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期末重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重难点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重难点知识点一:IS曲线的移动1.投资需求的变动。
2.储蓄的变动。
3.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
4.定量税的变动。
5.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
总结:1.自发支出量增加(如i增加,s减少,g增加,t减少,tr增加等),会使IS曲线右移;反之,自发支出量的减少(如i减少,s增加,g减少,t增加,tr减少等),会使IS曲线左移。
2.知识点二:LM曲线的三个区域币投机需求的大小,可将LM曲线划分为三个区域:一、凯恩斯区域(LM曲线水平段)LM曲线斜率为0。
当利率下降到很低的水平时r2,人们手中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不会去买债券,而是持在手中,货币需求成为无限大,即存在流动性陷阱,此时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即货币政策无效,但此时财政政策有效。
二、古典区域(LM曲线垂直段)LM曲线斜率无穷大。
当利率上升到较高水平r1时,货币的投机需求为0,因为这时债券价格非常低(债券价格只会涨不会跌),人们手中本来准备用于投机的货币全部用来购买债券。
当然人们为了完成交易还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这时的货币需求就只有交易与预防需求,它不受利率的影响,此时,财政政策无效,但如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但会降低利率,还能提高收入。
这符合古典经济学派以及以之为理论基础的货币主义的观点。
三、中间区域LM曲线斜率为正。
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情况下,为保持货币市场均衡,交易需求量必须随利率上升而增加。
利率水平与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动,此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均有效。
知识点三:财政政策的分类一、自动稳定对财政制度内在稳定器的评价:(1)是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具有自发性的经济机制;(2)是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3)财政制度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有限,只能起到减轻萧条和通胀的作用,不能改变其总趋势;(4)对财政政策起到自动配合的作用,但不能替代财政政策。
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重点要点和试题集范文
宏观经济学第一部分西方国民收入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所谓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收入的核算:这里讲到核算国民收入(GDP)的两种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其中,支出法是在流通环节,通过加总各部门在最终产品上的总支出来得到GDP的数值。
其基本公式为:GDP= C+I+G+X-M,其中:C为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I为企业部门的投资支出,G为政府部门的政府购买支出,X、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X-M就是国外部门的净支出。
与支出法不同,收入法是从分配的环节核算GDP的,其基本公式为: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3.储蓄—投资恒等式:储蓄和投资的恒等,是一种定义的恒等,也是基于国民收入核算原理的恒等。
两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S;三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G≡S+T或I≡S+(T-G);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G+X≡S+T+M+K r或I≡S+(T-G)+(M-X+Kr)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是用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GDP折算指数:即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9.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而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手中,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10.净出口:即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
11.间接税:即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如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等。
12.国民生产净值:即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折旧之后的差额。
13.国民收入: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相当于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宏观经济学总结重点第六版高鸿业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家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支出法:GDP=C+I+G+(X-M);收入法:GDP =工资+租金+利息+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消费价格指数CPI 是一组相对固定的的商品和劳务的当期价格与基期价格的比值。
GDP 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均衡产出或收入。
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的意愿支出。
消费函数表示支出和影响支出的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短期内,居民的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加小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即:c= c (y)边际消费倾向MPC= ∆c /∆y = dc/dy (0<MPC<1);消费函数:c =α+βy ;APC= +β 则:APC>MPC 且APC+MPC=1; →0,所以APC →MPC 储蓄函数 s=y –c → s=y –α–βy= -α+(1-β)y APS<MPS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1.利率(收入效应:利率↑→利息增加→认为自身富有→储蓄↓;替代效应:利率↑→储蓄↑)2.价格水平:通过实际收入;注意收入上升忽视物价上升以为自身富有的货币幻觉。
3.收入分配:越公平,APC 越大。
4.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消费意愿越强,MPC 越大。
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其值为1。
资本边际效率MEC 是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期末复习资料说课讲解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①名义GDP名义GDP也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 的变动可以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实际产量的变动,另一种是价格的变动。
也就是说,名义GDP的变动即反映了实际产量变动的情况,又反映了价格变动的情况。
②实际GDP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衡量在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产品产量的变化,以不同的价格或不变金额来计算两个时期所产生的所有产品的价值。
③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
失业者或者没有适合的技能,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④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即劳动者想要工作与得到工作之间的时间消耗造成的失业。
它是由于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
⑤奥肯定律奥肯定律是用来描述实际GDP短期变动和失业率变动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它揭示了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极为重要的联系。
根据奥肯定律,可以通过失业率的变动推测或估计GDP的变动,也可以通过GDP的变动预测失业率的波动。
⑥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的坐标系中。
它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
通货膨胀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低时,失业率高。
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⑦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再贴现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贷款,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给量。
⑧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操作又称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从而调节货币存量的一项业务活动,其目的一是影响货币存量和市场利率,二是要利用证券买卖来稳定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抵消市场自发波动因素的干扰,进而达到稳定货币供给或市场利率的目的。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重点要点和试题集
宏观经济学第一部分西方国民收入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所谓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这使得不同时期的GDP不能够直接比较,也使得象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不通过市场的活动很难在其中得到反映;GDP核算“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相对纯净的流量指标,且该指标并不反映产品的实现情况;明确GDP核算的地域范围是“一国或一地区”,注意其在核算原则上与GNP的区别。
由于人们经常把GDP作为指导和反映现代经济活动的最重要指标,因此读者在准确理解这一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该指标的重大缺陷(如,GDP并不能准确反映一国居民享有的福利水平,以现有的GDP指标作为经济活动的指导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等等)。
2.国民收入的核算:这里讲到核算国民收入(GDP)的两种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其中,支出法是在流通环节,通过加总各部门在最终产品上的总支出来得到GDP的数值。
其基本公式为:GDP= C+I+G+X-M,其中:C为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I为企业部门的投资支出,G为政府部门的政府购买支出,X、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X-M就是国外部门的净支出。
在这四类支出中,初学者不易掌握的是I即投资支出。
首先要明确这里的“投资”与日常生活中“投资”在含义上有许多不同;其次还要从不同侧面了解投资的构成——从实物形态看,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从价值构成上看,投资包括重置投资和净投资;从投资是否合意上看,投资包括投资需求和非合意投资。
由此也可看出,由于在核算中包括了非合意的投资支出,这使得实际的GDP与下一章将要讲到的均衡的GDP具有根本的不同。
与支出法不同,收入法是从分配的环节核算GDP的,其基本公式为: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其中前四项为要素收入,后两项则不是要素收入。
《宏观经济学》重点(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重点(高鸿业版)第十二章1.宏观经济学特点,微观与宏观的区别?研究对象:总体行为;研究方法:总量分析;解决问题:资源充分利用;核心理论:收入决定.基本假设:存在市场失灵,且政府有干预能力.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4)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6)主要目标不同:一个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一个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
2.GDP的概念和深层次含义?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期末重点总结
1、二三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的恒等式:①二部门(企业+家庭):均衡产出:Y=C+I投资储蓄恒等式:I=S②三部门(企业+家庭+政府):均衡产出:Y=C+I+G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③四部门(企业+家庭+政府+进出口)均衡产出:Y=C+I+G+净出口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M-X)其中:(M-X)是外国在本国的储蓄2、凯恩斯消费理论:①消费函数: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MPC: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MPC=△C/△Y 或β=△C/△YAPC:平均消费倾向APC=C/Y消费函数可以写为:C=a+bYa是自发消费,b是边际消费倾向。
②储蓄函数:同理,边际储蓄倾向MPS。
储蓄函数写为:S=-a+(1-b)Y③储蓄函数和消费函数的关系(1) Y=S+C(2) APC+APS=1;MPC+MPS=1(3) APC、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APC>MPC; APS、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APS<MPS。
3、消费函数①社会消费函数和个人消费函数的关系:上面分析的是个人消费函数。
社会消费函数不是个人消费函数的加总,需要考虑一系列条件:(1)国民收入分配。
人们越富有,越有能力储蓄。
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高。
因此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就越是向下移动。
(2)政府税收政策。
政府实行累计个人所得税,将富人潜在的储蓄转化为公众的收入,用于消费。
社会消费数量增加,曲线向上移动。
(3)公司未分配利润。
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越大,消费越少,储蓄越多,曲线向下移动。
反之同理。
1、投资函数I=e-dr2、IS-LM曲线①IS曲线:(1)含义: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
I=S是均衡的条件。
c=a+by; i=e-dr均衡收入的公式为:Y=(a+e-dr)/1-b 变形为:r=[(a+e)/d]-[(1-b)/d](2)移动:自发投资增加,向右上方移动,移动量等于投资需求移动量乘以乘数。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高鸿业版)
2017宏观经济学期末重点整理---YH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一.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和理解1.定义: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效劳〕的市场价值。
2.理解:①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②GDP测量的是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置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③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④GDP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注: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⑤GDP和GNP的区别:GDP是一个地域概念〔国界〕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国籍〕:*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⑥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庭劳务、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3.三面等值原则: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GDP = 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三.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1.NDP=GDP-折旧2.NI=NDP-企业间接税和转移支付 + 补贴=工资+利息+租金+利润3.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 + 政府转移支付4.DPI=PI-个人所得税四.国民收入根本公式1.两部门经济〔家庭+厂商〕〔产品市场〕的投资-储蓄恒等式C+I=C+S即I=S2.三部门经济〔家庭+厂商+政府〕〔产品市场、货币市场〕的投资-储蓄恒等式C+I+G=C+S+T即I+G=S+T即I=S+(T-G)2.四部门经济〔家庭+厂商+政府+国外〕的投资-储蓄恒等式C+I+G+(*-M)=C+S+T+Kr即I=S+(T-G)+(M-*+Kr)五.名义GDP和实际GDP1.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是用*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笔记总结(宏观+微观)
微观部分1.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
2。
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3.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4。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著,1776年出版。
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
《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5。
《就业、利息和货币统论》:简称《通论》,凯恩斯著,1936年出版。
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6。
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7。
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8。
均衡分析:又称为瓦尔拉斯均衡。
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要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相对应,是指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对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分析,后来发展为用数量关系来描述或反映一般均衡状态。
宏观经济学复习知识点(高鸿业第五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知识点(高鸿业第五版)一、GDP1、定义2、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区别与联系3、GNP的定义,与GDP异同(要会计算)4、GDP的特征,(比如,什么项目该不该计入GDP)5、核算GDP的四种方法(不要混淆)6、支出法的构成内容,及具体每一项的解释7、总投资、净投资及折旧的关系。
8、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异同9、收入法的构成内容及理解10、对“总收入=总支出=总产出=价值增值=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理解11、GDP、NDP、NNP、NI、PI、DPI的构成及联系12、会用具体的例子核算GDP二、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1、不同部门总需求(支出的角度)和总供给(收入的角度)的构成2、不同部门的恒等式及理解三、名义GDP和实际GDP1、定义2、GDP平减指数,如何衡量物价上的幅度3、计算四、对课后习题要领的掌握一、均衡产出1、定义,由谁决定2、最简单经济关系的假设3、凯恩斯定律4、实际产出、计划产出与非意愿存货投资之间的关系;实际产出与计划产出不等时,如何调整。
(不均衡时的情况)5、此时的“投资-储蓄恒等式:i=s”与GDP核算的“投资-储蓄恒等式:I=S”的区别二、消费理论1、凯恩斯的消费规律2、消费(储蓄)函数的构成,及每部分的含义3、边际消费(储蓄)倾向、平均消费(储蓄)倾向的定义、计算及关系4、消费曲线的形状与储蓄曲线及收入的关系5、两个边际的关系,两个平均的关系6、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的关系7、凯恩斯消费函数、相对收入消费函数、生命周期消费函数、永久收入消费函数的主要观点及异同8、影响消费的因素三、国民收入决定1、两部门的国民收入决定的方法,推导,计算2、投资乘数的定义、公式、计算、作用3、三部门不同情况的下(定量税/比例税,是否有转移支付)国民收入决定的方法,公式,推导,计算4、三部门乘数(平衡预算乘数)的类型、定义、公式、计算、作用及相互的关系(注意:定量税和比例税情况下的不同)5、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的方法,6、四部门乘数四、对课后习题要领的掌握第14章一、投资的决定1、投资需求函数的构成及意义,投资需求曲线的形状2、资本边际效率的定义,曲线的形状3、影响投资的因素4、托宾“q”说的主要内容二、IS曲线1、定义、表达式、推导(函数和图形P416 14-5两个方面)(两部门和三部门都要掌握)、计算2、IS曲线的斜率,影响因素,如何影响3、IS曲线的移动的影响因素,如何移动三、LM曲线1、利率的决定2、货币需求的定义,及三种动机3、流动偏好陷阱的描述4、货币需求函数的构成,曲线的推导及形状5、货币供给的定义,划分,规定6、货币供给曲线的形状,均衡利率的决定7、LM曲线定义、表达式、推导(函数和图形P426 14-13)、计算8、LM曲线一般形状,及分区2、LM曲线的斜率,影响因素,如何影响3、LM曲线的移动的影响因素,如何移动四、IS-LM分析1、均衡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决定过程、计算2、IS-LM划分四个区域的不均衡的情况(P431 表14-1)3、IS和LM曲线的移动对均衡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影响五、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1、有效需求的基本内容2、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3、数学模型的描述(P433)六、对课后习题要领的掌握第15章(和IS、LM联系到一起)1、财政、货币政策的定义2、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的影响因素,如何影响(会和“挤出效应”联系起来)3、挤出效应的定义及影响因素4、凯恩斯主义极端的分析5、货币政策效果的大小的影响因素,如何影响6、古典主义极端的分析7、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的表现8、两种政策不同的搭配使用的情况、效果及对利率和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9、货币幻觉的概念10、对课后习题要领的掌握第16章一、财政政策1、财政的构成2、自动稳定器的定义,发挥作用机制及分析3、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4、什么是功能财政,与周期平衡预算政策的异同5、如何判断财政政策方向?6、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政策如何实施?目的是什么?二、货币政策1、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职能及关系2、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率、超额准备金的定义,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构成3、基础货币的定义4、不同情况下货币创造乘数的构成5、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定义,特点6、扩张性或紧缩性货币政策如何实施?目的是什么?三、对课后习题要领的掌握第17章一、AD1、总需求的定义,构成及影响因素2、总需求函数反映的内容,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反向变化的原因,四个效应的概念和推导,计算3、总需求曲线的形状、推导4、总需求曲线的变动(1)沿着既定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2)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如何移动(3)总需求曲线转动的影响因素二、AS1、长短期划分的标准2、短期宏观生产函数的描述3、对从劳动市场推导总供给曲线的理解4、不同类型的总供给曲线:古典、凯恩斯、常规(1)前提条件(2)形状(3)政策含义三、AD-AS模型1、短期宏观目标的实现2、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影响3、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影响(特别是左移:供给冲击,会不会在短期内右移))4、数学模型的描述第18章一、失业1、定义2、分类(给出具体事例,会判断属于哪一类失业)3、充分就业的理解,允许失业的类型,自然失业率的表达、定义4、失业的影响5、奥肯定律的内容二、通货膨胀1、定义2、分类(给出具体事例,会判断属于哪一类通胀)3、原因的分析4、通胀的效应三、菲利普斯曲线1、短期PC:定义,反映的内容,形状,政策含义,失业和通胀的取舍2、长期PC的形状,政策含义第20章一、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率的描述2、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方程,直接和基本原因,丹尼森的结论;3、新古典增长理论:(1)不具有技术进步:基本假设、基本方程、稳态的理解和分析、储蓄率和人口增长对稳态的影响(比较静态分析)、结论(2)具有技术进步的结论(P562 表20-5)4、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二、经济周期1、定义、阶段的划分2、特征3、类型4、新理论的概述(成因)5、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思想,用以对我国的解释。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四版复习重点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两部门(私人部门)两部门经济是由居民户部门和厂商部门构成的经济(假设没有政府和对外贸易部门)。
居民户部门与厂商部门通过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发生联系。
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的公式表达:从宏观经济来看,总需求(AD)是购买者购买所有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货币总值,它包括居民户的消费需求和厂商的投资需求,它们分别用消费支出(C)和投资支出(I)总需求(总支出)=消费+Y总供给是全部产品和劳务供给的货币总值。
产品和劳务由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加以生产,因而可以用各种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总和(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来表示总供给。
居民所得到的这些收入可分为消费(C)和储蓄(S)两部分,则,总供给(总收入)=消费+:Y=C+S,2.三部门经济在两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中加上政府部门,就成为三部门的经济模型。
为了保证三部门经济的正常循环进行,不仅储蓄等于投资,而且政府的税收(T)等于政府的支出(G)。
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 Y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Y,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3.四部门的经济模型由居民户、厂商、政府和对外经济活动所组成。
要使四部门经济正常运行下去,不仅储蓄等于投资、政府税收等于政府支出,而且要出口(X)等于进口(M)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C+I+G+X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Y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对国民收入的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国民收入,从广义上讲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及劳务价值的总和。
它包括五个经济总量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或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狭义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1.国民生产总值(GNP)及国内生产总值(GDP)GNP第一,GNP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值,它不包括以前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笔记总结(宏观+微观)
微观部分1.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
2.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3.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着,1776年出版。
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
《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5.《就业、利息和货币统论》:简称《通论》,凯恩斯着,1936年出版。
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6.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7.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8.均衡分析:又称为瓦尔拉斯均衡。
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要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相对应,是指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对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分析,后来发展为用数量关系来描述或反映一般均衡状态。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笔记总结(宏观+微观)
微观部分1.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
2.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3。
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著,1776年出版。
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
《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5。
《就业、利息和货币统论》:简称《通论》,凯恩斯著,1936年出版。
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6.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7.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8.均衡分析:又称为瓦尔拉斯均衡。
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要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相对应,是指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对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分析,后来发展为用数量关系来描述或反映一般均衡状态.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二三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的恒等式:
①二部门(企业+家庭):
均衡产出:Y=C+I
投资储蓄恒等式:I=S
②三部门(企业+家庭+政府):
均衡产出:Y=C+I+G
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③四部门(企业+家庭+政府+进出口)
均衡产出:Y=C+I+G+净出口
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M-X)
其中:(M-X)是外国在本国的储蓄
2、凯恩斯消费理论:
①消费函数:
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MPC: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MPC=△C/△Y 或β=△C/△Y
APC:平均消费倾向
APC=C/Y
消费函数可以写为:
C=a+bY
a是自发消费,b是边际消费倾向。
②储蓄函数:
同理,边际储蓄倾向MPS。
储蓄函数写为:
S=-a+(1-b)Y
③储蓄函数和消费函数的关系
(1) Y=S+C
(2) APC+APS=1;MPC+MPS=1
(3) APC、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APC>MPC; APS、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APS<MPS。
3、消费函数
①社会消费函数和个人消费函数的关系:上面分析的是个人消费函数。
社会消费函数不是个人消费函数的加总,需要考虑一系列条件:
(1)国民收入分配。
人们越富有,越有能力储蓄。
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高。
因此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就越是向下移动。
(2)政府税收政策。
政府实行累计个人所得税,将富人潜在的储蓄转化为公众的收入,用于消费。
社会消费数量增加,曲线向上移动。
(3)公司未分配利润。
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越大,消费越少,储蓄越多,曲线向下移动。
反之同理。
1、投资函数
I=e-dr
2、IS-LM曲线
①IS曲线:
(1)含义: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
I=S是均衡的条件。
c=a+by; i=e-dr均衡收入的公式为:
Y=(a+e-dr)/1-b 变形为:r=[(a+e)/d]-[(1-b)/d]
(2)移动:
自发投资增加,向右上方移动,移动量等于投资需求移动量乘以乘数。
反之向左移动。
储蓄增加,向左移动,移动量等于储蓄增量乘以乘数。
反之同理。
增加政府购买,向右移动,移动量等于政府购买增量乘以乘数。
增加一笔税收,向左移动,移动量等于税收增量乘以乘数。
②LM曲线:
(1)流动性偏好和货币需求动机
对货币的需求,又称流动性偏好。
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货币需求动机3个:
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
(2)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3)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很低时,人们会认为这时候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低落,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不管多少货币都愿意全部放在手中。
(4)货币需求函数:
L=L1+L2=ky-hr L是货币需求
m=M/P m是实际货币量,M是名义货币量,P是价格指数
货币需求函数:
L=(ky-hr)P
(5)LM曲线:
R=ky/h – m/h
(6)LM曲线的移动
价格水平不变时,名义货币量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价格水平上升时,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7)IS-LM计算题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充分就业是第一目标。
(奥肯定律:GDP每增加2%,失业率下降约1%)。
价格稳定是第二目标。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第三目标。
平衡国际收支是新加入目标。
①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变动税收和政府支出调节经济。
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
财政政策的(税收自动变化,政府转移支付,农产品价格维持)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IS曲线越陡峭,财政政策效果越好,反之挤出效应大,效果越差。
LM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效果越大(例子:罗斯福新政)
②货币政策:
货币创造乘数:D=R/rd-re,用k表示。
市场利率上升,rd、re下降,货币创造乘数上升。
再贴现率或贴现率上升,货币创造乘数下变小。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经济。
工具: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变动法定准备率。
局限:
萧条区域(凯恩斯区域),货币政策失效。
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时滞性。
国际流动带来的影响。
商业银行、中央银行
十八:失业和通货膨胀
自然失业(摩擦,结构),非自然失业(周期)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充分就业:无非自然失业。
价格指数:CPI
通货膨胀的分类、成因、效应、应对。
(1)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
工资推动、利润推动
(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超额需求通过膨胀。
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或不赢球,过多货币追逐过少商品。
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反面对比。
(1)+(2)=混合通货膨胀理论
(3)货币现象通货膨胀
MV=Py,表明通货膨胀等于货币增长率-产量增长率。
产量增长率看作固定不变,则货币增长率一对一影响通货膨胀率。
(4)结构性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为了减缓通货膨胀,提高失业率,降低GDP(奥肯定律)
为了降低失业率,提高通货膨胀,增加GDP
短期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替换定律,长期不存在。
二十一:
①经济增长:
GDP
②经济周期
主要是四个阶段,三个长度
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
三个长度:
短周期:基钦周期,两个字 2、3*3.5 年
中周期:朱格拉周期,三个字 10年
长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一堆字 50年
熊彼特综合
长周期=6个中周期=18个短周期一个短周期约40个月,中周期9-10年,长周期4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