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的载体形式

合集下载

文献学 文献的载体

文献学 文献的载体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形成、流布、收藏与散佚一、文献的载体(一)甲骨金石竹木帛羊皮纸贝叶纸(二)纸质文献与装潢形制(书册制度)卷子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册页制度是指书籍的一种装帧形式。

它出现于唐朝末年,因为雕版印刷使书纸变成一页一页的单页,然后再将每一页装订成册,人们把书籍的这种形式称为册页制度。

✧卷子(流行于六朝到唐五代时期)✧经折装(约出现于唐后期,多用于佛经装潢)✧蝴蝶装(约始于唐末,盛行于宋代,沿用至明清)其装订方法是将每页从中缝把有文字的两个半页对折,背面空白处在外,然后把这样对折的一叠散页用一张纸从前包到后面,并将各页折口处牢牢地粘连在这张纸上,以免脱落,这样就形成了蝴蝶装的书。

其所以得名,是因为书册打开后左右对称,犹如蝴蝶展开双翅,因而称为“蝴蝶装”,或“蝶装”。

蝴蝶装用以包裹书册前后、形成封面和封底的纸,叫做“书衣”(今称“书皮”)。

书衣往往内用软纸,外加一层硬纸,有时还用绫锦为表,很像现在的精装书。

书衣封面左边有时贴上张狭长的签条,叫“书签”,上写书名、册次,有时加上卷次。

书册的上端称“书头”或“书首”,下端叫“书根”,右边粘连的一边叫“书背”或“书脊”,左边翻阅的一边叫“书口”。

由于蝴蝶装的书衣都很坚硬结实,所以书上架的方法与今天的书籍相似,是立放在书架上。

只不过今天的书籍插立时是书背向外,书头在上,书根向下压在板上,而蝴蝶装的书则是书背向上,书根向外,书口向下压在板上。

蝴蝶装书籍继承了折叠形制书籍翻阅方便的优点,装订在册后又不易断裂、散乱,所以很快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制。

但有一个缺点,即由于每页有字的一面对折在内,空白的背面在外,打开书,往往尽碰上空白的背面;而且读完一页,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包背装。

✧包背装一般认为起源于元代,一直沿用到明代中叶。

包背装书页的背面同背面对折在内,有文字的一面露在外(与后来的线装书各页相同),再用一张书衣,把折叠好的一叠散页从前到后包裹起来,就形成了“包背装”(“裹背装”)。

文献的分类与特点

文献的分类与特点

文献的分类与特点文献是人们创造或整理的有关知识的记录和传递载体。

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术研究和知识推广的基础。

文献按照不同的特征和用途,可以进行多种分类。

本文将围绕文献的分类与特点展开讨论。

一、文献的分类1.1 按照载体类型分类文献可以按照载体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

目前主要的文献载体类型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

纸质文献是传统的文献载体形式,包括书籍、期刊、报纸等。

它具有可触摸、可保存、口碑传播等特点,但信息检索和传播效率相对较低。

电子文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包括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网页文献等。

它具有信息检索方便、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等特点,但也面临着信息真实性、可信度等问题。

1.2 按照内容性质分类文献可以按照内容的性质进行分类。

主要的分类包括学术文献、专业文献、科普文献等。

学术文献是指涉及专门领域、研究成果以及学术交流的文献,如学术论文、学术期刊等。

它主要面向学术研究者和专业领域的读者,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靠的数据支持等特点。

专业文献是特定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记录,如专业期刊、技术手册等。

它通常包含丰富的实证数据和实践应用,对行业从业人员和专业研究者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

科普文献是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文献,如科普图书、科技报告等。

它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科学内容,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1.3 按照发表形式分类文献可以按照发表形式进行分类。

主要的分类包括图书文献、期刊文献、报纸文献等。

图书文献是以书籍形式出版的文献,通常有较长的篇幅和系统的内容结构。

它可以涵盖广泛的主题,具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阐述。

期刊文献是以期刊形式出版的文献,按照时间周期定期发行。

期刊通常以短篇论文和综述文章为主,及时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

报纸文献是指报纸上刊载的各类报道和文章,以及报纸专栏和评论等。

它主要关注当天的热点事件和新闻报道,反映社会现象和舆论动态。

二、文献的特点2.1 系统性文献具有系统性,通常以一定的范围和内容为基础构建起来。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木制的则叫“版牍”。牍指较宽的 方木板,上面可以书写多行字。主 要用来书写公文、信件或图画,所 以现在称一国的疆域叫“版图”, 称书信叫“尺牍”。
西 汉 敦 煌 马 圈 弯 木 牍
❖ 木牍是指用来书写的木版或木片,一尺见方 的牍叫做“方”。《仪礼·聘礼》说:“百名 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文献载体:指负载历史文献 资料的物体,如甲骨、金石、 简牍、缣帛、纸张、光盘等。
一、甲骨
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具体地说, 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 或胫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人们可以见 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 文字,人称甲骨文。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 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 文字,故又称“卜辞”。因其最初出土于殷 墟,故又称“殷墟卜辞”。
❖ 1972年在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4900多枚, 包括著名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 书。
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经于石碑上,与“熹平石经” 并立于太学。古文不易识,则以篆、隶二体列于古 文之下以诠释之,世谓之“正始三体石经”
“开成石经”(或称“唐石经”)、“乾隆石经” (或称“清石经”)。
熹 平 石 经
正始三体石经
正 始 三 体 石 经
汉·袁安碑
在中国学术史上,对于金石的研究起源很早,到 了宋代则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宋 代学者在青铜器及其金文拓本的搜集著录、金石 文字的考释记载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 吕大临的《考古图》、《续考古图》,欧阳修的 《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光绪二十五
年(1899)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收集到 1000 多片。

(完整)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形式

(完整)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和形式

(完整)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和形式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和形式)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和形式的全部内容。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和形式文献的载体和形式•刻铸型载体(甲骨、金石) →书写型载体(简牍、缣帛、莎草纸、羊皮纸、贝叶等) →书写兼印刷型载体(纸) →感应性载体(胶片、磁带、磁盘、光盘数据库)•汉代,我国发明了造纸术,纸张被广泛使用,成为各类文献的理想载体,而且使用时间最长。

直至目前,我国仍以纸为文献的主要载体.新近出现的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即胶片和磁带,是一种新型的文献载体,颇受青睐,已被广泛采用,在某些领域,大有取代纸张的趋势.第一节载体形式1。

甲骨•甲骨文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发现,当时,住在北京的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因治病的一个偶然机会,发现中药中的“龙骨”,即甲骨上刻有古文字,他便四处搜求,其得约1500片。

•不久,王懿荣去世,其甲骨为丹徒人刘鹗(铁云)收藏,刘又继续收集,共计约5000片。

选出其中字迹完好的1058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这是著录甲骨文的第一籍。

•1904年朴学大师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二卷,可谓我国学者研究甲骨文的开始.•1907年上虞罗振玉开始收藏甲骨,并亲自前往调查,所得甲骨三万片以上.•罗振玉于1913年先后印行了《殷墟书契后编》等专著,成为研究甲骨文献的必读之书。

•王国维于1917年发表《殷先公先王考》,以实物为依据论证了《史记·殷本纪》所载王世系为信史,是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论文.•从1928年至1937年,前中央研究院先后对河南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获大批甲骨文,并编印出版了《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 •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成《殷墟文字缀合》,近年又编成《甲骨文合集》,洋洋大观,集甲骨文之大成。

文献学第二讲:文献的载体

文献学第二讲:文献的载体
▪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书契之 用自刻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 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先后,而竹木 之用为最广,竹木之用亦未识始于 何时。”
一:甲骨文文献
1、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 骨上的文字。 2、甲骨文与商周历史考证 3、中国近百年来的甲骨学研究
文献载体
▪ 世界历史上有过多样保存记录文献的载体。
▪ 南宋洪适《隶释》27卷,将隶书石刻文字用楷体写出, 考释其中的史事、人物、形制及文字释读。清人极为推崇 此书。
清代石刻学
▪ 清代石刻之学特点。 ▪ 第一石刻之学提升到与经、史并举的显学。 ▪ 第二除了研究碑刻书法外,还从考证史学角度收集整理石
刻文字。 ▪ 第三除了前代存目(孙星衍《寰宇访碑录》、缪荃孙《艺
▪ 石经:儒经、佛经、道经等。 ▪ 石刻图像:石刻图像也是重要的文献之一,前人有所忽略。
明清以来,肖像画逐步盛行,各地寺院将佛、菩萨等造像 刻于寺庙中,学校里还刻孔子,先圣,供人瞻仰。
石刻文献的价值
▪ 文字和书法价值。 ▪ 文学价值:传记文学的宝库,同时
石刻文献还可以用来辑佚古代诗词 ▪ 史学价值:欧阳修说:“因其载夫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 思考题: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中国方 言众多,为什么中国文字却是统一的?
▪ 《荀子·荣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 君子安雅。把语言和道德相联系,目的是 什么呢?
▪ 雅言:就是古代的标准语言,相当于普通 话。雅即夏也。说的是夏朝的正音。
甲骨文的辨识与发掘
▪ 思考题:殷商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古老文 字,但是在它被发现、认识却在清末。什 么原因使其在地下长达数千年不被人发现?
2、石刻文献


▪ 以石头为文献载体是人类最古老的文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 隹(唯)三年五月丁巳, • 王才(在)宗周, • 令史頌省蘇 (姻)友、里君、百生(姓), • 帥堣(偶)盩于成周, • 休又(有)成事, • 蘇賓章(璋)、马亖(四)匹、吉金, • 用乍䵼彝, • 頌其万年無彊(疆), • 日 (揚)天子 (景)令(命), • 子子孫孫永寶用。
司 母 戊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 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 “殷墟文字”、“殷契”,殷人迷 信鬼神,凡事都要占卜,占卜之后 把结果记录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 甲骨文又称“卜辞”。
甲骨是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 。 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 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 猪、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 骨。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 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 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 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 “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 母亲戊而铸造的。
三、石
在石头上刻字由来已久,在周代就已经 出现。《穆天子传》卷二﹙又名《周穆 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 一﹚:“天子五日观于舂山之上,乃为 铭迹于悬圃之上,以长沙子弹库楚墓, 1942 年被盗出,今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 保存完整的 1 件 ,墨书楚国文字,共 900余字,奇诡难懂 ,附有神怪图形 , 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数术性质的佚书, 与古代流行的历忌之书有关 。
六、纸张
《后汉书·蔡伦传》云: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 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 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 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 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 咸称‘蔡侯纸 ’ 。”本 世纪考古发现,证明蔡伦 发明造纸术之说不太准确。

古典文献载体

古典文献载体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文献载体是记录文字符号的物质材料,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

从我国古典文献的发展历史来看,并按照载体的形式划分有甲骨文献、金石文献、简帛文献、纸本文献和电子文献等。

这些文献的载体形式各具特色,它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保存和传播中国文化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

现简述如下:一、甲骨文献甲骨文献产生于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5年。

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这是已知的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甲骨文是1899年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偶然发现的。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是祭祀、占卜的产物,为鬼神服务,隶属于鬼神文化形态。

卜辞包括叙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个部分,内容涉及商王所关心的所有重大问题。

刘鹗的《铁云藏龟》是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后于河南安阳考古发掘。

甲骨文对于研究殷周时代的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甲骨四堂罗振玉《殷墟书契》、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和郭沫若《卜辞通篆》,他们对于甲骨文献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周公突出了天命靡常,敬德保民,史鉴等观念,自西周以后,占卜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减弱,甲骨文献基本完成使命。

二、金石文献金石文献是在礼器、石头上刻的,从殷商后期到西周,以西周最为盛行,为了传给后代子孙,是记功的文献,为贵族服务。

在中国学术史上,对于金石的研究起源很早,宋代形成了“金石学”。

如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一)金文文献金文文献产生于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21年。

金,指青铜器,金文文献指商至战国时代以青铜器为载体的文献,所用文字旧称钟鼎文、彝文、吉金文字。

周代贵族为了记录如歌功颂德、财产分配等重大事件,内容直接记载了当时的政治活动和社会生活,并在结尾铸有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话,比甲骨文有进步意义,体现了有意识地进行历史记载。

宋以后将金文作为学问来研究。

现已出土的著有金文的青铜器有一万两千多件,最大的是司母戊鼎,文字最多的是毛公鼎。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2课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别和形式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2课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别和形式
2.调查自己家乡所在地图书馆所藏方志或家谱的 情况。
3.选择一部常用史籍的网络版,与通行的纸本进 行对勘,评价其优劣得失。
谢 谢关

中国历史文献学
第二课 历史文献的载体、 类别和形式
历史文献的划分方法包括:
按文献的物质载体形式 按传统的目录分类法 按现代学科内容 按成书形式 按著作体例
题教思 学考 实题 践和

献的其 历他 史形 文式

类历 别史
文 献 的

载历 体史
文 献 的

壹 历史文献的载体
二 现代文献载体
一 传统文献载体
➢ 先秦 “六经”(又称 “六艺”): 《易》《书》 《诗》《礼》《乐》《春秋》
➢ “六经”中《乐》亡佚,有 “五经”之称。
贰 历史文献的类别
一 经部文献
➢ 汉代 “七经”:《周易》《尚书》《鲁诗》《仪礼》 《春秋》《公羊传》《论语》
➢ 唐文宗 “开成石经”增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
类传和附传四种形式。
正文之外,还有评论性文字,称“太史公曰”,表达史 家对所记史事人物的看法。
贰 历史文献的类别
二 史部文献
东汉时,班固撰《汉书》,沿用《史记》的体例,创立了纪传 体断代史。
历代史家效仿《史记》《汉书》的体例,撰著了大量史书,形 成贯通古今的庞大的纪传体王朝史的体系。
史部核心基础史料“二十四史”
叁 其他形式的历史文献
三 少数民族文献
2.民族文字文献
历史上,少数民族创制的文字有数十种之多,有些 文字直到今天仍延续使用,如回鹘体蒙古文、藏文、维 吾尔文等。
有些文字虽在近现代已不使用,但用这些文字书写 的文献大量地保存下来,如八思巴文、东巴文、古傣文、 古藏文、满文等,这里统称“民族文字文献”。

古典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

古典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

古典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 竹简:在中国古代,竹简是一种常见的书写载体。

竹简由竹子削成薄片,然后用绳子穿起来,形成一个可以翻阅的书卷。

竹简因其轻便、易保存的特点,被广泛用于记录和传播古代文献。

2. 石刻:石刻是将文字或图像雕刻在石头上的一种方式。

古代的碑刻、石碑、山水石等都是古代文献的载体形式之一。

石刻因其耐久性强,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使得许多古代文献得以流传至今。

3. 纸质手抄本:随着纸张的发明和普及,纸质手抄本成为古代文献的重要载体形式。

在各个文化领域中,人们通过手工复制古籍,将其记录在纸上,并且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图书馆和藏书楼。

4. 青铜器:青铜器是古代中国文献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人们经常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用于纪念、记录重要事件或祭祀。

这些青铜器作为历史文献的载体,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

5. 古卷:古代文献也以卷轴形式流传。

卷轴由纸张、丝绸等材料制成,文字沿着卷轴展开,可以逐段阅读。

古代文献如《论语》、《道德经》等就是以卷轴形式保存和传播的。

古典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包括竹简、石刻、纸质手抄本、青铜器和古卷等。

每一种载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料。

1。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 缣帛的特点则是轻便柔软,便于书写剪裁, 保存携带。但价值昂贵,普通人享用不起。
❖ 竹简体积大、笨重,阅读收藏不便;编连易 断,容易错乱。
五、纸张
❖ 纸发明于西汉,改进于东汉,东晋几乎完全取代了 竹帛书。
❖ 纸的原义是指漂洗蚕茧时附着于筐上的絮渣。 ❖ 1957年,在陕西西安市郊灞桥汉墓曾发现中国早期
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经于石碑上,与“熹平石经” 并立于太学。古文不易识,则以篆、隶二体列于古 文之下以诠释之,世谓之“正始三体石经”
“开成石经”(或称“唐石经”)、“乾隆石经” (或称“清石经”)。
熹 平 石 经
正始三体石经
正 始 三 体 石 经
汉·袁安碑
在中国学术史上,对于金石的研究起源很早,到 了宋代则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宋 代学者在青铜器及其金文拓本的搜集著录、金石 文字的考释记载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 吕大临的《考古图》、《续考古图》,欧阳修的 《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西周“墙”铜盘,铭文284字,记载了西 周时期各先王的业绩和贵族徽氏的家族历
铭文的功用和字数
进入周代,青铜器皿被用作容器和生活用具, “列鼎而食”,“钟鸣鼎食”等成语都反映 了这种状况。同时还用作地位、财富、权力 的象征,贵族们在举行祭祀宴飨婚礼冠礼等 重大仪式时,多使用。而且习惯在重大仪式 上专门铸造一件青铜器用作纪念。
秦泰山石刻
石经
已经很接近正式的书籍了
以石为文献载体,一方面坚实而 不易泯灭,利于保存文献的原始 面貌。
另一方面石已经被用作专门的载 体。
刻经于石为石经,最早的是东汉末年蔡 邕所刻熹平石经。从东汉末熹平四年(175年)
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 《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 外,供后儒晚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 读效果。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型形式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型形式
•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在洛阳开刻, 用古文、隶书、篆书三种字体刻《尚 书》、《春秋》。又称“魏石经”、 “三体石经” 。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 唐开成石经:唐文宗太和七年在长安开 刻,唐文宗开成二年刻成。用楷书刻成 除《孟子》外的《易》、《书》、 《诗》、《周礼》、《礼记》、《仪礼》 等十二经。又称“唐石经”、“太和石 经”。对后代影响很大,五代雕版印经 书,就以它为依据。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唐代初年,这些石鼓出土于天 兴(今陕西宝鸡),发现时文字已 残缺,宋代欧阳修所见485字,后 人见到的文字更少。清乾隆时别选 贞石摹勒,以便拓印,石鼓文遂有 新旧两种拓本。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石鼓文拓本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摩崖 刻于崖壁,天然之石。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出土文物也证明,晋灭亡后, 不再有简牍文献,所见多为纸写资 料。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中国古代文献用纸张作载体, 其记录形式有两种:写本和印刷本。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1.写本文献 唐代写本流传很广,边疆地区
也广泛使用。1966-1969年间, 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发 现一批唐代写本古文献,如《论语 郑玄注》残卷等。
• 清石经:乾隆五十六年刻十三经于 北京,共一百九十石。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最著名的两块无字碑: 一块:泰山登封台下无字的石碑。 据传为秦始皇所立,一说为汉武帝所立。 一块:陕西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 天合葬乾陵,陵区有武则天无字碑。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泰山登封台无字碑
一种是指纸的雏形,一种丝纤 维交织成的薄片,即“絮纸”又称 “方絮”。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第二章 文献的载体与体式

第二章  文献的载体与体式
20世纪80年代初载体又发生了一次大的革命人们利用一种激光技术在特制的圆盘上记录和再生信息是一种光学存贮器它是继纸张缩微品磁性存贮器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型的知识载体是目前世界上既能用于存贮文字图像符号又能存贮声音等各种知识信息的最为理想的信息载体就是当前人们所说的光盘数据库
第二章 文献的载体与体式
第一节 文献的载体

古代还把重要经典刻于石碑 , 作为标准本。儒 家经典屡经刻石 : ①汉熹平石经(东汉灵帝, 蔡邕隶书) ; ②魏三体石经(古文、篆书、隶 书); ③唐开成石经(现在西安碑林,原刻十 二经,清康熙七年补《孟子》); ④蜀石经 (孟蜀至北宋刻于成都); ⑤北宋石经 ; ⑥南 宋石经 ; ⑦清石经(存北京国子监)。


自甲骨文发现至今 ,研究性论著约有 1400 余种。 1955 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成《殷墟文字缀合》 1965 年考古研究所编辑出版《甲骨文编》,收录甲 骨文 4672 字,可识的字约 900 余。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是甲骨文考释名著。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是一部全面整理和研究甲骨 文以及商史的巨著 , 是甲骨文研究的总结性著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收录甲 骨 4 万多片,按五期分四大类二十二小类,编辑而成, 全书共 13 册,是一部集大成的甲骨著录,是我国第 一部大型 甲骨文资料汇编。

一、甲骨



甲骨 , 指龟甲和兽骨。龟甲主要指龟的腹甲, 较平整。兽骨则主要是牛的肩胛骨 , 间或有刻 记事文字的牛头骨、鹿头骨、人头骨、 虎骨 等。 卜辞内容丰富 , 包括纪年、帝王世系、祭祀、 战争、田猎、农业、畜牧业、疾病、灾害、天 象、方国等。 甲骨文的契刻,可能先经过酸性溶液的软化过 程。

文献学第二讲:文献的载体

文献学第二讲:文献的载体
文献学第二讲:文献的载 体
• 引言 • 文献的载体类型 • 文献载体的特点与优劣 • 文献载体的发展趋势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文献载体
文献的载体是文献的物理表现形式,包括纸质、电子、音频、视频 等。
文献载体的演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献的载体经历了从甲骨、竹简、纸质到电子等 形式的演变。
文献载体与文献学的关系
纸张仍然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文献载体,数字化载体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但传统载体的地位仍不可替代。
对未来的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文献载 体的未来将更加数字化和网络
化。
数字化载体具有存储量大、易 于检索、方便传输等优点,未
来将更加普及。
同时,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 识的提高,绿色、环保的文献 载体也将受到更多的关注。
未来文献载体的发展将更加注 重用户体验和个性化需求,如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将 为文献载体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
THANKS
感谢观看
电子文献的特点与优劣
总结词
便捷、环保、易检索
详细描述
电子文献存储在电子设备中,方便携带和检索,同时环保, 不占用实体空间。但电子文献的缺点是受限于电子设备,可 能存在设备故障、电力中断等问题,且长时间阅读可能对眼 睛造成一定负担。
数字文献的特点与优劣
总结词
容量大、可共享、易传播
VS
详细描述
数字文献以数字形式存储,容量巨大,可 以容纳海量信息。同时数字文献可以轻松 实现共享和传播,方便学术交流和知识普 及。然而,数字文献的缺点是依赖于网络 和数字技术,一旦出现技术故障或网络问 题,可能会影响其正常访问和使用。
识能力,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
05

古代文献的形式与载体

古代文献的形式与载体

古代文献的形式与载体古代文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记录了悠久历史中的宝贵信息。

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和载体呈现,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献的形式与载体,探讨其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文章古代文献最常见的形式是文章。

古代的文章通常按照特定的格式写作,例如《诗经》的诗歌形式、《尚书》的典章制度等。

这些文章通过文字表达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意见和感情,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经典经典也是古代文献的重要形式之一。

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经典,如古代中国的《四书五经》、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

这些经典通常是关于哲学、历史、文学或宗教的重要著作,被认为是特定文化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表格和刻碑古代文献也以表格和刻碑的形式存在。

表格通常用于记录统计数据或重要事件,如古埃及的人口普查表、古代中国的封建领地表等。

而刻碑则以雕刻的方式将文字记录在石碑上,常见于古代各个文明的历史遗迹中,如埃及的罗塞塔石碑和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的铭文。

四、纸质文献随着纸张的发明,纸质文献成为古代文献的主要载体。

古代各文明都有自己的纸质文献传承,如中国的竹简、秦简和纸帛书、古埃及的纸草书、古罗马的羊皮卷等。

这些纸质文献保存了古代人们的书写产出,为后代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五、石刻与铭文石刻与铭文是古代文献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古代文明常将重要信息雕刻在石头上,如岩石上的古道标记、陵墓上的碑文等。

这些石刻和铭文经过岁月的洗礼,仍然能够为我们提供珍贵的历史信息。

六、口头传统在古代社会中,口头传统也是一种重要的文献形式。

古代的吟唱诗人、民间故事传承者等都通过口头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后代。

然而,由于没有办法长期保留,这些口头传统的文献形式在漫长的历史中往往难以保存下来,只能通过后代的记忆和记录来了解。

综上所述,古代文献以多种形式和载体存在,如文章、经典、表格和刻碑、纸质文献、石刻与铭文以及口头传统等。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献”。早期的神话与歌谣即是靠口头传播下来的。 文字的发明,使文献传播有了赖以固定和长久保存的基
础。文字传抄不但使文献得以久传后世,而且也大大减 少了口耳相传造成的“失真”。《吕氏春秋·察传》所 谓“数传耳白为黑,黑为白”,所谓“以讹传讹”,确 是口传文献的明显缺陷。
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 隅、静安,号观堂、永观,谥忠悫。 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秀才;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 著名学者,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 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 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与其俱为同 乡。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 考》、《殷周制度论》、《殷虚卜辞 中所见地名考》、《殷礼徵文》以及 《古史新证》等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4、缣帛的优劣与重要帛书文献。 缣帛,即丝织品。丝织品作为文献载体之优点如轻柔、
易于卷舒、便于剪裁等,但其价格昂贵,亦不便长久保 存,故缣帛文献出土相对较少。 1940s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一批著名帛书后流失国 外。1970s长沙马王堆西汉王陵再次出土重要帛书,有 《老子》等,价值极高。 纸张出现后,缣帛亦逐渐退出,但至唐代亦有缣帛书信。
6、当代电子文献的时代特色。 电子载体的特点:一是“无形”,二是“存储量大。” 电子文献改变了传统的阅读、使用和收藏方式。电子文
献逐渐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形 态,且以更大容量、更便捷的方式为我们提供服务。
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1、由口头传抄到书面文献:文字诞生的重要意义。 未有文字之前,人类传播信息基本靠口耳相传,即所谓
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现代逯钦立编《先 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

第二讲 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2

第二讲  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2

此后,罗振玉、王国维等又继续察访,编印了《殷
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前编》、
《后编》、《续编》等书。
16 15
从1928年到1937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 究所用现代考古学方法进行了十多次发掘,相 继编印出版了《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 乙编》。
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
碣石、会稽等七处石刻,其文在《史记〃秦始皇
本纪》中可以看到。
这些石刻文多数已经磨灭,有重摹本流传,现在
残存的秦始皇石刻文,唯有琅琊石刻。
16 42
峄山刻石:
16
43
石刻文献多在露天公开展示,故更具有供人阅 读的书籍性质。就此而言,汉代的“熹平石 经”,则是当之无愧的石头刻成的书。
从东汉末熹平四年(175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 蔡邕用古文、篆、隶三体书写,将《周易》、 《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 学门外,供后儒晚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 动性的阅读效果。《后汉书·蔡邕传》称: “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额, 填塞街陌。”
Hale Waihona Puke 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 《甲骨文合集》将甲骨文分成4大类,22小类:
四大类是:一、阶级和国家;二、社会生产;三、科
学文化;四、其他。
16 17
二十二小类是:
一、奴隶和平民;二、奴隶主和贵族;三、官吏; 四、军队,刑罚,监狱;五、战争;六、方域; 七、贡纳;八、农业;九、渔猎,畜牧;十、手 工业;十一、商业,交通;十二、天文,历法; 十三、气象;十四、建筑;十五、疾病;十六、 生育;十七、鬼神崇拜;十八、祭祀;十九、吉 凶梦幻;二十、卜法;二十一、文字;二十二、 其他。

文献的载体 名词解释

文献的载体 名词解释

文献的载体名词解释在现代社会中,文献的载体是指文献所存在的各种形式,包括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口头文献等。

不同的载体以其特殊的特点和使用方式,为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提供了多种选择。

纸质文献作为最传统的载体形式,包括书籍、期刊、报纸、手稿等。

纸质文献具有实体存在的特点,可以直接通过触摸和阅读来获取信息。

此外,纸质文献还有较长的保存寿命,无需依赖电力和技术设备。

在图书馆、书店和个人藏书中,纸质文献仍然是最常见和受人尊重的载体形式。

它们通常提供统一的格式和可靠的信息来源,尤其适用于研究、学术交流和离线阅读。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文献作为一种新的载体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电子文献包括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和互联网上的各种文献资源。

与纸质文献相比,电子文献具有无时空限制的特点。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到所需的信息。

电子文献还可以进行检索和全文搜索,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查找和利用方式。

此外,电子文献在存储和传播方面也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成本优势。

除了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口头文献也是重要的载体形式。

口头文献是通过口头传播来传递知识、信息和文化的形式。

它可以是口头传统、传说、民间故事、口述历史和口头演讲等。

尽管口头文献较为流动和易失,但它汇集了民间智慧和历史记忆,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承。

口头文献在一些民族和地区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文献载体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信息世界。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载体形式来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

对于研究人员和学术界来说,纸质文献仍然是最常用的载体形式,但电子文献的发展和普及,为人们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带来了许多便利。

对于普通读者和大众来说,电子文献和口头文献则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捷方式。

无论是哪种载体形式,文献作为传承和记录人类知识的工具,都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01第一章_古典文献的载体分解

01第一章_古典文献的载体分解

• 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铸文字 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 渐取代了金刻的主要地位。 我
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 文,唐代初年发现于大兴县 (今陕西宝鸡市南),在10个 琢磨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诗 一首,歌咏秦国君畋猎游乐生 活,故又称“猎碣”。
石鼓文
• 关于石鼓的制作时代,争 议颇多,或谓周宣王时所 作,或谓周成王时所作。 南宋郑樵因其文往往与秦 器相合,定为秦刻。后世 亦多从此说,公认石鼓石 为秦刻石,石鼓经千余年 的辗转流移,十石文字大 多剥落,其中一石,字迹 竟全然无存,原石今藏故
• 从1928年至1937年,前中央研 究院先后对河南殷墟进行了15 次发掘,获大批甲骨文,并编 印出版了《殷墟文字甲编》、 《殷墟文字乙编》。
• 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编成《殷墟文字缀合》, 近年又编成《甲骨文合集》, 洋洋大观,集甲骨文之大成。
• 2.金石
•金石,是指以青铜器和石块为文献的载体,也是钟 鼎和丰碑的总称。
宫博物院。
石鼓石
• 郭沫若有《石鼓文研究》一书,可资参考。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巡行各地, 到处刻石记功。计有泰山、峄山、 琅琊、支罘、东观、碣石和会嵇等 刻石。字体均为小篆,相传为李斯 所书。这些石刻大都湮没,现仅琅 琊石刻残存13行87字,陈列于中 国历史博物院。司马迁将这些石刻 文字收入《秦始皇本纪》,开创了 以石刻文字为史料的先例。
录甲骨文的第一籍。
• 1904年朴学大师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 二卷,可谓我国学者研究甲骨文的开始。
• 1907年上虞罗振玉开始收藏甲骨,并亲自前往 调查,所得甲骨三万片以上。
罗振玉
• 罗振玉于1913年先后印行了 《殷墟书契后编》等专著,成 为研究甲骨文献的必读之书。

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

文献类型按载体形式分:1.印刷型:主要是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记录形式,这是一种传统的文献类型,也是文献目前使用的主要类型。

2.缩微型:主要以感光材料为载体,以印刷型文献为母本,以缩微照相为记录手段的一种文献形式。

3.机读型:也称电子型文献,是一种以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文献形式,主要通过编码和程序设计,将文献资料转成机读语言,称为供计算机存贮和检索的新型载体。

这种磁性载体包括磁带、磁盘和光盘等。

4.声像型:也称视听资料,载体的记录形式既有磁性材料也有感光材料,主要是借助机械装置,直接记录声音或图像的一种文献形式。

它包括唱片、录音带和幻灯片等。

按加工程度分:1.一级文献:即原始文献,它以作者本人的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成果为基本素材而撰写的文献,无论创作时作者是否参考或引用他人的著作,也无论以何种载体形式出现,均为一级文献。

2.二级文献:通常是对一级文献进行收集、加工和整理,将分散的、无组织的、形式各异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类、摘编,使第一手资料系统化,从而具有工具性的特点,便于读者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检索和查找。

通常二级文献包括各种目录、题录、文摘和索引等。

3.三级文献:在合理利用二级文献的基础上,选用一级文献的内容,加以分析、综合而编写出来的文献,如专题评述、问题综述等。

三级文献包括综述、年鉴和手册等。

从一级文献、二级文献到三级文献,是一个由博到约、由分散到集中、由无组织到系统化的过程。

文献的分级并不说明文献的价值等级,它只是说明文献来源的不同层次。

文献主要来源:1.网络文献资源:网络教育文献资源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信息存放在光磁等载体上,并通过网络通信设备和计算机等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

2.教育技术学期刊:教育技术学期刊的特点是内容新、更新快、数量大、能反映当前水平、参考价值大。

国内著名的教育技术期刊有《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

3.教育技术学图书:教育技术学图书是已经出版的与教育技术学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书籍,内容比较系统、全面、成熟、可靠,可以帮助研究者全面系统的了解该专业领域的知识,也可以作为一种经常查考的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講文獻的載體與形式
甲骨
甲骨指龜甲和獸骨,乃商代占卜是用的工具,上有刻辭,以作貞卜的紀錄。

甲骨文的發現和拓印乃二十世紀初年的事,之後著名學者如羅振玉、王國維等識讀了不少文字,大大推進了古文字、歷史等方面的研究。

甲骨與王國維。

金文
金文主要指銘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屬商周時期的器物。

殷周金文與甲骨文有同有異,內容多是當時戰爭、盟約、條例、賞賜等政治活動的紀錄。

西周時的金文已有較長篇的記事文,如毛公鼎就是著名的例子。

簡牘
竹簡和木牘是較早的書寫材料,對後世的書籍形式有深遠的影響。

簡牘可以數量較有彈性,可以記錄不同類型的資料,包括律令、史事、思想等。

上世紀陸續有許多簡牘出土,加深了我們對古代的歷史和文化的認識。

中研院《漢代簡牘數位典藏》。

帛書
帛書指書寫在絲綢繒帛上的文字帛書,最遲在公元前六、七世紀已出現。

帛書較竹牘簡便,易於攜帶,後世紙張出現後,縑帛仍是重要的書寫工作。

竹牘與簡帛在上個世紀有許多重大發現,吸引許多學者參與,堪稱顯學。

簡帛研究網
紙卷
紙是四大發明之一,相傳為東漢蔡倫所造,但其實西漢時已有類似的纖維紙。

紙是優良的文字傳播工具,結果很快普及,並且傳至國外,包括朝鮮、越南以至印度。

現存出土文物證實,西漢時已有古紙。

關於紙的考古發現,當以敦煌紙卷最為重要。

這批文獻約三萬餘卷,內容廣泛。

文獻的數碼化
中央研究院「瀚典」
.tw/index.html?
臺灣故宮「寒泉」
http://210.69.170.100/s25/index.htm
香港中文大學「漢達文庫」
/
四庫全書電子版
.hk/resources/e-resources/skqs.html
流通的方式
背誦
阮元《文言說》
古人無筆硯紙墨之便,往往鑄金刻石,始傳久遠;其著之簡策者,亦有漆書刀削之勞,非如今人下筆千言,言事甚易也。

許氏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左傳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此何也?古人以簡策傳事者少,以口舌傳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

故同為一言,轉相告語,必有愆誤,是必寡其詞,協其
音,以文其言,使人易於記誦,無能增改;且無方言俗語,雜於其間,始能達意,始能行遠。

鐫刻
抄寫
《論語.衛靈公》
子張問行。

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

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朱注:紳,大帶之垂者。

書之,欲其不忘也。

傳抄的訛誤
訛誤的主要原因是形近而誤,如漠(漢)、怒(恕)、戒(式)之類。

也有筆劃分合致誤者,如「讋」及《孟子》「忘」之例:
《孟子.公孫丑》云:「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顧炎武謂「正心」乃「忘」之誤,當作「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忘,勿助長也。


訛誤的類型
訛誤,指文字的錯誤;
脫文,又名奪文,指文字的脫漏;
衍文,指多餘的文字;
倒文,指文字次序顛倒;
錯亂,指一組文字次序混亂。

印刷
攝影
數碼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