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比较分析_王秋菲

合集下载

国内外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现状对比及启示

国内外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现状对比及启示

国内外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现状对比及启示摘要:我国每年建筑垃圾产量越来越多,从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角度出发,如何将建筑垃圾高效回收利用已成为我国亟需研究和处理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国内外建筑垃圾再利用现状分析对比,找出我国建筑垃圾再利用存在的差距,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建筑垃圾高效再利用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启示引言通俗讲,建筑垃圾是指各类建筑物及构筑物由于新建、重建、维修、拆除或自然灾害损害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废旧混凝土、废旧砖石及其他废弃物的统称。

大部分的建筑垃圾经处理后,可作为再生建筑材料被回收利用。

近几年,我国每年建筑垃圾的排放总量占城市垃圾总量的比例约为40%。

这些建筑垃圾如果未被及时处理,将直接或间接造成多方面的危害,例如破坏生态占用大量土地,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等。

从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角度出发,如何将建筑垃圾高效回收利用已成为我国亟需研究和处理的突出问题。

1 国外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现状日本对建筑垃圾循环再生利用的研究较早,将建筑垃圾视为“建设副产品”,不允许随意处理。

从1974年起,相继在建筑协会中设立了“建筑废弃物再利用委员会”,并于1997年制定了《再生集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

此后陆续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以处理拆除混凝土为主的再生工厂。

1998东京都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已达到56%。

此外,日本对建筑垃圾的细分多达20多种,法律对不同建筑垃圾的处理办法也有不同的规定,建筑垃圾相关领域立法相对完备。

例如规定一些种类固定、大量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在“再生资源化设施”中集中处理。

明确在工程建设中建筑垃圾再生处理的主要负责部门。

日本处理建筑垃圾的主要原则是减少施工现场垃圾产生和尽可能再利用。

建设项目的发包方和施工方有义务在建设过程中减少建设垃圾的产生,建材供应商有义务生产可再生利用建材,建筑设计单位在设计中需采用能再生利用的建材。

目前日本建筑垃圾的再资源化达96%,其中混凝土再资源化率高达99.3%。

国内外城市建筑固体废弃物治理比较分析

国内外城市建筑固体废弃物治理比较分析

城市 都 建有 建筑 垃 圾 处理 厂 , 责各 市 区建 筑 垃圾 的 处理 。 负 5 % 6 %的 建 筑 废 弃 物 进 行 简 单 的 一 些 人 工 分 类 , 一 般 性 回 0 0 作 填 ,0 左右 的建筑废弃物作 中级利用 , 4% 将废弃混凝土和砂浆等作 为建筑物和道 路的基础材料 , 或是 经过 再加工成再生骨料 , 制成


前 言
建筑 固体废 弃物从 广义上 讲 , 指新建 、改 建 、扩建 、维 是 修 、装修和拆 除各类建筑 物、构筑物 、管 网等过程 中产生 的弃 土 、弃料及 其它废弃物 。主要包括建筑 渣土、废砖 、废 瓦、废 ? 凝土 、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 , 昆 此外还有少量的钢材 、木材 、玻 璃 、塑料 、各种包装材料 等。狭义上 是指新建筑施工废 物 、旧 建 筑 物 拆 除 废 物 、 装 饰 装 修 废 物 , 包 括 基 坑 开 挖 废 物 , 路 开 不 道 挖废物和建材生产废物 。对 固体废弃物 的不恰当处理 , 不仅会侵 占大量 土地 , 严重破坏 农田 , 会造成水体污染 和土壤污染 。固 还 体废 弃物含有 的成分很复杂 , 因此 , 要做到建筑 固体废弃物 的处 理 遵 循 减量 化 , 使 用 和 再 循 环 原 则 是 存 在 一 定 难 度 的 。 本 文 简 再 述 了 日本、美国、德 国和中国对建筑 固体废 弃物 的处理状况 , 并 在 此基础上进行 了一定的比较分析 。
展 中将继 续 发挥 重 要作 用 。

智 能开发方面
与 “ 所 不 能 ” 的计 算 机 相 比 , 算 的 计 算 功 能 已经 “ 然 无 珠 黯 失色”, 但其启智功能却 日益显现。 1 、建立 “ 映像 ”, 脑 发展 “ 形象思维”。人类社会的进步 、 科 技 的发 展 , 赖 更 多 的创 新 ; 依 而创 新 需 要 大脑 更 形 象 的思 维 、更 敏 捷 的判 断 、更 高效 的 运转 ! 人类 的左 脑 主 管逻 辑 、语 言 、推理 、分 析 等 , 现 逻 辑 思 维 , 体 俗称 “ 抽象脑 ”、 “ 学术脑 ” ; 而右脑主管 图画 、韵律、想象 、 创 意 等 , 现形 象 思 维 , 称 “ 造脑 ” 、 “ 术 脑 ” 。 左 右 脑 体 俗 创 艺

国内外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比较分析

国内外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比较分析

国内外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比较分析建筑废弃物是指不可避免在建筑工程过程中产生和废弃的各种物质。

由于建筑废弃物通常带有毒害和有害物质,其随意丢弃会污染环境,还会浪费大量资源。

因此,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取得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比较分析国内外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

国内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现状目前,我国建筑废弃物处理主要采用填埋、垃圾焚烧和掩埋等传统方式。

这些方式不仅会引发环境污染,而且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为了推动建筑废弃物的可持续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政策1.《资源综合利用促进法》:该法明确规定建筑废弃物应在保障建筑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依法经过分类、分拣和分流等方式,加以综合利用。

同时,在国家、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鼓励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和减少废弃物的数量。

2.《总量控制政策》: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沉降区控制建设用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该规划要求建筑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3.《城市施工建设垃圾管理办法》:该法要求施工工地产生的建筑废弃物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分类,并要求施工单位应统一进行收集,转运和处理。

实践虽然我国已出台了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1.收集和分流能力不足:由于我国建筑行业庞大,建筑废弃物的数量巨大,而废弃物的分类和分流需要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因此很多地方无法实现废弃物的及时有效分流。

2.缺乏完整的废弃物回收网络:在我国,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市场尚不成熟,缺少完整的废弃物回收网络,因此,建筑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模式标准化程度较低。

国外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美国美国在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颇有建树。

下面简要介绍:1.美国政府出台法规规定,所有新建筑物和进行大规模改造的建筑物必须按照规定进行分流和收集。

2.美国政府鼓励对废弃材料进行再利用,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3.美国主要城市建立了统一的建筑废弃物处理系统,包括建筑废弃物的分流、收集和处理,以保障其规范化和高效率运转。

浅谈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循环利用

浅谈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循环利用

浅谈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循环利用垃圾围城的现象已经迫在眉睫,合理的解决方法不仅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为环境保护作出有力的贡献。

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分析了各国政策的制定,介绍了各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的差异,最后提出建筑垃圾资源循环利用的相关建议。

标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废弃物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垃圾也随之增多,如今持续增加的建筑垃圾产量已达城市垃圾的30%~40%,对于建筑垃圾利用率低的问题,和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问题,各国学者也都针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进行深入研究。

除此以外各国都颁布法律法规约束对建筑垃圾的排放,为建筑垃圾资源化提供有力保障。

1 建筑垃圾的定义与分类传统建筑垃圾中包含废弃混凝土,旧砂浆,砖瓦,碎石,废塑料,黏土、木屑等由于建筑施工产出的固体废弃物。

此类材料存在诸多缺点导致再利用的可能性极低,也无法达到建筑施工的要求,但通过试验分析可知:合理的分类,筛选,整形,预处理能够实现二次利用,并且不同类型的建筑垃圾都有着不同领域的应用。

将建筑垃圾进行破碎,筛分部分细骨料替代天然砂掺入到水泥砂浆中,粗骨料则代替石子应用在混凝土中,这些措施不仅缓解了建筑垃圾带来的危害、改善了环境问题、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建筑垃圾的利用率。

不同的国家对建筑垃圾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解释,例如:日本将拆迁的建筑物和废弃混凝土以及其他类似的固体废弃物统称为建筑垃圾。

对于木制品、玻璃制品、塑料制品等废材并不包括在“建筑废材”中。

美国对建筑垃圾定义为“建筑垃圾是指在建筑物的建造,扩建和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垃圾”。

我国则将混凝土废弃物,砖瓦、等建设、施工单位新建、拆除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都定义为建筑垃圾。

国外通过不同的定义实现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许多国家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率高达90%以上,而我国却远低于10%。

2 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国外针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已经取得技术性突破,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都制定了相关规定为建筑垃圾处理提供政策上的帮助。

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脆弱性研究——基于某市无废城市建设的案例分析

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脆弱性研究——基于某市无废城市建设的案例分析

2024年4月第26卷第2期㊀㊀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JournalofShenyangJianzhuUniversity(SocialScience)Apr.㊀2024Vol.26ꎬNo.2㊀㊀收稿日期:2023-03-28㊀㊀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8YJC790167)㊀㊀作者简介:王秋菲(1978 )ꎬ女ꎬ辽宁沈阳人ꎬ教授ꎬ博士ꎮ文章编号:1673-1387(2024)02-0164-08doi:10.11717/j.issn.1673-1387.2024.02.08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脆弱性研究基于某市无废城市建设的案例分析王秋菲ꎬ曹梦涵(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ꎬ辽宁沈阳110168)摘㊀要: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是实现无废城市的最佳途径ꎬ城市固体废弃物共生网络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ꎬ包括再生资源需求萎缩或标准的变更ꎬ突破性技术的出现以及由于市场㊁技术㊁政策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利益冲突等ꎮ资源化共生网络系统的动荡或非正常运行ꎬ制约了无废城市的建设和发展ꎮ基于此ꎬ研究梳理了中国无废城市的建设背景及发展过程ꎬ以国内某城市为例ꎬ介绍了该市无废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成果ꎬ构建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ꎬ并运用MATLAB程序进行了仿真实验ꎮ研究表明:该市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共生网络尚未形成嵌套模式ꎬ不同产业链的共生模式存在差异ꎬ并从推进信息化建设㊁关注核心企业运行和开展技术创新3个方面对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的脆弱性进行了治理ꎮ关键词:固体废物ꎻ资源化处理ꎻ共生网络ꎻ仿真实验中图分类号:X705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引用格式:王秋菲ꎬ曹梦涵.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脆弱性研究:基于某市无废城市建设的案例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24ꎬ26(2):164-171.㊀㊀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指的是将废弃物视为原料直接运用[1]ꎮ在资源化过程中ꎬ通常要进行能量㊁信息㊁物质和价值的交换ꎬ因此ꎬ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嵌套系统ꎮ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ꎬ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ꎮ建设无废城市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少城市产生的固体废弃物ꎬ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处理ꎮ城市共生旨在城市内建立废弃物循环回收网络ꎬ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是目前无废城市建设的最佳途径[2]ꎮ近年来ꎬ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ꎬ许多领域开始研究脆弱性问题ꎬ例如生态工业园发生瘫痪或运行失效的情况ꎬ因此ꎬ共生网络脆弱性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关注的焦点[3]ꎮ一旦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受到外部影响ꎬ风险会快速聚集ꎬ网络运行效率会表现出一种非正常状态ꎬ这种状态严重时会波及整个网络ꎮ废弃物共生网络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ꎬ而共生网络的脆弱性对其运行存在很大的威胁ꎮ因此ꎬ笔者以某市为例ꎬ分析该市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的模式及其第2期王秋菲等: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脆弱性研究165㊀脆弱性ꎬ并从推进信息化建设㊁关注核心企业运行和开展技术创新3个方面给出参考意见ꎮ一㊁理论基础与文献梳理1.共生网络研究文献综述共生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生物学领域ꎬ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ꎬ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ꎬ共生不再是一个生物学范畴的概念ꎬ共生网络相关研究可划分为抽象哲学㊁工业共生㊁社会科学共生3个层面ꎮ在哲学领域ꎬ 共生 主要被学者理解为互利ꎬ主要可分为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ꎻ在工业领域ꎬ 共生 的含义是 企业通过共生这种关系ꎬ可以促进与其他企业的沟通合作ꎬ在保护环境和自然的前提下ꎬ提高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4]ꎻ在社会科学领域ꎬ 共生 是指行业之间建立一种长期且稳定的关系ꎬ以此降低运营成本㊁提高沟通效率ꎮ国内学者对共生网络的相关研究可以概括为理论与应用两方面ꎮ国内最初研究聚集在研究共生理论方面ꎮ学者更多地偏向探索理论共生的基本概念和内涵[5]ꎬ在对共生关系的系统阐述分析的基础上ꎬ学者们提出了共生界面㊁共生度的测量模型和共生演化动力模型ꎬ并对共生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估ꎮ对共生的应用研究包括产业共生层面㊁工业共生层面与区域以及城市群关系层面ꎮ2.城市废弃物网络研究文献综述GraedelTE等[6]是最早提出 产业共生不仅仅涉及工业共生 这一观点的ꎬ指出产业共生可以扩散到产业的各个领域ꎮBerkelVR等[7]基于工业共生的相关理念ꎬ首次将 城市共生 定义为一种现象ꎬ并认为城市的各种废弃物可以当作企业生产的原材料或运行的能源ꎮ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ꎬ国内学者逐渐丰富了城市废弃物网络的内涵ꎮ刘光富等[8]主张城市共生囊括诸多类型的产业共生ꎬ并不是单一㊁局限于某种类型的ꎮ张其春等[9]首次将 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 概念化ꎬ并认为该网络与城市共生网络和产业共生网络存在密切关联ꎮ3.网络脆弱性研究文献综述有学者在研究网络脆弱性后对其含义进行了概括ꎬ认为其是网络中某组件发生故障后对整体功能产生的影响ꎮ在逐渐完善脆弱性定义的过程中ꎬ有学者认为与供应商进行紧密协作是企业实现目标所必需的手段ꎬ学者们还研究了不同风险对网络脆弱性的影响[10]ꎮ与此同时ꎬ对复杂网络的研究为研究系统的脆弱性提供了新的方向ꎮ国内学者逐步完善充实了脆弱性的定义与内涵ꎮ学者们总结了脆弱性[11]的含义ꎬ从最初侧重于对损害或干扰的关注ꎬ脆弱性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和延伸ꎬ逐渐延伸出一系列相关的词语ꎬ比如脆弱㊁敏感㊁恢复能力等ꎮ二㊁研究设计1.研究方法笔者侧重对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进行研究ꎬ主要采用单案例研究法ꎬ一方面ꎬ单案例研究有助于对研究对象进行纵向分析ꎬ可以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并揭示其逻辑规律ꎻ另一方面ꎬ通过单个案例研究ꎬ可以进一步探索废弃物共生网络的运行模式ꎬ全面㊁系统地分析其在实践中的运行规律ꎮ2.研究对象该市占地面积约4102 9m2ꎬ人口约138 97万ꎮ该市地势平缓ꎬ无山多水ꎬ交通条件便利ꎬ323个村级公路覆盖沥青路面ꎮ截至2020年ꎬ生活垃圾㊁市政污泥等6类废弃物合计约69万tꎬ对生活产生的废弃物无公害处理率高达100%ꎮ从交通建设㊁分类设施和城市规模等方面来看ꎬ其条件符合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需求ꎬ在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ꎮ该市无废城市建设的总目标可以概括为3个体系㊁4个预期㊁5种颜色ꎮ3个体系是建立技术体系㊁监管体系和制度体系ꎻ4个预期是打造 辽河油田 无废矿区 模式 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 城乡固废一体化㊁全过程㊁精细化的大环卫模式166㊀㊀㊀㊀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和 大洼区整区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 ꎻ5种颜色分别是黑色㊁红色㊁蓝色㊁金色和绿色ꎮ具体包括:通过石油石化行业废弃物(黑色)的减量化和高价值处理㊁危险废弃物(红色)的全流程标准化管理和全面安全管控㊁生活废弃物(蓝色)的全域化和协同化处理㊁农业废弃物(金色)的源头生产绿色化㊁回收过程标准化ꎬ实现精细化(绿色)管理模式ꎬ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ꎬ推动 无废城市 建设ꎮ三㊁固体废弃物共生网络脆弱性的案例研究1.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拓扑结构根据无废弃物城市建设规划ꎬ该市将在辽东湾新区建设回收循环示范园区ꎬ该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复杂的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ꎮ该网络由工业㊁矿山㊁城市生活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4个部分组成ꎬ其中ꎬ工业废物回收利用又分为石化㊁现代制造业和精细化工[12]ꎮ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主要通过能量㊁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建立产业共生关系ꎬ其主要环节包括:①城市生活废弃物ң焚烧ң发电ң各类企业ꎻ②城市生活废弃物ң焚烧ң余热蒸汽ң各类企业ꎻ③谷物稻壳ң燃烧ң发电ң各类企业ꎻ④农作物秸秆ң催化水解ң燃料ң各类企业ꎻ⑤植物油副产品ң综合处理ң化工产品ң各类企业ꎻ⑥油泥ң综合处理ң新燃料ң各类企业ꎮ每个链条互相连接ꎬ整个共生网络呈现网状结构ꎬ共生网络涉及的核心企业及功能项目如表1所示ꎮ表1㊀共生网络的分类共生单元类别主要项目主要企业居民生活垃圾填埋场医疗垃圾焚烧污泥干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某市京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某市鑫利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工业油污泥资源化利用㊁无害化处置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及再生骨料和砌块砖废旧轮胎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化工催化再生回收和利用综合项目晟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某市禹王防水建材集团某市鑫安源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某市辽河油田远达油污泥处理利用有限公司矿山钻井环节 泥浆不落地 工艺落地油泥源头减量废弃泥浆处理后铺垫井场㊁道路及其他建筑材料等油污泥资源化利用㊁无害化处置中油辽河油田分公司中油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中油辽河油田分公司长城钻探公司某市辽河油田辽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某市辽河油田远达油污泥处理利用有限公司农业植物油副产品综合利用谷物稻壳燃料集中供热㊁供电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曙光采油厂华润某市热电厂某市金昌畜牧有限公司某市北方沥青股份有限公司辽东湾鑫海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益海嘉里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振兴生态集团发展股份有限公司㊀㊀研究以某市新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内部及周边地区与废弃物资源化有关的企业为节点ꎬ以企业间的物质㊁能量和信息交换作为边ꎮ尽管网络中企业间存在物质㊁能量和信息流动的方向性问题ꎬ但共生关系中最为常见的是互利共生[13]ꎮ在共生网络稳定性的研究中ꎬ有研究者指出当共生网络中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出现问题ꎬ可能会导致整个共生链条上的企业生产运营陷入瘫痪ꎮ下游企业用于生产的原材料主要来自于上游企业生产的废弃物或副产品ꎮ因此ꎬ下游企业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上游企业ꎬ这增加了下游企业生产运营的不稳定因素ꎮ同样ꎬ上游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下游企业生产运营情况的影响ꎬ进而可能会发生生态工业园产业资源化共生网络第2期王秋菲等: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脆弱性研究167㊀不稳定的现象ꎮ可见ꎬ工业共生网络运行中企业间是相互影响的ꎮ研究从废弃物资源化企业间互利共生和相互作用影响的角度出发ꎬ考虑到复杂网络理论在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研究中尚处于起步阶段ꎬ因而将网络简化为一个有向加权的网络来研究ꎮ通过对该市废弃物资源化企业进行调查发现ꎬ共有42家企业之间具有紧密联系ꎬ得出邻接矩阵ꎬ并利用Ucinet软件得出了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拓扑结构(见图1)ꎮ图1 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拓扑结构㊀㊀相关统计量通过MATLAB7.0编程计算得到ꎬ结果如表2所示ꎮ由表2可知ꎬ该生态工业园企业个数N为42ꎬ企业间的边数M为145ꎬ网络的平均度K为3 452ꎮ此外ꎬ可以观察到ꎬ平均路径长度L为3.415ꎬ网络直径D为8ꎮ基于以上数据ꎬ详细分析其共生网络的基本拓扑性质ꎬ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分析无标度性ꎻ二是分析小世界性ꎮ表2 某市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统计特征参数节点数/个边数/条网络平均度平均加权度网络密度聚集系数平均路径长度网络直径421453.452150.0840.4043.4158㊀㊀(1)无标度性识别某一网络有无标度性往往根据节点度分布来确定ꎬ对于这一关键依据选用分布函数来表示ꎮ若网络为无标度网络ꎬ则其度分布通常为幂律分布ꎬ而小世界网络和随机网络的度分布则遵从指数分布ꎮ当横纵坐标值均取对数时ꎬ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的节点度数累积分布近似为一条直线ꎮ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其拟合曲线ꎬ表达式为p(k)=0.3258k-0.9523(1)式中:p(k)指一个任意选择的节点恰好有条边的概率ꎬ为网络中度数为节点k的个数占网络节点总数的比值ꎮ共生网络是无标度网络ꎬ这说明网络中存在一些节点ꎬ它们的数量越少度就越大ꎬ这些节点在网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ꎬ影响着园区内度数相对较小的节点ꎮ同时ꎬ由于无标度网络具有 优先连接 的特征ꎬ因此ꎬ共生网络中新成立的企业更倾向于与网络中度较大的节点相连ꎮ(2)小世界性当共生网络具有小世界性时ꎬ其通常呈现出聚类系数较高和平均路径长度L较短的状态ꎮ满足式(2)的网络可以被判定为具备小世界性ꎮCCrand>LLrand(2)式中:Crand为聚类系数ꎬCrand=kNꎻLrand为平均路径长度ꎬLrand=lnklnNꎻN为节点数ꎬ取值为168㊀㊀㊀㊀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42ꎻk为平均度ꎮ研究结果表明:该城市固废资源化共生网络平均最短路径的长度与随机网络接近ꎬ且其聚类系数大于随机网络的聚类系数ꎬ满足式(1)ꎬ由此可以得出该共生网络具有小世界性的特征ꎮ同时由表2可以看出ꎬ该园区共生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为3.415ꎬ可以理解为连接两个节点的最短关系链平均通过3~4家企业相连ꎮ在实证研究中ꎬ有的企业可以通过节点相连ꎬ有的企业之间没有边连接ꎬ但平均路径比较小ꎻ聚类系数为0.404ꎬ可以理解为共生网络中两个节点之间有边相连的概率是40.4%ꎬ聚类系数相对较高ꎮ网络聚类系数越大ꎬ说明网络中企业的交流就越方便ꎬ网络集团化的程度也就越高ꎮ2.脆弱性仿真实验及数据分析共生网络存在多种失效模式ꎬ关键失效模式可以概括为边失效㊁单节点失效和多节点失效ꎮ结合已有研究结果发现ꎬ多家企业在同一时间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不大ꎮ因而ꎬ仿真单节点以及边失效模式就只在连锁故障失效效应下开展ꎮ(1)单节点失效模式在研究中ꎬ依次去掉城市废弃物共生网络中的节点企业和与节点直连的所有边ꎬ利用MATLAB程序计算网络效率的前后变化ꎬ得到各节点失效后共生网络的脆弱性值ꎮ此外ꎬ还计算了工业共生网络中每个节点的介数(见表3)ꎮ由表3可知ꎬ不同节点的脆弱性值差异较大ꎬ移除失效的节点7得到的脆弱性值最大ꎬ对应的脆弱性值为34.06%ꎻ移除失效的节点9得到的脆弱性值最小ꎬ排名第十ꎬ相应的脆弱性值为9.21%ꎻ节点1㊁7㊁9㊁11㊁12㊁32㊁35和38均出现在脆弱性和节点介数前十中ꎬ并且节点7在脆弱性和节点介数排名中均位列第一ꎬ这说明移除节点介数高的节点所得到的脆弱性值也就越大ꎮ表3㊀单节点失效模式下的脆弱性及节点介数(前十名)序列以脆弱性值降序排列节点V(SꎬT)/%节点介数以节点介数降序排列节点V(SꎬT)/%节点介数1734.060.5957734.060.595723222.750.2476119.330.33663119.330.33663511.970.305541115.100.22681212.310.305551212.310.30553222.750.247663511.970.30551115.100.226873811.840.144599.210.219582110.430.0476367.540.188493910.340.063448.130.16831099.210.21953811.840.1445㊀㊀注:V(SꎬT)为不同模式下的脆弱性值ꎬ取值范围为[0ꎬ1]ꎮ㊀㊀在拓扑网络结构的构建中ꎬ节点1㊁7㊁9㊁11㊁12㊁32㊁35和38对应不同产业链的核心企业ꎮ节点与核心企业的对应关系如表4所示ꎬ这些企业都是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ꎮ节点7京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京环集团 )负责对该市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㊁收集㊁运输和后续处理ꎬ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供循环改造示范园区内的其他企业使用ꎮ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ꎬ居民固体废弃物回收和运输并不能给京环集团带来丰厚的利润ꎬ近年来该公司在政府财政资金扶持下得以继续经营ꎮ如果京环集团在运营中出现问题ꎬ居民废弃物回收链条将出现震荡ꎬ将直接影响共生网络的运行ꎮ节点32晟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ꎬ脆弱性值也达到了22%ꎬ与之发生共生关系的企业脆弱性值均小于5%ꎬ说明晟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中属于附属企业ꎮ化工和农业领域企业之间的关系要复杂一些ꎬ其节点企业脆弱性值比居民和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脆弱性值要低ꎮ综合来说ꎬ该市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模式仍处于平等与嵌套之间ꎮ建筑㊁化工㊁农业和居民4个领域之间没有形成嵌套关系ꎬ它们第2期王秋菲等: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脆弱性研究169㊀是独立运作的ꎮ而居民与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呈单中心依托模式ꎬ其脆弱性最强ꎮ表4 节点企业归属领域节点企业名称归属领域废弃物处理7某市京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居民废弃物城市垃圾收集㊁运输32晟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建筑废弃物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生产骨料和砌块砖1益海嘉里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农业废弃物谷物稻壳加工为燃料11某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废弃物垃圾㊁污泥发电12某市有机垃圾生化处理厂废弃物综合处理发电35曙光采油厂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秸秆38某市北方沥青股份有限公司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秸秆21辽宁亿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化工废弃物对废硫酸进行回收和再生39辽东湾鑫海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农业废弃物处理植物油副产品9某市鑫安源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化工废弃物化工催化利用综合项目㊀㊀节点失效脆弱性值与节点介数(Bv)的关系如图2所示ꎮ由图2可知ꎬ在该网络中ꎬ脆弱性值与节点介数大致呈现正相关ꎬ但在某些位置会出现震荡的情况ꎬ这与网络冗余有关ꎮ节点数量越多ꎬ通过该节点的最短路径所占的比例就越大ꎮ由于网络中存在的冗余性ꎬ一些功能损坏的节点会被其他节点替换ꎮ图2 单节点失效下节点介数与节点脆弱性关系㊀㊀图2中出现了2个异常点ꎬ分别是节点21和39ꎬ节点21为辽宁亿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ꎬ脆弱性值为10.43%ꎬ节点介数为0.0476ꎬ远低于同行业核心企业ꎮ辽宁亿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从事废酸回收利用ꎬ网络中类似的企业很少ꎬ其硫酸年回收量较大ꎮ如果企业不能回收大量的废酸ꎬ整个网络的效率就会受到影响ꎬ因此脆弱性就更大ꎮ节点39为辽东湾鑫海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ꎬ该公司主要经营植物油副产品ꎬ由于该市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主要集中在秸秆和稻壳ꎬ植物油副产品资源型企业较少ꎮ该公司可处理10万t的植物油废弃物ꎬ对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ꎮ(2)单边失效模式单边失效模型主要是模拟某一物质/能量供应不足或者产品不合格ꎬ会导致工业链关系的中断ꎮ研究采取将工业共生网络中的企业节点之间的连接边依次去除的方法ꎬ计算了工业共生网络中每条边的介数(见表5)ꎮ由表5可知ꎬ边都出现在脆弱性和边介数前十的序列中ꎮ与节点失效模式的结论类似ꎬ去除边介数较大的边对网络的影响更大ꎮ此外ꎬ相较于去除节点对网络的影响ꎬ去除边对网络的影响比较小ꎮ删除边导致的脆弱性值最高为8.82%ꎬ但删除单个节点导致的脆弱性的最大值为34.06%ꎬ这是因为当一个节点被移除时ꎬ连接到该节点的所有边都被移除了ꎬ因此对系统的影响更大ꎮ由表5可知ꎬ10条失效边中有7条涉及节点7㊁11和1ꎬ而这3个节点在点失效中脆弱性也是最大的ꎮ边e11ꎬ7㊁e1ꎬ7的脆弱性最大ꎬ这两条边分别代表居民废弃物到发电厂㊁居民废弃物到食品发电厂ꎮ该市京环集团负责市区居民垃圾的回收ꎬ同时也负责乡村地区的废弃物回收ꎬ乡村废弃物回收包含了稻壳的回收ꎮ在脆弱性值前十名的失效表中ꎬ有3条边涉及节点7ꎬ说明节点7的点失效脆弱性也是最高ꎮ有2条失效边涉及节点11㊁节点1ꎬ这两个节点都是利用废弃物发电的企业ꎮ170㊀㊀㊀㊀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表5㊀单边失效模式下的脆弱性及边介数(前十名)序列以脆弱性降序排列边V(SꎬT)/%边介数以边介数降序排列边V(SꎬT)/%边介数1e11ꎬ78.820.1524e1ꎬ76.170.16652e1ꎬ76.170.1665e11ꎬ78.820.15243e2ꎬ14.030.0415e7ꎬ12.800.13604e4ꎬ113.640.1232e12ꎬ71.470.13415e36ꎬ43.280.0927e4ꎬ113.640.12326e26ꎬ13.180.0238e36ꎬ43.280.09277e35ꎬ92.920.0927e35ꎬ92.920.09278e17ꎬ12.800.1360e32ꎬ70.590.08299e5ꎬ21.520.0232e7ꎬ110.590.056110e12ꎬ71.470.1341e16ꎬ91.070.0518㊀㊀边失效脆弱性值与边介数的关系如图3所示ꎮ由图3可以看出ꎬ在该网络中ꎬ脆弱性与边介数大致呈现正相关ꎬ但相较于单节点失效模式下的结果ꎬ单边失效模式下震荡的情况更严重ꎬ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介数值较大时ꎮ而当介数值较小时ꎬ去除对应的边对网络的影响较小ꎬ点失效比边失效对网络的影响更大ꎮ图3 单边失效下边介数与边脆弱性关系四㊁结论与建议1.结㊀论通过对某市城市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脆弱性的仿真分析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该市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尚未形成嵌套模式ꎬ不同产业链的共生模式存在不同ꎮ居民废弃物资源化和建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模式是单点依托ꎬ化学和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呈现平等性ꎮ(2)该市城市生活废弃物共生模式的点失效对网络的影响更大ꎮ其中ꎬ城市居民垃圾收集和运输的核心企业对网络影响最大ꎬ其次是建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核心企业ꎮ(3)该市城市生活废弃物网络中不同产业链的脆弱性也不同ꎬ其中ꎬ居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的脆弱性最大ꎮ2.建㊀议(1)推进城市固体废弃物信息化建设ꎬ实现废弃物收集信息和资源化信息监控和管理ꎮ城市固体废弃物回收共生网络的信息化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拓展废弃物 互联网+ 体系ꎬ与省网对接ꎮ生活废弃物㊁餐厨废弃物等固体废物全部纳入 互联网+ 系统ꎬ并接入辽宁省 互联网+ 监管系统ꎻ二是建立废弃物资源管理云平台ꎬ将与废旧资源相关的企业纳入管理云平台ꎮ(2)关注核心企业的运行ꎬ发现异常及时调整ꎮ共生网络中的核心企业是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关键环节ꎬ及时发现核心企业存在的问题非常重要ꎮ政府应鼓励大型企业开发并应用物流监测网络布局技术体系ꎬ将企业信息接入政府监测平台ꎮ同时ꎬ完善利益共享机制ꎬ防止核心企业垄断ꎮ(3)开展技术创新示范ꎬ构建技术创新网络ꎮ该市城市废弃物回收共生网络已初步形成ꎬ但还需加大研发投入ꎮ可针对城市固体废弃物回收共生网络的特点进行技术研发ꎬ建立有效的技术交流共享机制ꎬ比如建立企业技术协会㊁组织志愿学习团队㊁提高企业动态学习能力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等ꎮ。

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政策分析

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政策分析

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政策分析作者:吴楠来源:《科技资讯》2021年第28期摘要:该文总结了世界发达国家在建筑垃圾政策管理方面的发展历程、经验和现行政策,以及我国建筑垃圾的管理政策、实施情况。

通过对国内外政策差异的对比分析,指出了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在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产业前景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发展建议。

旨在促进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进一步发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共同打造绿色和谐社会。

关键词: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政策措施中图分类号: X799.1 文献标识码:A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experience and current policies of construction waste policy managem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s well as the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struction waste in China. Through the comparativeanalysis of the policy differences, it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ies of China's construction waste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laws and regulations system, technical standard system and industrial prospec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waste resource utilization. It aims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ing, promote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jointly build a green and harmonious society.Key Words: Construction waste; Resource utilization; Recycle utilization; Policy measures隨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筑垃圾处理会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1]。

国内外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比较分析_王秋菲

国内外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比较分析_王秋菲

程项目中必须使用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的种类与比例, 相应的激励政策与惩罚措施。这使得建筑废弃物的循
要求公共建筑必须使用建筑副产品作为原材料,明确表 环利用有了法律依据,在法律的约束下促使建筑废弃物
示未按规定使用将受到处罚。法律强制要求政府和施工 循环利用。
单位使用再生建材,可以保证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企业 的利益,使得更多的企业从事再生建材生产,以实现建
王秋菲,等·国内外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比较分析
·97·
表1 日本建筑废弃物产生阶段法律措施
法律法规名称
颁布时间
主要内容
主要措施
《建筑垃圾对策行动计划》 《建设副产物再循环推动计划》
《建设再循环指导方针》
1994年 1997年 1998年
政府制定建筑垃圾循环政策,由建筑单位、施工单位和建筑废弃物回收处理企
禁止随意堆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需参照政府制定的建设垃圾处理标准,履行义务;标准中包
放 、填 埋 建 括了建设废弃物的合理处置,以及建设工程的施工顺序
筑废弃物 建筑废弃物由排放者负责;建筑废弃物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未按要求进行处理的 企业或个人经调差核实后需缴纳罚金,严重的将被处以拘役处分
励企业进行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同时,法律中规定了工 部法律详尽规定了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方法、程序、
2.2 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相结合,加强政策的可操作性 美国、日本建立了完备的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律
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见表3)。
体系又结合法律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保证了法律
2 美国、日本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的经 验和借鉴
第 36 卷第 6 期 2015 年 6 月
建筑经济
CONSTRUCTION ECONOMY

浅谈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

浅谈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

浅谈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摘要:建筑垃圾是数量庞大的固体废弃物之一,环境危害极大。

因此,有必要探索科学有效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我国"无废城市”建设。

目前,我国在建筑垃圾管理实践中仍存在法律规范欠缺、协同连接不畅、责任意识薄弱、管理措施不完备等问题。

所以,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状况,并通过案例剖析先进的模式,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垃圾;国内外;现状引言施工建设单位进行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房屋装修中产生的弃土、弃石、弃料及其他废弃物统称为建筑垃圾。

随着城镇化进程日渐加快,各类工程项目急剧增多,建筑垃圾产量也与日俱增,已占城市垃圾总量的 30%~40%。

据统计,2017年我国建筑垃圾年产量已超过 20 亿t,并以每年 10% 的幅度高速增长,且此涨幅也在继续增大,预计到 2022 年建筑垃圾年产量将达35 亿t,如图 1 所示。

建筑垃圾中的有机物、金属、非金属污染物和粉尘等,经太阳暴晒、雨水冲刷等,会产生大量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空气和土壤,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然而,建筑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合理处理建筑垃圾,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有效避免资源浪费。

1国外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情况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探索再生利用建筑垃圾的途径和方法。

采用合理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控制手段,并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为国家发展提供帮助。

现从法律法规、技术方法两方面分析德、美、日三国的建筑垃圾处理情况。

1.1 国外概况1945 年,德国开始研究建筑垃圾再生利用。

据德国国家统计局给出的统计数据,建筑垃圾年均产量在 2 亿左右,其中约 25% 为建筑物垃圾,60% 以上为开挖土。

2006 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为 87%,截至 2015 年的最新数据显示,其资源化利用率已提高至 90%,这得益于国家的高度重视。

浅谈国内外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比较 沈利锋

浅谈国内外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比较 沈利锋

浅谈国内外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比较沈利锋摘要: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新社会体系的构建上,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全球举世目睹的热点话题之一。

为了从本质上解决这一矛盾,并构建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循环经济,绿色节约型经济,友好型社会主义经济。

因此,本文针对国内外优秀的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进行典型城市的对比作用,完成成功经验的深入探索,构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筑废弃循环利用的措施和经验。

关键词:国内外;建筑;循环利用一、国内外城市循环经济构建的主要内容在循环经济的构建中,与其他的各行业一样,需要利用生态化的理论指导,进行构建创新机制,完成资源的投资,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网络化系统,最大限度的提升物质使用率和自然和谐的闭合式发展。

在实际的实践应用中,生态工业的循环和经济发展中,需要城市作为载体进行构建本质意义上的生态园。

构建符合产业结构和产业价值、地理位置、一体化工程上的城市循环体系。

并从经济的产业体系和环境的经济效益,物质建设基础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建设,保证可循环系统的有效构建,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建设目的,实现基础设置和环境循环上的有机统一[1]。

二、国外城市建筑废弃循环利用的针对性分析(一)日本日本四大工业地带之一的北九州市,它为日本经济的整体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20世纪60年代它也出现了环境公害问题,最终这种危害在政府与人民的双重合作下,及时得到了制止和克服。

为此其还获得了1990年度的全球环境500佳的称号。

在社会消费上其进行垃圾分类,将瓶瓶罐罐都挑拣出来进行再利用,然后在物质基础设施上,其对垃圾废水进行回收处理,人文生态方面,其也进行了相关建设,让公众进入环境问题的参与治理中,以志愿者形式进行环境服务工作的开展。

通过市民的良好参与,与政府的相应鼓励,两者之间进行良性配合,让日本的北九州作为现金环境治理城市,受到了国际高度好评,而这些都是建筑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的资源环境整合结果,值得我们进行深刻思考的同时进行有关学习。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混凝土主要性能的影响研究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混凝土主要性能的影响研究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混凝土主要性能的影响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质量损失率及抗冻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均逐渐降低,质量损失率增加,抗冻性能降低。

关键词:取代率;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质量损失率;抗冻性前言再生粗骨料是指将废弃的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比例与级配混合,用来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的材料[1]。

将再生骨料运用于混凝土中,能够有效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使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循环利用。

混凝土作为建筑领域的主要材料之一,用量大,拆除后产生的建筑垃圾也多。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快速发展,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

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混凝土使用量约为28亿吨,中国占48%,约为 13~14亿吨,据此推算全国每年粗骨料消耗量约为10亿吨 [1-2]。

为此今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再生混凝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3-4]而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应用,能够优化资源应用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混凝土结构及其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5]。

本研究通过不同取代率再生骨料的掺入,找出混凝土主要性能的变化趋势,为混凝土再生骨料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1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1)该试验采用的是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2)天然细骨料:Ⅱ级河砂,细度模数为2.6,其他各项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3)粗骨料:天然粗骨料粒径为5~25mm的石灰岩碎石,表观密度为2.4×103kg/m3,针片状含量为2.1%,含水率为0.4%,压碎指标为7.5%;再生粗骨料是粒径为5~31.5 mm连续级配的废弃混凝土,依据《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 25177-2010)表观密度为2.5×103kg/m2,针片状含量为8%,含水率为3.5%,压碎指标为26.75%4)外加剂:聚羧酸减水剂,减水率为25%图1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由图1可知,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混凝土抗压强度随之降低,其中当再生粗骨料的取代率为50%时,混凝土抗压强度降低11%左右,当取代率增加到100%时,混凝土抗压强度降低到18%左右。

基于灰色理论的建筑垃圾产生量的预测研究_王秋菲

基于灰色理论的建筑垃圾产生量的预测研究_王秋菲
2 t; S c 为年建筑 装 饰 装 修 面 积, 万 m ; q c 为单
建筑垃圾的年产生量的计算为 Q = Qs + Qz + Qc Q 为建筑 垃圾 年产生 量, 其中, 万 t; Q s 为 建 筑施工垃圾年产生量, 万 t; Q z 为 建筑 装 饰 装 修垃圾年产生量, 万 t; Q c 为 建筑 拆 除 垃圾 年 产生量, 万 t。 2. 建筑施工垃圾产生量的计算 建筑施工垃圾主要包括建筑主体施工过 程中产生的 垃圾 和 基 础 开 挖 产生的建筑 垃 圾, 主要包括废混凝土、 废砂浆、 碎砖石、 渣土 及砂 石 等
x ( 1) ( 2 ) , …, x ( 1) ( n) }
k
x 其中,
( 1)
( t) =
x ( 0) ( k) , x ( 1) ( k) ∑ i =1
为k年
k = 1, 2, …, 间建筑垃圾产生量估算值 之 和, n 。X ( 1) ( t) 为 t 年间建筑 垃圾 累 计产 量 组 成 的新数列。 ( 2 ) 生成紧邻均值 X ( 1) 紧邻均值生成序列 Z ( 1) 如下: Z ( 1) = { z ( 1) ( 2 ) , z ( 1) ( 3 ) , …, z ( 1) ( n) } z ( 1) ( k) = 0 . 5 x ( 1) ( k) + 0 . 5 x ( 1) ( k - 1 ) , 其中, k= 即相邻两年建筑垃圾产量估算值的均 值, 2, 3, …, n。Z ( 1) 是 由 相 邻 两 年建筑 垃圾 产 量 估算值均值组成的新数列。 ( 3 ) GM( 1 , 1 ) 模型构建 GM( 1 , 1 ) 模型为
2 t; S z 为年建筑 装 饰 装 修 面 积, 万 m ; q z 为单

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调查与研究

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调查与研究

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调查与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随之而来的建筑废弃物问题也日益凸显。

大量的建筑废弃物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如何有效处理和利用这些废弃物,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调查与研究,分析当前建筑废弃物的产生现状、再生利用的技术途径及其实践应用,探讨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期为推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建筑废弃物的定义、分类和产生量进行概述,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

接着,通过对国内外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技术原理、工艺流程和关键技术,评估不同再生利用技术的可行性和优缺点。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包括再生建材的性能、市场需求、经济效益等方面。

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对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政府决策、企业实践和社会公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和谐共生。

二、建筑废弃物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相伴而生的建筑废弃物问题也日益凸显。

建筑废弃物主要包括废弃的混凝土、砖石、木材、塑料、金属等各类建筑材料。

这些废弃物的产生,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目前,我国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处理措施,大量的建筑废弃物被随意堆放,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同时,这些废弃物中的很多材料是可以再生利用的,但由于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其再生利用率仍然较低。

管理与政策缺失:目前,针对建筑废弃物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2024年建筑废物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建筑废物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建筑废物市场发展现状1. 引言建筑废物是指在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料,如混凝土、砖瓦、木材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发展迅速,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建筑废物。

处理这些废物不仅涉及环境保护,还与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建筑废物市场因此应运而生,本文将对建筑废物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建筑废物市场概述建筑废物市场是指专门用于回收、再利用和处理建筑废物的市场。

建筑废物市场的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环保意识的提升: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强,对建筑废物的处理要求越来越高。

•资源短缺的压力:建筑废物中蕴藏着大量可再利用的资源,加强废物回收利用可以减缓资源短缺的压力。

•政府政策的推动:各级政府积极鼓励建筑废物的回收利用,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促进市场的发展。

3. 建筑废物市场的主要业态建筑废物市场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业态:3.1 建筑废物回收企业建筑废物回收企业是建筑废物市场的主力军。

这些企业主要负责收集、运输、分拣和处理建筑废物,将可回收的废物进行再加工,生产新的建筑材料或者直接销售给相关企业。

3.2 建筑废物再利用企业建筑废物再利用企业主要负责将收集到的建筑废物进行再加工,生产出符合标准的建筑材料。

这些企业致力于研发和推广建筑废物再生利用技术,提高建筑废物利用率。

3.3 建筑废物处理企业建筑废物处理企业主要负责处理无法再利用的建筑废物,如有害废物和难以再生的杂物。

这些企业采用合理的处理技术,确保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并符合环保要求。

4. 建筑废物市场的面临的挑战尽管建筑废物市场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一些挑战:4.1 环保标准的缺乏目前,建筑废物市场中的环保标准不统一,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

这给废物回收利用企业以及处理企业带来一定的困扰。

4.2 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建筑废物处理市场的快速增长,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之间的价格战和恶性竞争对市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4.3 技术创新的不足建筑废物市场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建筑废物的再利用率。

关于国内外建筑垃圾处理情况

关于国内外建筑垃圾处理情况

关于国内外建筑垃圾处理情况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同时社会也在稳步前进。

在全球范围内,人口呈现突增猛进的态势,可以进行开采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匮乏,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当中,都会有相应的垃圾大量产出。

当前形势下,我国在建筑方面的发展十分猛烈。

在进行施工过程当中,相应的废弃物也与日俱增。

对相关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整合是20世纪以来大多数国家进行相应环境保护以及稳态长足性发展的目标之一。

在此过程中的处理,需要涵盖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废弃物二次利用等层面。

关于对相关固态形式的废弃物进行有效处理成为二次建材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相关学者所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针对于相关建筑废弃物进行妥善管理与利用,已经成为相关发达国家所研究的重中之重。

研究的方向侧重于在其产出之前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控,从而使其在数量层面有效下降。

除此之外对相应产出的建筑废物,在进行有效转化使之成为再生性的资源。

在这一点的研究上,我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

1关于国内处理状况上世纪末至今为止,我国不断有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涌出,相应的垃圾废弃物产出突飞猛进,一些乱排乱放的现象比比皆是,对此对我国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在此过程中,我国还呈现出大批量的废弃物堆放排放点。

呈现出废弃物与人类相争耕地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废弃物围城危机的恶劣现象,已经超过了200多个城市。

在其侵占耕地方面,已经达到了5亿多平米。

在此过程中,不仅影响相应的市容市貌,还对市民的基本生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时间久了,相应的废弃物会进行一定的化学或者物理学反应,从而导致一系列污染性的气体以及液态形式的污染物产出。

对其的处理方式还仅限于进行露天式填埋,据相关专家调查显示,在这些建筑废弃物当中,存在大量的重金属化合物,譬如铅、镉化合物等,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对水资源造成一定的污染,还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一定的抑制。

与此同时,在进行配送过程当中,还会出现一定的粉尘以及撒漏现象,无形之中还会发生对大气造成极为严重的污染。

国内外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政策分析及资源化利用的思考

国内外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政策分析及资源化利用的思考

0 引言建筑废弃物,是指在建造和拆除建筑物的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筑垃圾”。

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规划表明,“十三五”期间城市发展模式将发生变化,从以中心城区向城市郊区圈层扩散的城市规划的“摊大饼”模式,变成由量到质、由物到人,由偏重经济到注重环境、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可持续发展,走绿色优先、集约节约、高效便捷、特色彰显的城镇化发展之路。

同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积极推进建筑业转型发展,大力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

我国“大拆大建”的时代即将结束,建设规模扩张速度减缓,建筑业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但是,只要有建设,就有会建筑废弃物产生,加上前期建设产生的、未处理的,我国要消纳的建筑废弃物总量仍然很大。

这些建筑废弃物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郊外露天堆放或填埋,不仅造成高额的清运成本,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清运和堆放中产生的遗漏、粉尘、灰沙等又造成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建筑废弃物已成“围城”之势,迫切需要由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这个途径解决。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国外一些先进国家已成为了成熟的产业。

这给我国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发展增强了信心,也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在国外的发展,对比我国目前遇到的问题,查找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找到可参考的解决方法,并预测将会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道路。

1 国外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现状1.1 处理情况1.1.1 处理站点布局证,然后才建设,论证往往要经历就是说,居民影响最小[1]地都是“就近运输、就近处理、1.1.2 分类情况的后续处理工艺不同,分及分类回收的方式也不相同。

在日本,物”。

日本对建设副产物的分类,用为标准,分为三大类:弃物,可作为原材料再利用的建材(材),可直接再使用的建材(如渣土、土则不归入垃圾。

在美国,分为四种:持久性废弃物,弃物,分。

国内外建筑垃圾处理相关政策法规对比分析

国内外建筑垃圾处理相关政策法规对比分析

85国内外建筑垃圾处理相关政策法规对比分析张齐孙怀涛(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300400)摘要:综述了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建筑垃圾的处理、规范管理和再利用等方面的管理模式和政策法规。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现行的法规政策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旨在为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再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垃圾;政策;源头减量;责任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anagement models and policies of construction waste disposal,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reus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or regions such as European,America and Japan.Based on the do­mestic conditions,the exist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n China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to provide referencefor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construction waste in China.Key words:construction waste;policy;source reduction;responsibility中图分类号:X79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021(2020)01-0085-031引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但也使我国每年产生15亿一24亿t的建筑垃圾,约占我国城市垃圾总量的40%。

截至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建筑垃圾依旧进行直接填埋或露天堆放,其堆存总量超过200亿t o巨量建筑垃圾的存放侵占了土地,污染了土壤和水体,极大地浪费了资源。

基于欧洲各国及新加坡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政策研究_王秋菲

基于欧洲各国及新加坡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政策研究_王秋菲
新加坡的年建筑废弃物产生量约为 60 万 t,日均产生量约为 1 667 t。其中,98% 的 建筑废弃物都得到了有效处理,50% ~ 60% 的建筑废 弃 物 实 现 了 循 环 利 用[7]。新 加 坡 建筑废 弃 物 管 理 及 综 合 利 用 有 以 下 三 个 特 点:
( 1) 从源头控制建筑废弃物的产生。新 加坡要 求 建 筑 工 程 设 计 必 须 遵 循“绿 色 设 计”的理念,设计方与施工方共同协商,在施 工方案中融入绿色建筑理念,施工采用的材 料应以可再生资源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不 可再生建筑废弃物的产生。
( 3) 法国。法国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 经验是从源头控制废弃物产量。具体做法如 下: 首先,建设方与设计方之间先签订协议, 协议内容包括选择材料的种类、建筑结构以 及施工方案等; 然后,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 订合同条款,施工单位开始组织施工; 最后从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评价建筑废弃 物的处理方案。 2. 新加坡
收稿日期: 2015-03-02 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W2013093) 作者简介: 王秋菲( 1972—) ,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
第3 期
王秋菲等: 基于欧洲各国及新加坡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政策研究
291
环利用[4]。 ( 2) 丹麦。丹麦主要是通过对填埋和焚
烧建筑废弃物征税的方法来控制建筑废弃物 的产量[5]。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污染者每 焚烧或填埋 1 t 建筑废弃物需缴纳约为 5 欧 元的税费。而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填埋或 焚烧的税收增长近一倍。如此高的税率使得 污染者主动地寻找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的途 径和 方 法,提 高 了 建 筑 废 弃 物 的 循 环 利 用 率[6]。

比较国内外垃圾分类的不同做法和效果

比较国内外垃圾分类的不同做法和效果

比较国内外垃圾分类的不同做法和效果垃圾分类是一种环保措施,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浪费。

国内外对垃圾分类的做法和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国内,垃圾分类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政府实施的环保政策。

许多城市已经实施了垃圾分类的各种措施。

例如,通过设置不同的垃圾收集容器,如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等进行分类。

这些垃圾分类容器往往有不同的颜色和标识,以帮助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

国内的垃圾分类政策注重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和技巧,并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提供经济激励措施,如减免垃圾处理费用,对垃圾分类的居民给予奖励。

通过这些措施,国内垃圾分类的效果逐渐显现。

然而,国内的垃圾分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缺乏足够的垃圾分类设施和容器,导致居民在分类投放垃圾时存在困难。

其次,部分居民没有形成良好的分类习惯,导致分类投放效果不佳。

另外,由于垃圾分类的实施需要政府、居民和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协调机制也成为制约垃圾分类的一个因素。

相比之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垃圾分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例如,德国实施了一种袋装垃圾分类系统,通过不同颜色的垃圾袋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垃圾。

瑞典则采用了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将垃圾转化为能源,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利用。

外国的垃圾分类政策注重于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和制度。

在国外,垃圾分类设施普遍齐全,包括垃圾分类容器、回收站和垃圾处理中心等。

政府通过提供便利的分类投放条件,如分散和便利的回收站,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此外,国外还注重对居民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分辨能力和分类技巧。

然而,国外的垃圾分类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可能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不了解或不重视,导致分类投放效果不佳。

此外,垃圾分类涉及到复杂的处理流程和技术,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资源支持,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垃圾是指弃混凝土、弃土、碎砖、碎玻璃等固 体废弃物,主要产生于建筑物建设或拆除过程。近年 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规模在不断扩 大,而需要拆除的老旧建筑物也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了 建筑垃圾的处理量也在逐年增加。从20世纪60年代起, 发达国家就加强了对建筑废弃物回收处理方面的政策 支持,通过法律政策手段推动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在 我国的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本文 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我国建筑废弃 物循环利用政策建议。
禁止随意堆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需参照政府制定的建设垃圾处理标准,履行义务;标准中包
放 、填 埋 建 括了建设废弃物的合理处置,以及建设工程的施工顺序
筑废弃物 建筑废弃物由排放者负责;建筑废弃物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未按要求进行处理的 企业或个人经调差核实后需缴纳罚金,严重的将被处以拘役处分
励企业进行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同时,法律中规定了工 部法律详尽规定了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方法、程序、
审查、备案
《绿色采购法》
2001年 尽量购买不污染环境的建筑原材料
表2 日本建筑废弃物处理阶段法律措施
法律法规
颁布时间
主要内容
主要措施
《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 《建设副产物妥善处理推进纲要》
《废弃物处理法》
2000年 2002年 2012年
规定了建筑垃圾废弃、回收、处理、利用的具体行动方针;企业应承担“生产者责 任”
王秋菲,等·国内外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比较分析
·97·
表1 日本建筑废弃物产生阶段法律措施
法律法规名称
颁布时间
主要内容
主要措施
《建筑垃圾对策行动计划》 《建设副产物再循环推动计划》
《建设再循环指导方针》
1994年 1997年 1998年
政府制定建筑垃圾循环政策,由建筑单位、施工单位和建筑废弃物回收处理企
在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阶段,为保证建筑废弃 物被高效回收,日本政府确立了建筑废弃物分类回收制 度。为规范再生建材的市场,引导企业从事再生建材生 产活动,日本的法律中采用建筑废弃物处理的准用许可 制度,明确了相关企业的责任与入行准则。政府需要为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单位或企业提供资金资助,以鼓
第 36 卷 第 6 期
Comparative and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ing Policies at Home and Abroad
WANG Qiufei1,WANG Shengnan1,LI Xuefeng2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Shenyang 100168,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Shenyang 100168,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ing polic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shows that complete legal policies,the combination of macro policies and micro policies,governmental incentives are keys to the realize the goal of 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Then,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ing policies in China,combining with the problem in our country and lessons from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our country's 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ing from the law and the economy . Keywords:construction industry;construction waste;recycling;policy analysis
在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阶段,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 政策措施,从源头限制建筑废弃物的产生。日本政府对 建筑物的建造和拆除有着严格的约束,表现为:在项目的 设计阶段,要求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建筑废弃物从施工 现场的排放;设计需尽量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新建或 拆除建筑物需向部门申请,不得擅自拆除等(见表1)。 1.2.2 建筑废弃物处理阶段的法律和政策
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 从事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工作。例如:亚利桑纳州的法 律规定,若企业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再生资源或 处理废弃物型设备,政府可以按10%的比例减少企业 需缴纳的销售税;康涅狄格州政府对生产再生资源的 企业,提供利率较低、风险较小的小额创业基金,同时 减免该类企业的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等。美国 也通过直接刺激手段,推动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例 如,美国政府对排放建筑废弃物的企业征收排污费、垃 圾税等。
美国环保局(EPA)发起了Building Savings计划, 引导企业从事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活动,从源头减 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及排放。各州的政府与企业积极
响应,出现了一系列示范项目。譬如,俄亥俄州的Marion 参议员区在拆除过程中,对建筑废弃物进行人工分类 和机械分类,回收可利用的建筑废弃物,使得该工程的 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到82%,节省成本约160000美 元。美国各州政府也制定政策,引导企业进行建筑废弃 物分类回收。例如,加利福尼亚州环保局建立了建筑废 弃物回收商品数据库;俄亥俄州环保局发布了建筑废弃 物在线查询目录,为有意愿进行建筑废弃物减量化的企 业提供参考;德克萨斯州交通部于2013年投入6.77亿美 元,用于购买再生建材,使得250万吨的建筑废弃物得以 循环利用而非简单填埋,仅回收利用碎混凝土一项就为 当地环保局节约了120万美元。 1.2 日本
第 36 卷第 6 期 2015 年 6 月
建筑经济
CONSTRUCTION ECONOMY
Vol.36 No.6
Jun.
2015
国内外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比较分析*
王秋菲1,王盛楠1,李学峰2
(1.沈阳建筑大学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00168;2.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00168)
摘要:分析美国、日本的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其完备的法律体系、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相结合、政府 的政策扶持是美日两国实现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关键。然后分析我国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政策,结合面 临的问题,借鉴美日两国经验,分别从法律、经济等层面提出我国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建筑业;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1X(2015)06-0095-05 DOI:10.14181/ki.1002-851x.201506095
一,主要从技术政策、法律政策、经济政策等方面引导 企业从事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活动,促使建筑废弃 物的循环利用得以实现。 1.1.1 分级利用建筑废弃物
美国建筑垃圾年排放量约3.25亿吨,占城市垃圾总 排放量的40%。美国根据建筑废弃物的种类和特性,将 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大致分为3个层次,对建筑废弃物进 行分层回收:1)低级利用。施工人员在施工现场对建筑 废弃物进行分拣堆放,简单回填等,约占建筑垃圾总排 放量的50%~60%;2)中级利用。建筑废弃物处理企业 回收建筑垃圾,用建筑垃圾代替传统的路基材料。建材
·96·
建筑经济
2015年
生产企业将建筑废弃物加工成为各种砌块、骨料等,约 占建筑垃圾总排放量的40%;3)高级利用。将建筑废弃 物加工还原,成为可循环建筑材料,如将建筑垃圾加工 成水泥、沥青等再利用。 1.1.2 制定完备的法律政策,规范建筑废弃物回收行为
美国建筑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得益于完备的法律制 度。1965年颁布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法》对固体废弃物 做出分类,对建筑产业废弃物的处置和排放做出规定。 1970年颁布的《资源回收法》,进一步扩大了建筑废弃 物管理的工作范围,从简单地控制排量、废弃物处理工 作到回收、再利用、减量化等方面的管理工作。1980年 颁布的《超级基金法》、《建筑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 《处理建筑垃圾行政许可制度》等法律制度则对建筑 垃圾的处理做出更为详细的规定。相关行政部门做出专 门许可后,企业方可排放或运输建筑废弃物。生产过程 中产生工业废弃物的企业,不得随意倾卸废弃物。这些 政策实现了源头控制,即控制了建筑垃圾的产生。
业三方合作,执行政府制定的政策
新建或拆除项
政府要求企业应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促进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对建筑 目前,企业需提
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提出建筑废弃物零立项阶段、设计阶段制定“再循环计划书”;施 门 对 项目进 行
工单位制定“可再生资源利用规划”和“促进可再生资源利用计划书”
美国依靠政府强制力来推进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 用,进行了三次大的政策变革。20世纪60年代,通过政 府及部门的行政手段,实现建筑废弃物的污染控制;20 世纪70年代,通过对市场进行经济刺激,鼓励企业在源 头消减建筑废弃物产量;20世纪80年代,政府倡导、企 业自律、公众参与三方结合,各州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法 律规定,公开发布建筑废弃物年排放量,限制建筑废弃 物的排放。美国各州积极响应联邦政府的政策,目前已有 37个州提供建筑废弃物排放量信息,27个州提供建筑废 弃物处理量信息,11个州提供再生建材产量信息。 1.1.3 制订经济政策,引导、鼓励企业从事建筑废弃物 处理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