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诗作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陈与义诗作艺术特色
(一)早期清丽圆润
(二)后期简洁雄浑
二、陈与义诗作思想内涵
(一)用世精神
(二)出世情怀
(三)理性主义
三、陈与义诗作影响
(一)对江西诗派的贡献
(二)对元明清诗歌的影响
陈与义诗作研究
摘要:陈与义是北宋与南宋之交的重要诗人,为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且是方回所倡江西诗派“一组三宗”中“三宗”之一。本文分前后两个时期介绍了陈与义诗作的艺术特色,进而分析了其诗作蕴含的思想内涵,并概述了陈与义诗作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陈与义;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影响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成熟的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氛围浑厚,“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但是,封建社会潜在的危机也开始暴露,对外抗击无力,屡屡与少数民族政权媾和,对内抑武仰文,却又加强了对文学的限制,“乌台诗案”就是最好的例证。直到钦宗靖康元年(1126),党禁才正式解除,而此时金兵的铁骑已经逼近,很快,气数殆尽的北宋灭亡,南宋王朝建立。在此社会背景下的文坛处于相对比较冷清的阶段。北宋末年文坛上的重量级人物如王安石(1021—1086),苏轼(1037—1101),陈师道(1053—1102),黄庭坚(1045—1105),苏辙(1039—1112)等先后辞世。此时,苏轼、黄庭坚在世时诗坛上那种轰轰烈烈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正在诗坛出现沉寂局面的时候,陈与义(1090一1138)以其清理圆润的诗风
引起轰动,为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靖康之难后,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陈与义的诗风也为之一变。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询为奉议郎;父亲(名不详)曾为朝请大夫;外祖张友正,号存诚子,著名的书法家;母亲张氏,仁宗时宰相张士逊的孙女。陈与义幼年好学,天分很高,就读于太学,曾学诗于当时颇有诗名的崔德符。葛胜仲《陈去非诗集序》曰:“(陈与义)少蹲厉不群,篇籍之在世无不读,既读辄记不忘。”J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陈与义二十四岁时,进士及第,登太学上舍甲科,授文林郎、开德府教授。政和六年(1116)解职归京,常与亲旧赏画吟诗,直到政和八年(1118)方除辟雍录,诗人在《若拙弟说汝州可居已卜约一丘用韵寄元东》中记录了这段经历:“四岁冷官桑蹼地,三年赢马帝王.州”(卷六)。宣和二年(1120),陈与义的母亲张氏病逝。宣和四年(1122),徽宗皇帝见其所赋墨梅诗,非常欣赏。葛胜仲在《陈去非诗集序》中有一记载:“宣和中,徽宗皇帝见所赋墨梅诗,善之,函命召对,有见晚之磋。遂登册府”(:((陈与义集校笺》附录五),摧为太学博士,著作佐郎,后又官至省闲考官、符宝郎。
宣和六年(1124),坐王捕罢相例出,滴陈留酒税。陈与义在馆阁之日,交游渐广,诗名日起。如洪迈《容斋随笔》记载陈与义宣和五年(1123)所作《夏日集葆真池》一诗,曰:“诗成,出示坐上,皆诧为擅场。”5张嗅的《陈公资政墓志铭》亦云:“(简斋)辞章一出,名动京师”(((陈与义集校笺》附录五)。可见,陈与义的诗歌创作在当时诗坛上己经占有一定的地位。
靖康之变后,陈与义自陈留南奔,避乱襄汉,辗转经过湖、湘。建炎四年(1130)被召,由湖南武冈辗转至广州、福建。这一时期,陈与义在兵荒马乱之中,颠簸流离,饱尝世事沧桑。绍兴元年(1131)至行在所,历任兵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官职。绍兴八年(1138),因病请去,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是年十一月,卒于乌墩之僧舍,时年49岁。
一、陈与义诗作艺术特色
(一)早期清丽圆润
陈与义初入诗坛之时,步黄庭坚、陈师道之后尘,从内容、艺术手法到风格都有江西诗派的印记。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受到江西诗法的约束,个人的创作特色还是鲜明的体现出来,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陈与义早期的创作中,清远平淡、圆润流转的特色,就已经体现出来。洪迈在《容斋四笔》“陈简斋《葆真诗》”条记载:“自崇宁以来,时相不许士大夫读史作诗,何清源至于修入令式,本意但欲崇尚经学,痛沮诗赋耳,砖是库序之间以诗为讳。政和后稍复为之,而陈去非遂以《墨梅绝句》耀置馆阁。”
《墨梅诗》视角新颖,语言流转自然,受到徽宗的欣赏,对“宣和诗禁”的缓解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那首作于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的《夏日集葆真池上》,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洪迈在《容斋四笔》里记载:“(简斋《夏日集葆真池上》)诗成出示,坐上皆诧为擅场。朱新仲时亲见之,云京师无人不传写也。”(卷十四)这首诗歌也显示出一种清远平淡、流动圆润的特色。流转圆润是指诗歌灵动活泼、生动有趣;清远平淡是指一其诗歌清新明快、简洁自然,且韵味悠长。这种诗歌风格与江西诗派大不相同,在陈与义前期创作的的题画、写景、咏物诗,以及表现自己日常生活情趣的诗歌作品,已经有较多的体现。比如《襄邑道中》(卷四):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首诗作于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陈与义时年27岁,诗人因任满开德府教授,乘船经襄邑赴东京。此诗用“飞花”“榆堤”“云”等旅途中所见的景物,营造出比较轻松的环境。两岸风景和顺风行船的畅适悠闲之感,语言浅显,情趣活泼。
“简斋体”的圆润流转、清远平淡,亦表现在语言风格上。胡仔在《苔溪渔隐丛话》中曰:陈去非诗,平淡有工。如:“疏疏一帘雨,淡淡满枝花。”“官里薄书何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含章帘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后徽庙召对,称赏此句,自此知名,仕宦亦寝显。[6]由此可知,“平淡有工”的语言是陈与义形成清新自然诗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陈与义著名的《和张规臣<水墨梅)五首》(卷四):
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妹。
纵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病见昏花已数年,只应梅蕊固依然。
谁教也作陈玄面,眼乱初逢未敢怜。
集架江南万玉妃,别来几度见春归。
相逢京洛浑依旧,唯恨瑙尘染素衣。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
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
这组诗作于宣和五年(1123),诗歌语言清新脱俗,重在意趣,格调清婉,是陈与义的成名作。宋徽宗读到时,大为欣赏,即命召见陈与义,有相见恨晚之叹,随即提拔其为秘书省著作佐郎。胡仔的《苔溪渔隐丛话》有记载,曰:“后徽庙召对,称赏此句,自此知名,仕宦亦寝显。陈无己作《王平甫文集后序》云:‘则诗能达人矣,未见其穷也。’故葛鲁卿于《去非简斋集叙》遂用此语,盖为是也。”,陈与义在这组诗中所表达的是梅花高于桃李的情操,其中,林通“暗香”“疏影”之意胜过齐己咏梅诗句。清代画家挥格尔称赏此首,在((欧香馆集》卷十二中评为“此真知画者也”。清人翁方纲则以为“惟‘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句有生韵,余亦不尽佳也”。g洪迈在《容斋随笔》卷八赞赏第三首“集集江南万玉妃”认为“语意皆妙绝”。这组七言绝句不仅在意境上耐人寻味,在语言上也有独特的风味,读来满口余香、意犹未尽。
(二)后期简洁雄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