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角形中位线公开课教学讲义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弱、感邪的轻重、邪留的部位有关。
发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正气的基本概念
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 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 一类细微物质。
一身之气——又称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的细微物质,其在体内的运行分布, 既有推动和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和脏腑机能的作 用,又有抗邪、祛邪、调节、修复等能力。
D B
由旋转可知,CF=AD,∠A=∠FCE.
E
F ∵∠A= ∠FCE,
∴AB∥FC
又∵DB=AD
∴ DB=FC.
C
∴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
1、DE与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DE与EF相等吗? 3、DE与B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
已知: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
求证:DE∥BC, DE 1 BC
C1
B
B1
C
3、已知:三角形的各边分别为6cm,8cm, 12cm,则连接各
边中点所成三角形的周长为 13 cm.
A
4、如果△ABC的周长为a
则△A1B1C1的周长为
1 2
a;
A1
A2
A3 C3
C1
B2 B3 C2
B
B1
C
5、A2、B2、C2分别为△A1B1C1各边中点,△A2B2C2的周长为
像这样下去,第3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则∠1的度数是

E
C
2
D
1
A
B
作 业:
1、习题3.3 2、新课堂相关练习
课后延伸
在四边形ABCD中,AD=BC,E、F、G分别是AB,CD,AC 的中点,若∠DAC=20°,∠ACB=60°,则∠EFG= 。
D
F
C
G
A
B
E
发病
【目的要求】
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了解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的类型
正气的基本概念
阴气——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等 作用,抵抗阳邪的侵袭,并能抑制阳邪, 阻止阳热病症的发展和祛除阳邪以使病 情向愈。
阳气——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等 功能,并能制约阴邪,阻止阴寒病证的 传变和祛除阴邪以使之康复。
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正气的防御作用
D
E
∴ DE∥BC, 位置关系
DE= 1 BC. 数量关系
B
C
2
1.如图, MN 为△ABC 的中位线,若∠ABC =61°则 ∠AMN =61°, 若MN =12 ,则BC =24 .
A
M
N
B
C
2、任意画一个△ABC,作出它的所有中位线,并指出一个三
角形共有几条中位线。
A
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 A1
概述
疾病——是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稳定有序的生 命活动遭到破坏,出现阴阳失调、形质损伤或机能障碍, 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生命过程。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即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 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发病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机制、规 律以及影响发病诸因素的理论。
2、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DE是△ABC的中位线
1
∴DE∥BC ,DE= BC
2 3、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应用
D B
A E C
随堂检测
1.如图所示,在□ABCD中,BD为对角线,E,F分别是AD,BD
的中点,连接EF,若EF=3,则CD= 。
D
C
E
F
A
B
2、如图,C,D分别为EA,EB的中点,∠E=30°,∠2=110°,
2
D B
A
证明:∵点D、点E分别是AB、AC的中点
∴ AD AE 1
AB AC 2
又∵∠A=∠A E
∴ △ADE∽△ABC

DE BC
AD AB
1 2
,∠ADE=
∠B
C
∴ DE 1 BC ,DE∥BC
2
二、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
等于它的一半。
A
用符号语言表示
∵DE是△ABC的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公开课
1、你能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并 把它们拼成一个矩形吗?请同学们动手试试看。
A
D
E
B
C
一、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
三角形的中位线
A
D
E
刚才的剪拼过程中我们分
别取了AB和BC的中点D、E
B
C
四边形DB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平行四边形吗? 为什么?
A
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诸病源候论》强调邪气的重要性——“人感 乖戾之气而生病”。
《温疫论》指出正气不足是病邪侵入和发病的 内在因素——“本气充实,邪不能入”,“本 气亏虚,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中医关于发病认识的历史沿革
发病类型 《素问》提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为
“伏气学说”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提出“伏气”概念。 元·王履提出发病类型之所以不同与正气的
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二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二者在发病过 程中相互影响。
中医关于发病认识的历史沿革
发病机理 :
《内经》提出外内合邪的发病观——“外内合 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两虚相感, 乃客其形”。
《金匮要略》既重视正气的主导作用,也不忽 视邪气的重要作用——“五脏元真通畅,人即 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S
A1
A2
A3 C3
C1
第n次连接所得 △AnBnCn面积=
1 4n
S
B2 B3 C2
B
B1
C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 、H 分别 是AB、BC、CD、DA的中点。试判断四边形EFGH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AH
D
E
G
B
F
C
感悟与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
证明:延长DE至点F,使EF=DE
连接CF
A
∵AE=CE , ∠AED= ∠CEF
∴△ADE≌△CFE
∴AD=CF , ∠A= ∠FCE
D
E
F ∴AD∥CF
∵AD=BD
∴BD=CF
∴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
B
C
∴DF∥BC ,DF=BC
∴ DE∥BC , DE 1 BC
2
已知: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 求证:DE∥BC, DE 1 BC
1 8
a
;
1 4
a
第n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1 2n
a。
6、 如图:点A1、B1 、C1分别是△ABC三边的中点,
(1)如果△ABC的面积为s, 则△A1B1C1面积=
1 4
S
(2)再连接△ A1B1C1各边中点得△A2B2C2
则△A2B2C2面积=
1 16
S
A
(3)以此类推,则第3次连接
所得△
1 A3B3C3面积=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