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安师大《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安师大《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双语教学)先修课程:环境生态学、环境学总学时:51学分: 3理论学时:51实验或讨论学时:(无课程实验)开课学院:环境科学学院适用专业:环境科学、地理科学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土壤作为人类与环境最紧密相关的基础条件之一,不仅以其肥力为人类提供植物产品,而且以其净化力发挥着容纳环境污染物、缓冲有害物质毒性的巨大作用。

《环境土壤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环境科学和土壤科学之间的边缘分支学科,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课程之一。

环境土壤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土壤学基础理论(土壤组成、特性与功能、土壤资源状况)、土壤污染与防治(土壤重金属、有机物和放射性污染与防治、土壤退化及其防治)、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规划和管理等。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理解有关环境土壤学在环境科学中应用的基本思想,掌握环境土壤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及方法,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环境科学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并为学生日后从事环境科学研究以及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作为《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后续课程的顺利学习提供条件。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心理统计学的实用性。

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2)本课程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尝试采用双语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环境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应用,同时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英语专业文献的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3)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了解有关环境土壤学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正常教学进度,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许与爱好,选择所关心的与土壤有关的问题,撰写课程小论文,提高学生获取资料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环境土壤学教案

环境土壤学教案

环境土壤学教案以下是一份环境土壤学教案的范例,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课程名称:环境土壤学一、课程简介环境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涉及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土壤在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功能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将介绍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探讨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转化和迁移过程,以及土壤质量评估和修复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和性质,包括土壤质地、结构、酸度、养分含量等。

2. 理解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如污染物的吸附、转化和迁移。

3. 掌握土壤质量评估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

4. 了解土壤修复的技术和方法,如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 土壤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 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

- 土壤质量评估的方法。

- 土壤修复的技术和方法。

2. 难点- 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转化和迁移过程。

- 土壤质量评估指标的选择和应用。

- 不同土壤修复技术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讲解土壤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环境土壤学的主要内容。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壤的性质测定和污染物分析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原因、危害和修复方法。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第一章:土壤的基本特性- 介绍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 讲解土壤质地、酸度、养分含量等基本性质。

- 让学生通过实验测定土壤的基本性质。

2. 第二章: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 探讨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转化和迁移过程。

- 介绍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 第三章:土壤质量评估- 讲解土壤质量评估的方法和指标。

- 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评估土壤质量。

4. 第四章:土壤修复技术- 介绍土壤修复的技术和方法,如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

(完整版)土壤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课纲领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土壤学》课程编号ARGE3110英文名称Soil Science 课程种类本专业介绍选修课总学时36 理论学时36实验学时0 实践学时0 学分 2 预修课程地质学基础等合用对象环工、生态学专业本课程针对环境工程与生态学专业的特色与培育方案,在增强理论基础知识的讲解的同时,特别重申学生对土壤作为全世界生态系统构成和环境组分方面的认识。

并增添土壤污染和修复方面的授课内容。

适合增添土壤课程简介地理学教课内容,比如:土壤发生疏类,并增补我国主要土壤资源特色以( 200 字左右)及剖析,土壤资源保护等。

经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土壤的构成、性质、肥力等基知识的前提下,深入对土壤作为地球系统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组分的认识。

二、教课目的及任务本课程为专业介绍选修课,要修业生在系统学习土壤学课程的基础上,可以深刻理解环境可连续发展的内含,并进一步为环境污染诊疗与治理供给重要人材贮备与理论支撑。

该课程要修业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看法,认识并掌握土壤的基本构成份和土壤主要特征。

坚固建立土壤作为一种资源在农业生产以致整个公民经济发展以及在整个生态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土壤资源形成的自然因素及社会经济特色、掌握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过程、土壤的发生学分类制、系统分类法的分类依照、掌握中领土壤资源的地理优势、开发特色、中领土壤资源的数目、质量、开发对策、世界土壤资源的现状及变化。

土壤资源利用的限制因素、系列规划和多目标决议、全领土壤资源的种类、土壤性质以及利用改进门路、掌握全国的土壤地理散布规律。

本课程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要求1、 2、 3、4 和 5。

三、学时分派教课课时分派章节章节内容授课实验实践共计第一节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绪论重要性2 2 第二节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第三节土壤学科系统、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节矿物质土粒的粗细分级第一章土壤物质构成第二节土壤的颗粒构成和质地分类 41第三节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及其改进门路第四节土壤矿物质部分的矿物学构成和化学构成第五节黏土矿物的种类、结构特色和散布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根源及其构成特色 1第二节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和腐殖质化过程1 第二章第三节土壤腐殖质的形成 1 土壤有机质第四节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净化方面的作用1第五节土壤有机质的动向均衡及其调控 1第一节土壤水的能态 1 第三章第二节土壤水运动和田间循环 1 土壤水第三节土壤对植物的供水 1第四节土壤水分情况的调理和合理用水 1第一节土壤通气性第四章第二节土壤氧化复原情况土壤空气和热量第三节土壤热量的根源及土壤温度情况2 情况第四节土壤热性质第一节土壤孔性第五章第二节土壤结构体的种类及结构性土壤孔性和结构第三节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作用 2 性第四节土壤结构性的改良第二节第六章第一节土壤物理机械性土壤物理机械性第二节土壤耕性与耕种 1 和耕性第三节土壤耕种调控第一节土壤表面种类和胶体的带电性 1 第七章土壤胶体特征第二节土壤的阳离子互换吸附 1第三节互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5 4 2 2 1 3第四节土壤中的阴离子吸附第一节土壤酸度第二节土壤碱度第八章第三节影响土壤 pH 值的因素2 2土壤酸碱性第四节土壤的缓冲作用第五节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第一节土壤中的氮 1第二节土壤中的磷 1第九章1第三节土壤中的钾 5 土壤养分特色第四节土壤中的硫、钙、镁 1第五节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1第十章第一节土壤的形成和散布 1我国主要土壤类第二节我国的自然与土壤散布规律 1 3 型及其散布第三节我国主要土壤种类概括 1第十一章第一节土壤质量及评论 1土壤质量及土壤第二节土壤退化的种类 1 3 退化第三节土壤退化的恢复门路 1共计36 36 四、教课内容及教课要求(黑体,小 4 号字)绪论第一节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1、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2、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4、土壤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1、土壤的看法2、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3、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主要看法第三节土壤学科系统、研究内容和方法1、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2、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3、土壤学的研究方法习题重点: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的特别作用、土壤、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本章重点、难点: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

《资源环境分析系列实验一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环境分析系列实验一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环境分析系列实验一土壤学》教学大纲本实验重点、难点:掌握用比重计测定土壤质地的方法。

实验三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本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掌握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

本实验重点、难点:测定有机质含量时的加样量、加样方法、消煮时间和滴定终点等。

实验四土壤容重的测定和总孔隙度的计算本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容重的测定和总孔隙度的计算方法,了解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紧实度之间的关系。

本实验重点、难点:土壤容重测定过程中的取样、称样、水分含量的测定等环节。

实验五土壤酸碱度及缓冲性能的测定本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土壤酸碱度是土壤重要的化学性质,它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存在状态、转化和有效性,对作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掌握酸碱指示剂、电位法测定pH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验证明不同质地、不同酸碱度的土壤对酸和碱的缓冲能力。

本实验重点、难点:pH计的施用,认识不同土壤类型对土壤酸碱度缓冲能力的影响。

实验六土壤水吸力的测定本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测定土壤水吸力的目的、意义以及水分张力计的使用方法在节水灌溉中的作用。

本实验重点、难点:张力计的构造、安装和测定。

实验七:土壤形态特征的鉴定本实验教学要求:通过室内土壤标本观察,要求了解野外土壤剖面观察的一般项目,理解剖面指标的意义,掌握土壤颜色、结构、质地、新生体、侵入体、动物穴、湿度、孔隙度、坚实度等土壤形态要素的含义和定量指标,并学会运用坚实度计、比色卡等鉴定土壤性态,学会土壤石灰性、pH值、高铁、亚铁等土壤性质测定,为观察土壤剖面做准备。

本实验重点、难点:重点和难点均是上述土壤各剖面形态指标含义的理解及几种土壤性质的测定方法。

实验八: 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本实验教学要求:学会正确布置、规范挖掘土壤剖面,实地鉴别土壤发生层、进行剖面记载以及采集纸盒、布袋、整段标本。

《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上海交通大学

《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上海交通大学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EV362 课程名称:环境土壤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2 学分:3.0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地理科学、农业工程等专业本科生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前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化学原理、环境学概论等二、课程简介环境土壤学是一门新兴的土壤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

是在近代土壤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日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该课程主要关注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机制、土壤中重要的元素,包括生命必需元素和生命毒性物质的生物、化学性质及其土壤环境行为。

课程内容涉及:土壤质量与生物品质、土壤与水和大气质量的关系;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索调节、恢复和控制土壤环境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掌握土壤基本组成、性质与分类,了解土壤的形成、发展、退化和恢复的过程及机制,熟悉不同类型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掌握土壤环境质量调控和改善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为培养环境、农业方面的工程人才和科研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要求土壤是环境中的一项基本要素,且土壤决定了环境污染物的归趋,是许多重要元素的源和汇,与大气、水体等介质有着持续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是重要的环境介质。

对于环境专业学生来说,了解土壤在环境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土壤中污染物的行为十分重要。

本课程为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与2017年最新开设的工程类课程《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形成姊妹篇,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土壤这种重要的环境介质与污染物之间的关系,为培养专业的治污人才提供足够的科学理论知识储备。

本课程知识点繁多、信息量大,学科交叉融合性极强。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
注1:平时考核(%)=课程作业(%)+研讨交流(%)+期中考核(%);
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

二、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
2. 学习内容包括课前阅读、课程作业、课后复习、文献综述、课下实验、课程论文等;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小幅度调整。

三、推荐教材及阅读文献(包括按章节提供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
土壤环境化学、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Handbook of Soil Analysis、土壤环境学、土壤环境与生态安全
课程负责人(签字):
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负责人(签字):
学院(系)、部主管领导(签字):
学院(系)、部(盖章)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引言:环境土壤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土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土壤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的认识。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环境土壤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实践和应用技巧,为未来从事相关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一、课程目标1. 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2. 掌握土壤形成与发育的过程和机制;3. 理解土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4. 学习土壤污染与修复的基本方法和技术;5. 掌握土壤质量评价和监测方法;6.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土壤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a. 土壤的定义和分类;b. 土壤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c. 土壤颗粒分析和质地的测定。

2. 土壤形成与发育过程a.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和机制;b. 土壤发育过程的典型特点;c. 不同地理环境下土壤的特点和演变规律。

3. 土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a. 土壤与大气、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b. 土壤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和调控作用。

4. 土壤污染与修复a. 主要的土壤污染物及其来源;b. 土壤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c. 土壤修复的方法和技术。

5. 土壤质量评价和监测a. 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和方法;b. 土壤监测的目的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学生参与讨论相结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实际动手能力;2. 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通过实验实践,加深对环境土壤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 开展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组织实地考察和实习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土壤学的应用。

四、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小组作业等;2. 课堂考试:包括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3. 实践考核:包括实验操作、实地考察和实习实践的成绩。

五、参考教材1. 《环境土壤学导论》(第二版),XXX著,XXX出版社,200X年;2. 《环境土壤学实验指导》(第三版),XXX著,XXX出版社,20XX年;3. 《环境土壤学案例分析》,XXX著,XXX出版社,20XX年;4. 其他相关专业教材和学术论文。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环境土壤学是土壤科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土壤的形态特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特征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土壤的重要性和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

2. 掌握土壤的形态特征及其分类方法。

3. 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水分状况等。

4. 理解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酸碱度、养分含量等。

5. 掌握土壤微生物的特性和与土壤养分循环的关系。

6. 了解土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土壤环境污染和土壤改良等。

三、教学内容1. 土壤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1.1 土壤的定义与重要性1.2 土壤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2. 土壤的形态特征及分类方法2.1 土壤颜色的意义及分类方法2.2 土壤质地和结构的研究方法和分类标准2.3 土壤的剖面特征及土层划分方法3. 土壤的物理性质3.1 土壤颗粒组成与颗粒分析方法3.2 土壤的孔隙性质及其对水分和空气的影响3.3 土壤的重力、毛细和保持力水分4. 土壤的化学性质4.1 土壤酸碱度及其测定方法4.2 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及其含量测定4.3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组成分析方法5. 土壤的生物学特征5.1 土壤微生物的分类及作用5.2 土壤动物的分类及作用5.3 土壤植物的分类及作用6. 土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6.1 土壤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方法6.2 土壤改良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将环境土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土壤样品的取样和实验分析,加深学生对土壤性质和分析方法的理解。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土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与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小组合作等。

2. 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土壤学实验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环境生态工程所属实验室:环境生态工程实验室实验学时、学分:32 学时 1 学分一、实验教学目的本实验课程是《环境土壤学》理论课程的配合课程,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式实验为主。

环境土壤学实验课是学习和更好地掌握土壤学理论的重要环节,内容涵盖了土壤学主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对一些土壤演变过程进行探索研究。

通过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深化土壤学有关知识,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掌握环境土壤实验基础理论知识和各实验项目的操作技能,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熟练掌握基本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分析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及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维修和保养方法。

三、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一)遵守实验室守则(1)保持实验室整齐、清洁和安静,不得高声谈话。

(2)注意安全,实验室内严禁吸烟。

易燃易爆物品要远离火源操作和放置。

(3)节约用水,安全用电,不浪费药品,爱护所有仪器。

凡损坏仪器者应如实向教师报告,并登记,补领。

实验过程中废液、废物应倒入指定地方,不准随意乱倒。

(4)实验室内的一切物品,未经本室负责教师批准,严禁携带出室外,借物必须办理登记手续。

(5)实验完毕,要把仪器用具清洁,将各种仪器药品放回原处,清洁实验台面和地板。

学生离开实验室前,必须请教师到座位检查,方可离开。

(二)主动学习、严谨操作、积极思考(1)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本指导及复习有关课堂理论,初步掌握分析方法的原理,常用的仪器、试剂、操作步骤及注意的问题和不清楚的问题,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2)实验开始前,要检查仪器和试剂是否齐全,有无损坏,如有缺损,要及时报告教师补发,不得乱拿别组的仪器和试剂。

共用的仪器药品,用后放回原处。

(3)实验时:①操作要细心准确。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环境土壤学课程名称(英文):Environmental Soil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学分:2.5学时:54,其中理论学时:36,实践(实验)学时:18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授课语言:中文开课院系: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课程网址:无撰写人:徐启新审定人:杨凯一、课程简介(中文)《环境土壤学》是建立在土壤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边缘性的新兴学科,本课程主要介绍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探索调节、控制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壤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土壤组成、性质和土壤物质运动过程;土壤发生发育演变的过程和机制;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人类活动及全球变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以及土壤环境的反馈响应机制;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土地处理系统与污染土壤修复、治理等调控措施与管理等。

本课程的学习需要掌握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和普通化学实验基本技能。

课程简介(英文)Environmental Soil is based on the emerging discipline of soil science, borderline betwee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change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ts role and influence, explore ways and means of regulation, control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oil environment.The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include: and the status of soil in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 soil composition, properties and soil material movement process;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oil; pollutant migration in soil and influence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soil environment and global change the feedback and response mechanism of soil environment;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land treatment system and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control measures and management etc..This course requires basic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basic skills in general chemistry experiments.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收获:1、掌握土壤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土壤因素有较深入的了解,为构建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打下基础;2. 掌握土壤学的基本实验技能。

《环境土壤学》讲义.doc

《环境土壤学》讲义.doc

《环境土壤学》讲义SATELLITE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壤与生态系统1.土壤的概念定义1:存在于地球表层的含有生命物质,植物可以生长的自然集合体。

定义2:土壤是能产生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的疏松表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产物,是在母质(岩石及其风化物)、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

土壤圈Pedosphere:地球陆地表层由所有土壤所构成的具有重要特征的圈层。

土壤圈是地球圈层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个圈层,界于岩石圈和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之间。

成土条件Siol Forming Condition:s = f(cl,o,r,p,t)式中:s土壤soilcl气候climateo生物organism (Vegetation)r地形reliefp岩石或母质rock or parent materialst 时间(年龄) timeThe type of soil developed depends on the amount of time a parent material on a specific topography is exposed to the effects of climate and vegetation. "Why do I have so many different soil series on my land?" The answer is quite simple. If you had three parent materials on five topographies developed under two vegetations, one climate, and two periods of time, you would have the following number of soil series: 3 parent materials × 5 topographies × 2 vegetations × 1 climate × 2 time intervals = 60 soil series(土系).土壤的作用Role of Soil:They help supply our food, support our homes and highways, act as building materials for our construction, absorb our waste materials, and give us many beautiful and scenic areas for relaxation and recreation." The wealth of a nation lies in her soils and their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 Richard Gordon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砖红壤,红壤,黄壤,暗棕壤,黑土,紫色土,水稻土,荒漠土。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土壤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_____学时课程学分:_____学分先修课程:_____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特性、分类、分布、利用和管理的科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园艺、林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土壤与环境、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关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等基本特征。

(2)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分类和分布规律。

(3)熟悉土壤肥力的概念和评价方法,以及土壤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原则。

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壤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良和利用措施。

(2)具备进行土壤调查、采样和分析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土壤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土壤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课程内容1、绪论(1)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土壤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内容。

(3)土壤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2、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包括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

(2)土壤形成过程,如原始成土过程、有机质积聚过程、粘化过程、钙化过程等。

(3)土壤发育的阶段性和土壤剖面的特征。

3、土壤的物质组成(1)土壤矿物质,包括矿物质的类型、性质和在土壤中的分布。

(2)土壤有机质,包括有机质的来源、组成、转化和作用。

(3)土壤水分,包括土壤水分的类型、含量、有效性和运动规律。

(4)土壤空气,包括土壤空气的组成、含量、通气性和与大气的交换。

4、土壤的物理性质(1)土壤质地,包括土壤质地的分类、测定方法和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环境土壤学英文名称: Environment Ped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 50 学分:5.0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地理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本科生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前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学概论等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环境土壤学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土壤质量与生物品质、土壤与水和大气质量的关系,以及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索调节、控制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掌握土壤基本组成、性质与分类,熟悉不同类型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掌握土壤环境质量调控和改善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三、课程简介环境土壤学是一门新兴的土壤学与环境科学等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主要讲授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和分类,土壤中碳、氮、硫、磷与环境质量,土壤质量变化、影响、调控与改善,土壤有机污染、重金属污染的评价及调控措施,土壤环境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我国的主要土壤资源及利用现状等。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环境及环境问题环境与环境科学的涵义、环境的组成与结构、环境问题第二节土壤与土壤圈土壤与土壤圈的概念、土壤圈的功能第三节土壤质量及与环境和人类的关系土壤质量的含义与类型(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的概念、土壤质量与水质、土壤与大气环境质量、土壤与作物品质、土壤与人体和动物健康。

第四节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相关学科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12学时)第一节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因素(母质因素、生物因素、气候因素、地形因素、时间因素、人为因素)、主要的成土过程、土壤剖面分化与特征。

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课程教课纲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 260372课程名称:环境土壤学英文名称: 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学时: 54学分:合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查核方式:考试或考察,平常成绩占总成绩的 30% 先修课程:无机及剖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化学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解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土壤的基本构成、性质和分类,土壤中碳、氮、硫、磷与环境质量,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碘及其环境行为,土壤重金属元素与环境质量,土壤中有机污染物与环境质量,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与环境,土壤退化过程与环境质量,污染土壤的修复,土壤环境工程,环境土壤学的研究方法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课目标环境土壤学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它波及土壤质量与生物质量、土壤与水和大气质量的关系、土壤元素丰缺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土壤与其余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土壤质量的保护与改良等土壤环境工程的有关研究与应用,环境土壤学是一门新兴的土壤学与环境科学等交错交融的综合性学科。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掌握土壤基本构成、性质与分类,熟习不一样种类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掌握土壤环境质量调控和改良的基本门路和方法。

四、教课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土壤圈的观点与功能2.熟习环境污染与土壤污染的含义3.掌握土壤质量及其评估(二)教课内容第一节土壤与土壤圈1.主要内容土壤、土壤圈。

2.基本观点和知识点土壤的定义、土壤的特色、土壤圈的观点、土壤圈的功能。

第二节环境污染与土壤污染1.主要内容环境与环境污染、土壤环境问题和土壤污染。

2.基本观点和知识点环境的涵义、环境污染观点、土壤污染的定义、土壤污染的特色、土壤污染源、土壤污染的种类、土壤污染的防治。

第三节土壤质量及其评估1.主要内容土壤质量、土壤质量的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EV362 课程名称:环境土壤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2 学分:3.0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地理科学、农业工程等专业本科生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前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化学原理、环境学概论等
二、课程简介
环境土壤学是一门新兴的土壤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

是在近代土壤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日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该课程主要关注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机制、土壤中重要的元素,包括生命必需元素和生命毒性物质的生物、化学性质及其土壤环境行为。

课程内容涉及:土壤质量与生物品质、土壤与水和大气质量的关系;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索调节、恢复和控制土壤环境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掌握土壤基本组成、性质与分类,了解土壤的形成、发展、退化和恢复的过程及机制,熟悉不同类型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掌握土壤环境质量调控和改善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为培养环境、农业方面的工程人才和科研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要求
土壤是环境中的一项基本要素,且土壤决定了环境污染物的归趋,是许多重要元素的源和汇,与大气、水体等介质有着持续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是重要的环境介质。

对于环境专业学生来说,了解土壤在环境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土壤中污染物的行为十分重要。

本课程为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与2017年最新开设的工程类课程《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形成姊
妹篇,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土壤这种重要的环境介质与污染物之间的关系,为培养专业的治污人才提供足够的科学理论知识储备。

本课程知识点繁多、信息量大,学科交叉融合性极强。

不仅汇集了土壤学、化学、农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基本知识,而且体现了从理论到工程实践应用的特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仅是简单获取这些知识点的信息量,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能够从归纳、总结、认知的更高层面看清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他们在环境修复工程实践中融会贯通的使用这些知识。

另外,该门课程并不仅对于立志于土壤修复领域的学生受益,对于未来从事水环境、大气环境修复,甚至农业工程等方面的学生,均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
使学生了解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掌握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和分类;了解地形、气候等成土因素对土壤性质变迁的影响;重点学习土壤中碳、氮、硫、磷、硒、碘等生命必需元素与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行为与环境质量;明确土壤质量退化的相关机制与修复措施;了解土壤环境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我国的主要土壤资源及利用现状等。

教师在授课过程参考了多学科课本,并且融合了自己在科研过程中阅读的文献、资料等,认为该门课程适合采用“主题式”授课模式,即不强调章节顺序,而是每节课一个“主题内容”,如“土壤碳素转化与温室气体排放”、“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等。

这样做的好处是,每节课主题对象明确,从性质讲到环境行为、环境效应,脉络清晰,还可以围绕该主题不断更新最新的研究成果、新闻事件等。

但大体的章节顺序还是符合从“土壤基本组成”到“土壤环境问题”的清晰逻辑。

授课形式方面,由于本课程基础理论性较强,为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基本性质、基本原理知识,授课形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互动为辅。

PPT课件内容以课本知识为基础框架,加入丰富的课外资料以辅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

包括各类图片、文献资料、相关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新闻资讯,根据教学内容增加一定量的影像片段,以便学生能更为身临其境的感受土壤环境研究中面临的问题。

其信息量远超课本知识的容量,激发学生对本专业方向的热情。

授课时采用启迪式教学,重点讲解原理、方法和知识要点,
内容的引出尽可能以问题的提出开始,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能积极思考,并在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开展讨论和分析,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具体内容和课时安排
六、考核形式
为响应学校号召的课堂教学从“老三中心”(教师、教室和教材)向“新三中心”(学生、学习和学习效果)的转变,本课程尽可能增加多样的学生互动。

互动形式主要包括:课堂即兴提问和讨论、抛出环境问题启发思考、让学生到黑板进行板书、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等。

课后作业形式多样,包括思考题、文献推荐阅读、参与小实验、留一次课的时间由学生制作PPT上台报告等。

学期末分数考核:按照“互动参与(10%)+ 作业情况(10%)+ PPT报告(10%)+ 学期末闭卷考试(70%)”的权重综合考量。

七、主要参考教材
陈怀满等编著,《环境土壤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0年。

张乃明主编,《环境土壤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年。

孙铁珩等编著,《土壤污染形成机理与修复技术》,科学出版社,2005年。

耿增超、戴伟主编,《土壤学》,科学出版社,2011年。

易秀,杨胜科,胡安焱编,《土壤化学与环境》,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龚子同主编,《中国土壤地理》,科学出版社,2017。

胡忠鲠主编,《现代化学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吴发启,张洪江主编,《土壤侵蚀学》,科学出版社,2012。

Colin Baird,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International Edition. W.H.Freeman & Co Ltd. June, 2012.
William F. Bleam, Soil and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Academic Press. August, 2011. D. Kalaivanan,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 win-win strategy for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advanced food security.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May, 2012. U. 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Predicting Soil and Water Acidification: Proceedings of a Workshop. BiblioGov, July, 2013.
大纲制定人:赵玲
上海交通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