板书设计:1. 课题:《塞下曲》2. 作者:卢纶3. 诗歌内容:边塞风光、戍边将士4. 诗歌意境:爱国情怀、英勇无畏5. 诗歌韵律:平仄、押韵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塞下曲》。

2. 摘抄《塞下曲》中的优美诗句,进行赏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塞下曲》的理解和感受。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感知诗歌韵律。

2.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第【1】篇〗27、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二、教学重、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从军行》。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二、图文结合,初读古诗。

(一)学习《从军行》1、出示课文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

(1)你喜欢这幅画吗?(2)图上的画是什么景象?——将士们在军营里的情景。

(3)你能找出课本中的词语来说吗?——故城、金甲、百战。

你最喜欢图上的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板书课题:从军行。

3、全班齐读课题。

质疑。

4让我们走进那战争岁月吧!让我们共同来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吧!5、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诗。

6、你读懂了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是唐朝伟大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疆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

三、学习古诗《从军行》1、简介作者。

2、释题。

跟着作战的军队一起行进。

3、朗读诗歌。

4、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1)难理解的词、句。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

(2)串讲诗意。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的将士磨穿了盔甲战衣,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不回还。

(3)教师在学生串讲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5、出示问题,引导读、悟:(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

你知道“暗”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吗?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2)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们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家,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塞下曲》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塞下曲》教案

塞下曲【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背诵古诗。

3.读懂《塞下曲》,读出画面,读懂诗意。

了解诗中所描写的将士雪夜追敌的情景,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辛、英勇无畏的气概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1.复习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谁来背一背?(师指名背诵)(2)你觉得这首送别诗与你熟悉的其他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一样吗?(生交流)(3)师引导:在学习《芙蓉楼送辛渐》时,我们了解到王昌龄是边塞诗人。

其实,唐诗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有:送别诗、田园诗、思乡诗、边塞诗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

(板书:边塞诗)(4)初步了解边塞诗。

①课件出示资料。

②师:快速浏览资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自由交流)2.板题读题。

(1)课件出示诗题。

(2)师指名读诗题。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是学生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

由复习旧知识来引入新课,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进行牵引联想。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读通、读顺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字的读音,反复多读几遍,读正确,读熟。

(3)师检查生读书情况,适时引导读;小组竞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互相指正;师指名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认识的字。

①师指名读词语,强调:“单”是多音字,单于的“单”读“chán”。

②师指名读文中“单于”的注释,全班齐读词语。

(2)指导书写。

师重点指导“雁”字的书写。

①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要记住这个字,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②生交流。

课件出示:,雁,一种候鸟。

= (“人”字形)+ (鸟),表示以“人”字队形飞行的鸟群。

造字本义:名词,一种习惯以“人”字形迁徙的大型候鸟。

四年级下册2古诗三首之《塞下曲》教案

四年级下册2古诗三首之《塞下曲》教案

四年级下册2古诗三首之《塞下曲》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地背诵《塞下曲》这首古诗。

2.理解《塞下曲》的诗意,善于运用联想、想象,让诗歌在生活中进行联想。

3.学会分析《塞下曲》诗歌的中心思想和情感,领悟对生命的感悟。

4.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中感悟到古诗文的意境和灵魂。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本节课的导入环节可采用一些形象的图片或视频,如:1.展示一张浩瀚的戈壁滩或者沙漠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漠无垠、蕴含着无限生命力的感觉。

2.播放《大漠谣》、《大海啊,故乡》等与大自然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自然风光的魅力。

3.引导学生谈论他们曾经参观过的沙漠、戈壁等地。

2.课文学习1.课文的整体感知1.1 让学生跟着老师认真地听读课文内容,然后用简短的话复述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中心思想。

1.2 展示整篇《塞下曲》的诗歌,让学生逐句朗读,理解这首诗的基本意思。

1.3 翻译整首诗,并对生字、词组进行讲解。

2.课文的细节理解2.1 请学生注意诗中的比喻句与形象描写,感受诗中的想象力和艺术手法。

2.2 对诗中比喻句、形容词等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这些描写的意义是什么?2.3 学生自读课文,就文中所描述的季节、时间、地点、事件等进行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想法。

3.朗读课文3.1 快速朗读让大家快速朗读课文,理解整个诗歌的文学效果。

3.2 细致朗读老师或学生代表进行全课班的朗读,注意语调的变化,体现诗歌的节奏感。

3.课堂互动1.学生发表感悟启发学生通过个人想象和关联深度感悟这首诗的内涵。

2.课外拓展在课外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介绍与西北关系紧密的节日、习俗、民俗等。

3.作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和感受,用诗歌或散文的方式写一篇关于大漠的文章。

三、教学收获与评价教学收获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1.正确背诵了《塞下曲》这首古诗。

2.理解并掌握了诗歌的正确朗读方法,能突出诗歌的意境和画面感。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集体备课教案1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集体备课教案1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集体备课教案1一. 教材分析《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歌描绘了夜晚雁群飞翔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韵味,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但他们对夜晚雁群飞翔的景象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理解。

同时,学生对诗歌的节奏、韵律等方面的感知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夜晚雁群飞翔的景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难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营造夜晚雁群飞翔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发现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资源。

2.相关背景资料。

3.诗歌朗诵音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展示夜晚雁群飞翔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

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朗读诗歌,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评价。

塞下曲 教案教学设计

塞下曲 教案教学设计

塞下曲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塞下曲》。

(2)理解《塞下曲》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塞下曲》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边塞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边塞诗中所体现的英勇顽强、保家卫国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塞下曲》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塞下曲》的意境和情感。

3. 边塞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塞下曲》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朗读。

2.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塞下曲》的原文和译文。

2. 准备相关的边塞诗介绍资料。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学习《塞下曲》(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塞下曲》,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教师讲解《塞下曲》中的一些生僻字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塞下曲》的理解和感受。

3. 欣赏边塞诗(1)教师展示相关的边塞诗,引导学生欣赏和鉴赏。

(2)学生分组合作,选择一首边塞诗进行欣赏和讨论。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塞下曲》的意境和情感。

(2)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5.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塞下曲》。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塞下曲》的读后感。

6. 板书设计塞下曲英勇顽强保家卫国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理解程度等,以便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单元测试为了检验学生对《塞下曲》及边塞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可以设计一份单元测试。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歌描绘了夜晚雁群飞翔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敬畏。

教材选取这首诗歌,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诗歌。

但他们对夜晚雁群飞翔的景象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美感。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歌的朗读、解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伟大,培养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对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以及对大自然美的感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夜晚雁群飞翔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描绘的夜晚雁群飞翔的细节。

3.操练(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师针对诗歌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诗歌填空练习,巩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下曲
【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背诵古诗。

3.读懂《塞下曲》,读出画面,读懂诗意。

了解诗中所描写的将士雪夜追敌的情景,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辛、英勇无畏的气概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复习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谁来背一背?(师指名背诵)
(2)你觉得这首送别诗与你熟悉的其他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一样吗?(生交流)
(3)师引导:在学习《芙蓉楼送辛渐》时,我们了解到王昌龄是边塞诗人。

其实,唐诗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有:送别诗、田园诗、思乡诗、边塞诗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

(板书:边塞诗)
(4)初步了解边塞诗。

①课件出示资料。

②师:快速浏览资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自由交流)
2.板题读题。

(1)课件出示诗题。

(2)师指名读诗题。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是学生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

由复习旧知识来引入新课,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进行牵引联想。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读通、读顺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字的读音,反复多读几遍,读正确,读熟。

(3)师检查生读书情况,适时引导读;小组竞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互相指正;师指名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认识的字。

①师指名读词语,强调:“单”是多音字,单于的“单”读“chán”。

②师指名读文中“单于”的注释,全班齐读词语。

(2)指导书写。

师重点指导“雁”字的书写。

①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要记住这个字,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②生交流。

课件出示:
,雁,一种候鸟。

= (“人”字形)+ (鸟),表示以“人”字队形飞行的鸟群。

造字本义:名词,一种习惯以“人”字形迁徙的大型候鸟。

③师:关于“雁”字的资料,对你识记这个字有什么帮助?
④示例:我记住了大雁是以“人”字形队伍飞行的鸟群,所以写的时候记住有两个“单人旁”。

⑤区分“雁”和“燕”。

师引导:怎样区分“雁”和“燕”。

⑥课件出示“燕”字的演变过程。

课件出示:
燕,甲骨文像一种翅膀尖长、尾巴剪形的候鸟。

造字本义:一种喜欢在民居筑巢的候鸟。

⑦师引导:对照“燕”字和“雁”字的资料,想想怎样区分这两个字。

⑧师指导书写“雁”:观察“雁”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描红、书写。

【设计意图】初读诗文,引导学生自己读、听同学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避免了初读只停留在形式的弊端。

教学要求会认、会写字时,将学生特别容易写错的同音字引入,用课件资料呈现,让学生知道写字要结合字的起源和意思。

板块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初读了解大意、了解作者。

(1)课件出示诗题:《塞下曲》。

(2)师指名读诗题,适时引导:你从诗题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疑问呢?在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你还有其他疑问吗?
(3)师适时讲解:“塞”是边界的意思。

《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4)课件出示资料,了解作者。

①师引导:了解作者,对我们学习古诗、读懂古诗也有很大的帮助。

②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有关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

③师指名读,思考:这则资料中哪个信息给你印象最深?
④生自由交流。

⑤师简介: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有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2.品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

(3)理解诗意。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课文注释,仔细读读,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②示例:在这月黑风高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宿雁惊飞。

将军发现单于潜逃,要率领轻骑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飘然而至,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③师引导: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这首诗?
④示例: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

⑤师引导:谁能用两个字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可以借用诗句中的重点字。

⑥示例:前两句写单于要逃跑,我借用诗中的“逃”,后两句写将军要去追逐单于,我就借用诗句中的“逐”。

(相机板书:逃、逐)
3.细读诗句,体会诗情。

(1)解读“逃”。

①课件出示第1、2句诗。

②师指名回答:单于是在什么时候逃跑的?(预设:夜晚)(板书:夜)
③师顺势引导: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预设:夜黑风高,夜深人静)
④师:你能想象单于逃跑时的情景吗?你能用几个词来形容逃跑时的单于吗?
⑤示例:狼狈不堪、惊恐万状。

(相机板书:狼狈不堪、惊恐万状)
⑥师指名读,读出单于的惊恐、狼狈。

⑦生齐读。

(2)解读“逐”。

①课件出示第3、4句诗。

②师指名读,引导:将军是如何追捕单于的?(预设:率领轻骑追赶)
③师引导:这一句没有直接写将军是怎样追赶的,具体写了什么呢?
④示例:写了将军正要去追赶时,一场雪飘然而至。

⑤师指名再读,相机引导:你最关注诗中的哪个字?(相机板书:满)
⑥示例:“满”字,“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突如其来的大雪,天气严寒。

⑦师小结:“满”字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塞外环境恶劣,正是这个“满”字,突显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相机板书:环境恶劣、英勇无畏)
⑧师指名读,指导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4.课堂总结。

(1)朗读全诗。

(2)师总结:本诗情景交融,单于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

“一逃一追”有力地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

5.拓展延伸。

(1)师引导续写古诗:诗读到这里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卖了个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追到了单于没有?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

(2)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的五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请同学们自己找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塞下曲》这首诗情景交融。

教学时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两句重点品读“逃”,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想象他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逐”入手,感受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

最后发挥想象续写追敌场面,既弥补了内容的不足,也加深了对诗情的理解。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