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了解中国法治建设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法制进程
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一、西方法文化的输入(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二)西方法文化的输入与中国传统法文化封闭状态的被打破(三)通过翻译和出版,广泛传播近代西方法文化(四)国外归来的中国人对西方法文化的介绍二、传统法观念的转变(一)由固守成法到师夷变法(二)由维护三纲到批判三纲(三)由盲目排外到中体西用(四)由专制神圣到君宪共和(五)由以人治国到以法治国(六)由义务本位到权利追求(七)由司法与行政不分到司法独立(八)由以刑为主到诸法并重三、转型过程中的法制改革思想与实践(一)洋务派的稍变成法,引进西法(二)戊戌变法与法制改革(三)晚清修律与司法改革四、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继续推进(一)中国法律近代转型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二)中国法律近代转型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三)中国法律近代转型持续发展的历程与成就五、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历史价值及经验借鉴(一)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西方化形态(二)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取向和历史借鉴内容提要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法制文明古国,法律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而且辗转相承,绵延不断,形成了历史悠久的、特色鲜明的法律传统,傲然自立于世界法律历史之林。
它遗留下的丰富资料和提供的宝贵经验,都显示了中华民族对世界法文化宝库的巨大贡献,因而受到国内外法史学界的重视。
中国古代法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内在的连续性,又有因时因事而异的可变性或转化性,这二者并不是矛盾的。
相反,没有可变性的法律传统是僵死的,不可能形成不同历史阶段的特殊风貌。
在统一的多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古老中国,各地区、各民族都对建设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中间既有冲突又互相融合,成为一幅异彩纷呈的画卷。
这种法律传统上的多样化,也来之于文化上的多源头,儒、墨、道、法各家学说,都尽其可能地支配着、影响着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与法律传统的形成。
但在多样性中又有着基本的倾向,那就是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这种基本倾向是由中国深厚的宗法社会的道德理想主义的文化土壤所决定的。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共26张PPT+1个内嵌视频)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3)中华法系重要性: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 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子议题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为什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怎么样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第一单 元
中国共 产党党 的领导
根本保证 坚实基础
第二单 元
人民当 家作主
人民民主专政的 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
总议题: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子议题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子议题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子议题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中华法系的发展历程: ——源远流长(特征)
②春秋战国
④唐朝时期
①产生
开始制定成文法, 并通过铸刑鼎、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 封建法典,并为以
夏商周 书竹简等方式发 时期 布法律。
后历代封建王朝所 远 传承和发展。
长
源
③西汉西时汉期
流
时期
儒家思想成为政 治生活的主导思 想,强调礼法结 合。
⑤近代 尝试
如:通过《网络直播营销管 理办法(试行)》、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民当家作主
机
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统 一
依法治国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历程我国法治建设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 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就开始着手建立法治体系。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明确规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建立了国家主席、副主席和国家行政机关领导人的选举制度。
但是,这个时期的法治建设相对落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2. 发展阶段(1978年-2002年)在1978年,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我国开始建立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民法通则》、《刑法》、《劳动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建设阶段(2002年-2017年)在2002年,宪法的修订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更加完善的阶段。
这次修订主要加强了宪法的权威性,建立了更加严格的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同时也完善了刑法和民法等法律体系,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
4. 改革完善阶段(2017年至今)近年来,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改革完善阶段。
2017年,宪法的修正案正式生效,这次修改完善了宪法中关于人民权利和民主的内容,加强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加强了对司法独立的保障,为司法机关提供了更加公正、独立的运作机制。
我国法治建设历程表明,法治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加强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建立有效的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提高法律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需要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3-4课【重要知识点】梳理,为期中考做准备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3-4课【重要知识点】梳理,为期中考做准备九年级道法上册3~4课【重要知识点】梳理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第一课时生活在民主国家民主的足音1、中国民主价值追求的重要思想源头是什么?(是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政得其民”“以百姓心为心”等民本思想,是中国民主价值追求的重要思想源头。
2、现代社会,民主在价值上的要求是什么?它是靠什么实现的?(是什么)★★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3、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价值的历史进程是怎样的?(是什么)★(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饱受封建专制压迫和外敌入侵的屈辱。
抗击侵略、反对专制、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伸张人民权利,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最强心声。
(2)回溯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价值的历史进程,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不惜献出生命,但这些艰辛尝试并没有实现“还权于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愿望在近代没能实现。
(3)俄国十月革命给追求民主进步、救亡图存的中国人带来新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
从江西瑞金的“红色苏维埃”到延安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民主实现形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民主的胜利。
(4)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和教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
(5)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新型的民主1、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为什么)★★★(1)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具有强大生命力。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表1 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时间事件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1954年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审议通过。
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有一句著名的论断:“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这一“依法治国”战略的理论起点,直接催生了大规模的“立法潮”。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1982年新宪法的通过,为新时期的中国法治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后多年,《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合同法》、《物权法》、《公司法》、《破产法》等一批基础法律的通过,更是在民事、行政、商事等方面共同构筑起了中国法治的框架,使改革开放逐渐“有法可依”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在这次大会中,“法制”换成了“法治”。
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2002年党的十六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被当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
2011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2012年党的十八大,“法治”的作用被再次重新定义:“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13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主题。
2014就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来看,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间点,前后分为两大时期来了解建国以来的法治历程。
一、第一时期:依法治国提出之前从1949年新中国初创开始,一位诗人赞美道:“时间开始了”。
在除旧布新的洪流中,旧中国的一套被彻底否定了,《六法全书》和旧中国的司法体制被彻底打倒、否定,人员分流、改造,在当时的背景下,《婚姻法》率先出台,1951年出台了“惩治反革命条例”,解决了人民生活和维护政权的迫切需要,到了1954年,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大家注意到,在1949年到1956年,新中国初创,有很多领域的法律还是空白。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5)法的基本形式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 本形式。
制
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
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
定 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 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认
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
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
(2)法的决定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 产方式。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3.法律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 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 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 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 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 治理方式。
在民主的国 家里,法律就 是国王;在专 制的国家里, 国王就是法律。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成就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①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 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 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 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②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 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专家点评
在推进全面依法治 国的伟大进程中,尊重 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 一项重要原则,以宪法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学 原
高中历史 第6单元 第1课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 人民版必修1
一、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 1.特点:(1)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 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 .特点: 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 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选择。 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选择。各民主党派 1949年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起 年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起, 自1949年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起,就正式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以后又写入他们各自的历次党章, 的领导,以后又写入他们各自的历次党章,成为他们共同的政治准则 。这同资本主义国家各政党之间为争夺领导权和执政地位而相互倾轧 是根本不同的。 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 是根本不同的。(2)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中, 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中,都有致力于社会主义事 为实现国家的总任务、总目标而共同奋斗的内容。 我国各民主 业,为实现国家的总任务、总目标而共同奋斗的内容。(3)我国各民主 党派和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 党派和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 问题。 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 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 问题。(4)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 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和发展趋势
工从 作国 者家 的工 转作 变人
员 到 社 会 法 律
公证机构的发展
公证机构也正在由现行的行政机关向事 业单位转变。1996年,全国公证处发展 到3167个,公证人员达1.7万人,仅1994 年一年,就办理各种公证达792万多件。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 会解放思想,深刻总结历史 经验教训,对法制建设的 认识 产生了一个历史性的 飞跃。这个认识的飞跃主 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 立了“发扬社会主义 民主,加强社会主义 法制”的方针.
②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 体制改革”中提出了法律制 度的重要性,要建立一种法 律制度高于领导人,一个好 的制度比任何好的领导人更 可靠、更稳定的观念.
③党章中规定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 围内活动”的原则.后来1982年宪法把它确 立为法治的一项重要原则.
-----美国学者 科恩
英国学者哈特把守法的动机分为两 种,一种是出于自愿去接受和维护 法律规则,并以法律规则作为自己 行为的指导;一种是通过观察发现 如果不遵守法律规则可能会受到惩 罚,因而被迫服从法律。
政府趋向于依法行政,正在逐步树立十 种现代法治观念:
宪法至上的观念 尊重人权的观念 行政权限的观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一住户讨要“视觉卫生权”
乔占祥诉铁道部票价上浮案引起轰动
沈洪嘉“叫板”垄断行
我国的三大诉讼法都体现了救济原则
刑事诉讼法:疑案从无原则
民事诉讼法:支持起诉原则
行政诉讼法: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 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原则
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和发展趋势
总提纲:
一 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初创期 (二)严重挫折期 (三)重建和快速发展时期
、水上运输等专门人民法院,实 行四级二审制。最高人民法院是 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它负责监督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 院的审判工作。
2020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说课稿及反思 初中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说课稿及反思《生活需要法律》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框内容是从学校生活领域过渡到社会生活领域的起始章节,也是整套教材法律部分的起始章节,起着既过渡又统领的作用.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受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限制,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法治观念淡薄,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必须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三.说教学目标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据此和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学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生活与法律关系的学习,能够体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对法治的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思维能力和对问题归纳能力。
3.知识与能力:知道生活需要法律保障,人的一生与法律相伴;了解法律产生的过程;体会法律对生活的作用,认识生活与法律的关系;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懂得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法律的产生和本质。
五.说教法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状况。
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教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
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
依法治国是指国家依照法律来行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原则。
下面是中国依法治国发展的主要历程:
1.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制定了一系列基本法律,包括宪法、刑法、民法等,为国家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 1978年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推进法治建设,提出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重要思想。
在此期间,中国陆续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法律法规,建立了现代法治体系。
3. 1999年: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行政诉讼法治化的新阶段。
4. 2004年: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这是中国首部全面规范物权制度的法律,对于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财产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5. 2014年:中国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必然要求。
6. 2018年:中国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同时也强调依法治国和全面依法治国。
总的来说,中国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完善法治体系、加强法治意识、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
随着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提升,依法治国将继续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和原则。
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62年,弹指一挥间,但缔造了一段辉煌的法治篇章。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提出:“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国民党旧法统的灭亡。
国民党旧法统的废除,宣告了国民政府政权的彻底终结,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排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
为了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
195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诞生,奠定了新中国立国、治国的最根本的法律基础,也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新中国的法治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也历经曲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确立法律的地位和权威。
1982年宪法作出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法律的地位和权威通过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与保障,并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现行基本法律相继出台。
同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还制定颁布了涉外经济法律法规。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
移植他国法治模式,往往难以适 应本国国情,超越历史条件。
启示
法治建设,应符合本国历史和国情。
【知识拓展】:法系
• 法系是西方法学中一个常见的概念。一般认为,凡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具有某些共 同特征,形成一种传统或派系的各国法律,就属于同一个法系。所以,西方法学所谓 的法系,主要是按照法律的特点和历史传统对各国法律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西方 法学家在法系的划分上也很不一致,但不少法学著作在论述法系问题时,多举英国 法系、大陆法系、中华法系、印度法系、伊斯兰法系五大法系。这五大法系除大陆 法系和英国法系外,其余的基本上已经成为法制史上的概念。大陆法系是指欧洲大 陆上源于罗马法、以1804 年《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各国法律,所以大陆法系也 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法的特征
1.维持社会秩序和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2.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3.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具有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法的作用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重点解析]
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 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 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 各领域中。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 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两者是统一的
课堂达标
2.马克思说:“只有毫无历史知识的人才不知道: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
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
普遍的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 约束力 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从专制到民主 从人治到法治
皇 权 不 断 加 强 , 相 权 不 断 削 弱
主题:
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专制的强化
君主专制强化
三 公 九 中央: 卿 三 省 六 部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设 废 内 丞 阁 相
设 军 机 处
建 立
发 展
完 善
加 强
强 化 衰 落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制察 正九 制科 皇 任 选官 制品 举 命帝 度举
么?指出在西方和中国最早实践此原则的史实。 三权分立。 中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西方: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五 (7)如材料五所示, 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是什么?说明我国政 体与西方政体的本质 区别。
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本质区别: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它体现了人 民民主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符合中国国情 的根本政治制度; 西方国家的多党议会制(或总统共和制),体现了 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适合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
中国世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义民主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民主法社会主义民主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外交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概览奴隶制民主高频考点一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政治民主化进程图说历史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第一组图片反映西周什么制度
高频考点一
【图说历史】
主题: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分 封 制 郡 县 制
第一组 图片反映西周什么制度?
第二组 图片反映秦朝什么制度?
郡 国 制 行 省 制
元世祖忽必烈
中 央 加 强 对 地 方 的 控 制
建设法治国家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建设法治国家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季卫东2012-10-11 22:49:58 来源:财新《中国改革》2012年第10期摘要:有必要形成这样的清醒认识: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也不宜轻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在过去一年里,有三件事情对中国未来的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值得特别关注。
三件大事意味深长研判中国现状与未来走势,有三件事值得重视。
其一,根据联合国数据估测,显示贫富悬殊程度的基尼系数在中国已经高达0.55,远远超出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当然,我们不妨参照城乡分治、存在大量灰色收入等特殊国情,对这个计算值加以质疑和修正。
但是,即便农村区域基尼系数为0.39的统计结果,已经接近阶层分化的临界点,也无法掩盖城乡收入差距为3.3倍以及城市区域基尼系数不可计算的事实。
实际上,不得不借助二元基尼系数加以调整和解释的做法,本身就揭示了在社会两重结构中的整合困境。
二元社会、复杂法制,这样的格局很容易造成摩擦、冲突以及秩序的碎片化。
其二,人口普查的最新资料确认中国人口递减之势已经难以逆转。
这意味着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正在削弱、人口红利濒于枯竭、经济高速增长的拐点已经呈现,除非人口政策和移民政策发生变化。
虽然市场规模的优势可以带来新的机遇,但是,扩大内需是以群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欲为前提条件的。
前面提到的贫富悬殊和城乡差距会深刻影响消费能力的加强,更严重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导致过度的储蓄偏好,压抑消费意欲的伸张。
在这样的情形下,所谓“未富先老”“老无所养”的不安会感笼罩在多数人心头,如何尽快建构一张完善、合理的社会保障网就成为突出的政治议题。
另外,与人口政策相关的还有性别失衡问题,涉及社会治安政策以及国际私法等问题。
其三,今年重庆发生的事件,以极其戏剧性的方式表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能量和肆意妄为,加剧了权力结构的裂变以及政府诚信危机,凸显了社会治安政策的尴尬。
虽然后续的审判程序希望向社会展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但也引人深思:在“文强诅咒”应验之后,只有通过体制的合理化、民主化才能为国家权力解咒,才能重建公民对政府和法律秩序的信任,在这一点上能否达成共识,具有关键意义。
1978—中国法治建设进程.pptx
002
003
004
001 思想指示方面
1978年12月13日年邓 小平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 主, 必须加强法治”。
1979年9月中共中央发 出《关于坚决保证刑法, 刑事诉讼法切实实行的指 示》。
思想 指示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 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 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979年9月9日,中共中央 发出批示,强调“加强中国共 产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
1 《七八宪法》
1978年3月
2 《刑法》
1979年7月
3 《刑事诉讼法》
1979年7月
4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1979年7月
5 《选举法》
1979年7月
6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 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1979年7月
7 《人民法院组织法》 8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1979年7月
1979年7月
七八宪法
002 标志性立法方面
刑法 《刑法》规定,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不受任何人、任何机关非法侵犯。严禁刑讯逼供,严禁聚众“打、 砸、抢”,严禁非法拘禁,严禁诬告陷害。明确了《刑法》的打 击锋芒是针对反革命和其他犯罪行为的。考虑到当时中国的现 实状况,保留了死刑,但应尽量减少使用。
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检察、法院三机关的工作关系
八二宪法
八二宪法内容
“八二宪法”继承了前几部宪法的部分内容,尤其是“五 四宪法”的民主和法治传统,同时删除了前几部宪法中过 时和错误的东西,并丰富、增加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 新内容。例如序言部分,“八二宪法”取消了肯定“文化大 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内容,科学地分析了现阶段 中国阶级关系的变化,明确地提出了国家的根本任务是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指导思想的 历史性飞跃。“八二宪法”适应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把 革命统一战线改为爱国统一战线,扩大了统一战线的规 模,重新肯定了统一战线组织的地位和在新时期的重要 作用。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及其成就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及其成就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可以溯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的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法治创建活动,为新中国法制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比较重要的宪法性文件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比较重要的土地立法有1947年7月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等,这些法律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在这一时期,国家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令,对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维护社会秩序和恢复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随后制定的有关法律,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规范了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确立了国家法制的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使新生的人民民主国家政权获得了法律上的确认和保障。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年)动乱,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创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崭新历史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由此进一步奠定了法治建设的经济基础,也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中国法治建设沿着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继续前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
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时间线梳理
依法治国时间线梳理以下是中国依法治国发展历程的时间线梳理:1.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探索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
2. 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通过,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明确确立了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
3. 1995年,中国成立了首个地方性法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试点。
4. 1996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这是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5. 1997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之一就是要坚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为法治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6.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多部重要法律,这标志着中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7. 2014年11月15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这是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又一次重要里程碑。
8. 2016年3月1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等多部重要法律,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法律制度。
9.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将监察机关的职责和权力明确规定为对公职人员实施监察,这标志着中国依法治国取得了重大进展。
10. 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民法典”命名的法典,标志着中国法治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9 9 2 年1 0 月
八届全国人大明确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及法治 建设的新方向。 点评:把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完全纳入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体系中。
1 9 9 7 年9 月
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并 写进宪法。 点评:开始了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性跨越。
展望:2 0 1 4 年1 0 月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点评:十八届四中全会必将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法治建设描绘 具体清晰的路线图。
结语
依法治国,无疑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虽然法律体系已经建构起来,但“纸面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律”, 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适逢全面深化改革广泛展开、反腐败纵深推进之 际,法治中国建设迎来全面推进的最佳历史契机。
1 9 7 8 年1 2 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强调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 加强法制。 点评:加快法治建设步伐、及时解决无法可依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确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十六字方针。 点评: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开启了崭新征程,将民主法治建设提到崭 新的高度。
一图了解 中国法制建设发展历程
1 9 4 9 年9 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点评:为新中国初期的法律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
1 9 5 4 年9 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五四宪法》。 点评:为社会主义法制建立和发展提供宪法基础,标志着新中国法制 的建立。
2 0 0 3 年1 0 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点评: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新征程。
2 0 1 1 年2 月
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2 3 9 件、行政法规7 0 0 多件、地方性法规8 6 0 0 多件。 点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 贯彻。
参考资料:北京日报 老钱庄财经 策划制图:柯佳旭
1 9 7 9 年7 月
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七个重要法律。 点评:1 9 7 9 年的大规模立法,揭开了新时期法治建设的序幕。
1 9 8 2 年1 2 月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规定了其根本地位和宪法保障制度。 点评:新中国法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新时期法治建设起到了推动 保障。