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一)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基础知识讲解+应用练习,助力孩子提升数学成绩
第一篇:求平均数的基础知识讲解一、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指若干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用于表示一组数据的代表值。
它是将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个数得到的数值。
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当我们需要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计算:1.将所有数据相加,得到总和;2.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例如,求出以下数据的平均数:2,4,6,8,10将这五个数据相加,得到总和为30。
将总和30除以5个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为6。
因此,这五个数据的平均数为6。
三、平均数的作用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平均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整体情况,更好地把握数据的趋势和规律。
2.平均值可以用于比较不同数据的大小。
例如,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就可以用来比较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情况。
3.平均数还可以用于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便于简化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四、小学生如何计算平均数在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通过图表的形式呈现数据,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据的意义和价值。
2.通过实际的例子进行讲解,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3.让孩子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练习的方式进行计算,以强化孩子的学习成果。
以上是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这个重要的数学概念。
第二篇:求平均数的应用练习一、练习1小明做了一次数学测试,他的得分分别是80分,85分,90分,95分和100分。
请计算小明的平均分数。
解答:根据求平均数的公式,可以得到小明的分数总和为450分。
因此,小明的平均分数为450÷5=90分。
二、练习2某班级有50名学生,其中20名学生的成绩为90分,20名学生的成绩为80分,10名学生的成绩为70分。
请计算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
解答:根据求平均数的公式,可以得到班级学生的总成绩为:20×90+20×80+10×70=3600+1600+700=5900班级学生的人数为50名,因此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为:5900÷50=118分三、练习3某商场在圣诞节期间推出一项促销活动,购买满100元送20元的代金券。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取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3.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平均数的概念介绍。
2.求取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3.平均数的应用示例。
三、教学方法1.归纳法2.讲解法3.案例分析法4.实践操作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时间: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例如:你们上次考试语文成绩是多少,班级的平均分是多少?因此,什么是平均数?步骤二:概念讲解时间:10分钟在黑板上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数值。
并讲解求平均数的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步骤三:求取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时间:15分钟1.公式法:平均数 = 数据的总和 / 数据个数($\\frac{sum}{n}$)2.套用法:如果题目给出了一组数据,例如:3, 5, 7, 9,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公式法计算平均数。
3.实践操作:给定一组数据,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求得平均数,并归纳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步骤四:平均数的应用示例时间:15分钟通过实际应用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例如:小明的考试成绩如下:语文80分,数学85分,英语77分,美术90分,请求他的平均成绩。
步骤五:练习时间:20分钟呈现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用之前学到的平均数的方法来解答,并逐个讲解解题思路。
步骤六:巩固与拓展时间: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进行互动问答,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与运用。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对学生练习题的讲解,对学生的平均数概念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尝试求取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更多方法,如删值法、倍数法等。
2.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更多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班级的平均年龄、求取某个城市的平均气温等。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
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你有什么办法?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
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初三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
初三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平均数》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思维、(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教学重点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2、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三、教学难点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四、教学方法探讨式教学、五、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A);第二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B);第三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C)、六、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以及如何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Ⅱ、讲授新课1、例题讲解某学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归纳总结篇二1、通过今天的分一分,算一算,同学们有什么收获?2、现在谁来说一说四(1)班和四(2)的“平均分”是怎么回事?板书设计:平均数男生女生6+9+7+6=28(个) 10+4+7+5+4=30(个)28÷4=7(个)30÷5=6(个)平均数: 7 平均数: 6《平均数》数学教案篇三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2、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九年级数学上册《算术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内容和练习题,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提升;
3.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计算算术平均数,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数据求和、除以数据个数等。
4.结合实际例子,讲解算术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如数据分析、数据估算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算术平均数解决问题。
2.问题示例:某商店举行抽奖活动,奖品设置为10元、20元、50元、100元四种,如何计算中奖的平均金额?
4.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算术平均数的定义、性质、计算方法及应用。
2.强调算术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3.提醒学生注意算术平均数在解决问题时的灵活运用,避免生搬硬套。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算术平均数的其他性质和应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算术平均数在公平、公正方面的意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算术平均数的基础上,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提高沟通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张班级学生身高的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从这张表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2.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统计表得知,我们班的同学身高差异较大。
要求: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5.作业反馈:
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应及时检查、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针对学生的错误,给予耐心解答,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3.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评价方式多元化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种途径,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要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家长参与作业:
家长协助学生收集数据,并引导孩子运用平均数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同时增进亲子关系。
4.小组合作作业: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收集相关数据并计算平均数。例如,调查班级同学的体重、身高、学习成绩等,计算平均数,并分析结果。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途径,培养数据分析、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并具备了初步的数据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平均数的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对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尚不熟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作业要求:
1.认真完成,书写规范,确保作业整洁、美观。
2.小组作业要体现团队合作精神,每位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分工明确。
3.实践作业中,要注重数据的真实性,确保调查结果准确可靠。
4.拓展思考作业,要结合实际,深入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
5.家长签字确认,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作业批改与反馈:
4.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各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平均数的概念,并运用它进行推理和分析。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及时批改练习,给予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4.针对课堂练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2.帮助学生梳理求平均数的方法,强调移多补少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平均数的教案7篇
平均数的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自我介绍、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self introdu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平均数的教案7篇制定开放性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教案的内容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把握和引导能力,可以判断其教学反馈和评价能力,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平均数的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平均数教案优秀4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4篇平均数教案篇一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小明利用五一假期,查找了一些有关小动物寿命的数据,并制作成了下面这张统计表。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出示动物寿命统计表:小猫老鼠大象乌龟寿命/年6251152 提问: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乌龟的寿命最长,老鼠的寿命最短。
)谈话:借助统计,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
(板书:统计)【说明:利用动物寿命统计表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复习相关旧知,导入新课,自然贴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1. 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在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这两张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2. 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①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男生有4人,女生有5人。
(为比较总数预设)想法二: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谁来介绍女生没人套中的个数。
②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有什么方法?和你的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想法一:女生套得准一些,因为套中的最多的是吴燕。
追问:那套中的个数最少是男生还是女生,所以套中最多的是女生,套中最少的也是女生。
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③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因为参与套圈的人数不相等,比较总数,是不公平的。
可以怎么办呢?想法三: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哪个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多,哪个队就套得准。
(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说明: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第1课时 平均数(一)教案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第1课时 平均数(一)●学习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学习重点对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学习难点运用加权平均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郊县 人数/万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A 15 0.15B 7 0.21C 10 0.18问题:小明同学求得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为:x =0.15+0.21+0.183=0.18(公顷) 你认为小明的解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答:不对.因为人均耕地面积是用总面积除以总人数.而不是三个人均面积的平均数. 归纳导入:小明的回答不正确,如何计算人均耕地面积呢?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自学教材第111至112页的内容,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1)加权平均数__一般地,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x 1w 1+x 2w 2+…+x n w n w 1+w 2+…+w n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__. (2)在“人与自然知识竞赛”中,七年级甲班5名同学的得分如下:9分、8分、9分、8分、9分.则这5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__8.6分__.(3)某人打靶,前3次平均每次中靶9环,后7次平均每次中靶8环,此人10次打靶的平均成绩是__8.3环__.(4)从每公斤10元的水果糖中取出5公斤,每公斤12元的软糖中取出3公斤,每公斤9元的酥糖中取出2公斤,这三种糖混在一起后,这种“杂拌糖”应定价为每公斤__10.4__元.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探究点一 加权平均数的有关概念活动1:教材中问题三个郊县的人数(单位:万)15、7、10在计算人均耕地面积时作用重要不重要?展示点评:这三个人数分别叫0.15公顷、0.21公顷、0.18公顷三个数据的__权__. 上面的平均数0.17称为0.15、0.21、0.18的__加权平均数__.小组讨论: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是多少?反思小结:x =x 1w 2+x 2w 2+…+x n w n w 1+w 2+…+w n,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__重要程度__. 针对训练1.若1,3,x ,5,6五个数的平均数为4,则x 的值为( D )A .3B .4C .4.5D .52.若m 个数的平均数是a ,n 个数的平均数是b ,则这m +n 个数的平均数是__ma +nb m +n__.3.某校几名学生参加今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其中8名男同学的平均成绩为85分,4名女同学的平均成绩为76分,则该校12名同学的平均成绩为__82__.探究点二 加权平均数的运用活动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应试者 听 说 读 写甲 85 78 85 73乙 73 80 82 83(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展示点评: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得到结论同样的一组数据,如果规定的权变化,则加权平均数随之改变.小组讨论:(1)问和(2)问有什么区别?计算一般平均分时各项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在权重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计算加权平均数?反思小结:上述问题(1)是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平均成绩,其中的每个数据被认为同等重要.问题(2)是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赋予与其重要程度相应的比重,其中的2,1,3,4分别称为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权.针对训练4.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2,除学生甲外,其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那么学生甲的得分是( D )A .84B .86C .88D .905.某学校规定: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验.小明同学的平时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的数学成绩依次是98分、80分、90分.(1)若三项成绩分别按50%、20%、3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这学期小明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2)若三项成绩分别按5:2:3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明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解:(1)98×50%+80×20%+90×30%=92分答:这学期小明的数学总评成绩是92分.(2)(98×5+80×2+90×3)÷10=92分6.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个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选手 演讲内容 演讲能力 演讲效果A 85 95 95B 95 85 95请决出两人的名次.解:A :85×50%+95×40%+95×10%=90B :95×50%+85×40%×95×10%=91所以B 的名次比A 好.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1.什么是加权平均数?什么是权?解: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赋予与其重要程度相应的比重,这些比重叫做权,相应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2.如何求加权平均数?解:x 1w 1+x 2w 2+…+x n w n w 1+w 2+…+w n(注意:加权平均数和平时所求的平均数有区别)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 1次,3出现了x 2次,4出现了x 3次,5出现了x 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__3.5__.2.某人打靶,有a 次打中8环,b 次打中9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__8a +9b a +b__环. 3.如果数据2,3,x ,4的平均数是3,那么x 等于__3__.4.已知1,2,3,a ,b ,c 的平均数是8,那么a ,b ,c 的平均数是__14__.5.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问该班有多少人?答:26人6.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50%,各项成绩如表所示: 应聘者 笔试 面试 实习甲 85 83 90乙 80 85 92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答:乙被公司录取.因为乙的评分为87.5,而甲的评分为86.9.作业练习 深化目标上交作业:教材第121至122页练习第1、3、4题;课后作业:见学生用书部分.●教学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平均数(例1)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平均数(例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
2.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3.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求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平均数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求法:总和÷个数=平均数。
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求平均数。
2. 提高题: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2. 学生反思: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是否掌握,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求法,以及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作业和课后反思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讨论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数(一)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平均数(一)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NBA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
下面播放一组照片,请同学们欣赏2008-2009赛季“洛杉矶湖人队”和“休斯顿火箭队”的比赛片段。
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平均年龄=(34×1+30×1+29×2+28×3+23×2+22×1+21×1)÷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
《求平均数》教案14篇
《求平均数》教案14篇《求平均数》教案1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求平均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求平均数》教案1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引入新课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新课让学生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用计算器,了解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填空题:2.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σ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得到____.选择题: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___即可[ ]A.标准差B.方差C.平均数D.中位数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A.0 B.1 C.约1。
414 D.24.用计算器计算7,8,8,6,5,7,5,4,7,6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 ]A.6。
3,1。
27 B.1。
61,6。
3C.6。
3,1。
61 D.1。
27,1。
61教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小结1.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四、教学注意问题1.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帮助.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求平均数》教案2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教案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是学生在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均数这一概念。
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平均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还不够明确,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2.难点: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数据,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准备小组讨论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是什么,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通过具体案例的计算,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组数据,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 教案(最新9篇)
《平均数》教案(最新9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3、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2、师总结。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二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
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
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6.5 平均数(1)(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 北师大版
6.5 平均数(1)(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 解决实际问题中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出问题: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2.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探究新知(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学生练习求平均数,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
2. 学生练习,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拓展提高(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
2. 学生练习,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后作业(布置作业5分钟)1. 完成练习册上关于平均数的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推理,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进行计算,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对平均数概念和求平均数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探究新知”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结果,它反映了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解释。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粉笔2.小组活动材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需要计算一些数据的总和,然后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呢?2.学生举例说明。
3.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小华和小李两位同学进行了一次跳绳比赛,小华跳了50个,小李跳了60个。
他们想求出这次比赛的平均数,应该怎么做呢?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4.练习: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5.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巩固提高1.出示练习题:小王、小张和小李三位同学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分别得了80分、90分和70分。
请计算他们的平均分。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解题过程。
3.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指导。
4.小组活动: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练习题: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1)5、7、9、11、13(2)10、15、20、25、30(3)8、12、16、20、242.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请调查本班同学的一次考试成绩,求出平均分,并分析成绩的分布情况。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讨论和展示解题过程。
2.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实践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足之处:1.部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引导。
2.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提高课堂互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课堂展示
课题:《平均数》
执教:刘丰娥
班级:三六班
登封市商埠街小学
2014年3月12号
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三单元42页的例一
一、基于标准的教材学情分析
(一)课标解读与细化
1、《课程标准》相关级段的要求
本节课属于《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内容。
2、《课程标准》的解读与细化
(1)能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判断。
(2)“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必须结合具体案例组织教学。
(二)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要求与解读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
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材内容分析及整合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
3、本班学情分析及措施
一至三年级所学数据统计的初步知识,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里平均分的知识。
三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调查、统计的意识;并在理解平均
分的基础上,初步具有“移多补少”使两数相等的能力。
措施:
1、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即时评价。
2、肯定每一位学生的回答,生生互评,结合小组评价的形式,归纳出求平均数
的方法以及平均数的基本性质,并对与答案一致的小组进行全班互评。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四、教学方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五、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磁铁
学生:学习用品
六、基于目标的教学反馈与评价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达成目标1和2。
通过多媒体
教学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今天我们一起看看特别的时装表演。
课件出示,小学生环保时装秀。
你们说他们有什么特别的啊?
(2)看着站在前面的两个姐姐不分上下,获得本次活动的并列第一。
现在学校决定奖励她们,总共有十支圆珠笔,奖励王丽3支,刘敏7支。
如果你是王丽,你会怎么想?
生:不公平,两人都并列第一,应该同样多。
(3)那么在不改变总数的情况下,该怎么分呢?
老师用磁铁来代替圆珠笔,红色磁铁表示王丽获得的,绿色磁铁表示刘敏获得的,你们先想想该怎么分?
让学生上台来摆,移动磁铁,答案正确老师并给予肯定。
(4)通过刚刚同学的移动,将多的补给少的,就得到了相同的数,换句话说?(生:将总数10支圆珠笔平均分给她们俩)得到的这个数,我们就把它叫做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平均数。
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分一分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移多补少的方法,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为后面的教学拓展埋下伏笔。
)
(二)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小红组织了一支由四人组成的环保卫士队。
1.他们正在干什么呢?
生:正在收集矿泉水瓶子。
2.刘老师将他们收集矿泉水瓶子的数量统计了一下,并制作成了统计图。
从图中你们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小红收集14个矿泉水瓶子等。
3.通过这些信息你能不能求出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呢?
生:能。
14+12+11+15=52(个)
4.这还有一个问题也请你们解决它,他们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呢?
(1).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是什么意思?
生:他们每人收集一样多。
(2).现在请你们小组说说,有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想到一种可以再想想还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5.小组汇报。
生1:可以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
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生2:求出总收集矿泉水的数量,平均分成了4分,(除以4)得到平均每人收集13个。
教师边板书:(14+11+12+15)÷4
=52÷4
=13(个)
6.再回到统计图。
A.请问小红收集了13个吗?(不是)
B.小兰收集了13个吗?小亮、小明呢?(都不是)C.那13能表示他们
收集的实际数量吗??
生:它表示的不一定是实际数量。
7.小结:
(1)到底平均数是一个怎样数?
生:它不一定表示实际数量,使一组数据中不同的数,变成相同的数;
或者说将总数平均分成几份,得到平均值。
(2)怎样求平均数?
A.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B.先求总数,再将总数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四人收集的同样多,从而揭示平均数的真正含义。
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它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
(三)巩固应用
1、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地方都有平均数,现在请你们来找找这些
当中的平均数,并说说你的理解。
(1)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为133厘米。
(2)上周我市日平均气温是9度。
2、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4、1分钟口算的题数如下表:
你能求出他们三人1分钟平均每人做多少道口算吗?
5、上周刘老师用水量情况统计图
刘老师平均每天用水量是多少千克?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交流学习,我们都有些收获。
分享一下你今天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请你统计出你小组组员的身高和体重分别是多少,并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大约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总数÷份数=平均数
孙芳:
→5 (14+11+12+15)÷4
刘敏:→5 =52÷4 =13(个)一二三四五六七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