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精编文档).doc
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3号)中指出: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战略指导思想,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1世纪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下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二、教学建议落实纲要精神,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小学、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三、教学目标(一)三~六年级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二)七~九年级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和模块学习要求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学科指导组
文件定位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依照国家课程标 准制定的,学科教学指导性的文件;是学 科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对课程标准的明确 和细化。 读者对象首先是一线教师,其次是学校教 学管理者。
编写思路
依据课程标准 体现学科特色 结合教学实际 考虑工作进度
信息技术课程的模块设置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模块设置:
信息技术基础
选 修 : 算 法 与 程 序 设 计
选 修 : 多 媒 体 技 术 应 用
选 修 : 网 络 技 术 应 用
选 修 : 数 据 管 理 技 术
选 修 : 人 工 智 能 初 步
1
2
3
4
5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 模块特点
选修1 选修2 选修3 选修4 选修5
多元性、互动性、激励性、诊断性、过程性 , 强调发展性评价观,不仅注重评价教师的教学 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注重教师的教学 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为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诊断、 反馈、激励与导向性,也将为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专业成长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可 靠保证。
教学评价—作用
框架设计
第一部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理念
第二部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 一、课程的结构 二、课程目标 三、各模块内容概要
第三部分 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开设建议 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三、教学研究建议 第四部分 各模块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建 议
第五部分 课堂教学与评价建议
算 法 与 程 序 设 计
多 媒 体 技 术 应 用
网 络 技 术 应 用
2016----2017学年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2016——2017学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2017.2一、指导思想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为主线,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过程,从而能够学以致用,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教学指导意见。
二、课程实施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规是对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学过程规范化的基本要求,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活动、检测与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
(1)课前准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充分的准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教材及学校实际条件(包括学生机房设备的软硬件环境),确定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实施的步骤,不能把所有内容都讲解得面面俱到,要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余地。
①课前延伸,熟悉教学内容。
保证不出现知识性、科学性错误。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新概念不断出现,教师绝不能凭主观感觉,必须认真阅读教材及相关材料,同时要把有关操作方面的内容在计算机上亲自操作,核实教材内容,如果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②确定教学过程。
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确定讲解和演示等各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大体需要的时间,确定讲解详略的具体内容,确定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和递进性。
③确定复习的知识。
新旧知识是互相联系的,经常复习相关知识,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④确定练习内容和检查方法。
信息技术学科要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合理地布置练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检查是为了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根据检查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
⑤确定复习、预习内容。
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即使是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也要在课下及时复习,才能巩固;养成预习的习惯,可以提高课堂听讲的目的性,增加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指导意见
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从我县的教学实际出发,以体现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应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空间。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结合我县实际,本意见主要从课程任务与目标、教学策略和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我县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二、课程任务与目标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同时为以后的初中、高中学习奠定基础。
结合我县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际,现将本学期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拟定如下:三年级: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掌握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的用途。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3、培养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道德观念。
4、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对程序窗口的简单操作。
5、学会输入汉字,加强指法练习。
(三年级学生主要任务加强指法练习,提高输入速度,巩固汉语拼音知识。
)四年级: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掌握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的用途。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3、培养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道德观念。
4、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对程序窗口的简单操作。
5、加强汉字输入的练习。
6、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掌握对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7、结合实际情况,了解因特网,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会发电子邮件(这一模块虽为选学内容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在学期结束能熟练应用)。
五年级:1、了解什么是多媒体报告。
2、学会制作、修改、整理和美化多媒体报告。
3、学习在多媒体报告中插入声音和影片的方法。
4、学习设置动画效果和幻灯片切换方式。
5、学习在多媒体报告中插入超级链接的方法。
6、掌握简单的多媒体报告播放技巧。
2022-2023学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2022-2023学年度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教学指导意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信息科技课程旨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
为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实施要求,构建素养导向的有效课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科育人水平,对全市初中新学期化学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正确认识课程理念以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为课程逻辑主线,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统筹安排各学段学习内容。
从信息科技实践应用出发,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与挑战,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体现“科”与“技”并重。
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支持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二、整体规划课程目标要深入研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内涵,结合本学期学时总数、课程内容和学情特点,精心编制适合本校学情的《课程纲要》,对课程目标、内容要求、素养发展、学习资源、课时需求、评价检测等要素进行具体规划。
信息科技课程目标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
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这四个方面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通过课程学习,达成以下目标。
三、深入研究课程内容依据核心素养和学段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体系,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设计义务教育全学段内容模块,组织课程内容,体现循序渐进和螺旋式发展。
2020-2021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2020-2021学年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意见一、指导思想以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为依据,开全内容,上足课时,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目标达成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通过提供技术多样、资源丰富的数字化环境,帮助学生掌握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认识信息系统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学会运用计算思维识别与分析问题,抽象、建模与设计系统性解决方案,理解信息社会特征,自觉遵循信息社会规范,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过程中形成对人与世界的多元理解力,负责、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共同体中,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公民。
三、教学建议(一)加强教学管理,落实教学常规1.制定详细可行的教学计划。
认真研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制订具体的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应包括:学期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单元、课时的划分,教学进度和达标措施等。
2.深入了解学生,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等,从学生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找到并确定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期望形成的认知结构,从而确定教学起始点及相应的教学方法策略,为组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设计教学方案要针对课程内容主题分明的特征,注重教学单元的整体设计。
对教学单元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有整体的把握,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将教学主题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统筹安排,避免教学的随意性。
教材处理时,力求做到内容通俗易懂,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重点突出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实践点,通过实际运用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
山西省小学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山西省小学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前言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并为培养大批的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教育部在借鉴几年来全国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实践经验、广泛听取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意见的基础上,于2003年4月颁布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标准》的颁布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将对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标准》的颁布,标志着目前在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开始转向了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计算机技术训练的阶段,成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培养信息素养的教育。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标准》将课程任务进行了轮廓性的划分,小学——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对信息技术有初步了解,形成学生感性经验;初中——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继续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综合应用技能,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形成;高中——使学生在感受、认识和理解信息文化的基础上,培养追求信息文化的能力。
我省从2001年开始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总结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我省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并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我们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基础上,结合《标准》,编写了《山西省小学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作为2006学年度开始使用的小学信息技术新教材的教学指导意见。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国家规定的信息技术教育必修科目。
本课程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起点,从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信息社会的需求出发,以活动的形式学习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为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也为学生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学习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为主线。
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一、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教育行业也不例外。
信息化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教学工作,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教育培训1.开展信息技术知识培训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主体,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教学的效果。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培训,提升他们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育软件和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2.提供信息化教学案例共享机会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教师信息化教学案例共享会,鼓励教师将自己优秀的信息化教学案例进行共享,相互借鉴,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提升。
三、推进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1.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评台学校应该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评台,收集整理各类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多媒体资料等,方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备课,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和教学辅助。
2.推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学校间、班级间、教师间可以开展教育资源的共享,并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使得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3.加强教学设备的更新与维护为了保障教学设备的正常使用,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学设备的更新与维护,确保设备功能完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加强信息化教育管理1.建立信息化教学数据统计系统学校应该建立信息化教学数据统计系统,对教学活动进行记录和分析,为教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加强信息化教育安全管理信息化教学也面临着网络安全的风险,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学校要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保障师生信息的安全和教学秩序的正常。
3.建立信息化教学评价机制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信息化教学评价机制,对信息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发现弊端和不足,及时改进,促进信息化教学的不断健康发展。
五、培育学生信息素养1.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校可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1. 引言信息技术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领域的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信息技术的教育和教学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提供一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
2. 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计算思维培养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即通过问题分析、算法设计和程序实现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信息技术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和掌握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2.3 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利用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评估能力,提高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能力。
3.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原理等内容。
在教学中,应重点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3.2 编程语言和算法设计信息技术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能够用编程语言实现算法。
在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常用的编程语言和算法设计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
3.3 数据库和数据处理信息技术学科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据库和数据处理能力,能够进行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在教学中,应重点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库和数据处理能力。
4. 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课堂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方法。
三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西夏墅中心小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四个必修内容领域之一。
经江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2011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下册)是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根据《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编写的必修部分新教材,新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新教材与此前使用的省编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相比,在编排体系上保留了原教材的成功之处又有所创新,每课内容除教学内容外,增设了“导学牌”、“知识屋”、“讨论坊”、“探究屋”、“实践园”和“成果篮”等栏目,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合作精神,体现了新课改特点。
特别是教材的内容和软件的选用与时俱进,贴近实际生活,图文并茂,让人耳目一新,利于激发学生热情,乐于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如将网络应用编入起始年级教材即上册教材,能让学生尽早认识到计算机与网络是我们学习的工具,感受网络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网络文明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又如软件的下载和安装、管理文件都是学生使用计算机所必备的基本技能,本册教材就充分考虑了这一实情,重视了实用性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此外,教材摒弃单一纸质教材,实行了书盘合一,将多媒体光盘用作学生教材,是教育改革的一大尝试,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二、教学建议《小学信息技术》(上册)供三年级使用两学期,《小学信息技术》(下册)供四年级使用两学期,每周一课时,约需2学年共四学期教完《小学信息技术》两册必修教材,同时在五六年级开设《小学信息技术》(选修)部分的教学。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关于印发《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通知各市、区教体局、局属各学校、各民办学校:现将《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下发给你们(见附件),请参照执行。
青岛市电化教育馆2010年8月24日附件: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一、小学教学进度二、初中教学进度三、高中教学进度四、本学期市级公开课、研究课安排公开课:局属普通高中共2节;五市三区普通高中共4节;市内四区、局属、民办初中共2节;五市三区初中共4节;市内四区小学共2节,五市三区小学共4节。
研究课:局属普通高中共2节,五市三区普通高中共2节。
市内四区、局属、民办初中共2节;五市三区初中共2节;市内四区小学共2节,五市三区小学共2节。
公开课、研究课的选拔程序为:个人申报,学校推荐,区级选拔,优者出课。
各级公开课、研究课的课题应首先服从全市的主题,其内容选取本学期教学计划中的内容。
五、具体要求1.局属学校、民办学校参照教学计划中的教学进度,以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年级为单位,制订本学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做到任课教师人手一份,认真执行。
各区、市结合本地区实际,参照《教学指导意见》中的教学进度制订出本区、市的教学计划。
2.小学、初一、初二年级和普通高中严格按教育局有关文件要求开课,不准随意取消课程或减少课时,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3.课外活动时间,机房要对学生开放。
说明:局属学校及区市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表、教学进度表要按要求填写并保存,届时将以抽查的形式进行检查。
附表1:公开课、研究课申报表附表2:教学计划表附表3:教学进度表青岛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公开课(研究课)申报表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划附表3: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划进度表区、市(或学校):填报人:。
苏科版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20xx~20xx学年度苏科版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一、教材分析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新,是互联网的应用和拓展。
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20xx年省教育厅颁布的《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xx年修订)》新增了“物联网技术”拓展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运用物联网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为信息感知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物联网智能应用实例及以后初中进一步学习物联网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经江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年审查通过的20xx年7月第2次印刷的《小学信息技术(6年级)》教材,每周1课时使用地方课时。
三、四、五、六年级分别有了指定的学习内容,融入诸多新元素,同时对教材有了更全面的补充及调整。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拓展部分内容,《小学6年级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基础、传感器与电子标签、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共安排了13课。
第1课介绍了物联网及其应用的相关基础知识;第2~6课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及其应用,主要体现了“信息的感知”功能;第7~10课不仅介绍了日常生活中的物联网典型智能应用,还体现了物联网“信息的传输”作用;第11~13课介绍了三个校园物联网应用平台,体现了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后7课都是介绍物联网的智能应用,教学中请注意:第7~10课的每个应用都有关于信息传输和组网技术的相关知识渗透,第11~13课的校园物联网应用更贴合实际,应通过配合相应的网站平台让学生能有更深入和实际的体验。
本册教材主要介绍“物联网技术”,分为物联网技术基础、信息感知、信息传输、智能应用四项内容。
教材内容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初步应用为主。
本模块借助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物联网简易系统,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初步认识感知系统和传输系统等物联网核心技术。
信息技术学科指导意见书
信息技术学科指导意见书尊敬的学生:您好!您在选择信息技术学科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我作为您的学科指导教师,将向您提出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您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首先,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机遇的学科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生,您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学习课程内容时,要认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如计算机硬件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这些都是您日后深入学习和探索的基石。
同时,还要善于动手实践,通过编程和系统搭建等实际操作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科,新的技术和概念不断涌现。
因此,您应该保持学习的激情和求知欲,及时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
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和学术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合作,通过合作学习和共同讨论,推动彼此的共同进步。
在学术方面,建议您拓展学术视野,广泛阅读学科相关的书籍、论文和文章。
可以从国内外的学术期刊、会议论文中寻找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尝试进行一些独立的小型研究项目。
提高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可以为将来攻读学位或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至关重要的学科。
建议您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团队项目和展示活动,培养自己的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与同学们合作完成各种学科作业和项目,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能。
最后,建议您注重实践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在学习的同时,尝试参加实习、实训或实践项目,积累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实践经验。
这对您以后的求职和职业发展非常有帮助,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希望以上的建议和指导可以对您的学习和发展有所帮助。
相信只要您在信息技术学科上持续努力,并始终保持学习的激情和求知欲,您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和充实的学术生活。
祝您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祝好!您的学科指导教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施的指导意见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施的指导意见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施的指导意见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论层面的探讨1.1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施,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具体来说,整合实施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知识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进度和需求调整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2)拓展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方便地获取和整理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习题等。
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拓宽知识面。
(3)促进个性化教学。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1.2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途径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需要采取多种途径。
教师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等。
学校需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如硬件设备、软件平台等。
还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学校和教育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范,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深入发展。
二、实践层面的探索2.1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际应用,我们可以参考一些成功的案例。
例如,某中学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讲解古文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又如,某小学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相结合,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练习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2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与挑战尽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足,无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投入;部分家长和社会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不足,可能导致误解和抵触情绪。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施的指导意见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施的指导意见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影响了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施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大连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框架
大连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一、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一)信息技术课的性质(二)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二、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分段目标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建议(一)单元教学中课堂教学要求1、备课要求:2、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流程图(二)信息技术教学法1、“任务驱动”教学法2、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3、边讲边练4、自主学习式5、研究性学习6、整合式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指导作用(一)信息技术评价的理念(二)信息技术评价的原则1、学生主体性原则2.重实践能力原则3.整合性原则4.任务型原则5.发展性原则(三)评价方法1、课堂评价学生自评2、教师观察法记录、态度3、学生个人成长记录代各人记录法(四)信息技术评价的内容及指标1、信息技术课评价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的评价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2)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3)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4)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5)对信息技术教师评价、对学校的评价2、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指标(1)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2)教学材料的评价指标(3)“五性”: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
(4)数据的相关性分析(五)信息技术评价的方法1.教师在实际上课过程中,作好形成性评价的记录,建立健全学生成长记录袋。
2.实践能力考查五、各模块教学建议提供模块教学目标,学生必须达到的底线。
六、部分教学问题实施策略专题性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建议,一问一答。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普通高中2017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目录一、课程开设建议 (1)二、必修模块教学内容要求与实施建议 (2)(一)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 (2)1.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建议 (2)2. 考试、评价建议 (8)(二)必修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9)1.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建议 (9)2.考试、评价建议 (14)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了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确保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帮助学校及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实际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保证新课程的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教学指导意见。
遵照教育部统一部署,本意见以2017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依据,充分考虑现有教材的实际情况,针对2017级高一新生,统筹安排、调整高中教学内容,实现旧教材与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和新高考方案的有效衔接。
一、课程开设建议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学分为4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共72学时。
建议必修课程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学习。
必修课程是本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依据,学生学完必修课程后,可参加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鉴于目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的现状,建议针对2017级高中学生首先保证必修课程的开设。
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待新教材正式出版后,按照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逐步开设选修课程,全面落实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结构如下表所示。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结构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是全面提升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强调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是每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学习的基础。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计算”和“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
二、必修模块教学内容要求与实施建议(一)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信息技术与社会的交互融合引发了数据量的迅猛增长,大数据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
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注:*为选修学内容。
(二)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教科书的特点1、教科书以模块结构,由两册组成。
2、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教科书教学内容分为基本内容与拓展两部分,内容表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习规律,富有趣味性、多元性,深受学生的喜爱,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
3、教材既向全体学生,但又关注不同地区与学校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活动分为:阅读——思考——围绕教学基本内容的一些可供学生进一步讨论和实践——围绕教学基本内容的一些可供学生上机实习、练习的内容,主题学习活动(以章为单位设立),综合实践活动(以每册书为单位设立)。
4.课程有与教材配套的学生用光盘,供学生学习使用。
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教科书的特点,领会教材设置的教学、学习材料的教学意图,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应有作用。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合理使用教材,确定、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得到发展。
(三)新课程与原课程的内容变化1、第一册:(1)第一章信息技术与电子计算机1)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加强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有关内容;2)补充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新信息;3)补充介绍新硬件设备,拓展、介绍优盘和移动硬盘使用方法;4)加强信息法规和道德教育,补充了信息安全常用措施与杀毒软件的使用。
(2)第二章Windows操作系统简介1)从Windows 98 升级到 Windows XP,内容有较大幅度的改变。
删去原版本的第一节“Windows 98 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改为“操作系统简介”。
2)从第二节到第四节基本上是Windows 98 基本操作改为 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
3)增加了“第五节软件和硬件的管理”,本节为选学内容。
Windows XP 对4)软件和硬件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控制面板”来实现的。
(3)第三章 PowerPoint的简单使用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内容:1)第二节创建演示文稿中增加了“占位符”的概念及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普通高中2017级信息技术学科
教学指导意见
目录
一、课程开设建议 (1)
二、必修模块教学内容要求与实施建议 (2)
(一)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 (2)
1.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建议 (2)
2. 考试、评价建议 (8)
(二)必修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9)
1.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建议 (9)
2.考试、评价建议 (14)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确保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帮助学校及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实际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保证新课程的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教学指导意见。
遵照教育部统一部署,本意见以2017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依据,充分考虑现有教材的实际情况,针对2017级高一新生,统筹安排、调整高中教学内容,实现旧教材与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和新高考方案的有效衔接。
一、课程开设建议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学分为4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共72学时。
建议必修课程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学习。
必修课程是本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依据,学生学完必修课程后,可参加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鉴于目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的现状,建议针对2017级高中学生首先保证必修课程的开设。
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待新教材正式出版后,按照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
逐步开设选修课程,全面落实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结构如下表所示。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结构
础,强调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是每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学习的基础。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计算”和“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
二、必修模块教学内容要求与实施建议
(一)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
信息技术与社会的交互融合引发了数据量的迅猛增长,大数据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
本模块针对数据(包括大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分析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强调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模块是信息技术课程后续学习的基础。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
价值,合理处理与应用数据,掌握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根据需要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逐步成为信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本模块包括“数据与信息”“数据处理与应用”“算法与程序实现”三部分内容。
1.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建议
单元一:数据与信息
①教学内容及要求
此部分可参考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二单元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地区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
此单元建议8课时。
单元二:数据处理与应用
①教学内容及要求
②教学建议
此部分可参考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二、三单元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地区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
此单元建议10课时。
单元三:算法与程序实现
①教学内容及要求
此部分可参考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相关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地区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
此单元建议18课时。
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在程序设计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建议教师尽可能选用学生熟悉而有兴趣的例子,如猜商品价格游戏、破解傻瓜密码等。
在学生初步了解算法的含义、算法的表示形式等基础知识后,可用一些实例来进行算法实现的教学。
建议教师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甚至通过设计简单的游戏程序,让学生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构建合
理的数学模型,并选择适当的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试、评价建议
①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也是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尽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
作品评价一般多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日常学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采用电子作品档案袋、学习平台记录表等技术手段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客观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力求全面、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业状况。
终结性评价
可采用纸笔测试、上机测试相结合的形式。
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各有所长,适合不同的评价内容和目标,应相互补充、综合运用。
纸笔测试的效率较高,适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适于考察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不适于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的纸笔测试,要控制选择题、填空题等客观题型的比例,适度设置和增加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和探究来解决的开放性题目,如问题解决分析、作品设计等,
以拓展纸笔测试在评价内容和评价目标等方面的广度和深度。
上机测试是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机测试可以评价学生使用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能够考查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评价目标与内容
评价目标与内容应根据课程标准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学业质量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确定。
设计试题内容时,要紧紧围绕信息技术学科的四个大概念: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试题的设计既要使测试内容富有时代气息,反映社会热点,也要使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问题的引出要自然贴切,渗透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问题解决过程中要突出对重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在情境中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应用。
在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应融入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判断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必修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人、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信息系统在社会中的作用,合理使用信息系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理解信息安全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能安全、合法地应用信息系统。
在本模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典型信息系统的案例分析与实际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信息系统知识,合理使用信息系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理解信息社会的特征,具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或其他机构中运行的信息系统,开展信息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体验信息系统的行业应用,了解信息系统建设的全过程,包括设计、构建、运行、管理、维护等。
本模块的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对网络技术和参与创造性活动的兴趣;结合实际条件,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避免技术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展示网络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
教学中应尽可能在现有教学材料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四个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学科大概念的渗透。
1.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建议
单元一:信息社会特征
①教学内容及要求
建议本专题教学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信息系统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社会特征,
感受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此部分教学可参考现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
单元二:信息系统组成与应用①教学内容及要求
建议本专题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实验室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信息系统设计规划到软硬件操作的实践体验机会,提高学生对信息系统价值的认识以及利用信息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部分教学可参考现行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及《网络技术基础》。
单元三:信息安全与信息社会责任①教学内容及要求
建议本专题教学结合信息系统中个人信息泄露与数据安全隐患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真实感受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性。
通过信息系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安全防范的常用技术方法。
此部分教学可参考现行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及《网络技术基础》。
2.考试、评价建议
本模块教学评价应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展开。
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在教学中起到有效导向的作用。
注重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完善课程方案设计方面的作用。
评价方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教学开展。
评价内容要从关注知识技能向关注学生学业成就转变,同时还要关注现实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等多种能力的提升。
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升信息素养。
评价中要紧紧围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这两个学科大概念。
试题的设计既要体现时代气息,反映社会热点,也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情境。
问题的引出要自然贴切,渗透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问题解决过程中要突出对重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在情境中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应用。
在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应融入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判断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