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稳健性的第一篇:解释和意义

合集下载

会计稳健性的基本知识点

会计稳健性的基本知识点

会计稳健性的基本知识点在会计领域中,稳健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它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和公正。

稳健性可以确保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比性,为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业绩的全面信息。

本文将介绍,包括其含义、原则和应用。

一、稳健性的含义稳健性在会计中指的是在制定和处理会计信息时要保持审慎和谨慎的态度。

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应该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谨慎地评估和记录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以尽可能地避免夸大利润或隐瞒损失。

稳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制定会计政策、估计资产和负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方面保持谨慎和判断力,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和可靠性。

二、稳健性的原则稳健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谨慎性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会计人员在制定会计政策和进行会计估计时,应该考虑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

他们应该提前预计可能出现的损失,并及时计提准备金或减记资产,以保证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2. 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企业的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以揭示企业的持续性经营能力。

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应该遵循稳定的会计原则和估计方法,避免频繁变更会计政策或估计假设,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和连续性。

3. 调整性原则:根据调整性原则,会计人员应该在检查财务报表时,识别和纠正可能存在的账务处理错误和遗漏。

如果发现错误,应及时进行调整,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披露性原则:披露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充分披露有关企业交易和事项的信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披露应该包括重要的财务信息、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的变更,以及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事项等。

通过透明、全面和可靠的披露,可以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可理解性。

三、稳健性的应用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几个与会计稳健性相关的具体事例:1. 减记存货:当存货的成本超过其实际价值时,会计人员应该减记存货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稳健性原则及其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稳健性原则及其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稳健性原则及其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是指在资产计价及损益确定时,如果有两种以上的方法或金额可供选择,会计人员应选择对本期净资产及利润较为不利的方法或金额。

在会计工作中,稳健性原则主要表现为: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确认费用、低估资产价值、高估负债价值。

财政部最新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第11条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下文将就稳健性原则及其在《制度》中的运用试作简要分析说明。

一、稳健性原则概述(一)稳健性原则产生的条件及其本质分析稳健性原则产生的充分条件是会计所处的环境及依据环境所做出的会计期间假设(会计分期假设)。

市场的可变性导致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中的不确定性是稳健主义产生的必要条件。

不确定性是“对导致一系列可能结果的一种或多种备选方案的认识状态,但这些特定结果的可能性要么无法知道,要么无实际意义”。

会计期间假设便会计主体经营的时间范围被人为地划分为若干相连的会计期间,在一个特定的会计期间里,有许多交易或事项尚未完成或末最终实现,根据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会计上必须及时反映对当期的实际影响以决定期间的收益,而不能不采用估计办法,因此,采用宁可本期多承担也不让未来期间多承担费用和损失的方法,以减少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会计的不确定性造成会计人员处理问题的随意性,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使描述或计量的结果有相当的模糊性,稳健的存在可使会计人员在“随意”之中最大可能地满足信息需求者的要求。

(二)稳健性原则的地位和作用稳健性原则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企业规避经营风险、稳定盈亏。

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现实和潜在风险,稳健可以使会计人员和投资者保持清醒头脑并采取有效措施,以简化不利影响。

2.有利于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和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如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的。

计价方法,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期末存货的实际价值,计算出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财务比率才更有决策参考价值。

关于会计稳健性原则的综述

关于会计稳健性原则的综述

关于会计稳健性原则的综述会计稳健性原则也称审慎原则、谨慎性原则、稳健主义、保守主义等,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充分预计可能的负债、损失和费用,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以免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引起报表使用者的盲目乐观。

一、稳健性原则的含义关于稳健性原则的定义,各国的会计准则中都给予了明确的定义,总的来说,主要有两个范围,一个范围狭义一些,一个范围宽泛一些。

以bliss、basu等为代表的学者定义的稳健性的概念比较狭义,bliss认为会计稳健性原则是指“预见所有可能的损失,但不预期任何不确定的收益”(bliss 1924)。

basu认为会计稳健性原则是指“会计师倾向于在财务报表上对好消息的确认比坏消息要求更高。

即需要更多的证据”(basu 1997)。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于学者们关于稳健性原则狭义的定义给予了认同,在1980年颁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首次对稳健性原则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应,努力确保商业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充分考虑到。

因而,……如果未来有两个得到或支付的估值近似相等,稳健性规定使用较小的估值。

”(sfac2,第95段,fasb,1980)《国际会计准则》也认同狭义的定义:“稳健性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需要运用判断作出必要的估计中包含一定程度的审慎,比如资产或收益不可高估,负债或费用不可低估。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中国称稳健性为谨慎性,以下同)而在《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中这样定义的稳健性:“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稳健性原则应被赋予更宽泛的定义:稳健性原则是会计师对能导致较低股东权益价值的会计方法的偏好。

会计稳健性及其经济活动影响后果探析

会计稳健性及其经济活动影响后果探析

会计稳健性及其经济活动影响后果探析【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会计稳健性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在首先介绍了会计稳健性的概念和意义,然后详细解释了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具体内容,以及会计稳健性对经济活动和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接着讨论了会计稳健性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在总结了会计稳健性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指出了如何把握会计稳健性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将更好地了解会计稳健性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为企业和决策者提供更好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经济活动、会计原则、财务报表、经济决策、重要性、研究展望、风险管理、会计政策、会计信息质量、财务健康、财务透明度。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在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一部分。

会计稳健性在会计领域中一直备受关注,作为会计学的核心理念之一,稳健性对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计稳健性的重要性愈发显现出来。

通过深入研究会计稳健性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风险,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提高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对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会计稳健性的概念和原则,以及其在企业经济决策中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引导企业实践和促进经济发展。

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相信通过我们的探讨,会有更多有益的结论得出。

1.2 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会计稳健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后果,对于理解会计稳健性的概念和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稳健性是会计准则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其核心目的在于保证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和公允性,同时尽可能避免对企业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过于乐观的估计。

稳健性原则的遵守能够提高企业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透明度,为各类利益相关者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有助于促进市场的有效运转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会计稳健性

会计稳健性
▪ 我国从管制角度对稳健性的研究集中于会计准则管制。我 国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对稳健性原则的强调从 无到有、从弱到强。
▪ 赵春光(2004)讨论了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变化趋势,发现在 1999、2000和2001年有所提高。
▪ 陈旭东和黄登仕(2006)使用1993-2003年间我国上市公司 数据发现,会计稳健性在1998年后逐渐增强,2001年以 后上市公司的会计具有稳健性。
三、会计稳健性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
▪ 第一阶段:从无到有的突破阶段(1985年~ 1997年)
▪ 1985年7月1目,我国实施了《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制定的全新 的会计制度。它提出了稳健性原则,如存货以成本与可 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等。
▪ 1992年l1月16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初 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基本 会计准则提出了会计核算的12项原则,其中规定“会计 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 损失和费用”,这是我国首次就稳健性原则(谨慎性原则) 明确提出要求。同时,在行业会计制度中稳健性原则主 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 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
6
▪ 会计稳健性的分类: (根据其性质的差异)
▪ 非条件稳健性(Unconditional Conservatism)也称为独立 稳健性(Independent Conservatism),这种稳健性意味着 会计处理方法在资产或负债形成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不会 再根据其后的经营环境而变化,它一般会导致不可确认的商 誉存在,使得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低于其市场价值。如有关 研究开发的费用化处理,以及大部分固定资产使用加速折旧 法等。它是一个总体的偏见,和当期的消息没有关系。

会计稳健性和公允价值

会计稳健性和公允价值

会计稳健性和公允价值会计稳健性和公允价值是会计领域重要的概念。

它们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维护市场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会计稳健性和公允价值的概念、特点、应用及其关系。

一、会计稳健性会计稳健性是指在会计准则中,对于会计处理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市场稳定性,会计师应该采取谨慎的处理方式。

即使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也应该采取保守的处理方式,以保证账目真实、可靠。

会计稳健性是一种实质性的原则,在会计处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会计稳健性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轻重缓急处理。

在处理账目时,应该根据账目的轻重缓急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必要时应该采取保守的处理方式,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2. 谨慎处理。

会计师应该对于会计处理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采取谨慎的处理方式,保证会计账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整体把握。

在处理账目时,应该考虑到整体的情况,理性地分析和判断,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

4. 经验总结。

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会计师应该积累和总结出符合实际的处理方法和经验,能够更加准确和快速地应对会计处理中的异常情况。

会计稳健性在会计处理中应该得到充分的应用,以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的稳定性。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过度保守的处理方式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财务报表的短暂缩水、减少对公司的信任度等。

因此,会计稳健性应该在保证账目真实、可靠的前提下,确保会计处理方式的谨慎性。

二、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又称为公正价值,是指在市场正常交易场所的条件下,买卖双方在知情状态下达成的,既不强迫也不受强迫的交易价格。

公允价值是一种客观的价值判断标准,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尤其是在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中,公允价值是重要的计价方式。

公允价值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客观性。

公允价值是市场交易价格,在理论上是一个公正、客观的判断标准。

2. 通用性。

公允价值适用于不同种类、不同领域的资产和负债,可以作为统一的会计处理方式。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会计盈余的稳健性: 发现与启示摘要: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是衡量一家企业财务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本文通过分析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探讨了稳健性的定义、原则以及影响因素,并深入探讨了它对企业的重要意义与启示。

一、稳健性的定义与原则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是指企业对不利信息持保守态度,即在缺乏充分证据时不予承认预期盈利,但对于预期亏损则要提前进行计提。

稳健性原则强调谨慎态度,根据风险与利益的不对称性,确保财务报告表达真实、合理、可靠的信息。

二、稳健性的影响因素1. 企业规模:通常情况下,较大规模的企业更注重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因为它们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2. 行业特点:某些行业如金融、房地产等风险更高,会计盈余的稳健性要求更高。

3. 法律法规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会计准则有不同的规定,一些国家对稳健性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

三、稳健性的重要意义1. 提供可靠信息:稳健性原则保证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投资者和相关利益关系方可以凭借稳健性原则提供的信息做出明智的决策。

2. 防止财务欺诈:稳健性原则能够防止企业虚构盈余数据、操纵财务报告,有效减少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

3. 保护投资者利益:只有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才能提供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而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四、稳健性的启示1. 加强企业治理: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会计盈余的稳健性。

2. 提高透明度:定期披露企业财务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为投资者提供充分的信息,增强市场的有效运作。

3. 加强监管: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监管,确保企业遵守会计准则,保护投资者和市场的利益。

4. 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养:会计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保证会计盈余的准确计算和稳健识别。

结论: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是确保财务报告可靠性和投资者利益保护的重要原则。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加强会计盈余的稳健性管理,加强透明度、监管以及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才能实现稳健健康的财务状况综上所述,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对于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投资者利益保护至关重要。

《2024年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范文

《2024年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范文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篇一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发现与启示一、引言在财务报告和会计实务中,会计盈余的稳健性被视为重要的质量特征之一。

它不仅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客观反映,也关系到投资者的决策判断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其发现和启示,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内涵会计盈余稳健性,是指企业在确认收益和损失时,应当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可能发生的损失,而不过分乐观地估计收益。

这种稳健的会计原则要求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合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并充分揭示风险。

三、会计盈余稳健性的重要性1. 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通过遵循稳健性原则,企业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2. 保护投资者利益:稳健的会计盈余有助于投资者做出合理的决策,避免因过度乐观的财务报告而导致的投资损失。

3. 维护市场秩序:稳健的会计原则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防止企业通过不真实的财务报告误导市场,保护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四、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发现在会计实务中,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损失确认的及时性:企业应当在发生损失时及时予以确认,而不过分推迟或隐瞒。

2. 资产减值的充分性:企业应当根据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减值处理,充分反映资产的实际情况。

3. 收入确认的谨慎性:企业在确认收入时应当谨慎,避免提前或过度确认收入。

五、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启示1. 加强会计准则建设:应不断完善会计准则,明确会计稳健性的要求,为企业的会计实务提供明确的指导。

2.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遵循会计准则和会计稳健性原则,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3. 加强监管和审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审计力度,确保企业遵循会计准则和会计稳健性原则,防止企业通过不真实的财务报告误导市场。

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学位论文

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学位论文

目录一、稳健性原则概述 (1)(一)稳健性原则的含义 (1)(二) 稳健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三) 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应用的必要性 (2)二、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 (2)(一) 存货的计价 (2)(二)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3)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3)2. 坏账准备 (3)3.存货跌价准备 (4)4.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4)5.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4)6.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5)7.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5)(三)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 (5)(四) 收入的确认 (6)三、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6)(一) 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之间存在矛盾 (7)1.与真实性原则的矛盾 (7)2. 与相关性原则的矛盾 (7)3.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矛盾 (7)4. 与权责发生制、配比性原则的矛盾 (7)5. 与历史成本原则的矛盾 (8)(二) 稳健性原则的可操作性不强 (8)(三) 稳健性原则与我国所得税政策不协调 (8)(四) 稳健性原则受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制约 (9)(五) 稳健性原则的应用给企业操纵利润创造了机会 (9)四、如何正确运用稳健性原则 (9)(一) 缓解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之间的矛盾 (9)(二) 加强稳健性原则的可操作性 (10)(三)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及综合素质 (11)(四) 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以及外部审计监督 (11)(五) 优化相关信息的披露 (11)(六) 改进对企业的考核评价指标 (12)注释 (13)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建国初期,稳健性原则在我国被认为是操纵会计数据的工具而被禁止使用。

直到1993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引入了稳健性原则,明文规定了稳健性原则是我国会计核算十二条原则之一,并且在随后的具体准则制定过程中,体现稳健性原则的方法陆续被采用(如加速折旧法、坏账准备的计提等),特别是在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稳健性原则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更多体现稳健性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被引进(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而2006年财政部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对稳健性原则做了新的阐述,使稳健性原则的应用范围更广、更规范。

稳健性财务策略分析报告(3篇)

稳健性财务策略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为了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制定并实施稳健的财务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某企业财务策略的分析,探讨其稳健性的体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企业概况某企业成立于20XX年,主要从事XX行业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并逐步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品牌。

截至报告撰写之日,企业资产总额为XX亿元,员工人数XX人。

三、财务策略分析1. 现金流管理(1)收入结构分析某企业收入主要来源于XX产品销售,收入结构相对单一。

近年来,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从收入结构来看,企业收入来源稳定,但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

(2)成本控制分析某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等。

从成本控制效果来看,企业成本控制较为有效,但仍有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潜力。

(3)现金流量分析某企业现金流量状况良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逐年增加。

然而,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波动较大,说明企业在投资和筹资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2. 资产负债管理(1)资产负债结构分析某企业资产负债结构较为合理,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均处于合理水平。

然而,长期负债占比相对较高,企业偿债压力较大。

(2)资产质量分析某企业资产质量良好,应收账款周转率较高,存货周转率也处于合理水平。

但部分长期资产存在贬值风险,需关注其减值准备计提情况。

(3)负债结构分析某企业负债结构较为稳定,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比例合理。

但企业应关注负债成本,降低财务风险。

3. 盈利能力分析(1)毛利率分析某企业毛利率相对稳定,但近年来略有下降。

这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

(2)净利率分析某企业净利率逐年提高,表明企业盈利能力较强。

会计核算中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及注意事项

会计核算中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及注意事项

会计核算中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及注意事项本文针对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情况,从计提资产的减值准备、债务重组损益的确认、非货币性交易的处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论文对稳健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稳健性原则;减值准备;会计运用研究[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14-02稳健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

合理应用稳健性原则,有利于防止企业虚夸资产、扩大利润、包装上市等现象的发生,能为有关各方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保护企业债权人和投资人的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稳健性原则的内涵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的态度。

也就是说,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记录和确认,而没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和入账。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和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

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从2007年开始,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所计提的跌价准备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避免了上市公司在盈利上升时多计提跌价准备,而盈利下滑时,再将跌价准备冲回,利用跌价准备的计提来调节盈利;允许企业计提坏帐准备,有些行业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存货的计价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等。

同时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对稳健性原则的应用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和规定。

(一)稳健性原则在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中的应用第一: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就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项目按减去其跌价准备后的净额反映。

第九讲 会计稳健性

第九讲 会计稳健性

5.或有事项的确认和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第四条规定: “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应当确认 为预计负债: (1)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2)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同时第十三条 还规定:“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
会计稳健性
小组分工:
陆明月负责第一、二部分 周娟负责第三、四部分 许庆玥负责第五部分
会计稳健性
(一)什么是会计稳健性 (二)会计稳健性与通常的会计谨慎性是何关系
(三)会计稳健性研究的重要意义何在
(四)如何度量会计的稳健性 (五)哪些因素会影响会计稳健性
一.什么是会计稳健性
(一)会计稳健性定义的发展历程 (二)实证研究中的会计稳健性定义 (三)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
陆明月负责第一二部分周娟负责第三四部分许庆玥负责第五部分一什么是会计稳健性二会计稳健性与通常的会计谨慎性是何关系三会计稳健性研究的重要意义何在四如何度量会计的稳健性五哪些因素会影响会计稳健性一会计稳健性定义的发展历程二实证研究中的会计稳健性定义三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1basu1997认为稳健性对会计实务的影响至少有500年以上的历史
回目录
2. 模型法 (1) 收益变化模型 稳健性意味着收益比损失更具有持续性。因为财务 报告不确认未被证实的资产价值增长 ( 经济收益) , 而是在未来期间现金流实现时才将其包含在会计收益中, 表现为公司正的收益或收益变化较为持续。而当发生损 失时, 公司及时确认表现为收益为负或负的变化, 这种 负的收益或收益变化是暂时的, 以后会出现反转。Basu、 Ball和Shivakumar用如下模型予以计量:
回目录
四.如何度量会计的稳健性

会计稳健性

会计稳健性
• 理论中计量这一要素引入到实际操作中时,资源 的有效分配比会计稳健性收益的效率更低,反映 信号更差。 • 世通公司的破产说明了未确认未来现金流或市场 价值在收益计量方面的问题;安然公司管理层在 薪金方面使用奖金补偿计划,标记出面向市场的 合同和衍生品,识别出其价值的变化。 • 稳健性将趋于抵消管理层的正的收益偏差。
会计稳健性
第一部分:解和意义 Ross L. Watts
一、稳健性的定义
• 稳健性是指收益与损失的不对称确认,收益和损 失确认的差异越大,稳健性程度越高。 • 传统稳健性的定义更为极端,即“不预期收益, 但预期所有损失”;在实证文献中,稳健性被解 释为“相比确认坏消息而言,会计人员更倾向于 找更多的证据支持好消息的确认”。 • 尽管有人指责会计稳健性,但是稳健性已经存在 了几个世纪,并在近30年中有所加强。
(二)稳健性关于所得税方面的解释
• 在美国,提取的的折旧作为一项费用在财务报表中 予以披露,在1909年颁布的企业消费税中,作为税 收的减项。 • Guenther认为用于向股东报告的会计方法仍影响应 纳所得税额;Shackeford and Shevlin 也认为税收 提供激励措施,鼓励企业遵循会计收入应纳税所得 额。 • 然而,在会计欺诈案例中,与税收观产生的稳健性 在报告方法方面相悖。
高管薪酬契约
• 稳健性影响管理者薪酬 • 管理者的有限任期和有限责任影响稳健性差别可 核
稳健性与公司治理
• 不对称的可验证性也来源于雇佣契约和公司治理 • 契约观认为其适用于公司治理的很多方面 • 薪酬契约更合理
四、契约观方面的解释和信息视角
(一)稳健性会计数据是信息
• 会计稳健性绩效指标为投资者提供信息起重大作 用,当稳健的收益能够用于评估他们时,分析家 提供的未来绩效无法证实的预算很可能是高质量 的。

《2024年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范文

《2024年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范文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篇一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发现与启示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会计报表的准确性及其相关数据的稳健性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其中,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无疑是众多研究的重点。

会计盈余稳健性,既是一种重要的会计原则,也是财务报告的重要基础。

它有助于揭示公司的经济实力、反映其真实财务状况,同时也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本文旨在探讨会计盈余稳健性的重要性、发现及其对财务报告和决策的启示。

二、会计盈余稳健性的重要性会计盈余稳健性是会计报告的重要原则之一,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在会计处理中,稳健性原则要求企业对待可能的损失应有所准备,而不应过度乐观地预测未来收益。

这样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防止了财务报告的过度乐观或悲观。

2. 保护投资者利益:稳健的会计盈余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准确的财务信息,帮助其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3. 维护市场秩序:稳健的会计盈余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防止因财务报告的误导而导致的市场混乱。

三、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发现近年来,随着会计研究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会计盈余稳健性的认识也日益深入。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1. 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盈余的稳健性: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有显著影响。

比如,对待资产减值和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上,采用更谨慎的态度有助于提高盈余的稳健性。

2. 经济环境影响盈余稳健性的程度:经济环境的变化,如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等,都会对会计盈余的稳健性产生影响。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更需要保持谨慎的会计态度来保证盈余的稳健性。

3. 审计质量与盈余稳健性的关系:高质量的审计能够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问题,提高会计盈余的稳健性。

因此,审计质量对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启示通过对会计盈余稳健性的研究,我们得到以下启示:1. 重视会计政策选择:企业在处理财务报告时,应选择更谨慎的会计政策,以保持会计盈余的稳健性。

《2024年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范文

《2024年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范文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篇一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发现与启示一、引言在财务报告和会计领域,会计盈余是公司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公司的经营成果和盈利状况。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则是衡量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标准。

本文旨在探讨会计盈余的稳健性,通过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发现和启示,为财务报告的编制和会计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会计盈余稳健性的重要性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对于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具有重要意义。

稳健的会计盈余能够真实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

此外,稳健的会计政策还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提高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是财务报告编制和会计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

三、影响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因素1. 会计准则和制度: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会计盈余的稳健性。

合理的会计准则和制度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过于宽松或过于严格的准则则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 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对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具有重要影响。

高素质的会计人员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会计准则,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 外部审计:外部审计是保证会计盈余稳健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独立、客观的审计,可以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监督和评价,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四、发现与启示1. 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改进:通过对国内外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会计准则和制度上存在差异。

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应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使其更加合理、科学。

同时,应加强国际间会计准则的协调与统一,提高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可比性。

2.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会计人员积极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 强化外部审计:完善外部审计制度,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2024年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范文

《2024年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范文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篇一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发现与启示一、引言在财务报告中,会计盈余是反映企业经济成果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决策、债权人的权益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

稳健的会计盈余处理不仅是对外展示企业财务状况的窗口,更是企业内部管理决策的基石。

本文旨在探讨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分析其重要性,并从实际案例中寻找发现与启示。

二、会计盈余稳健性的重要性1. 保护投资者利益会计盈余的稳健性要求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更倾向于报告谨慎的数字,而非过度乐观的估计。

这有助于防止企业通过高估资产和收入来误导投资者,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2. 维护债权人权益稳健的会计盈余处理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使债权人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从而做出合理的信贷决策。

3.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稳健的会计政策有助于企业规避风险,合理规划未来发展。

通过真实的盈余报告,企业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自身的经营状况,从而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三、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发现1. 国内外会计准则的演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会计准则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从历史上看,许多国家都经历了从较为宽松的会计准则到更加稳健的会计准则的转变。

这表明了对会计盈余稳健性的日益重视。

2. 案例分析通过对多家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采用稳健的会计政策的企业在面临经济波动时,其财务状况相对更加稳定。

这些企业在报告盈余时,更加注重真实性和谨慎性,避免了过度乐观的估计。

四、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启示1.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调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企业应采用更加谨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处理会计数据,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2.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会计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同时,应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执行稳健的会计政策。

3. 完善会计准则和监管制度政府应持续完善会计准则和监管制度,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指导。

会计实务中稳健性原则的应用

会计实务中稳健性原则的应用

关键词:会计实务;应用;稳健性原则;经济环境引言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又被称之为谨慎性原则,其主要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对某项经济事务会计事项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选择针对性方案,并且需要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从而可以合理地开展各个环节核算工作,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进行整理。

稳健性原则作为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一项工作,需要得到工作人员的重视,确保在开展各项涉及经济的事项都能够始终秉承谨慎的态度,避免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限制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为企业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一、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一)稳健性原则的客观前提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稳健性原则的客观前提,从宏观角度来讲,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资本市场正在起步,部分会计实务工作制度没有得到完善。

而且加入WTO后需要参加国际竞争经济,导致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多。

从微观角度来讲,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自身会计管理有着一定的联系,再加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导致企业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除此之外,企业内外的不确定经济环境导致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存在风险,无论是哪种活动与投资行为,都会有利益与风险,而且利益越高,潜在的风险越大,若不想遭受较大的风险,则应该强化对各个环节工作的重视,使得稳健性原则客观存在。

(二)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因素前提稳健性原则的前提为契约理论,而且在企业契约当中,需要涉及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以及债权人和管理层之间的契约,再加上这两种契约存在一定的矛盾,甚至较为严重的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所有者与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中,稳健性原则是能够递减所有者过于乐观的一种方法,从而可以避免因盈余过高而出现的诉讼。

除此之外,税收也是稳健性原则的主要前提,需要得到有关工作人员的重视,确保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做好较为全面的分析,优化企业所得利润,为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而且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可以延迟收入确认和加速费用确认,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扩大企业管理层业绩,为各个环节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更多帮助[1]。

会计理论毕业论文论会计稳健性原则及其应用

会计理论毕业论文论会计稳健性原则及其应用

X X 大学毕业论文
论会计稳健性原则及其应用
姓名:__________
2014年6月25日
论会计稳健性原则及其应用
一、在会计工作中推行稳健性原则的原因
(一)、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必然性
(1)稳健性原则的唯物内涵
稳健性原则指:在会计处理上,对于收入、费用和损失的确认应持谨慎即稳健的态度。

这是由于市场竞争中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稳健性原则是以风险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

在风云变换的市场大潮中,竞争和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而企业既面临机遇,又要经受考验。

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风险是个阴魂不散的恶魔,但受到
风险威胁的企业来说,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取得充分的犒赏---这就是收益。

风险和收益是密切相关的,风险越大,可能带来的收益也就越大,对企业而言是动力;收益越大,随之而至的风险也就越大。

甚至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对企业而言是压力。

点击查看全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本文是会计稳健性两篇文章中的第一篇。

第一篇对稳健性进行了解释以及探讨了稳健性对会计监督的影响。

第二篇总结了稳健性的实验证据及对稳健性的解释,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文章证明了稳健性的存在,对不同程度下的稳健性进行了不同的解释。

会计稳健性的定义是指要求对收益与损失的不对称确认,其极端形式下传统的稳健性定义为“不预期收益,但预期所有的损失”。

尽管有人指责会计稳健性,但是稳健性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并在近30年中有所加强。

支持稳健性的一种理论解释是:契约理论、股东诉讼理论、税收理论和会计管制理论。

在文章的第二篇中用证据表明契约和股东诉讼是最重要的因素,证据表明税收和会计管制相对比较弱,盈余管理也可能产生稳健性,但这不能成为主要的因素。

对稳健性的解释和证明对会计管理机制有着重要的影响。

财务会计委员会曾试图禁止会计稳健性,以实现“信息中立”而忽略稳健性长期存在的原因,这种意图可能会失败并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消除会计稳健性将会改变会计管理行为,并且会增大经济上的费用。

同样的,研究人员和监管机构考虑把未来现金流量列入财务报表,其产生的成本会对会计管理行为存在影响。

本文是会计稳健性性研究的第一篇,研究的目的主要是:1、对会计稳健性的解释2、对财务法规和准则的设置文章的第二篇的研究目的是:1、总结稳健性存在的证据2、对证据进行评估去辨别不同稳健性的解释3、对证据进行评估去辨别稳健性与非稳健性对会计稳健性解释的讨论是大多是基于利用现有的文献。

然而,本文是立足于契约观,包括了债务合同的约束的解释(Watts 1993),以及与其使用的其他合同,如管理薪酬契约也会产生影响。

本文也提供了新的论点,即使不考虑契约,一旦信息成本变化后管理层的行为也会产生会计稳健性的现象进行了介绍。

稳健性的定义传统的稳健性定义是“不预期收益,但预期所有的损失”(Bliss 1924)。

预期收益是指所承认的收益是通过法律允许的,是可以被证实前的收益。

稳健性原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收入现金流应该在收入确认前收到——赊账销售是被认可的——但那些现金流应该是可以被证实的。

在实证文献中稳健性的概念被解释为“相比确认坏消息而言,会计人员倾向于寻找更多证据支持好消息的确认。

”(Basu 1997,7)稳健性是对收益和损失的不对称确认。

这种解释下收益与损失确认差异越大,稳健性程度也就越大,本文采用的就是这种“差异化验证”解释的稳健性。

稳健性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不对称地处理收益与损失,其后果是持续低估净资产值。

有些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准则制定者以及学者批评稳健性,因为当前的低估收益会导致未来收入的夸大。

例如会计研究公报(ARB)21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39年规定:稳健性在资产负债表中如果不确定性影响到了利润表,这就是很重要的。

稳健性主义来描述利润表对某一特定时期的影响,这并不符合稳健性的定义。

稳健性是自公司营运开始在资产负债表的累计收入或盈利。

会计核算中稳健性的影响既长远又有意义。

Basu(1997,8)认为稳健性的影响至少有500年了。

最近的实证研究表明在过去的30年会计核算变得越来越稳健。

鉴于许多资本市场的监管机制、准则制定方和学者对稳健性的口诛笔伐,结果是令人吃惊的,稳健性长期存在却又遭受很多的批评1。

对稳健性的批评者忽视了稳健性存在的巨大利益,如果他们不理解稳健性原则的好处而由此产生的标准,很可能会严重损害财务报表。

稳健性原则的解释与概述研究人员提出很多对稳健性报告的解释,所有的题提议都是稳健性原则应是使用户收益的公司会计报表。

有一种解释是稳健性的产生是因为它的一部分是有效的技术应用于组织公司和与各方签订的合同契约。

在这种契约观的解释下,稳健性意味着是一种道德风险,是化解契约中由于各方报酬不对称而带来的道德风险的一种手段。

例如,稳健性可以包含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合同用于会计核算。

1例如监管机构、准则制定方、学院方的观点见Levitt (1998), FASB (1980, paras. 91-97), 和 Devine (1963, 127)。

即使把契约和管理会计行为从会计报告中分离,道德风险问题仍将存在与财务报告中,只要会计管理绩效措施告知投资者便会影响资产配置者的投资决策和管理层的福利。

管理层因此会倾向于使用有偏见的计量方法,稳健性可以抑制机会主义行为,抵消公司管理层的乐观偏见形成非对称的管理偏见。

在实践中,稳健性大大的抵消了更多的管理层偏见,而且延迟了收入和低估累计收益及近资产。

这些影响在契约中会增加公司的价值,因为它们限制了管理层中的机会主义向自己以及其他各方的支付,例如股东。

增加的公司价值是双方共享的,能提高双方的福利,在这个意义上说,稳健性是一种有效的契约机制。

稳健性很可能是一个高效的在契约情况下的财务报告机制。

下文讨论的其他稳健性的解释,除了稳健性是抵消管理层的偏见,非缔约双方也是能约束管理层和缔约方的机会付款。

鉴于此,稳健性和它所产生的净资产偏差也可能是必要的有效的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是“好”而不是“坏”的。

2股东诉讼是稳健性的另一个来源。

管理层在高估利润和资产的时候更容易面临诉讼风险。

通过资产的低估可以降低预计的诉讼费用。

通过诉讼成本的不对称来限制投机性支付的风险,从这一程度的解释表明,个人当事人以外的公司也是这样约束的,用稳健性来降低诉讼风险。

税收也是稳健性产生的原因之一。

对立的和损失进行不对称的确认能使企业减少税收的现值,从而提升公司的价值,推迟收入确认加快支出确认从而推迟纳税。

最后,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机构和监管机构也在财务报告中有运用稳健性的动机。

正如类似一个不对称的诉讼成本,准则制定机构对会计实务的规范成本也是不对称的。

在会计信息被高估时监管方将面临更多的指责,所以稳健的会计信息可以降低政治成本。

政治成本的不对称就如不对称的诉讼成本时是一致的,非契约方谨慎的制约了管理层和其他各方的投机付款行为。

在对稳健性进行了解释,正如我们所见稳健性原则通过契约、诉讼、税收、会计管制来约束管理层和其他各方的投机付款行为。

最近的经验证据表明会计稳健性存在上升的趋势,以不同的程度体现在四个信息观点的支持者没有看到稳健性的好处,因为他们对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结果和影响以及对信息投资者成本与效益的分析具有局限性。

稳健性的解释中。

然而文中的第二篇中一些证据与两种解释一致并不意味着稳健性。

这些解释之一是通过盈余管理来低估资产,承担额外的费用和过度的冲销,以夸大未来收益(Hanna 2002)另一种解释是管理层选择放弃盈利(Hayn 1995)。

而这些解释可以解释公司属性所产生的保守主义,如暂时的损失。

它们无法共同或单独解释净资产,只是标志性地描述了稳健性原则。

文章的第二篇用各种各样对稳健性的解释来证明稳健性在财务报告中向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提供信息的建设性作用。

这意味着会计监管机构和准则制定方都应反思其反对稳健性的行为。

契约观对稳健性的解释对稳健性的四个解释中,笔者认为契约观是最详尽的解释,因为它是稳健性的来源以及它的论点更有发展的空间。

越来越多的论点的解释都只是从信息质量的角度看问题的。

此外,契约观的解释强调正式的契约,如债务契约和合同管理层的报酬,它们扩大到了包括管理会计和管理系统的公司的组织安排,即使是税收观的解释也是属于契约观的解释之中。

会计中使用契约是非常那个古老的做法,跨越了几个世纪公司都在采用(Watts 和Zimmerman 1983),用来进行管理控制(De Ste Croix 1956 和Chadwick 1992)。

研究者提出,这种长期过程中影响了当代会计和财务报告,导致稳健性倾向于使用偏见的计量方法(Watts and Zimmennan1986; Watts 1993; Basu1995)。

相比之下,其它稳健性的解释是最近一段时间才出现的。

股东诉讼的出现是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并随着其发展而成为稳健性的解释之一,税收系统影响财务报告的会计处理方法,是一种近期出现的解释,可追溯到1909年。

一些谨慎的会计管制机构的财务报告,它们的历史可以回溯到1933年和1934年。

契约的解释包含了三种属性:及时性、可核性、不对称性的可验证性。

在债务、赔偿和其他契约解释中稳健性成为了一个有效的契约机制,因为它对契约的性能测试中要求使对收益的确认比损失的确认有更严格的核查标准。

一如既往,由于不对称的确认导致收益的确认比损失延迟,其结果是净资产和累计收益不太可能被夸大,降低了违反契约的可能性。

出处:Watts R L. 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Ι: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 [J].Accounting Horizons,2003,(3):207-221.原文: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 Explanations andImplicationsWatts R L. Accounting Horizons,2003SYNOPSIS: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in a two-part series on 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 examines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for 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accounting regulators. Part II summarizes the empirical evidence on conservatism, its consistency with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and opportunities for future research. The evidence is consistent with conservatism's existence and, in varying degrees, the various explanations.Conservatism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tial verifiability required for recognition of profits versus losses. Its extreme form is the traditional conservatism adage: "anticipate no profit, but anticipate all losses." Despite criticism, conservatism has survived in accounting for many centuries and appears to have increased in the last 30 years.The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for conservatism are contracting, shareholder litigation, taxation, and accounting regulation. The evidence in Part II suggests the contracting and shareholder litigation explanations are most important. Evidence on the effects of taxation and regulation is weaker, but consistent with those explanations playing a role. Earnings management could produce some of the evidence on conservatism, but cannot be the prime explanation.The explanations and evidence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accounting regulators. FASB attempts to ban conservatism in order to achieve "neutrality of information" without understanding the reasons conservatism existed and prospered for so long are likely to fail and produc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Successful elimination of conservatism will change managerial behavior and impose significantcosts on investors and the economy in general. Similarly, researchers and regulators who propose the inclusion of capitalized unverifiable future cash flows in financial reports should consider the costs generated by their proposal's effect on managerial behavior.INTRODUCTIONThis paper is Part I in a two-part series on 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The objectives of this paper are to:1. Discuss the explanations for conservatism; and2. Draw implications for regulation and standard setting.The objectives of Part II in the series are to:1. Summarize the evidence on conservatism's existence;2. Evaluate the evidence's ability to discriminate among conservatism explanations; and3. Evaluate the evidence's ability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conservatism andnon-conservatism explanations.The explanations discussion draws on existing literature. However, this paper develops a general contracting explanation for conservatism that encompasses the existing debt contract dividend constraint explanation (Watts 1993) and predicts that other contracts employed within the firm, such as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contracts, will also generate conservatism. The paper also offers a new argument that, even without contracting considerations, an information perspective produces conservatism once the information costs of changed managerial behavior are introduced. Conservatism DefinedAccounting conservatism is traditionally defined by the adage "anticipate no profit, but anticipate all losses" (Bliss 1924). Anticipating profits means recognizing profits before there is legal claim to the revenues generating them and that the revenues are verifiable. Conservatism does not imply that all revenue cash flows should be received before profits are recognized—credit sales are recognized—but rather that those cash flows should be verifiable. In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the adage is interpreted as representing "the accountant's tendency to require a higher degree ofverification to recognize good news as gains than to recognize bad news as losses" (Basu 1997, 7). Conservatism is the asymmetrical verification requirements for gains and losses. This interpretation allows for degrees of conservatism: the greater the difference in degree of verification required for gains versus losses, the greater the conservatism. It is this "differential verification" interpretation of conservatism that is adopted in this paper.An important consequence of conservatism's asymmetric treatment of gains and losses is the persistent understatement of net asset values. Capital market regulators, standard setters, and academics criticize conservatism because this understatement in the current period can lead to overstatement of earnings in future periods by causing an understatement of future expenses. For example Accounting Research Bulletin (ARB) 2 (AICPA 1939) states:Conservatism in the balance sheet is of dubious value if attained at the expense of conservatism in the income statement, which is far more significant.Using "conservatism" to describe an income statement effect for a particular period was popularized by conservatism's critics. That usage does not fit with the conservatism definition employed here. Conservatism refers to the cumulative financial effects represented in the balance sheet and to income or earnings cumulated since the firm began operation.Conservatism's influence on accounting practice has been both long and significant. Basu (1997, 8) argues that conservatism has influenced accounting practice for at least 500 years. Sterling (1970, 256) rates conservatism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principle of valuation in accounting .Recent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nservatism suggests not only that accounting practice is conservative, but also that practice has become more conservative in the last 30 years. These results are surprising given the vocal opposition of many capital market regulators, standard setters, and academics to conservatism.1The long survival of conservatism and its1For examples of the opposition of regulators, standard setters and academies to conservatism see Levitt (1998), FASB (1980, paras. 91-97), and Devine (1963, 127).apparent resilience to criticism strongly suggests that conservatism's critics overlook its significant benefits. If regulator and standard-setter critics try to eliminate conservatism without understanding its benefits, the resultant standards are likely to be seriously detrimental to financial reporting.Overview of Explanations for ConservatismResearchers advance a number of explanations for conservative reporting; all of them suggest that conservatism benefits users of the firm's accounting reports. One explanation is that conservatism arises because it is part of the efficient technology employed i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firm and its contracts with various parties. Under this contracting explanation, conservative accounting is a means of addressing moral hazard caused by parties to the firm having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symmetric payoffs, limited horizons, and limited liability. For example, conservatism can contain management's opportunistic behavior in reporting accounting measures used in a contract.Even if one separates contracting and managerial accounting from financial reporting, moral hazard problems will exist in financial reporting as long as the reports' accounting measures inform investors about managerial performance and affect investors' asset allocation decisions and managers' welfare. These effects on managers' welfare will motivate managers to introduce bias and noise into the same accounting measures that regulators hope will inform investors, just as they motivate managers to introduce bias and noise into contractual accounting measures. Absent constraints on this opportunistic managerial behavior, accounting measures in financial reports that a priori appear neutral will be significantly biased and noisy in practice. Conservatism constrains managerial opportunistic behavior and offsets managerial biases with its asymmetrical verifiability requirement.In practice, conservatism more than offsets managerial bias, and on average defers earnings and understates cumulative earnings and net assets. In contracts these effects increase firm value because they constrain managements' opportunistic payments to themselves and other parties, such as shareholders. The increased firm value is shared among all parties to the firm, increasing everyone's welfare. In thatsense, conservatism is an efficient contracting mechanism. Contracting explains three attributes of accounting measures: timeliness, verifiability, and asymmetric verifiability.Conservatism is likely to be an efficient financial reporting mechanism in the absence of contracting. Other conservatism explanations discussed below suggest that, in addition to conservatism offsetting managerial bias in financial reporting, non-contracting parties in society also value conservatism's constraint on opportunistic payments to managers and other contracting parties.Given that, conservatism and the net asset bias it generates are probably necessary components of efficient financial reporting that are "good" and not "bad" as implied by various statements by accounting regulators and academics.2Shareholder litigation is another source of conservatism in recent years. Litigation also produces asymmetric payoffs in that overstating the firm's net assets is more likely to generate litigation costs for the firm than understating net assets. By understating net assets, conservatism reduces the firm's expected litigation costs. The asymmetry in litigation cost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legal system evolving to constrain opportunistic payments to managers and other parties to the firm. To that extent, the litigation explanation suggests that individuals other than the parties to the firm also value such constraint.The links between taxation and reporting can also generate conservatism in financial reporting. Asymmetric recognition of gains and losses enables managers of profitable firms to reduce the present value of taxes and increase the value of the firm. Delaying the recognition of revenues and accelerating the recognition of expense defers tax payments.Finally,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 setters and regulators have their own incentives to favor conservativ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Just as there is an2The information perspective's proponents fail to recognize conservatism's benefits because of their limited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asymmetric payoffs and limited liability on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information to investors.asymmetry in litigation costs, there is an asymmetry in regulators' costs. Standard setters and regulators are likely to face more criticism if firms overstate net assets than if they understate net assets. Conservatism reduces the political costs imposed on standard setters and regulators. This asymmetry in political costs, like the asymmetry in litigation costs, is consistent with non-contracting parties (such as voters) valuing conservatism's constraint on opportunistic payments to managers and other parties.The commonalities among the four explanations suggest they might be manifestations of a single explanation. As we have seen, conservatism encouraged by contracting, litigation, and political costs.The recent empirical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exists and is on the rise in recent years is consistent, in varying degrees, with the four conservatism explanations. That however, some of the evidence examined in Part II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two explanations that do not imply conservatism. One of those explanations involves earnings management—management understates assets by taking excessive charges and excessive write-offs, perhaps in a "big bath," in order to overstate earnings in the future (Hanna 2002). The other is that management elects to abandon operations that are not profitable (Hayn1995). While both of these other explanations can explain firm attributes generated by conservatism such as the transitory nature of losses, they cannot individually or jointly explain the systematic understatement of net assets that is the hallmark of conservatism.The consistency of the evidence in Part II with the various conservatism explanations implies conservatism has a productive role in financial reports providing information to capital market investors. That implication suggests regulators and standard setters should rethink or redirect their opposition to conservatism.CONTRACTING EXPLANATIONS FOR CONSERV ATISMOf the four conservatism explanations, I examine the contracting explanation most exhaustively because it is an early source of conservatism and its arguments are more fully developed. The more developed arguments allow more complete articulation of the explanation's links to the standard setters' information perspective. Also, although contracting explanations emphasize formal contracts, such as debt andmanagement compensation contracts, they extend to the firm's organizational arrangements including managerial accounting and control systems. Even the tax explanation is linked to the contracting explanation in that the early uses of accounting (and writing) were control of assets and tax collection for the nobility.The contracting use of accounting is very old, spanning many centuries of corporate use (Watts and Zimmerman 1983), and millennia for management control (de Ste Croix 1956; Chadwick 1992).Researchers suggest that long usage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and nature of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led to the conservative bias examined here (Watts and Zimmennan1986; Watts 1993; Basu1995).In contrast, other conservatism explanations rely on more recent phenomena. The increase in shareholder litigation that began in the U.S. in the 1960s, and grew significantly afterward, is a" relatively recent explanation for conservatism. The tax system's influence on financial reporting accounting methods, producing conservative methods such as LIFO, is another relatively recent explanation dating in the U.S. from 1909.Finally, and perhaps ironically given FASB's recent preference for neutrality over conservatism, some hypothesize that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reporting, dating from the Securities Acts of 1933 and 1934, actually contributes to conservatism.Contracting explains three attributes of accounting measures: timeliness, verifiability, and asymmetric verifiability. In debt, compensation, and other contract explanations, conservatism emerges almost naturally as an efficient contracting mechanism because it is optimal for contracts' performance measures to have more stringent verification standards for gains than for losses. As before , the asymmetry in standards leads to greater delay in the recognition of gains than in the recognition of losses. The result is that net assets and cumulative earnings are less likely to be overstated at any point in time, reducing the likelihood of distributions that violate contracts.Source: Watts R L. 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Ι: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 [J]. Accounting Horizons,2003,(3):207-2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