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人物形象分析
四年级语文讲历史人物故事《三顾茅庐》
四年级语文讲历史人物故事《三顾茅庐》
四年级语文讲历史人物故事《三顾茅庐》:
在遥远的东汉末年,有一个传奇的故事,那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仅展现了刘备的求才若渴,更是中国古代尊重人才、珍视友谊的典范。
刘备,字玄德,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
他为人仁德,胸怀壮志,一心想要平定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刘备深知,要想实现这个理想,单凭他一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找到那些有才华、有智慧的人来辅佐他。
于是,刘备听说了诸葛亮的大名。
诸葛亮,字孔明,他是个天才的战略家和谋略家,被人们誉为“卧龙”。
刘备非常欣赏诸葛亮,决定亲自去请他出山。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顾茅庐”。
第一次去请诸葛亮的时候,刘备得知诸葛亮出门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留下等候。
几天后,他再次前往,可惜诸葛亮又不在家。
刘备并没有气馁,他告诉关羽和张飞,他一定要见到诸葛亮。
第三次,刘备带着深深的敬意再次来到诸葛亮的家门口。
这次,诸葛亮终于在家。
刘备向他阐述了自己的志向和理想,诚恳地邀请他出山相助。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
意所打动,决定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诸葛亮成为了刘备最得力的助手,他的智谋和策略为刘备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这就是那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三顾茅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同时,我们也要懂得尊重和珍视人才,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价值和才华。
《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茅庐》是一部以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故事为背景
的小说,通过对诸葛亮与刘备相识、相知、相惜的故事展开了叙述。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对诸葛亮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有了更深的了解。
小说中,诸葛亮三顾茅庐,最终说服刘备接受他的帮助,成为
了刘备的顾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诸葛亮不仅有着非凡的智慧,
还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他不畏艰难,不怕失败,一直坚
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最终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伟大人物。
在这个故事中,我也看到了诸葛亮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国家的忠诚。
他与刘备、关羽、张飞之间的深厚友情令人感动,而他对蜀国
的忠诚更是无可动摇。
他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这种高尚的品质令人敬佩。
通过阅读《三顾茅庐》,我深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伟大以及他
对友情和国家的忠诚。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应该
有坚定的信念和对自己的责任。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
的了解,更让我学到了一些宝贵的人生道理。
希望我们都能像诸葛亮一样,不断努力,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繁荣而奋斗。
品析“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形象
品析“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形象作者:周淑茹罗保川来源:《中学语文·下旬》2022年第07期摘要该文依据易中天先生的观点:三国人物具有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依次从骨感与丰满;话里与话外;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三个方面,分析了“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形象。
并认为,罗贯中能够根据简单的史实,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用细腻的笔法描绘系列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特点,是非常伟大的。
关键词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说到诸葛亮,大家都能列举出他的很多事迹,比如“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等,但这些事件中,惟有“三顾茅庐”经过史学家的认证,其他大多来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演绎,不是史实。
而能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神仙行为,则是经过演变后的民间形象了。
本文仅就“三顾茅庐”这一故事来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诸葛亮的《出师表》有“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八个字,陈寿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也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
”“三顾茅庐”这件事出自于当事人和史学家之笔,应该不假,是历史的真实。
但是,刘备为何要三顾茅庐?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当时的情景如何?罗贯中用了三个半章节的篇幅来扩充这么几个字,补得非常成功,充满了想象力,人物形象立体而丰满。
可以说,数百年来,我们对诸葛亮的印象就源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甚至于认为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
胡适却批评《三国演义》没有文学想象力,只是把《三国志》等史学素材拼凑了一下,没有多大的文学价值;其作者也不过是一个“陋儒”,没有文学创造才华。
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三国演义》明显地受到唐宋以来说话话本的影响,埋线伏笔、设悬念、抖包袱,极尽夸张之能事。
这当然需要作者具备很强的文学功底。
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论单福新野遇英主”,刘备偶遇隐士水镜先生司马徽,这位先生就埋线设了一个悬念:“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人物形象分析刘备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学会以诚待人,学会做事要持之以恒刘玄德三顾茅庐,借崔州平等人的言论风采,借卧龙岗的山林景色、第二次出访时的风雪,张飞的粗暴和急躁等重重烘托,形象刻画了刘备求贤的真诚、谦恭和诸葛亮的高洁品格、绝世才能。
最后,刘备以自己的诚心请出了诸葛亮。
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却恭恭敬敬的等在台阶下等着。
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参考:他会想:待会儿见了面该怎么说话呢?我怎样才能让诸葛亮相信我的诚心诚意,帮助我完成大业呢?我已经来过三次了,诸葛亮这回该跟我走了吧?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
我们今天学了《刘玄德三顾茅庐》后,对大家有什么启发呢?请联系生活大胆回答。
参考:请人帮助,心诚则灵。
尊重他人,以诚待人。
做事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任何人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罗贯中其人。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这是没什么疑义的,但罗贯中的生平却不见史传,一些零星记载,互相抵牾,尤其是他的籍贯争议颇多。
现在一般根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等书提供的材料,认为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太原,流寓杭州,并推断他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
明人王圻说他是“有志图王者”(《稗史汇编》),胡应麟说他是施耐庵的“门人”(《少室山房笔丛》),都不知是否可靠。
他的《三国演义》大约成书于明初,当然还有好多其他说法。
罗贯中的生平事迹虽多不可考,但他的著作甚丰。
《录鬼簿续编》著录他有杂剧三种:现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
小说除代表作《三国演义》之外,还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五种。
3、《三国演义》的主要版本系统。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
万历、天启年间,有《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此本不分卷,将120则合并为120回,目录回目由单句变为双句,但正文回目还是单句。
小学语文课文《三顾茅庐》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课文《三顾茅庐》优秀教案•相关推荐小学语文课文《三顾茅庐》优秀教案(通用9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三顾茅庐》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课文《三顾茅庐》优秀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
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
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1、范读。
(或听录音)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3、检查自渎情况。
卧龙飞腾——部编版九上《三顾茅庐》人物形象分析
2019 年 第 4 期
33
yuwen jiaoxue yanjiu
刘备一顾时,童子说:“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 了。”“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数十日。”二顾时, 诸葛均说“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 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 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童子和诸葛均言语的核 心就是孔明踪迹不定、往来莫测、不知所往。这或 许就是孔明闲云野鹤的生活方式;这或许也是在 暗示刘备不要再来了,“踪迹不定”的孔明是你无 缘相见的。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是孔明昼寝醒来时吟诵的诗句。前两句大 意是人生如梦的哲理谁先觉悟到呢?我是向来知 道这一点的。后两句是说草堂春睡正美;睡足了, 看缓缓下沉的落日非常惬意。两句联系起来看就 是,正因为参透人生如梦,所以要享受春睡的美 好。从这四句诗来看,诸葛亮对隆中隐居生活是非 常享受的。这也和草庐中门“淡泊以明志,宁静以 致远”的对联形成互文。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有俗客来否?”童子 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
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玄德曰: “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
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 “既如此,且休通报。”
《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茅庐》是一部以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
故事为背景的文学作品。
这部作品通过诸葛亮三次拜访刘备的故事,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忠诚和为国家民族利益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
品质。
读完《三顾茅庐》,我深受感动。
诸葛亮作为一位忠臣,不仅
智谋过人,更是一位忠诚的臣子。
他为了拯救国家民族于水火,不
惜三顾茅庐,不计个人得失,最终成为了刘备的丞相,为蜀国的兴
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刻体会到了忠臣的担当和责任。
在现
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像诸葛亮一样,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负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奉献。
同时,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应该学
习诸葛亮那种为人正直、忠诚、有担当的品质,做一个对社会有益
的人。
总之,《三顾茅庐》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作品,它让我深刻地
感受到了忠臣的伟大和责任的重要性。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自
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茅庐》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小说,讲述了刘备三
次拜访诸葛亮,最终成功邀请他出山辅佐的故事。
读完这部小说,
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故事中的刘备,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他不断寻找人才,希望
能够有一个能够辅佐自己的谋士。
他三次前去拜访诸葛亮,展现了
他的执着和坚定。
而诸葛亮则是一个有着深厚学识和高尚品德的人,他对刘备的忠诚和为国家着想的态度,让人深为敬佩。
通过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团队
合作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当有志向相同、信任
和支持彼此的团队时,就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正如刘备和诸葛亮
一样,他们的合作最终成就了蜀汉的兴盛和繁荣。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明白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刘备三次拜
访诸葛亮,虽然遭到了多次拒绝,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得到了
诸葛亮的认可。
这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够克服困难,实
现自己的目标。
总的来说,读完《三顾茅庐》让我受益匪浅。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更让我明白了团队合作和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时刻铭记这些重要的道理,不断提升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就。
《三顾茅庐》解读
《三顾茅庐》解读“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顾:拜访。
茅庐:草房)。
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解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本文略写了刘备前两次拜访,详写第三次拜访。
文章特点明显:1、运用了鲜明的对比。
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
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2、精妙的比喻。
本课共有三个精妙的比喻句,比喻句的结构大体相似。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刘备听了顿时茅塞顿开,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我得到了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朗读,明白比喻句中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并从中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与刘备之间的亲密友情。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注意积累或迁移运用。
一▲我认为这一课,对比手法运用较为巧妙,第二自然段张飞的无礼和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相对比;刘备决定去第三次和关羽、张飞的不同意相对比。
这都是明显的对比。
此外还有隐含的对比,即人物身份的对比。
一、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二、在理解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前”“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时,也可以提醒学生人物身份的对比。
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某某某;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
就这样,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前”“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
从而使学生对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有更深的认识。
二▲第一环节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这是一篇历史题材的文章,它选自中国古典名著,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一定要能激发学生读名著的欲望,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并能从中汲取精神养料的欲望。
整理在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形象
在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形象20 年月日A4打印/ 可编辑23 三顾茅庐教材分析:“三顾茅庐”现在已经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演变为一个成语。
顾:拜访;茅庐,草房。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起初隐居在隆中的茅庐里,刘备为了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曾经三次到茅庐去拜访,前两次都不遇而返,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因此,这一成语有诚心诚意邀请人家的意思。
本文以“三顾茅庐”为题,侧重于历史事实,写的是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事情,诸葛亮在他的著名文章《出师表》中,曾经写道这一事件:“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意思是先帝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微,才识粗浅,不惜屈尊,亲自前来拜访,前后竟有三次之多。
既表明刘备尊重人才,又表明自己现在为什么竭忠尽智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的原因。
教学重点: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学情分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能力目标: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1.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
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教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顾茅庐》视频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人物形象特点
三顾茅庐人物形象特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顾茅庐这个典故被广为传颂,描绘了一位忠臣的智慧、坚定和忠诚,同时也展现了一位君主的明智和审慎。
在这个故事中,主要涉及到了两个关键人物:刘备和诸葛亮。
他们的形象特点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刘备这个形象在三顾茅庐中展现出的特点。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蜀汉的开国皇帝。
在这个故事中,刘备展现出的形象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仁德之君:刘备被描述为一个仁德之君,他心怀仁义,待人宽厚,深受人民敬爱。
在求贤若渴的过程中,他没有因为诸葛亮的年轻和默默无闻而轻视他,而是三番五次地前去拜访,展现了他的宽容和仁爱之心。
2.能德兼备:刘备被塑造为一个兼具仁义和智慧的君主。
他不仅在政治上勇于担当,敢于争霸,还在待人接物上诚信待人,不忘本分。
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他终于得到了能力出众的诸葛亮的青睐,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3.忠诚坚定:刘备对待自己的忠臣更是以信任和坚定为主要特点。
在三顾茅庐的这一过程中,刘备并未因为别人的反对或者怂恿而怠慢诸葛亮,而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最终得到了诸葛亮这位能臣的加入。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诸葛亮这一形象在三顾茅庐中表现出的特点。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刘备的谋士和忠臣。
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展现出的形象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才华横溢:诸葛亮作为一个能吏和奇才,深受人们的称赞。
在三顾茅庐的这一过程中,他的才华得到了刘备的认可,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聪明才智。
他的谋略和智谋成为了刘备在征讨天下时的得力助手。
2.心系国家:诸葛亮除了聪明才智之外,还展现出了他对国家民众的忠诚和担当。
在刘备三番五次来拜访的过程中,诸葛亮看出了刘备的品质和诚意,也看到了他的使命和责任,于是最终决定加入刘备的阵营,助其一展抱负,拯救天下。
3.忠诚信义:诸葛亮是一个忠贞不渝的臣子,他对刘备忠心耿耿,甘愿为其效命付出一生。
【word】 从《刘玄德三顾茅庐》中的人物诗词来解读人物形象
【word】从《刘玄德三顾茅庐》中的人物诗词来解读人物形象从《刘玄德三顾茅庐》中的人物诗词来解读人物形象室曼从《刘玄德三顾茅庐》中的人物诗词来解读人物形象.孙长芬(永嘉县职业中学,浙江永嘉325100)《刘玄德三顾茅庐》一文中共有九首诗词,其中同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对上号的作品有刘备的一首词赋,诸葛亮的两首诗,诸葛均,石广元,孟公威的各一首诗.这些诗词,表达了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特征,并对塑造他们各自的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各分析如下: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诸葛亮,便留一书信于草堂,拜托诸葛均转交于其二家兄诸葛亮.其书信文字精练,归概力强,倾肺腑,诉衷肠,读来琅琅上口,实为词赋体: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此书信(词赋)分为四层:第一层道已两次拜见不遇,心中怅茫;第二层谈天下大乱,自己无匡济之术;第三层写望孔明出山,施展鸿才匡国;第四层表明自己会再以虔诚之心,拜孔明出山,望孔明领受诚意.看此词赋,一位胸怀天下,虚怀若谷,不乏经纶,求贤似渴的君主形象凸现在我们的跟前.此文中指明是诸葛亮写的诗歌有二首,第,首为隆中数位农人所歌出: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此诗实也分为四层:第一层总论天下时局和它的总趋势,暗寓自己对其历历在胸;第二层说群雄纷起争夺天下,世人分得黑白;第三层阐明胜者生存,败者劳碌的道理;第四层阐明自己有意隐居,淡泊功利的志向.从中看出,诸葛亮是一位熟谙韬略,运筹帷幄,既看破天下大势,又淡泊于功利的隐居者.第二首为诸葛亮在刘备第三次光顾草庐时睡醒后吟出,诗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首诗表面上看去,诸葛亮在写自己睡醒后一种懒散的状态,其实其中内蕴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可作这一方面的理解:群雄纷起各自做着夺取天下的大梦,还有哪一个人清醒的呢?但是我在出草庐前,已知道将来三国鼎立的天下大势和我今后的最终归宿.现在我的隐居作,实为无大碍,诸葛氏三兄弟,后来不是各择其主走上仕途道路了吗?在《刘玄德三顾茅庐》一文中,写到孔明与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四人为密友,罗贯中借司马徽之口评价他们说: “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精纯者,精熟经史也;大略者,韬略也.可见,孑L明的才能是胜过上述这四位名士的.从《刘玄德三顾茅庐》此文中,写有石广元和孟公威的诗歌,可见他们是怎样的一种人物.让我们先看白面长须的石广元的诗歌: 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老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芒砀”隆准公”;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石广元在诗歌中列举了姜子牙帮助周文王成王业后功业湮没,郦食其帮助汉高祖刘邦成帝业后遭田广所烹的史实,提出了”至今谁肯论英雄”的哀叹.不肯入世,倒也显得超脱,但是,石广元在此诗的第一句发出了自己功名未成,不遇盛世的哀叹,暴露了他对自己功名念念不忘,不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乱世,而以消极的态度幻想着对盛世坐享其成.可见,在人品方面,他同孔明比起来,已逊色了一大着.清奇古貌的孟公威歌日: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桓灵季业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此诗歌述说了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至汉桓帝刘志和汉灵帝刘宏时奸臣贼子祸乱朝政,朝政衰微,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四方诸侯飞扬跋扈的局面.表现了孟公威放弃功名,独善其身的思想.比起石广元念叨功名却消极遁世的矛盾复杂的心态来, 倒显得豪爽些.由此可见,《刘玄德三顾茅庐》一文有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架势批沙沥金,又有着精雕细镂式的人物心灵刻画. 这种刻画掩盖在纵横自如的笔调下,以人物诗词的形式来体现,既与周围环境相契合,又推进着小说情节的进展,更重要的是进行了各人物之间的文学素养,思想境界诸方面的相互烘托与相互比较.。
从《三顾茅庐》看刘关张三人性格特点
从《三顾茅庐》看刘关张三人性格特点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已经成了一个广为人知、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
罗贯中主要采用衬托、反衬、顿挫等多种艺术手段对三顾茅庐进行描写,摇曳生姿、一波三折,在艺术上造诣颇深,将诸葛亮,刘,关,张等人物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三顾茅庐中的人物形象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寄托着古代文人的共同抱负与理想。
本文以三顾茅庐为切入点,对小说所呈现的角色进行剖析,从而对该作品增添了自我理解。
三顾茅庐作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在《三国演义》的整个篇幅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深刻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三顾茅庐”中的人物和美术特点的分析,来加深大家对它的认识。
一、三顾茅庐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关于刘备的人物形象,我们先来看看三顾茅庐的“第一顾”;刘备首次到隆中看望诸葛亮,结果扑了一场空。
在刘备和诸葛亮相遇的这段过程里,这是他的第4次顿挫。
诸葛亮的小童告诉他,诸葛亮已经离开了,没人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
很显然,诸葛亮是在刻意地躲开刘备。
由于徐庶在离开之前,特意去过诸葛亮的府邸,所以诸葛亮是知道刘备早晚会来找他。
他之所以这么做,其一是为了试探一下刘备的诚意;其二是抬高自己的身份。
诸葛亮知道如果自己主动向刘备投靠,或是在家等刘备,这样就会引起刘备的轻视从而影响自身的价值。
其做法会让人认为是急功近利、自轻自贱的,自然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刘备一行在归程的路上,偶遇一位风姿英迈、容貌轩昂的男子,单从神态和相貌来判断,绝非凡夫俗子,刘备便认为此人就是诸葛亮了。
经过一番交流,他才知道这人不是诸葛亮,而是他好友——崔州平。
这是刘备和诸葛亮相遇的第5次顿挫。
刘备第二次到隆中看望诸葛亮,听闻路旁客栈中有一人吟唱,其歌语义不凡,于是刘备就认为这一定本次的目标人物诸葛亮。
但是,他又说错了,这首诗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而是出自诸葛亮的好友石广元和孟公伟。
在刘备和诸葛亮相遇的这段过程里,这是第6次挫折。
三顾茅庐的人物形象
三顾茅庐的人物形象
1、诸葛亮:少有大才,自比管仲,乐毅,谋定而思动,希望自己闻达于诸侯、留名在青史,于茅庐中等待刘备,最终两个达成协,志在平定天下。
2、刘备:当时曹操基本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剑指荆州,刘备能三顾茅庐其
实也是迫不得已,但其人善忍又有谋略,在荆州待了六年听了别人的意见放下皇叔的身份去茅庐中请诸葛亮。
3、关羽:三顾茅庐中关羽虽然很不屑诸葛亮,又为刘备而感到气愤和无奈,
但却一直隐忍下来,不像张飞那样抓狂,这说明了关羽高傲却顾大局。
4、张飞:从当时的话“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就可以看出是一个莽撞之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少有大才,自比管仲,乐毅,谋定而思动,希望自己闻达于诸侯、留名在青史,于茅庐中等待刘备,最终两个达成协议双双把家还。
刘备比较爱才,为了找到一个好的谋臣,不惜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人物形象
1、诸葛亮:少有大才,自比管仲,乐毅,谋定而思动,希望自己闻达于诸侯、留名在青史,于茅庐中等待刘备,最终两个达成协议双双把家还。
2、刘备:当时曹操基本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剑指荆州,刘备能三顾茅庐其
实也是迫不得已,但其人善忍又有谋略,在荆州待了六年听了别人的意见放下皇叔的身份去茅庐中以师带之三寻看见。
刘备比较爱才,为了找到一个好的谋臣,不惜三顾茅庐,给当时的他留下了很好的名声,是个爱才的君主,为以后人才的归顺打好了基础。
3、关羽:三顾茅庐中关羽虽然很不屑诸葛亮,又为刘备而感到气愤和无奈,但
却一直隐忍下来,不像张飞那样抓狂,这说明了关羽高傲却顾大局。
4、张飞:从当时的话“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就可以看出是一个莽撞之人。
历史背景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
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郡邓县隆中、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
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
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