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化学离子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离子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离子教案
课题:离子
教学目标:
1. 了解离子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离子的命名规则;
3. 掌握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离子的定义和分类;
2. 离子的命名规则。

教学难点:
1. 区分阴离子和阳离子;
2. 掌握离子的命名规则。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
2. 课件;
3.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离子?离子有哪些分类?为什么离子会形成化合物?
二、概念讲解
1. 离子的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 离子的分类:阴离子、阳离子;
3. 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原理。

三、命名规则
1. 单原子阳离子的命名:直接用元素名;
2. 单原子阴离子的命名:以-ide结尾;
3. 多原子离子的命名:根据元素名称进行组合。

四、实验
通过实验,让学生验证离子的存在和特性,并观察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讨论
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讨论离子化合物的特点和命名规则,以及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

六、总结
1. 总结离子的定义、分类和命名规则;
2. 引导学生复习离子相关知识,做好复习笔记。

七、作业
1. 完成课后习题;
2. 思考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讲解、实验、讨论、总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离子的基本概念和命名规则,提高了学生对离子化合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待下节课检验学生对离子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向。

离子-教学设计教案

离子-教学设计教案

方正县松南乡学校师生共用导学案课题:初三第六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共5课时第3课时第2节《离子》执笔: 李宝军审核: 李宝军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难点离子的形成。

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

【预习导航学案(激活思维)】1、原子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的。

电子在核外围绕原子核做高速__________,它的运动__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固定的轨道,但却由经常出现的__________,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__________。

可见电子在核外是__________运动的,电子的分层运动叫电子的分层__________。

2、表示原子结构的图示叫__________。

中各部分的含义为:(1)小圈表示__________;(2)小圈中的数字“16”表示__________;(3)弧线表示__________,该原子有__________个电子层;(B)(4)数字“2”表示__________;“8”表示__________;“6”表示__________;3、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__________个(氦为2个);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__________个;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__________个。

4、__________的原子叫做离子。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离子反应》教学设计(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班级:2019级化学专业本科班姓名:蔡昕颖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的第一课时。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建立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建立电解质电离的基本模型,在初中导电性实验的基础上理解电解质溶液和熔融电解质导电的基本原因,为下一课时——离子反应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理解强弱电解质的定义并会判断;(2)了解离子反应的定义和实质;(3)能正解书写离子方程式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2)通过实例分析,讨论、交流、总结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法分析本节内容采用实验法、探究法、启发法、讲授法的方式来进行,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适时地进行实验来探究以及观看实验视频来获得有效的知识信息。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注重学生自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建立电解质电离的模型。

难点:电离,用物质结构解释电离。

五、教学设计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问题:教材结合生活常识,给电器设备通电时,湿手操作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积极思考,探究,发言为什么会有触电现象。

创设情境,以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回顾初中知识:水导电吗?什么是导电物质?什么不是?根据所学内容,学生通过初中知识的回顾,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型(基于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解释:实际上纯水是不导电的。

同学们初中做过电解水实验,当时老师应该告诉了同学们,电解的不是纯水,水中应该加入了硫酸。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离子反应》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离子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核心概念,是学生微粒观、变化观形成的重要载体。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版)》中,“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对电离与离子反应的要求为:“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

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

”具体内容包括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等关键概念和电离方程式书写、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反应的本质等核心知识,也包括离子反应相关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__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更加深入,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而本节的内容更加深入系统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真正使学生从微粒的视角认识溶液和溶液中的反应,可让学生初步建立基于微粒及微粒间相互作用认识物质结构与变化的观念和能力,提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素养。

同时,本节内容也将为后续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研究微粒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准(版)》还指出,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习上述知识。

因此,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联系实际、以综合问题解决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将上述不同素养进行整合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二、学情分析离子反应的概念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发展微粒观,使其从微粒的视角认识溶液和溶液中的反应;作为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又能够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分类视角和认识水平。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酸、碱、盐,并且能从宏观物质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

但其认识水平较低,缺乏微观意识,难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酸、碱、盐在溶液中的行为,因此学生需要建立一个新的认识视角,认识物质,认识反应,将原有的宏观、孤立、定性的认识角度提升至微观、联系、定量的层面。

初中化学九年级《离子》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九年级《离子》优秀教学设计

离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2)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发现探究教具和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学生朗读科普小资料《漫游原子世界》,教师提问:1、原子是怎样构成的?2、原子核是由哪些微粒构成的?3、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解:一、核外电子的排步1、核外电子的排布[提问]:你想象中的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离核距离:近———————>远能量:低————————>高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先排内层,后排外层;(2)第一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个;(3)第二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8个;(4)最外层上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8个。

3、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1)圆圈及里面的正数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2)弧线表示电子层数;(3)弧线上的数字表示每个电子层上容纳的电子数;4、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的关系出示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且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归纳: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He为2个),化学性质稳定,这种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活泼;(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个,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初中化学教案离子

初中化学教案离子

初中化学教案离子
目标:
1. 了解什么是离子;
2. 掌握离子的分类和特点;
3. 能够利用简单的方法进行离子的检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离子的概念和分类;
2. 离子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准备:
1. 纸质材料:板书、PPT、离子模型图等;
2. 实验器材:离子检测实验所需的化学试剂和器材;
3. 教学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问题及解答。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或者展示一些图像引导学生思考,如“你们知道什么是离子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对离子有一定的认识。

二、讲解离子的概念(10分钟)
1. 离子的定义: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2. 离子的分类:阳离子和阴离子。

3. 离子的特点:离子在溶液中能导电,在电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

三、离子检测实验(15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未知溶液,让学生利用离子检测实验的方法鉴别不同的离子。

2.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了解不同离子的特点。

四、小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简单总结并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拓展更多有关离子的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如设计一个离子检测实验方案等。

教学反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离子的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离子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离子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离子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根底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

本课题难点比拟集中,有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等。

这些内容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也为学生学好化学式和化合价打下了根底。

离子的形成是本节课题的重点,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教学作一个铺垫。

因此教材编写了第—段的“核外电子的排布〞.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了解有肯定的困难,但不是教学的重点。

至于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作为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课标中不要求学生会画,但要了解它的意义。

利用教材上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查找规律,找出元素的分类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在了解了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以及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根底上,学习离子的知识,认识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化合价和化学式打根底。

初学者常常简单犯的错误是质子和电子的电性记忆混乱;书写离子符号时,易将离子的电性和所带的电荷数的位置、数值和电性写错。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会认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3、通过商量、交流,提高归纳和猎取信息的能力。

4、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神秘,培养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5、初步形成“物质的微粒性〞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以及其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2、离子的形成。

难点:1、对电子层的了解。

2、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的想象与假设、学习小组的商量,使学生建立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观念,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了解了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使学生始终都处于〞制造性〞积极思维中,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加强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学生认真学习本课题的内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路与方法,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唤起了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高中化学离子教案

高中化学离子教案

高中化学离子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离子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离子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
3. 了解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离子的定义和分类;
2. 离子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
3. 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化学教科书;
2.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等。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引入
1. 引入离子的概念,让学生讨论什么是离子,有哪些种类的离子。

2. 通过实验展示生成离子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离子的定义和分类
1. 讲解离子的定义;
2. 分类介绍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概念及区别。

三、离子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
1. 介绍常见的离子的命名规则和写法;
2. 练习让学生掌握离子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

四、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1. 讲解离子在离子反应中的作用;
2. 实例分析离子在不同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五、总结与提高
1. 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离子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 提高学生对离子的认识和理解。

六、作业布置
1. 练习有关离子的习题;
2. 阅读相关材料,准备下节课的课堂讨论。

教学反馈:
1. 师生互动,了解学生对离子的掌握情况;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拓展延伸:
1. 实验探究不同离子的性质;
2. 讨论离子在地球化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结束。

2024年《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2024年《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2024年《离子反应》教学设计2024年《离子反应》教学设计1一、设计思想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习或实验方法为目标的新理念,而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起着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既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重要内容的复习,又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1、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本节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并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根据要求在新教材中删去了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有关概念及应用,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对学生准确理解知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离子方程式中弱酸的处理问题等等。

2、学情分析学生刚刚进入高中,自纠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启发、讨论、对比、归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确实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设计时遵循由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能利用离子反应检验Cl —、SO42—、CO32—等常见离子。

4、根据离子反应学会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九年级化学《离子》的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离子》的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离子》的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离子》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能力培养]: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教学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离子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①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②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③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④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哪些?[新课引入]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除了分子和原子以外,还有一种粒子是离子。

什么是离子?它是怎样形成的?首先要研究原子的结构。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

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

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板书]一、核外电子的排布[讲述]在含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不同的运动区域叫电子层。

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此向外类推,分别叫二、三、学生回答: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分子和原子学生倾听注意想象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复习巩固旧知识通过设问,激发求知欲这方面的知识学生缺乏,老师讲解要详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初中化学离子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离子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离子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化学离子
教学目标:
1.了解离子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离子的命名方法;
3.掌握离子简单的化学式和化合式的写法;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离子的概念和特点;
2.离子的命名方法;
3.离子的化学式和化合式的写法。

教学难点:
1.离子的命名规则;
2.离子的符号表示。

教学准备:
1.教师:授课计划、教案、教具、PPT等;
2.学生:课前复习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化学反应的现象引入离子的概念,并与学生探讨离子的定义和特点。

二、讲解理论(15分钟)
1.介绍离子的概念和分类;
2.讲解离子的命名规则和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3.举例说明离子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

三、练习(15分钟)
1.进行一些离子命名和化学式写法的练习;
2.师生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要求学生完成并交给老师批改。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离子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掌握了离子的命名规则和化学式的写法。

通过练习和互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强调
离子的命名方法和化学式的书写,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离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离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离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理解离子的概念和性质- 掌握离子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 了解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应用教学内容1. 离子的概念和性质- 离子的定义和特征- 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区别- 离子化合物的特点2. 离子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 单原子离子的命名规则- 多原子离子的命名规则- 离子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3. 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应用- 离子的溶解和离子化过程- 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行为- 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催化作用教学步骤1. 导入- 通过提问或引入实例,激发学生对离子的兴趣,并引出本课主题。

2. 知识讲解- 依次介绍离子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实例和图表等形式生动呈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 分步讲解离子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提供规则和例题演示,引导学生掌握方法。

- 通过实验或案例,展示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应用,加深学生对实际应用的认识。

3. 拓展练- 提供一些练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练,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 总结归纳- 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5. 课堂反思- 结合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反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资源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2. 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3. 题目练册和题答案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情况。

2. 练成绩:布置练题,并批改学生的答案。

3. 总结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和总结,了解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离子》教学设计的大致内容和步骤。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可以适当调整和修改教学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离子》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离子》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离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的第四单元课题三。

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局部内容,教学分两课时完成。

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到达了解水平的根底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翻开一扇窗口;为学生后面学习酸碱盐打下根底。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的根底上进一步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从而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能力。

〔2〕学习方法与过程:学习“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

能在特定情景下,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唤起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初步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确实定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2〕教学难点:离子的表示。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

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想象能力的开展。

二、教法与学法:1、学生情况分析?初三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时机。

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许多活动:比方,“我会答、“我会写〞、“讨论与交流〞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2、教学方法依据新课程教育理念及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了如下方法:利用课件优势,充分展示Nacl的形成过程,从而了解离子的形成,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学法指导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

初中化学上册离子教案

初中化学上册离子教案

初中化学上册离子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离子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离子的命名方法和化学式的书写。

3. 能够运用离子知识解决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离子的概念及其命名方法。

难点:离子的名称和化学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好相关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好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化学中的离子概念,让学生谈谈他们对离子的了解及相关实验经验。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离子的概念和性质。

2. 讲解离子的命名方法和化学式的写法。

3. 演示一些例题,让学生理解离子的命名规则。

三、练习(20分钟)
1. 让学生进行离子的命名和化学式的书写练习。

2. 分组让学生互相练习,并相互纠正。

3. 带领学生共同解决一些离子相关的问题。

四、总结及讨论(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巩固今天所学内容。

六、课堂检测(5分钟)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测试,检测他们对离子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离子的知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验环节,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学设计学习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建立起分子、原子模型,也学习了元素和元素符号,为本节课打好了基础。

九年级学生思索问题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本节课的内容大多远离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好多学问点无法直接观看到〔包括中学试验〕,需要靠学生的想象建立。

教学目标一、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培育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

2.唤起对科学的好奇与憧憬。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想象、猜测探究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育空间想象力。

2.观看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观看NaCl形成的动画,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三、学问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及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和离子符号的书写。

2.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资源1.小铁片、水、食盐〔各12份,每学习小组一份〕2.多媒体课件3.视频《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离子》教学过程描述教学活动1〔一〕实物导课,激发兴趣1.实物引课:让学生观看后,说出桌子上的三个容器中各是什么?日常生活中见过吗?2.设置疑问,引发思索:联系前面学过的学问,思索他们分别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可以小组内商量〕学生的回答:水是由分子构成,铁由原子构成。

食盐有些可能答不上来,有些可能能说出是离子构成的,假如没有能打出来的,可以告知学生答案。

3.引入课题:同分子和原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本课题我们继续探究物质构成的神秘,认识构成物质的第三种粒子离子。

什么是离子,离子是怎样形成的?要获得答案,我们还得从原子的内部构成谈起。

教学活动2〔二〕看图阅读,归纳结论1.学生看图片商量得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的结论。

2.阅读课文内容,归纳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离子》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离子》教案、教学设计
3.阴阳离子的鉴别方法及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我会强调离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离子相关知识,为后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离子知识的学习,确保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深入理解,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1. **基础巩固题**:
作业要求:
-所有作业需用黑色或蓝色笔书写,字迹清晰,表述准确。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步骤、观察结果和结论,要求图文并茂。
-小论文和小组报告要有明确的观点、充分的事实依据和合理的论证过程。
-提交作业时,请确保作业整洁、有序,以便于教师批改和反馈。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离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离子的基本概念,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掌握离子的表示方法及其命名规则。
2.学会使用离子电荷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离子的生成、消失和转化过程。
3.掌握常见离子的化学性质,如阴阳离子的鉴别、离子反应类型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能够运用离子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盐的溶解、电解质导电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离子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等方法,从具体实例中提炼出离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离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课本第十二章课后练习题第一、二题,重点在于离子表示方法和命名规则的运用。
-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三个例子,说明离子在这些例子中的作用和影响。

初中化学离子优秀教案

初中化学离子优秀教案

初中化学离子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离子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化学离子的生成、离子键和离子晶体的结构;
3.掌握离子化合物的名称和化学式的写法;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化学离子的概念和特点;
2.化学离子的生成和性质;
3.离子键和离子晶体的结构。

【教学难点】
1.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性质;
2.离子晶体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展示化学离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离子是什么?有哪些特点?它们之间是如何结合的?”
二、讲解
1.化学离子的概念和生成过程;
2.离子键的形成和性质;
3.离子晶体的结构和特点。

三、实验
1.观察NaCl晶体的结构;
2.测定NaCl的熔点和沸点;
3.观察NaCl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四、总结
1.总结化学离子的性质和特点;
2.总结离子键和离子晶体的结构;
3.学生自主总结学习到的知识。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预习下节课内容:配位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离子的概念和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的结构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教学实验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离子教学设计

离子教学设计

离子教学设计一、背景介绍离子是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离子教学是化学教育中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离子的本质、特性和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离子教学的设计,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展开离子相关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离子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常见离子的命名及化学式的书写;3. 理解离子在化学方程式中的作用;4.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 离子的定义和特征在教学的初期,引导学生了解离子的定义和常见离子的特征。

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讲解和互动问答等方式,让学生对离子的概念和本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常见离子的命名和化学式的书写介绍常见离子的名称和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离子的命名和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3. 离子在化学方程式中的作用详细解释离子在化学方程式中的作用,以及离子在溶液中的解离反应和沉淀反应。

通过示例反应方程式和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角色。

4. 实验观察离子的行为进行一系列实验,观察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包括离子的导电性、pH值变化等。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得到更深入的离子行为的认识。

四、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与展示:将学生分成小组,给予一个离子相关的问题,要求小组合作解答,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答案。

通过小组讨论与展示,评估学生对离子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书面测试:设计一份离子相关的测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以评估学生对离子教学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料与资源1. 幻灯片:包含离子概念、常见离子的命名和化学式的书写等内容的幻灯片。

2. 实验装置和试剂:用于进行离子行为实验的实验装置和相应试剂。

六、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让学生能够理解离子在不同方面的应用。

2. 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开放和创新,引导他们在课程中提出问题并进行深入讨论。

离子的教学设计

离子的教学设计

离子的教学设计引言:离子是物质中电荷带正负电荷的粒子。

在化学教学中,离子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物质的性质以及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本文将提供一个离子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离子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离子理论解释实际化学现象。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离子的定义,知道离子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2. 掌握离子的符号表示方法、命名规则及离子化合物的命名。

3. 熟练应用离子概念解释化学反应、物质的性质等现象。

二、教学内容:1. 离子的定义及基本特征:教师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离子的定义:离子是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并解释离子的基本特征(如带电、稳定性等)。

2. 离子的分类: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正离子和负离子的区别,并根据离子的电荷性质,介绍单原子离子、多原子离子和复合离子的概念。

通过示意图、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类型的离子。

3. 离子的符号表示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离子的符号表示方法(如Na+、Cl-)及其含义,让学生理解离子的电荷信息和符号表示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视频等形式展示具有不同离子的化合物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离子符号的积极兴趣。

4. 离子的命名规则及离子化合物的命名:教师向学生介绍离子的命名规则,包括正离子的命名、负离子的命名以及离子化合物的命名。

通过示例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离子和离子化合物的命名方法,注重练习和巩固。

5. 离子的应用:通过实际的化学反应和物质的性质等例子,引导学生运用离子概念解释现象。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溶解实验,展示离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和离子间的反应,让学生理解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法:通过设计化学实验、观察实例等情景模拟,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离子的特性和相应现象。

2. 讨论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交流,加深对离子概念的理解以及离子化合物的命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时-离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科学出版社),第二单元第三节物质构成的奥秘,在学习分子的特点和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

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离子的形成、离子符号的书写和离子构成物质等。

离子的形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这些内容也为学生学好化学式和化合价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能创设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许多活动:比如,“我会填”、“我会答”、“讨论与交流”等,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学生在本节课可能存在的困难点是原子如何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离子,离子又是如何构成物质的,这也是教师要突破的难点。

(三)教学环境分析
依据新的教育理念我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后,本着体现新的教育方向和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原则,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微观粒子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微观想象能力的开发和转化思想的形成。

例如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的优势,充分展示NaCl 的形成过程,从而了解离子的形成,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二、教学目标
(一)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在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从而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能力。

(二)从学习方法与过程方面:要求学生学会“猜想交流、探究新知”的学习方式。

能在创设情景下,积极主动的从事各种化学活动且探究新知,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三)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唤起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三)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离子怎样构成物质的。

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能力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抽象知识变得简单化,学生由不愿学变乐学、好学。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图
(二)教学环节设计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以下五个教学步骤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1.知识回顾、情境引入(5分钟)
(1)知识回顾:“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的重点。

由于初中同学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学中先展示课件,学生回答,复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使学生意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非金属元素最外层
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也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那么,当他们得失电子后,结果会怎样呢?本节课我们就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为例来探究离子的形成。

(2)创设情景: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它们是如何得失电子的?氯化钠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设计理念: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切入,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
(3)讨论交流:全班自然分组,限时2分钟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避免了教师的“填鸭式”教学。


(4)动画导入:投影钠原子与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最外层电子数目,从微观上分析得失电子趋势。

[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动画效果,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分析氯原子和钠原子得失电子的趋势,使学生在有趣、轻松的氛围中接受难懂的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

]
2.引导观察、启发探究(20分钟)
(1)离子的定义:动画展示钠原子、氯原子得失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并提问:钠原子和氯原子得失电子后带电荷吗?学生经历观察并发现它们都带电荷,从而很自然地引出离子的定义。

[设计理念:通过启发分析和诱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使定义的引出水到渠成。

]
(2)离子的分类:在学生已经得出钠离子和氯离子都带电荷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带电荷有什么不同,为以后学习化合价和化学式打下伏笔。

交流发现:钠离子带正电荷而氯离子带负电荷,从而得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概念。

[设计理念: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抽象的分类思想,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
(3)离子的表示通过分析离子与原子两种微粒结构的不同,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它们的表示方法也就不同。

从而为介绍离子的表示方法和离子符号的意义作好铺垫。

(4)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整合学科之间的知识,提出问题:带异种
电荷的两种微粒之间会产生什么作用力?展示NaCl的形成课件,使学生认识到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设计理念: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始终都处于“创造性”积极思维中,强化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
3.联想反思、形成体系(5 分钟)
(1).展示课件原子和离子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然后教师评价归纳。

[设计理念: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分析、归纳、表达的能力。

] (2).到现在为止,物质构成的奥秘已初步形成体系。

结合问题:“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物质与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加深对离子形成的理解。

[设计理念:此时提出问题,学生有话可说。

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和归纳,让知识更加系统,有利于学生很快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含义,同时也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尤其是微观领域的学习产生了渴望之情。

]
4.学用结合、展示个性(5分钟)
(1)我会填: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带上(正)电荷,成为(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就带上(负)电荷,成为(阴)离子。

当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时,整个化合物就(不显)电性。

(2)我会答:下列物质中,哪些由分子构成?哪些由原子构成?哪些由离子构成?①O2②NaCl ③HCl ④He ⑤N2⑥Fe ⑦CO2⑧H2O ⑨Hg [设计理念:第1题,主要是对离子的形成进行检测,第2题,主要是对物质微观构成进行考查。

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5.小结交流、布置作业(3分钟)
(1)小结交流:我把这个环节设计为①过程小结、②知识小结两个
步骤,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2)布置作业:
①搜集交流:日常生活中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物质各三种。

②发散思维:以“电子的得与失”为题目写一篇科幻小文章(概括分子、原子、离子的知识、综合理解)。

[设计理念:体现分层要求,有利于各种层次的学生获得最佳发展,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附:板书设计
离子
一、离子的形成二、离子和原子的关系
1、离子的定义
2、离子的分类三、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3、离子的表示方法和符号的意义
4、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