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的资料

合集下载

安塞腰鼓介绍词

安塞腰鼓介绍词

安塞腰鼓介绍词
安塞腰鼓,是中国陕西安塞地区民间传统打击乐器。

它始于明朝,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安塞腰鼓一般由两个人演奏,其中一个敲鼓,一个打锣。

安塞腰鼓的特点是旋律变化丰富、声音浑厚有力,形态活泼神气。

演奏者要根据舞蹈曲目的不同,合理运用鼓面的左右摇摆、提高或降低节奏速度,使演奏既强调鼓点的规律性,又有起伏跌宕之感,从而丰富旋律。

安塞腰鼓既是一种传统乐器,也是一种流行艺术表演形式。

在陕北地区的节庆活动、婚礼喜庆等场合,安塞腰鼓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欢声笑语,还能展示陕西民间文化独特的魅力。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塞腰鼓凭借其独特的音色和热情洋溢的表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这项传统艺术的学习和发扬中。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一、起源和历史安塞腰鼓起源于陕西省安塞县,据传始创于秦朝,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安塞腰鼓不断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

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传统音乐器乐,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瑰宝,代表了古代陕北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二、结构和制作安塞腰鼓主要由鼓框、鼓皮、鼓棒等组成。

鼓框经过木工制作,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精美绘制图案或花纹。

鼓皮多用水牛皮或羊皮,经过制作和调音后,具有独特的音质和响亮的音色。

鼓棒通常由木材制成,长度适中,便于演奏时的挥舞和击鼓。

三、演奏技法安塞腰鼓的演奏技法主要包括挥鼓、击鼓和踢脚。

挥鼓是安塞腰鼓演奏中最为特色的表演形式,演奏者将鼓棒挥舞得犹如舞动的丝绸般柔美,抒发出深沉悠远的艺术情感。

击鼓是以鼓棒敲击鼓面,发出响亮清脆的鼓声,并通过节奏变化来表现音乐的韵律和旋律。

踢脚则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配合舞蹈动作,使得整个演出更富有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

演奏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音乐才华,还要具备较高的体魄和舞蹈功底,方能在演出中达到完美的表演效果。

四、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

安塞腰鼓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奏、重奏和合奏等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在表演过程中,演奏者要配合翩翩起舞的舞蹈动作,展现出一种生动、活泼、欢快的音乐氛围。

安塞腰鼓还常常与其他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如锣鼓舞、杂耍、大秧歌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演出节目。

五、文化意义和传承价值安塞腰鼓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音乐器乐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传承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古代陕北地区的历史和传统风俗,更是对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的生动表现。

安塞腰鼓的传承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器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一、安塞腰鼓的历史安塞腰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腰鼓主要用于宫廷的歌舞表演。

到了宋代,腰鼓开始在民间舞蹈中广泛流传。

而到了元代,安塞地区的腰鼓已经成为了地方舞蹈中的重要乐器。

经过长期的发展,安塞腰鼓已经成为了陕北地区民间舞蹈的标志性乐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安塞腰鼓的制作工艺安塞腰鼓通常是由数十个鼓片组成的,每一个鼓片都是由水牛皮制成。

制作安塞腰鼓的工艺非常考究,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需要将水牛皮洗净,晾干,然后用特殊工艺处理,使得水牛皮变得坚韧有弹性。

接下来,需要将水牛皮贴在特制的鼓片上,并用特殊工具将其固定。

最后加上鼓框、鼓杆等部件,安塞腰鼓就制作完成了。

三、安塞腰鼓的舞蹈表演安塞腰鼓主要是作为民间舞蹈乐器使用的,其舞蹈表演形式丰富多样,通常是由一群人一起跳舞,每个人手持一只腰鼓,配合舞蹈动作和节奏音乐,形成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表演通常内容丰富多彩,有婚庆舞、迎宾舞、劳动舞等不同主题的舞蹈。

在表演中,舞者手持腰鼓,通过不同的击打动作和节奏变化,使得整个舞蹈表演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四、安塞腰鼓的文化意义安塞腰鼓作为中国陕北地区的传统舞蹈乐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陕北地区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安塞腰鼓舞蹈传统在地方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陕北地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安塞腰鼓也是中国传统舞蹈乐器中的一种,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安塞腰鼓的现状与挑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安塞腰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就是传承和保护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安塞腰鼓也面临着世代传承和保护的问题。

如何把好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传承下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安塞腰鼓》知识点

《安塞腰鼓》知识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安塞腰鼓》知识点《安塞腰鼓》是一首流传于陕西安塞地区的民间艺术歌曲,下面是关于《安塞腰鼓》的一些知识点:1. 腰鼓:腰鼓是中国传统民间乐器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军事节令乐器,后来发展成民间舞蹈乐器。

腰鼓以鼓面为主要发声部分,鼓面由牛皮或羊皮制成,鼓的身体由木材制成。

2. 安塞:安塞是陕西省延安市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黄土高原上。

安塞以腰鼓舞蹈闻名,被誉为“腰鼓之乡”。

3. 历史渊源:《安塞腰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传始于唐代的长庆年间,而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现在的《安塞腰鼓》乃是民间传承的结果。

4. 剧情梗概:《安塞腰鼓》描绘了一个战乱年代的英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明末边塞,男主角安塞腰鼓由于深爱着娇妻顾惜荷,拒绝了国家的征辟,被严刑拷打而死。

悲痛之下,顾惜荷化身为魂灵,呼唤着忠魂安塞重回人间。

最终,在上苍的眷顾下,她成功地唤醒了丈夫的灵魂,两人重聚并共同战胜了外敌。

5. 表演形式:《安塞腰鼓》是一种组合了歌唱、舞蹈和音乐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

演出时,舞者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腰鼓,伴随着鼓点和歌声,展开精彩的舞蹈表演。

6. 技艺要求:《安塞腰鼓》的表演要求舞者有较高的舞蹈功底和节奏感,要求手腕柔韧灵活、肩膀和腰部协调自如。

同时,舞者还要具备较强的音乐和歌唱素养,以确保舞蹈和音乐的完美结合。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传承与保护:《安塞腰鼓》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

当地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扶持,鼓励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艺术。

8. 影响与推广:《安塞腰鼓》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交流活动,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它不仅展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关注《安塞腰鼓》,推动了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播和推广。

9. 腰鼓文化节: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安塞腰鼓》,安塞地区每年都会举办腰鼓文化节,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安塞腰鼓简介

安塞腰鼓简介

安塞腰鼓简介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安塞腰鼓起源于榆林横山。

在明代后期,由于灾荒与农民起义,安塞已经人烟稀少,现在的安塞人由榆林横山迁过来,也把横山的腰鼓带到了安塞。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安塞腰鼓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与性格。

安塞腰鼓可由上千人一同表演。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2009年国庆典礼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德国等地进行表演。

《安塞腰鼓》知识点梳理

《安塞腰鼓》知识点梳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安塞腰鼓》知识点梳理《安塞腰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起源于陕西省宝鸡市安塞县。

它是一种以腰鼓为主要乐器伴奏的舞蹈表演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独立的曲艺形式。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表演形式、艺术特点和传承保护等方面,对《安塞腰鼓》进行知识点梳理。

一、历史背景《安塞腰鼓》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据考证,《安塞腰鼓》最初是在农耕活动中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舞蹈表演形式。

这与安塞县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有关,安塞县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居民多以农耕为生,所以他们在耕田、播种、收割等农事劳作中形成了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这就是《安塞腰鼓》的原始形态。

二、表演形式《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合奏形式,即由数十人组成的团队进行表演;另一种是独奏形式,即单人或少数人进行表演。

两者均以腰鼓为主要乐器伴奏,融合了歌唱、舞蹈、器乐等元素。

在合奏形式中,表演者手持腰鼓,蹲立于舞台上,伴随着鼓点的节奏,以舞蹈和歌唱的形式表演各种故事情节。

表演者们以整齐的步伐和优美的手势,展示出农民在农田劳作中的辛勤和快乐。

同时,他们用歌唱表达出乡村生活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独奏形式中,表演者通常是一位高手,以独特的技巧和个人魅力进行表演。

他们手持腰鼓,以快速的手法和精准的音乐节奏,展示出高超的鼓技和舞蹈功底。

这种形式更加注重个人的表现和展示,艺术效果更为突出。

三、艺术特点《安塞腰鼓》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硬朗有力的舞蹈动作:表演者们利用身体和手臂的力量,展示出独特的舞蹈动作。

他们以挺胸、抬头、笔挺脊背的姿态,以及手臂的快速运动,表现出农民在劳作中的勇敢和坚强。

2. 高难度的鼓技:《安塞腰鼓》的鼓技要求非常高,表演者需要掌握快速而精确的鼓点,以及多种变化的节奏和技法。

鼓点和舞蹈配合紧密,要求表演者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和反应速度。

安塞腰鼓知识点梳理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

安塞腰鼓知识点梳理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安塞腰鼓知识点梳理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安塞腰鼓是中国陕西省安塞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戏曲伴奏鼓械,其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安塞腰鼓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起源与发展安塞腰鼓起源于陕西安塞县的民间,最早可追溯到明代。

起初,安塞腰鼓只是用来伴奏一些民间舞蹈和杂技表演。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安塞腰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演奏体系和艺术风格,并且逐渐与戏曲、歌舞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成为安塞地区的一种特色文化表达方式。

二、演奏形式安塞腰鼓的演奏形式多样,一般由数名鼓手组成,共同演奏。

演奏时,鼓手手拿鼓槌,用力敲击鼓面,以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

同时,鼓手还运用腰腿和身体的摆动,使整个演奏过程显得更加生动有力。

安塞腰鼓演奏的节奏明快有力,旋律优美动人,能够很好地配合各种表演形式。

三、作用与功能安塞腰鼓在表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作为一种伴奏乐器,能够配合戏曲、歌舞等表演形式,强调节奏和音乐的节奏感。

其次,安塞腰鼓的演奏动作和精准的节奏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加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安塞腰鼓还有一定的神秘功能,人们认为它能够驱邪避凶,保平安。

四、艺术特点安塞腰鼓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安塞腰鼓的演奏具有精确的节奏和强烈的节奏感,能够使人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安塞腰鼓的演奏动作有力而有节奏感,既能够展示鼓手的技巧,又能够增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强观众的视觉享受。

此外,安塞腰鼓的旋律优美动人,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最后,安塞腰鼓在表演中的神秘感和神圣感也是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之一,它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神奇力量的乐器。

五、文化内涵安塞腰鼓不仅具有音乐艺术的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安塞腰鼓作为一种民间音乐乐器,承载了安塞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其次,安塞腰鼓在演奏中融入了一些传统的文化符号和象征,如龙凤、鲤鱼等,使其意义更加丰富。

安塞腰鼓主要内容

安塞腰鼓主要内容

安塞腰鼓主要内容安塞腰鼓是中国陕西省安塞县地方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它是一种以鼓为主要乐器,辅以唢呐、锣、钹等打击乐器和弦乐器演奏的音乐舞蹈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表现了陕北地区农民勤劳、豁达、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和淳朴的生活情趣,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花朵”。

起源与历史安塞腰鼓起源于汉唐时期,经过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今天的形式。

根据传说,安塞腰鼓最早是由一位名叫杨国忠的将军创造,在抗击外敌时用来鼓舞士气。

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并在当地得到广泛发展。

演出形式安塞腰鼓演出通常分为两种形式:室内演出和户外演出。

室内演出通常在剧场、会堂等场所进行,演员穿着彩色的戏服,表演形式多样,包括歌唱、舞蹈、器乐演奏等。

户外演出则是在广场、街头等公共场所进行,演员穿着简单的民族服装,表演形式以鼓点为主。

音乐特点安塞腰鼓的音乐具有浓郁的陕北风味,它采用了陕北地区传统民间音乐中的一些基本元素,如“二泉映月”、“梁祝”等曲目中常用的旋律和节奏。

同时还吸收了西北地区其他民族音乐的特点,在演奏方式上更加独具一格。

舞蹈特点安塞腰鼓舞蹈动作简洁明快、富有力量感和韵律感。

它通常采用单人或多人合作的方式表现出农民劳动生活中的情景和节日庆典时的欢快氛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跳大神》,这是一种祭祀仪式上常见的舞蹈形式。

文化内涵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陕北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陕北农民的生活习惯、信仰观念和精神风貌,表现了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幸福的愿望。

同时,安塞腰鼓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演出和教学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陕北地区的文化遗产。

现状与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推崇,安塞腰鼓在当地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每年都有大量的观众前来欣赏演出,并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安塞腰鼓队伍中。

同时,也有一些专业团体将安塞腰鼓带到国内外进行巡回演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安塞腰鼓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乐器,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和节奏感。

它起源于陕北地区的安塞县,因此得名为“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的演奏技法独特,音色饱满,具有独特的魅力。

下面是关于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起源和历史:1. 安塞腰鼓起源于陕西省宝鸡市安塞县的民间舞蹈“楼船夜雪”。

2. 这种民间舞蹈开始于明代,到清代形成了今天的安塞腰鼓形式。

3. 安塞腰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批判为封建迷信,直到1980年代才得到恢复和发展。

制作工艺:1. 安塞腰鼓由鼓饰、半圆形鼓头、桩、把手和绑带组成。

2. 鼓饰一般用铁或木材制成,可以增加鼓的重量和音响效果。

鼓饰的形状、大小和重量对演奏声音有很大的影响。

3. 鼓头一般用牛皮制成,经过加工和处理后,可以产生饱满而富有弹性的音色。

演奏技法:1. 安塞腰鼓演奏的基本技法包括打击、摇荡、挑、挥、拨、推等。

2. 打击是最基本的演奏方式,通过手掌和手指的击打鼓头,形成节奏感和音响效果。

3. 摇荡是一种流畅而连贯的演奏方式,通过手腕的摆动,产生柔和的音色。

4. 挑是指用指尖轻轻挑动鼓头,产生清脆的短音。

5. 挥是指用手臂快速挥动鼓槌,产生连续的音色。

6. 拨是指用手指快速拨动鼓头,产生细腻而有力的音色。

7. 推是指用手掌的侧面推动鼓头,产生柔和的音色。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演奏曲目:1. 安塞腰鼓的曲目通常分为慢曲和快曲两种。

2. 慢曲以婉转、柔和的旋律为主,通常用来表达深情和内敛的情感。

3. 快曲以热烈、欢快的旋律为主,通常用来表达豪放和奔放的情感。

4. 安塞腰鼓的演奏曲目有《铁拐李翻身》、《楼台会夜雪》、《台州姑娘》等。

艺术特点:1. 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激情四溢的演奏方式,展现了陕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

2. 安塞腰鼓的演奏技法丰富多样,通过手部的各种动作和力度的变化,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绪和音效。

3. 安塞腰鼓的演奏需要有一定的身体灵活性和力量控制能力,演奏者要有较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安塞腰鼓知识点

安塞腰鼓知识点

安塞腰鼓知识点安塞腰鼓,又称陕北腰鼓,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陕西省宝鸡市安塞区。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鼓点节奏而闻名,并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特点和表演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而激动人心的艺术形式。

起源安塞腰鼓起源于陕西宝鸡市安塞区,在当地被广泛传承和演奏。

据说安塞腰鼓最早来源于农民在农田劳动之余的娱乐活动。

通过敲击和吹奏腰鼓,他们表达了对劳动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的表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特点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是一种集鼓、鸣锣、吹奏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演奏者不仅需要掌握鼓点的节奏和演奏技巧,还需要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演出鼓点的韵律感。

其次,安塞腰鼓的节奏明快而富有变化,给人以活力四溢的感觉。

演奏者使用手指、手掌和棍子等工具来敲击鼓面,创造出各种不同的音色和节奏感。

同时,安塞腰鼓的演奏还伴有唱词和舞蹈等元素,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独立表演外,它还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杂技、武术和戏曲等。

这种综合表演形式使安塞腰鼓具有了更广泛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表演技巧安塞腰鼓的演奏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技巧和训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演奏技巧和要点:1. 掌握基本鼓点:安塞腰鼓的基本鼓点有三种,分别是“肥工”、“顶工”和“勾工”。

演奏者需要熟练掌握这些基本鼓点的节奏和击打方式。

2. 保持稳定的节奏:安塞腰鼓演奏需要保持稳定的节奏感,以确保整个演奏过程的和谐和统一。

演奏者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磨练来达到这一点。

3. 练习身体协调性:安塞腰鼓的演奏需要演奏者全身的参与,包括手臂、手指、腰部和腿部等。

演奏者需要通过练习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韵律感。

4. 注重表情和动作:安塞腰鼓的演奏不仅仅是音乐的演绎,还要包含丰富的表情和动作。

安塞腰鼓内容

安塞腰鼓内容

安塞腰鼓内容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安塞腰鼓起源于唐代,经过历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的表演者通常是一群男子,他们身穿彩色的腰鼓衣,手持鼓棒,围着一面大鼓表演。

表演者们在鼓声的伴奏下,跳跃、旋转、翻滚,展现出独特的舞蹈和技巧。

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多样,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

安塞腰鼓的音乐和舞蹈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安塞腰鼓的音乐以鼓声为主,配以锣、钹等打击乐器和二胡、笛子等民间乐器,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安塞腰鼓的舞蹈则以跳跃、旋转、翻滚等动作为主,表现出了陕北人民豪放、热情、勇敢的性格特点。

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

安塞腰鼓的表演者们常常到各地进行演出,展示安塞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同时,安塞腰鼓也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观众,成为了陕西省的一张文化名片。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它不仅是陕北地区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安塞腰鼓的表演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
让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安塞腰鼓讲了什么内容

安塞腰鼓讲了什么内容

安塞腰鼓讲了什么内容安塞腰鼓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起源于陕北地区的安塞县。

它是一种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舞蹈,以腰鼓为主要伴奏乐器,舞者们手持腰鼓,随着鼓声起舞,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安塞腰鼓的起源、特点、表现形式以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安塞腰鼓起源于陕北地区的安塞县,据传始于秦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安塞腰鼓的舞蹈动作源于古代农耕劳动,融合了丰收、祈福、庆祝等元素,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

腰鼓是安塞腰鼓舞蹈的灵魂,它的鼓点节奏多变,有力地激发着舞者们的激情和活力。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安塞腰鼓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了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一部分。

安塞腰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舞者们手持着腰鼓,随着鼓点的节奏起舞,舞姿矫健、大气磅礴,充满了阳刚之美。

他们时而挥舞鼓槌,时而翻飞起舞,时而高举双手,时而蹲跃起伏,舞姿多变,富有张力和韵律感。

在鼓点的推动下,舞者们展现出了无限的活力和激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安塞腰鼓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一种对生活、对自然、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安塞腰鼓作为中国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

它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的劳动和生活,展现了人们对丰收、祈福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安塞腰鼓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通过安塞腰鼓这一载体,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韵味,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总的来说,安塞腰鼓作为中国古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了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韵味,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安塞腰鼓的传承和发展,将继续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安塞腰鼓(已整理)

安塞腰鼓(已整理)
力。
传统音乐
安塞腰鼓的表演通常伴随着传统 音乐的演奏,如唢呐、锣、镲等, 这些音乐元素为舞蹈表演增添了
更多的层次感和艺术魅力。
02
安塞腰鼓的特点与表演形式
特点
地域性
安塞腰鼓是陕北地区特 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具
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独特性
安塞腰鼓在鼓形、鼓带、 鼓槌等方面具有独特的
设计和制作工艺。
节奏感
地域文化标志
安塞腰鼓是陕北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是黄土高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民族精神的象征
安塞腰鼓粗犷豪放、气势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拼搏、奋 进的精神。
民间艺术的代表
安塞腰鼓集舞蹈、音乐、美术、体育于一体,是民间艺术的瑰宝,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社会影响
促进文化交流
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传承
在现代,安塞腰鼓已经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通过各种 途径得到传承和发展,并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欢迎和赞誉。
文化背景
黄土文化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 民间艺术形式,反映了当地人民 的生活习俗、劳动方式和宗教信
仰。
民间舞蹈
安塞腰鼓是一种典型的民间舞蹈, 通过表演者的身体动作和击鼓技 巧来表现舞蹈的节奏和韵律,具 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
3
学术研究
许多学者对安塞腰鼓的历史、文化内涵等进行深 入研究,推动其学术传承和理论发展。
05
安塞腰鼓的未来展望
创新发展
创新表演形式
探索安塞腰鼓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如舞蹈、音乐、戏剧等,创 造出更具吸引力和表现力的表演形式。
创新技术应用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观众带来沉 浸式的观赏体验,提升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安塞腰鼓》知识素材汇总

《安塞腰鼓》知识素材汇总

《安塞腰鼓》知识素材汇总了解安塞腰鼓一、安塞腰鼓的起源与发展腰鼓又称为花鼓,在全国各地都有,是一种以圆木掏成筒形或用木条箍为筒形,中间大、两头小,两面蒙牛皮或羊皮为鼓面,打击时发出清脆声响的民族打击乐器。

安塞腰鼓是流传在陕北地区的一种腰鼓,它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解放后流行于全国。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因为安塞县的腰鼓在陕北腰鼓中一枝独秀、独具特色,因此这一民间艺术的名称逐渐由“陕北腰鼓”变成了“安塞腰鼓”。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无数民间艺人的创造加工,安塞腰鼓已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特殊的广场艺术。

追溯安塞腰鼓的起源首先要了解安塞的历史。

安塞位于陕西延安地区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

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兵家的必争之地,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

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中原农耕文化与西部游牧文化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既有汉民族特点又有西域其他民族特点的安塞文化特色。

而明代以后,长期的封闭、半封闭状态,使得流传于陕北的古老民族传统文化虽然在其它地域相继失传,却在安塞比较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安塞便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文化保存最好、民间艺术最为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域之一。

正是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才为安塞腰鼓的产生、发展、繁荣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土壤。

关于安塞腰鼓具体源于何时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对其渊源也众说不一,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战争说”、“劳动说”、“祭祀说”和“巫仪说”。

安塞人比较倾向于“战争说”,因为“战争说”把腰鼓与军事、战争联系在一起,更好的表现出腰鼓雄浑、豪放、粗犷磅礴的气势;另外腰鼓的表演比较多的使用了“秦王乱点兵”、“黄河十八阵”、“三角阵”等战争类、军事类名称,在表演上也有很浓的决战、对抗的意味。

由此可见,安塞腰鼓是战争孕育的结果,在黄帝时期萌芽,秦汉后逐渐形成,宋代渐以完整,久久镶嵌在黄土高原深处的安塞。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安塞腰鼓也不例外。

安塞腰鼓介绍词

安塞腰鼓介绍词

安塞腰鼓介绍词
安塞腰鼓是中国陕西省安塞县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它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安塞腰鼓得名于它的造型,一只鼓面上覆盖着一块长方形的皮革,鼓身呈腰形,两端各有一个柄,可以随意摆动。

演奏者手拿两支鼓槌,敲打皮革,发出清脆有力的鼓声,同时配合着跳跃、转身、拍手等动作,形成一种独特的视听效果。

安塞腰鼓的演出通常是在节日、婚礼、寿宴等喜庆场合进行。

演出者通常是一群身穿鲜艳服装的年轻人,他们按照一定的编排,表演出一系列气势磅礴的节目。

整个演出过程,鼓声、舞蹈、歌唱、道具等元素交织在一起,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热闹喜庆的氛围中,不禁心情舒畅。

安塞腰鼓的演出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三台鼓”。

三台鼓是指三只安塞腰鼓摆成一排,由三名演奏者同时击打,节奏明快有力。

演出者通常穿着彩色衣服,头戴花环,手持扇子,舞步轻盈欢快,让人感受到节日的喜悦氛围。

安塞腰鼓的艺术价值在于它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

它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

安塞腰鼓的表演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和寓意,如祈求丰收、祈福平安、祝寿等,通过歌舞、鼓乐等形式,传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同时,安塞腰鼓
的表演形式也非常独特,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让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总的来说,安塞腰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陕西民间艺术的精髓和独特性。

在当今社会,安塞腰鼓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需要更多的保护和支持。

希望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安塞腰鼓讲了什么内容

安塞腰鼓讲了什么内容

安塞腰鼓讲了什么内容安塞腰鼓是一种源自陕北地区的传统民间乐器,它是一种双面鼓,中间腰部绑有一根绳子,可以悬挂在腰间敲打。

安塞腰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和农耕活动,它既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工具。

在古代,安塞腰鼓常常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和劳动,成为了陕北地区的一种独特文化符号。

安塞腰鼓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它的鼓面通常由水牛皮或者羊皮制成,手工制作的鼓面质地坚韧,音质清脆。

而鼓身则由硬木或竹子制成,经过精心的雕刻和装饰,使得整个乐器看起来非常美观。

在演奏时,演奏者可以用手或者鼓槌敲打鼓面,发出悠扬的节奏和动听的声音。

安塞腰鼓在陕北地区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在农耕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还在各种民间庆典和节日活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在一些传统的民俗节日中,人们会手持安塞腰鼓,载歌载舞,表达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此外,安塞腰鼓还经常出现在各种民间婚礼、庙会和庆典活动中,为现场增添欢乐和喜庆的氛围。

除了在民间庆典和活动中的应用外,安塞腰鼓还在舞台表演和艺术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陕北地区的音乐、舞蹈和戏剧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安塞腰鼓的身影,它为这些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音乐元素和文化内涵。

同时,安塞腰鼓也成为了一些舞蹈和音乐团体的主要演奏乐器,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艺术享受。

总的来说,安塞腰鼓是陕北地区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乐器,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还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独特音质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使得它成为了陕北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也为世人展示了陕北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和艺术魅力。

安塞腰鼓的魅力将继续传承下去,成为陕北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安塞腰鼓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常见于陕西省安塞县地区,因其使用腰鼓而得名。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安塞腰鼓的基本知识点。

一、起源与历史安塞腰鼓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其舞蹈动作和音乐元素源于劳动节日庆祝活动。

根据传说,安塞腰鼓最早是由农民在农闲时用农具制作的一种器乐。

后来,这种舞蹈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并被列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表演形式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三种:独舞、合舞和对舞。

独舞是指一名舞者独自表演安塞腰鼓舞蹈,舞者手持一个中空的腰鼓,通过摆动腰部和鼓槌的敲击,演绎出独特而富有节奏感的舞蹈动作。

合舞是指多名舞者共同表演安塞腰鼓舞蹈,舞者们一起摆动腰部和敲击腰鼓,形成整齐有序的舞蹈队形。

对舞是指两名舞者进行对抗性的表演,舞者们通过快速的舞动和敲击腰鼓,展示出技巧和灵活性。

三、服饰和道具安塞腰鼓的舞者穿着传统的彩色戏曲服饰,头上戴着绣有花纹的头巾,腰间系着腰带。

除了腰鼓,舞者还可能使用其他道具,如扇子、球等,以增加舞蹈的表现力。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舞蹈动作和技巧安塞腰鼓的舞蹈动作主要以腰部的摆动和腰鼓的敲击为特点。

舞者通过腰部的灵活摆动,使得腰鼓发出明亮而有节奏感的声音,配合舞蹈动作,形成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

舞者的技巧包括掌握腰部的灵活度和协调性,准确打击腰鼓的力度和节奏,以及快速而准确地完成舞蹈动作。

此外,舞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体力和耐力,因为安塞腰鼓舞蹈通常是一种高强度的体力训练。

五、艺术价值和意义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的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展示了陕西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还传承了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劳动精神和庆祝文化。

此外,安塞腰鼓舞蹈的节奏明快、动作独特,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听觉双重的享受,被誉为“长安风骨,悦目之舞”。

总结:安塞腰鼓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价值。

安塞腰鼓讲了什么内容

安塞腰鼓讲了什么内容

安塞腰鼓讲了什么内容安塞腰鼓是一种源自陕北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它以鼓乐为伴奏,舞者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着腰鼓,跳跃起舞,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安塞腰鼓的舞蹈动作优美、舒展,充满了朴实、豪放的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

安塞腰鼓源于陕北地区的安塞县,是陕北地区非常有名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的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陕北地区正值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为了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地的百姓们创作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

安塞腰鼓的舞蹈动作大多取材于生活、劳动和战争等场景,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安塞腰鼓的舞蹈形式主要包括了舞蹈动作、服饰和音乐等方面。

舞蹈动作以手持腰鼓为主要表现工具,舞者们在跳跃起舞的过程中,手持着腰鼓,不停地敲击着鼓面,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配合着舞蹈动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听效果。

舞者们身着传统的民族服饰,色彩艳丽,图案独特,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而伴奏的音乐多为悠扬、欢快的曲调,让人感受到一种愉悦和舒畅。

安塞腰鼓的舞蹈形式富有独特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在安塞腰鼓的舞蹈过程中,舞者们以跳跃、舞动为主要形式,表现出一种豪放、率真的气质,给人以朴实、坚毅的感觉。

安塞腰鼓的舞蹈动作多取材于生活、劳动和战争等场景,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展现了陕北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和生活风情。

安塞腰鼓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不仅在陕北地区广泛流传,也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它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了一种受人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

同时,安塞腰鼓也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总的来说,安塞腰鼓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它以鼓乐为伴奏,舞者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着腰鼓,跳跃起舞,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安塞腰鼓的舞蹈动作优美、舒展,充满了朴实、豪放的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

《安塞腰鼓》知识点

《安塞腰鼓》知识点

《安塞腰鼓》知识点《安塞腰鼓》是一部中国传统民间戏曲剧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起源于陕北地区,是陕西秦腔的代表之一、剧目以民间故事为背景,描绘了人民英雄秦叔宝在抗击外敌和保卫祖国的斗争中的英勇事迹。

下面将详细介绍《安塞腰鼓》的知识点。

1.剧情梗概《安塞腰鼓》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明朝末年的西安安塞县。

剧中主要讲述了秦叔宝在明成祖朱棣带兵进攻靖难之际,他化名刘皂隐居在安塞县,鼓舞民众抵抗外敌的故事。

秦叔宝饰演一个文学才子的形象,通过广泛传播文化和知识,激励百姓团结起来抗击入侵者。

剧情紧凑动人,充满悬念和感人的情节。

2.人物角色3.歌曲和舞蹈《安塞腰鼓》融合了秦腔和腰鼓艺术,以及舞蹈等表现形式。

剧中穿插了许多脚踏实地的劳动民俗歌曲,如《大渡河水宽又深》、《尔等一谋全县知》等。

这些歌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展示了陕北人的乐观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4.舞台道具和服装5.文化内涵《安塞腰鼓》通过讲述和展示秦叔宝的抗击外敌的故事,强调了民族团结、爱国主义和英勇斗争的精神。

剧目中呈现了陕北人民的朴实和勤劳,以及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家园的热爱。

剧中的文化内涵鼓励观众重视教育和知识,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6.艺术技巧《安塞腰鼓》通过腰鼓的节奏和音乐,配合演员的动作和唱腔,展现了剧目独特的艺术技巧。

腰鼓的节奏快速有力,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情。

演员通过专业的唱腔和舞台表演,将秦叔宝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7.社会意义《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戏曲的一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它传承了陕西秦腔的传统文化,展示了陕北地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

剧目通过讲述历史故事,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和团结力量,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影响力。

总结起来,《安塞腰鼓》是中国传统民间戏曲中的一颗明珠,它以秦叔宝的故事为背景,展示了英勇抗击外敌的精神和陕北人民的乐观精神。

剧目融合了腰鼓艺术、秦腔和舞蹈等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塞腰鼓的资料安塞腰鼓源远流长,风格独特,它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具有队形多变,刚劲豪放的特点。

今天安塞腰鼓已走出黄土高原,它以其粗犷奔放的形象传遍全国。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

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

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

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

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

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

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

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

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

“谒庙”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

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

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

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

这可能是古“乡人傩”的习俗遗风。

有时两队腰鼓在途中相遇,一般都由伞头互唱秧歌,共贺新年,让道而行,但有时也会出现互不让道的情况,此刻就要竞技赛艺,争个高低。

两队锣鼓大作,唢呐声、腰鼓声,好似春雷滚动。

鼓手们尽情击打、跳跃,如疯似狂,打至高潮,鼓乐暂息,由双方伞头出场对歌,这也是竞赛技艺的一个方面。

直至有一队阵角先乱,动作不齐,鼓点、队形也都统一不到一块或对歌对答不上时,就算输了,于是主动让道,让胜者先走。

“沿门子”结束后,邻村之间的腰鼓队还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访,进行交流演出,这和陕北秧歌一样,称之为“搭彩门”。

正月十五时,各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

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一年里腰鼓表演的高潮。

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还通过彼此观摩、切磋技艺、推动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

当晚还要举行“转灯”(也称“转九曲”),几乎是人人争游,阖家同转。

届时鼓乐齐鸣,灯光闪烁,腰鼓队在前引导,众人随后,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罢土地神后方告结束。

此后,老乡们就安心去准备春耕生产了。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

“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前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乙-伞头身后紧随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统由他来指挥。

队伍的后部,是扮成蛮婆、蛮汉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孙悟空、猪八戒等唐僧取经中的人物,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

“路鼓”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

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等。

“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

开始时由伞头挥伞号令,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翩翩起舞。

这一段叫“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

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

常用的队形有“神楼”、“古庙”、“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和尚游门”等。

到引出“太阳弧”图案后,伞头站到场中央领唱秧歌,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谒庙”时,有拜庙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观众拜年问好的,也有喜庆丰收和祝愿吉祥等内容。

伞头唱时,众舞者在场边慢步转圈,并重复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俗称“接后音”。

唱完后,伞头退出场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场表演,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

此刻不受时间的限制,舞者尽情表现各自的技艺绝招,情绪热烈,起伏跌宕,使表演达到高潮。

近年来安塞腰鼓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场地鼓”时由挎鼓子在场内单独表演。

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

这一段结束后,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场节目,如“跑驴”、“水船”、“高跷”、“二鬼打架”、“大头和尚”等。

节目形式的多少,视各村的人才和条件而定。

小场节目结束后,再接着表演一段大场腰鼓。

此刻锣鼓敲得快,唢呐吹得紧,击鼓更激烈,情绪更欢快,使整场表演在强烈的气氛和高昂的情绪中结束。

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

目前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

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

特别在表演中,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

群众赞之为“式子慷慨码子硬”。

安塞腰鼓的风格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通过动律的变化表达舞者的内心激情。

舞者击鼓时情不自禁地微微摇头晃肩,使内在感情与外在的动律有机地结合,达到神形兼备、和谐自如;2、舞者挥槌击鼓有股子狠劲,无论是上打、下打还是缠腰打,双手都要将鼓槌甩开。

但虽狠而不蛮,显得挺拔浑厚,猛劲中仍不失其细腻之感;3、做踢腿、跳跃动作时,无论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动作,都要有股子“蛮”劲。

节奏欢快,难度较大,代表了安塞腰鼓粗犷豪爽、刚劲泼辣的风格;4、击鼓转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关键。

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动作必有转身,转身时必须要猛,特别是做腾空跳跃落地蹲,边转身、边起步的一套动作组合时,必须在固定的节拍里,运用迅速地猛劲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与连接;5、动律形态复杂,跳跃幅度较大。

表演随着节奏的加快,脚步便开始复杂的踢踏跳跃,并加大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

如做“马步蹬腿”、“连身转”、“马步跳跃”等动作时,舞者运用弓步向后连跳两次,然后左腿大步前跨,右腿发力蹬地而起,势若龙腾虎跃,显示出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

挎鼓子的服饰装扮与传统戏曲.中的武生相似,穿黑色紧身夸衣;头戴草帽圈;戴髯口,脸要红,眉毛要粗,表演时胡须要摆开。

随着时代的变迁,舞者的服饰也在变。

近年来西河口乡一带的腰鼓服饰,已接近于生活,而真武洞腰鼓队的服饰;仍然保留着古代武士的装扮,头扎英雄巾、腰束战裙、脚蹬红缨鞋,颇似古代征战沙场的士卒将帅。

安塞腰鼓除以舞者自身击打的鼓点为主要伴奏外,也有以民间鼓吹乐队伴奏的,乐器有鼓、镲、锣等,另有唢呐吹奏曲牌,常用曲牌有(搜山令)。

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

安塞位于陕西省延安地区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

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

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

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

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1981年,在与安塞县比邻的延安市梁村乡王庄村一处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众在耕地时发现一座古墓。

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均系翻模成型后烧制的。

经延安地区文物考古专家鉴定,系宋代造物。

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作挥槌击鼓状;左侧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

击鼓者赤膊,穿灯笼裤,腰系彩带,飘至前下方。

尤其是打鼓者的动作和形象,颇似当今安塞腰鼓中“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进步”的第二拍动作。

腰鼓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对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翔实的文物资料。

1942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使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成为亿万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一种象征,并被誉为“胜利腰鼓”,遍及中华大地,载入了革命文艺运动的光辉史册。

1951年,安塞腰鼓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由安塞冯家营村的艾秀山等民间艺人向中国青年文工团传授了腰鼓技艺,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出后,荣获特等奖,从而使安塞腰鼓扬名海内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