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癌症基因论的悖论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现代西方医学治疗肿瘤癌症的策略(二)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现代西方医学治疗肿瘤癌症的策略(二)作者:颜丙强张涛癌症治疗第六大技术:分子靶向治疗(1)分子靶向治疗这是在细胞分子或基因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
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舆论说: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特别是最近几年,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实践已表明了分子靶向治疗理论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把癌症的治疗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舆论说:21世纪,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专业人士对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基因致癌的机理慢慢清晰起来。
基于致癌基因的高端生物技术不断的被医学临床应用,分子靶向治疗,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逐渐兴起。
根据药物的作用靶点和性质,可将主要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分为以下几类:①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Gefitinib,Iressa,易瑞沙);埃罗替尼(Erlotinib,Tarceva);②抗EGFR的单抗,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Erbitux);③抗HER-2的单抗,如赫赛汀(Trastuzumab,Herceptin);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Imatinib);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如Bevacizumab(Avastin);⑥抗CD20的单抗,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⑦IGFR-1激酶抑制剂,如NVP -AEW541;⑧mTOR激酶抑制剂,如CCI-779;⑨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如Bortezomib;⑩其他,如Aurora激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抑制剂等。
(2)精准医学计划兴起在分子靶向治疗取得进展的基础上,2011年,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及美国科学委员会共同发出“迈向精准医学”的倡议。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平衡论”无法真正揭示人体的健康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平衡论”无法真正揭示人体的健康作者:颜丙强张涛在医学史上曾经有不少医学家主张用“平衡”定义健康,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没有进行得通。
迄今为止,建立的“平衡”概念已有多种,在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都有特有的“平衡”概念,每一个概念都有特定的具体含义,用以描述各个学科领域的平衡现象。
虽然可以借用其中的某些概念来描述人体的某些现象,但是,至今没有建立专门的可以从整体上描述人的健康的“平衡”概念。
这是因为,人的生命过程是复杂的,健康的具体内容是复杂的,其中有些内容是平衡的、有些内容是不平衡的、打破平衡的、或远离平衡的,有些内容则是不能用是否平衡来界定的。
因此,虽然可以在健康状态中找到不少可以用“平衡”来描述的现象,但要从整体上把健康定义为“平衡”却是极其困难的。
哲学的“平衡”范畴是高度抽象的,现实存在的平衡想象是具体的,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研究了自然界的各种平衡现象,建立了各种具体的“平衡”概念。
1、物理学的“平衡”概念不能定义健康物理学研究了力学、热血、光学、生学、电磁学等领域的平衡现象,提出了“力系的平衡”、“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遂遇平衡”、“相平衡”、“多项平衡”、“热平衡”、“热动平衡”、“动态平衡”等概念,分别有其特定的具体的科学意义。
例如:“力系的平衡”——是指“几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而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任何改变的情况”(如拔河、三脚架等)。
“稳定平衡”——是指“静止物体受到微小扰动后能自动恢复原位置的平衡状态”(如不倒翁)。
“动态平衡”——是指“物质系统在达到宏观热动平衡时相应的微观运动状态。
”如,在密闭容器内水和它的蒸汽的平衡。
人的生命过程包含着非常复杂的物理运动内容,在这些物体的物理运动中会找到一些上述的平衡现象。
但是,用上述任何一种具体的“平衡”概念都难以从整体上定义人的健康。
2、化学的“平衡”概念不能定义健康化学研究了各种化学运动中的平衡现象、提出了“化学平衡”、“均相平衡”、“多项平衡”、“相平衡”等概念,也都有其严格的定义。
37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是典型的耗散结构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是典型的耗散结构作者:颜丙强张涛人是典型的耗散结构,从耗散结构理论来理解人的开放、非平衡、负熵、物质与能量的耗散,会看到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许多纵深层面,大大地加深对于健康与疾病的深层本质的认知。
一、人具备耗散结构的严格条件18世纪的“机器医学模式”,强调人是机器。
而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家越来注意到人不是机器。
为什么?人不同于机器的最为深刻的本质是,人是耗散结构,而机器不是耗散结构。
机器远离耗散结构的三个基本条件:1、它是封闭系统,不是开放系统,机器不能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交换,否则就会瓦解;2、它是平衡系统,必须保持热力学的平衡条件,不然,机器内部和机器外部就不平衡,就发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交换的结果就是机器的瓦解;3、不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不能从环境输入物质和能量转化组织为机体自身,没有负熵产生,不能自己升高有序度。
人是耗散结构的基本条件:1、人体是开放系统,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一旦这些交换失常或终止,人体就失常或瓦解;2、人体是远离热平衡的,无论在机体内部之间,还是机体与环境之间,都是非平衡的,因此才有强烈的物质、能量交换。
3、人体存在极其大量、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把从环境输入的物质、能量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转化,形成负熵产生过程,一方面建设自身、升高和保持机体的有序度,另一方面储存自由能,为生命活动提供有效能量。
二、人的生命的非平衡有序稳定人作为典型的耗散结构,需要特别注意人的耗散结构的以下特点。
1、人的机体的稳定是高有序度的稳定。
虽然孤立地从稳定性上看,人与机器有些相似之处,但是,在稳定的有序度上,却有着天壤之别。
人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整体水平,其有序化、组织化程度之高,是迄今世界上能看到的唯一的,人的稳定性是建立在高度有序的水平上的。
2、人的机体的有序稳定是靠耗散物质、能量建立和维持的。
机器是人工制造的,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只有熵增加,没有负熵产生,不可逆的走向无序化、老化。
癌症的先天和后天因素
癌症的先天和后天因素作者:古力来源:《百科知识》2016年第08期癌症是从单一细胞发展而来的。
从正常细胞转化到肿瘤细胞是一个多阶段过程,通常是从癌前病变发展成恶性肿瘤。
癌症通常被视为个体遗传因素(先天因素)和外源性因素(环境和生活方式,即后天因素)交集作用而成。
但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哪一个为主要致癌原因方面,一直存在争论。
癌症的产生是先天因素(遗传和基因为主),还是后天因素(环境和生活方式)为主?国际著名科学期刊美国的《科学》和英国的《自然》杂志发表的两篇文章进行了不同的解读。
2015年1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托马塞提和沃格尔斯坦等人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一篇题为“干细胞分裂的次数可以解释不同组织的癌症风险的不同”的文章。
该文的结论是,绝大多数人患癌纯粹是因为坏运气,只有不到1/3的不同器官的癌症风险的不同是因为环境和遗传因素所致。
托马塞提等人举了几个重要的癌症来证明人们患癌主要是运气不好,一是大肠癌,另一是基底细胞癌,还有一种是黑色素瘤。
以大肠癌为例,大肠的干细胞在人的一生中要分裂大约1万亿次,十二指肠干细胞在人的一生中只分裂100亿次,差了100倍。
这就是人类的大肠癌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十二指肠癌发病率的原因。
而且,即便是整个肠道的细胞都携带有癌症突变基因的人,大肠癌也远远多于十二指肠癌。
同样说明问题的是,小鼠的小肠干细胞分裂次数高于大肠,因此小鼠患小肠癌的概率高于大肠癌。
基底细胞癌和黑色素瘤都是皮肤癌,原因与阳光照射有关。
但是,同样受到阳光紫外线损害后,这两种癌的发病率并不一样。
基底细胞癌的发病率远远高于黑色素瘤,多出几十倍。
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基底细胞的干细胞每隔48天分裂一次,但黑色素细胞要隔147天才分裂一次。
前者的干细胞分裂频率多于后者干细胞分裂频率3倍,因此癌症发生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这些原因都说明,癌症主要是先天因素引起的,也即运气不好。
但是,2015年12月,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针锋相对的题为“外源性因素对癌症发展的实质贡献”的文章。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癌症是“线粒体氧气代谢障碍”理论的提出与沉寂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癌症是“线粒体氧气代谢障碍”理论的提出与沉寂作者:颜丙强张涛(1)沃伯格理论的发明人:奥托·海因里希·沃伯格我们非常有必要把沃伯格先生的生平较为详细的介绍一下,因为他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奥托·海因里希·沃伯格(Otto Heinrich Warburg, 1883-1970)是德国生理学家,医生和诺贝尔奖获得者。
他是物理学家埃米尔·沃伯格的儿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担任精英持矛骑士(骑兵团)军官,并赢得了勇敢者一级铁十字勋章,一直传说他与希特勒的关系暧昧。
在爱因斯坦的劝说下开始了生物医学的研究,后担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生理学研究所所长,荣获许多国际荣誉称号。
他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曾荣获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海德堡大学授予的荣誉学位。
1931年,因发现“细胞呼吸氧化转移酶”荣获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他的研究工作跨越60多年,发表了5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5部专著。
1966年6月30日,沃伯格博士作了题为《癌症的主要原因与预防》的演说,其中介绍了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症细胞的实验。
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最伟大的天才人物,曾史无前例地在三个不同的领域三次被提名诺贝尔奖,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后两次都错过了领奖的机会。
(2)沃伯格效应沃伯格在1924年提出了一个发现:实验发现,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消耗200倍的葡萄糖,表现出显著不同的代谢表型。
癌症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代谢途径不一样,癌细胞主要通过糖酵解(Glycolysis)来代谢葡萄糖,而正常细胞则主要用线粒体呼吸链代谢葡萄糖,这就是著名的沃伯格效应。
生物体中糖的氧化分解主要有3条途径:糖的无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和磷酸戊糖途径。
其中,糖的无氧氧化又称糖酵解。
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分解为乳酸同时产生少量ATP的过程,由于此过程与酵母菌使糖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
癌症基因很可能被表观遗传沉默了
癌症基因很可能被表观遗传沉默了导致个体癌症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复杂且多样的,有时,它们很直接,就像当某人携带一种已知会造成癌症的特定基因时。
例如,基因BRCA1或BRCA2的特定突变与乳腺癌有关。
但通常,这些危险因素并不能直接观察到,这使得癌症的风险检测和预防变得很困难。
基因序列中的编码信息十分重要,因为细胞利用基因作为生产蛋白质的蓝图。
然而,表观遗传的变化同样很关键,比如附加在DNA上的甲基,会阻碍或促进编码的获取,影响基因信息的传递以及转化为实际蛋白质的效果。
如果一个人含有一种使他易患癌症的基因,但该基因的物理定位使其无法在人体细胞中进行转录和翻译,那么它很可能不会导致癌症结果。
表观遗传学为基因遗传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表观遗传变化通常在什么时候发生?是什么让它们发生的?会发生什么样的错误?尽管表观遗传学很重要,但它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许多这样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答。
我们可以利用模型生物,例如斑马鱼,因为它们与人类共享许多相同的遗传物质,可以更快地繁殖并且在多代中以更大的数量和一致的条件被研究。
编者刚刚从Garvan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那里获得了一些强有力的见解:与某些癌症相关的基因的关闭因物种而异。
研究人员从斑马鱼胚胎中提取了原始生殖细胞,这些细胞是雄性精子和雌性卵子的前体,并使用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WGBS)来研究整个基因组中的DNA甲基化。
在斑马鱼中,雄性的甲基化模式是保守的,与哺乳动物的功能形成鲜明对比。
哺乳动物在受精的第一周内“重置”了DNA的甲基化模式,因为这样可以允许胚胎在开始分化为不同细胞类型时最大限度地获取遗传物质。
一旦细胞分化顺利进行,第二波DNA甲基化直到第三周和第七周之间的某个时候才会发生。
DNA甲基化是一种表观遗传机制,该过程通常导致基因表达量降低,并且在肿瘤发生,衰老和其他表观遗传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但并不是所有脊椎动物都能保存这种机制,尽管可以在斑马鱼身上进行跨代甲基化模式遗传的研究,但斑马鱼在某些方面与人类存在显著差异,必须将这些差异纳入的任何表观遗传学的研究中。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序言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序言作者:颜丙强张涛“有局部的和眼前的利益,也有整体的和长远的利益;过于强调暂时的和局部的利益,就会损害长远的和全局的利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如果只看到足下,不想到前途,不想到远景,那还有什么千里旅行的兴趣和热情呢?因此,暂时的利益要服从长远的利益,局部的利益要服从全局的利益。
”-----毛泽东序言人类的科学发展历史,本质上是人类认识世界思维方式不断发展的历史。
纵观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类认识世界在思维方式也大体经过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古代的整体论,近代的还原论,现代的系统论,以此形成了科学技术发展体系的链条与阶梯,分别称为第一代科学体系、第二代科学体系和第三代科学体系。
从哲学辩证法上看科学发展历程,它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自然辩证过程,即整体论是对自然与事物的辩证肯定,还原论是对整体论的辩证否定,系统论又是对还原论的辩证否定。
在科学发展史中,思维方式出现的“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段论是在螺旋中发展,在前进与上升中表现出深刻的内在继承性与历史的逻辑性。
科学史的思维方式沿着“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螺旋上升轨迹,最后自然而然发展到了远远超过“整体论”与“还原论”的高级的“系统论”阶段。
系统论科学体系即继承了整体论科学体系与还原论科学体系的逻辑,又克服了整体论科学体系与还原论科学体系的局限,提出了属于系统论科学体系本身的全新观点与方法。
随着系统论科学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全世界的高级思想家与哲学家深刻的意识到,系统论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众多理论思想几乎如出一辙,系统论科学体系可以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到更多宝贵的理论与经验,于是,当代的系统论科学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而然的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
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中,在经历了长达上万年的积累与沉淀后,进入了波澜壮阔的近代4-500年轰轰烈烈发展中。
在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觉悟、资产阶级革命的激情、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蹂躏之后,又在激情澎湃中近似疯狂的迅速发展了70多年后,现代的人们才逐渐清醒的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想和谐稳定发展,就不是追求单方面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追求全社会综合效益的最佳化。
50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现代西方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现代西方医学治疗肿瘤癌症的策略(一)作者:xxxx雷锋说过:“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肿瘤作为癌症患者身体的一部分,应该用怎样的态度与策略来正视它呢?西方医学基于,肿瘤是人身体中的异物、是邪恶、是敌人、是坏蛋,所以要彻底清除。
西医用“斩尽杀绝”的策略,努力了一个世纪。
整个20世纪,人们前仆后继,希望通过“斩尽杀绝”的策略来根治癌症。
前半个世纪人们用根治性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手段,希望能彻底消灭肿瘤。
后半个世纪又加上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癌症的局部治疗、甚至器官移植等治疗手段。
西方医学的这些治疗方案的哲学本质,就是把人体理解为由分散存在的要素组合而成的组合系统与合整体,而忽略了人体其实由混沌未分的整体分化出其内容及各要素,而形成的分化系统与元整体。
坦率的说,20世纪是人类与癌症斗争取得有史以来最重大进展的时期,但也是苦苦挣扎、焦头烂额的时期。
当我们再看全球主要癌症的生存率时,五年生存率超过50%的仍寥寥无几。
尽管以消灭肿瘤为目标的新疗法层出不穷,扩大了癌症病人的受益面,但很多疗法的疗效一直不能令人满意。
所有这些治疗方案,都是建立在没有把人的系统质,全面考虑在内,而只是一味地追求还原分解与特异对抗的结果。
1、癌症治疗第一大技术:手术切除外科是治疗实体肿瘤最有效的办法。
例如著名的Billroth胃癌切除术、Halstead乳癌切除术、Whipple 胰腺肿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规则性肝切除术、前列腺癌切除术、子宫切除术、会阴直肠切除术、肺叶切除术、食管切除术、脑肿瘤切除术等。
至今,人体的器官,只要发生肿瘤,基本都可以切除。
癌症手术的范围经历了“局部切除、区域性根治、扩大超大根治”的过程,以为只要将肿瘤及其累及器官和区域性淋巴结一起切除,就达到了根治的目的。
但是,根治性或超根治性手术,对人体的伤害太大,往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创伤,即使可以治愈,也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一生的遗憾。
癌症病因的最新讨论
癌症病因的最新讨论彼得·迪斯贝格(Peter Duesberg)一个世纪前,两位德国科学家发现,染色体紊乱可能是癌症的直接成因,但这一发现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因为科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基因突变才是引起癌症的真正原因,染色体紊乱只是癌症发生的结果。
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发现和证据与主流理论背道而驰,科学家不得不重新审视100年前的那个发现:难道染色体紊乱真是癌症的成因而非结果?撰文彼得·迪斯贝格(Peter Duesberg)翻译胡晨审校李锦军20世纪60年代初,作为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我开始研究癌症。
当时,很多著名科学家都认为,病毒是引发绝大多数肿瘤的罪魁祸首。
因为科学家们发现,一些病毒感染细胞后,会将自身的遗传物质插入细胞的基因组,引起细胞的恶性转化和异常增殖,最终导致白血病等癌症。
那时候,我乐观得近乎于天真,以为只要弄清楚了病毒诱发癌症的分子机制,就能研制出相应疫苗,彻底消灭癌症。
在这场抗击癌症的战役中,我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1970年,我和赖明诏 (Michael Lai)、彼得·沃格特(Peter Vogt)合作,从鸟类劳氏肉瘤病毒(avian Rous sarcoma virus)中分离出了一个特殊的基因——src,它很可能就是引发肿瘤的真凶。
几年之后,一些科学家有了进一步的发现,在动物(包括人类)的DNA中,竟然存在一个与src极其类似的基因!一个新的癌症理论模型诞生了:如果受到外界刺激,人类基因组里的src基因发生了突变,它就会像病毒基因一样,拥有强大的致癌能力。
具有潜在致癌能力的基因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埋藏在人类基因组里,随时可能爆发。
它们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一旦发生突变,原癌基因就会变成癌基因。
过去30年,“关键基因的突变是所有癌症根源”的论调一直统治着学术界,科学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只需要几个癌基因,就能使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回归真正的再生医学(一)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回归真正的再生医学(一)作者:颜丙强张涛数百年来,科学家被自然界中存在的再生现象所吸引,并由此激励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
最近几十年来在组织器官再生领域内取得的进步,对器官形成的深入了解和新技术的发展,已经揭示了再生医学的美好前景和重大意义。
看来,我们距离让生命机体获得“满血复活”已经并不遥远。
当前,干细胞研究的得与失,更进一步地证明了以还原论思维建立的干细胞再生医学把人体视为组合式整体与他组织系统的科研思路,是错误的。
这一科研思路已经身陷囹圄、举步维艰。
要想让再生医学取得真正的科研突破,必须要转变思路、转变科研路线,要建立在系统思维与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要以第三代生命科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形成新的科研路线,从而才能使得我们尽快回归到真正的再生医学研究上来。
一、自然界原位再生现象1、自然界中的长生与再生现象在地球上有一些相对较为简单的生命形式,如贝螅、水母、珊瑚等,虽然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却具有“长生不死”的本领。
贝螅是一种鲜为人知的海洋生物,通常生长在死的寄居蟹的蟹壳上,这种动物有一种罕见的能力,它可以在一生中都在制造卵子和精子。
贝螅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会产生生殖细胞---卵子和精子的前体细胞,而且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不会停止。
爱尔兰国立大学-戈尔韦再生医学研究所对一种贝螅进行研究,发现这种生物“在理论上是永生的”。
乌里·弗兰克等人的研究关注点是贝螅在失去身体部位之后,能完整重生的能力。
这位爱尔兰科学家在文章中解释道:“这听起来似乎很让人惊悚,如果它的头被咬掉,只要几天时间它就可以再长出一个来。
”日本科学家发现了灯塔水母可以长生不死,也引起了轰动。
为什么能长生不死?因为它可以在成长后又返回到幼虫阶段,且没有限制。
所以它可以无尽的返老还童,相当于是长生不死了。
它在20℃的水温中达到性成熟阶段需要25至30天,而之后个体能够重新回到水螅型。
普通的水母在有性生殖之后就会死亡,但是灯塔水母却能够再次回到水螅型。
对基因决定论的反驳及对基因决定意识的论题的意义的探讨
对基因决定论的反驳及对基因决定意识的论题的意义的探讨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进展,不少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及其他一些疾病的相关基因和病毒致病基因陆续被确定。
不仅如此,人类的许多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也被陆续发现。
据2010年01月09日新华网报道,研究发现人类敬老意识可能由基因决定。
当越来越多的性状被发现被相应的基因控制时,“基因决定论”重蹈着“机械决定论”的覆辙,人类的自由意志将置于何方?基因真的能决定人类的意识、行为吗?不!!!要对“基因决定论”进行批判,就要必须了解“基因决定论”模式。
我们不妨将其模式简化为:基因决定1 生理结构决定2 生理功能决定3 思想意识。
(在基因决定论中决定3是必要存在的,不然,基因与意识的一一对应关系就不能确立)由基因的程序性表达所推动的个体生长发育,离不开环境对基因的激发和生长发育的物质支持,所以脱离环境去谈论基因的表达是不可能的。
个体的生长包括一系列相当复杂的形态、生理生化以及分化等过程。
这些错综复杂的变化,离不开生物体内在和外在条件的作用。
因此,表现型是基因型和内外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由于环境的多变性会影响基因的程序性表达,个体的表现型(生理结构)也就具备了不确定性。
由生理结构决定的生理功能,也因而变得不确定。
在不同的环境,可能会激发不同的基因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和性状。
这样一来,按上述模式演绎,就得不出“基因决定论”了,因为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也就是说,基因决定论者按照他们的模式在现实的世界里是得不出相应的结论的。
由于生物因环境不同而显示不同性状的例子很多,在此就不再举例论证了。
然而这样就已充分论证了呢?不!假如在稳定的环境下,基因稳定地表达呢?或者换另外一种说法,在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下,人的意识形态是否是唯一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决定3驳倒。
我们先来看个例子。
曾以克隆出多莉羊而闻名遐迩的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们, 后来又通过克隆技术利用基因完全相同的绵羊胚胎细胞繁殖出4 只绵羊, 这些绵羊长大后, 在体貌特征和行为习惯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螺旋发展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螺旋发展作者:颜丙强张涛还原论是整体论的辩证否定,系统论又是对还原论的辩证否定,科学的思维方式出现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的三段论螺旋发展,在前进、上升中表现出深刻的内在继承性和历史逻辑性。
1、正确认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要认识从古代整体论到近代还原论,再到现代系统论,是思维方式发展的历史必然。
另一方面,又要正确认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原则差别。
在今天,要特别注意认清从还原论向系统论转变的必然性,以及系统论思想原则上区别于还原论思想的根本特征。
一种说法,系统论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相加或统一。
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强调了系统论吸收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各种合理内核,是基于又高于整体论与还原论的。
但是,这样讲述抹杀了系统论的新发展及其与整体论、还原论的原则性区别。
系统论不但吸收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所有合理内核,而且克服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它有了新的创造,提出了只属于系统论的全新的观点和方法,这主要体现在系统论所特有的基本原理中。
系统论是一种划时代的新发展,已经在螺旋式发展轨迹上进到了高一层次。
2、系统论与整体论的联系与区别系统论吸收并发展了整体论的整体观点,强调了整体与部分的原则性差别,把注意的重心放在系统整体上。
但是,整体论没有打开整体,不了解整体内部的复杂内容,更不了解整体性的根源。
系统论对整体的研究吸收了还原论的合理内核,打开了整体,认识了整体内的各种复杂情况,克服了整体论的局限。
同时,又克服了还原论在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时,割断和破坏各种相互关系的局限,揭示了相互关系的存在及其重大意义,并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出相互关系的有序性机制和自组织机制,阐明了系统的整体性的根源和达到整体最佳的途径,因而具有更加完备的性质。
3、系统论与还原论的联系与区别系统论是在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吸收了还原论的一切合理内核。
乳腺原位癌基因表达与分子肿瘤学理论的两个悖论
JCi x ahl 0 2Jn2 ( ) l E pP to n 2 1 a ;8 1
・3・
・
专家论坛 ・
乳 腺 原 位 癌 基 因表 达 与 分 子 肿 瘤 学 理 论 的两 个 悖 论
王瑞安 , 阎庆国, 李增山, 李擒龙 , 覃君慧 , 媛 梁
关键词 : 腺癌 ; R 2 E cd e n 乳 HE 一 ;—a hf i
也是上皮性 肿瘤细胞发生早 期转移 的机 制。E MT的分子 生 物学特征 是 Sal n i等转录 因子 的高表 达 , 抑制 了细胞 黏附 分 子 Ecd e n的表达 , 细胞间失去黏 附力 , 接松散 , 于 —ahr i 使 连 便
浸 润 和转 移 。
E T在胚 胎学 上有 比较 可靠 的证据 。在肿瘤 学上 , M 虽 然细胞学等体外研 究 比较深入 , 大量 高影 响因子的文章 发 有 表 , 在病 理 学上 却 无 过 硬 的证 据 ’ 但 。下 面 以小 叶 癌 为 例, 对这一 问题作一探讨 。 乳腺小 叶癌是以肿瘤 的大体形状呈小 叶型而得 名 , 细 其 胞起 源与导管癌一样 , 均来 源于导管终末单位细胞 。小 叶癌
殖、 满腺腔 , 成类似 D I 填 形 CS的 结 构 , 细 胞 不 突 破 基 但
膜 J 。用 内源 性 H R 2启 动 子 做 转 基 因 小 鼠 , 较 长 的 潜 E一 经 伏 期 后 发 生 D I , 鲜 见 转 移 J CS 但 。 2 小 叶 原 位 癌 (o ua a c o i , C S 与 E T 1b lrcri mai s u L I ) n n t M
的细 胞 间 连 接 松 散 , 胞 膜 失 去 E cdei 表 达 , E 细 —ahr n的 与 —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癌症起源观点的争论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癌症起源观点的争论作者:颜丙强张涛1、早期关于癌症起源的观点关于人类癌症的起源或者癌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早期有三派观点在争论不休。
第一个观点就是美国病毒学家裴顿·劳斯长期坚持的,认为癌症和感冒、狂犬病、脊髓灰质炎一样,是外来的“病原体感染导致”的。
因为,他在1911年,在鸡体内发现一种引起癌症的病毒,命名为劳氏肉瘤病毒,证明鸡的癌症是由病毒传染引起。
这一观点有很多实验支持,在当时颇为流行。
1907-1913年间,丹麦科学家约翰尼斯·菲比格正担任哥本哈根大学病理解剖学研究所的主任,他发现了一种特别的寄生虫,并发现,带有这种寄生虫的小白鼠会发生胃癌,还转移到了淋巴结和肺部。
于是,他便得出了“寄生虫导致癌症”的结论,并将这种寄生虫直接命名为“螺旋体癌虫”。
1926年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就给了约翰尼斯·菲比格,理由是他发现了一种可以导致大鼠胃癌的寄生虫。
当然,这只是诺贝尔奖委员会“经常犯错”的一个例子而已。
第二个观点认为癌症是外界环境中物理或化学因素诱变造成的。
吸烟能显著升高肺癌的发病率,扫烟囱的孩子容易得阴囊癌,美国制表工厂的“Radium Girls”多数患有各种各样的癌症和其他疾病,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一观点也有实验支持,日本癌病理学家、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山极胜三郎和市川厚一,通过向白兔耳壳上长期反复涂擦煤焦油,连续不断地涂了至少四个月的煤焦油后,终于在1915年,他发表论文宣称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癌细胞,成为世界最初的人工癌,其后也在小白鼠身上试验成功,该实验证明化学物质可以致癌。
人们终于意识到癌症有可能是外界刺激导致的。
第三个观点则认为肿瘤起源于细胞本身。
被誉为“细胞病理学之父”的德国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肖(1821-1902)在1863年就描述了癌细胞的一些特征,最早提出了肿瘤起源于细胞本身;在1914德国生物学家西奥多·博韦里通过海胆卵实验提出癌症成因的内源性假说,提出瘤癌变由经历染色体损伤的单细胞引起,染色体改变导致细胞分裂失控,并由此形成癌症。
39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体系统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体系统的自组织原理作者:xxxx一、系统自组织理论与自组织原理人的机体的自主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医学需要充分地认识和掌握它,现代系统科学的系统自组织理论为这个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最新的理论和方法,把系统自组织原理运用于人的研究,不但可以深刻地阐明第三代生命科学的自主性原理的科学性,而且可以大大开拓防治学的发展道路。
1.系统自组织理论的主要成就系统自组织理论是研究系统的自组织机制和规律的学说,是现代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学科是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等。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的动态性原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系统的自组织问题。
他指出,系统的有序稳定的建立和维持是一个动态过程,其源泉不在上帝或什么外力,而在于过程本身;系统的类似机器的结构不是系统有序稳定的最终理由,其真正根源在于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及其与外部涨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20世纪60年代以来,系统科学特别是系统自组织理论对系统有序化的自组织机制和规律的认知越来越深入。
第一次对系统的自组织机制作出具体的科学解释的,是普利戈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该理论揭示了系统在耗散物质能量的过程中,出现负熵产生,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建立起耗散结构那样的有序稳定系统。
其基本结论是:耗散导致有序。
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协同学,从统计物理学的角度揭示了系统的自组织机制,其基本结论是:协同导致有序。
该理论指出,系统内部存在大量子系统的情况下,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子系统组织走向有序化,形成宏观尺度上有序化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或功能结构。
协同学特别着重研究这种有序结构是如何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形成的。
德国生物物理学家艾根创立的超循环理论,研究并揭示了生物大分子的自组织机制,其基本结论是:超循环导致有序。
它研究发现,在生物起源和进化的化学阶段与生物阶段之间,有一个生物大分子自组织的阶段,把生物大分子组织成为生命形态的,是超循环机制。
超循环是能够积累、保持、处理遗传信息的大分子组织的最低要求,它可以从任何混乱、无规则的状态开始,把生物大分子组织为有序化。
揭开癌症的神秘面纱——癌症认知的三次革命
防癌治癌长期以来,癌症在人们的认知之中是一种绝症。
“谈癌色变”是人们对于癌症一直以来所持有的态度。
其实对于科研领域来说,癌症早已经不是不可触碰的领域。
在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人类对于癌症的认知,已经产生了飞跃性的变革。
我们之所以恐惧癌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它知之甚少。
其实癌症的真相,并没有那么神秘莫测。
下面我们深入浅出地从知癌、防癌、治癌三个方面,揭开癌症的神秘面纱。
人为什么患癌症其答案是“基因突变”。
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李治中总结了一个公式:癌症发生概率(p )=细胞分裂次数(a )×每次分裂产生突变数目(b )×突变基因是致癌基因的概率(c )。
在这个公式中,c 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a 和b 。
细胞分裂的次数越多(a ),每次分裂的数目越多(b ),就越可能引发基因突变。
无论男女,年龄超过55岁后,癌症发病率就呈指数上升。
人的寿命越长,细胞分裂的次数越多,人体器官受到损伤的次数也越多;器官受损次数越多,细胞需要分裂修复的次数就越多;细胞分裂修复的次数越多,基因突变的概率就越大。
中国近年各类癌症发病率都在提高,就是因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我们的寿命越来越长。
为什么癌症是一个老年病呢?因为癌症发生需要的核心因素,第一个是基因突变,第二个是免疫逃逸。
这两件事情需要很多年才会发生。
正常情况下一个正常的细胞发展成癌症,需要20~30年。
等癌症病发的时候,患者往往都上了年纪。
为何当前的癌症患者有低龄化趋势1.环境因素近年来癌症患者越来越多,很大的因素是因为坏境质量越来越差。
2.饮食因素现在人爱吃烧烤煎炸类食品、精加工食品,还有一些腌制品,其中就有不少含有致癌物质如丙烯酸脂等。
3.情绪因素现代社会市场竞争剧烈,生活节奏紧张。
这种极度亢奋的心身状态,及其相伴随的机体内环境、微环境紊乱,是癌细胞发生的“催化剂”和癌症发展的“温床”。
4.生活习惯因素青壮年经常热衷于夜生活,或因为工作常熬夜,有的还吸烟,这些都会造成免疫力下降。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系统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主干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系统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主干《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系统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主干作者:颜丙强张涛人类文明有五大发源地,即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从古代开始的文明一直不中断地持续发展至今的,只有中国。
中国的文明丰富多彩,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与其他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非常不同,系统论思维是中国传统文明中的奇葩。
中国传统系统思维的基本特征中国与西方在许多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说是最为深刻的一方面,它内在性地影响着其他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的全部发展史上,思维方式的内容丰富多彩,也具有多样性,人们可以从不同侧面来分析中国思维的一些特色,但是,在多样性中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统一性,一种内秉的本质特征,即以朴素的系统思想为主干。
对中国思维方式与西方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全世界都早已公认并作了大量研究,对西方思维方式的性质和特点也早有较为明确的界定,而对于中国思维方式的性质和特点的认识和界定,却长期没有一种确切、公认的概括,有的称为朴素辩证法,有的称为有机论,有的称为整体论,有的称为“女性”或“阴性”主义等等。
直到20世纪80-90年代,随着系统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才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系统论性质的,这是与西方原子论、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原则性区别。
1、历史发展轨迹不同于西方从科学思维的层次看,西方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沿着这样一条轨迹发展的:古代是整体论,近代是还原论,现代正在向系统论发展。
但是,中国的情况有特殊性,由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和断代与西方并不同步,特别是没有西方那样的近代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与西方有着一些根本性差异。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在一个连续性极强的文化形式中延续到今天,因而,中国思维方式的发展也就有了自己的轨迹。
中国古代没有原子论那样的思想,没有产生原子论的思想基础,没有发生欧洲的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科学技术革命,因此没有发展还原论思维,而是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发展了朴素的系统论思维。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癌症基因论的悖论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癌症基因论的悖论作者:颜丙强张涛当把癌症基因论的恢宏壮丽的成绩单列出来之后,几乎所有人都发自本心地叹为观止与顶礼膜拜了,感慨这一群一群科学家们前仆后继,为人类作出如此杰出的贡献。
其实,我的心情与你们一样有些感动。
但是,过去十年里,我们一直关注和验证那些发表的癌症研究项目和数据信息。
遗憾的是许多研究结果并不支持“癌症基因论学说”,甚至由无数科学家辛苦论证的该理论竟然无法自圆其说。
这一点,对我们来说也是深深的被打击。
1、按照癌症基因理论来推论今天热捧的“个性化精准医学”。
若癌症是基因突变病,通过基因测序辨别出每个患者基因突变情况,给予个性化治疗或根据突变基因选择哪些药物精准治疗这种癌基因病,理论上攻克癌症指日可待了。
但是,2016年,来自英国的科学家斯特拉顿博士和他的同事,分析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序DNA基因序列,最终确定的数亿个肿瘤突变相关基因。
但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两个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突变”。
这项分析的结果让一直从事基因预测疾病的斯特拉顿博士非常困惑。
无论用IBM沃森人工智能系统或更高级的机器学习,都无法准确找出肿瘤组织中的癌细胞中究竟有多少基因突变。
为什么同一癌组织中不同细胞的基因突变居然不尽相同呢?至今没有发现基因突变完全相同的两个癌细胞。
2、基因突变导致癌症理论,有一个致命的漏洞或悬而未决的问题:细胞核基因DNA突变,需要积累到什么程度,才会诱发正常细胞变成为癌细胞?因为既然是随机突变的累积,导致癌症,至今,没有人知道到底需要多少基因突变才会将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
3、斯特拉顿博士的研究表明了,几乎所有的癌症,无论其细胞或组织的起源都表达了有氧发酵。
这意味着癌细胞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增加了葡萄糖的摄取。
并且,大多数癌症都表达了糖酵解的基因。
4、2010年《柳叶刀》一篇文章《Cancer: the revolution has begun》说:“基因个体化治疗是一个错误命题,实质上是个体化的群体治疗”。
基因改造的辩论辩题
基因改造的辩论辩题正方,基因改造能够为人类带来健康和进步。
首先,基因改造可以帮助人类预防和治疗许多遗传疾病,如囊肿性纤维化、遗传性癌症等。
通过基因改造,科学家们可以修复人体中出现的基因突变,从而使得人类免受这些疾病的困扰。
比如,美国科学家Jesse Gelsinger就在2000年因基因缺陷而导致的疾病去世,如果当时基因改造技术更加成熟,也许他就能够活下来。
其次,基因改造还可以帮助人类提高智力和身体素质。
通过基因改造,人类可以更好地抵抗疾病,拥有更强的免疫力,从而提高生存率。
此外,基因改造还可以使人类拥有更加优秀的智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所说,“我们必须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来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
最后,基因改造还可以帮助人类适应环境的变化。
随着地球气候的变化,人类需要适应更加恶劣的环境。
通过基因改造,人类可以获得更强的适应能力,从而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正如达尔文所说,“适者生存”,基因改造正是帮助人类成为更加适应环境的“适者”。
总之,基因改造能够为人类带来健康和进步,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反方,基因改造会带来道德和社会问题。
首先,基因改造可能会导致道德滑坡。
一旦基因改造技术被滥用,人类可能会将其用于创造“超人”,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正如美国作家奥威尔所说,“所有的动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
”基因改造可能会导致人类社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这是我们无法接受的。
其次,基因改造可能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旦基因改造的生物被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比如,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对周围的植物和昆虫产生影响,从而破坏生态平衡。
正如环保主义者瑞秋·卡森所说,“一旦生态平衡被打破,就会引发一系列不可预测的后果。
”。
最后,基因改造可能会导致人类失去自然的美。
人类之所以独特,正是因为我们拥有自然的基因。
一旦基因改造技术被滥用,人类可能会失去自然的美,变得越来越像机器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
——癌症基因论的悖论
作者:颜丙强张涛
当把癌症基因论的恢宏壮丽的成绩单列出来之后,几乎所有人都发自本心地叹为观止与顶礼膜拜了,感慨这一群一群科学家们前仆后继,为人类作出如此杰出的贡献。
其实,我的心情与你们一样有些感动。
但是,过去十年里,我们一直关注和验证那些发表的癌症研究项目和数据信息。
遗憾的是许多研究结果并不支持“癌症基因论学说”,甚至由无数科学家辛苦论证的该理论竟然无法自圆其说。
这一点,对我们来说也是深深的被打击。
1、按照癌症基因理论来推论今天热捧的“个性化精准医学”。
若癌症是基因突变病,通过基因测序辨别出每个患者基因突变情况,给予个性化治疗或根据突变基因选择哪些药物精准治疗这种癌基因病,理论上攻克癌症指日可待了。
但是,2016年,来自英国的科学家斯特拉顿博士和他的同事,分析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序DNA基因序列,最终确定的数亿个肿瘤突变相关基因。
但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两个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突变”。
这项分析的结果让一直从事基因预测疾病的斯特拉顿博士非常困惑。
无论用IBM沃森人工智能系统或更高级的机器学习,都无法准确找出肿瘤组织中的癌细胞中究竟有多少基因突变。
为什么同一癌组织中不同细胞的基因突变居然不尽相同呢?至今没有发现基因突变完全相同的两个癌细胞。
2、基因突变导致癌症理论,有一个致命的漏洞或悬而未决的问题:细胞核基因DNA突变,需要积累到什么程度,才会诱发正常细胞变成为癌细胞?因为既然是随机突变的累积,导致癌症,至今,没有人知道到底需要多少基因突变才会将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
3、斯特拉顿博士的研究表明了,几乎所有的癌症,无论其细胞或组织的起源都表达了有氧发酵。
这意味着癌细胞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增加了葡萄糖的摄取。
并且,大多数癌症都表达了糖酵解的基因。
4、2010年《柳叶刀》一篇文章《Cancer: the revolution has begun》说:“基因个体化治疗是一个错误命题,实质上是个体化的群体治疗”。
因为已经发现和确定的21000个癌症相关基因,仅有不到200个编码蛋白作为治疗靶点,用于靶点治疗的靶点治疗的生物标记更少,因此,个体化治疗永远达不到目标。
并且,目前的研究结果是同一类型的肿瘤内部和不同类型肿瘤之间,尤其是转移癌症之间,均存在突变数量和类型的显著差异。
因此,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肿瘤外科专家、国际癌症大会肿癌会主席汤钊猷先生,在多次大会上呼吁“基因个体化治疗是一个错误命题”。
作者简介:
颜丙强,男,山东省济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作者。
2007年博士毕业于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年9月份得到国家主席党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与勉励,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一直致力于坚持利用钱学森先生的人体复杂系统论思想,思考与重建当代生命科学技术体系,总结分析了人体生命系统的六大基本原理。
颜丙强博士领导的团队在系统论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论证了“癌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应主要遵循代谢调理的治疗思路,并研究出了一套综合调理方案;在利用中草药提取成份诱导人体组织器官原位再生领域取得巨大突破,实现了人体多组织器官的原位修复与再生,归纳出干细胞移植科研思路的理论缺陷,提出了“回归真正再生医学”的理论,倡导医学应该恢复“人医学模式”。
张涛,男,山东省临沂市人,产业经济学专家,《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作者。
师从陈清泉院士,担任陈清泉院士科创中心项目负责人,一直致力于产业发展规律与哲学的研究,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战略咨询研究工作。
2009年结识颜丙强博士,接触到钱学森先生的人体复杂系统论思想,开始系统研究人体科学与系统论。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方法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
学的是经济学,写的是生命科学,研究过创新方法论、系统论、肿瘤学、生物物理学,与生命科学专家一起科研与工作,如此跨领域的生活经历,注定会有与一般人不同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