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大纲_中医基础专题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学时:81学时学分:4.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介绍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探讨和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必修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2学时)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难点:五行制化和胜复第三章藏象(20学时)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重点:气的分类,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难点:气的分类。
第五章经络(6学时)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目一、目的本教学纲目旨在提供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指导和框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核心原理,为进一步研究和研究中医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3. 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术语;4. 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观念;5.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和评估准则;6. 中医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7. 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8. 中医学的药物学和方剂学;9. 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承。
三、教学目标1. 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2. 掌握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术语;3. 熟悉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观念;4. 掌握中医学的常用诊断方法和评估准则;5. 熟悉中医学的常用治疗原则和方法;6. 了解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知识;7. 了解中医学的药物学和方剂学的基本概念;8. 了解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承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中医学知识体系;2. 实践操作:通过案例研究和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4. 独立研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提高其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 考试成绩:包括平时小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3. 学术论文: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的学术论文,并进行评分。
六、参考资料1.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刘旭主编2. 《中医学基本理论教程》韩家悦主编3.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杨新国主编4. 《中医基础理论》张钧主编。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信息1. 课程定义:《中医学基础》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具有从事传统医学教学、训练指导、医疗保健、运动损伤防护等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2.编写依据:本教学大纲依据《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8 年版)编写。
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4.学时数(周数)与学分:36学时,2学分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深刻认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了解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系统掌握中医学体系中的各种理论及诊治方法,能够独立运用中医理论和传统诊疗技术促进疾病恢复,提高运动防护,以及从事教学、指导、组织、训练和管理的能力。
完成课程后学生将能够:对应毕业要求:1.深刻认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了解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具备疾病防护的基本实践能力,具备中医学教学研究,指导、组织科学运动,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具备独立进行康复评定能力及健康评价、运动康复治疗的系统知识。
2.掌握中医学各种理论及诊治方法,具备独立运用各项技术进行治疗疾病的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
了解中外运动康复与健康方面的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了解运动康复和运动防护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预期学习成果3.掌握传统医学急救相关技术,具备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急救的能力。
3.创新创业能力。
具有在基础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的学习中能提出创新性思想或方案并予以实现的能力;持续了解、跟踪、自学本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4.掌握常见中药及方剂相关基础知识,具备医学教学研究、科学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文化素质。
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文化艺术修养、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
5.掌握常见病证的定义、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防等内容,具备独立分析、预防、治疗各类疾病的能力。
5.专业素质。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课程代码:01400052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总学时数:64学分数:4.0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
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绪论(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掌握:掌握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以及“证”与“辨证论治”的概念。
了解: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概况及发展与展望。
【主要内容】一、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以及人体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确立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掌握:掌握阴阳学说用于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及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熟悉: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及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归属人体组织结构、概括生理功能、说明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治疗。
第二节五行学说(自学)【目的要求】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侮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的生克乘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熟悉: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
【主要内容】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脏腑【目的要求】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主要内容】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学)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掌握:气与血的关系。
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作用,精与气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功能。
二、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目的要求】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痰饮和瘀血的证侯特点。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一、绪论中医基本知识是中医学习的起点,是建立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基本知识,可以为将来深入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基本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保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全面掌握中医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基本理论1.1 中医基本概念1.2 阴阳五行学说1.3 术语解释1.4 中医疾病观念1.5 中医体质辨识2. 中医诊断方法2.1 望诊2.2 闻诊2.3 问诊2.4 切诊3. 中医基本药物知识3.1 中药分类3.2 中药基本功效3.3 中药常用药物介绍3.4 药物相互作用4. 中医经络学4.1 经络的概念4.2 经络的分类4.3 经络的运行规律4.4 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5. 中医保健养生知识5.1 中医保健原则5.2 中医养生方法5.3 季节养生注意事项5.4 中医膳食调理三、教学要求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 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和发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
3. 加强中医基本知识与现代医学知识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传授基础知识,解释难点问题。
2. 实验操作:进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
3. 临床实践:参与临床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交流:开展学术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价1. 考试评价:定期组织考试,考核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提问、互动等方面。
3. 作业评价: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指标,评定学生成绩。
六、教学环境要求1. 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操作场所。
2. 配备专业的教学设备,如中医诊断仪器、药物研磨设备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人卫版

中医基础理论
4.掌握脑和女J胞的生理功能5•掌握脏与脏、腑与腑、脏和腑、脏与奇之腑之间的关系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⑶⑶肺与丿形、窍、心、■液、时的丿关系
3•脾
⑴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⑵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⑶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4.肝
⑴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⑵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主升发
⑶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5.肾
⑴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
⑵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⑶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
系
附:命门
第三节六腑
1.胆: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为奇恒之腑之一
2.胃: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
3.小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4.大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主传化糟粕、主津
5.膀胱: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主贮尿排尿
6.三焦:六腑三焦;部位三焦
(总体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
通道;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
第四节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除脑、女子胞外其它已在藏象中介绍
1.脑:髓海;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以及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2.女子胞:主持月经,孕育胎儿;及其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的关系
2•腑与腑的关系
3•脏与腑的关系
4•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学基础》是中医药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人体的结构与功能(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防治原则等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习者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思维,具备中医诊断和辨证的基本技能,为今后继续学习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治疗技术、推拿治疗技术、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临床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初步的中医康复治疗技能和继续拓展学习的能力,并树立热爱中医、服务人类健康事业的思想。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大纲适用于康复治疗技术等中医药类各专业使用,教学目标围绕课程性质和任务制订,致力于为学习和掌握中医学各门具体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生理功能;经络的概念、组成、生理功能;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与病机;四诊的基本内容及其临床诊断意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要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2.熟悉中医独特的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经络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流注;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体质的概念、形成、分类以及体质学说的应用;病因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的基本内容;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3.了解中医学形成发展概况;经络的循行、主病和临床应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特点及基本内容;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进行望、闻、问、切中医四诊的能力。
2.具有运用中医学基本知识辨证的能力。
3.具有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4.具有对后续中医相关课程的继续学习能力。
【情感教育目标】1•培养、树立热爱中医文化、服务中医药健康事业的思想。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课程实验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适用专业: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课程代码: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分:3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医用化学》等后续课程:《中医诊断》《方剂学》《中医内科》二、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临床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本课程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的的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疾病的防治及康复原则等,是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本专业所必须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并牢固树立热爱中医、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专业思想。
(二)课程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⑴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基本内容;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体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基本病机;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⑵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和生理联系;奇恒之府及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神与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精气血精液的相互关系;十二正经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气血流注;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疾病的病程演变;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⑶了解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的形成;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中医学的养生和康复原则。
2.能力培养目标⑴能正确运用中医精气、阴阳、五行、藏象、体质等学说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⑵应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
⑶初步具备对常见典型病证进行辩证论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具备对后续中医课程的学习能力。
3.素质教育目标⑴巩固专业思想,树立热爱中医事业、献身中医事业的远大理想。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大纲课程编号:01.021.0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学分学时: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案以及自学讨论。
前期课程:无要求授课对象:医(七)、中西结合(七)、中基(七)、医药(七)、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运动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平时成绩占%,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见附。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
《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 , ,. .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案要求】教案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1 / 158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
教案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案效果。
二、教案要求和内容、方法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了解中医药的起源。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案内容】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教案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案以及自学讨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理解和掌握。
具体目标包括:1. 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气、血、阴阳、脏腑等,以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
2. 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经络学说等。
3. 理解中医学的方法论,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药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
4. 培养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学的历史与文化:介绍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讲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气、血、阴阳、脏腑等,以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
3.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详细介绍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经络学说等,以及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病理等内容。
4. 中医学的方法论:讲解中医学的方法论,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药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
同时,还要介绍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理论。
5.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探讨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包括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实践,以及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具体方法包括: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和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以及中药煎煮和针灸技术的实践训练。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和交流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要书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要书一、引言本纲要书旨在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研究的基石,包含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核心原理。
教学纲要书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和研究的规划。
本纲要书适用于中医相关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基本概念: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的介绍和解释。
2. 中医理论体系:介绍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证候学和治疗原则等核心理论体系。
重点讲解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
3. 中医研究方法:讲解中医的临床研究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并对中医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进行介绍。
4. 中医文献与历史:介绍中医经典文献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讲解中医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背景。
三、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基本概念:理解中医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理论和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建立中医思维方式。
2. 熟悉中医理论体系:掌握中医病因病机理论、证候学和治疗原则,能够进行中医辨证论治。
3. 具备中医研究能力:掌握中医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法,能够进行中医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4. 熟知中医文献与历史:了解中医经典文献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了解中医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背景。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2. 研究实践:组织学生参与中医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提升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文献研究:指导学生研究和阅读中医经典文献,培养他们对中医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五、评估方法1. 平时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研究态度评估其掌握程度。
2. 考试评估:通过笔试和口试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论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进行评估。
3. 科研成果评估:对学生参与中医研究的成果进行评估,包括研究报告和论文成果的质量和创新程度。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供中药专业本科使用)前言《中医学基础》是中医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
它系统讲授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病因病机、诊法辨证、疾病的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和熟悉、了解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结构与功能的认识;中医临床病证的诊察方法与辩证以及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今后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与内容第一章中医学导论【目的要求】1、掌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3、了解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运用概况;4、了解《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点】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共安排4学时。
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占3学时,其他1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教学要点】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概念。
【教学时数】课时安排1学时。
【教学内容】1、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及形成(1)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2)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3)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4)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1)基础医学;(2)临床医学;(3)药物学;(4)方剂学;(5)针灸学。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目的要求】1、掌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2、了解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运用概况。
【教学要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概念及区别。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框架和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
本文将围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展开探讨。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石,它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内容。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对于学生理解中医学说、把握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中医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框架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中医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阴阳五行学说等。
学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路。
2.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四诊法,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中医病因病机:包括中医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病因学说,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机,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4.中医治疗原则:包括中医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治疗原则,了解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方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1.理论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
2.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3.实践操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四诊法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4.讨论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四、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优化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应不断优化,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1.注重实践教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中医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本文将探讨中医学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
作为中医学教育的重要文件,教学大纲起到指导和规范中医学教学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第二部分的内容,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药学以及中医文化与伦理。
正文内容:一、中医基本理论:1.《黄帝内经》的地位与作用2.中医的整体观与辩证论治原理3.中医经络学的基本理论4.中医气血津液理论的内涵与应用5.中医五脏六腑及精气神的理论与研究进展二、中医诊断学:1.中医望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中医闻诊的常用技法与应用3.中医问诊的艺术与技巧4.中医切诊的用途及注意事项5.中医四诊合参的原则与方法三、中医治疗学:1.中医内治法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中医外治法的常用手法与效果3.中医饮食调理的原理与应用4.中医经络刺激疗法的原理与技巧5.中医药物治疗的原则与临床应用四、中医药学:1.中药药性分类与性味归经2.中药炮制与质量控制3.中药配伍禁忌的原则与注意事项4.中药疗法的原理与药物相互作用5.中医药材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五、中医文化与伦理:1.中医学的历史与发展2.中医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应用3.中医文化对中医学教育的影响与作用4.中医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5.中医人文关怀与患者安全结论:通过对中医学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的详细阐述,可以看出中医学教育在基本理论、诊断学、治疗学、药学以及文化与伦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同时也为培养合格的中医从业人员提供了指导。
中医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完善将进一步推动中医学教育的发展,并保障中医学的传播与传承。
希望随着中医学教学大纲的逐步完善,中医学的发展进步能够得到更好的促进和保障。
引言概述:中医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规范中医学教育,并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该大纲将中医学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预防与保健学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员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神;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本课程教学内容以基础为主;在药物、方剂学、常见病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药物、方剂和病种进行重点讲解;为今后自学中医和进行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了解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熟悉中医学四大经典着作及其基本内容..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内容:简要说明原始保健知识和医药技术的积累以及医学理论的确立..重点讲授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学四大经典着作的基本内容..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界和社会重点讲授中医学“证”的含义、辨证和论治的概念及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了解阴阳学说是古代一种哲学思想;它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它基本上反映了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一般规律..要求重点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和在医学上的应用..内容:重点说明阴阳的对立、依存、消长、转化、平衡、不平衡的相互关系..了解事物、人体分属为阴阳的一般规律..第二节五行学说目的要求: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相侮的基本概念..自学第三章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第一节脏腑目的要求:了解脏腑的形成及特点;中医脏腑的概念;脏与腑在功能上的区别;重点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了解六腑特别是胃的功能..内容:1.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重点讲授五脏的生理功能..2.六腑的主要功能..3.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第二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1.了解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2.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其生成与作用内容:重点讲授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作用..第四章病因病机目的要求:了解中医致病学的发病特点及病因分类方法;重点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了解七情和脏腑的关系..了解痰饮、瘀血的形成;重点掌握症状特点..内容:阐述致病因素的概念及疾病发生的机理;主要解决致病因素与发病的关系..重点阐述风、寒、暑、湿、燥、火的概念注意讲清楚六气与六淫的区别;性质及致病特点..了解痰饮、瘀血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了解喜、怒、忧、思、悲、恐、惊对脏腑的影响;及其发病学上的重要性..第五章四诊目的要求:掌握四诊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舌诊和脉诊的特点..闻诊、问诊自学..内容:望诊:了解神、色、形态的诊断;重点讲授舌和苔的变化及主病;察舌的注意事项..切诊;脉诊:包括脉诊的意义;切脉的部位和方法;病脉与主病;介绍常用脉象;其中以浮、沉、迟、数、弦、细、滑、结、代、促等脉为重点..第六章辨证第一节八纲辨证目的要求:重点掌握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概念及症状特点..内容:重点讲授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基本证候..第二节脏腑辨证目的要求:了解五脏及胃辨证的重要意义;重点掌握五脏及胃辨证的依据及主要脉证..内容:心的病理变化多表现在血液运行障碍和神志活动异常..心病虚证有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实证有心火炽盛、心血瘀阻、痰火扰心、痰迷心窍等证型..重点掌握心病虚证及心血瘀阻的证型..肝的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肝的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等方面;肝病虚证;有肝阴、血虚;实证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胆湿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寒凝肝脉..重点掌握肝阴、血虚;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胆湿热证型..脾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脾失健运及血失统摄;脾病虚证有脾阳、气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实证有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病虚证有胃阴虚;实证有胃火炽盛;食滞胃脘..重点掌握脾阳、气虚;中气下陷;脾胃湿热;胃阴虚证型..肺的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呼吸功能异常和水液失调等方面..肺病虚证有肺气、阴虚;实证有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邪犯肺;痰热壅肺;痰湿阻肺..重点掌握肺阴虚;痰热壅肺;痰湿阻肺证型..肾的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肾精封藏不固;水液代谢失调;生长生育、生殖的异常和气不摄纳等方面..肾病多为虚证;有肾阴、阳虚、肾虚水泛;肾不纳气;肾气不固;肾精不足..重点掌握肾阴、阳虚证型..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目的要求:了解并掌握治疗病症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内容:阐明八法的意义和作用;重点讲授治疗原则;了解八法的基本概念..第八章中药目的要求:初步掌握中药的性味、功能和应用..重点讲解常用药物的性味功用..内容:1. 总论介绍中药的功效主治四气、五味、归经;应用配伍、禁忌、用量..2. 各论采用分类;归纳;对比的形式;重点讲授常用中药的药用部分;处方用名;性味功效应用等;以功效为重点..重点掌握柴胡、菊花、茯苓、茵陈、金银花、生地、黄芩、黄连、黄柏、山楂、大黄、贝母、杏仁、陈皮、香附、川芎、丹参、桃仁、三七、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等中药:了解麻黄、桂枝、防风、薄荷、连翘、独活、藿香、泽泻、木通、金钱草、半夏、熟地、沙参、麦冬、附子、杜仲、鹿茸等中药..第九章方剂目的要求:重点掌握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和主治..了解方剂的定义和分类..内容:重点讲授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和主治;了解用法与方歌..1.麻黄汤2.银翘散3.独活寄生汤4.茵陈蒿汤5.逍遥散6.大承汤7.二陈汤8.理中丸9.补阳还五汤10.四君子汤11.四物汤12.生脉散13.六味地黄丸第九章常见病诊治目的要求:熟悉常见病辨证论治的基本规范;熟悉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内容:重点讲解感冒、咳嗽、心悸、胃痛、泄泻、头痛、消渴的中医辩证分型施治和临床用药加减..附:授课时数按排。
100学时--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1.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2.生理特性:主通主明。
3.心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附:心包。(略讲)
二、肺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2.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主宣发肃降。
3.肺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三、脾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第五章体质学说
【目的要求】
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3.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包括体质的结构、体质的特点和体质的标志c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气血、经络的关系。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一、神的基本概念:广义之神与狭义之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精血津液及气为化神之源。
三、神的作用:调控气与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调控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为人体生命的主宰。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M能载气,血能养气)。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能生气。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专题研究》教学大纲
Basis Research on Current Iss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S0123
开课时间:第二学期
总学时数:30
开课部门:基础医学院
授课对象:硕士生
考核方式:撰写论文
预修课程:中医学方法论
主讲教师:何裕民教授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何裕民主编.《中医学方法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参考资料:
童谣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参考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王新华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高级教学参考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概念、术语等的确切表述:了解这些理论、知识、概念、术语等的大体源流、发展脉络,了解相关的现代研究进展,关注中医的更多理论热点及怎样和现代的研究结合。
第一章、世界文化的类型与中国文化的特点
1主要内容
一、文化的概述
二、文化的地理环境塑造论
三、世界的三大文化类型
四、中国的文化特点
五、农耕
2教学要求
了解世界及中国文化的特点
第二章、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粗线索
1主要内容
一、轴心时代的概念
二、粗线索
2教学要求
了解世界文化的发展线络
第三章世界医学发展纵横史
1主要内容
一、医学的滥觞
二、巫医:早期的医学形态
三、西方医学发展概况
2教学要求
熟悉各个时期东西方医学的不同特点
第四章东西方的天人观
1主要内容
一、浑浑沌沌的天人观(上古)巫术时期、天地未开、一个整体,星云假说
二、巫术与宗教的天地人三分观
三、在中国,天地人三才说
四、地中海的例外
五、中世纪
2教学要求
掌握东西方天人观的不同之处
第五章自然观
1主要内容
一、早期的众说纷纭
二、原子论、元气论比较
三、为什么会形成截然不同的自然观
2教学要求
掌握东西方形成不同自然观的原因
第六章心身观、形神观
一、早期的心身二元论
二、中世纪:中国进一步完善
三、近代,解剖学发展
四、中医学的心身观
2教学要求
掌握中医身心合一的特点
第七章阴阳学说中医学的二分法
1主要内容
一、阴阳学说中医学的二分法
二、阴阳学说的现代认识
三、何以产生--认知发生学研究
四、归属--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现代意义评说
2教学要求
了解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及内容
第八章五行学说——中医学的分类方法1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背景
三、发展
四、衍生五脏配五行的演变
五、比较与评估
2教学要求
掌握五行学说的内容及运用
第九章经络学说的认知发生学研究
1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线索
三、经络学说渊源
四、脉何以演变成“经络学说”
五、几点总结
2教学要求
掌握经络学说的形成原因疾演变过程
第十章怎样认识、评价与发展中医学
1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解构分析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重建
四、关于临床问题
理解中医体系的特点
中基教研室
2008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